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道教玄学文化,相信很轻易的吸引大批,在当今社会生活工作压力下,期待拥有超能力的人群。但是对于后续上映的一部又一部的类似题材的电影,或许在你看过这部1982版的《奇门遁甲》后,就会有一个全新的改观。该片的漫画与无厘头风格还是挺符合港片的路数,还有就是香港电影追求娱乐的精神。不论是前半段奇门、遁甲在教授树根各式各样的法术技能时的玄幻画面,还是后续与蝙蝠法师酆都闯关中的争斗,“过纸桥“中的竹跷战,“叩关取令”里的积木人,还有纸蝴蝶、射影刀、夺目陀螺等各种源自道教五花八门的法术也挺引人入胜。
一直想看《奇门遁甲》,在网上还找不到视频的时候,光是看影评和海报就已经凭经验脑补出各种诡异神奇的画面而心向往之了。一般来说,香港七、八十年代的恐怖、诡异、奇幻电影,拍得好的,那是真好看,看完也并不会把人吓着,即便总有那么几个镜头、或者什么桥段会让你忘不掉。小时候看这样的电影,会觉得很可怕,长大了再看却很亲切。我之所以心向往之,是这一类电影有一点可贵,传统且民间,难得的意境甚好。如听乡村老叟讲故事一般,如果不挑剔,甚至会有一种看明清志怪小说的感觉。恐怖,有时无趣极了,而灵巧尖新的诡异和质朴真诚的劝惩,我却是相当买账的。
《奇门遁甲》大名鼎鼎,我以为会怪力乱神到极致,然而内容却是那个年代几为武侠片用烂的主题。一个少年因机缘巧合的命运安排自觉或不自觉的参与了某一事件,在外力的驱动及自身的努力之下最终完成事件,达到目的,少年亦成长蜕变了。这样想来,片名“奇门遁甲”四个字似乎大了;再一想,片中处处都有“奇门遁甲”,两个正面法师连名字也叫“奇门”、“遁甲”。故事虽然老套,但讲故事的方式却不落套,起码对得起这四个字,也实在对得起观众对这四个字的期待。
影片情节虽然老套,但却很有节操。比如,片中没有漂亮的女主,唯一姿色尚可的女子一出场就挂了。然而难得她衣饰平实,一双含泪的眼睛会演戏,即便是龙套也让人记得住。不枉费八旗统兵教头为她葬送后半生,很有存在感。被教头挟持的小贝勒居然真的死了而不是十几年后长大成人上演狗血苦情的伦理大片。主角少年居然真的是个好少年,没有在权力的利诱下与蝙蝠法师合作,也没有故作高大上地进行人性探索。最难能可贵的是,蝙蝠法师居然不找王府中的美女色诱少年,以此增加点爱恨情仇。如此质朴高节,唯一稍显狗血的,大概就是片尾处“遁甲”的大反转了吧,把观众骗了,而且还是很认真的骗了。不过,故事情节上的漏洞并不成为问题,大大方方、积极向上的娱乐性才是看点。几十年前的娱乐片,玩也玩得认真有格调。
论武打动作,速度和力量已经说烂,毕竟是江湖上大有名望的“袁家班”。说简单粗暴是言之草草,说直接明快才是略点要道。打斗镜头,似乎很少有剪辑,繁复灵巧又很有爆发力的招式如在目前,这是直接,却并不简单。因为实在看不出生硬的特技效果,不仅自然也很有代入感。有一种现场看戏,看武场看爽的感觉。我看片看得少,感觉似乎胡金铨的武侠最为高格,作为晚生的徐克,风格比较玄幻现代,袁和平的动作片可能相较而言是为粗暴,但很接地气,于今天如我一般不甚讲究的人来说,那未尝不是一个萌点。
说到画面感和想象力,不扯什么审美,实在甩今天的片片们好几条街街。《奇门遁甲》的画面干净且直接,一如片中的武打动作。然而有些镜头却很令人回味。比如,假法师求雨时,有一个骨瘦如柴、面如枯槁、蓬头垢发裸露上身的老头跪在地上求雨的镜头,很有画面感和冲击力。有人说《奇门遁甲》拿到现在就是烂片,实在不敢苟同。今天来看,电影虽然主题老套,故事情节剥离了斗法也的确无可称述;但也正是如此,其亮点恰恰在于对斗法的表现,以及“袁家班”武打功夫的展现。而电影的可贵之处在于,技巧的展示并未沦为卖弄,一切为情节服务,能够自圆其说。现在的电影,并不缺乏宏大的主题与高大上的思想,而内容的血肉、技巧的自然、姿态的端正,以及想象力、表现力实在并不能与这样一部“烂片”相抗衡啊!忽然间想到了另一部烂片《风云再起》,这是我极为喜欢的一部烂片,虽然与前两部《笑傲江湖》、《东方不败》相比已有江河日下之感,但徐克一副不惜工本认真逗你玩的精神,以及电影中荒诞的悲剧哲理和女神完美的气势形象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一言以蔽之,意境甚好!
《奇门遁甲》最为人称道的应该就是想象力了吧。想来,“袁家班”早年一定也是在江湖上滚打多年的。电影中那些细节上的处理,并非端坐书斋的学院派能想得到的。太民间、太传说、也太有血肉!这一点太可贵。时代的大不相同,人的精神面貌、气质禀赋也大相近庭,他们的时代离传说更近,也离江湖更近。这和戏是一样的,因此,今天的戏不好看,似乎也不能全怪唱戏的人,有时候个人的努力未必有多大作用。
片中五花八门、奇幻诡异的斗法很多,令人看了既开眼界亦觉有趣。那些传说中的神奇埕人、移形换影、隔空点穴、钉影定形、飞陀放剑、以及七星木头人等等今天绝迹银屏的奇术,电影《奇门遁甲》都善解人意地搜集了起来。比如,坛子里的那个“鬼娃”。要诡异有诡异,要滑稽有滑稽,要萌点有萌点。就情节而言未必需要这样一个“鬼娃”,就表现力而言,这个“鬼娃”实在增色不少。惨白的四肢面容,脸蛋上两坨红,唇上一点红,身体却是笨重的大坛子。不知什么时候这个大坛子就会滚到你面前,忽然伸出奇怪的脑袋,直勾勾地盯着你,发出一串小孩清亮的笑声,在你还来不及后背发麻的瞬间又变幻下一组动作,于是你松一口气,发现这个成年人演的小鬼其实很萌。比如,“奇门”、“遁甲”那两个奇怪却正义的老法师的一切神秘的法术,少年误入法师门庭,墙上山水画中的瀑布真的喷了他一身水;一个面容古怪精瘦的老太太伸长脖子对少年笑着连声说道:过来呀、过来呀~~~可身体却离他几米开外;少年吓得转身就跑,眼看就要冲出门去,却在冲出门外的一瞬间莫名其妙地又进入另一扇门,眼歪嘴斜的老头拿着一副公鸡画切成条状放入锅内说要煮鸡丝面给少年吃,结果真的煮出一碗面逼着少年吃了下去。再比如那个说着扬州白的修面老婆婆,手持红线的修面手法与打斗结合得天衣无缝,真是灵巧娴熟,是今人所不能。演小鬼与演修面老婆婆的似乎是同一个演员袁振洋,于是真可赞一句:好角儿!再比如,画上的人会动并不稀奇,奇在不仅会动还能呼之而出,从而完成一个片尾意料之外的大反转。比如那个叫“遁甲”的奇怪老婆婆,其实是个男人演的,但他却踩跷,加上普通话的配音倒是一点也不违和,俨然一个小脚老太太。比如,酆都鬼城的天师大会,众法师潜入阴间抢夺令牌,不仅有茅山术中油锅取物,过纸桥、走八卦的桥段,居然还有戏曲中跳钟馗的表演。
就想象力和演技共同营造出来的表现力而言,让人感受到的不仅是“袁家班”每个人的才华横溢,而更在于,其让人感受到他们每个人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与一个江湖。这样一部看似仅为逗人一笑却包含着民间智慧,表现草根看待世界的电影,非是见多识广、阅历深厚者不能。他们的表演看上去似乎很夸张,但从他们的眼神却能看出他们的戏曲功底;同样是娱乐片他们的电影经得起时间的咀嚼,同样是奇幻片,这样的电影却更有质感与内容,离开特技他们照样能够拍出今人所不能的奇幻与诡异。所感慨的是,他们把中国真正民间特有的,民族特色的东西化用在电影中;其无边的想象力与饱满的精神是为今天一味模仿日韩、好莱坞,大而无当,空空如也者所应脸红的。
经典中的经典,袁家班历史上的顶级作品。
此片对于香港动作奇幻类影片来讲,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袁家班中的袁氏家族成员们可谓火力全开,贡献出了无以伦比的动作设计以及惊艳万分的鬼马想象力,以至于在此之后,模仿盲从者众多,但从天马行空的角度来讲,能够超越这部电影的寥寥无几。
影片的故事简单得很,甚至于在情节上有很多不合逻辑与交代不明的瑕疵,但这一切,都在一个接一个的精巧创意中被稀释,显得不那么重要,以民间戏法与武术套路结合的方式,袁家的几位兄弟将中国传统江湖文化中的一些令人拍案叫绝、技惊四座的奇思妙想充分地展示了出来,着实过瘾。
此片中的打斗套路以及复杂程度与香港动作片如邵氏作品已经完全不同,这也预示着未来更具有观赏性的一个时代将要来临,而袁家班无疑将会是新时代动作设计上的弄潮儿,此片也就此载入史册。
难怪一直觉得老巫婆的角色很眼熟,原来是《大内密探零零发》里练无相神功练的没了脸的媳妇,还是一样的装扮,一样的配方。甚至是在《大内密探零零发》里有一对黑白无常,每次零零发能打中的都是底下有脚的,不知道是不是借鉴了蝙蝠法师的用影子分身术、反而被树根识破了有影子的是真身可以揍的片段。
影片光影构图都算的上出彩,以喜剧为核心,很多搞笑的梗放到今天也不过时,拳拳到肉的肉搏虽然占据一半,但有些奇门遁甲的法术还是十分耐人寻味,比如从小被拐来装在缸里长大的孩子,荒诞离奇中带着些许悲剧;明明是油锅,有的法师却变了条鲤鱼出来去捞钥匙,最后鲤鱼只能大叫着“我死给你看了,老板”而壮烈牺牲。
影片讲述了康熙年间,一名八旗总教头不顾满汉不得通婚的规定娶妻,遭到王爷的追杀,总教头不得已掳走王爷的儿子小贝勒试图脱身,却在仓皇逃命时不慎勒死了小贝勒。机缘巧合之下,他收养了被遗弃在大树下的弃婴,取名树根。十四年后,树根长大成人,总教头传授了他一身的刀法,这时始终不放弃追查小贝勒的王爷府家的蝙蝠法师找到了他们。法师杀死了总教头,试图用一招狸猫换太子让树根做小贝勒回京。树根逃命之余被奇门遁甲师兄师姐收养,又学会了一身的法术,终于在天师令争霸赛上杀死蝙蝠法师,得以报仇雪恨。
这个蝙蝠法师的脑回路很奇特啊,总觉得只要带小贝勒回京,王爷就会对他重重有赏,难道这十四年都没功劳?这么久没有得到重用始终干这一件事,自己心里没有点数吗?王爷这十四年竟然都没有其他孩子来迫害一下小贝勒也是太没有存在感了。而且看到树根长大成人,竟然觉得杀了树根的养父总教头,就能吓树根回京当小贝勒也是奇葩。就好像《逃出绝命镇》的脑回路一样:我恨你所以我变成你。这个蝙蝠法师就是:我杀你养父,杀你师姐,然后辅佐你当小贝勒,甚至辅佐你当皇帝。还好最后终于因爱生恨一心决定干掉树根了,奇妙的是树根压根没想去找他报仇,是他纠缠不休终于被杀掉了,所以做人不能太一根筋。
师姐和师兄的对话太有意思了,如果平时可以拿出来噎人就十分过瘾了,拿出一段我最喜爱的:两个人一大清早要给祖师爷是上香的时候,两个人都在争头香,师兄就骂:“什么都要你争先,怎么不见你闲死啊!”
看喜剧电影的武术打斗着实是一种乐趣,按着剧情,你知道会有一种套路,所以即便是高手过招也必然会按着套路来,关键是每一招式都能在无形中相互配合,于是便能形成一种喜剧效果。
塑料管吹药下毒这招可真是古老,最令我惊叹的,是康熙年间就不用绳、而是用中空的塑料管了,做杀手也要这么先进吗?为什么这种腐蚀性极强的毒药没有腐蚀掉塑料管?
蜡烛都是墙上画的,火应该是从小黑洞里冒出来的,这个构思很巧妙啊
正如本片的海报所示:揭开中国玄术奥秘之谜。全片借各种斗法的片段,向观众展示了许多古已有之的奇妙术法,像罐中养小鬼、钉影定身、油锅捞钥匙、过纸桥等等,都在片中有精彩的展示。
这些术法被导演还原在电影中,成就了《奇门遁甲》的独特风格。这类带有奇幻色彩的喜剧,在港片中独占一番地位,像后来的林正英僵尸系列,开心鬼系列等等,虽然讲的是鬼怪,但都以喜剧的风格展现。
提起港片那个时候的辉煌总是感慨万分,有时候不禁疑惑,以如今摄影机清晰度拍摄出来的电影画面,组合在一起竟是不如当年的渣画质有感觉。即便现在依旧有不少电影极力模仿上世纪港片中的镜头感,但却就是不如加层模糊来的有感觉。怪事?
怪力乱神片~花样迭出 糙而不闷 很多港片反清情绪明显,跟三合会是不是有点关系
真的,那时候用剪辑和定格做的特效比现在的电脑特效有趣了八百万倍。真是便利限制了人类的想象力。
剧情弱,但想象力和打戏弥补一切;天马行空,光怪陆离;入门必得穷、夭、孤,三选一,可是主角插科打诨到最后天师令都拿到手了还是没选23333坛中的“感情用事”,奇门遁甲里的两位老顽童,很出彩。但是!有蛇!有蛇!有蛇!
此后谈起香港八十年代古装动作片绝对的首推之一,五花八门实在是怪得太精彩了。
魔幻,异色,超现实啊,太牛逼了
最烦程小东之流的飞天派,邵氏的动作设计太假,嘉禾有趣味的多。此片八爷导演,众袁家班兄弟出镜,好不热闹。桥段特立独行,翁中人、扬州话。ps树根长得好像黄渤
那时候港片的想象力和实现力真是妙爆棚啊!!
放在现在影院去看,它可能会是一部烂片,但是放在1982年,它所体现的港片那种简单、干脆甚至有些粗暴的气质,真是淋淋尽致。放映室第1期,笑果还不错噢。
以前看过的,当时对奇门遁甲的精髓尚未了解,当然,现在还是尚未了解。。
袁家班的武打水准依旧高超,袁和平对各种道具的娴熟使用,也不愧是启示过成龙的人,但本片最出色的还是各种应接不暇的奇门法术,不仅好玩,其丰厚的奇思妙想和浓烈的东方元素(这个超有徐克的味道的),使得观者能彻底地忽视掉剧情上的薄弱,喜剧、奇幻、动作,各种元素的大混搭也是当时港片的一大特色了
想象力真牛逼,奇门遁甲两位老家伙、坛子里那位“感情用事”,都可爱滑稽极了,拿那五雷天师令的时候过三关的考的是油中取钥、过纸桥和叩关取令,剧情的bug都无所谓,这真心就是一部袁家班炫技的电影。啊,对了,我喜欢里面奇门遁甲门派的设定,入门就可以习得高超法术,但必须付出穷、夭、孤的代价
有被翻拍的潜质。
故事虽然老套,但是表达的光怪陆离,妙趣横生。其中对奇门遁甲术数的表达演绎,真是有板有眼呢!70~80年代,那时候民国时期南下的精英还在,以北方武术功夫袁小田及其儿子们组成的袁家班(袁和平),于香港电影真是贡献良多!如果20年前看这片可能不觉奇特,现在看来,居然感到欣喜又亲切。7.9
海报上写的可好了:揭开中国玄术奥秘之谜。结果点进去一看:俩老头老太太吵架互相变魔术,冒个烟,点个火,相爱相杀你和我。什么奇门遁甲,就是街边杂耍。这不就是把天桥底下老北京古彩戏法加上打戏吗?邪魅埕人,布袋双簧,金线飞刀,隔空飞头,三只手,分身术,在今日看来,尽是一些落后的想象力。俗话说学好奇门遁,来人不用问,奇门遁甲本身最大的功能是预测,而且流派众多,数理奇门,法术奇门,再到大小六壬,可说的东西太多了,但电影里面呈现的都是一些偏门邪术,不揭秘也不解释,就是正反两派喊个招式名,然后就叮咣的干起来了,师出无名,招出无本,一派怪力乱神,看着热闹,胡编乱造。最有想象力的桥段大概就是法术大闯关一段,有点精怪氛围,其他时刻就是嬉皮笑脸的闹剧,纯粹是为了展示奇观而强行拼凑的俗烂故事,结果奇观处处透着穷酸样。
这他妈才叫港片,瑰丽多变,奇思妙想,趣味横生,类型混搭,嬉闹癫狂!
这想象力简直了!全程o嘴!比新片好了十万八千里!
记得我是看过哒,但好像剧情忘得差不多了,发现奇门遁甲2017评价已经扑街了
太有想象力了。。。在现在的电影里真是很少能见,难得看到这部片,有种“脑子被电击了一下”的感觉呢,纯手工打造的想象力
缸中怪人毒液流,翻花绳拳开心死,钻头陀螺双簧半人,油锅死鱼纸桥群蛇,定影飞镖全息分身,民俗怪奇之极致,比35年后的翻拍好了太多
袁家班一众前辈倾力出演,现在来看粗是粗糙了点,但各种小玩意小机关还是让人看得津津有味,袁和平设计的动作总是以巧取胜,四两拨千斤。这时期的香港武侠功夫片已经和奇幻类型结合的比较成熟了,之前的《拳精》和后来的林正英系列都属于此种。不知道特效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重拍版会有怎样新的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