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
自由是我的生命,离婚应由我决定。
不过是一桩稀松平常的离婚案,更是整个荒谬社会的小缩影。都说婚姻是坟墓,活埋在坟墓之下又岂能轻松自救,放在保守的以色列更是如此。进入婚姻总是轻而易举,说句“我愿意”,领个结婚证,海誓山盟和轰烈浩荡的爱情故事并非必需。而逃离婚姻却是举步维艰,渴望求得人身自由,要以牺牲爱情自由博得,要以放弃生活隐私获取,这种自由不是我的理想选择,可也轮不到自己决定。要知道,最绝望的往往不是不可以,而是不得不。
这部片也让我对婚姻或者说爱情有了自己的思考,自己理解的幸福只有自己能够体会,而别人都是眼瞎的;自己向往的美好只有自己可以想象,而别人都是脑残的。以色列的政治和宗教是如此混乱,冠冕堂皇的法庭无法容忍吵闹但能接受诬告,不能把想法强加到男人身上,却将男人的诉求摁着女人执行。这男权至上的荒诞社会不知道杀死了多少无辜的女性,换来的又是多少男人不可一世的自尊。
如果是我,我宁愿死。
严重直男癌的爱情观,既折磨自己也折磨他人。但他折磨自己是活该,折磨他人却是不该。而这个女人生活在一个婚姻不自由的国度,也是可怜。影片的所有情节全部发生于法庭,虽是刻意的设计,还是略显得单薄。由对话撑起来的情节有很强的雕饰痕迹,却又缺少掷地有声的警句。片子的主题是清楚的,但在清楚的主题背后,它所要批判的东西却又过于宏大,导致电影本身与之相比,反而显得渺小,甚至无助,这不得不说,削弱了它所应该要表现出的力量。(巾城)
鉴于我的长评《离婚诉讼和科斯定理》
//movie.douban.com/review/7516628/被打入冷宫,我只好破天荒地为一部只看过一遍的电影去写第二个影评。
电影名Gett,其实是犹太教法庭的离婚认可书,或者离婚授权书一类的东西。因为太多影评无视以色列和犹太教的婚姻现实又辅以太多臆想和主管判断。所以,我想先提一下以色列的犹太人的婚姻法和婚内性别情况的现状。
犹太民族确实历经男权社会,即便现时现刻说以色列人是男尊女卑的社会也符合现实。然而犹太民族有其特殊性,即便在男权社会的时候,犹太民族也有母系氏族的特点。典型的,只有当你的母亲是犹太人时,你才会被认可成为犹太人。反过来仅仅父亲一方是犹太人时,子嗣是不被承认为犹太人的。所以,实际上,以色列的女性地位并不如部分影评显现地那么不堪。而犹太民族又极其地尊重婚姻关系,并且严苛地规定一些双方义务尤其是强调男方的义务,如下
1.与妻子同居,不可分开。
2.履行婚约中所规定的经济义务。
3.具有保障妻子生存的能力,给妻子提供住所和衣物。
4.妻子生病,保证送其就医,并精心护理。
5.如妻子在战争中被俘,有义务将其救出。
6.妻子先去世,要给以厚葬并建立墓碑。
7.如妻子先去世,要保障后代的继承权。
8.如丈夫先去世,只要妻子守寡,她就有在原住宅居住和从丈夫遗产中获得生活来源的权利。
9.如丈夫先去世,其身后遗产将保障妻子把他们的子女抚养好,直到子女长大成人。
《塔木德》中也有很多描述夫妻关系的名句,选其一二来显示犹太家庭的性别歧视情况。
1.神不用男人的头创造女人,因为女人不可支配男人;但也不用男人的脚创造女人,因为女人不可成为男人的奴隶;而以男人的肋骨创造女人,是要叫她永远贴近他的心。
2.妇女必须保证在她和丈夫之间有一种平和的气氛,她应该爱戴她的丈夫。诚然,离婚可以被视作是家庭私事,但也应该是利用一切可能的力量来保证婚姻的完整。
不错的,以上种种可以发现犹太人对于婚姻的重视和婚内夫妻的地位相仿,外加上离婚之困难,才使得以色列成为世界上离婚率最低的地区之一。
来说说犹太人怎么个离婚法。如果一对夫妻感情不合需要离婚,尤其是在妻子失节的情况下,犹太人认为可以离婚。但必须在双方长时间冷静思考之后,以及地方社团的调解未果的基础上。当为家庭恢复和睦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失败后,经双方同意,犹太宗教法庭将发布一份离婚书“Gett”,在拉比主持下,由两个见证人签字,再由丈夫交到妻子手中。以上这一程序毫无疑问也成为了导演的抨击对象。
现在的以色列,如果双方仅仅在政府当局办了离婚手续,犹太教会也不予承认。在大多数情况下,离婚双方需要先进行一次民事离婚,再由犹太宗教法庭发布一份离婚书,作为宗教机构对这一离婚的确认。
如果看到这里,你还觉得犹太婚姻中对女性一方有诸多不公的话,不妨接着看看以色列的新的婚姻法是如何处理如果男方坚持不愿离婚给予对方自由的情况的。
根据最新的以色列婚姻法,如果调解失败,女方因为合理原因提出离婚,而男方一味坚持不离婚,便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最初女方提出离婚,如果男方不同意,法院会没收男方的驾驶执照。之后则是吊销他的护照。在此之后如果男方仍不同意,法院会一步步取消男方的学历证书和证明文件,不承认他的专业资格,取消他的行医执照和律师证明等等。最终,长期坚持不离婚的男子,最终可能会落得财产和银行帐户都被冻结,甚至会被投入监狱,直到他同意为止。本片中,导演也对男主因为新婚姻法的境遇做了轻描淡写。
说以色列新婚姻法是令当地犹太男性愤怒的婚姻法这绝不为过。
让我们反过来想一个问题。诚然,片中的婚姻状况和婚姻的存续对女主而言是枷锁桎梏不假,但是离婚和婚姻存续的结束对于男主又意味着什么呢,居然让男主可以丢下学历、名声、工作和积蓄,甚至为此忍受牢狱。这即便不是意味着炼狱,怕是也差不太多。然而电影完全没有就此展开,并暗示男方的咎由自取。
所以,犹太法庭上的问题,非A即B。就像把一份产权,判给谁或是不判给谁并不容易。我想简简单单判决离婚的执行才是藐视犹太民族传统智慧。
顺便讲讲议论文。经历过天朝各种考试的我们,早已习惯议了议论文的写作。通常是这样的,根据一则材料,就XXXX情况,给出你的论点,辅以足够的论据支撑该论点。
有两个关键
1 “根据”所给材料,“就“XXXX情况 意在你的论点要有关原材料
2 论据“支撑”论点
不是说议论文不能有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比喻,清新的小诗或者恢弘的排比,只是关键的2点都不能少。拍电影,尤其是电影条件则宽松很多,不是命题作文,不存在原材料一说。基本上通过剧本来达成“支撑”电影传递的精神就行,就像论据支撑论点一样。然而这正是本片的问题。
电影的技法方面没问题,感染力也足够。所以导演想传达的情感或者观点相信可以充分明白地感知到。导演关注犹太人不同性别的公平问题,想用一起犹太妇女的离婚诉讼来抨击以色列的婚姻制度。但是这个论据恰恰出了问题。更不可思议的是,其实论据可以有很多,导演却找了一个很不合适的点。
从议论文角度来说,这电影是很难合格的。作为一个士兵,敢于冲锋是勇猛。作为一个统帅,妄图以己之短攻人之长,以卵击石就不简简单单是鲁莽了。不幸的是,统领和指挥正是一部电影中导演的职责。
去年戛纳导演双周又出一部佳作,其实完全够资格进入主竞赛,毕竟这对以色列兄妹导演已算是戛纳嫡系人马了,自处女作开始前后三部作品均顺利入围。其实这部《诉讼》作为这个系列三部曲的最终篇章,剧中不少细节都可以追溯前两部的情节,比如《芳心迷踪》里的提到的夫妻矛盾,以及《七天丧期》里压抑的家庭气氛。导演的作者风格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这部之所以能引起瞩目而大获全胜的关键在于选取了一个极为有利的角度:法庭。所有戏份均在这个压抑的小空间里展开,法官、控辨双方律师、原/被告,以及证人的设置充满了强烈的社会现实隐喻。室内戏的场面调度相当出彩,开头用律师的身躯作为割裂夫妻双方的画面让我印象深刻,更不必提之后多场审问证人的精彩场景。其次,剧本的编写相当贴近现实,尽管只是一个社会新闻般的肥皂剧,但贯穿始终的揪心悬念却让人喘不过气来。女主角的命运在一场场的审问过程中让人看得不禁叹息,与强烈同情感并存的则是对以色列当今婚姻制度、道德宗教、男权社会等现实问题的思考。导演处理时间流逝的手法也很有意思,不少细节的捕捉令人浮想联翩,比如女主角的容貌和化妆,男主角的精神面貌,法官律师的言辞等等。最后,最让我钦佩的是女主角兼导演Ronit,这个魅力十足的女星凭借精湛的演技塑造出一个极为可信的以色列新女性的形象:自信、独立、刚强、义无反顾。这也是我对这部电影打满分的主要依据。
全法庭戏,在布景上下了点心思,视听过于寡淡,在与一系列证人的出席抗辩中犹太教国家的婚姻状况逐渐显出全貌,作者意图正在于此,但情节自身始终缺乏递进的推动力,除了当妻子的忠诚被丈夫的辩护人用作对其展开攻击的依据时丈夫态度的激愤倒转,和结尾他被要求说出妻子和其他男人交往的许可时临场反悔,所有人物的状态、立场、价值几乎没有任何摆动,观感上有些吃力。
气炸了。这两个小时,虽然一直看下来了,是女主角的命运牵着我向前走。但一次次庭审,看着法庭上除了那个男律师还散发出一些清新之气,其他男人都那么浑浊,执拗,蛮不讲理,愚蠢,愚昧。只有女主每次都那么漂亮、平静,讲究。男人啊,还是以色列男人,怎么是这个样子!
通过室内法庭的一场离婚诉讼折射出以色列社会的性别压迫、婚姻制度的保守和不平等等现状,小视角大格局,极简的风格却发人深省。
重复的力量。难得的是,导演没有刻意放大对体制的控诉,而是将冲突的重心始终放置在人性的维度。没有因,也没有果,有的只是一团捋不清的乱麻,而如此的混沌之中,想要辟出生路才真可谓是困难重重。
一起简单的离婚诉讼竟然持续了五年,单一场景下的对峙极具张力,漫长的审判揭露出男权至上的社会环境与宗教法庭制度的荒谬。最难得的是导演没有把女主设定成传统的弱者形象,从服装到举手投足她是具有反叛性的,自编自导自演也值得肯定。
SIFF@又一城。小小宗教法庭里,证人与律师如走马灯在一对离婚夫妻之间拉锯,螺狮壳里做足道场,完美展现了以色列当代社会的演进与传统价值的断层,亦有两性各自处境思考和对自由的怀疑。剧作与表演都无可挑剔,齐喜乐与思辨,堪为室内剧范本。插片侧面特写亦足调整节奏,动静之间人物生态尽现。击节。
单一的室内场景,上演着一幕幕荒谬与绝望。漫长的离婚拉锯战,痛击着以色列保守的法律体制以及男权至上的社会环境。通过一系列辩论场面营造强烈的戏剧冲突,暴露出这个国家在人文、教育、体制各个方面的缺陷。女主角同时也是本片的导演和编剧,室内调度精彩,演技也很精湛~
【3.5】Gett.The.Trial.of.Viviane.Amsalem.2014.DVD.XviD-Roman Bellic.mp4
女方要离,男方不肯,别人说这个男人不打你赚钱回来又没外遇你有什么不满意的,女方一再坚持男方一再不肯,于是一场离婚官司打了五年,最后男方提出要求(为了不剧透就不讲了)终于肯了,这国家的女人没地位得可怕。女主角自编自导自演,确实是很有魅力的女性。
让人对以色列的宗教婚姻有所了解。
千万不要嫁给摩羯男。
开年到现在,观感目前最棒的片子,节奏上一气呵成,整个过程全是法庭上的撕逼,摄影很平和,表演却很赞。和很多演员出身的导演一样,这位女导演除了在让表演变得张力十足,还极富煽动力,片子站在女性的视角,用这些人物展示一个宗教社会的荒诞和离奇,到最后你甚至可以理解所有这一切荒谬。★★★★
观感上会联想起《一次别离》,都是揪心的无解的难题。一场漫长的离婚官司不仅可以管窥以色列的法律制度,也似乎暴露了这个国家的政教体系、人文人权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影片最令人心惊的是这个国家的男权主义,离婚还得男方将休书赐予女方。总体来讲导演的着力点还是对男权社会的批判,煽动功力十足。
4.5;单一封闭空间内竟酝酿出如许火花,剧情层层推进,演技灵动精湛,细节铺设点到为止不刻意,利落剪辑甚妙,一气呵成,全程紧绷,甚而有几分悬疑,「真相」并无止境,婚姻冷暖自知,且看诸位证人之「罗生门」证词,画框外的信息之丰富足见编导功力,可叹导演英年早逝。
婚姻恒久远,撕逼永流传。 并没有传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力量,方方面面差火候,无论再多佐料如果只是简单添加堆砌是达不到好的效果的,怎么看都是步前人步伐的平庸之作。
看到最后我只想替女主角去死
只需要一个房间再加一个过道,也可以讲出一个好的故事。
一个小小的法庭,一件简单的离婚诉讼,却兜兜转转成为始终无法解开的结,这就是犹太婚姻中失衡的两性关系,女性的不平等地位导致女性权利被彻底无视,太压抑了。
最近几年看过的最绝望的电影,没有之一。比死还惨。
丈夫的哥哥说了一句矛盾的话,影片没有使用特写或者其他方式强调,但我偏偏觉得这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几乎是电影的核心:离婚是你的权利,可是行使这个权利不由你一个人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