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1940年秋的日本。政府在战时为了加强文化监管,在警察局设立了演剧检查科。刚从中国东北伪满洲国调来的审查官向坂(役所广司 饰)是个不苟言笑、不通情理的铁面判官,他掌握着演剧剧本的生杀大权。笑之大学剧团的喜剧作家椿一(稻垣吾郎 饰)带着他的剧本来到了向坂的调查室,一场喜剧剧本的搞笑升级拉锯战由此拉开了帷幕。故事发生在七天的时间里,每天向坂的恶意刁难都层层升级,一个个无理的要求向编剧椿一逐个抛出,椿一见招拆招努力应对的同时却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精彩喜剧剧本。连一向厌恶喜剧、希望喜剧从地球上消失的向坂都迷失了初衷,渐渐陶醉在椿一搞笑故事中。甚至帮助椿一修改剧本,使剧本的搞笑程度达到了又一个高峰。然而俩人的政治立场决定二人最终走向了对立,向坂向椿一使出了杀手锏,椿一是否能完成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呢......
本片在2005年的日本电影学院奖上获得了最佳编剧和最佳男演员的提名。
趁着假期,看了早就列入list的电影《笑的大学》。 编剧三谷幸喜,有电影和话剧两个版本。话剧版曾经被北京人艺改编成《喜剧的忧伤》,由陈道明、何冰主演。 说回电影。 片名在我看来,除了是片中主角之一、编剧椿一所在的那个喜剧社的名字之外,还比喻着那一间像牢房一样的剧本审查室。 故事发生在1940年秋天的日本,政府对民间的戏剧表演尤其是喜剧实行严格的控制,所有剧目在上演之前必须接受警视厅的专人审查。编剧椿一和审查官向坂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相遇了。 七天,一桌,两椅,二人,围绕椿一的剧本《朱丽叶与罗密欧》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交锋。 厌恶喜剧的向坂,自认为是最适合做这份工作的人,不能接受剧本里那些能让观众发笑的设计,不断提出修改意见。 椿一不屈不挠,修枝剪叶,每一次根据向坂的要求做出修改之后的剧本,都比之前的更令人发笑。 就在这样的过程中,椿一的剧本确实越来越妙,不断接近着喜剧的高级形态,最后甚至做到了没有一个搞笑情节但依然是喜剧。谁说创作不是一个戴着镣铐跳舞的过程? 而向坂呢?七天里,他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接纳喜剧,欣赏喜剧,慢慢地被喜剧的力量所感化,脸上有了笑,眼中有了泪,内心变得柔软,从一个审查官,变回了一个真正的人。 他们都从笑的大学毕业了。 是的,笑比人们以为的要重要深刻得多。也只有那些常常从心底留出眼泪的人,才是能够放声大笑的人。 椿一在片中有一句台词:为什么国家要剥夺老百姓的乐趣? 实际上,喜剧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与强权抗争的历史。亚里士多德认为笑是一种积极的力量,会消除人心中的恐惧。而强权统治的重要依托就是恐惧,因此在艾柯的《玫瑰的名字》中里,修士豪尔赫偏执地认为,亚里士多德关于笑的“异端学说”一旦被人所知,人们将不再惧怕上帝,因此他不惜在书上抹毒药、吃书甚至把书烧毁。 果戈里说,喜剧就像一场战斗,为了灵魂的自由。《笑的大学》里,椿一也说了类似的话。而这句话,直接印证在了向坂身上。影片结尾,椿一接到了征兵令,我们都知道他要参加的是哪一场战争。而向坂对他说,“要活着回来!”
一开始审查官的几个“不批准”特写镜头让我觉得有些拖沓,加上电影场景略显单一,看得有些压抑。goro酱出场后,也以为剧情会在审查官的刁难和剧作家的改写中每日重复。所以一开始是观影值低于期望值。
剧情的第一次矛盾点私以为在审查官开始主动扮演警察官那里,西装革履的检察官,奔跑的不体面,以及内心的狂喜,围绕着那张方方正正的桌子糅合在不停旋转的镜头里。此处是我第一次感到电影的幽默,高级的幽默。随后审查官版的和尚与椿一君的默契表演使得幽默水到渠成。
影片的后半段是矛盾的集中爆发点,不得不提椿一君和向坂君的对峙。当我以为影片将有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时,剧情出现了转机。椿一君和向坂君的对峙,不再是两个互相欣赏的灵魂的对峙,在现实面前,它立马转化成平民与权力的对峙。审查官听完椿一的一番肺腑之言后,恼羞成怒,事实上我以为内心里向坂是感动的,但审查官的身份使得维护权力的体面成为他思考的另一种本能。这里的光线运用非常巧妙,从面向光的明亮到逆光的阴暗,导演很自然地完成了对向坂君“我”这个意识的转换。另外人物对话时对画面的割裂,人物的走位,房间的布局,都让我觉得非常有意思。
最后的矛盾是改完稿的椿一高速审查官他要去当兵了,不论审查官觉得剧本如何,椿一的喜剧意味着终结。这时的审查官终于愿意诚实地面对自己:他终于会真正地笑,真正地感受到快乐了,他感谢椿一,感谢喜剧。即使在战争年代,不管是谁都离不开喜剧。而他的肺腑之言,此时既是向坂君对椿一君的感激,也是权力本身的反思。结尾略微有些煽情,但也恰到好处。
04年的goro酱真是嫩得没的挑。役所广司的演技令我钦佩。就这么一个审查官,又使我感到日本人性格的矛盾性,明明很欣赏一个人,却又时刻不忘摆出架子。已经不是傲不傲娇的问题了,看了真是让人觉得他不累吗,哈哈哈。
据说《泰晤士报》称该剧为“当今世界上最高级的喜剧”,真的高级。
“不要为了祖国而死,要为了肉而死。”本来是带有搞笑意味,但在结尾在编剧瘦弱背影的衬托下充满了悲壮的味道。
电影布景简洁,演员少而精,对光线的运用更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短短120分钟所表达的含义极深极广,无论是对军国主义的嘲讽,还是对艺术的追求以及对人性的探讨,都在一间小小的审查室通过喜剧编剧和审查官的一来一往中一层层地展现出来。电影语言的巧妙设计使得深奥的内涵具像化,让观众一点点看清军国主义和官僚体制给艺术是如何一步步套上不可理喻的枷锁,而艺术又是如何戴着镣铐跳舞。
一个坚持自己的喜剧之道,天真又执着的编剧,一个体制内一本正经,不苟言笑的官僚,立场上天然对立,最后却因为笑的艺术而在某个时间段产生了情感的共鸣。然而,也仅限于某个时间段,就像灰姑娘的南瓜车到了午夜12点就会变回原形,体制内的官僚再怎么喜爱编剧的才华,当编剧当面质疑体制的合理性,想用艺术来战胜体制时,官僚的愉快面孔瞬间消失了,换了一幅比之前严肃时更让让人恐惧的神情,“我就是这体制内的一部分,你攻击这体制,那作为这体制最底层的官吏的我该怎么办呢?”这一段电影的镜头和光线语言运用得出神入化,阳光逐渐从役所广司演绎的审查官上消失,审查官完全陷于黑暗之中,所有的光芒都在编剧身上。编剧那清澈闪亮的双眼充满了迷惑,他不明白这世界上有艺术和情感跨越不过去的鸿沟,那就是立场和利益。他知道怎么让人们笑,却不懂得人心的复杂和矛盾。
这是一个孤独的编剧,他一个人在喜剧的道路上踽踽独行,对审查官提出各种无理要求都用笑的技巧和艺术去化解,既不放弃也不完全妥协,他选择了另外一条路-戴着镣铐跳舞,镣铐越多,跳得反而越来越好。他感动了他的敌人-审查官,却招致了旁边人的唾骂和殴打。对艺术的孜孜以求却换来了叛徒的称号,但最终只有审查官明白他的苦心,认可他的才华。难为知己难为敌,最后最理解你的人是你的敌人。真是天大的讽刺。
站着死是不是比跪着生伟大,我无法评断,但是放弃总是比忍辱负重要容易得多,也看起来更有气节。即使没有审查官,编剧也一直在承受各方的压力,在可以的范围内尽力妥协,比如团长的下流段子和无聊的转垫子,为了剧团的氛围也不得不强行加入。(怀疑这段是三谷的心声啊)看似胆小的编剧却有着一颗对艺术无比坚定和赤诚的心。这种坚定的信念让他在小小的审查室里艺术和体制的无声的较量差点胜利,只差一点点。
其实最终也是编剧胜利了,他成功唤醒了审查官笑的细胞,唤醒了他作为人的温情的一面,当结局阳光洒在役所广司的脸上时,他就已经不再是那个体制内一板一眼的官僚,见过那个会笑的世界,就再也回不去之前那个冷冰冰的以体制为名的牢笼。
电影名字起得真好,笑的大学,笑真的是所大学,在开怀大笑间也学会了如何和人相处,如何生活。
三谷真是个鬼才。
这么棒的剧本做底子,怎么拍都不会坏掉。役所广司贡献了神级别的演出。作为一个编剧专业的学生,结尾几乎让我落下泪来。
什么叫小成本?这才叫小成本!什么叫牛逼片?这才叫牛逼片!
谁借几颗星给我用啊喂!5颗根本就不够啊喂!混蛋!
这部基本从头到尾都在密室里拍的电影险些能把人看哭 无论是剧本 拍摄 演员的表演 任何一个角度看都很完美 要死也是为了肉才不是国家!这句极具讽刺意味的台词所包含的思想太深刻了 人民在国家机器的运作之下永远显得卑微 战争扼杀的岂止是人民的笑容
是高度话剧的,也是高度电影的。片名就取得很精彩,笑也是一门学问。军国主义不能剥夺笑的权利,喜剧作家的战斗方式是让作品更有趣。尽管是封闭空间、小格局,但节奏的拿捏、镜头的剪接都近乎完美,唯一的不足是情绪过于饱满。役所广司真是个亦庄亦谐的好演员,真正出色的作品能融化审查官心底的坚冰。
拿去广电同仁共勉
之前以为是一个大学群戏喜剧片,结果只是二人转。夹杂太多社会、历史、政治话题,即便讨论的是喜剧的忧伤,都还是变得更说教无趣了。
1.用喜剧方式来控诉军国主义,这一次是高级的;2.笑点基本get不到,我偶尔几次在役所广司的脸上发现笑点,仅此而已。
不想当演员的编剧不是好审查员。丘吉尔和希特勒包的寿司哪个好吃?哈哈。为“国”捐躯变成为“肉”捐躯改得真好。 能坐下来谈是好的开始,喜剧也是破冰的好方式,《让子弹飞》即是明证。
太牛逼这个电影,剧本和表演都是一流的。
北影节第二十场。单场景设置的喜剧电影还真是大胆…虽然不像魔幻时刻那样全场大爆笑,但前面漫才一样的日式笑料也很轻松有趣。缺点是最后冗长的二十分钟,给一个简洁又意味深长的镜头结束电影不好吗?并不想看这么富有教育意义的大篇幅煽情…
为了让你笑,我可以粉身碎骨!(椿一太了不起了!!!!)
什么为了国家啊!为了肉才是正途!
三谷幸喜上次把我看困了, 這次把我看哭了. 雖然是改編電影, 但僅利用了電影優於舞台劇的固有條件, 並未有過多華麗的手法和多餘的寓意來剝奪劇本本身的絕妙. 不得不相信, 最優秀的戲劇往往來自最平凡, 瑣碎, 無聊, 讓人不耐煩的生活中, 生活本身即是藝術, 戲劇. --- 要死也是爲了鍋而死!!!
一间清净的审查室,两个男人日复一日地深化特殊时代背景下的黑色幽默。性格与观念就在智力的隐性较量中悄悄地改变了。。。。坚持自己特有的战斗方式,让人生成为一所“笑的大学”吧!!再在最后的最后,流着泪完美地谢幕。配乐和片尾很赞。
人物大部分时间并不成为视线的来源,取而代之的是审查室中桌椅微仰的POV,一直占据视觉中心的,对称的桌椅成为威权体制的象征,和数次出现的警署大楼相同。每次审查官离开座位,都是从职位身份的角色中挣脱的时刻,最为明显的是“警察抓小偷”一段,以桌面为中心的旋转镜头。实际上在第六日,作家的胜利就已经达成,临时形成的戏剧空间将桌椅挤压至边缘,第一个真正的“视线”也在之后出现,直视镜头成为战斗的宣言。还挺讽刺的是,日本战时严苛的审查制度好歹还会提供一个“原因”,这种迂回的战斗方式对我们的黑箱可是没有用的。
看完这部电影我算明白了,国产电影编剧一栏应该填上 广电总局。
剧情生硬夸张无聊 中国的审查制度和这部电影的好坏有个毛关系
三谷幸喜对“改剧本”这件事的怨念或说体会是有多深啊?我还以为在《广播时间》里已经把这个梗玩到极致了呢!说实在单单“笑”这件事,也是有头脑门槛的。一个对官僚话语的迂回隐晦生而钝感的编剧,一个对笑点和搞笑套路get艰难的审查官,能从对立走向融合…这种事好像永远不会发生在天朝。
败了的输了的总会反思,给出一些关于人性的东西。赢了的胜了的,却总是遮遮掩掩,腾云驾雾。结果前者会揭示荒谬,后者则欲盖弥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