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部70分钟的电影在珍妮特开门举枪的时候戛然而止,张力恰到好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莎莉波特对美的追求, 就像她在探戈课中的雨中舞。也许在她心中,一切都是探戈,是激情与优雅、搏斗与妥协、披着现代文明的原始冲动。
本来不想写什么,只觉得电影近乎完美。但总有人恶言恶语,说这部电影怎能让“华语记者集体高潮”,忍不住回应几句。
电影篇幅不长,却涉及了现代文明的许多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女性主义、男权主义、女同、一夫一妻、友谊、爱情、生育的意义等等。导演并没有站在形而上的角度去讨论这些“主义”,她只是走下象牙塔,坦诚地与观众分享知识分子的困境。片中这些大学教授、政府官员、金融行业从业者,运用半生所学知识和思考,也无法解决“死亡”这个千古难题。
或者,是否上帝造就天堂,而人类只创造地狱。因为我们的思想,我们得以进步所依赖的知识,跟不上我们创造现实问题的速度,无论什么主义,也无法一劳永逸。作为“知识分子”,他们,或者我们,只能自嘲,轻描淡写困境与绝望,冲突与背叛,像一场杂乱无章的华美乐章。
正如伍迪艾伦所说:Everything is about sex except sex. 女同性恋隐藏的家庭冲突,出轨妻子对丈夫的误信,可笑丈夫合理的一面,都说着:生活并非是看上去的样子,我们其实一无所知,处处充满陷阱,又处处充满惊喜。男人和女人、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他们之间的爱、恨、厌恶、报复、喜悦、无奈、感激和无奈无非都源自人类原始的冲动,是碰撞、激情、吸引、搏斗与征服。
实在不理解,影评为什么非要把导演拿来比较,写影评的我们并不比导演高明,也许你是,但至少我不是这样。导演将作品交给观众,你若欣赏,看到的是作品本身。在我看来,买白菜才会比较,因为白菜有好坏,吃了坏的,要不得。作品能打动你,让你笑,让你哭,让你能有所思考,就是好作品。
观众也许不懂什么“主义”,不知道波兰斯基,但我在影院听到不绝于耳的笑声,看到座无虚席的观众。我不知道你有没有高潮,反正我有。
谢谢导演对肉体凡胎和世俗生活的宽容和热情。
向你致敬!
不仅是外貌,人们在人品涵养方面似乎也有相当高深的伪装。然而往往被骗的只是当事人自己,更可悲的是自我相信之后还以伪装后的“品格”去比较他人。
影片围绕当选卫生部部长的珍妮特与一众朋友在家举行庆祝酒会展开。然而,快乐的气氛却被比尔宣布的两个密码打破了,晚期,叛妻。随后,场面逐渐失控,友情、爱情的间隙在彼此撕扯体面中露骨,直至疯狂。
为全力支持妻子政治事业而放弃了耶鲁大学文史教授工作的好丈夫比尔,以指导为名与妻子玛丽安准下属偷情,反而指对方丈夫汤姆的金融工作是偷取工人阶级的血汗钱。
而在人面前营造平和冷静形象的珍妮特,得知丈夫比尔患了绝症时,感性爆棚,欲与地下情人分手;但在得知比尔出轨她的准下属玛丽安时,暴力相向,对比尔大打出手。
研究美国乌托邦主义中家庭内性别劳动分工的教授玛莎,不仅是个颐指气使指挥挺着大肚子的基妮去收拾厨房的冷漠自私鬼,还无底线地给比尔和玛丽安偷情提供场所。
艾泊罗还自称现实主义者。却在珍妮特向她求助该如何处理与比尔的残局时说,糟糕的只是情绪,而情绪都会过去的。真如她处理与自己丈夫的关系,消极拖怠,毫无现实意义。
金融家汤姆得知妻子出轨后,情绪失控、脆弱又歇斯底里,想报复又没有勇气的样子很好笑,但也比对自身处境无态度,只顾吃瓜的基妮和艾泊罗要强一些。
一场酒会宛如一场大型当众卸妆,窘迫、难堪的也许不只是剧中人。“那不是虚伪,只是有时候你需要一些伪装才能赢”,到底是赢了什么呢?
《酒会》的每个人都是主角,不同感受,不同观察角度,不同的价值观,和不同的行为方式。 我的线路是被老教授的“Why me?”打破的,这里同时还存在另一个问题:“Why not...”。
回忆影片开头,老教授宣布了绝症的消息时,他的朋友就在他的耳边说:“你需要听从你内心的声音。”(他太太的反应和变化暂时不表了,也很有意思。)
令人意想不到的时候,他选择了影片中从未露面的隐形人“玛丽安”,而这位女士是另一个人的老婆,他老公也在场。
人总喜欢议论那个聚会时不在场的人不是吗?玛丽安究竟和教授是什么关系?他们为什么会在一个乌托邦理想主义的房子里发生关系?竟然还有一位女同性怀了教授的试管小孩!而最后知道这件事情的人,也是经常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的事,就是教授老婆本人,为什么?
回到教授本体,他阐述自己的一生,是一个理性主义者,这段台词非常经典,几乎构筑了理性主义者全部的价值观。
有趣的是,在生命只剩下余晖的时光里,他却选择了“跟着感觉走”。 为了这份感情,他不惜和对方的丈夫吵架,吵架的内容上升到了形而上学与现实主义的针锋相对的层面,强烈地表达了:“She choice me!” 当然了,玛丽安的老公是吵不过教授的,只好给他来了一记“上勾拳”,这象征一种对抗,一种突破。
为什么他临死都没有意识到:从一开始我就决定选择了玛丽安,正如同我选择了癌症......
荣升卫生部部长的中年女人珍妮特,罹患癌症的大学教授比尔,灵修导师戈弗里德和现实主义妻子艾泊罗,在同性伴侣关系中处于强势地位的玛莎和通过体外受精怀了三个孩子的基妮,神志不清的瘾君子汤姆,全程未露面的玛丽安。一场庆祝珍妮特升职的party把这些人聚在了一起,在狭窄的空间里彼此试探、挑衅、周旋直至秘密被捅破,这部获得了第6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影片提名的《Party》通过展现巨大的冲突揭示了人们生存的荒谬性…… 01 主要情节 影片的开始,门被打开,短发女人(珍妮特)举起枪,黑黢黢的枪口正对观众。而后,镜头一转,音乐响起,比尔(珍妮特丈夫)蜷缩在椅子里,眼神空洞地望向门外。正在厨房做饭的珍妮特的手机铃声不断响起。 客人陆续到来。 艾泊罗(珍妮特好友)和丈夫戈弗里德从进门就开始争吵,基妮(珍妮特好友)一进屋就迫不及待地要见玛莎(基妮的同性恋人)并告知了她自己怀了三个孩子的消息,西装革履的汤姆(珍妮特好友玛丽安的丈夫)一进屋就把自己反锁进了卫生间,掏出又放回了自己的手枪。 冲突开始出现。 当七个人同时出现在客厅,交谈中出现了第一个转折点——比尔向众人宣布自己患了癌症。各个角色的行为开始变得激烈,珍妮特表示自己很悲伤并提出要辞职照顾比尔。剧情接着发展,几个人不断就比尔的病情展开争论。  汤姆质问比尔为什么不说出真相,这时出现了第二个转折点——比尔说他要离开珍妮特,和玛丽安(珍妮特的下属,汤姆的妻子)在一起。珍妮特一个巴掌打在了比尔的脸上,气氛瞬间变得十分紧张。在剧烈的争论间,牵扯出了比尔和玛莎在大学期间曾经在一起的情况,基妮瞬间爆发,声称要离开玛莎。汤姆把手枪扔进垃圾桶,珍妮特意外发现手枪。  敲门声突然响起,珍妮特大步迈向门口,打开门,叫着,你说你爱的是我。手枪举起,出现了开头那一幕——珍妮特和玛丽安(汤姆的妻子,比尔的出轨对象)也有情人关系,此刻门外站着的正是玛丽安。 02 技法分析 电影充满了巨大的戏剧张力,70多分钟快节奏的冲突展现更多地带有舞台表演的风格。整部片子逼近镜头很多,演员脸上的表情清晰而准确,对手戏异常精彩,给观众以酣畅淋漓的观感。 另外,由于这是一部黑白电影,隐匿了色彩的场景对光线的要求很高,而这部电影精致的打光无疑是优秀的,尤其是玛莎和基妮最后发生巨大冲突的那一段,玛莎的脸在不同时刻隐匿在黑暗中的比例和部位随着二人对话的推进不断改变,配合玛莎细腻的表情变化,恰到好处地渲染了气氛。  配乐也是这部电影的一大亮点。《道格玛誓言》中有一条:“不可制作脱离画面的音响,不可制作脱离音响的画面(除非存在于现场的有声源音乐,否则禁止使用音乐)。”这部电影严苛地遵守了这一规则。剧情设定比尔喜欢听音乐,因此房间里的留声机大部分时间都在播放着不同的音乐——包括爵士乐、迪斯科音乐、古典哀乐等。不仅音乐旋律根据剧情需要营造了不同的氛围,切换音乐这一行为本身也推动了情节发展。  电影的细节一方面为情节做铺垫,另一方面充满了隐喻色彩。影片中出现的第一首配乐中有一句歌词:“你要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为之后比尔公布自己和玛丽安的恋情埋下伏笔;珍妮特窥视窗外玛莎和基妮的对话与之后她和玛丽安同性恋人关系的曝光形成呼应……在隐喻方面,影片名字“party”一语双关,既指庆祝珍妮特升职的派对,也有政党的意思;珍妮特跪在地上安慰比尔之后抬起膝盖,拔出扎进肉里的玻璃碎片,而这碎片恰好是开庆祝酒时散落在地上的,寓意珍妮特所谓的政治成就实际上也给她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03 思想隐喻 “ 《Party》在光怪陆离的情节中散发着黑色幽默,同时又蕴含了复杂而深刻的思想:对英国政治的讽刺,女权主义体系下的家庭状况,同性恋人的困境和矛盾,对现代婚姻意义的探讨,当代科学和宗教的碰撞,现代人感情的复杂存在形态。当珍妮特说出那句“我觉得自己自始至终都在追逐海市蜃楼”时,荒谬感从她挫败的表情里表露无遗。  这也是现代人类的生存困境。一方面,思想的解放、文明的进步给过去所谓离经叛道的行为提供了存在的空间,大多数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有着一些“叛逆”行为;另一方面,“沉默的螺旋”(见文末注释)越来越快、越来越紧,使人们不得不伪装自己的“叛逆”,在“正常”的生活轨道里,“体面”而“自在”地活下去。而这种伪装,究竟能持续多久,却不在我们的控制范围之内了。
黑色幽默电影一直都不少,而且几乎每一部都能给人一种很特别的感受,从《达拉斯买家》到《鸟人》,去年更是有《我,花样女王》、《方形》和《三块广告牌》等黑色幽默玩的飞起的电影。
但今天看的这部《酒会》还是惊艳到我了。
影片是黑白格调,黑白电影在文化构建上更多的是给人一种严肃的感觉。
电影的先导音乐和开场画面也给我导入了“这是一个悲剧”“这是一部具有悬疑性的电影”,对于已经被大量类型片调教成形的观众来说导演就已经开始控制玩弄你的心。接下来他更将打破你的各种思维,在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猛烈嘲讽、使劲黑之中不断喊“Fuck you”。
故事的女主是珍妮特,她是英国共和党人,在一次竞选中她成功的被选上议员的位置。于是她举办了一场庆功宴,请了曾帮助自己竞选的朋友们。
她的丈夫比尔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为了妻子的政治生涯放弃了自己在耶鲁大学的教授职位。 两口子看似幸福美满,其实两个人都出轨了!
戈特弗里德和艾普尔是一对思想上互不信任的夫妻。
艾普尔特别是一个特别硬的女人,她是一个不相信议会民主制度,不仅如此,她应该是对一切都抱有质疑和不满的“愤青”。
而戈特弗里德则是个“典型的德国人”,要不不开口,一开口就是各种“高深”的哲学,而他也自称“人生导师”。
这两个人物在电影里并没有真正进入这场闹剧中去,他们更像是导演和编剧在电影里的化身,不断把剧情往前推,起到调和、润滑的作用,同时也是导演编剧黑知识分子的工具。
莎拉和金妮则是一对年龄差距极大的拉拉,金妮是个认为“男人都是强奸犯”的极端女性主义者,她怀上了三胞胎,不巧真是男孩。
但莎拉并不是很想要孩子,从电影中演员细致入微的表演和充满次文本的台词就可以看出她们俩之间充满爱又充满矛盾的关系。
汤姆和玛丽安也是一对夫妻,影片中对他们两个人的性格刻画的并不深刻。
我们只知道汤姆来这场宴会的目的是因为发现了玛丽安和比尔两人的关系而来枪杀比尔的,他一出场就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也是从他的出场开始让整部电影变得紧张,充满悬疑感。玛丽安则是自始至终没出现但却可以说是这场闹剧的最初导火索,处于这场闹剧中心的人。
电影前半段在潜心塑造人物、交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做人物之间微妙关系的阐述,其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伏笔。电影的故事和情绪也是一步一步推向高潮。
大家齐聚一堂,艾普尔开香槟却意外打破玻璃,怀孕的金妮说了一句“希望这不是什么不想征兆”,这句话就像是喜剧中会出现的“打破第四面墙”,明显却又不违和的告诉我们这场闹剧要开演了。
也是从这里开始,人物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被慢慢剥开,矛盾不断升级。
比尔宣布自己得了癌症,本该欢快的氛围瞬间沉闷下来,但这个“死亡讯息”就像一个开关,正式打开了黑知识分子的大门。
本应该十分沉重的氛围却被戈特弗里德的“人生哲学”和一群人从比尔的死跳到争论医学争论宗教争论民主争论政治带偏了,给人一种很奇妙的尴尬好笑的感觉。
本要杀害比尔的汤姆听到这个消息瞬间慌了,打算去扔掉手枪,但却被金妮发现他鬼鬼祟祟。后来在金妮的不断质疑下他无可奈何只好硬着头皮在所有人面前揭盖,而这时比尔也同时打算告诉珍妮特他想在最后剩下的时间里和另外一个女人生活。
这时汤姆开了房间里的顶灯,瞬间人物被照亮,暴露在强光之下,就好像他们的秘密都被揭露出来。在此之前摄影打光都是比较柔和的,属于模仿自然光,画面看起来也很柔和,而此时突然变成硬光,打在每个演员的脸上,对比度极高,预示着冲突即将最大化。
自此开始这些知识分子的智商急速下降,自己也出轨了的珍妮特开始失控打比尔,莎拉和金妮一直知道比尔和玛丽安的关系且让他们在自己家里出轨的事也真相大白,而莎拉大学时和比尔十分亲密的关系也被揭露出来。金妮极端女性主义的神经瞬间被触发。
比尔和珍妮特的矛盾、比尔和汤姆的矛盾、莎拉和金妮的矛盾,所有矛盾一起上演交叉剪辑,简直比看《敦刻尔克》还要紧张刺激。而在这些矛盾中导演依旧不忘加入知识分子的惯性思维,在不断的争吵和愤怒中还在对金钱、对政治进行争论。这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活在理想的精神世界,活在自己创造的“文明”社会中,嘴上总是头头是道,但一旦触地就全军覆没。可以说导演这把黑的是十分直接十分露骨了。
这些连连不断的意外已经让我嘴里不断爆粗口了,但细心的看也知道还有坑没填。
在珍妮特把被汤姆打晕的比尔救起来后门响了,这时镜头给了好几个角色惊异的特写,珍妮特冲了出去,这几个镜头是让我一头雾水的。
但没几秒后一切就都被点通了。
珍妮特冲去拿起汤姆带的去开门,然后愤怒的说“你说你爱我,你这个叛徒”,并回到电影的开场画面——珍妮特拿枪指着镜头(镜头后就是玛丽安)。
还没明白?也就是说在电影前半段导演镜头下珍妮特打电话说着暧昧的话的人不是别人,就是玛丽安,就是汤姆的老婆和比尔的出轨情人!!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看完整部电影一直处在想骂人的状态中,这种反类型意外不断的剧情让人惊喜的振奋,上一次处在这种状态还是看大卫芬奇那部饱受诟病的《心理游戏》。
《酒会》比起《心理游戏》在逻辑上要更加严谨,但过于戏剧化的剧情总是避免不了一些现实漏洞的,在这上面导演也处理的很巧妙,他把这些“现实漏洞”变成了挂在这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头上的“愚蠢”帽子。
但你说这部电影没缺点吗,也有。
它过于戏剧化,正如很多人诟病《我,花样女王》一样,导演用了大量十分明显的象征、伏笔,不同于平常喜剧直接打破第四面墙的方式,它间接的打破第四面墙,虽让人略感新鲜但这些的堆彻让整部电影形式感太强,更容易被人当故事看,让故事本隐藏的内核也就消失于无形。
《酒会》比前者更严重,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现实的,最后那个大意外虽然让人有一种恍然大悟的痛快感,但除去它让整个故事更完整之外好像就没什么用处了,反而让整部电影的氛围突然变得很作。通过这样的假定现实来对真实的社会进行揭露批判和嘲讽是不是真的有效呢?
我第一次在一个小时内连续爆出我此生知道的所有粗口,爆完粗口后沉寂时的思考更让我粗口满心飞。
没看明白的一定要去看原片!一定要去看原片!
简单粗暴地归纳的话,像是《杀戮》+《完美陌生人》的混合体。导演此片功力不输罗曼·波兰斯基。张力,转折,冲突都拿捏得很好。一众演员也都到位。还有,此片只有71分钟,真难得啊。
聪明的导演懂得适可而止。
此片选择黑白的智性意义在于,除了突出舞台光以外,还能把人物的人性底色清零,经过狗血情节反转,观众可自行为角色填色。可是到头来,观众却发现,自己无法为任一角色填上任一匹配的色彩,进而体味到人事之荒谬,以及影片的讽刺意味。导演很聪明,结尾也很ok。
大型撕逼现场,不过有罗曼·波兰斯基那么高的标杆,这种话剧式的戏精片一比较就自动降一星。
人没醒过来可能就是音乐不对。
71分钟的竞赛片无疑是福利。初看片名时我就想,不会又是一屋子人吵群架吧,结果还真是。怎么说呢,台词很好笑,观影氛围也很好,但我并没有多喜欢,至少称不上大师杰作吧对不对?戏剧冲突的构建都很直白,作为密闭空间也没什么精彩调度,基本功有了,灵性仍不足。假如布努埃尔或波兰斯基来拍会怎么样?
太差了。形式我没意见:有限单一时段、封闭空间内、多角色之间冲突集中爆发的群像式表演,毕竟<八月奥色治郡>、波兰斯基<杀戮>、三谷幸喜<广播时间>、<完美陌生人>都珠玉在前。小体量也没问题,糟糕在台词技术含量太低,纯抖机灵,人设刻意,翻转生硬,什么节奏都想带,什么都想嘲弄,可什么都没说透。
#柏林电影节#实际上以外fantastic woman会是今年最喜欢的一部主竞赛了,然后就看了这部。英式幽默,真的是笑死了,结尾简直太妙,71分钟刚刚的,懂得适可而止更加powerful,不知道能拿奖吗,可就个人而言,还有两天结束,这部是目前最高分。
这几个(自带神经质气质的)演员放一起干什么我都想看!
好一出年度撕逼大戏!气氛越炒越热,编剧好似磕了药之后被伍迪附体!还是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撕逼最好看,你看他们坚定着自己的歪理邪说,身上虚伪的外皮却被撕下,赤身裸体,癫狂应战。结尾证明了一点:要想生活过得去,塑料姐妹情要有,头顶那点绿要有,给生活的那一枪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
Maria到底多有魅力?( ・᷄ὢ・᷅ ) 财源、政治、文艺通吃…
这个故事再次教育大家,EQ不高就不要搞party了。
收得好。
中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个星球上最容易崩溃的物种。
欧盟影展@百美汇 又一部超精彩的小格局影片,中文名改成小聚会似乎更好,几乎开场十分钟就把人物角色性格软肋关系性向背景大部分交代清楚了,对话又愤世嫉俗又幽默风趣,看上去大家的生活都很光鲜,最终其实没有人真正开心,明明嘲讽劲儿十足,节奏也紧凑而有张力,但始终都有种特摇曳生姿的腔调
短小好玩的舞台剧。对中产(?)阶级的无限调侃。元首:我不是纳粹【笑死我了】
升官party众友齐聚狗血不断,存在主义生死mixtape,逻辑理性被冥想神棍打败,三人成虎孕妇危机,银行家绿帽升龙拳,总想改变世界的老左理想主义自嘲,反转一枪指。好开心
居然可以让华语记者集体高潮?官方剧情介绍还保密得很,无非就是丈夫一个绝症和出轨的消息牵扯出上层社会亲朋好友他爱她,她爱他,她爱她的故事。批量生产的剧情,尴尬笨拙的幽默(比如放音乐),无言以对的结尾,远不如波兰斯基的《杀戮》,但还好拍得短。
短小精悍,讽刺有力,波澜起伏,很有趣。一个层层反转的讽刺小品,又是揶揄上流社会的东西。好处还在于短,戛然而止。
议会制度并不能解决社会问题,婚姻制度根本配不上爱情。人生的讥讽之处在于,我们活在制度下探寻永恒的自由。恭喜她成为卫生部长,却没人真正送上祝福;彼此相互欺瞒,却不能面对另一半的不坦诚。举起一把枪,射杀迟到的女人,门外其实空空如也。酒会上每个人都想射杀自己的生活,到最后变成纵情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