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y didn’t give up on April 14th, and they didn’t give up in the rest of their lives.”
意外中的还不错,挺真诚的。历史叙述的误读和漠然背后,始终是一个个真切的个体。
反思和追溯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口口相传的诗句,被悉心保存的信件,档案馆里被仔细编码的黑白照片和手写记录。每一段落墨在案的文字都是一场无法被揭晓的记忆。
在这个世界,联系很容易,联结很困难。历史无从考证,情感却能流传。
南京后窗放映专场。
一开始的时候困惑感是非常明显的。为什么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几个中国幸存者?在2021年回顾1912年的一场灾难究竟是不是一场挂着大IP的炒冷饭?在这样民族情绪高涨的时候去研究几位名不见经传的中国人,是不是一场意图明确的民族主义宣传?这些问题并没有在观影的最开始获得解答,而是在过程中渐渐浮现。
探索“什么是真实?”本身是一场冒险。繁复的工作和研究员大量的研究,构建出来的是一个人真实的一生。一场人类历史上著名的灾难,仅仅是一个人一生中的一次波澜。在那场灾难之后,幸存的中国人经历的是更加无法抵抗的困境。中国人的身份成为了他们最大的障碍,民族和肤色成为了更坚固的冰山,哪怕刚刚经历一场海难,他们依然被送上海面,客死他乡、流亡海外或放弃自己的名字,甚至不敢和亲人吐露真言。几个几乎辨认不出的名字成为了真实的人,具体的人,直到今天才被人看见,被了解。而在这之前,他们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污名化、他者化,成为卑鄙的偷生者,肮脏的投机者,成为报纸的谈资,白人社会的廉价劳动力,异国他乡的流浪狗。他们被嵌套进各种各样的故事,成为工具和标签,成为各种各样的形象,而不是真实活过的人。
在电影的结尾,他们的后人和故事讲述者在海边点亮一盏盏灯,那些微弱的光亮在海面上浮浮沉沉,映照这逝去的生命真实存在过的光亮。
“我真的存在过吗?”
话语是叙述者的特权。在这个充满话语强权和他者化叙事的世界,真实的历史和真实的人太容易被淹没。无论是研究员还是导演,探索这几位中国人的故事,是可敬的。导演在映后谈中说,在泰坦尼克号沉没之后,1912年,我们谈论什么样的人是好男人,50年代我们谈论马克思主义和阶级问题,而现在我们看到了种族问题。这些问题无关于国家、种族或性别,而是关于人,一直都关于人。
来看点奇妙的交集。泰坦尼克号6个幸存的中国人之一:方荣山。与北伐名将,铁军的军长张发奎。相识。一个随泰坦尼克号出海,大难不死在美国落地生根;同年张发奎入广东陆军小学加入同盟会,北伐期间叶挺独立团就是张的第四军的独立团,九一八后多次申请率军抗日,蒋不愿划拨军费久不能成行,1932年游历欧美宣传抗日。1934年芝加哥世界博览会,大难不死的方荣山与同是广东人的张发奎相遇,可能是新识也可能是故交,与邝觉任,谢杏芳四人合照。1935年张回国,1937年如愿抗日,率军参与八一三淞沪会战,继而武汉保卫战,及后负责两广军事;方荣山继续在美国为生存而战。时代就像一艘大轮,个人太渺小,际遇太神奇了。#the six##泰坦尼克号中国幸存者方荣山##张发奎#
告别那个美国梦的年代
迎接这个中国梦的年代
记得早于泰坦尼克上映前两年,我就在课堂上听过老师讲过这次大西洋上巨轮首航撞冰山的事件,直到前几年看到了一篇有关几位华人经历了这次海难的文章,内容涉及为被污名化的华人乘客正名,感谢良知和正义没有忘记他们。导演卡梅隆在拍摄泰坦尼克号之前就了解了这段历史并拍在电影之中,罗丝靠一块门板最终获救的拍摄灵感,也是来自最后一个获救的中国人(删减片段会在新片中呈现),时隔一个多世纪,当年的见证者早已往生,想要还原被欧美社会刻意歪曲的历史,导演与他的创作团队要做出多少大的努力才能如愿。泰坦尼克号救援结束后,这六位幸存的华人因为排华法案的存在,并没有被允许进入美国,甚至没有得到应有的医疗援助,而是在24小时内就被遣送上了去古巴运送水果的货船,带着失去2名同胞的悲痛从此销声匿迹。这6位华人同胞未必有多么高尚的品德,他们只是做了所有乘客都有权利做的事,但当权者对他们的侮辱、歧视、丑化着实让正义人士感到愤怒,他们的故事理应被客观对待。这一切都是因为英国导演罗飞热爱中国,并为之付出不小,他们不仅翻阅了众多的历史资料,寻找众多的专家,还上线寻找线索的网站。踏遍中、英、美、加等多个国家,寻找幸存者的后代,只为还历史一个真相。施万克为求真像身体力行浸入模拟的冰水测试人体在极寒条件下的应变能力;京西学校的老师为了证明折叠式备用救生艇根本不可能躲人,复原了一艘完全相同的模型;携手二代华人远赴威尔士探访坦泰尼克五副的后人;深入广东侨乡台山古村遍访村中族人长者;时隔多年后逐一联系电影原片中每一个演员为取得他们的授权,以上种种良苦用心努力,只为对历史认真负责。这样一部揭露欧美世纪谎言的佳作来的正逢其时。这么多年来,我们看了太多外媒的选择性,甚至是凭空捏造充满傲慢与偏见的报道,这些报道用来去蒙蔽本国民众,去诋毁中国形象,比如BBC中英文报道故意使用不同的滤镜,特别是前几天的新疆棉花和强迫劳动的不实报道,让人义愤填膺。西方媒体和百年前一样,用谎言抹黑中国,选择用话语权篡改历史,这部片子就像一剂良针,提醒欧美民众该擦亮眼了,激励中华民族要捍卫民族尊严。因为它不仅忠实记录了泰坦尼克号幸存者们是如何被污名化,以及之后的人生轨迹。还公正客观的记录了中国人在欧美社会一个多世纪以来所遭受的委屈和不公,他们的故事展现的其实是勇气与机智,而不是懦夫行为。其实根据后来幸存者的证词,踩伤女乘客的是美国富翁斯腾格尔和所罗门;当年船上被传假扮女人换取生机的人是日本人;至于偷渡客也是欲加之罪,这几个中国人都是拿着正经船票去新的工作地的劳工。当今的中国国情已不再积贫积弱,但华人乃至所有亚裔人群依然在受着傲慢的歧视和无端的攻击,想要有话语权唯有全民族自强自立,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正义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事实会被混淆,但真相不会永远尘封。
本来以为那个年代的劳工不同于写在历史课本上的那些清朝公派留学生以及民国的各色留洋才子,文化程度应该都很低,仅仅是为了逃避国内的战乱,才只身前往异国,有点像难民一样的印象。
片子中提到有几百首这样的诗句刻在墙上。在那样的排华环境下的异国,写下这样的诗句。无论是刻下的字体本身利落的线条,还是字里行间表达的气魄,结合这个上下文,都让我感到一种非常直观的冲击感。
看完The six,其实想说的太多了。等二刷再详细写。
原来泰坦尼克号里面这么动人的片段,来自于他。
“那时候我二十一岁,人生才刚刚开始,我脑子里想着恋爱,他那个时候七十岁了,他是一本活历史,那时他没有告诉我。”
然后他离开了,带走了他全部的故事,只剩墓碑。
有时候,有些东西,不说,不去记录下来,这个东西就会消失。如果你失去了你的名字,当你去世后,你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是查无此人的。
人的存在有时候就像雁过无痕,而我们却一直试图追逐永恒,可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察觉到这点我其实很难过。
CHINATOWN
这个纪录片讲的,不是他们如何在泰坦尼克号上幸存,讲的其实是那个时代下的中国人,在异国他乡,何其坚韧,在一个痛苦的年代去到一个融不进的国家,去寻找自己的出路,如何真正“幸存”下来的事情。
后来那些西方国家取消了排华法案、遣华条令,“是因为一代代华人的抗争。”
我其实也一直疑惑,为什么这些人在那个年代要出国,它告诉我说“因为在那个时候,这些人在国内会被当成奴隶,他们想尽一切努力,坐上一艘开往西方世界的船,去偷生。”
“他拥有何其伟大的力量,才足以让他度过这艰难曲折的人生。”
“泰坦尼克号的经历,对他们来说,不过是这条路上的一个困难而已,甚至抵不上之后他们遇到的其他困难。”
我是一个很迷泰坦尼克号故事的人,总是查相关资料来看,从我走进影院开始到结尾,我都处于不同的难过中。
有时这种难过是一种无力感,你无法靠自己对抗一个政府的条令,你无法靠自己对抗一个无法预料的命运,你只能随波逐流,被时代推着走,在夹缝中生存下来,书写你的故事,填满时代。
有时这种难过是觉得一种制度、世界的思想在慢慢变得更开放,更包容,但还是担心倒退总是容易,而进步太难太慢。
有时这种难过是来自无依感,你从何处来?你的家乡已远离你几十年,你回去人家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时候,你笑不出来。去哪儿?在这你被人称为“黄瘟”,你能去哪里?一声逐客令,你又能去哪里?故乡远千里,故乡也容不下你。那种无依感,是打击我的,但是他们撑下来了,他们抛开一切,
“他们为了什么?”
“为了下一代更好的生活。”
我很喜欢方容山寄给亲友的那首诗:天高海阔浪波波/一条棍子救生我/兄弟一起有几个/抹干眼泪笑呵呵。
最后,研究人员们去到了广东台山,到了他们的老家,此时镜头拉远俯拍,台山旁的那条主干道,看起来笔直笔直,且永无止境。你一旦开上了这条路,就再没法回头。
“泰坦尼克号”触碰的只是“冰山一角”。
会把牛奶送给孩子的他没能把咖啡店开下去,带着西装登船的他突然失去了合伙人,从加尔各答上岸从此杳无音信的他不知是否回到了祖国。若没有一根棍子的救生,没有人性的救援,有的人生将不复存在。人类历史最著名的船难,或许不过是他们人生的一个小风浪。排华法案背后,还有更多移民抹干眼泪,笑呵呵。
这部纪录片上映也等了很久,就像这段历史被揭开的时间也是等待了太久,这几个人的人生或许仍然不能被探索清楚,但至少已经开始被发掘,其实这不仅是关于八个中国乘客,也是那一代华人移民故事,方的故事尤为震撼,一个从冰海里挣扎出来的幸存者,又如此努力在美国讨生活还要帮助亲友,他的故事比电影更加传奇。
8.4的开分已经让我挺惊讶的了,竟然还涨了0.1分呢,看来大家不仅没有产生蹭泰坦尼克号和卡梅隆热点的负面想法,反而觉得电影挖掘到了一些特殊的内容。在海南岛国际电影节期间因为太忙没有看到这部电影,今天特意去看了一下,上座率还不错,且中途无人退场。从这样一个震惊全世界的历史大船难中找到这样一个切口去深挖,本身还是值得敬佩的,也算是历史的一个小小的拼图。尤其是这些研究员们从纷繁复杂且历史久远的资料中寻找蛛丝马迹进行拼凑的精神确实也令人敬仰,包括在账号后面添加各种邮件名后缀来找人,以及对人名线索的逐步追踪方式,都挺不错的。不过测试低温下能坚持多久以及造一艘小船看能不能躲藏则确实觉得大可不必,有些无聊。另外最后落脚点成了各国的排华法案,讲述华人的移民血泪史,岂不是偏题了?很多结论其实也主要是一种推理猜测。
作为你朋友圈唯一摸过泰坦尼克号遗骸的人,我期待了三五年终于等到了《六人:泰坦尼克号幸存的中国人》纪录片公映。吴亦凡《大碗宽面》歌词「我这一生漂泊四海 看淡了今朝」可以形容这部电影主人公的境遇——六位中国幸存者有的英年早逝,有的至死都未跟子孙讲一句自己在泰坦尼克号的遭遇。这部纪录片果然展示了《泰坦尼克号》删减片段——以中国幸存者为原型的救援镜头。我觉得所有人婚前都应该经历一下「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之后再决定是否和对方结婚。此前有一部同样由后人讲述祖先移民的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这两部纪录片的思想倾向是一致的:透过后世查阅的各种材料,复原(数)百年前历史上小人物发生过的故事。
本以为是个蹭热度的小片,没想到居然很好看,导演和主演(研究员)都是中文流利的外国人。开始只是为了找到一个世纪前6个中国普通人的下落,没想到越挖越深,挖出一部一代劳工移民的血泪史。我作为记者,很能理解那种靠海量资料的蛛丝马迹、各种奇异方法拼出线索时的惊喜感,也感动于主创明知这个几个人早已消失在历史的深海里,依然坚持数年打捞他们在世上存在过的痕迹。寻找过程充满格物致知与人道主义精神,最后救人者和被救者的后代相见那段看到泪目。一代移民受尽凌辱和苦难,也依然远渡重洋,在陌生的大陆顽强生存下去,可想而知那个年代的中国有多苦,很心酸和心疼。上映时恰逢亚裔歧视风暴,中美关系进入新时代,更添现实意义。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一个看世界的新视角,中国人和美国人都应该看看的电影。片尾曲是导演的父母写的,很好听。
像破案一样的节奏,几大洲到处飞,重点是说 排华法案,涨姿势。最后的旁白说出了我的观感:泰坦尼克遇难记对他们的人生来说,都不是最大的灾难。。。
看到最后发现居然是在讲排华,但整体来说还是保持了克制和客观,比我想象中的好看。想起昨天看的抗疫纪录片里的一句话:我不想用正能量或者负能量这样的话来说,但是真相就是真相,它本身就具有力量。很棒,看完之后我突然觉得survivor这个词充满了力量。
类似《哈马舍尔德悬案》的纪录片,写特稿,下田野,做实验,拍摄是目的,破案是过程,老外团队抽丝剥茧,独自奋勇,去挖掘泰坦尼克号中国人幸存名单背后秘辛,海外华人一代代开花散叶,历史是因,也是果,功德圆满。
不是偷渡,一共8个中国人,以前是轮船上的锅炉工,因为英国煤炭工人罢工,导致失业,他们8个人共用1张船票,作为泰坦尼克号的锅炉工上船工作,想去美国找工作。发生船难后,他们被锁在船底,直到快沉没的最后一刻才打开舱门给他们逃生机会,6个人活下来。
多一个人见证,真相就多一份意义
抱着“Titanic”忠实粉去看,在看到具有年代感的《李奥纳多真情写真集》时差点笑出声…这部纪录片第一次呈现了卡神《泰坦尼克号》华人劳工被删片段,杰克和露丝的结局(露丝趴在门板上最后获救)灵感正来源于此,这位华人劳工也可能是当年被救的最后一个人。“是谁那夜在漂浮的门板上哭泣,勇敢的灵魂在空中飞翔” 看完全片,发现这部纪录片不仅仅这么简单,它通过层层挖掘、拨云见日地探索6个中国人的故事,甚至有《网络谜踪》《寻找小糖人》带有悬念和探秘般观影体验。施救者与被救者的时空见面,排华法案的历史渊源…通过这些探讨的人文关怀、种族歧视问题、中美关系,放在当下看更多一层现实意义。“多一个人见证,真相就多一份意义” 片尾曲加分
整体看下来比较像电视纪录片 客从何处来 。本片的选取角度比片子本身更有意思,更多是华人海外闯荡时,后段出现的美国天使岛和当年遗留下的诗也是一个好的题材。
好像在他们生命里,那年那次的沉船,只不过一场小事。
二十世纪人类最大的海难,只不过是他们人生的一道小坎坷
百年以后华工们刻在墙上的悲愤正在实现,就差排美、排英、排加……法案了。什么时候我们能拿要求别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好像能给真相、道歉的只有异族,未免过于自薄,要自信。ps:游戏被安利到了。
“那个人说‘我才不会把房子租给黄种狗’,他一拳打过去,打的那个人跪倒在地。那一年他70岁了,他一直都是这个样子”
6.0/10心里很明白,这类电视专题性质的纪录片,比起艺术性,看的更多是实际意义。在如今平权狂潮的语境下,借着知名故事拨乱反正寓教于乐,的确非常应景。但片子里有个细节着实把我气笑了——施万克造模拟救生艇,委派给帝都的国际学校也就罢了,还故意给京西的招牌几个特写,似乎正站在台上标榜:看,百年前排华法案撕成一片,百年后中外少年和谐互融!中国人民真的站起来了!乍一看很暖心,可是仔细想想,这帮贵族学校里和外国同龄人朝夕相处的中国孩子,一年学费就得20万,真的能代表中国民众的大多数吗?这种精英化高阶化的表现媒介,有没有反作用都另说,实际意义更是瞎掰。很多时候看这些欧美慈善家,毕其一生事倍功半,真的既感动又难受。安逸单纯的生活环境已经让他们形成思维定势了,对中国,他们真的不懂。
天高海阔浪波波一根棍子救生我兄弟一起有几个抹干眼泪笑呵呵
他日豪强日,定斩胡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