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院很冷🥶🥶🥶
我看一部电影会很在意看完以后,走出电影院的时候眼中的世界带给我什么感受。而在观赏这部电影后,走出来,满眼是亮丽的色块,这一时刻似乎尽数由斑点与碎片构成,机遇也许就藏在它们中间。而后我也欣喜地发现,天窗之外的暮色真的很美。
以下是随笔的正文:
“机遇之歌,从主角追火车开始衍生出的三种可能一句对应而来的三种人生。”
……
可以说,这一切的衍生都基于一个前提:主角父亲去世了,而我们的主人公“不知道要自己要干什么”。
在第一个分支中,那位老党员的回答是“随你啊”,第二个分支中则是藉由这个前提谈论到信仰与上帝的问题,第三个分支似乎淡化了这种迷茫与空洞,因为在某一个时间段内他要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那么下面就稍微详细地说说这些分支好了,这种老片子的剧情和解析一搜就能搜出一堆,因此我也只是把随看随记的一些东西写在这里。(部分细节剧透注意)
第一个分支我个人称之为“政治的场合”:
在这个世界线中主角与年少时喜欢他的一位女性发生感情纠葛,他们在公园中偶遇,处于礼节主角吻了她的手,而她手上当时有一些黑色污迹。而从女子的衣着和她身边的人的衣着来看,至少不属于社会中上层的人,最普通的那种,甚至可能更糟一些。
但是男主角从政以后,接触到的人物倒是都不一般🚬但是我们的主角本人呢?他似乎做了什么,但那些表现出来都是推动性事件,决定性不在于他,而在于……在于政治的世界中真正的主角们。
这条线最后以男主角在机场得知去巴黎的行程因为罢工而取消后崩溃摔碎水晶花瓶告终。
第二条分支我称之为“宗教的场合”:
宗教也许不是这条线的主要阐释对象,它只是陪衬在反抗与幻灭身旁。我通过这一条分支又加强了对第一条分支的理解,因为主角印制刊物时手上沾染的污迹与第一世界线的女子手上的污迹几乎相同。我这是典型的后知后觉了……所以第一段中那位女子挣扎在背叛感与妥协中间,但是她也有她不能抛弃的立场。
全片中,属第二条分支最为打动我。原片丢失且无法恢复的一些片段仅仅通过声音就知道定是不能过审…当时和现在都不行。这条线里面还有离开祖国又因为亲人去世短暂回来,在故土的清晨于姐姐怀抱中哭泣不止的丹尼尔,有随着开门关门改变张眼闭眼的基督受难像,有残疾并希望隐忍伺机而动的牧师….主角对他说“他们不会启蒙我”的时候也许无形中将反抗运动美化了,然而最直接的连接往往总是在某些时刻异常脆弱。
怀疑是某种意义上的本能,反抗因它而不停不息,也常常因它岌岌可危。
第三条分支我称之为“生活的场合”:
相对练习着抛球杂技的两个人,他们抛出的弧线又与第一分支中弹缩着“走”到楼梯下的弹簧圈对应上了,主角在第一分支中注视着弹簧圈直到它因为缺少重力牵拉以拱形姿态停在一处,在这一分支中尝试模仿抛球但是失败。
尽是他无法掌握的东西,也许会有人命名为“命运”,或者是电影的名字:机遇。
在这个世界线中,主角这次听从的指引是“用宗教回避政治与政党”,这也反过来说明了第二分支中宗教的实际地位与深刻象征。同样,也出现了第二分支中的一句话:“是人都会害怕的”——当原本看上去很遥远的政治突然出现在你的生活中,并且以一种直接粗暴的姿态时,是人都会害怕的。
最后这个世界线中的主角,终其一生他的“状态”没有实质性变化,漂浮,与另一种漂浮,以及本来应该存在的更多种漂浮,最后他漂着漂着,再也没有从天空中下来过。
神父在第三分支飞往巴黎时也出现了,可能最后和主角也是一样的结局。
我们得到的是对我们目标、未来的嘲讽,电影很好地表现了这些嘲讽。
—— 《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说》
“从个人角度来看,没有所谓的政治片。一个艺术家不应该讲政治,一个好的艺术家应该讲述他所能看到的东西。是否真诚?真诚很关键。”
——克日什托夫·皮耶谢维茨
铁幕环境对创作者而言是如同瘟疫一般的存在,创作者们无法逃避其影响乃至戕害,它渗透进作品中、在创作者身上留下无法消除的烙印。此时基耶的创作虽然已经开始转向对形而上学事物的探讨,可运用政治元素的情绪依然十分强烈。
关于宿命之复杂、多重可能的探讨,这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在社会主义语境下带有沉重意味的因果论寓言。
本片又名“Blind Chance”——盲目的机遇。基耶在凝视波兰伤痕累累的政治历史的同时,对一个虚构个体的命运做出了三个“假设”命题。命运硬币在某个不经意的历史瞬间抛下,你选择了听信或背叛,然后是盲目的选择,造就盲目的信仰,就此搭上截然不同的人生列车,驶向未知的站点。
因果一:男人追上了列车并听信了老党员的话,进入了体制,可是他最后变成了上司的替罪羊,得到了操蛋的生活。
因果二:男人没有追上车反被车站警察抓走,他由此认识并加入了反政府组织,他有了神学信仰,但最后处境急转直下,他仍无法从铁幕环境中脱身。
因果三:男人没追上车也没被抓走,随后他放弃做出任何政治选择,回到了过去的状态并过上了稳定的生活,可是最后意外死亡。
基耶说:“我们被政治所包围,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片中出现了当时波兰社会的三个政治运动,在最后一个故事的最后一幕,男人远离了政治浪潮,在看似皆大欢喜的走向中突然死去(然而他在前两个“深陷泥潭”的故事里幸存了下来)。个体意志在意识形态的浪潮中是无足轻重的,彼时的波兰社会是被毁坏且卑劣的,意识形态在这样的社会中形成了无数张大大小小的铁网,即使你试图奋力远离它们,最终也依然难逃铁拳的牵连,命运的嘲弄莫过于此。
面临分岔路的选择时,人往往会迷茫,迷茫则生成选择的盲目。故事的主人公魏特克至少有本片中的三种可能,他在做出选择时并不知道选择的信仰会将他带到怎样的“车站”(甚至并不清楚自己具体究竟在信仰些什么),不如说是无穷尽的机遇在将他带往命运的终点站,所有看似重大的主观选择在命运面前都是盲目、无力的。
机遇萦绕着命运这辆列车,而一个人对自我的塑造则往往决定了会上哪辆车、何时上车下车,哪怕是细微的不同也会造就未来的巨大差异。虽然从细节可以看出三个故事中的主人公性格有所不同,但基耶在此并没有将“人的主观性”在命运中的作用上升到本片探讨的主题层面上,他更多是在强调“机遇”对于命运的牢牢把控:主观的选择或许能够改变命运列车的轨迹,但终点站却早已安排好。或许在路上充满了对前方未知的焦虑与恐惧,终点站甚至也是黑暗的,但在这命运之路上,有着永远是充满个人印记、在抵达终点前不会停止的精彩旅程。
片头的男主惊恐地张着黑洞一般的大口呐喊着,结合片尾可以联想成他对即将到来的爆炸的恐惧。但在这探讨命运的两个小时后,是否也可以看作是他对这充满未知和无解之命运的恐惧呢?
第7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6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机遇之歌》,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命运弄潮儿的充满变数的评价了!
夕颜:
先锋结构。
零星无名:
岁月有常,殊途同归。
曲有误:
信仰和生活,都是不可掌控的。
麻雀:
三段论鼻祖,也是《罗拉快跑》等片之鉴。悲观的是,任何决定性的人生时刻仍被命运与时代攥住了咽喉。
果树:
总有些电影提醒着你为什么电影二字值得被人热爱,这是其中一部。配乐太有命运的代入感,摇镜头和运动跟随镜头堪称完美且衔接得自然无痕迹,对偶然的展现有余而对必然的展现不足,也或许这样反而更让人唏嘘?
法罗岛岛主:
不难解释,1987年的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拍出了《机遇之歌》这等悲观的作品,毕竟两年之后,波兰人民共和国改名波兰共和国,洗牌前夕,管你左派右派激进保守,每一个人手上的底牌与筹码都必定乱如麻絮。
晓风与你残月:
不管你做出怎样的抉择,尤其是在敏感时期,政治的大环境总会对其中的人产生无法抗拒的影响,无论你是赞同,反对还是中立,失败的政局势必会让你遭受苦难。基耶的政治批判表达的很强烈,从未删减版都能看出当时来自当局的压力,结构非常精巧,基耶的配乐太好听了。
Pincent:
既描绘了特殊历史政治环境,又拍出了结构形式上的新意和人生宿命感悟的思考,回到一种“处在这样的社会,无论如何选择遭遇什么,命运都不在自己手里”的无力感。调度设计有几处很有意思,演员几乎站在摄影机后,对方基本上是对着观众讲话的,主观客观视角有一些转换,还有跟随演员手持摄影的纪录片质感。
飞檐:
三段人生由信仰的变化划分,分别是信仰共产主义、信仰上帝和无信仰即男主所说“我为了对自己负责。”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处在有信仰与无信仰中间的人,导演在论述一种存在主义的困局,而信仰的变化只是更有力地展现命运的无常永恒地对抗着精神依赖,且总是胜利的,但他不宣扬虚无,他仍然在强调人心随境转之下的自适应性,一种必要的自洽才能根本上抵御命运的戏弄。回味时才发觉三段的人生经历编排精妙无比,完成了多种修辞式的表达。
我略知她一二:
"看,回忆这把刀,切开我身体,研究我的风雨。这圈是我,那圈是你,开过心的开心。 看,成长的痕迹,包裹我生命,篆刻我的章印。计算着我,计算着你,过不去的过去。 一是婴儿哭啼,二是学游戏,三是青春物语,四是碰巧遇见你。了解这个你,沉迷这个你,时间暂停。 再继续。 十是寂寞夜里,百是怀了疑,千是挣扎梦醒,万是铁心离开你。经历这个你,活成这个我,细数自己。 听,远方的信号,痛过的美丽,仍将冉冉升起。想起的我,想起了你,难跨过的难过。 听,发出的警告,余烬的烟蒂,仍将燃烧思念,烧毁了我,烧毁了你,未到来的未来。"
了却烟硝:
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一向不是很喜欢这类聊着深层话题的所谓“闷片”,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就是怀着这样情绪,想着这个片子在我这里顶多就是及格的样子。但是没想到的是第一届金火车《蓝白红三部曲之红》的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总是能带给观众别样的惊喜。
这种多向人生选择的片子有点会让人想到现在的交互式游戏,只不过本片便是让你一次看透不同的人生道路。有意思的是,这不同的人生道路恰恰影射的就是不同的政治倾向和宗教信仰:不管是选择那个时代最高思想的共产党,还是坐着地下工作偷偷信着上帝,亦或是不与任何思想产生瓜葛,我们都惊奇地发现,最后的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的。(第三段故事的结尾处理很有意思,我当场笑出声来)也许这就是在暗示着什么,毕竟命运这种东西看似随机,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它想让你怎样,你就算换了各种方法结果还是锁死的。
另外影片技术及其高超,基耶斯洛夫斯基手下的摄影仿佛拥有魔力一般,一步步带领着观众穿越一个个人物和事件,探究最终的命运会导向何方。配乐也有着那股子命运的挣扎和无奈,虽反复出现却并不让人厌烦,某种程度上,这大概就是“电影”这门艺术的魅力所在——它总会用你想不到的方式,去为你铺展开一个又一个人生的密码。
#FIFF7#DAY6的主竞赛场刊评分稍后会在广播中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本科的时候,读金雁的东欧史,对波兰这个国家的印象尤为深刻,作为民主的策源地,而后却由盛转衰,曾四度亡国,但波兰的亡国却也激发了这批仁人志士们的普世主义情怀 - 跑到世界各地为了世界革命而战斗(包括北美独立战争,法国革命etc.),因为他们认为“波兰的自由只有在人类的自由的背景下才能实现,因而摈弃孤立主义眼见”,这样听来倒好像是现代各国倡导joint efforts to做这个做那个理念的鼻祖了。昨天去中国电影资料馆观看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机遇之歌》,发现还是要对波兰现代历史了解一些,才能“看懂”一些对话和情节。所以,又重新翻了一下金雁,以及上网搜一些资料,似乎对波兰又有了更深的感悟,每个人每个阶段看历史都不尽相同,而且必然带着自己的主观难免偏颇,而我也知道自己主观上对波兰过于溢美,只能对以下的内容尽量保持一个中立客观: 影片拍摄时间:1981年。却直到1987年才公映,并且减去了一段警察殴打男主的片段。1981年12月13日波兰当局宣布军管,取缔团结工会,这段戒严时期历时一年。 男主曾祖父参加起义:1863年起义,即对俄的一月暴动,开始了波兰亡国期间最大一次抗俄起义。 男主祖父追随毕苏斯基:1920年苏波战争。毕苏斯基领导的民族军重创苏俄红军。 老共产党员被捕:1949年。1948-1954年,波兰发生了类似于苏联30年代的党内大清洗。 老共产党员出狱:1954年。 男主角出生:1956年6月27日。导演生日是6月27日;影片一开头,医院里满是血迹奄奄一息的人们,影射了波兹南事件。1956年,波兰开始去斯大林化,哥穆尔卡于事件后上台。 男主童年伙伴离开波兰前往丹麦:1968年。执政党发动的反犹排犹运动,最后也是最大一场波兰犹太人移居海外的浪潮,驱逐了近两万犹太人。 男主赶火车之后三条不同的故事线:大约1978-1981年。盖莱克时代,大举借外债重振经济,结果引发财政危机,各种工潮群起,社会不稳定,团结工会崛起。 先这些回头再填。。。
一段令人费解的开头,一个年轻人在怒吼,紧接着片头《机遇之歌》字幕卡结束后,是一段令人悚然的、低机位的与尸体同等高度的固定镜头,再紧接着,画面跳转至一个小男孩,再接着一串主观性的镜头,通过轻微的镜头摇移我们发现并非是单纯的主角的POV,而是一种充满主观性的邀约的错觉,而镜头本身其实是客观的叙述性的,在一定的浸入式效果之下,同时带着间离效果叙述男主角的境遇,而通过一连串令人匪夷所思的对话、音乐的铺陈,我们在影片的第六分钟我们总算了解到,男主是一位医生,父亲去世,而男主角父亲对于男主角影响极大,此时,他需要一个新的环境寻找新的理想。
于是他选择了前往华沙,此时是20世纪80年代的波兰,“运气真好”,他总算及时上车,车上遇到了一位老者,在半胁迫半诱骗之下,他光荣的成为了我们的同志,最终成为了一名官员,就在他遇到危机的时候,影片突然将画面切回了火车站,他又一次回到了火车站,重新成为一名年轻人,这次他没有赶上火车,出于愤怒,他袭击了警察,于是一段新的故事展开,他成为了地下天主教青年运动的积极分子,而在未来遭遇挫折时,叙述再一次闪回到他回到月台奔跑的那一刻,新的故事又一次开始,他回到医学院,迎娶了一位在火车站遇到的女人。
类似的电影有很多,《罗拉快跑》《一个字头的诞生》等,这类式样的电影逐一呈现它的多重的未来,在每一条路径走到结局之后回到分叉点,本片中便是前往华沙的那个车站。而这样的多重未来的选择与策略式呈现是非真实的,人为编排的,但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类型的电影呢?
我们有理由认为,人类的观影行为是一种心理学的行为,在观影时的能动反应建立的基础正是心理学,我们用以把握这个世界的过程,我们通过电影感知到的是对于世界的认知而非故事叙述模式,叙事的人为痕迹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影响我们对关于这个故事对于理解我们对世界的感知的权威性的理解。在理解一个故事的时候,我们的思维倾向扮演着核心角色,是一种“最小偏离原则”,我们对于电影中事物的认知不会偏离我们对于现实中这个元素的呈现的理解,因此在理解一段情节的时候,我们往往会从一个单一事件出发,基于第一印象做出判断,并且尽量拍出其他的可能性以达到我们所希冀的那样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总有人愿意纠结“电影应该怎么拍”“我教这个导演怎么讲故事发展故事”的原因。这都是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和观影训练培养出的意识,可以称之为是“套路”,大量的电影都是这样的“套路”式电影。
而类似《机遇之歌》则是针对我们另一种“反事实”思维产生的,即以“要是一开始如何可能现在就如何”式的思维为基础,进行的分叉路径叙事。
1.分叉路径叙事在每段叙事上都遵循着严格的因果关系,并且因一定是稳定的,否则便会无限演义出分叉,我们发现《机遇之歌》中一定是因为那一趟火车的缘故,虽然会有其他人物的出现,但是分叉的端点在于那一次伸手有没有够到车厢把手。
2.分叉是有标记的。在故事中,人物可能会对于他们的多重未来进行评述,比如在第二段故事中男主角对牧师说“要是赶上那一班火车就好了”,而这类话在这类的电影中起到的带有一丝反身性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增强这类“我在进行分叉路径的叙事”的通告,本片自然会设置一个明显的标记加强观众对于叙事节点的感知。《机遇之歌》采用定格镜头,同一音乐伴奏的出现,以及回到男主在车站飞奔时候几乎完全等同的镜头,非常有效的加强观众对于电影结构的认知。
3.分叉路径终有交叉。这类交叉是一种感知上的,包括反复出现的人物、所要表达的社会议题,《机遇之歌》的三个故事都被某些广泛的社会运动所连接的,不管主角如何进行选择,他都被卷入非官方的学生运动以及他们的地下出版物,我党官员生涯中,他对运动视若无睹;天主教教徒生涯中他则成为了积极分子;医生生涯中,他则成为导师儿子的替罪羊,而导师儿子正是因为卷入学生运动而被解雇。这样反复出现的事件一则强化主题,即在那样的一种革命时段,任何人都无法置身事外,在革命之中除了热情,我们也应该恐惧其裹挟性。二则通过反复出现的人物和叙事背景令不同的多重未来有更加可观的认知连贯性。
4.分叉路径并非完全平均受力的叙事,男主在赶火车的三次奔跑时间是越来越短的,尽管对于主角而言,每次都是一个新的开始,作为观众的我们已经在前几次的重复中了解了背景信息,主角的选择正在被穷举,因此对于已经了解到的信息,往往采用了省略的办法。
5.最终的路径。如果说第一条路径是最为贴近我们对于古典叙事惯例的构想的话,最后一条路径则是倾向于将早先的故事作为最后一个故事的前提条件,在架构上暗示最后一个未来似乎是最真实最令人满意的结局,从而处于突出的地位。影片的结尾,主角登上飞机前往巴黎,然后飞机在半空中爆炸,联系到开场的声嘶力竭的吼叫我们可以猜想到开头其实就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影片形成了一条环状结构,影片在沉稳、冷静的步调之中向我们描绘了一幅80年代波兰社会图景以及人物的悲剧性色彩,无论如何选择,我们每个人在那样一个时代都避无可避,都将卷入政治之中,就算是一次非政治性的选择也是一样,在那样的时代,我们终将走向毁灭。影片名为《机遇之歌》这正是极为讽刺的,所有看似的机遇都只是一次徒劳的挣扎,而另一种名称《盲打误撞》则更有意思,主角的经历的荒谬的,是一次次“奇遇”在盲打误撞中一次次卷入事件,而结局永远是悲剧性的,正如那时候的波兰,从纳粹到苏联,在一次次的挣扎中淹没在滚滚浪潮之中,在盲打误撞中踽踽独行。
11th BJIFF No.24@北京剧院。关于政治选择与自由意志的讨论,但最迷人的仍然是基氏对偶然与命运的强调。片头声明是还原了被删减片段的版本。第二段故事里有一处说明:此为唯一无法还原的片段。出字幕时,全场鼓掌。看完回想,开头的画面大概是男主在飞机坠毁前的嘶喊。
《罗拉快跑》和《滑动门》的祖师爷了,对当时波兰的政治隐喻非常好。
2020.12.5三刷,经常会想起它 | 2020.4.8二刷,一部放在心里时更美丽的电影 | 2019.8.6一刷
电影不仅是萝拉快跑等“命运从一个点分散出去”形式的源头,更是在说当时波兰的社会,不论你有没有赶上那列火车,加入了哪个政党,信不信上帝,甚至有意无意地置身事外,生命的走向都在他人的手里。基氏喜欢拍奇怪的小物件,却情感无比精准!修复版,男主角真帅啊,裹严实和脱光都看不厌。。
作为不行动的主体,威特克的人生全然围绕着偶然展开。显然在那个无从选择的年代下谈论机遇简直滑稽可笑,但相较于反抗的瘾君子和秘密的地下大学,是追求自保的庸碌和怯懦的本性将威特克带往悲剧,因此每篇皆是以主角个人的全面失败作为结局,正是抱着随波逐流的心态,巴黎才成为这种青年永远的彼岸理想。以火车为结构大形式,三段故事中的主角总是以误打误撞的方式决定自己的人生:由领路人所引导,无论是宣誓效忠还是进入地下组织,被上帝俘获还是成为中立医生,却始终徘徊在局外人的身份中,直至被信仰背叛。正是由于真实信仰的缺失,开篇失去医生使命感的无力实则贯穿为个人失去“存在意义”的伏笔,于是他的人生便被编码入以下三种符号:顺势而下的弹簧(在组织内陷入僵死)、消失的纸条(旁观他人完成梦想)以及相同轨迹的抛球(重复却无力改变)。
灵性哲思三段论,世间再无奇士劳。
有人的地方就分左中右,不能睡的大师之大师的调度与三段式。
三条平行线,人生许多条路都是在于选择~~
拜三段式祖师。有场两人全裸躺在床上抽烟聊天的戏特别美。
他终于飞向了巴黎,却永远也飞不到巴黎。命运中无数际遇交织,抓到哪条线,实在是切实的blind chance。只是无论骰子掷出哪一面,似乎结局也都差不多,不过无谓的挣扎。第一段剪辑太跳,观感几乎是“乱”。当年新意震撼的结构今天看没那么撞击。表面的政治着墨不是我的痛点,背后偶然中的必然引人深思。
配乐好,创意好,第三种命运的结局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细节太多,背景太复杂,一遍根本看不懂。
1956 Poznan
我后悔用了中文字幕来看,感觉故事结构很精巧。
精彩的主客观转换镜头,对生活中细小物体植入命运隐喻用得无出其右,“我们身处一切土崩瓦解的时代,体制即将奔溃,只是时间问题”,无法修复:“此处无法还原被删减片段”,”我为母亲上坟,我也有坟可上了“…没什么Chance,只有Blind,当人生只剩下三种可能的时候,不就离了大谱吗?象征命运的列车想起了《薄荷糖》,根本谈不上赶得上赶不上,毕竟那车是来碾压你的
对于这部开启了《罗拉快跑》和《蝴蝶效应》的电影来说,我想谈的并不是它的技巧和形式。偶然还是必然,这是一个问题,甚至是一个根本的问题,世界观的问题。那么,你相信偶然,还是必然?!
看不下去
关注细节很重要,不然第一场的前半小时都会很沉闷。
@filmoteca 修复未删节版。通篇关于形而上痛苦的哲学思考,与简洁静美乃至超脱的影像风格糅合,构成一种几近不可能的和谐完满。最无力之处在于,无论赶没赶上车,无论选择何种政治倾向,无论爱上谁与谁携手,随命运之河百转千回兜兜转转,却永远无法抵达向往的终点。
太好看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