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由法国气象学家克里斯蒂安·穆莱克(Christian Moullec)的真实故事改编的冒险类电影。1995年,他改变了迁徙路线拯救了濒临灭绝的鸟类,这个举动感动了很多人,也获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导演尼可拉斯·凡尼尔(Nicolas Vanier)以该事迹为原形,以电影的方式把故事展现在屏幕前。该电影于2019年10月09日在法国上映。
一句话告诉你推荐理由:
被感动的,不是演技,不是拍摄,是那份执着于保护鸟类的使命与16岁男孩惊人的勇气
这部电影包含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对善良的赞美,对勇气的赞美,对热爱的赞美,对责任的赞美。
当托马和雁鸟们一起翱翔天际,共同飞跃山川与河流,当它们一起冲破云层,摆脱暴雨,当雁鸟们朝着等待的托马飞来的时候,那是人与自然融合最极致的浪漫时刻!
而那张所谓的许可证,那些阻拦托马爸爸的警察,那个在电视里嘲讽托马的专家,都该承受鄙视!
曾经想过一个问题:“我们所有人的钱财财富都是从那里来的?”其实一层一层逐个推析,我们一直掠夺自然,与自然斗争,才能够存活下去。 如果站在一个经济发展的角度,对自然产生影响是一定会发生的。但是为什么会有人,比如本片中的父亲和他的朋友为了保护自然而不惧重重困难,教会那些鸟儿一个更好的迁徙路线来保护这些濒危物种呢?我认为原因是他们是生物学家,他们在不断地研究当中找到了自然的美,自然的和谐。中国古代就有这么一群诗人,我们把他们这个群体称作“田园派”。他们隐居山林,享受自然之美,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达到一种“有诸中而无待于外”的状态——他们的精神世界和真实的生动的自然世界又有什么区别呢?而这种状态也同样发生在科斯迪安和他的朋友身上——他们选择了这条路并付出了这么多努力,他们早就已经在追求一种与世俗之人追求的有所不同了。
其实人与自然不应该是一个纵向“殖民”的关系,人与自然也可以建成平等的横向关系。
这是影评,自然少不了对电影镜头的分析。在这个电影里最让我印象深刻有二:1.他们跨过万般阻难却在到达极圈还差最后一步时却受到了命运的嘲弄。我认为这是电影中情节的可以安排——极圈这个地方正是引导鸟儿往回飞的地步。所谓万事开头难——极圈的寒冷也正好印证了这是电影中最黑暗的情节(我私认为)。2.在最后,画面不断压缩,最后指向天空,托马斯完成壮举的地方。也是这一切的开始——这是鸟儿飞翔之地。这是一个轮回结束的地方,又是另一个轮回开始的地方。
其实,人与人的影响也在这部影片中体现——父亲虽然勇敢但是在最关键的时候还是会踌躇不前,就像有的时候随着我们个人的成长,随着知识面的增广而在选择来临之时更加的犹豫——因为我们要考虑的更多。但是这时托马斯站了出来——他没有深思熟虑就启动了飞机,这也同时推了他的父亲一把。让他做出抉择
私认为这个电影有一条暗线——托马斯的成长,他的成长来自于他多付了一份责任——作为鸟儿的父母,教会他们一条迁徙路线。这让他不能够再任性地做他自己了。同时,这一份责任也造就了他的鲁莽——他最后起飞“逃走”也是因为他与这些鸟儿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羁绊。但是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现在,我认为这个小男孩估计是会死的。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融合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一种思考,向我们抛出一个问题:“人与自然应该如何相处?”当然,它也在里面回答了一点——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并不是从祖先哪里继承来的 ,而是从我们的子孙后代那里借来的。"
科技的进步,意味着生态的倒退,土地不是从祖辈们手机继承的,而是向子孙们借的。造物主创造了地球,人类不是主宰,只是这大千世界的一部分,自然是我们相伴一生的朋友,我们离不开他们,我们无时无刻不受着自然的恩惠,却往往为了极尽的利益,而无视他。自然是我们灵魂的驿站,那疲于奔命的肉体内还隐藏着一个灵魂,它应享有休憩的抚慰,而自然便是它暂时停靠的臂弯。影片呈现的是现实版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一个男孩找寻自我灵魂的征途,自然教会他成长,他不再是那个整日痴迷电子游戏的托马,而是拥有被点亮的善心,被激发的勇气,独自面对风雨担负起守护雪雁的责任心。在自然面前,我们如此渺小,却往往盲目自大,自认为可以主宰一切,最后却自尝苦果。影片所呈现的是感化人心,重审人性,社会固然因经济发展而朝前推进,但所付出的代价却是牺牲了自然的恩泽。和谐发展其内涵并非发展,而是平衡,人与自然的平衡,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的平衡。道可道,非常道,一切万物都有其平衡的支点,希望人类不要再浑浑噩噩地把持机器般的生命,更多投放于这斑斓的生态自然,找回那丢失的灵魂与自我。
这个漫长的假期,大家被困在家里百无聊赖,身体和心灵都被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看着《给你翅膀》中的父子驾驶着轻航机,带领一群珍贵的生命,自由翱翔在蔚蓝的天空,发自内心的羡慕这种无拘无束,轻盈广阔。
给你翅膀,是电影中的父子给濒临灭绝的雁鸟条新的迁徙航线,是克里斯提安穆莱克给儿子一打开热爱生命的心灵之窗,是人与自然携手共创奇迹的桥梁。
在这个特殊时期,这个电影有着独特的意义,关于科技对人精神的侵害,关于人对自然的伤害与被伤害,关于生命之间的信任和治愈,关于发自内心的对冒险的渴望。
人可以做野雁的母亲吗,现实中和影片中的克里斯提安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让人不可思议的事实。当小野雁破壳而出后睁开湿漉漉的双眼,把眼前这个同样稚气未脱,披着宽大“野雁”服的小男孩当成了妈妈。两双对彼此和这个世界都充满好奇的眼睛像碰撞的一刹那,人与动物之间的隔阂烟消云散,只剩下无条件的信赖和喜爱。
小男孩和候鸟之间单纯的不含任何杂质的彼此依赖,在整个影片贯穿始终,在试飞前的碧波荡漾中,在碧空如洗的天空里,在和煦的阳光下,在狂风的呼啸中,无论任何场景下,候鸟们总是将自己毫无保留的托付给和他们年纪差不多的托比。
人们总爱看孩子和小动物之间的温存瞬间,他们远离所有肮脏与喧嚣,还保留着对这个世界的信任与好奇,两个同样纯洁的生命相互拥抱在一起,这样的场景能洗涤心灵上的任何污浊。
观看这部影片时,我总是想起很小时候看过的《威尼斯骑鹅旅行记》,这本书在影片中也有提及。它讲述了一个爱捉弄小动物的小男孩威尼斯骑着他家的大鹅跟随南迁的一群大雁旅行的故事。具体的故事情节已经记不太清楚,但他们在途中遇到各种危险,所带来的惊心动魄的感觉还长留在脑海中。
这是一个关于成长和冒险的故事,飞翔可能是很多小孩子童年时期的梦想,在转化成实际的航天员和飞行家的理想之前,我们对于飞翔还拥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浪漫幻想,可能是自己长出一双翅膀,可能是骑在大鸟上,坐在白云上,然后在途中去游览世界的奇妙景观。威尼斯和托比帮年幼的我们实现了这个梦想,并且都带着一群美丽的精灵,漫漫旅途也不会孤单。
这部影片的艺术价值远远比不上其人文意义,很多地方过于“直给”了。但是当观众感受到迎面吹来的咸湿的海风,体会到候鸟翅膀煽动脸颊的温暖,看到没有丝毫阴暗的善良包容的生命,大家更愿意一头扎进这个美好的不成样子的天堂,影片的点点粗糙早被淡忘在九霄。
除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更愿意把这部影片描述成一个关于爱,冒险和传承的故事,影片的剧情能够承担比人与自然更宏大的主题,关于父与子,关于母亲和候鸟,关于生命的冒险精神,关于人对自由的追求,关于我们渴望却未曾抵达的天堂。
QAQAQ。
太梦幻太美好了。
3号在Eva家用投影看了一次中字,但可能我在两人观影时没有一个人的时候投入,那次只有泪目。
前天晚上自己重温了一遍英字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感冒了特别脆弱,从破壳开始就哭了。
真的很喜欢生命与生命之间纯粹的碰触。
一群雁宝宝跟着Thomas的画面也太治愈了,每次看到Thomas被它们簇拥着坐在草地上、淌在水中央的画面都会被感动。
还有Thomas带着孩子们飞过山川峡谷,掠过城镇上空,穿过乌云风暴,横跨北海一路向南,太符合童话里那些个XX历险记的奇幻系列了。
整部影片的基调都好温暖啊。没有站在阴暗面的角色,与爸爸分开的麻麻也很理解并支持父子的坚持甚至引以为豪,Akka要被分开那儿也没有受到特别强烈的反对。看的时候一直很感动很幸福。
影片的呈现比较偏向述说,整个节奏都很舒缓,其实不太有惊喜感。开头的伪章是矛盾的起点高潮的伏笔,穿过云层后最后出现的Akka,抵达栖息地后的转向,还有在等待后出现的雁群,Akka带的伴,以及Christian和Paola的重聚,非常皆大欢喜的走向。
伪章这事也让我有点抵触,以及穿过风暴那里会让我觉得这场旅途对14岁的孩子来说还是太危险了。影片本身还是太童话了。
不过这些当然还是抵不过影片本身带来的感动。可能就是因为14岁,才更为触动。
bgm好评,预告的那首就在常听的歌单里的,别的也都很喜欢。
画面很自然很治愈。很喜欢朝霞晚霞的景,生命与自然的感觉。
一次很舒适的观影体验。
2022.12.11 17:05
飞行公路片,故事的最后,大家都获得了成长,对自己更了解了,爸爸发现自己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自由勇敢背离社会责任责任,妈妈发现自己比想象中更自由、勇敢、爱生活本身(他们真的是彼此的soul mate),而儿子成为了感怀自然的人,也找到了并挑战了自己,获得了人生的金钥匙——他知道了自己的能力,以后再不会质疑自己,成为了一个相信自己的人。而他也学会了共情和爱世界。电影里每个人都是真正的人,不是所谓的“工具人”,连继父都是可爱的。法国电影的stereotype感觉比美国电影还少一些。(不过用另一种媒体另一个角度表现,其实就是所谓民科吧,民科真是需要勇气啊)人最大的失败是不去尝试,这太对了。
雁,至秋而南翔,从不爽期。中国自古视雁为五常俱全的灵物,现今却没法为它们做更多。今年的个人最佳影片,不是因为它拍的有多好,而是因为我真的太喜欢太爱这样的美好了。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为了自己的生存才想到去环保仍是一种索取的立场,顺着自然的纹路与其共生不离,多好
很久没有看得热泪盈眶了
阿卡飞上平流层的时候哭了一次,最后白额雁集体北归又哭了一次。其实爸爸、记者、爸爸朋友他们为了拯救濒危物种已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政治和法律的制约还是让他们止步于那个极限。反而是一腔孤勇的14岁少年,完成了上百公里的冒险。勇敢自信是多么难得的天赋啊!也许他甚至都意识不到自己已经承担起“印刻”父母的责任、完成了一项物理意义的艰巨挑战。他起飞的那一刻,可能仅仅是觉得,这是对的事。而成长就在那一刻发生。无论从环保科普还是青少年成长的角度来看这个电影,都称得上史诗级的优秀。ps. 画面和机位赏心悦目,超过半数的画面都可以截屏作壁纸
《给我翅膀》改编自法国气象学家Christian Moullec的“重建候鸟迁徙路线计划”,这种柔和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爱与责任与勇气碰撞迸发激情、家庭成员情感升华与成长且改编自真实事件的温情、冒险类电影总是会带给人更深沉的触动。本作可以看做是《伴你高飞》+《迁徙的鸟》+《契克》+《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有趣结合(去程从法国南部到挪威北极圈,返程独自飞全程且横漂过北海,纳尔逊附体的感觉)。冲出暴风雨云层的桥段是在致敬《黑客帝国3》的经典场景吧。“土地不是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的,而是向子孙借的。”大自然从来不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永远是我们自己。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
如果人人都能成为托马,是否还会有新冠?
环保人士总被黑就是太缺少这种真正去付出去做的人,只知道为了发声而发声的这就只能是复读机。有一说一为鸟引航带它们学会迁徙的路线,这确实是壮举,但也要记得这件事开始就是不合法的,而且过程中显然违反的一些东西就更多了,这趟行程对于一个少年来说更是危险的。但也正因为是少年所以这件事才成功的,成年人的世界充满着规矩,就像少年的父亲遇到地方官员的阻挠会放弃一样,而少年相对二元的世界更为纯粹,这或许只是少年的中二病,但这种纯粹我很羡慕
囚禁在家第40天,看了如此自由的电影,我的生活连法国的一只雁都比不上,悲从中来。
实在不能更美好了。14岁网瘾少年,架着飞机,带领20只濒危野雁从极圈飞回法国栖息地,何等的热爱与勇气。真人版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含着眼泪,挂着姨母笑看完。北欧的山川湖泊美如画。
一个人在电影院看完一个人回家抱着我的猫一个人哭了半个钟头。toma和aka让我莫名其妙地产生了共情。可能因为我有个归于田园和流浪四地的梦想吧……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看个这个电影会让我哭成憨憨,人与自然,爱与勇气,真的是太棒了
如何修正沉迷网络的孩子?那就是带着他去做有趣的有意义的事。托马斯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应该不会再用父母操心了,他在这个过程中完美地成长了,不管以后做什么他都会成为一个内心优秀的人。
原型故事美丽动人,可惜在这愚蠢的制作下,故事变得无法容忍的媚俗,个人救赎、家庭裂痕和解简单拼凑,拉起自然保护的大旗喊几句不知所云的口号。导演尤其擅长塑造人物,政府官员嘛,是迂腐不知变通,工程队伍则霸道又唯利是图,眼睛雪亮的人民群众擅长拍小视频,聒噪的记者神通广大会看短视频,鼓掌,不得了,三流故事四流演员,豆瓣8.7分,摊手。
万有引力,天由于信,兹石为磁,兹心乃慈。
伟大的冒险!伟大的电影!伟大的真实原型!
以为是题材选得新颖,不料是改编自真人真事,男孩托马真是秀得一塌糊涂,年轻人之榜样啊。达尔文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时候肯定没考虑过人类的扩张性太强了,地球上各种物种竞相灭绝的今天,这部凯歌人与自然的电影就格外令人向往。男孩托马驾着小飞机带群雁从北极圈穿越法国的一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显得格外美好。这一段旅程是任何人都无法在城市中学会的,希望我们能从这部电影里吸取一些警示,我们脚下的土地不是从祖先那里继承来的,而是跟子孙们借的。这电影真是值得一看,非常治愈。
法兰西版《伴你高飞》,后半段就变成《荒野生存》了。男孩的表现优秀,远离都市喧嚣,传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质朴情感,能产生社会效应,并引发长久的思考,这才是隔着屏幕而希望达到的共通点。北欧风光无限好,但是别再骗我回农村了。
这份坚持太伟大了。也多亏了家人在支持他。要记住,土地不是我们继承来的,而是向子孙借来的。人类和大自然也是命运共同体!
非常流畅抓人的儿童冒险片,大自然的神迹壮美无比,托马的冒险历程惊心又浪漫,从中还能看到好的家庭教育能带给孩子的自由和成长。最喜欢的当然是可以代入大雁飞行的视角,托马在空中摸一只雁的羽毛那瞬间,看得人震颤欲落泪。我也好想展翅飞行啊啊啊!
少年 从此你的心里住进了一片广袤的天空和温暖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