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集指甲个人观点: 猜想1:女主和月儿是闺蜜也是情侣,看到月儿换手机壳后明显生气了,说明女主精神很敏感。当第二次发现指甲,听到声音后,本来女主是跟着月儿的,但中间女主听到声音后独自去了另一个房间(可以看到画面里月儿不见了),并且看到了房东的神经病姐姐在减指甲(猜测前面的指甲都是房东姐姐的),受到惊吓致神经失常(从不思议录像里女主时不时嘘声等表现可以看到女主精神失常)。加上之前对月儿换壳的不满,女主后来杀了月儿,并且很快后悔,精神失常的她幻想月儿一直还在,并且坚持给她减指甲(可能是因为之前月儿表现出讨厌指甲),并且给她整理床铺(后面画面里鞋和床铺都是整理好的)。当女主意识到自己亲手杀了月儿后,更加精神失常了,并且逃离了民宿。 猜想2:女主发现月儿换壳后马上就杀了月儿,并且精神失常,每天都给月儿剪指甲。房东精神病姐姐每天听到剪指甲的声音,于是也学着自己剪指甲,并吓到了女主,以为是看到了月儿的鬼魂,于是疯了逃离了民宿。去查看声音时镜头里有月儿或许也是女主的幻想。至于后面镜头里整理好的床铺和鞋子,则是之前杀了月儿后女主给整理的,觉得月儿一直陪着自己。
为了不思异,特意去B站办了个大会员。不思异三部都有心房这个女主,算是熟悉面孔了。
言归正传。《心房》中,讲故事的女主说自己属鱼,当然也希望另一半属鱼,内心都只有一个心房,装着彼此,隐喻爱情是自私的。
女主应该是啦啦,自认为和视频最后出现的女生是情侣关系,女主后来发现视频,认为被背叛,并最终杀死了那个女生。视频从始至终都是被杀女生拍的,被杀女生也是视频里唯一没有变换过的人。
还记着女主后来说的台词:“人生到了岔路口,各走各的路”。更准的翻译应该是,到了生命的岔路口,一个走阳路、一个走阴路。
这一季改变了模式,从前两季的日式怪谈到正统伪纪录片式恐怖。有的人没理解两种类型的区别,批评也很偏颇。日式“怪谈”典型代表如世界奇妙物语,重点在于“怪”,是与“日常”相对立的,偏离“普通”的故事。可以是恐怖的,有鬼怪,有凶手都可以。也可以是甜甜的童话,哲理的寓言,美好的结局。“录像”明显是采用伪纪录片风格,而这种风格卖点就是“客观真实性”和“隐藏细节”来加强恐惧感。这是两种不同题材,评价标准本来就不同。怪谈好坏看的是脑洞有多大,伪纪录片看的是精准复制现实里的恐怖(有点类似克苏鲁的“日常中的恐怖”)。这完全是两个方向,不能放在一起讨论。很多人说第二季最好,其实是第二季的怪谈比第一季的怪谈好,这当然是没错,第一季基本靠jump scare撑,技术含量确实不高,但是第二季有了质的飞跃,脑洞开的都不错。
不过实话实说,怪谈创作真的很难,新脑洞不是那么容易开的,编剧这季换了模式可能也有这方面考量。不过我认为这个转换是成功的,有的人批评形式大于内容。但我恰恰觉得,在伪纪录片里,形式就是内容,或者说前后逻辑严密的形式,就是最好的内容,因为这样才能达到强化“现实日常中的恐怖”的目标。
对伪纪录片加叙述者的模式,也有很多批评,例如影响剧情连贯,代入剧情。但是实话实说,每集不到十分钟,从剧情角度评价有些苛责了。与其说看的是情节,不如说看的是构思。打个不太恰当比方,这种小短片就像和果子之类的甜点,本身齁甜发腻,味觉上并无所谓丰富层次,胜在形态结构色彩搭配。
每集都安排了一个叙述者来梳理故事经过,带来的问题就是到底叙述者为真还是录像为真?不同选择带来不同理解,每个故事都有了“开放式结局”。但是这和传统“开放式结局”又有显著区别,传统的“开放式结局”来源于是否忽视了某些重要细节(实际上还是一个结局,区别在于你是否注意到其中一些细节),但是这种“开放式结局”源于在叙事诡计中采信哪一方。
事实上这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在过于短小的篇幅内纯粹靠伪纪录片或者叙事诡计来达成开放式结局都很困难,因为没有那么多时间给你放进去那么多信息量。前两季的评论里也有过于俗套,恐怖感过低的批评,这一季通过这种技术安排来达到“开放式结局”,弥补了时间太短带来情节单薄的不足,这种创新很值得鼓励。
后来还想到了一个优点:这种将真实信息分割到不同部分的做法,也有助于掩盖部分可能不符合要求的画面情节,更容易过审。毕竟现在肯定又不能让你真出现超自然现象画面,血腥画面也不行,也只能把这种部分放在叙述者语言中让观众脑补了。
从17年《辞典》、今年上半年的《电台》,再到昨天刚结束的《录像》,《不思异》系列已经走到了第三季。虽然都是低成本制作,但这些原创的故事仍然让喜欢惊悚故事的朋友反复细味。
----------- 分割线 -----------
这一季《不思异:录像》系列走的是伪纪录片+人物独白的形式,其中伪纪录片的部分都是各种日常生活场景的客观视频记录,而镜头前的人物独白则是带有主观色彩的事件描述,两者之间相互穿插。这样的形式,也许沉浸感不如纯伪纪录片,但是当观众从记录的片段和人物的叙述发现错位或者矛盾的时候,那种反转、恍然大悟的感觉会变得更为强烈。
例如,《心房》一集中,虽然叙述者所描述的似乎是对“前男友”的相识、相知和分手的内容,可是当播放的录像却是不止一个男生的生活片段时,你是否觉得当中有不妥?
再如,《头发》这一集,受访的名记者在描述潜伏黑厂房里面的所见时,神情明显变得闪缩,字正腔圆的播音腔也出现了卡壳,你是否开始意识到,她是否真的在现场?她是不是想试图掩盖什么事实?
当然,《不思异》系列内以及系列之间的相互联系,我们在《录像》中也能找到一些痕迹,这也算是不思异的一种特色。
最明显的是《指甲》和《骨肉》两集,《指甲》一集中叙述者的神色慌张、闺蜜是否被她所杀的疑窦,都在后面《骨肉》里的民宿大妈口中得到解开——两位女生所住的民宿里,还住着大妈那精神失常的姐姐,二人都被她袭击;而大妈最后的那番话,也暗示了她们二人、以及《骨肉》中前来寻人的闺蜜男友的结局。
而《表里》中的试镜台词,《舌头》中放火男孩的设定,也是与《电台》、《辞典》系列的遥相呼应,这里就不展开讨论,建议大家回看前面这两个系列。
----------- 分割线 -----------
《录像》系列的故事足够精彩,但我们所不能忽视的,是故事背后所反映的现实问题——
《耳蜗》的弱势群体遭受歧视、霸凌,《眼瞳》的地铁偷窥狂,《舌头》的婚姻出轨,《头发》的弄虚作假、揽功上位的现象,当中的“恶”也许不大,但不代表可以逃过谴责或者制裁;
《骨肉》背后的精神病患者如何安置,《大脑》背后的阿兹海默症、以及其他患有重疾的老年人群体,也是这个社会需要关注、解决的问题。
而番外篇《手腕》则很有意思——表面上说的是隐私和秘密,实质上反映的除了暗网、虐杀视频等网络的暗黑面外,我们在观看、传播这些视频,是不是也是在消费“恶”,成为“恶”的一部分?而这些不见得光的勾当,是不是就能永远隐藏、不见天日?当叙述者说出“视频删了,你怎么知道我没有自动备份呢”这句话时,你也许就能明白这一集的英文标题(Smartcopy),以及为什么作为番外篇、出现在“相关视频”一栏,而不是在正片里的原因了。
这样来看的话,《录像》系列的构思和立意,又会比前作《电台》系列,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 分割线 -----------
可以说,伪纪录片、主观视角记录的形式,我们在过去的游戏(《生化危机7》、《逃生/Outlast》系列等)、影视作品(《布莱尔女巫》、《鬼影实录》、《科洛弗档案》等)中并不鲜见;而穿插当事人叙述的模式,又跟《9号秘事》中《圣诞恶魔》一集的形式非常相似(不过这一集更多的是录像带影片的全程播放,当事人只有画外音,始终没有露面)。
我个人认为,虽然《录像》系列的伪纪录片部分并没有完全跳出前人的经验,但是采用了叙述者独白(或者说访谈)的剪辑相互交叉、相互比对印证的方式去推动剧情,反而更容易让观众去注意细节,寻找那些解开谜团的蛛丝马迹,让每一个故事都值得反复细味。这也算是在创作枷锁中获得的一种突破。
当然,限制于不高的制作成本,我们也看到《录像》中有部分演员重复出镜,甚至连导演和工作人员都要客串一番。但,这并不妨碍《录像》系列的叙事条理,以及不思异团队做好每一个故事的初心,这一点是值得鼓励的。
希望他们在往后的日子里,能为大家推出更多更优秀的惊悚、悬疑作品。
到目前为止,第三集和第八集始终没有寻觅到一个非常能说服我的解析,虽说一千个哈姆雷特,开放式结局没有答案,但是每一集我至少要找出一个能完全说通的故事版本,即:既能佐证录像的客观事实,又能合理解读叙述者人物特征。用同事的总结,如果完全让人一头雾水,作品就是有瑕疵的。
《指甲》因为涉及的画面有些恐怖,而且一辈子没见过这么多指甲,引起极度不适所以我等着别人反复去琢磨,《心房》画面比较温馨,所以独自反复又琢磨了几遍,我做出了大胆的以下的猜测
1、录像中第一个男生是闺蜜的现男友。第一段乍一看,这个男生好像和叙事者的关系更加亲密,但是多看看就会发现,只是叙事者输了游戏所以要接受打手的惩罚而已,结合最后一段,同样在列车上的场景,这个男生会戴闺蜜的帽子,还给闺蜜比心,说明他和闺蜜是一对。
2、出现的其他所有男生都是叙述者闺蜜的一系列劈腿对象。学霸的那段我注意到手指上有卸了红色指甲油的残留(说明这些录像的主角不是她),为什么我会觉得是劈腿?一是叙述者强调自己心里一次只能装下一个人(暗指闺蜜和她不一样),二是她始终在发表对这一系列男生的看法,这一段独白非常困惑我,为什么录像出现了这么多男生,她的陈述又仿佛是在说一个人,更感觉她是在拿第一个男生和后面的这些人做对比,她好像在幻想着自己和闺蜜的现男友一起经历着这些磨难。
3、她杀了闺蜜,应该和第一个男生就没了联系。她没有“身份”继续戴在这个男生身边,而且她要找一个只要爱她的,能够同甘共苦的夫婿,又一次强调了,谈个恋爱意味着结婚,讲了从一而终的观念。[并不简单][并不简单][摊手][摊手]
今天暂时想到这里,困了也有点开始害怕了
~~~~~~~~~~~~~~~~~~~~
第一集:耳蜗
怎么说呢,其实吧,我真的挺讨厌那些小孩子的,虽然不知道整个故事到底是什么情况,就是说,我不太清楚女主(秦姐)到底是不是真的瞎.因为,你要说是假的,她不瞎吧,但是,那你怎么解释在关灯之后,她明显要比其他人敏捷的身手;你要说是真的吧,那最后她的眼睛.可能我还是对这类人群不太了解吧.但,要我说,我是有点偏向于她是真的盲人,因为,当她开始反杀的时候,她关了灯.
emm,好吧,我主要想要聊的是,我做过几次的志愿者.当时,虽然我不一定具备能够帮助到他人的能力,但是,我是十分愿意去提供帮助的.所以,当我看到这帮孩子一开始,在入门之前,那种戏谑,我就知道,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志愿者.
~~~~~~~~~~~~~~~~~~~~
第二集:肢体
这样啊…
在他们吃饭的聊天过程,我猜测是男主和梁晓(就是没来的那位)表白了,我猜测,还被拒绝了.而且,表白肯定不是发生在聚餐的很早之前,要不然的话,表白的消息不可能传到男主朋友这里.所以说,男主杀害梁晓,不一定是被拒后的激动杀人,但是,你要说是男主被拒后,再深思熟虑地写出杀害梁晓的计划,然后,预着这次的聚餐实施计划,那,也不是不行.
感觉呢,如果这一次的故事,就是完全展现男主一群人吃饭的过程,保持这个场景不变,然后打磨好剧本和场景细节,那,这一集一定可以有9号秘事的高度.
~~~~~~~~~~~~~~~~~~~~
第三集:指甲
所以,死后,真的继续长指甲吗?
~~~~~~~~~~~~~~~~~~~~
第四集:影子
好吧,我不太清楚这集片名的含义,但是,我们要科学地看待这一件事儿.
也就是,我想要去检验一下SOS的合理性.
首先呢,他们一共看到过两次所谓的石圈,而且,第一次怀疑是石头围成的圈的时候,实际上镜头并没有给出整个圈的镜头,所以,也不排除不是个圈,只是当时有点被吓着了,(尤其是看到带血的石头的时候,估计吓坏了),所以才会误以为是圈的可能性.然后,当他们第二次看到那个带血的树,带血的石头,那会儿,他们以为是鬼打墙了.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次来到石头“圈”的时候,实际上,正在环顾四周的镜头看到那一块儿带血的石头后停了下来,所以,可能也是想当然地是回到了之前的地方,就是说确实是到了新的一个地方,只是恰好有石头被翻开的可能性,(但,不排除他们确实鬼打墙了,没有走直线,因为,确实在某种环境下,人很难沿着直线走,比如在雪地里.).所以,无论是鬼打墙,还是真的走下去了,都能见到石圈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但是,我疑惑的是,石头的血和树上的血是怎么来的?莫非是因为当时昏暗的环境,以及恍惚的神情下,误把泥土当作血了?
还有,摆SOS的人呢?可能不在这些圈里吧.
然后,对于“第二个圈里”他们看到的东西,我比较倾向于是空气😂…
PS:若是日后有上山游玩的计划,记得提前告诉家人你的游玩时间,游玩地点,回家时间,甚至是游玩路线.然后让家人在察觉不对劲时报警!
PS:上山游玩,如果不是专业探险队,或者与专业人士陪同,尽量去以开发的山区游玩.
PS:任何时候一定要保持冷静,不要慌.(这一句感觉,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
伪纪录新尝试,中国版《禁断动画》?值得鼓励,继续加油。E06印象最深刻,“再看一遍”。
《不思异》这季开拓了新的短片创作方式,比前两季更加贴近生活与现实👍
这个系列真是越来越成熟了,作为国产恐怖的新生力量,非常值得鼓励。导演放弃了《辞典》的高概念和《电台》式的寓言体,开始尝试伪纪录片风格,效果也很出彩,故事与细节更能咂摸。一口气刷了6集,最好的两集是《指甲》和《眼瞳》。继续加油啊!
这样的国内创意恐怖短片还是挺值得鼓励的。里面有几个故事确实是用了一点巧思的,最精彩的当然是第六个故事《眼瞳》,观众被同化为了偷窥者,当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窥视对象身上时,忽略了真正需要警惕的危险物,这很拉康,结局的台词也言简意赅,“再看一遍”。当然与第六集的优异相比,其他几个故事就显得比较弱了,第一个故事模仿《屏住呼吸》,第二个故事模仿希区柯克的《夺魂索》。相对来说第四个故事的反转还不错。
3.5。第三季采取了采访自述➕伪纪录片的形式,在伪纪录片中不好表现出来的一些内容,用采访自述表现补充,显得更简洁干脆,有力度。
滥用死亡的恐怖,并不高明。
有点意思也有点恐怖
消失和偷拍那两集是我最喜欢的
剧本感觉比前面的系列的薄弱了很多,看完前面2集基本都能猜出剧本的套路了,并没有太多惊喜。个人更喜欢分段式的《聊斋变异》编剧真的是很有想法的,可惜一集出完就没了。
剧本段子太尬了,剧情解释也太牵强,叙述者演技也一般,加上弹幕里强行害怕的人,这观看体验,天啊,抱着鼓励的态度才没给1星
片头片尾很有创意,演员的演技依然在线,这种日常拍摄的形式,更需要演员自然的演技。只是在情节和创意上感觉弱了一些,可能是局限于主角+讲述+拍摄的模式,场景有限制,脑洞开得也不如一二部大,目前仅有的三个故事有点套路化。创意上也是一次新开拓,依然会继续支持,期待后续!
导演的进步很大,这类形式和题材想真的拍出真实效果是不容易的。每一集都有巧思,有一些甚至能够发展出长剧,这是值得鼓励的又一季。
三季看下来,只能说泡面番,能看,仅此而已。
从《辞典》到《电台》再到这部《录像》看到了导演和整个剧组的进步!很新颖很创意的惊悚片,值得鼓励!另外有胆子大的小姐姐嘛?我一个男生看好害怕呀,征个小姐姐一起看。😷
刷完前6集,制作依旧走心,可惜题材(全部悬疑惊悚)和形式(全部伪纪录片)所限,可看性比上一季差了点,目前最喜欢的是第6集,太妙了。PS:第六集这个脑洞感觉是受启发于外国的一个公益广告,有点印象但找不到了。
每一次都能玩出新花样,当然还有一贯传承下来的反转与细思极恐。3.8
国内少有的良心剧,努力一下,会成为中国的世奇
开了大会员一口气看完了!个人最喜欢眼瞳和指甲超赞!!
继续开恐怖的脑洞吗?除了《大脑》那集,我能把剩下的十一个故事捋成一个
有几集还行 整体印象不深啊 还是电台是巅峰 以及我是真的晕手持摄影 我要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