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把爱情做成盆景
看到有评价说“周末时光”是“断背山后最感人的同志电影”,我总感到不适。不是因为这两部电影不好,而是它们完全趋反的风格手法,就像磁石的南北两极,缺少可以将它们并放在一起、做出比较的环境。
断背山是将时间线拉长,Jack和Ennis之间备受阻隔的爱以二十年为维度,从而被赋予了生死契阔、荡气回肠的重量;周末时光却正好相反,将情感波澜完全收窄,压缩到一个微不足道的周末,然后再放大其间的每一次交谈,每一次争斗,每一次上床。如果说断背山是一株参天乔木,周末时光就像精心剪裁的盆景。它的枝叶不繁茂,根茎不深广,在一个有限的天地里纵横腾挪,却意外营造出了心动神驰的效果。从这个角度看,导演Andrew Haigh可以说给同志电影指出了一条新的出路,即:
不需要贩卖男色、也不需要大投资、纯靠剧本和对白也能出彩。
对白,是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考虑到全片基本以两人对话撑起,我觉得完全可以直接搬到百老汇成为一部话剧(当然可能要和谐部分XXOO)。电影的台词如行云流水,却又充满出人意料的新奇——比如Glen说换个环境是想“重画自己”,而身边的每个人都在藏起他的铅笔;又比如Russ只准Glen看不准摸自己的腋窝,Glen调侃说你当那儿是博物馆啊;而定格“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来打飞机的段落更堪称神来之笔...
电影情节没有什么大起大伏,有点像“爱在黎明破晓前”。两个主角性格迥异,一个注定高飞自由,一个惯性安静停留,却在48小时里由性到爱的谱写出一曲恋歌。电影最后在送别的站台,两人情难自已的拥抱接吻惹来旁人的嘘声和口哨。自始至终一直温柔的Russ突然凶狠的抬起头,眼光就像有鹰隼掠过——让人想起1996年同样英国制造、被评为90年代十大同志电影之首的“美好事物”:当两个小男孩拥抱跳舞,围观的人们同样不友好;而加入跳舞阵容的妈妈,眼神也带着同样的锋芒和锐利。
十五年一轮回,腐国终于又出了一部好同影。
情节:★★★
对白:★★★★★
导演:★★★★
演员:★★★★
画面:★★★★
综评:★★★★☆
——————————————————————————————
要保证所有对白都不落窠臼是不可能的,但周末时光完全做到了流畅自然。对比今天华语电影,99%的对白都是:前言不搭后语、废话连篇、自说自话、无病呻吟...
2 ) 与爱相伴的是自我成长
本帖主要是记录电影的一些细节。
1、 三次洗澡
Russell第一次洗澡是在一开始去好友家之前,第二次洗澡是去参加Glen的聚会,第三次洗澡是在Glen离开家后准备去好友家。
结合主角的情感轨迹,对比这三个镜头,会发现,第一次洗澡时拍摄到了生殖器,为主角离开好友家后去夜店埋下了伏笔。
第二次洗澡是特写镜头,洗澡过程也比第一次更细致,突出主角喜欢上了Glen这一内心变化,因此要更仔细地清洗自己的身体,将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
第三次洗澡的机位和第二次一模一样,但镜头不再运动。没有拍摄到生殖器,代表此时主角对Glen的情感已经脱离了性的意味;特写面部表情的变化,更体现了主角在送别Glen后的不舍、怅然若失。
2、 三次离开
Glen第一次离开时,Russell在楼上目送他,但没有看太久,Glen也始终没有回头。
第二次Russell目送的时间更长了,然后Glen也回头了,但没有停下脚步,这体现了两人的关系升温。
第二次离开,Russell等到Glen回头,Glen脚步未曾停下
第三次Glen走着走着停下了,驻足回望,不舍之意满满,但这次Russell没有出现在窗前,因为他知道这次多半是永别,不忍心。
第三次离开,Glen驻足回望,Russell不在窗前
3、 三次性爱
Russell和Glen的三次性爱,第一次完全留白,第二次稍微拍摄了开头就跳到结束,第三次才相对完整。这同样是两人关系进展的体现。
4、 三段日记
Glen看了Russell的三段日记。第一次遇到的是一个出柜后不被父母理解的人,第二次遇到了已婚深柜,第三次则是一个已经有男朋友的人在外乱性。这也正是少数群体的三种困境,不被爱、不敢爱、不会爱。电影很巧妙地以Russell和Glen的自我成长来照应了这三点。
Glen在床上扮演孤儿Russell的父亲,让Russell真正意义地出柜了,也表达了Glen内心对爱的渴望。
Russell开始和好友Jamie讨论自己的情感问题,开始敢于在公众场合 (车站) 表达自己的爱意。原本温和、唯唯诺诺的他在听到旁人的骂声后,立刻扬起了头,露出了一丝凶狠的神情。
好强又散漫、声称不找男朋友只约炮的Glen,用几乎极端的方式对抗着生活中的不公。但在最后的车站前,他在Russell的怀中啜泣,对愤怒的Russell说”ignore them”,并将录音赠予了他。
5、 三次回忆
Glen用录音记录自己的每一次性爱,宣称是为了艺术。Russell则是写日记,记录自己的私人情感。最后Glen将录音交付给了Russell,Russell在窗前打开录音,”just start from the beginning when you first saw me”。录音也好,日记也好,都承载着回忆。有了回忆后,the weekend may never end。
我会一直记得你。
"Just start from the beginning when you first saw me"
3 ) 水泥花朵
如何让人物一直在说话,而观众看着不腰疼?
这是每一个作者不可避免遇到的难题;尤其是那些不适合通过动作表现冲突的故事里,如何能既避免陈词滥调,又要避免故事人物过于模式化地“特立独行”起来,更是艰难。
早些时候的《日出之前》可谓把对话演绎地精彩至极,而这部新鲜出品的《周末时光》,更是将人物语言与背景、形式、动作,巧妙融合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孤独症背景
Russell是一个孤儿,他从小辗转寄宿,长大后成了一个救生员,还是好朋友女儿的教父;Glen16岁出柜,上高中时被室友发现他对着男影星打飞机,然后全校都知道了。
这样的背景设计,被导演好好地保存着。他们还有发生许多故事,他们都有很多曾经。但是没有人拿出来彰显说,“See? 这就是我的伤疤!我的创伤,我的Trauma!”
作者做得好的地方,在于他的拿捏妥当与自信。一个过往的事件,对人物的塑造和理解很有裨益,却不能滥用、不能过分渲染其“意义”,概念化的表达只会造成干瘪而做作的感觉。相反,一个揶揄的反讽,可能就可以结构沉重,而还原真实。
譬如在公园那场夜景中,Glen是多么自然地从电影谈到了当年看《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然后是对那个旧时录像机的回忆,再到他被室友抓住的这个包袱的抖出。这个事件并不是特别重要,对人物的性格却带有点亮的作用。而它在故事中的位置,是如此不费力气、自然天成。
又例如,Glen的前男友John背叛他的事实,作者先是通过Glen好友之口,说过Russell听;后又通过Glen阅读Russell的博客,亲口直叙自己前男友John,与眼前这个约会,曾经的性事。这一刻,一个惊喜爆破了,却并非让人觉得俗套,一切被掩盖地恰到好处,又以最轻巧的方式残忍剥离,爆发出的张力已经让人忘记了这是否是蓄谋为之。
以此,故事语言保持了某一种带有背景意义的“符号”作用,同时行云流水地展开了有营养、张弛有力的戏剧冲突。
二、磁带与博客
想象一下,如果两位主演没日没夜坐在一桌两端讲话,纵使言语在有趣,是不是也会产生听者的疲劳?
而如果说话人,一会是人,一会是物,一会说过去,一会说将来,是不是就有意思得多呢?
于是,聪明的导演,将话语主角嫁接给了那个黑色的录音机和Russell的博客。
黑色的录音机记录的是Glen的众多炮友对于性的期待,关于“你是谁”和“你想成为什么人”这两者之间的空白——即通过性可以看到的空白。这个录音机更是Glen的态度宣言:他要求摆脱一成不变如“水泥”的生活,他要过一种艺术的人生,他要求绝对的真实和完全的自我,他需要走向未来,走向“想成为”的那个人。
黑色的录音机不仅仅是Glen特殊性的一个标记,也是他和Russell的爱情见证:Glen不与人分享Russell的录音,可以见得他的私心;最后赠予Russell录音机,是对这一段往事的永远缅怀。
而Russell的博客,讲述的是他的曾经。Russell谈论的多是一夜炮友,有些有男朋友,有的已经结婚。Russell问得最多的是“出柜”与否的问题。这是Russell的个人情感现实——遇不到合适的那个人,也是作为同志、甚至作为人类的情感现实——人们通过Grindr寻找激情、却没人坦诚地面对现实处境、有勇气、有信心去追求自己最真实的自我。
Russell的叙述简洁、带有还原“细节“的真实质感——譬如戒指象征的婚姻问题、Paul Smith须后水暗示的背叛。这些朴素的文字,通过博客的叙述途径,让整个宏厚的个人情感价值,不用辞藻、不动声色地再现出来。
三、逗留,还是离开?
48小时之内,发生了什么?
是一种惺惺相惜的珍重,还是一种朦胧美好的憧憬?
对于Glen来说,表面上看,他外向、冲动、勇敢,但是他的心却隐藏在深处;而Russell表面上内向、安静、被动,却把心迹都写在了脸上。
第一个早晨,Russell端过去咖啡,也许只是为了挽留这短暂温馨;而第二个早晨,Glen端过去咖啡,却是爱慕交织、依依不舍的复杂情感体现。
Russell三次看着Glen从楼下走开。第一次,Glen和邻居吵嚷着,Russell内心是愉悦而期待的;而第二次,在Glen告诉了Russell他将要离开之后,Russell看到地是一个永远离开的Glen,此时,离别的伤感基调已经奠定;直到第三次,Glen走了。Russell看到的是同一个背景,但是却挽留不了他的离开。
这些送别,比任何语言的表现来得更直观、更有力。
正如最后在火车站两个人一开始沉默、Glen走后的伦敦城下,孤独的收音机回放着第一条Glen的声音、旷达的夜幕下,Russell寂寞的背影独自面对缄默。
此时,语言虽已经被动作取代,却显示出其更独特的存在——作为叙述语言在其他场景中的表达意义于此时的完全退场,对比出一种夜深人静、曲终人散的疏离感。
那如雾般美好恬淡的时光,是温暖、而刻骨铭心的。
我们眼看着Glen和Russell相继离开视线,空城中再无人追问此事的惆怅感受缓缓升起。
是的,我们不可以逃离的,是周末过后,周一来临时的怅然若失啊。
4 ) 爱是精分
两个人相遇了,相识了,动过心。义无反顾的并肩走过,也曾回头, 却最终只是擦肩而过.
而这一切都不重要. 因为你们彼此填满了对方心中的那个洞, 饱满了彼此.
一个周末的跨度。压缩了太多的情绪。却又抽丝剥茧般的精雕细琢出感情那细腻却无法捉摸的纹理. 深刻的那么浅白--其实这就是真实的你我.游走在情与爱之中的你我. 你触摸到的那一个我,其实就是真实的你自己. 就像你的那句台词: "于是我从TA的眼里看到了我.看到了真正的我." I know the fcking me, that's the fcking true me.
"你试着独处过么?就你自己一个人?"你是个喧嚣的人,你是个从不懂得妥协的人。你唯一的妥协就是逃离。re-draw yourself. 你真正害怕的正是那个你一再高调向于世的你, 那个浮华于世的你.你锁住了自己的心,用浮夸来掩饰你的苍凉. 你渴望被爱,渴望依赖, 却总是希望自己冷眼与爱之外. 你不需要别人赞同你,却希望从别人眼中读出肯定.
而当你试图去了解TA,试图去记录TA的感受, 你开始陷落进自己编织的甜蜜陷阱. 你害怕下坠,却又享受逃离周遭禁锢的快感. 或者说,逃离自己的快感. U are obssessed to conctrate, but u broke the fcking conctrate. TA让你欲罢不能, TA让你无路可逃却慌乱的逃走. 在你决定逃走的那一瞬间, 你幡然醒悟. 你终于不再是那个你,而是一个更完整的你.
TA就是另一个你. 安静如水, 游离在人群之外. 害羞腼腆. 相信爱情相信美好. 即使在独处的时候,在油盐酱醋茶的日复一日里也能找到活着的乐趣. TA的怯懦是你的安慰剂,TA的坚持和对简单生活的热爱,就是你心里的那一个洞.
爱是什么?爱是你终于觅得了你的精分。冥冥之中的另一个你。那个被你丢掉的你。那个你未曾谋面却注定会相遇的你. 让你沉沦让你平静让你怅然所失的你. 你构成了TA的风景, TA吟唱了最温暖的那一首送给你的情歌.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PS: 最近迷恋上了英国腔. 油滑中的那份自持, 清高傲气的表面下的温情脉脉. 换一个词,闷而略骚. 就像嚼完了巧克力棒,听着Russ安静讲话时,Glen的感受: it's sexy. 有人说,这是另一个版本的"before sunrise". 只是在我看来,它少了些琐碎,更精巧,更安静,更打动人心.
5 ) 寂寞又温情的小清新
时断时续,在周六的午夜看完这部节奏缓慢毫无爆点的电影,实在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
我喜欢这种慵懒安静的感觉,让我想起了春风沉醉的夜晚,还有before sunrise,只是这部片没有前者那么苦涩,也没有后者那么甜美。我觉得它的味道刚刚好,就像是片中这一对早晨必喝的咖啡一样,有苦有甜,关键是,用剧中glen的话来说,很香。
很久没看过这种淡淡的电影了,每个表情,每句话,都是那么的真实,两个各有心事,但都渴望爱的年轻人让我好感动,我喜欢木讷r,一脸大叔相,内心却是个单纯的小正太。而外向不羁的g,其实内心一样渴望安定的感觉。
欧美的片子总让我觉得外国更开放自由同时也容易迷失,看了weekend才意识到,原来外国的同志们也可以这样平淡认真的生活、谈恋爱,原来同志的感情也可以这么含蓄和真挚。
很开心看了这部片子,它让我的内心变得平静。
6 ) 至我们心中的周末时光
导演兼编剧安德鲁·海格似乎很偏爱公车和夜店的组合,类似的桥段在之后大放光芒的同志圣剧“Looking”中又再度有所展现:在湿漉漉的街道上,三三两两的同志们穿梭于同志酒吧霓虹灯下的街道,映衬在这样的背景下,主人公一边内心在翻搅,一边寻找自己失落的影像。
我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对主人公鲁塞尔产生了“共情”或者说“共鸣”,从他在仍然留有包装纸的鞋盒里拿出看起来很新的鞋子开始。之后鲁塞尔去参加朋友的聚会,提早离席,尽管他声称自己累了,其实这不过是在为之后的“安排”留出足够的时间。为什么会共鸣?因为这一幕好像很熟悉,穿着最新的鞋子,套上最爱的衬衫,洗的干干净净,不知道有没有和我一样,会懂对于一类同性恋来说,去同志酒吧意味着什么。那就像这个世界唯一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同类的通道,享受别人对你的注视,喝很多的酒,让酒精和轰鸣的音乐把那个平时束手束脚的你暂时带离你的身体,只留下那个不介意也不压抑的灵魂。
影片用了最多的笔墨去描绘一个失去自我的同性恋形象,这是一类沉默寡言,事无巨细,很好相处的对性压抑的同性恋,他们是因为担心不被喜欢而替他人想太多的一群人,精确刻画这群人是本片做的最出色的地方。这一点在片中用了无数笔墨,但有两个地方表现的最为淋漓尽致,第一次是在鲁塞尔带着格伦首次回家的清晨,他早早起来不仅冲了咖啡做了早餐还把牙刷了,在面对喜欢的人时,他强迫性的需要自己完美的展现在对方面前;第二次是格伦将要离开的那个黎明,鲁塞尔说他喜欢待在家,在家感到很自由,因为在家他不需要在意什么也不需要想什么,他不感到尴尬也不会感到羞耻。
在车站送别的戏也让我印象深刻,七八年前当我还有能力谈几段远距离恋爱时,也有几次这样的场景,在车站,时间倒数,不得不离开一个当时和你几乎相融的个体,根本无法抑制的泪流面满。格伦是否就是鲁塞尔的真命天子?我看很难说,从他们短暂的周末几天的交流中,你甚至可以看到二人在世界观上还是有不小的出入,但是当人们遇到了具有理想气质的对象时,那种连接又被挖空的痛苦总是无法避免的。
我一直不明白影片为什么非要给我们这样的结局,可在写这篇文章时我却渐渐想明白了:格伦代表了我们一生中遇到的大部分人,无论他们有多么完美,当时我们有多么爱他们,这些人终究变成了我们的人生过客。因为我们不爱自己只爱他们,而这趟旅行的终点,也许需要从爱自己出发。
又一部经典的同志电影诞生了!每当导演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对人生的感悟,把自己的世界观和爱情观投射到故事了,拍进自己的电影里,一切总会想显得真实迷人。真诚有了,能再有点情调或情怀,人物和性格再迷人点,爱情再富有点感染力,一切就可以等同于完美了。很高兴,这一切,这里几乎都有!★★★★
第二遍看改成五颗星。
由于中途睡着了,就不评分了。
两个人从相遇到相处到分离的过程都很有爱,拍的挺真实。很喜欢Glen的性格。【e6pngz08 ©QAF】
重口味小清新 掩面奔出
15层的公寓亮起的灯,城市里孤寂落寞的旅人,不过都是匆匆过客。三次从公寓望下去,他步调轻快、犹疑、惆怅。把大量笔墨放在性向与现实的讨论上来,借助两个话唠主演开启了平缓刻骨的思考。他的行为艺术自知无人欣赏,就像在偌大的城市寻觅不到真正的朋友爱人知己。离别时车站告别拥抱成为最后的回忆。
两天,我们像相遇了一个世纪。
怎么基片都如此小清新了尼玛比
四星;48小时的相遇结束了,而我们的爱情却永远不会画上休止符。就像大多数人的恋情一样,他们也爱得平凡,简单,却在平淡中感人至深。导演是有心机的,他把电影拍在了爱情最美好的时机,懂得在细小的地方雕琢角色,每一个动作都勾勒出Russell的羞涩和Glen的开朗以及两人感情渐变的梯度。
话痨、文艺,小情小调,寡淡而始终没投入剧情。我的第3000部豆瓣电影收藏。
离别是爱,等待是爱。放下了爱,然后又为你拾起来。
爱情就是妈妈织的屎黄色毛衣,你明知一针一线凝聚心血,却依然没脸穿它示以众人。可即便这样,每次怀里抱着它,都依然会觉得,心里暖洋洋的。
1:非常小清新,非常碎碎念,却格外真实。2:这年头弯男们都爱留小络腮了,满世界都一样。3:这算是Before Sunrise同志版么?4:从各个层面来说都非常精致,对话精彩、感情细腻、表演真诚。5:11年最好的同志片,没有之一。6:两位男主都很有爱,男一傻气可爱,男二骚气可爱。
在感情处理上其实与《爱在黎明破晓前》类似,都是在一个限定的时间内,将感情燃到最高,在双方还没来得及发现彼此的缺点的时候,一切已经戛然而止。而且同样聊了很多,不过更多局限于对感情、同志等看法上。
看得心都融化了,流满脸颊。
可以说是一部同志版的Before Sunrise,用细腻真实的剧本镜头和表演刻画了两人从相遇,相识到相爱的“话唠”全过程,构建了一个期限为48小时的完美二人世界,片中营造的具有说服力的亲密感使结局异常揪心,同时还满足了期望看到露点和床戏的观众...在同志片当中算是上乘之作了!
模糊地迷恋你一场,就当风雨下潮涨。
又是一部絮絮叨叨的爱情片,这种片子我一向都很喜欢,再加些清新的写实,龟毛的细节,还有从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迷人的浪漫气息,这样的一个周末,我不了解你,你也不了解我,可是我们就这样互相吸引了,真是奇怪。
很来电的两人啊~“我不是来阻止你走的,真的不是啦。。。”“你来干屁啊……嘤嘤嘤”
就像我和你度过了一个周末,我有Russell的性格,你有Glen的想法。我和你向着对方谈啊谈,笑啊笑,看啊看,滚啊滚。只有在自己的房间最放松,不用担心,不用在意,不用假装,这样很好,也许哪一天我走出去了一点点,敢作出曾经太过在意而不曾做的事。我想告诉你,那是因为你,因为那个周末,因为你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