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心居这个是得了鲁迅文学奖。以电视剧剧本这个样子,这完全是本烂小说。
电视剧完全没有一个正常人,全员恶人,都跟神经一样,都是奇葩。
海清角色是个矛盾体,本质上是婚姻买卖。嫁给一个大龄本地身体微残妈宝本地男丈夫,想要上海户口安家落地的户口。是个勤劳的家庭主妇不假,但是小心思也特别多。不是因为海清演技号,晓琴这个角色真的也不是个好人。跟老公吵架,就是一哭二闹三上吊,最后把老公作死。勤恳做外卖员,对老人家也好,有一定主见,但是又小市民讨好展翔,人物事漂移的。而且这个角色有严重的控制欲,不管对老公,还是对小孩,不按照她的做,就是有问题,然后歇斯底里。弟弟其实是她的未成年得私生子。还拉妹妹住公公家。大有鸠占鹊巢之感。
顾清俞,一个表面体面的投行金领,但是优越感极强。对弟媳嗤之以鼻,维持表面和平又后面吐槽。一边享受展翔的暧昧,一边想要跟白月光施源结婚。恋爱脑,完全很人设脱节,行为有点弱智。童谣演技太模式化,讲话台词功能都是端着的,跟三十而已的顾佳没有半点区别。拿到白玉兰和金鹰视后,还是有点勉强了。演技还得加强。
展翔,一个十几岁到上海打拼。高中文化,却有十几套房产的人。居然人设是要给清俞当舔狗。为她学英语学钢琴,甘心做寂寂无名的护花使者。而且自己的房子被租客霸占,软的不行,也是令人瞠目结舌。
顾昕,一个喜欢攀权的现实主义者。跟科长女儿结婚,但是又跟大学前女友割舍不清。上门做上门女婿,但是科长岳父下马,回家住,老婆怀孕,跟前女友说想跟她在一起,想离婚。这也太渣吧。目前剧情,看样子要被晓琴的妹妹勾搭。这男的也是渣到底。母亲,也就是青俞的大伯母,也是个势利眼。一开始是马屁精,但是任意揉搓媳妇儿。明明这个媳妇儿没大小姐脾气,也挺隐忍,但是含酸捏醋,言语羞辱,也是没谁了。
施源,其实就是个表面得体,但是极其自卑的凤凰男。为了生计,已经是不把自己当人了,其实都是市井之徒。在势利眼母亲和媳妇之间停摆,又得罪就母亲,又伤害了媳妇的感情。那个势利眼母亲,真让人觉得上海老媳妇,是不是都有一种贫民窟里依然是皇亲贵族的优越感。鄙视外地人,但是又鄙视比他好的人是命好,媳妇沾了她的光。真的是不知道大清亡了吗?以为他父亲算是三观还行,没想到说媳妇给钱是理所应当,就算离婚你也要刮走对方一半财产。
这部剧就是完全就是刻意制造矛盾,比如房子,阶级矛盾,鄙视链,恋爱脑等等。如果说乔家得儿女 全员都特别丧,这部心居 就是全员恶人全员奇葩。完全没有一点家庭剧和都市剧的温馨。
滕华涛导演真的退步了,这部剧的剧本甚至不如13年前他导的 蜗居。现实题材,围绕海萍上海买房,妹妹海藻靠身体出位,我觉得人物和行为是值得推敲的。心居这部戏,剧本完全是不合格的水平。要组成这一家奇葩人在一起生活,概率也太小了吧?还要观众看这种剧,是不是价值导向有严重问题?
看下来,完全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核心。最后估计就是姑姐大和解,一个找到了养老院为事业,一个找回了人生的真谛?太离谱了吧?
讲真的,这种姑姐剧本,还不如90年代的电视剧 婆婆媳妇小姑。同样的家长里短,同样是上海背景,都2022了,怎么讲故事水平还这么差?时代倒退了吗?
人生在沪,横竖离不开一个“居”字。
婚丧娶嫁,柴米油盐,都是围绕着“居”。居好了,一顺百顺,居不易,诸事不宜。
冯晓琴说住什么样的房子就是什么样的人,听着有点扎心,但在北上混久了,就会觉得话糙理不糙。
也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刻意,蜗居和心居,离开了居,只剩下了蜗和心,连起来就是窝心。
十三年,曾经还有点青涩有点作的郭海萍,变成了略有点小沧桑的冯晓琴。
十三年,妹妹从郭海藻变成了冯茜茜。
十三年,内环边上的房子翻了七八九十倍,外环边上的翻了5-6倍也是有的。
倘若在这十三年里要是错过了每一次购房上岸的机会,估计投江的心都有了。这种事,想都不敢想。
看蜗居时候家里老人们边看边说,至于嘛,房价总会降的,别急别急,再等等再等等。眼瞅着岁月皱纹让郭海萍变成了冯晓琴,请问还有多少个这样的十三年可以等呢。
老歌里唱的是由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现在身边看到的都是旧人们早买房或暗自庆幸或洋洋得意,而起早贪黑的新人们则依然望房兴叹。
买还是不买,蜗着还是豁出去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吧。
心居最终还是考虑了众多非京沪观众的接受度,把冯晓琴心心念念的学区房设定在“200多万”,单价才4~5万。如今,别说内环,中环边上敢加上学区二字,就算20年房龄的老破小,也早已经不是这个价位了。内环里随随便便十几万二十万一平的房子,可以打破无数外地中小城市乡镇农村年轻人对上海的美好憧憬。
看了三集,对于冯晓琴因买房受挫而在丈夫大姑子公公姑妈伯母面前噼里啪啦一通“标准海清式”的爆发而忍不住叫好,一方面海清的演技没得说,另一方面也有点情绪带入了。冯晓琴想为自己也为儿子长远计买个房子怎么就不对了呢!
连带着对顾清俞都有些反感,你自己忙赚钱亲爹亲奶奶扔一边不管不顾,弟媳妇操持全家你不愿意借钱给她也就罢了,还撺掇着老头也不出钱。回过头来还跟闺蜜那质疑冯晓琴当年嫁入顾家动机不纯。
废话,就你弟弟那德行,要不是看你家有房有户口,谁脑壳坏掉了嫁到你们家。
说白了还是那句老话,穷人是小心翼翼的大方,富人则是大大方方小气。
动辄七八位数收入的顾清俞,可以大大方方理直气壮的提防着穷家小户出身的冯晓琴,原因无他,就是看不起而已。然后还把自己摆在道德的制高点,来俯视冯晓琴的动机。
大姑子和弟媳妇,就像婆媳之间一样,有的是话题。海清和童瑶,拿捏的都挺好。加上人生落魄的冯绍峰,还有从相逢时节里无缝切换过来的严晓频,后续的看点值得期待。
没看过原著,但深夜里依然默默的希望冯晓琴能有个属于自己的心居,可别再蜗了。
==========================追更一下=========================================
看了8集,对冯晓琴的观感也有点不好了。
顾磊的死固然是意外,大姑子顾清俞有责任没毛病,但冯晓琴自己就一点责任也没有吗?吵架的时候不反思自己全怪对方就有点无理取闹了吧
想买房子没错,但明知道大姑姐平时看不上自己还要问大姑姐要钱,不是有点自讨没趣吗?说什么有了房子还要把老家弟弟接来,是还觉得自己在婆家不够丢人吗?
虽然顾家人一直把冯晓琴当外人,但冯的这些奇葩想法,还是印证了那句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的老话。
冯晓琴外出劳动要自食其力是个好的开始,希望这个过程中能把自己那些奇葩的想法也好好反思一下。
==========================最后追更一下=========================================
虽然是无悬念的烂尾,但实在是有点太草率了。
剪的太多,冯晓琴突然就喜欢上了展翔,冯家姐弟突然就搬外面了,不讨喜的顾奶奶突然就理解冯晓琴了,顾清俞突然就想开了愿意帮冯晓琴买房了,而冯晓琴居然主动提出要用有借有还的方式来接受大姑姐的好意。。。。
感觉折腾一圈,唯独顾磊白死了😂
另:
弹幕和评论区里二极管真多,要么是非要用冯晓琴的见识短浅和过度贪婪来衬托大姑姐顾清俞的道德无暇,要么就要用顾清俞缺乏分寸感的指手画脚和盛气凌人来反衬冯晓琴的完美无缺。
谁规定冯晓琴和顾清俞就必须得是一好一坏一黑一白?人人都有点缺点又都有各自的优点就不对吗?现实里有几个非黑即白的?
对于这些二极管式的评论,回复都是在浪费感情。
有时候生活不一定会更好,但在我们心中总有那么一束阳光,指引我们,而大多数情况下这束阳光往往是“家”是“亲人”。
初看《心居》,那种扑面而来的生活气让我瞬间代入:清晨,冯晓琴就开始忙忙碌碌,准备早点、奶奶的苦瓜汁、爸爸的八宝茶、精准定位老公找不到的手表和衬衫,一项项的流程都在这个妈妈的大嗓门中给再平常不过的一天拉开帷幕。那种全职妈妈为家庭的忙碌、对家庭种种的把握和眷顾都让我想起我那爱操心的老母亲,虽然嘴上总是说着想有自己的房子,抱怨着各种生活的琐碎,但对家总是刀子嘴、豆腐心。冯晓琴这个人物开场这段可以说是确实非常的接地气,必须对海清的演技给予肯定,是生活也是演技,这就是生活给这位女演员的礼物。
除开演员人设上的细腻刻画,剧情上也有许多地方时刻都在体现两人心中“家”的分量。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但《心居》也让我知道有时候一台戏两个女人就够!两位生活完全相反的女主碰面是在家宴上互送礼物,虽然冯晓琴在自己织的围巾上缝了假LV的标签,也只是让我感受到了两个人由于处境不同,认知是存在差异的,但深究其内核,两个人都是充满善意的。
两人关于买房的认知可以说是这剧的核心炮火点,也是我觉得最能代表家的部分,刚开始我也认为单纯的是姑嫂关系不好而已,所以顾清俞才不愿意借钱给冯晓琴,但到后来顾家三人开小会,阿姐说担心弟弟顾磊和媳妇搬出去弟弟受欺负我才恍然大悟:长兄如父,长姐何尝又不是如母呢?试想如果换成自己,也是不愿让老实的亲人受欺负的,所谓的自私和小气其实都不存在,两人都是基于个人主观想让家里更好,这才是最能体现家的地方,虽然争吵不断,但终究是一家人。不论是顾清俞被父亲一个电话立马空降来给弟弟支援;冯晓琴开篇私下里偷偷替顾爸修好眼镜,还把奶奶的药分好嘱咐按时服用,都能看得出她们来的内心都是柔软的,心里都是有这个家的。
虽然围绕的是房子,但核心在家。房子不过是迷茫时的欲望,心居心居,最终还是家在哪,心其实就在哪。
房子房子,心居啊?!
海清饰演的女主嫁到上海当家庭主妇,本来四代同堂其乐融融,老公对她唯命是从,两个老人也很尊重她的劳动。住的房子不是很新但也挺大,地段也好。结果女主死活要问大姑姐和老人买房,一开始拿儿子升学当借口,当大姑姐提出可以解决她儿子的升学问题后还坚持。家人们不想买她还撕破脸发脾气,说他们把她当保姆。穷就有理?别人要花钱为她的梦想买单??
更新:看到第五集,女主问公公借到钱后,还三番五次问大姑姐借钱,让亲戚给她妹妹介绍工作,逼他老公考财会证,想将来换大房子,把老家的父母和弟弟一起接到上海,真是简直了。最后还因为吵着回老家害死了自己老公。
更新:第六集,女主老公死了之后,女主把楼下邻居告上法庭(女主老公是因为和女主拉扯过程中摔倒滚下楼梯撞上邻居放在楼道上的玻璃而死),还骂大姑姐插手他们的家事,克死了她老公。女主这强词夺理的劲真是无语了。明明是她用力甩开她老公才导致她老公滚下楼梯,她难道一点责任都没有?搞得来她最无辜都是其他人的错一样。
是是国产剧太狗血呢还是现实真有那么多不可理喻的人?
这编剧是人吗,这冯家一窝子狗吧。妹妹抢,妹妹抢完姐姐抢。一窝子吸血鬼吐了,有一个正常人吗?心居,如何凭借心机获得居住的地方,我真是醉了,为什么我要花时间看这个电视剧,狗屎!还一个大年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姐姐骗婚,妹妹当三,姐姐两个儿子还要tm去霍霍全剧最好的老实人,我nm编剧nmsl?
看到《心居》主演是海清和童瑶,看过童瑶的《大江大河》和《三十而已》,对她印象很好,觉得很适合独立倔强有主见的角色。
开始看也挺好,有冯晓琴说她“高高在上”的那种感觉,但看到顾磊意外死亡那里,完全感觉不到童瑶这个角色该有的震惊、悲痛、悔恨。
看到顾磊摔下楼梯,冯晓琴嚎叫着冲下去;顾磊葬礼,冯晓琴失魂落魄走在一边;身后事办完要起诉邻居,冯晓琴脸色苍白头发凌乱,她只要坐在那里就能看到她现在正在经历的痛苦,好像她快撑不住了,但她永远不会倒下。
顾清俞作为亲姐姐,甚至到了最后的大哭部分也看不到她多少表情,手掌捂脸让观众感觉不到她的情绪,就只有声音;哭声也没有力量,完全看不出死的是她又当姐又当妈带大的亲弟弟,实在无法共情。
她出现的每个镜头依然是精致得无懈可击,带着饰品卷着头发,原来外企高管是死了弟弟也能每天继续做精致造型美滋滋上班的形象吗?
很失望,看到顾清俞部分就想跳过,在看剧的时候只觉得她是童瑶,不是顾清俞;但海清站在那里,走动、说话、做事,冯晓琴的形象就牢牢立在那里。
装逼真是搞砸演技的最快途径。
就问一句,刚看完《人世间》的这部剧看得下去的啊?家人间各种计较各种算计,真把媳妇当保姆了啊,家庭会议还当人家面关起门来偷偷说,越看越搓气,2集弃。。。
《蜗居》或者说《双面胶》的海清,无人知晓,素人脸演上海小媳妇路人缘极佳,现在的海清演技不进反退,片酬水涨船高,再为房发愁就没人信了。张颂文自打出名后是真的饥不择食接戏啊,还天天教人演戏,油腻到不行,表演上的短板愈发暴露无遗,典型的穷秀才为钱低头。
全家每次一起吃饭都是差点能打起来 冯晓琴好惨 嫁过来这么多年还是没人能相信她 妹妹弟弟更是没一个省心的 对展翔告白全剧最佳了
从02年到22年,海清每部剧都在买房子,这叫啥,这叫海清宇宙啊。
又來居家旁觀了,然後被牛排「四分熟」的課外英語教學給驚到了,四分熟就算了,四分熟還叫medium rare(被提醒我聽岔了以為是medium 特地來訂正一下)?這不比《我們的婚姻》裡的更離譜?以及,這劇對「雙相情感障礙」有很嚴重的污名化,相當於是「我的討厭婆婆就是個神經病」的意思,不喜歡就是不喜歡情感勒索就是情感勒索,真不必扯精神疾病這麼嚴肅的事情來拗人設,這就有點挺噁心的⋯以及,這是什麼破爛大結局?
被展翔笑死了,老凡尔赛人了,说自己第一次买房的时候不到20岁~这个傻乐的憨憨,怕是没挨过“农民”的毒打吧~(ps:是张颂文的演技救了你,要不铁棍子都得打弯了~
咱就说张颂老师这土味情话,谁受得了”多少人爱你妩媚的时光,只有一个人爱你的灵魂和风骚“,简直一整个笑住,现实主义题材+生活喜感part,这节奏感拿捏的相当好了,真实又不会那么糟心dddd,入手吧!
少点这种剧吧,糟心
怎么做到把每个角色都拍得那么讨厌的,明明都是有魅力的演员,在这里面却充满了拧巴、别扭、不在状态。剪辑一塌糊涂,节奏莫名其妙。
演了35集一切又回到起点,就只有顾磊丢了一条命,太离谱了。
看了三集。这种剧对海清来说信手捏来,没有突破。剧情较平,但生活的鸡毛蒜皮被反映的如此真实。第一集结尾的对话,第三集海清的爆发,字字扎心,这个媳妇太不容易。
顾家爸爸是里面唯一的正常人吧
双女主都不是上海人……张颂文的台词功底像台湾人,不像广东的……这种戏要全程讲上海话才叫地道。
童瑶和冯绍峰演得特像形婚,他俩不适合这种剧啊,没什么生活气息,童瑶说话总是一副豪门阔太教训下人的神情,超级讨厌。也就欢乐喜剧人展翔能看,张颂文演出了一种易中天的感觉。
只有展翔可以看看
跟巨婴结婚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吧?看着好烦。
看的我如鲠在喉。这部戏里中青年演员都没有演技,局促的样子,生活的样子,一点不自然,很做作。尤其是海清,不论什么角色,最后演绎出来的总是一模一样,让人毫无期待感,串戏都没问题。张颂文很油腻,让人观感不适。
每次看张颂文的角色都感到窒息,我真的分不清到底是他把生活中那些油腻的人演的太传神还是他演戏太浮夸
最大的特点就是写实了吧,滕华涛拍都市剧真的蛮在行的
你永远可以相信海清的生活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