奶奶的名字叫小丑,可她长得很体面,大眼睛大脸盘,头发是自来卷,富态,洋气。
春天,奶奶会把榆钱或者槐花拌上杂合面,大火蒸熟,捣一碗蒜泥,再泼一勺辣油…这饭我一顿能吃半篦子。夏天,奶奶抄起一米长的擀面杖走进厨房,三下五除二就端出一盆过凉水的捞面条,配上翠绿的豆角,多搁芝麻酱,来半头新蒜…就这一顿给个村长咱都不换。秋天,奶奶把拇指粗的红薯都挑出来,蒸熟,再登着梯子上房,逐个晾在房檐上…从此之后我和弟弟就有了念想,尝过那种红薯干的孩子才知道什么是大自然的馈赠。冬天,奶奶开始攒钱,就为了三个院儿的孩子们能过个解馋的年,腊月二十六那一锅肉呀…吃一顿就得想三百六十五天。
我不记得爷爷笑的样子,他好像一直皱着眉头板着脸。村北的菜园子就是他另一个家,地里的茄子豆角黄瓜白菜是他另一窝孩子,一年到头侍弄个没完。他看见我就得让我干活,除草搭架子,栽葱捆白菜,一车一车往田里推粪,一筐一筐往家里背瓜,还得被他数落:“看你干活我都使哩慌!”。他还逼我去集市上摆地摊卖菜,干菜五毛钱一把,韭菜花两块五一斤,如果你二十七年前在冀南某个村的集市上看到过一个红着脸掐着秤杆卖菜的少年的话,那可能是我。
我爷爷脾气大,我挨过他一次打,那一年我弟过生日,家里来了好多他的同学,其间有几个女生,羞涩的我看见陌生的女孩儿就躲到了院子里,我爷爷一脚踹过来:“进去!怎么这么草鸡?!”。
二爷是爷爷的亲弟弟,可跟爷爷性格完全不同。他是我们家最有文艺天份的人,他会糊灯笼,会扎风筝,会烧瓷器,会用狗尾巴草做兔子,会用四笔画出三条鱼来…二爷没有上过学,但他会写自己给自己取的名字—刘童民。二爷的屋里摆着棺材,床上有个木枕头,抽屉里有一盒冰糖,他每次把冰糖塞到我嘴里的时候都会说:“含着,嫑嚼。”
二爷是村里的白事大了,我小时候没少跟着他去各家葬礼上吃席听戏看电影。他是葬礼上最忙碌的人,穿衣入殓糊车马,剪纸扯布搭灵棚,忙完这一套活,就拎着逝者的枕头来到火盆前,用剪刀拆开枕头皮,把谷禆子倒进火盆里,一股烧秸秆的味道连同白烟弥漫开来,这时候他会就着盆里的火点一颗烟,边跟来往的乡亲们开玩笑,边拿供台上的饼干给我吃。有几年我爹在村外开厂子,我跟二爷就睡在厂里看门,晚上去厂子里的路上必定会路过一片坟地,每路过坟地我都跑过去,二爷就会淡定的说:“怕什么?!埋都是熟人。”
大伯是个木匠,做一手好棺。他家院子里布满了各种木料,我曾与伙伴们在这榆柳桑槐间捉过迷藏,也曾囫囵躺进未完工的棺材里,在身上盖满刨花,晒着太阳闻木头的气味,松柏最香,杨柳发苦,梧桐木有淡淡的臭味。后来我竟躺在里面睡着了,醒来的时候,大伯正拎着我的后脖领笑骂:“你个狗*的小物件。”
大伯身材魁梧,浓眉大眼,鼻直口方。当他耳朵上夹根香烟,睁一目闭一目,单脚踩着凳子,俯身在木材上推刨子的时候,颇有电影里小马哥的神韵。大伯生性豪爽,好饮广交,我成年后,也曾与他有过几场酒战,每饮至酣处,大伯总能从床下摸出一两瓶“惊喜”,红着腮,咧着嘴,像个孩子一样炫耀:“还有一瓶这个,别人来了不给喝,弄了它。”酒的牌子不记得了,可那汉子当时的神态确是可爱。
往事如水一样流淌,也只能是往事了……
2002年秋后,重病的二爷跟家里人说:“赶紧种麦子!”。于是,三家的麦子都种完了,二爷走了。灵堂上,个个都在夸老头儿仁义,他就是怕自己的葬礼耽误了田里的收成。
2005年盛夏,我在重庆的建筑工地上搬砖拎水泥。连日长时间高温作业让我崩溃,跟工头大吵一架后,我委屈屈坐了41个小时的火车赶回家。我娘见我头一句话:“去看看你爷爷吧,你奶奶没了。”那个炎热的7月,我冻成了冰棍。
2008年初冬,爷爷摔了一跤之后就再也没站起来,他躺在病床上几分钟喘一口气,直到见完了所有的孝子贤孙才肯闭眼。守灵的夜里,我父边烧纸边嘟囔:“唉,从今天起没爹也没娘啦…”,一言扎心。
2014年元月,大伯病故,入殓的时候,表哥把他生前用的手机放进棺材,泪汪汪的说:“舅舅,到了那边别换号…”,围着棺材的亲人们被他一句话逗乐,转而又痛哭。
故人像梦一样浮现,也只能是故人了……
我逐渐意识到,原来葬礼是活人办给活人看的。当所有人聚集在葬礼上缅怀逝者,回顾他的一生,讲述自己和他的感情,为他入殓穿衣、守灵吊唁、烧纸出殡……原来葬礼上做的一切,其实都是在治愈活着的人。中国葬礼仪式向来被诟病繁琐,在看似繁琐仪式的背后,竟是这般浪漫的深情。而那些和我二爷和大伯一样,在葬礼上为了这场治愈奔走忙碌的那群人,也不该被忽略。2019年初春,我开始动笔《人生大事》的剧本。2022年仲夏,电影《人生大事》上映。
听说,地上少个人,天上多颗星,每一颗闪烁的星星都在跟地上的亲人说话。
但愿,今夜有星。
但愿,星星会闪。
几乎在一年前,就听到业内人事打着“生死之外,一切都是大事”的slogan荐片,彼时我因这句话而深深洗脑,留在想看的片单中,因疫情原因该片上映一拖再拖,从清明档拖到了这个时候,加上前两天朋友圈带好纸巾煞有介事的感动,以及人民日报政文版对刘江江导演的专访,促成了我今晚非常不理智的行为——半夜11点45去影院看了今天最后一场《人生大事》。
技巧笨拙、尚处于模仿阶段的乱哄哄的开场,并没有给我留下多少好印象。再往后看,生死如此宏大的命题,没有足够的时间给情感延宕,没有留白给观众反思,一件丧事接一件丧事,巧了,6件丧事中有5件都和剧中男主人公产生了工作之外的关系,父亲的死、二哥的死、女友丈夫的死、小文姥姥的死、活人的遗体告别仪式,5个线索生拉硬扯到一起,成为最小概率事件发发命中的那一个,导演更是通过功能性人物勉强将大家凑在一起,大姐和父亲在影片中都被塑造为性格单一的人,而曾经抛弃小文再度回归的母亲说到底也是过场性人物,他们每个人和朱一龙所饰演的三妹相碰撞,三妹的反应如同提线木偶,得到人物小传上两三句的定义与概括。人物,怎可以被塑造得如此简单?
这部电影让我见识到中国宣发的厉害,也算吃一堑长一智,那就是别管多么看似位高权重人的推荐,总也是抹不开面子,导演千万别洋洋得意觉得自己是拍得不错,过去文艺批评讲究批评与自我批评,现在文艺批评讲究表扬和互相表扬,就在这种互相吹捧中,导演往往迷失了自我,还真以为是一部真诚反映中国人生死观的电影,看完全片,感到导演对生死的理解毫无突破和新意,片子中是除了生死都是小事,而当初吸引我走进影院的恰恰是与之决然相反的这句话:除了生死都是大事。大小之间,是辩证,我们美其名曰把生死之外的小事视为名利的淡薄,殊不知生死之外还有太多关于爱的大事,他们值得我们在有生之年去完成。
本想和日本的《入殓师》做比较阅读,却发现如果非要做比较,那恐怕就是《人生大事》比较没文化。戏剧钩子也较为陈旧,对话也非常苍白,很难想象,凭借虚假口碑与宣传让大家走进影院,该如何看待电影整个行业?大家花着两人一百余块钱、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坐在电影院,这个成本相较于网络点播、电视有线等而言,已经非常昂贵了。可是这部片子作为疫情事态向好过程中电影行业开门营业的试金石,却充盈着对观众满满的亵渎与欺骗,可以说,这次的宣传有多么强力,在名不副实的情况下,其负面作用就会成倍增大。带着纸巾,仅仅在小女孩听表中录音时用了一次,恐怕这还远远不够!
看完《人生大事》,近两个月我都不想再进影院了,影迷的爱被辜负了,望自重。
我蛮喜欢电影的结局的,不过这两天看到好多人觉得小文妈妈的出现有点多余以及三哥把小文还给她妈妈有点突然。我和闺蜜讨论了一下,觉得这种安排其实还挺合理的。 作为一个自己和他人眼中的“失败者”,三哥从小就是干“死人行当的”,自己父亲也一直更喜欢自己死去的二哥,老是责骂自己,还经历了打架入狱,被女朋友戴了绿帽子种种事情,可以说,在所有的场景里面,三哥好像都是“被放弃”的那一个。小文的出现是一个例外,她出乎意料地选中了三哥,让三哥的生活多了不一样的色彩和希望。 当小文的亲妈出现时,三哥第一时间自我怀疑:我真的能当好一个父亲吗,我配吗?孩子是在别无选择的时候挑中的我,要是有选择肯定不会跟着我吧?小姑娘有妈妈陪伴着长大会更好吧。再结合三哥“混不吝”的性格,确定身份之后立马把小文送回去非常合理。 妈妈的出现,是编剧给予“从小没爸没妈,唯一亲人——外婆也去世了”的小文的一份慈悲,也是借“小文再次找回来”告诉三哥: “即便有了更好的选择,我依然会坚定走向你,我们相依为命,相互救赎”,更是告诉观众“小文和三哥的是彼此心目中的最佳选项,是天注定要成为父女的人,是彼此最契合的‘哪吒和孙悟空’”。这样他们俩的关系才是天衣无缝的,毕竟人与人的缘分有时候就是那么巧妙。
《人生大事》
最近网评不错,口碑不错的《人生大事》吸引了我,从剧情介绍到电影画风让我想到了《入殓师》,最开始我猜测可能是一部《药神》味道的《入殓师》,对电影抱着期待,踏进了有几个月都没有踏进的电影院,看完电影之后发现,说实话浪费了一个很好的题材。
近几年因为《药神》的诞生让内地电影市场涌入了很多同类型电影,都想在拿奖的同时把票房也赚到手。但是从18年到现在没有一部可以超越《药神》。
(“人生大事,电影小事”)
《人生大事》这部电影刚开始我认为国内院线还没有一部关于丧葬行业的电影出来,我相信很多观众会和我一样对于这个行业充满了好奇。我一开始认为这部电影可能可以弥补内地电影缺少的行业话题性,但是看完之后发现我真的想多了。
群里有位小伙伴总结了几个字简直是一针见血,“功利性太强”,确实整部电影给我感觉就是太过于商业,已经可以是把商业两个大字刻在脸上给你看,整部电影也更像一个“童话故事”。
电影中手持摄影部分很多,请问为什么要用手持摄影?手持摄影不就是为了拉进观众吗?反而这部电影把观众越推越远。
整部电影节奏把控问题很大,节奏太快,快的我们观众都快要吸氧气瓶了,几乎每个节点都给你安排一个小高潮,泪点也太密集了,当一部电影泪点太密集的会造成一种廉价感,反而多次泪点的密集轰炸会让电影本质存在的情绪基点化为乌有,观众失去耐心,也让演员的表演失去精彩点。
中间有一段就是,女儿刚走,父亲马上去世,父亲刚做完道别,女儿马上失踪,这样密集的轰炸真的让观众都还来不及欣赏演员的表演就开始切场,说实话有点拉胯,我都怀疑这部电影的成片上映前有没有请一位专业的老师观看和指导,这种低级的错误还可以出现在2022年说实话有点难见。我承认朱一龙在这部电影里能看见一位演员对于电影表演的渴望,但是电影叙述节奏让我来不及欣赏朱一龙的表演确实有点遗憾。
观看电影时我们观众对于角色,严重缺乏共情点,甚至有些不理解的行为,为什么可以去帮助伤害过你的人?还要去帮助小三?没错角色可以有动机,但是能不能让我们感受到角色为什么要这么去做?
另外为什么莫名其妙就接受小孩?为什么莫名其妙的让“女儿”跟着不负责的妈妈回去?
为什么莫名其名的又让小孩的母亲加入你这个行业?因为需要Happy Ending?
最重要的就是主角反感这个行业,但是通过一个“二哥的故事”就接受了这个行业,也太过去儿戏,没有成人世界的思考。
电影中也在这种没有感情的观影下结束了。
其实以上我对于电影中的几问,导演可以通过两个点解决,第一就是“匠人精神”行业匠人精神在这部电影里我根本完全感受不到,导演宁愿花时间去填充泪点也不愿意花时间去讲“匠人精神”这个思维就是错的。
第二也就是,电影中缺乏男主对于家庭观念的改变,收留女儿思想转变缺乏说服力,太过于儿戏,这里完全可以通过情感羁绊去提升观众的理解,但是导演却不这样去做。
整部电影其实就只需要两个泪点,第一就是父亲的离去,第二就是与这位女儿的羁绊,其他的只需要交代好人物、工作这两个点就够了,真的不需要太多密集笑点与泪点。
如果你没有文牧野、宁浩这类对于类型片把控的能力,其实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就好了。
而且与女儿的泪点,也不要用母亲来抢夺抚养权这种俗套的方式可以吗?真的太老套了,你看见这一幕就能猜到接下来会发生的感觉真的太难受了。
整部电影对于我个人来说真的没有太多可以夸的了,浮于表面的电影,拥有华丽的外观但是内核却什么都没有。
商业片也请认真对待电影,对于流量演员为主角的电影,老观众们踏进电影也就是对于题材与演员抱有希望,但是一点诚意都看不到。
我不会去说“新人导演已经很不错了”这类的话,因为我看见了太多的优秀电影处女作。
抱歉整部电影我只看见了电影流水线的一面,并看不见所谓的“电影精神”。
可能导演也有自己的想法,只是因为资本问题导致电影应该这样去拍,不伦是哪一种理由,都只能展现出目前电影行业可悲的现状。
故事的开始,清晨的电话聒噪不停,小文没能喊醒外婆,百无聊赖的坐在窗户前。
三哥发出了许多条没有回应的消息后,从烧纸钱的火盆里点燃了烟,去给逝者整理临行前的仪容。
躺在土炕上四肢僵硬的,是我们童年记忆里的长辈,她会给我缝娃娃形状的小布兜,她会给我扎上小小的哪吒头,她会摸索很久学会发语音喊我回家吃饭,不厌其烦的嘱咐我少晒太阳多喝水。
后来有一天,她睡着了,被人装在黑色的箱子里,抬上了车。
小文一遍一遍的听着外婆留下的话,望着漫天繁星。
我喜欢三哥。
他年纪不小脾气老大,他一事无成身无长物,他做着不讨喜的营生,利用孩子去拿生意的订单,心思半天变五次卦,甚至因为打架进过监狱,日子过得一团糟。
被人诬陷偷东西时候满脸戾气,转眼却脱光了衣服自证清白。这个情节让人不禁联想起《让子弹飞》里的老六,为了一碗粉钱的公道剖腹自尽。
换来的只有雇主一句“耍流氓”。
可是,他看不惯舅妈的指责唾骂,毅然冲进屋子里,带走了无父无母的小文;他为了获得收养资格,动了结婚的念头;他在幼儿园里追着孩子喂热干面,给一向看不惯的邻居鞠躬道歉,甚至穿上他最好的黑色西装去跳秧歌。
这些看似粗糙冲动的行为,却让我喜欢上了他:被小孩子穷追不舍胡搅蛮缠的时候,被老莫拎到当街人前训子的时候,被海菲在深夜里长跪不起苦苦哀求的时候,他的种种反应和行为,却让人觉得,让我知道,这是个有原则有底线的男人,
当他扛着孩子匆匆冲进医院,当他翻出压箱底的殡葬笔记,用孩童般幼稚的字体一笔一划的写着,当他把睡熟的小文放在出租车后座上,冒着倾盆大雨追出几条街,当他在江畔绽放开了盛大绚丽的烟花,我心头一动,毫无原则无底线的喜欢上了他。
一个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小哪吒,一个是满脸桀骜不驯的孙悟空,一场“还我外婆”的胡搅蛮缠。
开始的开始,小哪吒把木枪抵在他胸口,他言辞规定小哪吒掉在地上的东西不许吃。
后来的后来,小哪吒戳着木枪挡住了老莫的拐杖,看见他的米饭掉在桌子上幽幽的叹气。
你以为这两个人全无交集天差地别吗?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在于,两人都是世俗眼光里的“苦命人”。
可就是这样两个苦命人,苦中作乐,在阴沟里仰望着满天繁星。
荒唐透顶又不伦不类的皇帝葬礼,鬼气森森的殡葬店里铺上了鲜艳的垫子,一向怒目圆睁的老莫笑得见牙不见眼,喜庆的红毯从婚庆店铺进了殡葬铺,命运的棘轮逐渐咬合,让他们彼此成就了对方的不圆满。
建国和白雪这两个配角,戏份不多,血肉饱满。他们来历成迷,影片中没有交代过去,却在关键时刻屡屡助攻:
第一次,小文刚被拜托照看是,建国接下了钱,白雪给孩子讲故事;
第二次,刚领了结婚证的两人收养了小文,给了她一个合法的身份;
第三次,三哥送走小文之后,夫妻俩痛骂一顿,仍旧尽心尽力地陪三哥料理家事。
哪怕他是弃暗投明的小偷,她是蹩脚的戏曲演员,人生有此知己,无憾。
殡葬行业的戏份不多,一是穿寿衣,二是缝合尸体,三是抬棺起灵,桩桩件件,既嫌弃又畏惧。专业与否我难做评价,影片的基调主题由此而起。
生死,似乎都是围绕在身边的浓雾,明明近在咫尺,却看不清,穿不透。
人生只两件大事,一曰生,二曰死。
中国传统文化里,较少谈论死亡话题,或是忌讳,或是无知。许多人觉得死亡是不吉利的,充满了恐惧和逃避。就连秦始皇那样雄才大略,统一六国后的最大愿望,也是四处求仙问道,追求长生。
人们歌颂生命,赞美生活,却不愿不肯花一点点心思,去了解和思考死亡。医疗和殡葬,大概是生活在现代的我们,能了解到的离死亡最近的行业了。
其实,早在千年以前,先贤们就给出过答案。
孔子讲杀身成仁,孟子曰舍生取义,庄子谈向死而生。
王羲之笔下,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李太白吟着,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苏东坡感慨,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王守仁指了指自己的心口,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莫三妹是个没怎么读过书的人,他也许不懂那些大道理。可在火葬场里的童年,使得他比大多世人都看得透彻——
你看呐,他们知道自己是要死的,不论王侯将相,贩夫走卒,数十年人间如同白驹过隙,草木飘摇。他们活着的时候,都知道自己有一天要死的。
可他们仍然奋力挣扎,为了食物和衣衫,为了权利和财富,为了情感和尊严,为了你能想到或你想不到的所有的任何事物,终其一生的挣扎着。
——这世界上的不公道有许多种。
这世界上唯一的、最后的公道,就是每个人的生命,都会走向死亡的终点。
说回影片本身。
【猜】二哥是1988年去世的,三哥没见过二哥,估计是九零后。老父亲的事业是殡葬店,而大姐似乎并不愿意从事殡葬。老父亲从小教三哥穿寿衣、拼碎骨,定下一年之期考核继承权,他希望这个孩子能继承他的事业。
但是,三哥被同龄人欺负时,他袖手旁观;每次让三哥给二哥磕头;想听小文喊他爷爷,还是出面指点三哥去修复遗容。他希望后继有人,以一种固执又别扭的方式培养着这个孩子。
我甚至觉得,三哥可能不是亲生的,是二哥折在长江里后,老莫为了继承香火收养的孩子。所以三哥看见快要成为孤儿的小文,决定不管不顾的要收养她。人类总是对与自己相像的人充满了好感的。
【贬】似乎现在的电影里使用方言成了一件时髦事情,可是同一个角色的方言里夹着普通话,多少有些出戏。
还有广告,补脑的饮料就算了,装骨灰盒的奶粉罐子,好像打了广告,又好像不是。
【惊】男主角朱一龙,很难从这个穿着花裤衩的汉子身上,看出这是温润如玉的齐元若,认出这是克制隐忍的沈巍。我真正明白了“演员是为角色服务的”这句话不仅仅是个说辞,而是一种原则。
讲真,他那么干净漂亮彬彬有礼,却转眼变成了莫三妹这个糙汉,太让我意外了。
【喜】小演员杨恩又蛮灵动的,那股拧巴劲表现得淋漓尽致。
【憾】影片以殡葬从业人员为出发点,讲述了一段半路父女的故事。莫三妹本人对行业的思考全靠外在冲击力,其转变和态度的表现稍弱了些。个人认为,如果殡葬替换成医疗或警察行业,去探讨同样的主题,似乎也能成立。
另外,小文母亲回来的剧情有些奇怪,好像是为了给三哥凑个老婆似的。
【总】瑕不掩瑜,推荐一看。
[看完电影感触挺多的,一时间不知道从何说起,于是修修改改,终于认真写完了这篇影评,做了一张星星落在三哥身上的图,希望星光能够一直为他点亮前行的路✨] 天上的星星告诉我们要好好生活 ——电影《人生大事》影评(影评活动) [导语] 我热爱影片中的人间烟火,感动于角色的悲欢离合,这一切都让我感觉十分亲近,像极了我自己的现实生活。 【共鸣向感悟】 1.我认识的种星人 对于殡葬师这个词汇,我并不陌生,发小家里就是做这一行。就和三哥一样,有一个小店面,靠手艺从事着“一条龙”服务。虽然我们极少谈及行业这一话题,也能够感知他们内心清楚,多数人对于从事殡葬这一行,确实有刻板形象,甚至是异样的眼神和声音。这一点就和电影里所反馈的一样,误解和芥蒂一直伴随着他们,加上地区风俗,导致殡葬师一词让人不想提及,甚至他们的子女经常也会因偏见而受排挤。 但事实上,殡葬师是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职业,日常理解里,人生大事不仅仅是结婚生子,体面的告别也是这一辈子里最后一件,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件大事。 《人生大事》这部电影,它从平凡人互相救赎互相温暖这样的一个角度,向大家介绍了殡葬行业,也让人们了解到,其实这一行也是有温度的,甚至说这一行也有点神圣的气息,让逝者好好再见是他们以及亲属的承诺也是对故人的交代。 2.父亲也是一个温暖的人 其实除了更加了解行业相关,电影的主要内容是育儿主题,这一点导演在知乎解答里也曾经提到过,其实我观影的时候蛮代入的,因为小文的很多经历以及特质,我也算有的,这也是我个人的一个共鸣点,尤其是下雨天送走小文,半夜全程找孩子,这就是我小时候自己经历的,我相信很多人童年时代都会有差点走失,或者因为种种原因和父母走散的经历。就是那个雨夜的奔跑和再次相遇的眼神,让我想起,我小时候因为贪玩错过来接放学的家长,时候的情景,我的父亲也没有批评我,仅仅是那种着急让我感觉到,原来父亲也是一个温柔的人,这个镜头,是真的会有代入感。 我们总是说父爱如山,但其实,父亲也很温柔,如果有三哥这样一个父亲,真的蛮好的,他看起来是有点不修边幅,但是对孩子的爱,确实发自内心、细致入微的。 3.谢谢三哥让我领悟生命 看完电影,最大的感受,其实是对生命有一种全新的理解,很多时候,我们都很回避死亡这一话题,甚至反感,直到看完电影,对死亡有了一些坦然。其实它是每个人都必须要面临的问题,人终有一天会离开,但是离开并不是结束,“会变成星星飞到天上”。这种变成星星的比喻,其实很温暖,也有一定的魔法色彩,是疫情当前,一份特殊的安慰。就和龙哥采访里说一样,电影也是给成年人的浪漫童话,毕竟生活难免存在繁琐与枯燥,人们需要一些治愈和小浪漫。这种变成星星的处理方式,也是一种安慰和激励吧,毕竟天上的每一颗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他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给予我们陪伴。 对于离开也不必过分哀伤,好好告别,继续带着他们那一份祝福,努力生活,或许我们也会多一份淡然。人生在世,名和利,都不过是过眼云烟,唯有好好活着,才是不悔来这世间一遭吧。 【印象最深刻的场面】 对于电影最深刻的印象,大概就是小文走丢和老莫的定制葬礼吧,对于小文是体现三哥从熙熙嘴里的幼稚,变成一个成熟的好父亲,但是对于老莫,可能是标志着三哥真的成长吧,父亲给他留了一道题,最后,他用烟火的方式,完成了答卷。用烟火把自己的亲人送到天上,在我的理解里,也是一种变成星星的方式吧,比起星光,烟火更加绚丽也稍纵即逝,同时也是让人学会珍惜当下吧。 【好好生活就是人生大事】 认真告别,好好活着,珍惜当下,这是我自己的观影感悟。从洪翼舟到叶子扬再到三哥,经历挽救生命、拥抱生命、告别生命,这都是对于生命的不同理解和不同对待方式。《人生大事》这部影片是通过告别的方式,变相传达要好好生活这一理念,并且拍摄地武汉是有着浓浓的烟火气息的,这让我更感受到那种温情和亲切。电影里的这种尘世烟火真的可以让人暂时忘记生活的不快,治愈人的心灵。 三哥和小文都是十分立体的人物角色,带有很浓郁的生活气息,可以直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并且这种自然而然的情感表达方式,让人切身感受到,其实,只有好好活着,才是人生大事。 [结语] 最后是写给三哥的话:谢谢你,温暖我!感谢同我相遇于夏。这个故事的结束不代表不会重逢,它会变成一种温暖的力量伴随着满天星光,每当抬头看天就会想起我们一起走过的种星之旅,我会永远记着你,记着你肩头的烟火气息。
朱一龙好像卡姆 谁懂 神似
其实,她妈妈不用回来的,没有必要强行圆满。
孝子打碗或成为本剧最大亮点。()
人生除死无大事,天上的每一颗星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
感觉三个主角对小女孩儿的感情来得莫名其妙,相处几天就要领养了。。。后面没有和法律上的父母商量就擅自交给亲妈(没有证实)也很离谱,把老头骨灰放烟花放也很?
可能距离四星是有差距的,但是这种电影对现在的市场很重要,整天说着中国电影完了,但还是希望能慢慢变好,即使在这种囹圄中。演员演得很好,小朋友真的像个小哪吒一样,太可爱了,朱一龙的糙汉形象也很好。手持镜头、方言台词都很真实接地气。但是所谓的殡葬题材只是个噱头,本质还是家庭片,本以为可以探讨一下中国缺少的死亡教育,但最终还是落于俗套,来了个大团圆结局。整体的情感转折都有点生硬,这也是缺少真正打动人的情感的地方,韩延是个会煽情的人,但是技巧永远无法替代真诚。
国产片现在是离不开哪吒跟孙悟空了、、、
人物情感像儿戏,非常突兀,情节不符合逻辑,演的还行
如果去掉后面亲妈的情节,加长情敌和老爸入殓部分,增加小文认同入殓行业对三哥童年的治愈部分,感觉就好多了
朱一龙那个狗狗眼神真是让人想去给小文当妈
蹩脚的剧本会让演员的用心表演看起来像个笑话。
全员演技在线。导演想表达的东西有点多,有些情节我认为没必要加。作为商业片是合格的。
看的点映,还不错,惊讶到我了,本来以为是狗血励志剧,没想到挺接地气的。题材比较小众,几处比较煽情,除去一些节奏上的突兀以外,其余都还OK
人生除死无大事!哭,痛快的哭!笑,尽情的笑!就像武汉的风,武汉的人一样,痛快!好久没看到这么好看的电影了,喜欢!痛快!演员还是得拍电影,拍电影好啊,拍电影真好啊,拍电影太踏马好了,电视剧连个律师医师教师都讲不好全是谈恋爱,电影讲殡葬师它是真敢抬棺化妆出殡啊!
从亲生母亲出现开始,电影就崩了。
好不容易等到《人生大事》苏州点映。观影时获得了慰藉,被小文和三哥的半路父女情感动到,被殡葬师这份职业深藏着维护死者体面的意义所打动!被一群普通的不能再普通,满满烟火气的小人物们所吸引。嬉笑怒骂,市井人间,烟花灿烂,人间有情!!!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又笑了……准备二刷三刷,朱一龙饰演的莫三妹让我短暂的忘记了朱一龙本人,三哥的痞帅和野令人上头。
其实她母亲不回来更好,强行凑了一个家庭。。。
看到了一个又帅也有演技的好演员!朱一龙真的不错,还有小哪吒好灵气的,故事也很好,节奏掌控都还不错,笑点不尴尬泪点不煽情,七分!
勉强三星吧,结构很奇怪的一部电影,可能是考虑市场的原因,编导在沉重的题材里面植入了很多娱乐的元素,导致煽情和搞笑都做的后劲乏力。看得出导演平时没少攒素材,可靠素材串成的电影注定在情感层面缺乏延续性,所谓的笑中带泪是需要剧情或人物去推动的,而不是单靠段子。朱一龙为了坐实小梁朝伟的名号不停的让摄影给他的双眸特写,但这也就是残酷的地方,眼神太干净了,看不到啥故事。
这个亲妈简直败笔,三星给电影,一星给朱一龙和小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