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看《情人》是18岁不到的年龄,那年我上大二。有一天,一个学妹神叨叨地跟我说,我男朋友从黄色网站上下了《情人》给我,要不要拷给你。 那时我早已久闻《情人》大名,却只知道大概情节。单纯地把它列为“黄片”一栏。对于从来没有看过黄片的我,倒是非常愿意见识一下究竟是怎么回事。我应允下来,她便拷给了我。 我没有电脑,这部电影躺在我的U盘里很久,又不敢去学校机房光明正大地看。学妹每见我一次,都要问,你看了没?什么感想?好不好看?嘿嘿!终于在一次被她问了之后,我说,要不我去你们寝室看了得了。她想了想,说,今天下午第二节我们没课,她们三个都要去上重修,你来吧。 我还记得那个不知道是夏天还是冬天的下午,我们在大学女生寝室里,拉上厚重的落满灰尘的窗帘。偷偷摸摸地,带着耳机,看完了这部电影。 后来的日子,我曾无数次一个人重温过它,在电脑银幕前,在昏黄的画面中,看到我自己的内心世界。泪流满面。 我从来没有被任何爱情感动过,能让我产生情绪波动的,只有那些刻骨铭心的苦难。 从一开始,我就觉得,这个故事里,爱情只是陪衬。 就像18岁时的我,早已被现实打磨得不能考虑爱情。在我真实的生活中,从来没有风花雪月,我挤在狭小的学校里,拼命计算着每个月的生活费,打工,拿着微薄的薪水,为下一顿吃什么发愁,为能否拿到奖学金而发愁,为以后自己能干什么而发愁。 一年后我在图书馆借了虹影的《饥饿的女儿》, 那个故事,就和现在我看到的情人一样,和我多年来经历的精神物质贫瘠一样。我坐在杂乱无章的画室里,好像把这个故事再看了一次。 再后来,学校组织看《云水谣》,我坐在一群哭泣的青年男女中,手足无措。 他们不知道,我多么羡慕他们。我也想像他这样,被爱情故事感动哭泣。而不是在贫穷和苦难中找到共鸣。
她美丽骄傲而气质脱俗,却被死气沉沉的家庭束缚着。贫困而死要面子的白人家庭,性格古怪的寡妇母亲,暴躁的大哥,怯弱的二哥,疏离而艰涩的生活。
他与之相反,父亲是西贡的中国财阀之一,锦衣玉食,却因为孱弱与黄种人身份,被她的家人看不起。他亦不可能娶她,家族容不得这般贫困的野孩子。
他们的爱,分不清是肉欲之爱还是惺惺相惜的精神之爱,在西贡火辣辣的太阳下,他们亲吻着,却像两只困兽的彼此撕咬。
是的,这就是杜拉斯的《情人》。且从原著和电影两面分析,还原与解析这段热带癫狂症般的爱恋吧。
《情人》原著有一个经典的开头:“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我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与叶芝的《当你老了》何其相似。
真是传奇呢,这种看似不可能的爱情,是如何维系了几十年?
电影里,梁家辉饰演的中国少爷问道:“你是为了钱和我来这里的吗?”
她说:“我不知道。但我喜欢现在的你,有钱的你。”
两人都有各自的骄傲和自卑。
她很明白,“是财富使他失去力量。他除了沉溺爱情外,什么都不做。”
他不会为她抛弃金钱,她也不会为他抛弃自认尊贵的白人身份,这是他们自矜的骄傲。他为孱弱的身体与精神而痛苦,她陷在贫困与糟糕的家庭中抬不起头,这是他们各自的囹圄。
二人的爱情并不高尚,似乎颇为浅薄(建立在金钱与相貌之上),但你不能说这不算爱情。
只是这爱情,注定没有结果,注定充满妥协、无助与绝望。
这是一种向着死亡,全力奔跑的爱情。
关于东南亚的描写有一种奇妙的美感在里面。
欧洲人总是对曾经的殖民地东南亚具有难言的情怀——这片神秘热带异域呐。
《面纱》里龃龉又在慢慢靠近的怨侣,《热带癫狂症患者》里突然的激情与执迷,《印度支那》里性格迥异的母女……
东南亚对欧洲人意味着什么?或许是:帝国主义辉煌的残影,异域风情幻想驰骋的疆场,同时被贬低与被美化的土地。
且分析几个书中常见的意象:
1、河:女主是在渡河时遇见中国少爷的。大河浩浩汤汤,孕育一切洗涤一切,同时也意味着什么都留不下来。与时间有着相似之处。
2、太阳:二人第一次上床是在火热的白昼,极致狂热,却也晕眩无助。这里的白昼总是很长,当日光暗沉,一切反而陌生了。
暑气和火光一样,虽然明亮,但象征着动荡,象征着难以持续。
3、热带植物:番荔枝、水稻、罗望子树、可可树……都有一种旺盛的生命力。
《情人》与《热带癫狂症患者》等殖民地文学相通的是,都运用极端的感情描写,把东南亚划归为燃烧情欲与人性的燥土。主人公绝望又热烈的爱意,像两只受伤的动物放肆的撕咬。
是土地点燃了人的狂性,还是人扭曲变异的血淌进了土地里?
杜拉斯孜孜不倦地抛出各种新定义新诠释(关于美、关于爱、关于家庭等等),诚然异于世俗、引人瞩目,但一味求怪癖求异见,并不是什么高明之处。无聊、反复又自大的呓语太多了。
不过意识流叙事手法仍是突破性的。把叙事线打断,插入其他故事、当时的想法、现在的心境,故事从一条线,变成了一个流动循环的系统。
随意变换人称,时而是入戏的演员,时而是闲逛的观众,时而是扮戏的替身。她是自己王国里的魔女。
电影削弱了意识流非线性叙述的魅力,那些时空交融、人称随意变化、思维跳跃与延展没有了。但是加深了两人内心挣扎的渲染,家庭与身份的对立也更加鲜明。
原著是多维度的世界:西贡往事、如今生活、当年感触、他人故事、现下感触……不同层面彼此交织,形成一个多变、汹涌的世界。以模糊为手法,反而更接近精确的事实——人的记忆就是自我的宫殿,取材于现实,然后添砖加瓦,模糊了现实,精确了感触。
电影总体遵循顺序叙事,不时插入老年杜拉斯的旁白,总体而言仍是单维度的世界。由此,电影难以表达意识流的精髓,只能作为一部爱情片来看。
也正因为如此,电影更加重视交代感情的发展、内心的挣扎。
有两个情节,是电影原创而书中没有的。
一个情节是女主第二次见到少爷,而二人尚未确定关系时。她在校门口看见他的车,拎着包跑上前,贴着车窗玻璃深情的吻着。虽然少爷毫无动作,只是在车里看着,这段画面却是情欲涌动,观者都能充分感受到少爷内心的震荡与挣扎。
当真是情欲片的极高境界啊,不在于脱多少衣服,一个动作就足以如此撩人。
另一个情节是两人躺在床上,少爷逼着女主说,她从头到尾都只是为了钱。他抱着她,一遍遍在她耳边说:“你只是个妓女。”她却笑得很甜蜜。
是啊,她对于注定的离别看得更为成熟冷静,为了让他心里好受些,她以无所谓的笑容接受这一切。
彼时她爱着他却不自知。
电影在感情交代上是更为成功的,也使大众易于理解这段情。
而且,电影成功地将东南亚异域风情的场景具象化:汹涌的湄公河、拥挤的唐人街、昏黄的阳光、茂盛的作物……每一帧画面都美得令人心颤。
少女的礼帽、高跟鞋,已成为了符号式的象征(巧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萨宾娜也戴男礼帽)。
这片热土燥土,未必点燃了那么多情欲,但诚然点燃了无数作家的创作欲。
在长日将尽的夏末,且推荐这部小说与电影罢。读罢掩卷,仍觉西贡的阳光在烧着我,连黄昏都像巨兽的鼻息。
最后一段梁家辉暗送小女孩的那段,特别有感触。其实也不是觉得有多伟大的爱情,就是觉得对于梁家辉来说,很多东西都过去了。开到荼蘼花事了,有这个意思。反而是法国小女孩,她的人生在面前一一展开。她哭是她的天真和纯真一去不复返了。这个故事讲的是逝去,明明知道要逝去而聚在一起的那种情绪。
梁家辉的屁股不见得比外国人差
想当年姐姐我还是可以在线观赏梁家辉的屁股的,如今这世道真是一天不如一天ˊ_>ˋ。
这一世为这一段情所伤,便再没有痊愈的机会
闷死了,不好看,梁家辉的屁股好看。
不知为什么总对越南有种莫名的向往和冲动包括那些热气腾腾的电影画面
首先,为梁家辉年轻时候的肉体点个赞,令人血脉喷张。其次,喜欢女主在里面的言行举止,不卑不亢,轻柔优雅,值得借鉴模仿。另外,据说杜拉斯一开始相中的是阿加莎,只可惜年龄不符。喜欢几个片段中快速剪辑的大特写,光线到位,情感到位,是一部让人看了非常动情的电影。
最后轮船开走时,黑色房车的出现是整个电影最感人的画面。
1. 原来,承认因为钱比承认因为爱 更伤白人的自尊。因人种而傲慢,太悲哀。2. 那枚戒指承载的分量,她配不上。最珍贵的,定要给最具慧眼慧心的那位;被懂与被珍爱,才是归宿。3. 再一往情深的爱恋,有时也无往。失去了才觉悟,除追忆外再无意思。4. 梁家辉的演绎很既细腻又性感。
进来看到评论说梁家辉穿白西装像汉奸,竟然无法反驳,一语中的……
女人永远不会拒绝自己喜欢的男人,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女人会被人欺骗,因为女人太凭直觉。夜色里船中弹奏着的钢琴曲,她痛哭的,是那后知后觉的爱情。叹~
哈哈哈哈童年时期的我居然看过尺度这么大的电影😂可能小时候不太懂,现在大了,知道女主的设定是十五岁,有点接受不了。
每次看这电影,都想立马奔到越南去看湄公河.
不同文明的交融总是会产生出另一种奇妙的文明。像很多的日本动漫作品也是如此,世界观价值观的互相渗透让它们受人吸引。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一个男人主动向我走来,介绍自己,那是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都不会忘记。那时你很年轻,大家都说你美丽极了,现在我特意来告诉你,在我看来,现在的你比年轻时更美,你现在这张饱受摧残的面容比年轻时娇嫩的面孔更让我热爱。”
走过一座城,爱上一个不该爱上的人,佯装平静地说再见。无论是西贡、印度洋还是巴黎,也无论是新德里、爱丁堡还是波士顿。时隔多年,斗转星移,故人已去。人世多变,世事沧桑。可却仍有一个中国男人,默默惦记她几十年,直到生命的尽头。情人不是妓女和荡妇,情人只是在俗世之外开拓的天真幻想。
她两次在屋子里面给植物浇水,那些植物,就像这个男子,长年在阴暗中没有生气的呼吸着,等待着女孩的滋润。告别的时候,是他们初次见面的样子,很容易就联想到那句话:人生若只如初见。“你日后会怀念这个下午,即使你已忘掉我的长相,我的名字。”
珍·玛琪单薄性感的背影。那是孩子般的性感。与原著太相符了。
床戏把握得太棒了,比色戒好了不知道多少
“时隔多年以后她接到他的电话,声音有些颤抖,就像第一次见到她时那样。”唤起了体内某种遥远而陌生的共鸣感,让我在电影结束之后仍旧止不住久久地抽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