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北京国际电影节,我也去北影看了这部电影。在看之前,先在网上看了一下内容预告和影评。这部电影题材非常好,我还是挺喜欢的,反应了社会现实的一面。但是,也有一点美中不足。它题材与《亲爱的》以及《失孤》类似,却又有明显的不同。正是因为编剧和导演,想突出不同与前者不同,所以电影中同时出现了几个想表达的主题,主题太多导致文中的线索有点混乱,反而主题不够突出了。纯属个人愚见,哈哈
网大水准,非要进院线去丢人。莫名其妙的剪辑,故弄玄虚的剧情,苍白无力的人物。以为是要憋大招,结果却是逻辑不通。
20分钟就能讲明白的事,非要注水成100分钟。一个母亲丢了小孩,警察帮忙找人。这个母亲的前夫家暴男是人贩子之一,母亲就此线索独自去找小孩却被抓,最后还是警察解救了她,顺便把她误杀前夫的案子也破了。
为了营造悬疑感,本片有几处剪辑是非线性的,但由于太业余,不仅没能营造悬念,反而搞得莫名其妙、多此一举。而片中的鸭舌黑帽男全程在梦游,最后梦游到山崖下面去了。
女主的演技也不敢恭维,表现惊恐、慌张、惧怕、伤心,都是只会捂嘴巴、瞪眼睛。而且她的行为动机很混乱:丢了孩子首先不是找警察,而是去找家暴男。得知家暴男已死,就瞒着警察独自去救孩子,反而被人贩子抓住。这种智商和人品,活该被打。
警察的跟踪、调查也都被拍得太儿戏了;所有人物的行动就跟玩似的。估计主创也是抱着玩的心态在瞎几把拍。
本片做成网大更合适。放在网大里,本片其实质量还不错;而观众也省得被骗电影票钱;这对双方都好。
最近,一部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成为了各大网站、新媒体的“流量担当”、“话题担当”, 这是一部没有小鲜肉、小花旦参演,只有老戏骨疯狂飙戏的反腐主旋律大剧,一经播放便火爆屏幕,观看群体从50后到90后均有,很好地让反腐倡廉教育真正扎根进了全社会、不同阶层群众的心中。而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一部小成本、零大咖、无颜值的电影《你在哪》却也获得了众多好评。一如南开大学一观影学子所言“《你在哪》不比《人民的名义》力量感差,因为它们离现实很近!”
《你在哪》《人民的名义》展现真实的社会群象
追剧的人,追的是什么?可能是很少触碰的题材。BBC的报道说:“它讲述了那些经常被人们讨论,但从未被搬上荧幕的故事。”有时,我们很久不谈它,它却一直离我们很近。单从角色来看,《人民的名义》中展现了政、公、检、法、商、工、网民多个主体,这已经集齐了当今中国为官者及其社会关系群象。此外,剧情大多来源于“真实”,大部分贪官劣迹、恶性事件,都能在社会中找到原型。李达康的走红,也是因为人设太“真实”。网民们调侃他“一心只为GDP”,妻子、朋友、乃至政局的保守派与他纠葛,达康书记成了背锅侠,一次又一次地被怼,一次又一次地爬起来战斗,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种、有优点有缺点的事业上进、实战改革先锋的官员形象。这样集各类矛盾于一身的“好人”很真实,所以他火在了年轻人的表情包里,风头远远在理想化、英雄化的主角侯亮平之上。
这样的真实也体现在电影《你在哪》中,集家庭暴力、性暴力、犯罪、拐卖以及年代感的古舞厅、老式旱冰场、千人大型庙会,70年代的老纺织厂等多个具有冲突性的元素,也是这个时代群像和发展浓缩。遭遇了家庭暴力和孩子被拐卖的母亲,能够勇敢地去面对自己的婚姻生活,去拼尽全力寻找孩子,就像导演说的,电影名《你在哪》,不仅仅是问孩子在哪,更问的是父母在哪,这一点非常深刻;虽然家庭暴力只是一部分,并非核心,但对于这一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反思也让影片内涵更丰富;交织起来,一个女性的伟大确实震撼人心。而影片中关于犯罪者动机的一笔,也真正让人开始去反思社会给人带来的和其导致人给社会带来的,这二者之间类似于因果果因的关系。而这样反思也让身为大学生的学子感受到应该承担起一份社会责任,了解一如相关话题、法律和处理途径,并向大家普及;就像《奇葩说》辩手陈铭所说的:“一个人的选择是简单的,一群人的选择是可以开出花来的。”
吴刚V景珂 偏执于最真实人物体验
无论是老网红吴刚,还是新科影后景珂,二者分别用演技让人物鲜活起来。也偏执于去零距离体验剧中人物。
《你在哪》描绘了在极端家庭环境下的女性单人像,突破了以往类似题材女性只是配角,面目模糊的局限,从女性视角切入,从女主角被家暴到孩子丢失,从逃离家暴到寻找孩子,女主角王楠(景珂饰)被一系列事件裹挟前行,在整个过程当中完成了从一个被动到主动的成功转换,人物性格也在环环相扣的故事中。据悉拍摄前期景珂为此观看了大量的真实资料进行揣摩,并提前走进主场景体验生活,长达半年的体验让她对角色有了深入的了解,而在电影开拍的时候已有5个半月身孕,在杀青时,孩子就快要出生了,景珂敬职敬业难能可贵。作为准妈妈的景珂出演这样一个角色,感触很深,也百分百的投入到剧中人物的诠释;很多观众都会从这个女性角色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者是感受到相同的心境。景珂也表示一个演员一生能等来一个有深度,适合自己,自己能够驾驭,而又能提升自己的角色是非常难的,有些演员一辈子都等不到,我很幸运我等到了,这个角色对于我来说真的让我得到升华。
在《人民的名义》中最火的,就属吴刚饰演的京州市委书记李达康了。爱炸毛的他一开始还被部分观众猜是坏人,他内有妻子坑、外有下属瞒、上有前任留的债、左右还有同僚踩,还一心扑在京州的GDP上,简直是个悲壮的“背锅侠”,把大家心疼坏了。观众还分成了“达康书记”和“育良书记”两大派,煞有介事地开始了粉丝大战,把达康书记和他的表情包刷成热搜——谁能想到反腐剧有这样的追看方式?事实上,李达康在原著中并不算吃重的角色,“达康书记”走红,多半功劳在于吴刚的诠释和发挥。吴刚坦言:“接这个戏也挺忐忑的,出演一个市委书记,咱们没见过这个人啊。吴刚也表示“我希望观众看了之后说,这个人我认识,就跟我们家隔壁的人一样,他有一种亲近感。我首先觉得这个人物得是人,他有七情六欲,他也得吃饭,他饿了之后也得狂戳,急的时候也骂人,其实人都是这样。”
这是一个技术至上,人类被标准和数据支配的时代,即便在电影这门造梦的行业里,通过大数据进行标准化的生产流程,也让工业流水线产品——所谓的商业大片,显得乏善可陈。生产者清楚地知道,应该在第几分钟让观众的肾上腺素升高到一个什么水平,而怎么样的飙车、爆破、突如其来的惊吓,会对观众的心跳和脑电波产生何种程度的刺激。观众仿佛头带一个收集数据的头盔,在一个精确编写的程序里,感受着被技术支配的恐惧。
幸好总有些人认为电影不该如此,作为一个艺术门类,电影应该是人类情感的自然流露,应该是主动寻觅而非填鸭般的流食,应该与被写死的生活轨迹背道而驰。
导演樊昊仑在电影《你在哪》中探索着电影本来的样子。这是一部以“拐卖儿童”为主题的影片,主题上会让你想起《失孤》或是《亲爱的》,年代感的舞厅、老式旱冰场、70年代的老纺织厂等场景设置又会让你想到《白日焰火》,而开头部分手持、肩扛和运动长镜头的表现手法,又让人看到一丝贾樟柯的影子,但是100分钟的全片看下来,你会清楚地知道,这是一部无法归类的电影,他与我们曾被输入的任何观影体验程序都不匹配,这是一次新的情感历程。
拐卖儿童主题的犯罪题材影片,本来可以拍得更轻松和讨喜,如同今天在网络上大受欢迎的《白夜追凶》和《无证之罪》——犯罪题材嘛,一个耸人听闻的案宗故事,几个令人侧目的犯罪现场镜头,一段故弄玄虚的侦破过程,一个水落石出的大结局,一个写好的程序,嵌套而已。
而在《你在哪》中,观众预期的事情都不会发生——女主角在幽暗的地下室蹑手蹑脚地摸索过程中,不会在拐角处遇到突然出现一脸狰狞的罪犯,男主角作为一名刑警队长,遇到犯罪团伙也没有以一敌十,而是被追打的狼狈周旋。都说套路得人心,这部影片却显然对这些脱离现实的刺激不感兴趣。
没有犯罪题材影片标配的追车、爆破、枪战等炫耀特技的大场面,《你在哪》的“炫技”却表现在其他方面——三线叙事的故事剪辑,从失去女儿的女主角、寻找线索的刑警队长和拐卖儿童的犯罪团伙三条线索同时推进故事发展,再加上影片结尾的闪回,共同将故事重构成了一部拼图,让每个观众在自己心中将剧情慢慢拼接,在水落石出之时得到仅属于自己个人的情感体验。
在略显烧脑的叙事结构之间,导演还设置了一些让人得以喘息的长镜头——女主角在地下室长达一分钟的层次感复杂的哭戏、狭小的房间中央儿童木马一左一右捆绑着女主角和被拐儿童的镜头、男主角驾车追捕罪犯时广角镜头中公路和两辆疾驶的汽车勾勒出的简单线条,这些镜头都令人在紧凑的剧情中抽离出来,寻得一声叹息。
在从被技术支配的恐惧中抽身之后,情感成为不可或缺的填充。《你在哪》的开放式结尾是问向观众和时代的一个问题,不仅仅是被拐的孩子去了哪儿,更是在拷问父母去了哪儿,每一颗被冷漠支配的曾充满热忱和不甘平凡的心去了哪儿,电影本身,在这个技术至上的时代洪流之中,又去了哪儿。
1.
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在于,《你在哪》的氛围始终是在文艺与犯罪之间暧昧兜转——后入式强奸的生猛与舞池里一个人的独舞的落寞,每一种都让人的内心为之刺痛,影片其实就是在这两种刺痛中寻找答案的,一种在意识流里安置逻辑的怪异与新鲜,但对情感的投入和释放,让影片在罪恶的黑暗中,找到一丝救赎的亮光。
2.
对于拐卖儿童以及家暴的聚焦,让《你在哪》从一开始就流露出焦灼的氛围,尽管这种焦灼并未让坐在车里的警察感觉到,但宾馆里的枪声,还是第一时间为双方的短兵相接,发出了信号。
影片在这个时候,最关注的地方,在于枪响前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被剪辑打乱的时间线索,在试图一点点的拼凑还原事件的真相,但越是深入越是凌乱的线索,倒逼观众跟着一起来回奔波。
对于一个犯罪和推理类型的爱好者而言,其实蛮喜欢这种叙事结构的,碎片式的拼接与改变时间轴的整理,往往让事件发生审视上的变化,整件事在不同的细节里,呈现出不同的思考方式。
3.
无常反而来自日常,这大概是故事最让人揪心的地方。
女儿的被拐与家庭的暴力并存,如何化解危机,很长一段时间成为女主角在影片中需要面对的压力。
这段时间,银幕几乎成为女主角一个人的舞台,从垃圾筐里捡起纸条之后,她其实就已经脱离了故事的“掌控”,一个电话,一次深入现场的冒险,真相不远,但一门之隔的痛楚,真的打败了所有的努力——独自一个深入险境的女人无力化解危机,真实很可怕。
“客串”的女工友为这次冒险提供了更多可视性的表演,尤其在大门外的色诱,让人看到日常中不动声色的惊心动魄。
4.
受害者成为亦有隐瞒的真相,这大概也是影片最大的反转。
这也是影片最为深刻的地方,就是如何脱离现实困境的问题。其实近年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加诸在妇女儿童身上的犯罪,但真的深处这种危机中的人,如何脱困真的不是简单的几个建议就可以实现的。
影片用了最无奈的方式解决这场危机,对于现实而言,这样的方式偶然性更多一些,所以并不能一劳永逸的成为所有人的选择。
5.
受害者成为施害者也是影片思考的地方。
曾经的被拐卖者,长大后反而成为拐卖者,这一点确实让人震惊与童心,烂尾桥下,那个展翅飞翔的小鸟,或者能证明他过往的心境,但却无法成为他犯罪的借口。
影片对这个人物的设计极其特别——始终没给他一句台词,但,他从出现到最后纵身跃下悬崖,反而清晰的勾勒出一个真实的人生。
6.
《你在哪》是一次锥心的询问,也是一场关乎人性的实验。
只是不知道,新的受孕,是希望还是犯罪的延续。
我在隔壁王叔叔家!
只有开头不错,似贾樟柯要表现的太多,悬疑拐卖母爱警察犯罪家暴……反而视角混乱哎周老师今天评价好少
#bjiff#这种质量都能参展威尼斯?不会是片方吹牛吧?混乱不堪又自以为是的故事让人尴尬出鸟来。努力没有错,但首先要努力对方向。找个稍微专业点的编剧是导演的首要任务。
乍一看,无论是选材还是表现形式,本片基本符合了电影节的艺术尿性,只是不知为什么,总感觉哪里不对。一是开篇就犯下了一个剪辑上的严重失误,宾馆追凶一场戏进行了不同时间的交叉剪辑,切换的有点莫名其妙奥,而且短时间内同样的镜头出现两次,实在不应该;二是好多戏份和场景没有电影感,除了几个主要角色,其他演员刻意的痕迹略重;三是很多剧情的设置不太接地气,说白了就是太假,本片是极接地气的现实题材,设置的这些剧情却可信度不足,严重影响观感,且不说女主遭遇的诸多巧合,单就她识破机关独闯匪巢的戏就有点扯,加上女配的色诱和男主的群殴戏,感觉有点业余;四是摄影和剪辑的漫不经心严重降低了戏剧性,缺乏张力,各种反转却让人推敲的动力都没有;五是主题的飘忽,另一个角度讲关注挂卖儿童未尝不可,绑匪、警察、孩子和父母四方都太浅。
取材于现实,没有刻意美化,还可以……
【20170408】
班底一般,演绎有点硬,剪辑在玩自己的节奏乱带观众视点跳跃;剧本和取景很实感,但主线变成女神探强行破案,难以理喻的Bug不少,为交代莫名借用角色回忆呈现“真相”,这处理手法有毛病。评3星是题材鼓励,大体也就2.5星水准。
片子给我的感觉挺怪的,一个是年代感错位,可能是背景设置于偏远小县城的缘故,还有一个就是人贩子拍得有点像毒贩。当然,最重要的是故事的套路实在太老旧,尽管题材挺有话题性的,但却展开不足。至于演技,中规中矩吧,每个角色都显得模糊。总体而言就是不好看吧,有快进。
假电影无疑,这种玩意也能花钱拍出来。全片铺垫,就等最后一分钟揭底,还是个莫名其妙的结局。女主是打羽毛球的葛菲扮的吧?
影像粗糙,槽点颇多,剧情本身缺乏合理性,想打造韩影风格却不得要领。主创确实用功但水平实在有限。
不仅仅是讲述了关于打击拐卖儿童 打击家暴等社会恶劣的现象 其实更是勾勒出了生活本来的面貌 这部《你在哪》却完全不走悲伤的套路 而是从前至后的全部都是烧脑过程 在故事讲述的过程中还会暗藏许多隐喻在其中 很多生活琐碎的细节被无限放大 从而让观众更加更够感同身受 并且看到一些人生中固有的大奥秘
感觉一切都像设定好了的,所有的人都按着剧本走,太假了。
二星
导演所谓的"小瑕疵"挺多的,声音一坨shi,还有丢帧渲染失败简直.前半段的剪辑看着很难受,生理上的不适.后半段看着也很难受,是心理上的压抑.算是一部好片,可惜龙标版还这么粗糙,不知导演所言"类型片"何在
你在哪?你在哪?电影票能退吗?
不好看……开始以为自己走神了没明白大意,以为一条线是走失儿童,一条线是罪犯,后来发现是片子太散…孩子丢了,表演上都感觉不到一个母亲的焦灼和煎熬…女主造型那么显年纪,老公看起来却像混血鲜肉。霸王硬上弓那段戏太刻意了,莫名其妙发生,表演生硬尴尬癌多次爆发……实在看不下去默默走掉了……
excuse me?谁把它选进北影节的?导演说请原谅一些瑕疵,这能叫瑕疵吗?从剧本到视听大面积崩坏,人物关系怪异、剪辑节奏诡异、戏也非常干。带帽反派、老公完全没展开,有审查压力就改设定啊。女主拍本片时怀着孕,孩子是霍队/导演的。夫妻档拍处女作不容易,但难看就别怪观众挑剔。
女主真的不太会演戏。。。
真的太尬了,连人都不像人,还揭露人性?
比较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