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前两集的时候,我一直以为冷血无情的是母亲,直到看到Tina跟她说要搬出去,她私下心痛却拒绝Tina安慰的样子,我才明白,母亲不是冷血无情,而是不肯示弱。
一直以为母亲只是用孤儿们来标榜自己的善心,直到看到母亲去接Hester,偷偷打掉她的孩子而在车里奔溃大哭的时候,我才知道母亲不是不爱她的孩子,而是被控制欲牵制着失去了理智。
一直以为父亲爱着他的孩子,也纳闷他是如何跟这样的女人过了这么多年的,看到结局才明白:原来冷血无情的是父亲。性侵少女、谋害妻子、陷害亲儿子并害死亲儿子后,仍能继续以一副好父亲的形象示人。最可怕的人性永远可以扩宽我们的认知,因为这种人性叫没人性。
从另一个角度说,父亲的毫无人性也间接加重了母亲的扭曲心理,当然也直接导致了最后的悲剧。
跟我们有诸如《西游记》这样的热门IP反复被拍来拍去一样,欧美影视圈也有这么几支,是电影人前赴后继追捧的改编原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推理小说便是其中之一。自2015年起,BBC每年圣诞节推出一部阿婆小说改编的迷你剧,精良的制作和相对尊重原著的呈现,吸引了不少书迷和英剧爱好者(好莱坞把波罗侦探变成福尔摩斯简直不能忍)。
继2015年的《无人生还》和2016年的《控方证人》之后,《无妄之灾》去年跳票,延至今年才上线,而这部小说更是阿婆自己非常中意的作品之一,因此BBC的这次改编蓄起了不低的期待。然而令人失望的是,《无妄之灾》并没有表现出小说的精华——对比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口头辩驳推理出真相,而是花了很多笔墨去描写所有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隐情,家庭伦理的成分远远大过了悬疑破案。
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吸引人的魅力之一,是借谋杀案来挖掘人性的劣迹,《无妄之灾》可以说是阿婆写作生涯后期集大成者的代表作。整个故事的张力,或者说巧妙的结构,都直接体现在名字上“Ordeal by Innocence”——破案者卡尔加里介入了一幢家庭谋杀案,死者是这家的女主人瑞秋,他的证词为被判罪的小儿子杰克洗清了罪名,这是“Innocence(清白)”的意思;然而这同时意味着,真凶尚未落网,而且是这个家庭中各怀鬼胎的其中一位,惩罚的斧头又一次悬在了半空,随时可能朝着他们的脖子砍下来,这是“Ordeal(煎熬)”的意思。
而剧集的问题也出在这里,除了最后拆穿真凶的时刻,前面的剧情描写看起来更像是个家庭伦理撕逼剧。在富有但掌控欲极强的女主人的阴影下生活,每个人都有杀人动机,可每当观众注意到这点时,还没等我们顺着他们的杀人动机联系到案件,剧集就画风一转,上演一段扭曲关系来混淆视听,推理的节奏感非常不好。
很明显,BBC是有意加强了家庭伦理的戏份,像是大女儿玛丽和丈夫菲利普之间的矛盾被激化,甚至给菲利普加入了残疾退伍军人的设定,显得不明所以——虽然马修··古迪精彩地演出了歇斯底里的样子,侧面佐证了这扭曲的一家人如何不断“侵蚀”着他——除此之外对破案本身没有任何帮助;养女蒂娜和养子麦克之间的禁断之恋被多次强调,实际上这两个人从头到尾都没有嫌疑,因为剧集多次表现,蒂娜是养子女中难得的,对养母瑞秋有真感情的人,所以她不可能杀掉瑞秋,而爱着蒂娜的麦克,看似对瑞秋的不满最为外化,但这样冲动的人向来不可能是凶手,反复展现这两个人之间的感情线,只能说是出于政治正确的考虑——在那个时代,黑人与白人冲破阻碍相恋了。
破案者卡尔加里的人设改编,更是缺乏逻辑,本来在原著中,读者全部仰仗这个人的视角,来一步步了解每个家庭成员的心态很隐情,尽管有许多谎言和隐瞒,但顺着卡尔加里逐渐增长的认知,是可以梳理出一条层层剥茧的推理路径的,埋梗与下套,尽显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语言功力。然而在这版改编中,卡尔加里被设计成患有精神病史的年轻人,前两集还屡屡出现他备受疾病折磨的样子,鬼畜的特写与慢镜头营造的怪异气氛显得又重又多余,他精神状态的不稳定也无法让观众借由他找到推理的路径,因为他的证词跟其他人一样不可信,甚至剧情暗示,他与杰克有着不同寻常的私人关系,进一步扰乱了试听。
如果说看原著的乐趣之一是可以跟着卡尔加里逐一排查嫌疑人,那么看BBC版《无妄之灾》的感受就是,由于大量角色冲突被反复强调,会看得人逐渐丧失了想要跟着推理、思考的兴趣,索性随着狗血剧情,看到哪算哪。
唯一改编效果不错的,是结局,以及结局带来的反转,如果说前两集看得令人昏昏欲睡,那么第三集总算为BBC找回了点面子。剧情从最初的客观,到后来的直接白描,都表现出女主人瑞秋对子女严格,甚至可以说冷酷的样子,她不顾家人感受地掌控着所有事情,让别人活的透不过气来,然而这并不是全部的真相。剧集将结局做了大胆的调整,女佣和杰克的关系也从恋人变为母子,因此杰克的身世直接指出了凶手——瑞秋的丈夫。
而最后一集也展现出瑞秋不为人所知的一面:她会在严格要求子女之后,一个人痛苦的大哭,她将所有压力从子女身上接过来,自己一个人扛。虽然这样的做法并不能说她教子方式就对,但至少这种“洗白”足以说明瑞秋不是一个冷血无情的人,真相冷血无情的,是贪图钱财、勾引家仆的男主人。他不仅杀害了自己的妻子,还陷害自己的儿子杰克,甚至很大可能杰克命丧监狱也是他的作为。
至此,一个令人唾弃的杀人凶手出现在正义的反面,而BBC大胆的改编也终于自圆其说,观众对死者的认识也经历了彻底的转变,最终扒出了隐藏在这家人背后的,真正冷血无情的恶魔。
相比于好莱坞对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段颠覆式的改编(2017版《东方快车谋杀案》),再怎么样《无妄之灾》还是要更胜一筹的,尤其是精细的艺术指导和英国演员的出演,但过多强调家庭伦理而轻推理逻辑,和为了营造悬疑气氛而刻意加入的众人一惊一乍的特写,无疑是巨大的扣分项。
有消息说,BBC下个圣诞档将播出的是《死亡终局》,这个作品是阿婆小说里少有的没有被改编过的作品,故事发生在充满异域风情的埃及。那么这部作为阿婆笔下推理故事的遗珠,非常期待它可以弥补这次《无妄之灾》的遗憾。
推荐电影
微米是认真的
等了一年多,这部BBC三集悬疑剧终于完结。
看的过程中,小鱼就一直在猜:
凶手到底是谁?
结果越看越一头雾水,越看越迷茫。
直到最后一秒,我都不敢相信:
原来真相是这样!
截至发文前,豆瓣8432人评价,分数8.0。
和某些上映的影片相比,看过的人不算多。
这样的好剧没人看,很可惜啊!
现在就把它推荐给你们——
有句老话,小鱼已经不是第一次说了。
BBC出品,必属精品。
虽然前不久,才刚爆出过BBC纪录片造假新闻。
但这些年来,BBC也确实奉献过大量精品纪录片,以及大量优秀剧集。
就比如今天介绍的《无妄之灾》。
还有此前的《无人生还》、《控方证人》。
口碑皆不俗。
三部剧作,也都改编自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
小鱼去年推过《无人生还》(点蓝字进入)。
也推过改编自阿婆小说的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点蓝字进入)。
现在再看这一部,只能说:真的,太好看了!
剧情满分!
作为一部悬疑剧,谜底直到最后一刻才揭露。
剪辑满分!
正叙与倒叙穿插,信息如抽丝剥茧般一点点展现。
服装、布景满分!
从服饰到布景,无不精致美艳,一股浓浓英伦风扑面而来。
演员满分!
全明星阵容,每一位角色的颜和演都在线。
仔细看上图11个人的表情,看不到一个善类。
几乎注定了,这是一部不容易猜到谜底的剧。
圣诞节夜,养母瑞秋被人杀害在卧室,鲜血一滴一滴在地毯上开出花来。
第一发现人是女仆克里斯汀。
女仆尖叫着退出房间,养父利奥及时赶来安抚。
在警察的取证下,小儿子杰克被迅速指控为凶手。
然而没几天,杰克就因为在监狱里和别人打架,被打死了。
全家人,养父、女仆,老大玛丽,老二米奇,老三蒂娜,老四海斯特,为杰克举行了葬礼。
难道真是小儿子杀了养母?
经验告诉我们,故事肯定不会这么简单。
18个月后,养父正筹备和女秘书格温达的婚礼。
当全家人以为恐怖的经历已经过去,却横空冒出一个叫卡尔加里的人来,声称可以证明杰克是被冤枉的。
既然真凶不是杰克,那么凶手就是家里的另一个人。
于是,刚刚恢复平静的家庭,再次暗潮涌动。
凶手会是谁呢?
会是前凸后翘的女秘书格温达吗?
格温达原本只是父亲的秘书,养母死了,她就可以名正言顺成为这个家的女主人。
似乎,养母死,她是唯一的受益人。
而格温达还没有成为女主人之前,就已经开始对仆人颐指气使。
自己整天穿的骚里骚气的,仆人露个小腿都不行。
没人时,她会对着已逝女主人的画像,露出凶狠的表情。
可见这个女人不简单,人前美好,人后歹毒。
而且养母死的那个晚上,她脸上脖子上都有血迹。
这个家没有人喜欢她,女仆躲着她,老四海斯特躲着她,老大玛丽最讨厌她。
老二米奇刚从伦敦回来,就被玛丽带到一边商量着阻止养父和女秘书的婚礼。
似乎,玛丽是最爱养母的那个人,无法忍受养父另结新欢。
玛丽自己也说,她是长女,她爱母亲的时间最长。
真的如此吗?
就在前不久,她才被养母嫌弃过。
女秘书也说,她只是在扮演一个可爱心碎女儿的角色。
事实上,她比谁都更恨她。
因为玛丽的丈夫菲利普,是一个变态。
菲利普是名军官,但赛车出车祸伤了脊椎,成了残疾,只能坐在轮椅上。
车祸,让菲利普性情大变,也让曾经恩爱的夫妻渐行渐远。
这场婚姻,很大程度上是养母安排的,她是该恨养母。
是养母让她的生活变得一团糟,前路没有光明。
玛丽结婚的时候,曾因跟弟弟妹妹们一起玩闹,被养母训斥。
养母死的那个晚上,她就在现场不远的地方。
杀害养母,她一样有嫌疑!
老二米奇一直有自虐倾向,小时候就会用工具刀割腕。
现在会用烟头烫自己,胳膊上都是伤疤,触目惊心。
因为有拼读障碍,小时候养母对他很严厉,所以他与养母的关系一直不和。
会不会是他一时兴起杀了养母?
他也有嫌疑。
老三蒂娜,表面看着温顺,也与养母争执过。
曾被养母骂作是渣滓!
从米奇和蒂娜两人的行为来看,他们之间似乎有过一段不可告人的秘密。
但他们现在却形同陌路,这中间又发生了什么?
养母死的那个晚上,他们还见过面。
会不会是他们合伙杀了养母?
老四海斯特,在养母死的那天晚上,脸色苍白,睡衣上都是血。
没人时,镜子里的她又在愤恨什么?
真凶会不会是她?
还有这个家里尽职尽责的女仆,她是目击第一人。
那天晚上,她进入房间时,养母还没死。
她口中那句“你保证过的”又是什么意思?
很明显,养母答应过她什么,最后没有做到。
养母到底答应了她什么?
会不会因为养母没有做到对她的保证,她就杀了养母?
似乎,她和孩子们的关系也很好。
又会不会是她想取代养母,成为五个孩子的母亲呢?
还有养父,马上就要和年轻漂亮的女秘书结婚了。
又会不会是他想娶年轻漂亮的女秘书为妻?从而杀了老婆?
可以看见,这个家里的每一个人都心怀鬼胎。
似乎每一个人都有嫌疑,每一个人都有杀人动机。
这也是阿婆小说里的一大特色,真相没揭露之前,人人都像凶手,却又总差了一点直接的证据。
除悬疑外,人性里的黑暗和复杂也是这部剧的一大看点。
明明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养母好心收留五个孩子,怎么就养出了嫌隙,养出了怨恨?
最后还被家人的谁杀了?
揭开真正的谜底前,小鱼想过无数种可能,万万没想到会是这一种!
知道真相的我,倒抽一口凉气!
温馨提示:不用猜群杀了,结局和《东方快车谋杀案》不一样。
编剧莫名的自信及对待原作的随意傲慢的态度到底还要毁掉多少经典作品 这部无妄之灾是改编自推理皇后阿加莎阿婆经典之作并是其毕生最满意的两部作品其中之一 主要剧情讲述一位豪门女慈善家在自家宅子里离奇死亡。 女主人生前收养五个孩子,而所有证据都指向五个孩子中名叫杰克的年轻人,杰克由于没有有效的不在场证明从而锒铛入狱,缺又在其入狱后几个月突然暴毙狱中。 一切看似尘埃落定却在一年后一位自称杰克不在场证人的外来者打破,使得别墅里变得人心惶惶,因为凶手就藏在其中。 这本来是一场精妙的大戏,点开剧的我本以为可以看到一场头脑风暴。 我本以为这个不愿意透露真实身份自称杰克证人的人担任着我认为的侦探角色。 没想到啊,没想到。。。导演编剧好手段,自以为高明的手法采用每人一段回忆来制造自以为是的悬疑。 作为经典推理剧,我以为的精彩推理变成了女佣的猜测,我以为的侦探角色变成了一个动不动就哭的精神病人。 全片没有任何关于推理或者能让观众推理的桥段,活生生的把推理剧变成了豪门家族狗血撕逼的恩怨情仇,哪里重口味着重表述哪里 而重中之重的揭示真凶的过程(推理电影/小说中最为痛快的桥段)居然是全片最后20分钟女佣靠猜测,没有重要逻辑推理就找到了凶器,你叫观众怎么推?? 本格推理是什么?是观众和侦探同处一个水平线上,所获得的证据和线索是相同的但这部剧无!大写的无! 看完的我,宛如葛优老大爷,我躺会,太窒息了 爱推理的朋友请别看了,恭喜bbc再次自砸招牌
同为阿加莎的作品,《无妄之灾》的影视改编比《无人生还》难度要大很多,后者像猜谜一样主角们一个接一个地死去,本身戏剧性就非常强,每一个死亡场景的细节都很值得在视觉上细细打磨。
但《无妄之灾》自始至终就只有一个两年前看似定案的凶杀案,随着 Dr. (Arthur) Calgary 的到来,所有人尘封的记忆才慢慢地重新开启。整个故事几乎没有正面冲突的场面(当然除了最后的高潮戏),大部分剧情都是由主角们的心理独白和对其他人的猜测来进行推进的,这在影视改编上要求就非常高,一不小心就变成平铺直叙了。
无论是 1984 年的电影改编,还是 2007 版的电视剧,都没有办法得到观众的认可,这次似乎同样未能幸免。
**以下为结合原著小说和目前18年版 BBC 已出的两集电视剧进行对比分析,已补上 03 最终集的内容修订,后面会有清晰的剧透分割线**
可以看出 BBC 是真的有在用心去制造冲突,电视剧版最明显的改动是 Argyle 一家的各个成员之间的互动得到极大加强。
Micky 和 Tina 之间的感情被明显和外化,Hester 对 Micky 更为亲近(小说里几乎无交集)、 增加了 Marry 和 Micky 的互动、Micky 的语言障碍、扭转了 Mary 和她丈夫 Philip 之间感情的强弱地位、Hester 和 Philip 之间的暧昧升级(接吻在小说里倒是真实地有写到,这个在后面有详细分析)、原男主人的秘书现任未婚妻 Gwenda 尝试融入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如与 Marry 的对话、Kirsten 对她的无视)等。
年轻化的 Gwenda 和 Dr. Calgary(在小说里三十好几),相信是为了用美好颜值吸引年轻观众。
但从总体来说,这些小改动不仅对总体剧情毫无帮助,还削弱了原著小说中关于 Argyle 一家各兄弟姐妹的性格特征,而各个演员的表演过于用力,又进一步增强了观众的反感度。
甚至一些改动,显得非常莫名其妙,尤其是将原来 credibility 完全没有问题的 Dr. Calgary 硬生生改成了一个神经病,还强行加戏。在小说里,Dr. Calgary 出现时就已经将自己的背景及为何事发两年之后才出现的原因解释得非常清晰,所涉及的地方、路名、时间,甚至南极(电视剧版将其改为北极,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请问)探险队的名称都确确切切地有迹可寻。而他的科学家身份,更是进一步增强了他对细节记忆的可信度。
Dr. Calgary 出现之后、继续停留动机也很明显:因为他的出现,原来看似确切的凶案重新开案,凶手未定,无辜之人却遭受了新的煎熬。所以他决定要继续探寻直到找到凶手,还无辜之人一个平静。
而在电视剧版本,这个动机被极大地弱化了,反而加强了 Calgary 和 Jacko 之间有着明显私人关系的暗示,希望在第三集有更令人信服的内容出现吧。
更令人不解的是,电视剧版本完全删除了 Jacko 妻子 Maureen (还有她的现任丈夫 Joe)的情节,但这个看似游离在主线之外的背景人物,对 Jacko 被捕入狱后病死于监狱、最后凶手的暴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Jacko 的死因也是电视剧与小说明显不同的一个地方,电视剧版本目前看来是死于暴力(还是真凶安排的?),以前两集的暗示来说,希望会一个隐含着重大信息的细节。
还有与 Mr. Calgary 惺惺相识、基情四射(虽然只有短短一段描述)的警官 Huish 也在电视剧版本里不知所踪,起码在目前的两集里并没有出现。
而电视剧版为 Micky 和 Philip 增加的退役军人背景,又看不出来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虽然说影视改编难度有点大,但如果能够细读小说,就会发现,阿加莎是通过那些看似松散的心理活动和对白之间,细致地为读者搭建了一个“清除嫌疑人”的超级通关游戏。而本应成为推进剧情、吸引观众的这一点,并没有被编剧好好地利用上,反而希望通过强加不必要的角色冲突来吸引观众看下去。虽然也是一条可行之路,但总觉得可以改编得更好。
这个“清除嫌疑人”游戏的通关钥匙(可能是刷《头号玩家》过火了)有两条,一是凶手的杀人动机,二是不在场证据。
电视剧版本之所以失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即使编剧做了各式各样的角色设定变动,但大部分都没有帮助到推进杀人动机的明朗化和“合理化”各人不在场证据,更像是为了故弄玄虚而刻意制造的噱头。
在 Dr. Calgary 探寻各家庭成员杀人动机的过程中,逐渐在这个看似和谐的家庭挖出了一个个相爱相杀故事,而这个故事,当然全部围绕着组建起整个家庭的核心人物、也是案件的受害者 Rachel Argyle。
纯粹的金钱动机很早就被排除掉,因为 Mrs Argyle 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建立了各个子女的独立基金,确认每个人都能够优厚地生活,而这并不受她的生死所左右。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并不代表,她的死和金钱毫无关系。
除了钱,另外一个经常导致谋杀的动机就是情。
身于富人家庭的 Rachel Argyle 从年轻时就是一个非常热忱的人,Leo Argyle 也是被她这种热情而吸引。但自从她发现自己没有办法怀孕时,内在的母性无法得到正常宣泄,从而转向专注于任何与儿童相关的慈善事业。
但随着她对小朋友的狂热慢慢上升到一个不可控制的地步,Leo Argyle 也渐渐地成为了她人生的背景板,向来性格沉稳和内敛的 Leo 也甘于(或被迫?)将自己的时间再次放到学术上。
Marry Argyle 是她第一个、通过正式程序收养、来自纽约的小孩,但事情并没有因为 Marry 的领养而终结,反而由此一发不可收拾。Rachel 希望给予这个可怜的小孩所有她可以提供的一切,好玩的玩具、良好的教育、好生伺候的工人,所有在她能力范围之内刷足了作为一个母亲的存在感。
但慢慢地,她发觉这还不够。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又为她这种近乎变态的母性提供了灵感,她在伦敦郊区、远离轰炸区的地方买下了一幢别墅,将其改建为临时的战争孤儿收容所。与其说它是一所简单、普通的收容所,把它称作奢华级别的度假村可能会更合适一些。
Leo 警告过她说,在战争结束之后,这些困苦的小孩终归是要回到失散的亲人身边的,她在收容所所提供的条件,已远远超过了他们本来家庭能够提供的水平。但当然的,Rachel 并没有能够听从 Leo 的劝说,所以才有了战后硬被她留下来的 Tina、Micky、Jack 和 Hester。
Rachel 觉得她在做正确的事情,为自己的儿女做最好的打算,而令所有人都生气的是,Rachel 常常是对的那个。所以 Rachel 的死,极有可能是家庭关系恶化的后果,但当然了,最后的真相并不是这么简单就可以解释。
当 Jacko 被定罪时,似乎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但 Dr. Calgary 的出现,让整个家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当中,因为若不是最坏、最讨人厌的 Jacko 所杀,那他们现在所有看似无辜的家庭成员中,就有一个(或两个?)是真正的凶手。
在杀人动机不明朗、或者说杀人动机同等程度的时候,核实各人的不在场证据就成为了破案的另外一个方向。
所有人当中,Tina 和 Micky 的不在场证明是最弱的,Tina 坚称当晚自己在小镇的家里独自一人,Micky 说自己在无人证明的公路上试车(小说版的 Micky 只是简单的一个汽车销售而已)。
在别墅上的 6 个人里都有自己的不在场证明,或者说都有一个或两个证人去支持他/她的不在场。Hester 和 Kirsten 互相证明(Hester后来出去和 Donald Craig见面了;Donald,又一个消失了的角色),Mary 和 Philip 互相证明(Mary中间出去一一会,有大嫌疑)Leo 和 Gwenda 互相证明(虽然 Gwenda 那时已经离开别墅)。
看起来没有人证明的 Tina 和 Micky 是最有嫌疑的,但认真地想,别墅里的三对,也极有可能是在包庇对方。
小说中不多的内心独白中她的重点都在推敲 Mr. Calgary 证词是否属实,甚至她承认了 Mr. Calgary 讲的是真话,即 Jacko 确实是上了他的车,Mr. Calgary 成为了 Jacko 法律上铁证般的不在场证明,但对熟悉 Jacko 的 Kirsten 来说,她也相信这极有可能是狡猾的 Jacko 精心安排的不在场证明。
如果 Kirsten 就是凶手,这样的推敲就完全没有必要了,不过这也有可能是阿加莎故意设立的圈套。从既定事实上来说,Kirsten 也是看似是最无辜,因为她是第一个发现死者的人,凶手又怎么会自投罗网做案发现场的第一人呢?除非她坚信事后有非常明显的证据向警察证明自己的清白。
在整个 Argyle 家庭和律师 Marshall 之后(又一个缺失的角色)、警察 Huish 到访之前,Tina 一小段很简单的心理活动很容易引导读者从嫌疑人清单中划掉她的名字。
她是这么多孩子里面唯一一个真心爱着 Mrs Argyle 的,在 Jacko 还是被认为是凶手的时候,所有事情对她来说都感觉是尘埃落定,她所失去的,仅仅是一个她所尊重的母亲。
但现在发现 Jacko 不是凶手,那就意味着家里别的人是凶手,而这极很有可能是一个她非常关心的人(A.K.A. Micky/Michael),后来她在别墅附近和 Micky 散步谈话时表达的担心,又进一步加强了她不是凶手的可能性。
因为真相一旦被发现,她失去的就不仅仅是母亲,还有另外一个她非常爱的人。损失 1+1>2,基本上就是一个相当简单的数学问题,所以也解释了为什么 Tina 会保留她所知道的一些信息。
但究竟,Tina 知道了一些什么不能分享出来的信息呢?
从 Hester 和 Donald Craig (在电视剧版本里又没了)的对话当中看出来了她对于 Craig 在心底就认定她是凶手的想法非常失望。
作为一个戏精本精来说,Hester 非常热爱抓马之余头脑也非常简单,事情在她眼里不是黑的就是白的,所以即使她对于“母亲总是对”这件事虽然心有不甘,也不可能会对母亲动手。
电视剧第二集 Hester 和 Philip 的吻来得突然又突兀,在小说里戏精本精 Hester 在 Phillip 面前表演了大半个钟头的自杀+内心戏,秉持着游戏玩家心态的 Philip 感觉不亲下去都对不住表演女主角,所以才有了接吻的这一段。
但这一段精彩的对白中,铺了一个对全剧非常重要的线索。
但电视剧所营造的他两一早有暧昧(甚至奸情)实在是多余,除了毫无根据地制造视听混谣之外别无意义。
Mary 是一个极其工于心计的人,还有着极强的面部表情控制能力,演技也是奥斯卡水平,和戏精 Hester 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即使还在她非常小的时候,她已经懂得利用 Rachel 对小孩的执着来达到成功脱离原生家庭的目的。
但即使她能力再强,Rachel 永远都比她要更强大和成熟,她似乎永远都没有办法摆脱养母的影响。在 Marry 心中,Philip 似乎成为了一个她远离母亲声音的第一方(或者说唯一)净土,所以她尽可能地控制着 Philip,Philip 的瘫痪也正好给了她这个契机。
Mary 一生都在尽可能地逃离 Rachel,但最终也似乎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那一种人。
除了早期对 Gwenda 提前婚期的建议拒绝之外,小说后面 Leo 和 Phillip 在书房中的对话也透露出了他害怕最后确认的凶手就是他最爱的 Gwenda,才有了一反常态地向 Phillip 发了脾气。
从动机和不在场证据来说,Micky 的嫌疑是最大的,相对于 Tina 的安于接受 Rachel 的爱、Marry 想逃离养母影响、Hester 的摇摆不定,这个脾气暴躁的男人不仅对养母的关爱毫不动容,更对她强行将自己与原生家庭(他妈以 100 英磅就把他卖了)分离的行为怀有深深的恨意。
但他真正恨的是究竟是 Rachel,还是其实是那个抛弃自己的生母?
不想被剧透的同学,请停止滑动。之前提及的全剧最大的剧透就是官方海报,后来也证明只是对小说粉丝的一种误导,电视剧版本结局另有一番天地。
不得不说,03集稍微为 BBC 扳回了一城,凶手、杀人动机和角色之间的关系都做了极大的调整,这需要勇气(因为很容易会被阿婆的粉丝攻击),但不得不承认,改动也算是合理和现代化了,为此我多加了一颗星。
在小说里,Rachel 的死是养子 Jacko 和保姆 Kirsten 联手炮制的好戏,但为什么 Jacko 会命丧监狱,一部分原因在于原来计算好的时间证人 Dr. Calgary 意外被车撞了失去短期记忆(两年后记起),另外一部分原因是,和 Jacko 苟合的 Kirsten 在策划谋杀的第二天,发现 Jacko 竟然是已婚,才醒悟到,原来她也只是 Jacko 这个天性就邪恶得不得了的小孩的其中一个棋子,所以对警方起诉 Jacko 谋杀之事保持沉默,让其自然发展,才最终导致 Jacko 在监狱里病死。
这就是为什么在小说里,看似对剧情无用的妻子 Maureen 之线但其实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扼杀了 Jacko 脱罪的最大可能性。
但电视剧版非常大胆地做了各种的调整,尤其配合凶手和杀人动机的合理化,将原来是苟合在一起的 Jacko 和 Kirsten 写成了母子关系。虽然对小说粉丝来说略显恶心,但在电视剧版本中,也算合理。
关于这段关系改动,第一个问题应该就是究竟谁才是 Jacko 的父亲,而问题的答案又会直接明了地提示了这位男性的性格,从而为后面 Rachel 被谋杀铺就了深层的原因和动机。
这段关系不仅解释了凶手杀人的可能性,也解释了为什么 Jacko 在狱中被人殴打致死(而不是小说中的病死)。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知道 Jacko 他爸和凶手是谁了吧?毕竟,能够当他爸的人,全剧角色里就只有一个。
当你看完 03 集结局之后,又会发觉,前面的那些迷惑观众的回闪镜头和各个角色的一惊一诧表情,好像又有点多余。
所有的这些关系都会在第 03 详细铺开,若没有小说版珠玉在前,这也算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悬疑侦探类作品,但阿婆原作中那种对文字和语言的巧妙利用、对人性的挖掘,其实比那个明晃晃的杀人动机要更值得人一再细读。
《无妄之灾》据说是阿婆生平最爱的故事之一,逻辑和线索的铺就虽然不能算是阿婆作品系列中的顶尖水平,还有着明确的情节漏洞和部分转折生硬,甚至最后凶手也没有就法,但整个故事所探讨的家庭、人性虚伪和懦弱,却是她所有作品里下手最重的。
如《希伯来圣经》中《约伯记》所写的:
IT WAS NOT JUSTICE THAT MATTERED, IT WAS WHAT HAPPENED TO THE INNOCENT.
正义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无辜之人所受的牵连。
如果你愿意
欢迎移步到公众号 DramaMatters
在这里,我们分享更多关于电影的细节分享和私密感受
看完整个人都不好了。一家的怪胎。老头子腹黑的太快和之前没有衔接上。不过杀人动机是完全成立的。之前对痞子儿子描述很多。不过相爱相杀是肯定不会杀他妈妈,至于其他几个儿女更是动机有但是并不充分。至于女佣一直有留意,并没有阐明线索,只是有怀疑,最后第三季应接不暇的把三个人遇害的因果写完,不过瘾,线索一晃就过,又阴郁,看完整个人都不好了,总感觉精神病人最后的笑容也很腹黑。还有阳光堡一点也不阳光。
推理女王阿婆作品+BBC制作这样的卡司想想都不会差。画面美、颜值高、情节耐人琢磨,英剧这种简短却烧脑的风格更让人欲罢不能。领养的四个孤儿,一个老公的私生子,这样一个家庭的女慈善家在圣诞夜被杀,每个人都有动机,平常劣迹斑斑的私生子被捕离奇死亡,被当成精神病的唯一证人让这起案件再掀波澜
有一个长评说的很好。不作为推理小说而是豪门人性恩怨,还ok. 但是线索出现得太晚了…能猜到就怪了,不够阿婆啊
被反反复复的女仆尖叫 齿轮转动 果酱滴下来的闪回烦到了 但是不得不说风景真美 各种大远景
把阿加莎·克里斯蒂最满意的作品之一拍得如此鸡肋,差评。
制作好精致,结尾很帅,但情节实在是简单狗血了一点,其实就是个100分钟电影的故事量。莫名喜欢扮演克里斯汀的那个演员。
BBC制作确实很精良,布景、构图、服装和造型都很漂亮,但叙事太过故弄玄虚,不喜欢这种手法。
好看!比《无人生还》《控方证人》都更要好看得多。各种镜头构图非常讲究,细节扎实,各种回溯、抻拉把控极好。
闪回的成分太多,推理的成分太少,到最后就变成每个人都有嫌疑和动机以及作案时间,凶手是谁看心情,已经没有推理的快感。但是摄影真是美,马修古德长得越来越像铁叔,可演了个奇葩。
阿婆要是知道改编成这样会气死的
2018.04.01 22:49: 第一个来评论。守在电视前看完了第一集首播,虽然还不知道后面两集结局会怎么改动,但就目前导演的剪辑和采用的叙述手法来看,原著中本格推理的魅力已经荡然无存。阿婆本人最爱的两本之一沦为回忆杀式家庭伦理剧,三星不能再多。
第一集结尾直接五星预定!!!
看完两集还不知道这部狗血家庭伦理剧的凶手是谁……
leo是怎样变成一个完美的隐蔽凶手的:1.没有明显的动机,因为剧情一直在渲染诡异的养母与养子女之间的关系,观众根本无暇顾及。2.理智,有局外感。主要是面相和演技吧。观众猜不到反转的代价是:剧情骨架经不起推敲。
看了两集不看了,瞎耽误功夫,所有人都往精神病路子上演,剧情非常拖沓,毫无进展
看到有评论说这部剧把原著改成了人伦大剧,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这部剧兼顾了表现悬疑性和家庭亲情内部的阴暗面(冷落、嫌弃、仇恨),虽然凶手挺容易猜到的(凶手和动机好像也和原著不同),但是这部剧还是挺精彩的。
BBC的制作水准的确非常棒,摄影、构图、调色、服化道场景都堪称一流,但整部剧的故事其实乏善可陈,编导极力想在剧版加入更多的元素,却没有对故事有所提升,所有的悬念基本上就是靠叙事的故弄玄虚,一集还不错,看第二集就已经觉得无趣了,以及男主的人设与小说完全不符合,不理解这样的改编是为什么
Jack这嘴欠的,少说点也不至于死了,还死的那么惨😂
BBC拍的阿婆悬疑剧,每一部都很精致,《无人生还》《控方证人》,这部之后据说后面还有好几部陆续要播。永远都是密闭空间,所有人都讨厌死者,所有人都有嫌疑,但结局往往还是出人意料,羡慕那些没看过阿婆小说的人,像我们这种看过都知道凶手的读者看剧时就希望编剧能改掉结局造个意想不到的悬疑。
鸡肋。要不是阿婆粉我肯定不追的。1.和控方证人一样,烂的一塌糊涂。强烈要求itv把阿婆改编权早点再弄回去。bbc把好端端的推理片拍成了家庭伦理剧,填塞了一推没用的狗血剧情。2.一年一部的节奏还跳票。24年itv拍了波洛全系列还附带了马普尔全系列,照bbc的尿性拍同样的数量不得要7,80年啊
海尔兄弟都好会演啊!虽然剧里男神颇多,但最抢戏的还是lu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