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谍战片中的一股清流
这是一部关于政治阴谋的影片,当然男主最后也成为这个阴谋的牺牲品,是一部悲剧影片.
但是这部影片我感觉是一部比较另类的影片,里面的桥段和套路以及对话展开不同于当下一些影片那些司空见惯的谍战片.以前老片就是这点好,有各种可能,不会像当下要考虑各种政治正确.
80年代的电影相对于6070年代的影片一个特点是配乐加强覆盖影片,里面的配乐也很悲壮,正好与男主的男子英雄气概相得益彰.
2 ) 再看《阴谋的代价》
记得那是1995年的某个深夜,央视的午夜剧场响起了那个经典的小提琴旋律……影片名字的下面还有一行小字:别名《脆皮兽之死》。
那时我还是深陷失恋当中的青年。二十一年后,我觉得自己好像没有什么改变。这个片子虽然在后来的成长中偶尔浮现,但没有再次观看的冲动;尽管那时候我就熟悉贝尔蒙多是不逊于阿兰德龙的巨星。
直到今天,一个巧合,我偶然看了一整天的一个网页资料——关于非洲被殖民掠夺和近年大国落子非洲的争夺,让我再次找来该片回味……也算是回首当年吧,才算完全看懂了该片。
二战以后,全球政治格局由欧亚纷乱转变为美苏两极对抗。始终没有选边的法国,在1979年伊朗人质危机(可参考影片《逃离德黑兰蓝》)事件爆发后开始诋毁美国“布雷顿森林体系”,几乎同时也开始向第三世界国家强力渗透。法国用尽政治、金融、军事、经济等手段开始大面积拓展非洲,以扩大本国在这个星球上的利益和影响力。该片即是以此为背景讲述了一起法国故事。(影片出品时间为1981年)
本片,也只有在一个比较自由的国度能够问世。
本片,以强烈的黑色幽默讽刺了当局。
一个政治牺牲品,通片以个人情感质问着当局;以其无可奈何的宿命刁难着当局。又以当局培训出的高超手段令当局束手无策。
这种无奈与窘迫、自信与迷失充斥着整个影片,正映照了法国民众对法国当局的国际政治外交的怀疑与讽刺。
也难怪多年以来,我记住的是影片的别名《脆皮兽之死》,还有那个扯人心肺的小提琴旋律……
3 ) 过时的电影永恒的音乐
不知道哪个大仙谁神经不对路,把这美妙的音乐强加了个做作的名:两把小提琴的对话.这一加不要紧,音乐把我给迷得无可救药,还热心的发送给n个朋友,却造成一个天大的误解---我想当然的认为是哪个准中国青年音乐人的灵光一闪作品.
收到韩伯邮寄的碟,里面刻录有贝尔蒙多主演的<危情蝶影>,放入电脑一看,那段激动不安的前奏在电影开始不久老贝苦大仇深做苦役的身影后很是突然的出现了,吓我一跳.---原来,那什么"两把小提琴的对话"竟然是莫里康大师的又一次激情挥洒.
莫里康配乐的抒情一直是内敛的.和贝尔蒙多是绝配.我喜欢这个一脸皱纹的法国男人.最冷酷的外表,最温柔的内心,这样的男人总是能唤醒你伴英雄浪迹天涯的万丈理想豪情.
这是上世纪80年代的作品了,在那时代应该是好看的.几十年过去了,人类阴谋与智慧急速提升,如今看惯<越狱>这种超级思维的现代大片,再回首,老贝已经不再令人有紧张的感觉,再难唤起那种激越的赏识与倾慕.
诶---英雄暮年,连他的粉丝也暮年了.
好在还有莫里康的配乐,总是那么年轻,可以对抗年轮对抗变迁,把我们永远圈在青春的围栏里,不至于出走失散.
4 ) 最好看的包场片
应该是92年吧,高一。学校包场,大场电影院,现在应该已经拆了。很刺激的剧情和很漂亮的女演员。印象中有一段激情戏,当时觉得很激情。
5 ) 遗弃
“见女人,带上你的鞭子”这是尼采两次被女人遗弃后的总爆发。日后这句话也成了众多女权主义者的诟病焦点。对此我们大可付诸一笑。但如果是被国家遗弃呢?我们应该怎么办,是像拉赫玛尼诺夫那样闷骚的敲敲琴键狂想一下,还是像施琅那样狂暴的带领十万水军荡平仇酋?这里,来自法国的Beaumont同志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方案。
Beaumont是一名法国特种部队成员,他受命刺杀非洲某国的总统,但却被法国政府出卖,成为这个非洲国家的俘虏。在俘虏营的数年间他受尽了非人的虐待,最终在狱友的帮助下他成功的逃离监狱,返回了巴黎……
喧嚣的火车站,穿梭得人群,幽婉的主题音乐渐渐响起。Beaumont信步走入电报柜台,用过去的密码给他原来的工作单位发了一封电报。由此正式宣告了自己的回归。“任务将被执行”寥寥数字,将曾经出卖自己的政府再次带入尴尬之中。
面对窘境,强势的政府并没有选择和解。让政府向个人妥协,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均属于小概率事件。他们开始组织应对方案了。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情报局的秘书是他的情人,业务核心是他的旧友,主管是他的老上司。甚至他们请来的特别顾问都固执得认为他是自己最出色的学生。毫无疑问,现在的局面恰恰说明了Beaumont过去的辉煌。粗心的法国政府舍弃了一个最不应该舍弃的棋子。
相对于众人的消极态度,整个情报局似乎只有一位后任的官员对此事最为尽心。此人虽然长着一张法国的浪漫脸,但是明显含着一颗德国的进取心。升迁的机会终于来了,也许他的心里早就偷着乐了。
王牌,终究是王牌。Beaumont用自己的表现告诉情报局的新人们,现在仍是我得时代。面对强大的国家机器,Beaumont机智勇猛、见招拆招。他们利用他的妻子作诱饵,却被化妆成乞丐的他轻易蒙骗,临走时还不忘用闹钟提醒他们:不好意思,最精彩的部分你们刚刚错过。利用他的朋友作诱饵,却被他巧妙的利用媒体为自己成功脱局。戏耍或许已经不能用来形容情报局一干人等的尴尬惨象,因为他们脆弱的神经自收到电报的那一刻起,就在不断被Beaumont恣意蹂躏。
情节渐入高潮,早先的那个非洲国家总统正访问法国。Beaumont开始出招了,先是西部牛仔一样的用快枪决斗帮助“德国心”完成了最终的解脱(如果导演让他这样继续被蹂躏下去,任谁也看不过去的)。然后又成功的设计布局,让政府派来的狙击手,当众射杀了那名总统与他有着不解之缘的非洲总统。尽管你们遗弃了我,但是我还是要完成你们给我任务。Beaumont用一种很黑色的幽默,回应了对自己的遗弃。
电影最后的结局是,他从容的从总统的临时府邸中走出,在他的朋友和不知所谓的公务员们面前径直走向本来要接总统的直升飞机。这一局面让法国政府不知所措,最终部长下了命令,让狙击手“阻止他”,就在他上飞机的一刹那,狙击手向他开了枪。了解了这位有意无意间不断地给政府制造麻烦的孤胆游侠。
影片结尾处主人公死在草地上,微风轻轻拂过吹起他的衣角,镜头一点一点地拉远,此时主题音乐再次响起。镜头是以直升机的视角从空中俯拍的,就好像是灵魂从躯体中脱离化作了空气,有一点眷恋的看着人世间,最终自己的灵魂渐渐飞向遥远的空间……
还是拉赫玛尼诺夫,“离开了祖国,任何艺术家的呐喊都会变得苍白无力”。人是社会的动物,没有人希望自己被遗弃,没有人想站在大多数人的对立面。离群索居固然潇洒,但又有几个人能抵御那种透骨的寂寞?将复仇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的人,其结局注定要成为悲剧。
其实我们的Beaumont也不是那种无可救药的人,他很清楚自己无法抵挡情人的甜蜜、朋友的温馨以及妻子的眼泪。所以他在刚回到巴黎就发出了那封宣战的电报,将自己逼上绝境。Beaumont的行为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报复,他是在用自己的行动向傲慢的高层呐喊。他在宣示自己的存在,在强调自己不可被遗弃。一个Beaumont的悲剧就已经够了,难道你们还想制造更多的Beaumont么?愿Beaumont是一个终结。
其实第一次看到这个片子的时候我还很小,除了紧张刺激的打斗追逐场面,印象最深的就是片中悠扬舒缓的主题音乐。后来才知道这是“The Wind, The Scream”片断的弦乐断奏主题。双簧管、长笛等木管乐器交相变奏,制造出淡淡的哀愁风味,令人想见萧瑟的法国秋景。
实际上这首曲子正是“Chi Mai”的一个变奏。影片的男主角让•保罗•贝尔蒙多非常喜欢“Chi Mai”的旋律,他请求电影配乐大师Ennio Morricone做了个变奏并用到了电影中,就是“The Wind, The Scream”。
在午夜,空旷的街道上,当耳边响起这首歌时,你会体会到一种浓重的宿命感以及命运的无可奈何。或者,在旅途中,在这首曲子的伴奏下,列车飞驶,窗外的林木飞驰而过,生命无常及无依的感觉即会涌上心头……
6 ) 过时的电影永恒的配乐
不知道哪个大仙谁神经不对路,把这美妙的音乐强加了个做作的名:两把小提琴的对话.这一加不要紧,音乐弄的我五迷三道的,还超级热心的发送给n个朋友,却铸成一个轻率的误解---我想当然的认为是哪个准中国青年音乐人的灵光一闪作品.
收到韩伯邮寄的碟,里面刻录有贝尔蒙多主演的<危情蝶影>,放入电脑一看,那段激动不安的前奏在电影开始不久老贝苦大仇深做苦役的身影后很是突然的出现了,吓我一跳.---原来,那什么"两把小提琴的对话"竟然是莫里康大师的又一次激情挥洒.
莫里康配乐的抒情一直是内敛的.和贝尔蒙多是绝配.我喜欢这个一脸皱纹的法国男人.最冷酷的外表,最温柔的内心,这样的男人总是能唤醒你骑在马上伴着英雄浪迹天涯的万丈理想豪情.莫里康的配乐也如此,恢弘阳刚
的大场面,掩盖不住细腻如丝的内心倾诉.<教父><海上钢琴师>等等,个人命运与世俗潮流不断的纠缠抗争,厚厚的阴霾中总是有一丝明亮在骄傲的耀眼.
这电影是上世纪80年代的作品,在那时代应该是好看的精彩的.几十年过去,人类的阴谋与智慧急速提升,如今看惯<越狱>这种超级智商计谋的现代大片,再回头审视,影片动作不够惊险,情节不够曲折,画面不够刺激,场面不够恢弘,人物计谋不够高深,那种激越的赏识与倾慕也就统统不再了.
诶---英雄暮年,连他的粉丝也暮年了.
好在还有莫里康的配乐,总是那么年轻,明亮如新,可以对抗年轮对抗变迁,把我们永远圈在青春的围栏里,不至于出走失散.
结尾的时候,看他那么气定神闲,我以为他有十足的把握活着走出去,可是硬汉也会死。喜欢配乐,喜欢Belmondo的表演,他老了,可依然有魅力。经典的片子,经典的配乐。
不错的剧本,充满了阴谋和背叛,贝尔蒙多式的玩世不恭,贴上了贝尔蒙多标签的电影。除了在非洲那段逃亡,拍得有点儿戏,整部戏充满了轻快和轻佻的感觉,和主题音乐隐隐合拍,尤使得结尾显得有些宿命的无奈,意料之外亦是意料之中。
看到AR10 就睡着了,眼睛再睁开是 FNC
①法国的悲情英雄,被政府出卖,向政府讨要公道,被政府杀害②埃菲尔铁塔下面的汽车追逐,虽不火爆,但贵在真实③用计让暴君毙于政府之手,是一个有趣的设定④法国的美女真漂亮
冲着 chi mai 这首配乐 也得给 5星好评!
亲爱的朋友们,我要告诉大家,我的健康状况良好,我归来只有朋友,没有敌人。一旦你们看见我倒在地上,那绝不是自杀。我没有理由自暴自弃,也没有什么想不开的......配乐是Chi Mai
Joss几次出其不意的行动都很有笑点,结尾真叫人难过。Belmondo几部引进过的动作片,小时候在电视上断断续续看过一点,从这部开始慢慢补全……周四法国的国家悼念仪式,用的音乐就是这部的Chi Mai。
《阴谋的代价》(译制片名字)补標重新再看蓝光版【译制经典】长译【2021-4-8网盘下载截图再看】长春电影译制厂配音:陆建艺 王瑞 刘雪婷 孙嘉禾 胡连华 金毅 刘大航 等
硬汉~还有喜欢收藏机器人玩具的朋友~至始至终只有一首宿命的配乐~
Morricone的音乐,贝尔蒙多的表演,都令人无法忘怀。
法国人真的不会拍间谍片
原来是叫这个名字。早年看时没怎么注意配乐。那时候对间谍题材很感兴趣,不知道这部电影的创意与那位国外行动局处长的回忆录有无关联。
没办法, 配乐是Ennio Morricone,还有贝尔蒙多和巴黎
我国八十年代译制的法国影片,片中贝尔蒙多逃出监狱的时候加上那首改编了的配乐"Chi Mai",孤独无助的旋律在我脑子里回旋了好多年,很多人也是因为看了这部电影而记住了这首乐曲
莫里康内的配乐非常经典,但是跟影片整体并不搭调。情节没什么出彩之处,甚至有点可笑~
片子本身就很一般,译制配音更是烂到爆,莫利康内的配乐也都用的不是地方。
挺好看的。情节稍显无脑,无敌的配乐“Chi Mai”。
背景配乐太棒了!硬汉也有死去的那一刻
有些黑色和搞笑,尤其是黑人总统嫖法国妓的场景让人笑喷了,想起小时候看过的一本冷战思维的连环画,叫《扎尔金少校的黄昏》,不过片子实在实在很平庸。
电影的配乐是浪漫的,即使面对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