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河女儿》中,侯孝贤继续用平实的镜头演员讲述了台湾小人物的普通生活,只是结合了曼菲士、凯罗尔、爱西丝等人的故事给影片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经常在大银幕上演绎不良人物的高捷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帅得一塌糊涂,李天禄再次塑造了一位典型的台湾老人的形象,令人赞叹。
影片涉及青春犯。罪的方面,全部是通过女主角这一“局外人”的视角来感知和传达,估计是要表达岁月里的无奈和被动,但影片的意味和哀愁却没能很好地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女主角的长相虽然漂亮却不够硬朗和坚韧,一个质朴些的女孩或许更合适!反倒是辛淑芬短暂的出场惊为天人……
没有看过同名漫画丝毫不影响电影的观感。影片中的青春狂欢让人们羡慕,犯罪事件让人们唏嘘,年少轻狂,一群人冤冤相报,最后以死亡结尾。用第三视角真实的记录当时的社会环境,主人公的家庭生活环境非常容易让我回到小时候:自己写作业,大人们就在旁边大声讨论,自己有事叫母亲,她也不会立刻恢复,现在理解了,当时是被生活琐事缠身,他们只想歇歇吧。
整部电影节奏很慢,很享受这种节奏,导演想告诉我们的也没有那么多,反而使观者对故事情节感同身受,很舒适很认真地的看完电影,后来港台的很多文艺片也继承了他们这种特点。
侯孝贤在回忆《尼罗河女儿》时说,杨林当时(22岁)已经大于影片人物的实际年龄(15岁)。想了想,难怪我会觉得她翻漫画书那么怪。15岁的少女渴望恋爱,22岁的就勇敢去爱。综合在影片中就是一个左右摇摆的人物。
当时一个原因可能是想商业(杨林是歌星,有点不太可以想象会跟侯孝贤产生联系),一个是片方压力(尝试么,管她是否太成熟了,抓来一用),其实都可以理解。
《尼罗河女儿》是一部被忽略而不是忽视的侯孝贤作品,可能挑10个人举办HHH回顾展有9个也不一定会选择放映它。1987年的《尼罗河女儿》,因其登峰造极的长镜头和不入流的都市情绪,早早被打上失败的标签。再者它之前、之后作品风格几乎就是一体,无可挑剔,于是更反衬出它的失败和怪异——它似乎根本不应该出现。
《尼罗河女儿》有高架桥上的车流、入夜后映照得城市如白昼的灯光,里面西装革履出入休闲场所、悠闲喝着咖啡的都市青年怎么看都不像是出自前作《恋恋风尘》到《悲情城市》之间的侯孝贤之手。不过他们似乎还是都市中的边缘人群,会在火光中畅吐心声,有家庭的牵挂,有情感的困惑,而不是杨德昌那里纯粹的现代知识女性、白领青年或者中产阶级,说着“我们”和“你们”。
焦雄屏说侯孝贤一直喊着要拍商业商业,拍出来给大家一看,哇,这就叫商业?当然这还不是最辛辣的讽刺,蔡明亮直接被她定义为只会拍“现在这种片子”,给几亿让他拍商业片他还是会拍成一个相同的故事。如此,焦雄屏大概是从头到尾把台湾新电影和后浪们完全看得剔透。但是除了他们,台湾还有人么?
是的,侯孝贤失败了,当80年代台北某个舞厅里上下晃动的五彩霓虹灯光忽明忽暗,许久不曾如此仔细地边听边想,轻吟细量,耳朵微微发痒。
人们尽情摇头晃身、尽情骚动时,立即条件反射般记起的是十几年后的《千禧曼波》,里面也有类似的世纪末迪厅场景,如出一辙,害怕男友会和雪人一样在天明后融化的Vicky,只凭由印象,一模一样。
侯孝贤的走进都市依然没能够彻底,并且,在遭遇失败后就远远地躲开不敢再轻易触及。1987年之后如此,2001年后是如此。
然而,真退回到1987年的《尼罗河女儿》,牵挂的其实还是台湾新电影,还有最亲切的侯孝贤。
本不奢望《尼罗河女儿》精彩无限,也不冲它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名声。所以能够完全放松的欣赏它,慢慢的细品每一个段落,也许这的确是带着感情去看待一部电影的幸福,作为一个HHH微小而琐碎的满足。
首先印证的一点是果然跟日本少女漫画细川知荣子《尼罗河女儿》有关,至今未完结的它埋葬了多少情窦初开的少女到嫁为人妇、带着孩子中间的青春岁月。10多年过去了,比90年代纤弱得令人不由怜爱起来的少女青春更早的,少女漫画开始崛起渗入港台的70年代到台湾流行音乐走红飘至大陆的80年代,1985年唱响“把玻璃心留住”的杨林在1987年正是大红之际翻起了《尼罗河女儿》的漫画书——侯孝贤很自然地把商业转型和偶像歌手结合在了一起,或许是不甘于不卖座之批评罢。
往后跳,10年后,杨林在34届金马奖的颁奖典礼上再唱起《尼罗河女儿》,妆已经涂抹得有些浓烈。再跳过10年,杨林也终于青春不再,美女最恐迟暮,徐娘半老地卖弄着残余的点点风骚,除非忠实歌迷,已经没有人能清晰记起她的名字。
杨林,从未如此美丽的甚至有点纯洁的杨林,以往只是看过她成熟性感、风骚入骨的写真照片,赶不上听她唱歌或者演肥皂剧的年代。唯有电影,唯有与《尼罗河女儿》的一切切,漫画到电影,电影到主角,当20年前粗糙的画面中,《尼罗河女儿》里的杨林翻着漫画本,画外音独白念着漫画故事的由来:在距今遥远遥远的3000年前,我被诅咒带回3000年前的古代世界……找寻失踪的凯罗尔,断断续续的道出某种思绪,完整地道出了主题。
如此地道的“侯氏都市作品”内心独白,又一次轻声细语,又一次喋喋不休,和舒淇在《千禧曼波》中的喃语一模一样。可见,侯孝贤还是有其挣不脱的无形框界。
如果,如果现实就是把自己带到2000年前的埃及尼罗河,杨林后来继续说着:有时候我感觉自己像凯罗尔,离开20世纪的哥哥、爸爸、同学们,在古埃及曼菲士的世界里,快乐又孤独……埃及王,真的没有太多概念,就电影说电影,就以前见过一篇写《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名为《天是红河岸》一篇,特意去搜了下由来,发觉后者和《尼罗河女儿》常被并提比较。始终不甚满意这种无关事物的连结,而后来潜意识里慢吞吞码出的叫板之作感觉也还尚可。
说远了,要强调的大概则是未看影片之前,《尼罗河女儿》是一片纯白,所以才会引得如此多的时空跳跃。然而,注定着它的出现只能是在多年前的纯白处境,把所有人想象得如同曾经美丽的杨林一样纯白,能够得到宽容、善待。只是,后来,它失败了。
少女林晓阳(杨林 饰)爱看漫画,常幻想自己是细川智荣子少女漫画《尼罗河女儿》主角。她生活在繁华的台北,白天在肯德基当店员,晚上在夜校读书。晓阳与家人住在一座简陋的平房里,祖父(李天禄 饰)是个风趣的老头。父亲(崔福生 饰)在嘉义当员警,常年在外执勤。母亲去世后,晓阳肩负起母亲的职责,照顾上了年纪的父亲及上学的妹妹,并整天为哥哥担心。
哥哥(高捷 饰)与朋友合开一家餐厅,白天工作,晚上当小偷,却能照顾到家人。父亲和哥哥爆发冲突时,晓阳总是站在哥哥一边。她暗恋上哥哥的朋友阿三,却不知阿三爱着别人。种种事实让她感到气愤、悲伤和绝望,并在遭受打击后成熟清醒。
今天上的是很无聊的选修课,但是老师却是个很古板的人。他要求我们在课上认证听讲,于是我们在他的严格教育下认真听了一节课。虽说是听了一节课,但是我除了听到拉美西斯,血腥玛丽,伊丽莎白一世这些琐碎的我感兴趣的东西外,真的什么都没有收获到。
回到寝室后,我就上网查了一下这方面的资料,于是就偶然同时也必然的看到了一部经典动——王家的印章,又名尼罗河女儿。刚看到我就震撼的不得了,这么好的一部动漫为什么我现在才看到呢?虽然画面的质量和美感没有现在的好,但是我很喜欢,我喜欢它的故事,喜欢那种画风,喜欢那种感觉。
动漫的作者是日本的惜春知荣子和芙美子两姐妹,并且这部作品是自1976年开始连载的,据说是日本连载最长时间的漫画之一。这让我更加好奇,再加上动漫本身的故事,我对这部动漫相当期待。
侯孝贤作品,1987年,正好是三十年前。
女主角本来要找一个更年轻的女孩,不过这个女主角是投资要求用的,为此修改了人物背景。怎么才能让她喜欢上尼罗河女儿这本漫画呢?二十来岁已经不太合适,因为很幼稚。
病逝的母亲,晚上做小偷白天开餐厅的哥哥,上面还有祖父,下面还有妹妹在上学。父亲又常年在外,很少回家。每个人都与她有直接关系。她要把心思用在每个人身上,照顾妹妹,担心哥哥。年纪轻轻就有了重担。
这样一来,喜欢漫画就可以理解了,人要有一个可以逃避世俗生活的地方。这样才不会被生活压垮。电影几乎没有配乐,只是把生活展现给你看,让你看生活的无奈,让你旁观生活的无聊无趣。因此电影显得沉闷,这也是生活的样子。
侯孝贤受到沈从文很大的影响,看过一点沈从文的散文,写的非常美,写生活的艰难和痛苦,如此明净的呈现在太阳底下,还是有一点距离的观看。有距离可以看的更清楚,这就是他的电影和很多人不同的地方。没有那么多代入感,只是让你看,让你去想。
看的时候有条弹幕很好玩,那一幕有城市的霓虹灯和川流不息的车辆,于是说万恶的资本主义,八十年代就车水马龙。这可以引起我们的会心一笑。
后期父亲又受了枪伤,把生活表现的非常真实,她喜欢哥哥的朋友死了,轻描淡写,听说这件事之后也没有太多的反应,这反而比悲伤流泪有更强大的力量。一个人的死亡,在没有关系的人眼中是如此轻松平常。希区柯克的电影里,还有很多电影里,死亡都是一件大事,死亡都能触动人心。在这里,就是不会让你产生那种认同感,反而觉得人命如蝼蚁,实在是侯导所说的苍凉。
你无可奈何,不是说如果不那样,如果早走的话,等等假设可以说服的。
成长总是伴随着痛苦,青春就是连接着无奈。
观感比前一部的《恋恋风尘》要好很多,性格演员的恰当使用,寥寥数笔就能把人物形象带出来。镜头拉近一些,能清楚感受到表情神态传递的细微之处。从大女儿的视角去切入,不安分的哥哥、疏远的父亲、唠叨的爷爷、安静做功课的小妹,完整亲切地呈现出八十年代末台北的家庭和城市风貌。家庭关系、黑社会争斗、夜校学习、肯德基打工多条线索交织,叙事细节可看性更足。
油头粉面的高捷,昙花一现的辛树芬,语文老师吴念真。不可捉摸变幻莫测的人生,生活逼着你成长,看完后多少有点压抑。(如果让侯导来选角色,女一估计还是辛树芬吧,也没杨林啥事了应该)3.7
为毛高捷大哥说“事”的时候永远说成“事儿”?他这口半生不熟的北京腔儿化音是哪儿来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奇了怪了。
MOC修复得不错,画质舒服多了,还是喜欢的,都会感、空间感很出挑,摄影、灯光、布景、色彩很好看,红男绿女们范很正,辛树芬演小配角,可惜。
(7.5/10)侯孝贤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晃晃悠悠的?这个少女(虽然看起来要比少女老一些)的成长故事写的挺无聊的,至少前面那里,不知道对后面一波接一波的打击有什么铺垫。有乐趣的地方是固定机位、极少的镜头摇移,每场戏又不是很依赖剪辑来叙事,那么在纵深调度上的发挥就很明显了。另外不断地用门框等切割画幅所以实际上多数时候拍的是个学院比例。八十年代的台湾电影看着真舒服,可惜都有结束的时候。
北影节映后交流:1. 商业合作,唱片公司请侯导拍片捧杨林(难以想象真拍了) 2. 侯不满选角和艺术成就 3. 因同时多处侯展要这片+日本修复公司拓展台湾业务获修复机会 4. 摄影师提供修复难点:侯专门挑了很多magic hour 5. 修复效果惊人,摄影师:比原胶片还有胶片质感
捷哥第一次上镜,就是在侯导的这部影片中,无奈始终觉得女一号杨林不符合朱天文的小说里主角的真正样子。侯导将触觉伸向城市,开始转型。那些凝固不动的日子,其实只是人生的一瞬间。我有三个无奈,最后一个无奈是现实总是逼着我们得不停向前走。
吳念真先生聽到學生為放屁大吵立馬就在黑板大書放屁的四種響法,乃人體之最精華也雲雲,佩服佩服…一向俗人們總以為屎尿屁只有王晶導演才拍得出來, 實際上侯孝賢大師一樣拍過一樣拍得很好笑, 還由他最愛將李天祿老爺子完美示范一次, 小津安二郎導演也好此道,無怪侯導總被認為是小津弟子……哈哈哈
青春懵懂,伴随不安的情感,在残酷现实中跌跌撞撞,感受到痛时,突然就完成了成长。当年在学校标放看的,因每周一放映国产片,周二周三外国片,所以例行前往做功课,并无更多期待。但片中音乐响起,场景的熟悉感扑面而来,很快就被故事抓住……多年后,每当想起这部电影,那段旋律和景致依然撞击内心。
支离破碎的联系,是尼罗河女儿穿越了?还是她一直都在,只是消失的是身边的人。
那餐厅其实是……牛郎店吧。布袋戏大师李天禄在侯的电影真是一脉相承的闽南话唠啊。
如果不是因为高捷说出了和《千禧曼波》里一样的台词。真难以相信高捷还有粉面小生的时代,也多少难以相信。。。侯孝贤拍出了这么不死不活的东西。
侯孝贤的都市戏里全都是不合时宜和土气。
ACT Writing去年的某道真题,可以用吴念真在里面客串老师的段落说一说~
看侯孝贤的电影,总像在阅读关于台湾的散文。留白太多,字里行间给足了你充足的韵味。侯导镜头下的台湾很像日本小城,干净市井,却有被困住的人们。
原来是那个漫画还真有就是没看过,歌星女主也不熟悉,高捷的第一部也很青涩,阿公还是那么可爱,还有就要回家吃自己的绿党吴念真老师,侯孝贤的都市题材差点意思,一直感觉导演天赋不是太够,但贵在坚持和足够勤奋才有了现在的地位。北影节资料馆修复版。
修复版画质精美,终于看清了吴念真年轻时候的模样。高捷则永远一副黑道样。忧愁的情绪,侯孝贤的都市和杨德昌的果然不一样。多次重复停留于客厅的那个镜头,给空间注入了一种延续的时间性,到那无人的空景让人觉察不到一丝生命力,于是枯燥沉默则将其投向了虚无。青春不是一味超酷模样,它更接近彷徨。
这才是侯孝贤的电影。“我们总不能永远停留在年青的日子里”,其实可以的,有电影。捷叔好清秀,李天禄、辛树芬、游安顺,都是打酱油的角色,熟悉而亲切。87年到现在都14年了,《尼罗河女儿》仍是个坑。这是一部用长镜头的黑帮片啊!有了朱天文,侯孝贤终成一代大师。
侯孝贤拍都市戏简直灾难,除了《千禧曼波》
【中国电影资料馆北京电影节展映】4K修复版。当年“要吃饭”的侯孝贤拍了部商业片,但依旧保持自己的风格,并未妥协太多。拍片为了捧杨林,结果杨林未红,高捷却横空出世,成为侯孝贤御用演员之一。让人感慨。相比主角,吴念真和李天禄演的角色更出彩,妙语连珠,成为影片亮点所在。三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