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激情的历史中,“舞台中的退场就是人生中的出场”,哲学(Guildenstern)与科学(Rosencrantz)这对小兄弟最后也免不了"deaths for all ages and occasions” 的结局。
已经感觉到解脱的科学最后还不免盲目跟着哲学用作为必然带有忧郁的否定的闭目来实践哲学对死亡最后的解答:“There must have been a moment at the beginning, where we could have said no! ”
没有"……no!"!——这一切都是悲剧家的天下。However, there must have been a moment at the beginningm where we could have said yes… 只要能杀死莎翁,摆脱历史的掌控,我们就能赢得一切。可是,又不免要出于历史的原因去杀,于是一切就又会像那只纸飞机,又都飞回来了。
要等到哲学真正能说一个real yes,恐怕还要再死很多次。在此期间,希望的种子将存于飞翔中的人造纸飞机——Angelus Novus。
我觉得看这个电影需要一些创作的经验。因为电影涉及三个问题:
1、一个角色存在,其意义是否仅在于提供情节?角色之于作品,亦如人之于世界。因为文学作品是对于现实世界的模拟与反映。死亡作为对于一个角色的“否定”,其意义在于何处?
2、一个情节存在,其意义是否仅在于提供修辞?情节之于作品,如同暗喻之于语句。而暗喻是为了阐释语意的修辞,那么情节之功用也亦然。死亡作为一个情节,到底是为了阐述什么的修辞?
3、一段叙事存在,其意义是否仅在于建立联系?叙事是历史的承载,是事件的再现,是信息传递的媒介。其主体是人,客体亦是人。其主体是角色,其客体亦是角色。死亡作为一种叙事,它在建立什么与什么的,什么样的联系?
Rosencrantz(加里·奥德曼 Gary Oldman 饰)和Guildenstern(蒂姆·罗斯 Tim Roth 饰)是莎翁名剧《哈姆雷特》里面两个小角色,本片即从他们的行为出发来看待这出悲剧。俩人在回丹麦Elsinore的路上,发生了不少奇怪的事,比如Rosencrantz扔的硬币永远是一个面朝上,比如他们遇到了一个奇怪的剧团。他们来到皇宫,遇到了国王和王后,王后让他们去接近王子哈姆雷特,了解他闷闷不乐的原因。于是他们把剧团推荐给了王子。于是王子利用剧团上演了一出杀兄篡位娶嫂的故事,让国王极为不快。国王于是命令Rosencrantz和Guildenstern两人秘密将王子带至英国处死,不料哈姆雷特无意中发现了两人的信件,得知自己即将被害的事.....
本片根据同名戏剧改编。
如果愿意,可以将其视作一篇对以“哈姆雷特”为名的存在问题的电影论文,从开篇的76次掷硬币游戏到片尾“we are on the same boat”的象征实体,总是言过其实却不惊波澜的冷笑话总是带来一股被戏剧叙事要求所不断催动的森然寒意,那道我们用以区隔戏剧与真实的边线:真正的存在与真正的死亡,也就被不断挑战与模糊,方法是用戏剧团来连接哈姆雷特所寄身的戏剧逻辑及吉罗二人所寄身的“真实”逻辑,当诡异的76次硬币朝上介入他们的也就是我们的现实之后,哈姆雷特最终的被戏剧所拯救,以及他们的死,也就成了我们的真正的死。这部电影并非探讨电影与观众的关系,而是探讨广义的戏剧与真实的关系,戏剧中的死与生能够被戏剧不断拯救和复活,但真实的死正如吉罗二人在原著中一样,总是悄然消失在文本缝隙之中。Gary和Tim的台词能力无疑为这部电影增加了很强的说服力,几次快速连续的问答对手戏都无比流畅。虽然电影本身对自己所关涉的讨论在很多地方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但能记录下这两个演员这么年轻这么特别的一次表演也是大功德一件了!
一部好好的哈姆雷特换个视点排一遍,这不算完,也不算新鲜;换个视点再打碎掉,打碎掉再拼起来,比较有意思。从哪里打碎掉?所有不确定性的东西——那些歧义的句子、可以互换的人名、既在戏里又在戏外的场景和人物、自由度非整的空间——所有那些确定性碎片的边缘。
一串问句,既是它本身的意思,又是游戏的一部分。两个龙套,大R和大G,谁也不知道谁是谁。一个戏班,彩排也是演出,演出也是预告。一个老头,即是戏班班主又是国王幽灵,告诉他们:我们只演哑剧,因为言语饱含歧义。就像一开始R对G说,我们唯有言语,结果俩人拼命抓,不用怀疑什么也没抓到。可谁想到被扭曲的不止是言语,还有时空——大G走不出去的回廊,声音碰到边界又弹回来,大R的纸飞机飞了一圈又回到原处。从这些不确定性溢出的地方打碎,把每个碎片扭曲、移位、拼接。于是一个完完整整舒舒服服的古典花瓶,就变成了一个现代艺术品,经典演绎成了荒诞。
但有些东西是确定不变的,确定不变的东西是确定不变的。哪怕那些东西是多么,从概率学的角度讲,应该变上那么一变。掷硬币一百来次全是头像。大G对大R说,至少机会均等,假如让六只猴子...他停顿了一会,他就是抓不住“莎士比亚”几个字,抓住了又怎样?就算有无数次机会也是失之毫厘功败垂成。大R可以是大G,大G也可以是大R,可他确定不是牛顿、瓦特、阿基米德、伽利略、莱特兄弟或者麦当劳大叔。总有什么告诉他不是、不成、不对。Nobody确定只是Nobody。当然他们的被吊死也是确定无疑的。八个人死了,不是六个。这也属于没法更改的部分。波洛涅斯被刺,奥菲利娅溺水,雷欧提斯与哈姆雷特中毒剑,克劳提斯被杀,葛楚德饮下鸩酒。而莎士比亚也写了“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已死”。因为凡人皆有一死,不然不算完。这是戏班班主、上帝老爷爷,加上乔治·R·R·马丁三个人合伙保证过的。
总得来说这是一部非常非常精巧的戏剧。对它我不是特别满意。一个剧精巧到这个地步,一个剧作者聪明到这个份儿上,观众难免会期待些更多的东西,要不就觉得少了什么。反过来编演对观众倒是少有诉求,无暇他顾,他们在自High中...
好在有一些期待不会落空的,比如小天狼星和1900轮番卖萌...总可以来的更多些。这两位可以带入《渴望生活》里梵高和高更的人设。
专门查了一下,最后的话是Fortinbras说的。
那篇热评看了一下写得不错但是不清楚的东西不要乱写好吧,会误导多少人呀!
**************************************
Fortinbras.
Let four captains Bear Hamlet like a soldier to the stage,
For he was likely, had he been put on,
To have proved most royal; and for his passage
The soldiers’ music and the rite of war
Speak loudly for him. Take up the bodies.
Such a sight as this Becomes the field,
but here shows much amiss.
Go, bid the soldiers shoot.
-------------------William Shakespeare. Hamlet (Kindle 位置 3413-3415). Penguin Classics.
**************************************
“Rosencrantz and Guildenstern are dead.” 这句话确实有,也是最后一场戏里的,出现得早一些,大使说的。
Ambassador.
The sight is dismal;
And our affairs from England come too late.
The ears are senseless that should give us hearing
To tell him his commandment is fulfilled,
That Rosencrantz and Guildenstern are dead.
------------------William Shakespeare. Hamlet (Kindle 位置 3399-3400). Penguin Classics.
***************************************
至于为什么热评会那么写,估计是看了IMDB上的评论(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100519/trivia?item=tr0695418),但ta理解错了。。。人家写的是“the title comes from one of the final lines of Hamlet”,是one of the final,最后几句之一,不是最后一句!
***************************************
随手找来,大家看看吧。
英国著名剧作家Tom Stoppard从Hamlet中抽出两个小龙套,凑成一个可爱小cp,写出这篇史上最受好评的同人文。当然角色的选取非常重要,越是没人关注的龙套越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如果他写的是hamlet和叔叔之间的爱恨纠结,恐怕要被英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唾沫淹死。评价巨高的台词,完全跟不上逻辑,果然只能当阿呆与阿瓜看。
语言的魅力和荒诞的基调。(GO开场说了多少遍heads~~????
变配角为主角,全新的角度对《哈姆莱特》进行解构。对白精彩无比,用提问打球一段幽默异常。我的第一千部电影注定是要给五星的。
可以看成英国版的柏林苍穹下和帕纳索斯吗?
tim roth和gary oldman比赛谁跟萌的故事
今天又把剧本的最后一部分看了一遍,电影也爱不释手,诙谐的语言下隐藏着命运和轮回的秘密,困惑与怀疑不过是无谓的抗议,剧本早就写好了,这便是书中人的悲剧。电影当中几个桥段牛逼到极点,整个片子都充斥着欢乐和诡异的气氛,我已经笑惨了。
1990年金狮奖 改编自汤姆斯托帕顿的舞台剧 大学才子版等待戈多
太结棍了!!我是笑点变低了还是怎么的喷了两次茶 无法掌控命运的死跑龙套的!好多台词都很灵 最重要的是gary is cute sweet lovely \(^o^)/他发明了汉堡模型飞机etc. | Gary实证主义 钢琴师理性主义
这部电影建构的元素、跨越的领域之庞杂宽泛精巧,现在想来,仍让人惊叹
放着伟大的文本不谈 我只是来看TR和GO卖萌
对莎翁神叨叨的致敬太爽了,除了总是抓不住的british humor
嘤,被萌坏了!!!!!!>.<听Gary Oldman和Tim Roth两位神人叨叨真是太爽了!好绝妙的剧本好精彩的台词
这个发颠电影= = Gary oldman和蒂姆罗斯的囧片。。其实那哈姆雷特还是很好地
(7/10)《哈姆雷特》同人,因为没有明确解释原作主线,所以还是得对原作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能看懂本片内容。主角是那两个被哈姆雷特设计害死的朋友(演员分别是加里·奥德曼和蒂姆·罗斯这两个后来的大牌),从他俩的视角来看哈姆雷特的宫廷悲剧。原著中两人只是龙套角色,奉命替丹麦国王送信(内容是要求英国国王处死哈姆雷特),最后被哈姆雷特偷换了信件,结果掉了脑袋。哈姆雷特对这两个他眼中背信弃义的朋友毫无愧疚之心。但问题是,原作对两人的描写是模糊的,他俩未必真的就是罪大恶极的奸佞,完全有可能只是两个随风漂流的小人物。一个被勇者杀死看门人,也许只是个兢兢业业工作的大叔;一个“冰箱里的女友”,她也许同样有自己精彩的一生;而谁能保证这两个倒霉蛋,就不是“电焊工波力”呢?
实在不喜欢。我甚至怀疑很多打高分的人都在装逼,或者是Tim Roth和Gary Oldman的脑残粉。
一部让Tom Stoppard名垂戏剧史的作品:《哈姆雷特》里几笔带过的两个小角色,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部戏。他们搞不清名字和记忆,讨论着概率、命运、死亡,一个进行哲学沉思,一个醉心科学发明,还看了一部透露哈姆雷特和他们命运的“戏中戏”。他们似乎为自己创造了时间,创造了一个拥有细节的世界,以此确证自身的真实。然而一句话的命运早已注定——“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已死”。这部莎士比亚同人被视为对莎剧的解构,但值得注意的是,正是莎士比亚自己埋下了自我解构的种子。在他的独白中,他喜欢冒险“放任人物为了自身目的使用比喻”,在他们的话语中掺入大量的无效信息。有那么一瞬间,角色们似乎可以从他的故事里自由地创造出自己的故事。但事实证明,即便是在成为主角的剧本里,他们依然不可能改变创造者为他们定好的结局。
神剧本!the deaths of a scientist and a thinker.
哈姆雷特同人,神作,戏中戏中戏! 原作中的两个龙套,在那么几个稍纵即逝的瞬间,差点发现他们只是某个戏剧中的角色,世界观出现了大危机!略有点平田的世界的意味?荒诞和幽默交织,在重重追问和探索之中,剧情还是汇集到了莎士比亚早已写好的终局。死亡的命运不可避免,但龙套也有龙套的执念!
研究tragicomedy最后又回到了莎士比亚
没看过哈姆雷特,也没看本片原文。不过角色蛮有趣的,虽然一开始很无聊,让人摸不着头脑,后面接受这种风格后就还是蛮好玩的,电影如同舞台剧一样一幕一幕的,而电影里的剧又与电影内容结合,两角色即是游离故事外的观众,也是故事里的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