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TIME
-Everyone can find himself/herself in one person
(详细带剧照repo见微博://m.weibo.cn/2236921742/4272183163632682)
这部戏剧实在太出色了,从不同角度夸过它的文章千千万万。对于这种高雅的艺术来说,总感觉自己看不透,通过别人的剧评才能多理解一些,但还是不大会在思考上下功夫。但看完深夜小狗后会心一笑的那一刻我就知道,它是成功的,它让我如此感同身受。
这个原著的作者一开始就没有把故事的主人公男孩定义为自闭症患者,全书对此只字未提,因为男孩所有看似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的行为都是从日常生活中正常人的身上提取的,只不过全都加和在一个人身上扩大了人们对问题的关注度,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作者真正想展现的是每个人性格中生来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他们日常生活中带来的影响。不用说也知道,这样的应对、处理事情的方式很可能让这类群体看上去格格不入,他们内心渴望被理解,迫切的想让他人知道他们其实并没有恶意,只是表达自我的方式不同。他们都在畏惧着什么,直觉的感受让他们甚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只能困在自己的世界里,无人相与诉说,深陷,深陷,然后进入恶性循环。
这部戏剧精彩在,它真正让观众进入了这类人的内心世界,同男主人公一起体会艰难的时刻,那种无助,那种只有自己才能理解自己的,却没办法独自一人救赎的封闭世界。
故事很简单,男孩为找到杀死邻家小狗的凶手走遍附近门户,最后发现原来是自己的父亲干的,不仅如此,父亲也欺骗自己母亲因心脏病去世,让他与母亲的关系上又多了一层隔阂。受到精神重创的他决定远离父亲,跑到伦敦寻找母亲,希望能得到接纳和理解。从未自己出门的他处处碰壁,艰难和尴尬的境地可想而知。最后一切通过坦白与换位思考得到了和解。男孩得到了威灵顿被杀的真相,一个人去了伦敦,找到了母亲,回家并原谅了父亲,也没有耽误A-level数学考试并得到了A+,似乎故事中一切他想要达到的目标都得到了满足,引来开放式的结尾:"Does that mean I can do anything?" 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对于自闭的孩子来说,一个方面的进步足以说明太多太多,引新现场公众号文章的几句话:
“所以说任何事情我都能做得到了吗?
——我觉得是。
鸡汤要是都这么讲,没人能拒绝。”
剧情几经波折,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心怀希望。它如此让人感同身受并不是因为致郁,而是对勇气的思考与解析。深夜小狗中积极的角度给人良好的观剧体验,就像是零距离接触男孩,学会理解和关怀。自然而然也就觉得,Christopher这样的人群离我们真的不远,或许,他就是我们自己。
从角色上来看,男孩遇到过的每个人都是映照他性格的一面镜。从他与邻家好心奶奶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不敢与人交流,内心时常充满疑虑的一面,但也看到奶奶的善意和关怀让他逐步敞开心扉。尽管他还是不懂社交,但至少也说明这是他意识上主动尝试的第一步,同时也为他一人去伦敦路上的探索经历做了铺垫。
他可以为了一只小狗走家访户,像自己喜欢的福尔摩斯那样调查真相。喜欢小动物是Christopher身上和同龄人一样的闪光点,他也可以有如此细腻的内心。我想这一半源于父亲的耐心和懂得关怀,一半源于母亲的浪漫和向往美好。双方遇事不同的态度也许导致了家庭矛盾,每个人都为自己着想,或一时愤怒杀了邻家小狗(父),或无法忍受和情人远走他城(母),在我们看来无一不对本就不知所措的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但有一点让我们觉得这终归也只是普通家庭——他们都很爱很爱Christopher,可以为了自己的孩子做出让步。结尾事情的解决便是最好的证明。
一种cliché让人们觉得,自闭的人们内心也是封闭的,其实不然。他们只是对外产生抗拒,而在自己的脑中却天马行空,他们往往比一般人更creative,充满幻想,一遍遍的扩大自己的感官世界。Christopher会想象自己成为一个宇航员,他喜欢outer space,并为浩渺的星空着迷;他喜欢数学,仿佛所有数字都是他的伙伴,数出那些质数会让他头脑冷静......在他看来,他认为有趣的,就会更加投入,他充满热情的,就更想与另一个懂他的自己(雪凡老师)诉说。
你们看,他其实和那些心怀梦想的普通年轻人没什么不同。
从舞台/情景设计上来看,导演选择了简约的舞台风,所有需要的道具都由演员实体化的动作表现出来。看到男孩回家,从开门到脱衣服到躺在床上再到进入内心世界,每个人都为该剧的艺术表现力折服。这样不仅节约了道具成本,还能展现男孩独特的视角,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原来他的世界也可以这样吸引人。
特别喜欢男孩进入自己的想象世界时,众演员将他举起,周围LED灯色彩变幻的场景,像是他在太空中遨游畅想。这将抽象的脑回路具体化,让观众一下子就能理解导演想表达的用意。男孩还有一点是非常喜欢数学,舞台平面数学坐标纸的运用,不断蹦出的数字展现他跃动的思维,多次俯视拍摄让人看清全景,思绪随灯光一同飞舞,我更感同身受了。
最后说一下这场戏剧的彩蛋。考试时Christopher曾一时无法冷静下来答题,老师雪凡便让他像平常一样数质数,当他能做到冷静的读出数学题目时,老师让他不要当场说出答案:你可能觉得很有趣,但我们的观众不一定这么认为,没人愿意在一场戏剧里看你现场解数学题吧?不如咱们放到最后戏剧结束,如果观众感兴趣愿意留下来再讲给他们看,好吗?(冒号后为大体意思)
这段真的有趣又轻松,男孩的压抑一转明朗,观众也被逗到大笑,最后我们真的目睹了Christopher用毕达哥拉斯定理解题的全过程,这样可爱的数学小天才谁不喜欢呢?
很幸运自己在最后决定去看了深夜小狗的剧院现场放映,我思考很多,也懂得更多。更重要的是,我对艺术的执着又加深了一分。
文/卉子
❗️未经允许禁二改二传❗️
念叨了这么久终于看了一次NT live
四面LED屏幕打造的视觉效果,包括舞美和表演,都很接近电影体验了。
印象深刻的有Christopher在父亲房间里找书以及独自一人去伦敦的情节,有密集的红色灯光和紧促的鼓点、烟雾配合屏幕动画刻画伦敦地铁站场景。当然还有男主反复背诵的地址和数字表 真的服气英国人的语速
第二节一度被父亲感动到想流泪,最后被Christopher重复三遍的台词打动“这是不是意味着我能做到任何事情”
听见这句话 让每位观众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思考
关于我们所知道的与未知的 关于我们敢做的与逃避的。
真的通过这部舞台剧 学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新知识 感谢
原本看这部戏是一个冲动:单纯觉得这学期还没怎么看戏,刷一刷微博正好看到不少人在出票,又是英国国家剧院出的戏,拿奖多、口碑好,就买了昨晚的票去看。
总体来说,作为一部现代戏剧,情节编排和视觉效果都是一流(从最后主角报幕说出的那些机器名称就可见一斑),很多从未见识过。但从个人喜好来讲,故事内容本身不够强;但我不该在这部戏里继续提出要求,而是应该自己去看看一些其他的戏剧了。
这部剧一流的情节编排和视觉效果都有一个基点:第一人称叙述。这部戏选择了一个自闭症少年作为核心,并且通过第一人称来叙述,这就说明它是全然主观化的:所有的台词、布景,乃至周围人的行动都加上了主人公的心理效果,被放大、缩小和拉扯。观众也不再是一个观察者,而是走进了主人公的内心。这样的剧一旦效果做好,显然感染力是非常强的。在《深夜小狗》中就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首先,虽然是第一人称叙述,但是这种叙述方式被两个叙述主体(甚至可以说三个)复杂化了:一个是主角Christopher本人,一个是他的日记,而他的日记主要是通过他的老师朗读而呈现出来的。当开场女老师坐在一边朗读Christopher的日记,而他本人和对话对象站在一起时,我糊涂了一会儿,随后才理解老师的朗读内容和主人公是对应的。这感受很新奇:christopher是位男生,而朗读确是女声。不知道这里是否是一种刻意的编排?
日记在情节编排中也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深夜小狗》的情景转换非常频繁,快的时候可能几分钟就是一幕戏。这大概也是主观化的一种体现:在christopher眼里世界就是碎片化的。情景的转化不仅在客观的事实之间,也在事实和他的回忆、想象之间。这使我想起了《喧哗与躁动》的第一章,就是从这一家族中中的“弱智”成员的视角来叙述。回忆和事实不断交错进行,又因为回忆是被事实所引起的,交错的情节又享有一定的共性——如果没有作者的注释,读者完全是一头雾水。
这也就引出了《深夜小狗》所面临的、也被完美解决甚至不再是问题而成为亮点的一个问题:如何确保观众能分清现实与回忆、回忆与回忆?
首先《深夜小狗》中事实的交错没有那么复杂。主要叙事线是很清晰的:小狗被杀——主角调查——发现母亲并非死亡,而是抛弃了他——发现父亲撒谎、还杀死了小狗——前往伦敦寻找母亲——和母亲一起返回原来的家,与父亲重归于好。
在前几个板块中christopher回忆的出现相当频繁,如主角被怀疑杀死小狗时,想起了与父亲的对话;与老太太交谈时,想到了海边的母亲。而找到母亲以后剧情发展的速度陡然加快,甚至有点仓促的嫌疑。而Christopher的想象都贯穿其中:他渴望成为宇航员、他不喜欢与人交往、人们坐火车的时候都在想些什么。这些想象都被现实化了,Christopher的内心被完全呈现在我们面前。
日记在梳理情节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帮助我们区分现在时和过去时。如果是女老师在朗读,那就是christopher所记录的过去发生的事情。然而日记与现实又不是完全脱节的,有时候日记念着念着christopher又跳到了我们面前,接着日记的内容前行。
视觉效果,包括舞美和表演,就是表达情节的中心所在了。我想说的是,这部戏剧的视觉很接近电影效果。
首先情景转换主要是通过灯光、音效和演员动作达成的。《深夜小狗》这部剧舞台很小,也许为了表达主人公的自闭特点,做成了立方体的三面封闭空间。因此转场的空间很小。很多时候一个情景的切换,表现在一个演员上就是他转过身与另一个人进行对话。这是灯光也完全转移向另一方,而其他角落的角色都处于黑暗之中。这种切换真的很像电影镜头的蒙太奇。
最精妙的一个切换莫过于上下场之间,这正好是Christopher从家到伦敦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当女老师在读他的日记,那些对母亲写的信的记载的时候,男主角一直在舞台上忙着玩玩具,仿佛在搭建什么。而最后谜题揭晓了:舞台的左边是家的模型,右边是世界都市的模型,一辆小货车呜呜地启动了,从家一直驶向了伦敦。
此外,这部戏对演员水平的要求很高,他们不仅需要在一个正方形空间中表现出场景的差别,甚至需要表现出时间的差别,并且有时候自身作为道具。比如男主角在讲述自己在家里通常干什么的时候,其他的几个角色都扮演了冰箱、床、靠椅等等物件,而且不是静态的扮演,而是动态的。印象很深的是一个提款机的扮演,女人扮演的吞吐钞票的提款机,很有色情意味;观众也明白得很快,适时地笑了。此外还有一个场景,是男主角与老太太对话后,后者进屋拿蛋糕和饮料出来。在这个时候为了表现老太太的行动缓慢,她的动作被放得奇慢无比,整个情节里她就转了个身;但是与此同时,不在灯光之下的其他角色的动作就仿佛被快进了。这是第一个是我惊讶的镜头,也是非常电影化的一个镜头。如果没有视频或者电影,这样的效果很难被想象出来,观众看到了也未必能懂得。
这里面还有很多很电影化的表达。这样的电影化与主观视角也是结合在一起的。
譬如当男主角想到自己的母亲的时候,她就以一个海边玩耍的热情少妇的形象出现了,这时整个舞台的基调都是蓝色的。这个情节如此使我感动,因为当男主角并不处于这个蓝色基调之中时,它明显是一段回忆;而这段回忆又生动地体现为一个在海浪中翻滚、一个对自己的儿子招手呼喊的形象。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情节里其他演员又扮演了海浪;在他们双手的托举之下母亲得以完成“翻滚”这一动作,太迷人了。
譬如当男主角阅读自己偷偷翻出的母亲的书信的时候,这些信被其他的演员拿起环绕在他四周;当他翻找父亲的床底的时候,其他演员坐成了一个三乘三的正方形,每个人手里拿着一个被翻找出的物品:五只鞋子、一节饼干、一条内裤等等,并做出一些适时的反应(一个人吃了饼干,一个人觉得内裤太脏扔掉了),简直活灵活现。还有男主角在火车上时,他说其他人只会注意到一些东西而自己能注意到全部。这时列车上的其他角色就从冷漠的旁观者化为了他想象的陈述者,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说自己坐在列车里都在想些什么。
这里引用一段动作导演的话作为参考:
“如果他把自己描绘成漂浮在太空中的人,那么他着实将在太空中漂浮。如果帕丁顿车站充满了紧张的互动,那么我们必须看到这种恐惧。如果克里斯托弗想向我们展示这个方面,那么我们就会看到它。这使得其他角色成为协作演员,并与克里斯托弗发生身体接触。我们必须找到一个逻辑来使克里斯托弗飞行这事儿行得通。这种接触与他不喜欢身体接触是不矛盾的。”
在christopher去伦敦寻找母亲的路上,主观化最为明显。因为他完全独自一人,观众看到的世界不是客观世界,而是他眼里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车站是一团乱麻:各种各样的广告在舞台三面墙上以视频的形式堆作一团,刺耳的语音在观众耳边作响;行人是冷漠的,黑色的,急促的。身着橙色衣服的christopher就这样在这个冰冷喧嚣、没有逻辑可言的世界中穿行。
其中有一些设计十分有趣:当christopher在大雨中问路时,整个舞台是黯淡的,他穿着橙衣,而问询对象举着一把荧光绿伞,其他“黑色”的行人都演出了冒雨前行的样子。这个场景的视觉冲击力很强。此外还有Christopher两次问路的两个对象(其实都属于“工作人员”这一归类)是不同服饰的同一演员饰演的,同样的傲慢和毫不关心。再就是,为了体现christopher如何艰难地从伦敦车站走回家,他甚至被几位演员托举着“飞檐走壁”。这部戏的每一个场景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没有一幕的视觉效果是会让人舍得移开眼睛的。
最后,这部戏的互动效果也很好。比如体现在剧本里,女老师几次直接表达了这是一幕戏:“我们能否把你的日记改为一幕戏剧?”“你要解题的话就谢了幕再解吧,没有观众喜欢看这个”。但观众并不感到跳戏,这也许是因为回答老师这些问题的christopher仍在角色里,面对这些问题仍以一个自闭症的形象进行反应,反而更加真实。还有个细节,当男主角在翻找父亲的床底时,他手中的电筒射向了观众席,基本上每个人的脸都被扫到了一次,仿佛自己是在床底下似的。这也很好的扩大了原本狭窄舞台的虚拟空间。
一部好剧!我真的增长见识了!
这个戏的剧作很牛,是侦探类型,又不是侦探类型。说它是,因为剧作确实是主人公在寻找凶手,说它不是,是因为被害者只是一条狗,警方根本不会调查,而那位力图要破案的“侦探”,不是司法部门的公务人员,也不是什么推理小说发烧友,甚至不是一个正常人,他只是一个自闭症少年,这个看似滑稽,又基本上不可能的任务,就构成了这部戏剧推进的动力。自闭症少年克里斯托弗连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分析案情的能力都没有,能完成这个任务么?于是观众的期待感就产生了,没错,他的侦破过程伴随这个各种可笑、可爱、搞笑的段落,也伴随着可怜、可悲的场面,结果少年侦破的不是杀狗真凶,而是埋藏在家庭生活内部的真相,而杀狗者也随之浮出水面,令人错愕,也令人心酸。
导演的舞台设计有两大亮点,一个是导演将舞台设计成电路板的样式,它代表该戏的绝对主人公——自闭少年克里斯托弗的脑海。虽然生活能力一塌糊涂,但他是个理科天才,对数学、天文、物理等理科门类及其擅长,戏中克里斯托弗几乎所有的思维活动,都在这个“电路板”上通过各种电子几何图形、字幕来展现,包括下雨和对外太空的幻想。连思维活动中出现的自己,扮演克里斯托弗的演员,也会通过各种肢体行动,在电子画面的电路板上展现的情景里介入。另外母亲留给克里斯托弗的礼物——玩具火车——也在戏剧推进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在探寻真相的过程中一直根据戏剧情景的需要,有机的组装玩具火车、车站、铁轨,当他组装完整的同时,他也补全了所有未知事件,包括家庭隐藏的真相和杀狗真凶。第一幕结尾,玩具火车启动,行驶在铁轨上,也寓意着自闭症少年克里斯托弗即将踏上新的旅程。
结尾处,带着旅途疲劳,还通过考试、并获得A+的克里斯托弗问自己的家庭老师:“我是不是什么事都能做了?”,一直鼓励他、爱他、肯定他的女家庭教师没有回答,克里斯托弗又问了一遍,家庭教师还是没有回答。这一笔处理意味深长。克里斯托弗虽然在理科方面甚至比一般的正常人都要高,但他依旧是个自闭症患者,虽然克里斯托弗觉得自己不比任何人差、甚至比一般人还要聪明,他坚信自己可以成为科学家,家庭女教师和所有观众都希望他能达成梦想,都认为自闭症患者们不比任何人差。但期望只是期望,理想和现实状况终究存在着巨大差距。虽然这出戏带着对自闭症患者的巨大理解和同情,但是也不得不承认现实是严酷的。
小剧场舞台美学的突破,不仅在于声光效果和极简设计带来的视听冲击,更在于戏剧视角的维度拓宽,不同座席不同体验,此外微妙的交互感也让人好感大增。灯光假装成星光倒映在Luke眼睛里那一刻,感觉一切都在飞速退却只剩下此刻。唯一可惜之处是live的镜头切换对于剧情流畅程度和观感的折损实在太多。
导演功底深厚,剧目几乎完美,原作被完全表达出来。内心情感本就不易在舞台上呈现,第一人称的剧目也少见,大段独白更是容易显得枯燥乏味。导演的舞台调度真的是教科书级别的,整场剧目节奏把握也特别值得学习。舞美带来的视觉冲击的确震撼。演员很到位,男主咽吐沫的细节可爱极了。
这是一个爱与成长的故事
看得我痛哭流涕,散场了哭着往外走,一直哭到过了积水潭桥,去超市买个菜,卖场太亮了不好意思哭,出来又接着哭……
讲述爱与成长的故事,挺感动的
构思不错
可能是最好一部关于阿斯伯格群体的作品,利用高科技多媒体展现出来的丰富内心世界太美好。几度泪目,喜欢这个诚恳的故事,比起好多利用“阿斯伯格”说事儿的片儿诚恳太多了。
故事有趣、温情,舞台设计的科幻感是一大亮点,简单的点线面组合配上灯光,视觉效果超酷炫。
感动哭,真的好好看!
效果可以,想法不错
舞台效果不错,能感觉到想要表达出来的那种效果,就是不是我的菜
勉强给了五星。很多人说剧本不好,其实我觉得重要的不是讲个多么离奇的故事,而是在呈现的过程中让观众自己领悟自闭症患者的世界。表演以及技术上都没话说,太惊人。
为了舞台效果来看的这个剧。 确实蛮不错,尤其是地铁那一段,好经验。 不过剧情就呵呵了。。。一个生活不能自理,自己疯癫的还以为是天才,火车都不会坐,交际awkward,自以为从swindon来到了伦敦找到自己的亲娘,ALEVEL 数学拿个A* , you can do anything else????!!!!!!
舞台设计和场面调度太精彩,细节不必说,宏观上把全部场景圈定在一个不变的封闭长方形内来表现自闭主题就已很有说服力。第一段无可挑剔;第二段转场显得太急失了节奏,略微歇斯底里;结尾解题让人会心一笑。狗起狗终,很圆满。对Luke Treadaway大改观,演活自闭症。
舞台设计场面这些都还不错啊,五星!
叙事和舞美都很有战马范儿,跟科利奥兰纳斯一样善用几何美,星空那段儿确定无疑,多新鲜啊可不就是战马导演之一……信任的建立、打破和重建,在所谓正常人群中会煽情狗血吧,在特殊人群中却谨遵逻辑。大爱结尾:does it mean that i can do anything? 在理想与理性的边界上戛然而止。
好看
还不错
还可以
爱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