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didi一起看的这部电影名叫《鸡犬不宁》,和看过这片子的观众感受一样:它根本不像宣传的那样可以成为《疯狂的石头》的姊妹篇。它完全是一部新的,我倒觉得它给我的印象更像贾樟柯的三部曲,同样在中原,同样关注小人物。山西的运城与河南的开封,在民风上对我来说没有区别;唯一让我可以分出两个城市各自的特色是:开封有古建筑,而运城没有。既然选择开封为故事的发生地点,那么《鸡犬不宁》片便承担了述说传统文化(或“当地文化”)命运的任务。
和《疯狂的石头》相比,《鸡犬不宁》的结局更为“积极向上”一些;可实际上,后者给观众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间。虽然董团长去世了,老师父找到晚年归宿了,“F4”被绳之以法了,可是电影并没有明白告诉大家剧团怎么了——马三从来没有表现得想要复兴豫剧或者重振剧团;素梅无论是呆在家另谋生路还是去油田剧团,都不会呆在“大梁”原来的剧团……他们仍然会各自拼搏,但影片暗示他们不会再为剧团拼搏了:董团长从南方回来的时候,有那么受欢迎吗?素梅(徐帆饰)有一个演员的尊严,她也想回到原来那种演出状态,但她看来并不认为在“大梁”还有什么希望。而且,婚姻绊住了这些人物的脚,想去法国的,想去上海的,想去濮阳中原油田的,最后看来都很难去成了。那我们何不认为《鸡犬不宁》是以悲剧结束的?他们奋斗了,可是他们没那么成功,因为他们在中年之前吃的是豫剧的饭。一切都是豫剧的衰落带给他们的,而豫剧又是“传统文化”的要素之一;就像一位朋友在豆瓣上说的:开封的古城区和周围的不断耸立起的高楼在影片中不止一次地形成对比,古城区是要保护,可是生活在老房子里的人的出路,是应该让他们自己解决还是让政府解决?
题记:
记得鲁迅说过,中国人是不懂得幽默的民族。所以,未庄的笑料大抵和肚脐下三寸有关,感谢上海影评学会放映此片,让我再次明白中国当代编剧已经到了多么严重的白痴境界,小人物喜剧电影,不要说民国时的《乌鸦与麻雀》,就连新中国的《锦上添花》之类都比不上,上一世纪九零年代之后的中国大陆电影,没有文化和生活常识的白痴电影占据了90%以上。
――――卡夫卡·陆(KavkaLu)
因为《鸡犬不宁》里出现了小香玉(从法律上说她奶奶已经收回了这个名字以防止豫剧的不够纯粹),所以,我不得不把电影里那冷冷清清的剧场当成豫剧式微的自我辩解,只要呆过文艺团体大多数知道,有能耐的整人出位,没能耐的搞人上床,就这点破事,多说索然无味。电影不能总是依靠狐狸精想象来博观众一笑,除了搞女人(或者想搞女人)之外人应该还有其他事情吧。想想民国年间的关师父(《霸王别姬》)再看看现在电影里为和谐时代带来精神食粮的编剧,境界之远令人寒心,人活着应该有些精神的,虽然,导演给了一个乐观的结尾,可,生活之中的真实是那戏剧茶楼望出去开封的夜景,全景里小食街上为了活命而摆小食铺的人民。他们活着,性能力也很虚弱,不是因为担忧爱人外遇,而是沉重的生存压力让他们没有了性趣。
现在习惯找茬,我也无事找一个,导演说正是因为怕麻烦将地名改成了大梁(古开封名字)但是在大红去北京的那场戏里,远景里的汽车站虽然是反字却也清晰可见开封汽车站的字样,细节说明诚意,说明了创作态度。还有就是要命的音乐,豫剧音乐加上煽情的钢琴这种纽和只能说明导演对于音乐整体性认识的不够,这是许多小成本电影欠缺的,音乐和电影本身的结合程度对于电影本身起着很大作用。在《小武》里扮演小偷的王宏伟这次扮演了小偷混子F4,同《小武》比他演得有些拘谨。
我个人认为圆桶式电影昆丁的《低俗小说》等影片更加具有戏剧性,本片虽然也采用了这样的结构却再剧情设计上过于牵强,特别是辗转在皮包里犹如神迹的永远两万元,从小偷F4在大红烟摊失落皮包到跟踪马三对其下手,最后锒铛下狱有些收得过快。不过影片里一些关及当下社会诚信喜剧点还是,四海给草狗添斑点卖给女人的场面让我们看见为了生活的无奈,焦师父和小白鞋交换照片到见面的人、像差异讽刺了当下婚姻介绍的失实,为了老婆而去赌博的马三,这些被命运重击的无奈的中年男人就像我们周遭那些顽强抗争的底层兄弟,本片没有回避转型期社会的矛盾,并以晚年焦师父黄昏爱情,出外旅游表明了导演对于这片土地的希望。
作为海归导演能够将视线给予卑微的小人物应该鼓励,只是剧本还是单薄一些,但愿他的下一部作品《犹太人在大梁》(本片里他演了开头那个拍电影的导演)能够把剧本搞扎实,好的故事让电影成功一半
从中国人民大多数人的欣赏水准而言,电影可以算及格,不过发行方没有找准发行卖点和对于电影形式把握的不够其实是帮了电影倒忙,你下流,不代表观众下流,性从来不会是主流电影的卖点,人民喜欢的畅快透气和心灵感动,一点搞坏,一点善意的讽刺和一个乌托邦的幻觉,这就是普罗电影最大的卖点。
据说《鸡犬不宁》的宣传说是它延续了石头的黑色幽默,我真的想让搞企划那位好好查查辞典,什么叫黑色幽默!黑色幽默和恶俗之间是有本质区别的,如果把裤裆吊砖这种下三烂的噱头当成是幽默的话,那是这个时代的文化滑稽。
【附录:影片资料】
《鸡犬不宁》中国大陆2006
导演:陈大明
主演:徐帆、李易祥、小香玉、任斯璐
片长:105分钟
个人评价:艺术性1.5,欣赏性4(剧本硬伤,宣传弱智的现实主义小人物电影)
2006年11月18日 星期六 下午21时18分 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
[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通片就记住了这么一句其实早就知道的话,如果不是电影频道在放的话,恐怕我是不会自己去找来这个片子看的.之前这片子刚上映的时候,一个开封的朋友强烈推荐,于是,看这个片子也就当是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开封之旅吧.
不知道算是什么剧,说喜剧又很一般,说黑色幽默又没到,大概算是所谓的市井小民片吧,像是疯狂的势头换成了那个黑皮包,只是串起来得似乎太牵强了一些,我觉得比中六合彩的概率还要低.
六合彩到底是啥样?..
跟石头比我觉得差得不是一星半点。不知道是不是那河南话做卖点的,但是光靠这个是吸引不了人的。论情节不如石头引人入胜,虽然不知道是不是刻意的模仿石头里那种一系列巧合的情节——这也是我很喜欢石头的原因。但是石头的巧是巧在每一点地方,巧在细节。而鸡犬不宁的巧合只是大的情节,是故事的梗概内容制造巧合,所以与石头比起来显得不够细致,不够用心。模仿当然不是不好,但还是要有能力青出于蓝胜于蓝才能出彩,因为这时候人们的阳光理所当然会更挑剔。
方言剧是鸡犬不宁的特色,如果是纯粹的为了想拍一部河南方言的片子那我无话可说,但如果他的目的是增强片子的趣味性和可看性的话就做得不怎么样了——说白了就是如果想学石头那样出奇的话就是没效果。因为这不是简单的将所有对白改成河南话就能做得到的。真正能出彩的还是语言,将方言里最有特色的语言通过电影展现出来才能引人入胜。而且石头里并不是全部的四川方言戏,而是各种不同语系语言的一锅烩,比如北京话,山东话,广东话,每个语言台词都不多,但都是很有特色的(比如..顶你个肺~哈哈),再用四川话串起来,有了比较有了差异就愈能显出不同语言的特色。而鸡犬不宁是单一的河南话,说实话,看完这部电影,对河南话的印象还是一丁点都没有。除了一个“中”,也是老早之前就知道了,而即使是这个在电影里也没有被凸现出来。
搞笑的情节。。。。屈指可数。。。。如果是为了看喜剧而看的话,还是不要抱太大的希望好
流水切题秀
听着开封话、看着在开封拍摄的片子,突然觉得开封对我来说那么陌生
三星半
头回听到这种理论:法国的签证比较好签,因为法国人喜欢吃中餐。
海报那个桥段还蛮逗的
红菊喜欢的片子都在这一片。。。
哎呀 忘标了 难怪 找不到
开封啊
in memory of our master...F4,他很自信。 人嘛,都是生活所迫。
没嘛意思,不是徐老师更没意思
稍有些失望...感觉线索有些太杂...不过吊一块砖头的那个桥段真是神来之笔...
土鳖...
和玉战士一样是部神作!最适合情侣观看的电影 大家懂的
谁拿它和《疯狂的石头》比的?太失望了!
穷人的辛酸
还不错的说前戏很强 后半段早泻了爱不是爱来爱去的爱王宏伟
06年 疯狂的石头后,味道一相同就觉的是好片!~
呵呵
斯璐
6.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