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星给豆瓣迅雷,一星给玛丽雪莱。历来挑战这种都快被拍烂的经典题材,主创要不是艺高胆大,就是有受虐倾向,只要稍微处理不好,就可能被满天板儿砖拍懵,比如这部,除了重笔刻画了Igor这么个其实依然是酱油的角色,其他基本还是照着200年前的原著小说或100年前默片脉络在走,当然加入了一些新的人物背景设定,不过在我看来根本就是为本作的虎头蛇尾作铺垫……避免过多剧透影响各位观看,也避免过多吐槽影响难得的睡意,此处省略一万字……当我看到“亨利”经过雷电洗礼站在男主面前,以为高潮即将来临之时,一看进度条,我去,估计加上字幕连放彩蛋的时间都未必有。果然,经过五分钟暂且称之为打斗的打斗之后,“亨利”被两位男主双插毙命,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那可是你毕生的信念与理想与情感与智慧的结晶啊,好歹抒发一下情绪体现一下演技假装震撼我一下也好,起码让我也可以用一下“男主角以此完成了自我救赎”这样高大上的评语吧,就一句sorry了事,威尔史密斯掐死自己那条变异了的德国牧羊犬时都比你思绪万千个万千倍啊,差评!最后,提名一个有望和本卫肖争夺2015劳模奖的演员,Andrew Scott,堂堂大不列颠有那么缺演员么?居然还出现一个,出柜一个,腐国真是实至名归!
【了生死,需要了的不是自己的生死,而是自己对所爱之人的牵挂。】
这个故事又是一个戏外戏,是用了弗兰克斯坦故事的壳,写了另外的一个新故事。原书主要讲了被创造的怪物得不到社会的接受却又具备了社会属性从而导致的一系列痛苦,类似后来阿西莫夫机器人系列中的某些部分,也类似电影AI中表达的一些感受。而这次的电影,更多地集中在讨论如何面对死亡,以及当会挑战到旧秩序的科学创新出现的时候,很多时候不同价值观(信仰)的人是怎么对待这样的创新的。这一类的讨论是很多传统科幻小说的关注点,我个人蛮喜欢的。【关于弗兰肯斯坦原书,我觉得这篇影评写的很好“怪物・女性・上帝 ——从弗兰肯斯坦的怪物看人造人的社会设定悖论”
http://book.douban.com/review/5627265/】
>
>>
>
-------------------------以下开始有剧透-------------------------
>
>>
>
>>
>
>>
>
剧情如果换成正序,其实还是比较简单的。年少的维克多·弗兰肯斯坦有一次下雪天邀约哥哥亨利一起溜出门去玩儿,小哥俩却不幸遭遇了暴风雪,被困在外面。虽然第二天维克多最终获救,哥哥却因此事故身亡。从此维克多出于自己的内疚,为了缓解自己的痛苦,致力于学习和研究创造生命的科学(医学)。
主要剧情发生的时候,维克多已经成为了在读的医学院学生,富有才华,不屑于考试与课堂内的学习,用尽所有的精力继续自己的梦想。从死亡中创造生命的技艺自然通常是被视为巫术,取得材料极为不易(不易程度可以参见某真实存在的美国连环杀手,也是医学院学生起家,靠贩卖尸体出道)。在一次外出收集动物尸体的过程中(对,他打上了经常有动物死亡的马戏团的主意,brilliant!好怕出现掘尸一类的剧情),恰好遇到了马戏团表演中途事故,参与了马戏团驼子拯救自己小伙伴的简易手术过程,发现了驼子对人体了解程度和把握程度的精湛天赋。
马戏团驼子没有名字,就叫马戏团驼子。就像所有电影中的小丑一样,他爱慕着马戏团中表演空中飞人的美貌少女。他的医术来自于自学,在没有任何线索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和编剧一起,接受这个天才的人设。少女从高空坠落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驼子在医学生面前意外展露了惊人才华,医学生打起了驼子的主意,马戏团主担心驼子离开马戏团导致自己受到损失,烧毁了驼子珍爱的书籍,关押了他还愤愤地提起了少女黯淡的前景(反派们总是不是拖延症就是话痨,sigh)。
这些因素混合起来最后导致了驼子跟着医学生落跑,并最后成为了医学生创造生命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伙伴及助手。而少女也因为驼子的自由得到了帮助,混出了一点样子。然而科学研究是需要钱的,特别在有违社会道德的情况下,还需要权力的保护。医学生和驼子的威胁来自于某个信仰虔诚而职高的警官,保护则来自于没有道德感却信奉科学以及科学可能带来的利益的权贵。
这样的人设很有趣。
警官是有才华的人,并不富有,还有可能因为过于虔诚而导致举动失常,进而丢掉饭碗;这样的人忠于社会标准的道德和宗教,对自己的行为十分坚定,却活得痛苦而愤怒。虽然宗教似乎给了他关于爱妻死亡的答案和安慰,从他的行动里,却能看到这些痛苦并没有真正离去:他一定要把自己的信仰推到极致,甚至用自己的前途冒险,在没有搜捕令的情况下也要强行搜医学生的家;也在违背自己职业操守,明知驼子没有任何犯罪行为的时候,发布通缉令,只为继续追踪意学生。为什么?如果信仰不是真的,就不再能跟忘妻在自己的死亡后团聚。所以信仰要得到完完全全的捍卫,捍卫信仰,也就是捍卫自己幻想中的未来。【这个推理我自己觉得略有点牵强附会,不过考虑到“了生死”这个主题,也有可能是设定中存在的。妻子的照片出现了两次,手中把玩的十字架仅出现了一次,所以觉得“妻子的死亡”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
而Finnegan家族是国家内排名前几最有权势的贵族,包庇通缉犯,用最有效合理的方法没有用处的人(譬如把知道太多却没什么用还没真实身份的驼子扔进水里淹死),对他人的死亡视而不见(譬如点评医学生因为吸毒过量而身亡的前室友)。简而言之,就是总是把资源用在最有利于自己的地方,以便进一步掘取更多的资源,其他的事情,他们真的不是很在意。另外一个有趣的点,是Finnegan是第一场展示中,唯一坚持看完维克多实验的人,尽管在过程中冷嘲热讽并且不耐烦地想要离去。要我来评说的话,大概就是在这类人的教育中,Patience is a virtue, but love isn't. 非常有趣而真实的贵族教育产出的青年男子设定,让人联想起巴尔扎克小说中的人物,以及我们生活中的各类关于权贵的新闻。这样的精神其实大概也是跨越国界和时间的。
相较最近大热的《火星救援》,火星一剧的人设是“没有一个asshole”也“没有一个坏人”,我更偏好本剧的设定。因为真实,所以喜欢。
警官这样的人,精神世界不够丰富,内心探索走的不够深入,所以用社会标准来了生死;Finnegan这样的人,站在了社会顶端,社会标准是他们用来约束和麻痹别人的,他们所到达的社会阶层高度本身,已经成为了他们人生中重于别人生死和所谓牵挂的东西。
所以本剧中,需要了生死和情谊的,只有维克多和后来站直了的驼子。抽丝剥茧,最后只剩下两个少年和一个少女之间的情谊。少年需要了生死,了情谊,是因为尚未被自己的平凡所击溃,还没有堕落成警官这样依靠宗教和社会评论而过活的人;亦是因为尚未被自己得不到社会认可的恐惧所击溃,所以不需要遵从向上爬得越快越好的路子。只需要跟从自己的心,即使所作所为统统全错,即使最后什么都得不到。
“所有的孩子都会长大,除了一个人”,那一个人是彼得潘,不是维克多·弗兰肯斯坦,也不是我们。维克多的幻觉,是他借用了哥哥的命所以活了下来,所以总有一天他要创造出一条命来还给哥哥。另外一部类似题材的杰出作品,我们都知道,是荒川弘的《钢之炼金术师》。《钢之炼金术师》里,最终兄弟俩分离,活在了两个平行世界里,即使已经历经了千辛万苦。而电影的最后,写下分别信的维克多好似恢复了之前的轻松任性,把寻回哥哥生命这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用实验失败一笔带过。
也许这就是了生死的真正意义所在:不是泯然众人麻木自己,忘记自己曾经有过的善良和热情,而是终有一天可以面对和承认,人生中总有一些不能了结的情谊和不能挽回的死亡,即使不甘心,也能继续认真地生活下去。
ps,关于电影中生死的讨论,让我想到的是哈利波特中的死圣。关于哈利波特中的死亡,我很喜欢这一篇豆友评论“荆棘丛生的魔法世界----浅谈《哈利波特》系列的黑暗面”
【
http://book.douban.com/review/1219014/?post=ok#last】
《弗兰肯斯坦》是玛丽•雪莱最富盛名的作品,其源起却颇为有趣,是玛丽•雪莱与雪莱拜伦等人在一起进行一次文字游戏的产物,其他人的作品并没有太大反响,反倒是这本《弗莱肯斯坦》流传下来。这部作品历年来被翻译成100多种语言,并被无数次搬上银幕,可见其作品的魅力。
这部由一美与三美一起主演的弗兰肯斯坦截取了其中的一段,并且为故事做了点延伸,看起来别具趣味,一个自幼生活在马戏团扮演小丑的驼背过着悲惨的生活,却喜爱医学与解剖,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自己的造物主——维克多•弗兰肯斯坦,维克多救出了他,并且治好了他的驼背(不得不说这个治愈过程真的太基腐了,连我都快看不下去了),还为他提供了全新的生活(优渥的物质与喜爱的专业),与之前的生活真是天差地远,但是他却不得不进入了另一个马戏团——关于造物,维克多执着于制造生命,最终在新助手的帮助下,终得成功,但是最后却也换得彻头彻尾的失败,这部电影为维克多提供了一个可解释的理由,是因为他挚爱却又嫉妒的哥哥因他而丧命,所以他心心念念想要复活哥哥的生命。看到最后,还是有点感慨,原来每个人都拥有着自己的造物主,也是别人的造物主,这个世界就像一个大马戏团,每个人在其中扮演着悲惨的角色,而每个人又对别人有着非同小可的影响,化名伊戈尔的驼背是罗蕾莱的造物主,而维克多是伊戈尔的造物主,而谁又是维克多的造物主呢?是他的哥哥,抑或他的父亲?其实相对于原著中造人的拥有思维,反倒觉得这个设定更有意思,他只能是单纯的生命,却缺少灵魂。
当然了在英国人的魔棒下,所有故事都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重新演绎一番,比如男男情深,还有三角戏份,或者是两个男人执着于造人,好吧,这些剧情真是太迷人了。尤其配上一美毛茸茸的脸和水汪汪的蓝眼睛,真是让人欲罢不能。而他们造出的人竟然还叫普罗米修斯,真让人浮想联翩啊。
相比原著对于人性与社会属性的探讨,这部电影更侧重于生命,生命是那样无常轻贱无关紧要,却又是如此无可取代,夏天来了,一直在想,即使同样是荫凉,走在无生命的石头房子荫凉与走在树下的荫凉也截然不同,这一点也足以说明,生命才是最神秘最美好的存在,拥有的时候好好珍惜,过去了也只能再走向前,总是想要徒劳抓住过往的错误,最终也并没能填补缺憾。
看蓝光碟附带的删减片段,发现有一段很长的重要剧情被删减了。没有这片段,剧里的一美感觉就是个纯粹的神经病了,但其实他并不是!而且麦哥(sherlock里面的福尔摩斯他哥)在这片段里有角色介绍还有台词!
下面是删减片段剧透
那片段说的是在警察来查过之后,一美和丹妮来到大学的实验室,资助他们的贵族和麦哥在那里等着他们,他们提供了一个刚死不久的婴儿尸体,要一美用他的技术复活那个婴儿。
这里还介绍了麦哥是贵族手下的工程师,还是全国最厉害的工程技师。
虽然一美和丹妮对尸体来历有疑问,但还是马上准备好了电击装置,装备好了婴儿尸体,并在众人目睹下用电击救活了婴儿。(类似于现代的心脏复苏术吧。)
但是之后贵族为了保密要他们两个杀掉婴儿,因为婴儿在公开上已经“死”了。父母都在准备下葬了。贵族对一美说现在杀了这个婴儿,以后可以用他们的技术救活几千个婴儿。
丹妮激烈反对,但是一美答应了贵族,丹妮一边被人拖走一边骂一美是个冷血怪物。
然后镜头转向被拖到外面一个人等待的丹妮,正在伤心不已的时候,一美把婴儿交给他并匆匆说“你也帮个忙”就转身跟工作人员离开了。
丹妮以为那是要他扔掉尸体,但是随后发现婴儿襁褓中有一张一美留的纸条,上面写着“你就把我想得这么糟么”。这里留言是一美的声音读出来的,是整部剧里最温柔的声音。
然后丹妮听到了婴儿的哭声,原来一美没有杀掉婴儿,而是表面上答应贵族要亲手处理,等人都走了之后,偷偷给了婴儿一条活路。
丹妮激动万分,跑出学校把婴儿还给了正在家里伤心的亲生父母。这里热情激昂的音乐响起,丹妮在音乐中兴奋地跑过伦敦大街,跑过大笨钟前的西敏桥(这里把当时的伦敦再现得非常美),跑到三小姐所在的贵族宅邸,和三小姐在广阔的庭院中激动拥吻在一起。
所以在片尾丹妮对一美强调说:你是个好人!其实是呼应这个片段的。没有这片段,一美就是个纯粹的疯子和怪人了。
这么重要的体现主角善良本质的剧情,长达十几分钟的剧情,居然就这样被删了!导演真是不知道在想什么。
另外其他被删片段还有提到在马戏团里面,唐家屯三小姐跟驼子丹妮说笑聊天,还给他带来她捡到的珍贵的医学图鉴等。还有莫娘到马戏团和大学里面查案的片段。都是拍得很好的。
与原著的侧重点不同,这是很多人无法接受的原因之一,只着重描写了弗兰肯斯坦制造怪物的事情,而非描写弗兰肯斯坦与怪物之间的事情。所以与原著的人称不同原著是弗兰肯斯坦的第一人称而这部电影是以弗兰肯斯坦的合作伙伴伊戈尔的目光刻画的。由于矛盾转道了人与人之间而非人与怪物之间,怪物沦为配角。所以实际上与原著的主题也不太相同,它主要讲的是人们要学会接受进步,但又不能为了进步毫无挂碍。
但本部电影社会构造和细节刻画是非常不错的,从开篇的马戏团就体现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特有风格,特别是你会发现马戏团团长不把自己的团员作为自己的员工而是见他们视为自己的财富的一部分,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刚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时代,人们关注于自己的财富而非人们自己。还有探长对上帝的迷恋,不允许别人拿出可以证明上帝不存在的证据。弗兰肯斯坦的老爸因为弗兰肯斯坦不接受正统的教育而恼羞成怒,可以看出他在乎的只是学历而非真正的学识。富二代为自己家族掌握一种技术而不惜杀掉一只会下金鸡蛋的鸡(弗兰肯斯坦)。这是一种现在看来落后的价值观,特别是人对人的残忍对财富(马戏团团长)、无知(探长)、荣誉(弗兰肯斯坦他老爸)和权力(芬尼根家族的富二代)的渴望,但这种价值观却能在整个社会横行。
主角也曾说过一句话“你从未被温柔对待,就不知道什么是残忍”其实这是本部作品的一个主题。既“你从未思考过,便不知道自己的无知”而这适用于这个社会也是用于我们这个社会。不用多说仅关于这部电影,有的人就会因为不合原著而给差评。这便是人们无法突破自己,诸如此类,人们会为自己从小而灌输的价值观而拼命维护,他们从不会去想那是否会是一种落后或者幼稚的观点。比如从小就被剧情简单的西游记洗脑的人,很多人都不愿相信它是一部讽刺当时社会的著作,而且把那种言论视为阴谋论,观念之难改,可见一斑。也就说明为什么落后王朝还有那么多人维护。为什么君主立宪比共和制更容易让人接受,而我们知道共和更好是因为我们从小就受到人人平等的观念影响。而那些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人,虽备受欺辱,到死恐怕没想过自己是否可怜,还认为自己活的很开心。
弗兰肯斯坦虽说相交于别人是进步的,喜欢接受先进的思想,但他的有些观念碍于社会也是落后的。他要制造生命的目的和初衷可能是好的。但他从未想过要是自己制造的生命没有灵魂怎么办?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伤害怎么办?要是真的掌握起死回生的技术,地球上全是活人怎么办?(当然当时没有生态平衡的观念)所以弗兰肯斯坦的偏执--极力发展科技而无视可能会带来问题,既表现了他对原始科技的崇拜和对社会伦理,生态平衡的无知。
主题以外的其他方面,对于画面展现用了《神探夏洛克》满屏文字的老点子,不过换成了解剖图。另外朋克风还是十足的。部分情节略带血腥和恐怖。演员演的有点出戏,比如探长一出来,我还以为是类似于莫里亚蒂的大BOSS之类的人物,有些遗憾。
另外个人感觉这部剧应在8分左右,结果只有6分有些失望,观看评论有些人认为不合原著,为什么非要符合原著呢,用一个原来的故事框架讲述一个不一样的故事不好吗?有些人认为故事太老没有新意,你有看过原著或者其他影片或者仔细看过这部电影吗?还有是看不懂所以差评,这跟无理取闹似的,一部作品的好坏和你看懂看不懂有什么关系呢,看不懂的看懂了再来评价好吗? 为什么你们写个影评跟闹着玩似的,带着那么多个人情绪。 既然是作品就要看主题,非要纠结合不合原著,故事老不老。或者就是基、基、基、基、基腐到骨髓里了,真无语。。。
詹聚聚终于高大威猛了一回,吼蛋泥的时候狂喷口水气势磅礴,气场一百七十米都不止!
一美要不要演得这么用力(和这么基。剧情什么鬼要创造生命为什么不致力于研究怎么跟蛋妮生一个(不。 拍得再糙一点还能乐呵呵的当B级片看啊(现在只能乐呵呵的当基片看
好啦,一美的鬼畜系又一部力作,腐得让人不知说什么好。但是和哈利波特站一起,俩小受能搞出什么来,嗯,毕竟两人还是一起生了个猴子,分手以后一美跟富家少爷男小三跑了自己又生了个儿子。
学霸一美不想混本科,找个助手一起搞研究。
一美出场时的背影一下让我想起了becoming jane里的Tom,这片看完也没什么好说的,no comment,要是一美这么水汪汪地看着我别说一个怪物,十个我也陪你造。好几个地方都让我想到了ruling class里的他,嗯,这是一美告白贴。
丹尼尔的身高_(:з」∠)_腐腐的啊2333剧情吧就那样,后面简直闹剧,但是时代背景无法抗拒,衣服建筑都好美,金发小哥也挺可爱。
情节空洞,除了卖腐没别的了,血腥惊悚,难看死了...
我对丹尼尔是怀有极大敬意的。谁都知道他可能一直要活在【噢,他是演哈利波特的那个人】的阴影里。然而从《复仇之角》开始就看到了他的转变,更别提棒呆的《一位年轻医生的笔记》。这部剧,他的演技在一美和安德鲁·斯科特挤压之间也不逊色。哪怕剧本不够尽善尽美,但瑕不掩瑜,仍要肯定他的表演。
这个怪物就是怪物,并不可怕,如果这个怪物能更像人一点,就是真怪物。
看了俩月终于看完了。。前面讲啥都快忘干净了,就记着搅基了,从头搅到尾。。一美演个拔屌无情的男人,刚造完人就翻脸→_→二美一边服侍一美一边又转脸泡妞,简直红杏出墙。总之就是个莫名其妙的片。ps,金发小哥好美~pps,英伦演员表演的舞台剧感普遍很重啊╮(╯_╰)╭
这片子基的我从头到尾眯着眼睛看的。女主那么漂亮,汉子还要去搅基!!!
这剧情,,基本只是原著的前传,monster老可怜的刚被创造出来就被杀了,连个跑龙套的武戏都算不上。不过一美和莫娘的对手戏很精彩!发现一美的演技很棒而且古装扮相很帅!看到泰温兰尼斯特和麦哥都来串场我眼镜都要掉了
一美全程打了鸡血似的,他现在接戏的标准大概就是非神经病不演吧
一美好喜欢喷口水……
平均身高170cm英伦美人俱乐部,剧情什么的,无所谓了。一美你能好好挑本子吗
搅基大片,台词惹火,口音性感,眼神暧昧,想象力和意淫度爆棚,弹幕解读刷出CP新高度,故事服务于情感,情感丛生章杂,剧本就是彻头彻尾的bullshit,多线头形式呈现,削弱主线,主题也不够明朗,是为复活哥哥还是实验野心?一美演技毋庸置疑,复古场景考究精致,高潮轰泄,对比经典不够过瘾
……每次他们一对视,我都以为他们要接吻……
一美二美,美美美。but没什么剧情,剪辑还乱套。
看到莫娘演苏格兰场的警官真是超级出戏…… 可是故事真的。。。 烂。。。 如果不是一美跟莫娘我都撑不下来了=。=
没想象的难看啊,可能我是一美的脑残粉有关,一美真是身高170,演技180,气场2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