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闻记者这个行业,全世界好像差不多,在很久之前,记者象征着嫉恶如仇,揭示黑暗的主力军,不过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有着这样属性的记者越来越少,国内是滞后的,因此,多延续了几十年,但是在新闻业非常发达的美国,记者曾经代表的或许是某种实力,后来也逐渐地成为了某种势力。记者的作用是什么?新闻业的操守是什么?这就成了永恒的问题。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说的就是记者的操守以及整个新闻出版业的操守。不过本片属于讽刺的范畴,说到操守,实际上就是职业道德,记者的原本职业道德是什么呢?报道真相。一旦有人给这种职业道德增加了砝码,真相也就开始扑朔迷离了。什么是真相?并不是人们不清楚,只是人们不愿意清楚。
《满城风雨》属于一个比较糟糕的译名,当然,说是糟糕,其实并不太糟糕。“满城风雨”形容了一种状态,如果仅仅局限于这种状态的话,本片也就没有了发散性。但是如果从本源入手,《头版》似乎更加的贴切,但也只是表面上贴切罢了。
一位即将离职的记者,一个“超一流”的出版社编辑,两个人在这个时候遇见了一件棘手的事情,主编获知,一起政治丑闻即将上演,而这个丑闻的主角是一个共产分子,主编急切地需要记者进行一次深入的采访来获得这个新闻的独家发布,然而记者此时此刻却并不感冒。因为他的未婚妻正等着他辞职后离开这个城市。于是,一场追逐战便开始了。
主编用尽了各种各样的方式来逼迫记者就范,然而记者决意已定,他并不动摇,就在关键时刻,记者却意外的遇到了这起政治丑闻的关键性人物,共产分子。于是,如何帮助他逃生,如何帮助记者离开这座城,如何让主编获得第一首新闻。这几个如何交织在一起,一场逐臭的风波因此而起。
《满城风雨》用一种近乎于荒诞的手法为我们化解了作为旁观者的尴尬。为什么这么说,大家可以理性的思考下,整部电影本身存在的关键点就足以明白当时美国的新闻业是多么的荒诞。主编和记者关心的是重大新闻,然而他们并不关心新闻本身。他们在乎的是这则新闻是不是独家发布,是不是会吸引更多读者的眼球,是不是会让他们的报纸发行量剧增。这些问题与新闻本身有关系吗?好像没有,但是这就是出版集团以及掌握新闻渠道的记者们在意的。
有谁真正的关心过这起政治丑闻的核心点,那个共产分子到底为什么要反对执政人员,执政人员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的想要将共产分子逮捕并施以绞刑。这是问题的关键,然而这样的关键问题却没有人在意。
新闻探讨的应该是什么?当然应该是整个事件背后的核心内幕或者是整个事件背后的集团博弈。然而本片中的资深记者以及资深总编看到的是什么?他们看到的是这个赤色分子如果被自己所在的报业集团获得独家专访,那么他们的报纸发行量就会剧增。他们完全不在乎这个人的死活,更不在于这个人的背后究竟代表着什么。
同业者们更甚,他们甚至能将一个人五岁时的糗事发掘出来,但是却没人在乎这个人现在代表着怎样的理念,而且这样的理念本身与现有的制度之间有着那些关联等等。他们具备深究问题的能力,但是却没法用正常的思维逻辑去深究问题,这就是记者,这就是本片中的新闻出版业。
相比较癫狂的记者,本片中的一个卑微的人物风尘女子,她对于这个可怜的赤色分子却充满着爱意。为了救他脱困,自己不惜跳楼来引开别人的注意力等等。这样的在观众们看来是一个卑微的人,是一个低贱的人,她在本片中所展现出来的恰恰是一个记者应该具备的尊重。尊重自己,尊重受访者,尊重事实,尊重道义等等。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对于全世界各国来说都是风云际会的年代,然而这样的年代对于一个掌握着一定话语权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一句话可以拯救一个人,一句话也可以毁灭一个人,当话语权被用在正向的时候,整个新闻业就是民众的良心,反之则会成为社会的蛀虫。我们通过《满城风雨》可以看到精明的记者总是干不过狡猾的总编,然而当这种权利的斗争在内部展开的时候,他们总是会忽视了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操守,他们是为了挖掘新闻背后的真相而存在的,并不是为了与同事之间勾心斗角,且用最坏的恶意去揣测受访者。
蚊虫嗜血,苍蝇逐臭,记者想要的采访永远不够。
……
你好,再见
想看一部热闹的片子,那这部《满城风雨》(The Front Page)就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编剧和导演是比利.怀尔德,拿过六座奥斯卡小金人,好莱坞曾经最会讲故事的人。 片子上映于1974年,首先要说的是那个年代干净质朴的彩色画面,克服了黑白片的单调,却依然保留了画面的简洁清晰,较少光影、镜头、场景等的参与和变化,仿佛绘画的写实阶段,人人能看懂,人人能品味,只是到了后来摄影和各种其他技术手段花样翻新,参与电影的元素越来越多,创作者也更加注重个性的表达,慢慢就进入到了类似印象派抽象派等等美术的高级阶段,艺术水准是上去了,但也确实难以雅俗共赏,电影画面有时喧宾夺主,对故事讲述的辅助作用则见仁见智,总之就感觉看现在的影片干扰项太多,太累,不如看那些画面简单的老电影,让人轻松地就能关注故事,让人更容易地沉浸其中。 故事越好沉浸得也就越快,快速地进入,然后跟着节奏,亦步亦趋。 老比尔这回给我们讲的是一个1929年发生在美国的故事,在故事中,他让我们关注到了: 新闻报道可真是件大事,毕竟人家片名原本就叫头版嘛,那个年代芝加哥各大报社抓新闻的反应速度并不比现在的互联网媒体慢多少,为了抢夺第一手消息,各大报社在警察局等政府机构常设特派记者,一人一部专线电话,密切关注目标新闻的动向,记者们甚至可以一边打牌一边第一时间往报社打电话传消息,至于消息内容,当然可以添油加醋稍加“润色”,标题党肯定是小儿科,内容上捕风捉影,甚至空穴来风有时也是必要的,总之一定要投其所好,满足读者对新闻报道的刁钻口味。 谋杀、绞刑、妓女、劳工运动,这些都抓人眼球,扣人心弦,最好是与选举政治搅和到一起,能揪出点当权者的阴谋诡计就再好不过,这些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如果能先下手为强,抢先在头版登出大新闻,那就是当值记者和报社的首要任务、利益攸关以及倍感荣耀的事情。 此为故事背景。 影片的基调当然是讽刺的,从创作者对主角的设计就能看出来,老记者希尔迪执意要放下手头的大新闻,毅然决然地选择去结婚去做一名广告人,他不愿意再从事自己看来如苍蝇逐臭般的新闻行业,尽管我们从他的老板沃尔特的口中得知他曾经的履历有多么辉煌,制造出多少轰动一时的大新闻。 是的,“制造”,由于记者希尔迪们的嗅觉最灵敏,又处于新闻事件的第一现场,他们能够参与整个新闻事件,甚至影响事件的走向,“制造”出更大的事件,这不,本来去意已决的希尔迪就阴差阳错地被打回到他想离开的新闻事件的暴风眼,与事件的当事人美丽邂逅,多年的职业嗅觉和工作惯性再次让他欲罢不能,想逃也逃不掉,最终参与制造了一场满城风雨的大新闻。 再加上老板沃尔特的寸步不让并一再拱火,手段老辣无所不用其极的报社老板与经验丰富职业敏感性极强的老记者之间一边相互提防、钩心斗角,一边又互相成就、珠联璧合。五十年前的片子,我们愣是看到了两大男主相爱相杀的CP设定,二人之间你来我往,戏份做足,作为观众的我们一会儿为之嬉笑,一会儿为之担心,被角色和情节牵着鼻子走,至此,你不得不为老比尔超越时代的创意和编排能力所叹服。 戏里戏外,你都能感受到曾经美国职场上那种快节奏的劲,新闻出版业也好,电影娱乐业也罢,74年也好,29年也罢,讽刺也好,批判也罢,这股劲延续并定义着美国精神,套用现在的一个字就是“卷”,充满了激情和热情的卷,回过头看,这股劲,这种精气神或许代表的就是最好的社会风貌。 或许,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马修饰演报社的新闻版主编,莱蒙是他手下的王牌记者。这一天莱蒙正要离开芝加哥到纽约去跟他的女友展开新生活,但临时发生了一宗政治丑闻,马修用尽各种方法来挽留莱蒙采访这段新闻。整个情节就在两人的拉扯之间来表现报界中人对突发新闻的停不了的热爱心理,由此延伸了互相勾心斗角、你躲我寻的游戏。就是这样啊,咱没啥要说的了
两版连看,明显感觉到不同导演在不同时期对政治的不同见解。霍克斯还是挺温和的,大家叽里呱啦吵过去就好了,以至于评论区都有人骂片子三观不合了= =怀德则是一如既往地犀利辛辣金句连篇,尤其是70s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之后。个人更偏爱怀德版【his gay Friday~】
8。由于女友换成了男下属,戏剧性没 女友礼拜五 强。语速虽比不上霍克斯那部,不过由于是70年代,可以满嘴脏话了。
看电影前倒了一杯茶,没想到一口没喝全冷掉,忙着笑了根本没时间啊!原来是翻拍的女友礼拜五,杰克莱蒙和沃特马修之间的火花可真不输给原版一男一女的组合啊~ 而且完全不用任何暧昧的暗示,有两个人碰见头条新闻那种血脉贲张的表情就足够了。里面很重要的设定是囚犯是个理想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政客和警长为了选举拉票疯狂打压红色思想,哈哈哈,想到玉女风流了,这种带有特别强烈固有印象的搞笑但两边都损得刚刚好,除了比利怀德,其他人一不小心就要写坏掉的。他真是个用伟大都不足以形容的超级编剧。苏珊萨兰登当年还是花瓶演员的时候,她好像这么多年一直都是一个样子的漂亮。我爱杰克莱蒙!
不是通向绞刑架,而是通向星空。
吵死了大家都是大嗓门不过好在台词都很给力。设定也不算扯淡,好几个神转折,人物也没走形呢真难得!男主爱情婚姻观让位事业咯。burns真是霸道总裁哈哈
对这种通过辛辣台词和荒诞情节造成笑果的讽刺喜剧真的狠狠爱,结尾和《热情如火》一样出乎意料,果然杰克莱蒙和沃尔特马修的情情爱爱才是比利怀尔德电影宇宙的主旋律。
比利怀尔德果然是大师,很少有一部喜剧电影在尽情幽默讽刺的同时还能融入悬疑的元素。可惜为了凸显铁搭档the odd couple,结尾落在了活宝二人组(虽然栽赃“偷”表那段确实经典)而不是审判事件本身,有些烂尾。
上辈子做坏事 这辈子做媒体
提神醒脑的毒舌喜剧,最后一招太狠了。
Prison Break开始渐入佳境;沉醉在新闻价值中的新闻人;挽留王牌记者并成功的总编辑;各类体制现象如走马灯般被拎出来讽刺;典型的比利怀德喜剧;A man Friday。
比《女友礼拜五》还要爱的《基友礼拜五》,要玩黑就玩得大胆放肆~Matthau和Lemmon这对搭档要是在现在,叉男呀福华呀都得靠边站:“That's my Hildy,that's why I love you"还有Hildy写稿是Walter的手在他肩头抚摸,我都替未婚妻没眼看了
什么是真正的喜剧,什么是真正的讽刺。什么样顶级的台词创作,什么样顶级的台词念腔。不朽怀德,不朽莱蒙。用医生角色拿自己维也纳身份开涮:我要回维也纳,i don't trust american doctors.那个小罪犯Williams真是hilarious,报社疯狂怀德应体会良深
比利·怀德跟沃尔特·马修、杰克·莱蒙这个喜剧铁三角合作的作品,也是根据这个卖座名剧拍摄而成的第三个电影版本,维持了在流畅故事中互相戏谑逗笑风格,娱乐效果不俗。不过和霍华德·霍克斯的《女友礼拜五》比起来还是有明显差距。看完这部影片,也看完了所有比利·怀德的导演作品,大功告成!
已下 感谢奸细兄!(2011.11.21看)很赞,看的英文字幕,完全不可能听懂。故事有点简单,加上场景的局限,能讲成这样实属不易。很多笑料,喜欢小柠檬的表演,这些笑料跟他的气质太相符了。结尾大大出乎意料,一波三折,我几次表现得不喜欢、喜欢、不喜欢、喜欢最后到不喜欢。但是不得不说还是很有特点
机缘设计下的巧合,出口成章,源源不断的紧凑有趣的台词对白,怀德对新闻和记者真是又爱又恨,辛辣一针见血地对媒体进行了戏谑,而在《桃色公寓》中塑造一位老实的白领后,这一次,杰克·莱蒙又饰演了一位又贱又可爱,活泼无赖却又聪明的报社记者角色,而他与沃尔特·马修的合作也算是最佳拍档。
语速×0.8的“男友礼拜五”,与霍克斯版本:离异夫妻工作搭档重修旧好的神经喜剧相比,这版更忠实于百老汇原剧的人物关系,“三角恋”的隐喻是让对新闻事业饱含激情和使命感的王牌记者在工作和生活中选择;依旧用讽刺喜剧犀利披露了新闻伦理与正义、警政腐败和愚蠢、小人物的可怜可爱;翻拍作这版最好
La volubilité communicative des comédiens ménageant aucun temps mort témoigne de la maîtrise millimétrée de Wilder.Des chasseurs de scoops sans vergogne à la pute au grand cœur,le cynisme ici peu ou prou critiqué est plutôt catalyseur de situations comiques
比利怀德的政治讽刺喜剧,夸张抓马,但真的佩服他的掌控力。双男主基情参见《热情似火》。
有了his girl friday珠玉在前,比利这版差得太远了
鲜明比利怀尔德特色的喜剧片,360度无死角全方位立体式吐槽一切,同性恋元素,男一男二相爱相杀,离不开彼此,女主角基本炮灰!喜剧中蕴含悲剧,笑中带泪。比利怀尔德的剧本信息量超大,并且非常值得分析。最后的反转,我也是吐了一口老血。女友礼拜五珠玉在前,只能说导演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