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是偶然看到片子,上周排片多一些,可是一直没赶上,这周再看的时候已经只剩倒数三天。匆匆赶了火车到周边还有排片的影院去看。两个多小时,引起的思考太多太多。 此类题材拍到这种程度值得鼓励。太难过了,真的太难过了,是那种难以自持的抽泣。想到国内的事件,有多惨烈,家人有多撕心裂肺。他们都还是那么年轻,生命才都刚刚开始有了一点点光亮,就陨灭了。拍电影讲故事和事实其实都是这样的,一直都是平平淡淡波澜不惊的,可是不知道哪一刻不牢防突然就会发生些什么。高危的行业对于个人本身对于其家人相关的种种牺牲,都是难以平衡的。无解。可能真的就是那句What can I live with, what can I die without吧 再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也不是一句简简单单的英雄就能得以慰藉。R.I.P. 愿所有离开人世的你们在另一个世界有快乐。
电影改编自9·11后消防员伤亡最惨重的真实事件——2013 年亚利桑那大火灾。
2013年6月28日,亚利桑那州亚内尔山爆发森林火灾,涉及数百万平方米。亚利桑那州政府出动250名消防员赶到现场灭火,并安排直升机进行空中洒水作业以配合扑救。
19名来自“格拉尼特山高手队”的消防员在救火过程中没有留下足够安全空间,被林火吞没,英勇牺牲。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一份声明中称这些消防员为“英雄”。
据说,这也是至少30年来致死消防员最多的林火。
电影中,埃里克(乔什·布洛林 饰)就是这支消防队的队长,他亲手组建了这支消防队。
电影讲述的是这群新手在队长的带领下,逐渐走向成熟的故事。
整部电影没有明确的主线,展现的元素很多,有消防队救火的桥段,也有消防队身为普通人的生活,使得电影看起来不像是主旋律电影,更像是写实的纪录片或传记片。使得电影更真实,也使得角色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比如埃里克身为队长,他性格偏激,他永远都相信自己,不愿听从他人意见。他热爱工作,中了工作的“毒瘾”,他有当领导的能力,但也因此不善于人际交往,并且不够重视家庭。
他的消防队想要成为先锋队,就必须参加考核。而考核的内容就是实战,扑灭森林大火。
考核的过程中,拥有40年救火经验的考核人对埃里克提供了建议,埃里克却固执己见,要和考核人对着干。
事后,埃里克觉得他做了正确的决定,他说如果再让他选择一次他还是会这么做。但他明白,由于顶撞了考核人,他的消防队可能无法成为先锋队了。
然而考核人虽然觉得埃里克目中无人,但被这支消防队的实力所征服,所以依然让他们通过了考核。
看来,并不是所有的考官都喜欢阿谀奉承、行贿受赂,正所谓“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套路”,有时候真心也是可以打动人的。
正如《勇往直前》这部电影,没有套路,没有煽情,而是靠诚意感动观众。
埃里克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他不会委曲求全去取悦他人,这在工作上是优点,因为这样的性格注定他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他只干实事不讲废话,只做正事不做表面工夫。
但在家庭上,这就成了缺点。他太在乎工作,而忽略了妻子。他最初和妻子在一起的时候,就坚持不要孩子,六年过去了同样不愿考虑生儿育女的问题,甚至显得有点自私。
以至于妻子逼迫自己成为一名女强人,尽量不依赖丈夫,甚至出了车祸都不告诉他。
正是因为埃里克有人性的弱点,才显得是一个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人物,显得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看起来就像是我们身边的人。
毕竟没有人是完美的,如果不违规、不犯错、没有缺点就是机器人了。
布兰登的性格和埃里克有所不同,他试图在工作和家庭之间把握平衡。
他原本是一名瘾君子,一个小混混,一个偷窃犯,前女友不喜欢他,甚至亲生母亲都觉得丢脸。
但他还心存一丝善念,他想做一名好男人,在发现前女友意外怀孕后,他想都不想就提出要负责。
前女友或许是觉得他没有诚意,或许是嫌弃他,说自己可以照顾孩子,叫布兰登离她远一点。
布兰登为了证明他不是光说不练,同时也是为了能体面地和女儿一起生活,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消防队,纵然身体素质不佳也要硬着头皮坚持下来。
他坚韧不拔的精神也使他顺利成为消防员,为扑灭火灾作出重大贡献,通过实际行动感动了前女友,也终于得以与女儿见面。
见到女儿的那一刻,这个糙汉子竟然当场激动得哭了出来,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努力都没有白费,同时也感受到了当父亲的体验。
此前埃里克问他为什么想当消防员的时候,布兰登说:“我有女儿了,我想给她我从未拥有的东西。”
这种东西,就是责任。布兰登证明自己并非是纸上谈兵,而是言出必行。
后来,母亲开始担心布兰登的生命安全,叫他换个不那么危险的工作,使他陷入了复杂的思想斗争。布兰登终究不是埃里克,他无法放下家人。他从小没有父亲陪伴,从小缺乏父爱,他不能让女儿和自己一样没有父亲。
有趣的是,布兰登和埃里克交换意见的过程中,他们都认真倾听了对方的想法,埃里克明白了家庭的重要性,布兰登则是更坚定了救人于水火的决心,决定继续舍己救人。
布兰登的想法让埃里克感触颇深,埃里克从中意识到自己亏欠妻子太多,决定明年就辞去队长的职务,但他已经无法挽回妻子六年的青春。
有些道理,我们年轻的时候不懂得,而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经不再年轻。
埃里克更没想到的是,他这一走,就是永别。
他终究是明白了家庭更重要,但他知道得太晚,已经无法弥补身为人夫的责任和义务。
而从埃里克的经历中,或许布兰登也能学习到珍惜家人要趁早、不要等失去才追悔莫及的道理。
麦克是消防员中的老手,也拥有音乐的天赋,组建了自己的乐队。
他口无遮拦,为人傲气,他说布兰登是“笨兰登”,是“菜鸟”,甚至言语轻薄布兰登的爱人。
他喜欢开玩笑,喜欢捉弄他人,尽管很多时候都不合时宜,会伤害到对方,但他的本性不坏,否则也不会来当消防员。
在他无家可归的时候,布兰登对他伸出援手,他俩也终于冰释前嫌,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后来,麦克把家具的边角包裹起来,防止婴儿受伤,还在布兰登住院的时候陪伴在侧,都足以说明这位直男也有温柔的一面。
他爱上了布兰登的护士,但他们并没有喜结连理。电影里没有类似“你等我回来娶你为妻”的狗血台词,也没有营造旷世绝恋,甚至直到麦克牺牲,护士可能都不知道麦克爱着自己。
真实的英雄就是这样,他无法预料自己什么时候会牺牲,自然也无法及时向女神表达爱慕之心。
《勇往直前》是一部英雄主义的电影,但是风格非常写实。刻意牺牲、强行煽情、轰轰烈烈的爱情、以一敌百的开挂等等元素在这部电影中是不存在的。
根据以往观看英雄主义电影的经验,我本以为麦克会和护士上演一出生离死别的苦情戏,本以为消防员会在烈火中痛苦嘶吼,本以为埃里克会为了拯救同伴牺牲自己,本以为布兰登会开着飞机去解救队友……
然而这些桥段通通都没有,他们上一秒还侃侃而谈,下一秒就烧成灰烬。
(也不排除有些片段被删减的可能)
火灾中的19位消防员全军覆没,无一生还,唯有火灾外的布兰登侥幸存活。布兰登除了疯狂地捶打汽车桌椅,什么也做不了,因为他不是特工,也没有特异功能。
表面上他们死得并不悲壮,并不伟大,甚至显得卑微,但内核却无比感人,让人热泪盈眶。
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的,生命在熊熊烈火面前就像鸡蛋一般脆弱,纵然有防火罩也无济于事。他们没有金刚不坏之身,也没有超能力,面对火灾必死无疑。
这样拍不仅仅是为了尊重真实事件,更是为了去掉那些花哨的套路,还原电影原始之美。煽情的电影太多了,眼泪太廉价,这种不动声色的叙述更加难能可贵。
我一开始并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抢救火灾,为什么要让家人承担失去自己的风险。
但看到这里我明白了,即便是他们不做消防员,也会有别人做消防员。即便是他们不牺牲,也会有别人牺牲,但他们宁愿牺牲的人是自己。他们不愿苟且偷生,他们就是要从事如此高危的职业,不惜牺牲自己拯救更多的生命。他们牺牲了一个家庭,却拯救了成百上千个家庭。
他们在决定成为消防员的那一刻,心中就已经做出了选择:我的生命不属于自己,不属于家人,而是属于广大人民。
正如布兰登所说:“我不再因为侥幸存活而生怀愧疚,而是因结实这群好兄弟而倍感荣幸。你们都知道,他们是英雄。”
看到片尾字幕显示保卫过数百公顷的国家土地,保护过无数的家庭,挽救过美国各地的人民,看到片尾展示的故事原型人物,纵然是再粗犷的硬汉也必然哭得稀里哗啦。
面对这群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人们,我想说:你们是英雄!
面对这样一部克制、写实的电影,我想说:这才是英雄主义电影!
《勇往直前》(无力吐槽的译名),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连选角演员都跟现实中的消防员长的很像),注定是很主旋律的英雄电影,但跟X狼肆意热血完全相反,克制的讲述感和手足亲情将观众紧紧地按在座位上,直到对讲机里传来“19,死亡。确认……”。英雄都是普通人,跟你我有一样的苦楚,偏执,甚至是恶性。但那一刻的抉择,成就了“最美逆向而行”。当片尾曲“Hold The Light”响起,伴着“We Never Say Goodbye”的歌词,消防员的照片一一闪现,简直就是重磅催泪瓦斯。 (PS.最后一张配图是那年的天津爆炸,我想说的意思,你们懂……)
英雄有什么好的?!吃苦挨累有危险还要冲上去!但是每个人内心深处可能都向往着英雄。因为他们正直勇敢善良,他们为了内心的坚持可以赴汤蹈火。
我看到后来“零分”失措焦急痛苦的时候很难过,因为他在这里得到,又在这里失去,这一走一过之后,他要背负很多思念及未来。
终究是生命无常,活着没有错,活着很好,继续做能做的事儿,带着过去和未来。
運氣還挺好的,工作慢慢開始順利,也抽到了這次的觀影:)
完全沒有看簡介....😳可能是看習慣或者說,本來就比較喜歡這類這類型的片子,一開始以為是有很多激烈的鏡頭,後來發現很平實,沒有什麼很誇張的地方,有一點點像紀錄片;才知道原來消防員是這麼操作的,原來是要把燃料燃盡,這樣才不會燒過來,學習知識了....有幾個地方看得很緊張,特別難受;雖然說這類片子看的有一些,但是還是很難過;還有就是覺得,他們的職業素養真的很好,完全是一種使命感;最後看到真實人員的介紹,天哪!除了隊長兩人,隊員們都超年輕,才二十出頭....唉~本來想著可能他們會活著的,以為電影會給一個美好的結局,現實是殘酷的,都燒沒了....
看完之後還有一個想法就是,想更多的去了解這一個職業,甚至想嘗試....似乎每次看到這類型的片子,都有這樣的想法....
比較高興的事,觀影團素質挺好的,和平時看不一樣,大家都在認真地看,沒有吵沒有討論。
“我让你走进我的心,我改变了我自己,我戒掉了我的瘾…你却走出了我的人生”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落脚幸存者的内疚视角,不落于俗套和主旋律,“部署”后的灰烬最为震撼。
“因为太烂的片名而可能错过”的片子+“因为排片太少只能硬找时间勉强看到”的片子+“真实事件比电影更震撼”的片子=Only the Brave;结尾放照片的时候影院把那段掐了,一定是不想让我崩溃……同学看完以后直奔厕所抹眼泪
这他妈才是英雄主义电影啊!
7,真实事件改编,一群糙汉子平民英雄。前半部分漫不经心的铺垫着各种生活细节,后面则突然给你结局。影片最后在体育馆见面那场戏非常厉害,情绪的细节非常足,也非常细腻,感人。
国内能引进还是不错的,虽然故事平淡却十分硬气,不错的片子,而且节奏好,人家的主旋律拍的真叫好!
他们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是丈夫,是水准差到爆的乐队主唱,是那个曾经吸毒的浑小子。我们唯一的不同,是在大火肆虐时、当我们逃离时,他们冲进火海,只留下逆行的背影。火带给人类进步的契机,也吞噬了太多无辜的生命;人人皆说“只要活着就是希望”,可真正得到解脱的是那些在烈火中永生的英雄。
国内引进的概率极低,本身灾难片+主旋律就很难博人眼球,加上卡司也不算非常响亮。但就算不引进,真的应该给广电一帮心里没点B数的人看看到底该怎么拍主旋律。中国从来不缺英雄,但凡走点心也不会让那些电影无人问津。
用了大量笔墨在家庭、队友之间的情感铺设,所以纵使节奏上有些不尽人意,也非常美式主旋律的中规中矩,但蓄了大半程的情感冲击力在结尾喷薄而出,先锋队面对地狱火般冲天烈焰集体卧倒、焦土与灰烬,可以说是今年看过的最悲壮最震撼人心的几个镜头,整个人都看颤了,不敢二刷,太惨。8/10
普普通通的剧情片,真不理解这么高的评分是怎么来的,这部电影最大的优点就是作为主旋律在煽情方面很克制,但重复了四五次的火灾戏,兜兜转转的叙事效率到最后,高潮还去戏剧化处理了。说它所有时间塑造人物了,它又没重心放在兄弟情上,叙事效率也不高。如果有什么可以感动人,就是真实事件本身吧。
希望这样的影片也多引进点,片名翻译也走心点
最后二十分钟实在太煽了。每年好莱坞都会拍那么几部主旋律给我们当模板,可当我们自己撸起袖子拍起来时,又毫不意外地被打回原形。
消防员之所以受到尊敬,因为每一次救火都是伟大的逆行。侧重于讲述消防员的生活点滴和同袍之情,用从头到尾的平实烘托最后的悲壮,主旋律电影拒绝煽情好评。山火的扑救方式原来是焦土政策,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了...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好莱坞模式下的“主旋律叙事”,包含个体成长、集体荣誉、专业精神等叙事核心的类型化叙事,特别值得国产电影学习。摄影和音乐都比期待中的还要出色,很多演员都是各种好莱坞特效大片中的熟脸,但他们对人物的塑造比那种模式化的表演出色很多。
国内版删减之后,依旧达到70%以上戏份是对家庭、生活、队友间联结的日常描摹,充分说明原作的责任意识和创作方向——灾难类型为真实的人物与情感让道,煽情仅寥寥几笔,饱满的是在平凡里积攒起的情感和普通人的英雄主义。正是精准地抓住了这点,电影最后才得以呈现出残酷命运中昂扬着的生命力量。
没有个人英雄主义,没有超能特效,没有过度渲染,而是选择了致敬与缅怀,平实真挚,属于那些无名与被遗忘者的墓志铭。可惜群像的刻画太节制,只留下了少部分人的面孔。
我就造前面有夺欢脱后面的Flag就有夺大 只是妹想到有团灭这么大。。。。。。。。片尾的真人照看得太难过了 他们都还辣么年轻╥﹏╥
2019年3月31日,四川凉山深林火灾,30名扑救队员牺牲。很久之前看过的电影,听到这个消息一下就想起了这部电影,向所有救火队员致敬,英雄一路走好。电影里面是这样描述火灾的:当大火烧过的时候,就像一辆有100节车厢的火车从你身上压过。你要把脸埋进冰冷的土里,努力呼吸。只要能呼吸你就能活下来。看电影的时候,他们被大火包围了,我以为他们能挺到救援力量赶到,毕竟这是电影,最后皆大欢喜。但是我忘记了这是真实事情改编,现实是残酷的。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再次向所有救火队员致敬,英雄一路走好。
「当大火烧过的时候,你会觉得像有一百辆火车从你身上压过。」
结尾实在太残忍…水火无情,人在天灾面前是如此的脆弱无助,所以更该对这些以命相搏在一线奋战的勇士心怀感激与敬畏!遥想兴安岭大火,伤过的痛会更加刻骨…记得在东北林区工作那阵,每到春秋防火期进山的路两边挂满禁烟标语红旗,若是被逮到在户外吸烟不但要罚款还会被行拘,现在觉得这处罚真心不过分
其实是最多值四星的片,但是结尾着实又被感动了一把。救灾场面整体占比不大,核心在于人物塑造,灭霸爆裂鼓手督爷几个演技派真是在发光,还有詹妮弗康纳利,也好久没在银幕上见到了。这些年看了很多优秀的美式主旋律,难道我们就没有同样的题材同样的故事吗?真的应该感到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