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费里尼的死忠,应该不会有耐心看完两小时十六分的《朱丽叶与魔鬼》。
这两个多小时其实没讲什么故事,要说故事,也就是说一个富家太太一点点发现老公外遇,过程中开始疑神疑鬼,见神见鬼。真实和虚幻在她的世界里开始混为一谈,幻象会令人毫无提防地突然出现在眼前,朱丽叶陷入无尽的惶恐,而观众也只能陪她一步步走向深渊。 但如果是费里尼的死忠,你会发现这根本不是一部应该拿“故事”来理解的电影。在《八部半》营造的真实和虚幻的无缝交融之后,费里尼用这部电影将这种交融更往极致里推动。《朱丽叶与魔鬼》在亦真亦幻之间,遥远地呼应这主观现实主义的传统,本质上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 这部作品也许为后世开了心理惊悚电影的先河,尽管它并没有如很多后世的电影一样着意于渲染惊悚的氛围。 中国人讲阳气,一个人阳气弱了,鬼魅就容易侵入他的意识,这部电影同理。困在婚姻里的朱丽叶的存在和自我出现缝隙,虚幻的影像乘虚而入。生命中些属于死亡和毁灭的记忆(例如她严苛的母亲,以及那次被绑在铁床上被crucify的可怕经历)对她发出召唤,朱丽叶陷入了她的心魔,几乎走向毁灭。 当你沉到朱丽叶的真实和幻像力足够久,一直撑到两小时六分钟的时候,你会开始得到回报。 这是电影华彩式的高潮段落,也是电影史上绝无仅有的终局十分钟。在终于从这十分钟里获得观影满足之后,我愿意将这十分钟一一记录下来:
朱丽叶的老公很冷漠地走了,他的外遇已是确定无疑,他们的婚姻几乎就是注定失败。 朱丽叶已无力抗争,她坐在空旷的屋里,独自哭出声来。 她抬起头来,眼前出现一副末日景象
屋里出现蒙面的魔鬼:
古怪的小丑和俊美的男子相继出现:
恐惧中的朱丽叶咬牙对它们说:你们不是真的!走开!
鬼魅消失,可是瞬间再次到来,这次是雨中的纳粹,还有她那些神神叨叨的闺蜜:
各路鬼魅占据了房间:
朱丽亚逃回卧室,眼前出现她的母亲:
她央求母亲救她,可是母亲却要带她离去:
这时屋里的鬼魅步步逼近:
这时朱丽叶终于猛醒,她摆脱母亲,开门走进一个明亮的世界。 她看到了被钉在铁床上的童年的自己,她奋力解开捆住她的绳索,将童年的自己抱在怀中。
童年的她见到了爷爷,那个最爱她的人。爷爷带她想那些鬼们告别。
这时恐怖的厉鬼突然变成一群马戏团的演员(又是马戏团!费里尼永恒的隐喻!)。他们乘着一部巨大的马车挥手离去。
而爷爷也要和他的情人乘飞机走了:
他对朱丽叶说:“这飞机太老了,不能带你去任何地方。我们要走了,你不能,因为你是活的人。” 这时所有幻象都消失了,朱丽叶一个人看着草地和远方,她已战胜了心魔,获得彻底的释然。
这是诗一般的十分钟,一个女人的内心世界几乎濒临毁灭,又最终拯救了自己,这样的内心交战,也只有费里尼能表现得如此天马行空,又如此克制收敛。 那么是什么将朱丽叶从记忆和现实的困境中解放出来?是什么驱散她的心魔?是她的爷爷所代表的爱。 爱,才是人类灵魂的拯救者。 看到这里竟有点感动。费里尼从《八部半》走到《朱丽叶也魔鬼》,尽管形式上更加激进,主题上却开始回归质朴和温暖(而不像《八部半》的那种冷静漠然甚至玩世不恭),似乎遥遥指向八年后那部性情之作 ———《阿玛柯德》。 真正的大师都是返璞归真的,也许高度实验性的《朱丽叶与魔鬼》,反而是费里尼返璞归真的开始。
重温《朱丽叶与魔鬼》,从头到尾流畅又享受。两年前没有仔细琢磨出来的细节,如今都看透了。
这个故事其实说白了就是个男人出轨的故事,然而费里尼却借着这样一个日常的事情编织了一出女性成长散文诗。朱丽叶是我们随处可见的中年女性,我们可能很难去关心身边的中年女性们,可是导演把这样一个角色细细挖掘时,却让观众们感同身受的进入了朱丽叶的世界。
这部电影是梦与现实不断交织的方式来进行的,在朱丽叶的梦境中经常出现一个穿着银色纱衣的性感美人,那个美人其实是当年和他爷爷私奔的马戏团舞女。在朱丽叶一点点揭露丈夫出轨的事实的同时,这个美人也幻化成各种形象出现在朱丽叶身边。在现实中,苏西就是那个美人的具体形象。苏西住在朱丽叶隔壁,她像是一个引导者开发朱丽叶心的欲望。她带着朱丽叶在她的卧室参观,她那间奇幻卧室的大床正对着一面椭圆形的镜子,床尾还有一个山洞一样的装置是一座滑滑梯,通过滑滑梯可以进入一个水潭,水潭可以通向森林的河流。她还带朱丽叶去她的森林小屋,那小屋在树上,需要在树下乘坐一个可以容纳两个人的大篮子,然后打开机关,才能升上树屋。朱丽叶进入苏西的家后,犹如爱丽丝掉进了兔子洞,经历了各种奇妙体验。
对应着苏西这条虚线的实线,就是朱丽叶找私家侦探调查丈夫出轨。在第一次进入私家侦探事务所之后,朱丽叶回家便碰见一个叫做乔斯的神秘男人,他隐没在黑暗中向朱丽叶讲述名叫“桑格利亚”的酒、称赞她种的植物。乔斯的语言神秘,声音充满诱惑力,仿佛在念咒语,直到乔斯的脸从黑暗中进入光明,朱丽叶看呆了,那是一个优雅冷峻且充满魅力的中年男人。朱丽叶的丈夫乔吉跟她介绍,说乔斯是一位来自西班牙的客人。
我个人认为乔斯也是个虚幻的人物,他大部分的时间都隐在黑暗之中,偶尔在光线下让朱丽叶看到他的脸,他总是在朱丽叶极度迷惑的时候出现,说几句玄妙而又点拨朱丽叶的话。
当朱丽叶第二次去私家侦探事务所,侦探把她丈夫出轨的照片拿给她看时,朱丽叶终于崩溃了。在她灰心沮丧时又不自觉地踏入了苏西的公寓,公寓中正在举办聚会。她看到一群光怪陆离的人在苏西家的客厅席地而坐,有穿得像火鸡一样的银发老太,还有披着黑羽毛披肩的妖艳美人。
朱丽叶上前问黑羽美人:“你长得真美,一定是模特吧。你认识加布里拉吗?(加布里拉是她丈夫的情人)她长得比我美吗?”
黑羽美人点点头说:“是.”
这时,斜躺在客厅的贵妃椅上的异国歌姬吟唱起魅惑而又不知名的忧郁曲调,她身着一袭缀满亮片的曳地长裙,所有人在这一刻都似被她的歌声下了咒。朱丽叶眼泛泪光的望着美丽的黑歌姬。
苏西将朱丽叶引到自己房间,朱丽叶坐在卧室的床沿上,这时苏西那俊美的教子出现在她眼前。正当她要醉倒时,她抬头看到镜子里出现了童年的自己,她对她说:“朱丽叶你在干什么?”这一声呼唤将她惊醒,她逃也似的离开了苏西的家。
回到家中,家里又在举办聚会,聚会上出现朱丽叶的美丽严肃的母亲、姐姐们、她丈夫的朋友。。。。等等一大堆奇奇怪怪的人。正当她昏头转向时,乔斯又出现了,让朱丽叶心里顿时平静。她问他:“你是真实的吗?”乔斯回答:“这不重要,我只想让你快乐?”说完这句话,这个神秘的男人就消失在了朱丽叶家的花园中。
在这场混乱的聚会中,朱丽叶还结识了女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对她说:“你表面上害怕乔吉离开你,其实你的潜意识里反而是想摆脱这样的生活,你只是害怕重拾快乐和自由。”
在电影的最后,朱丽叶出现了一个具有隐喻的幻象,她看到现实中的自己把童年的自己从火刑架上解救下来。接着爷爷出现,爷爷鼓励她说:“我的小肉团,这次你终于不需要我,自己就能够从火刑架上下来了。”爷爷搂着朱丽叶走到一架飞机旁,然后对她说:“我要走了。”
朱丽叶不舍道:“不能留下来吗?”爷爷说:“你已经不需要我了。”说完走上了飞机,飞机上正在等待着爷爷的就是苏西。
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叹人类思维情感的复杂性。按照理智来说,那个和爷爷私奔的舞女应该是朱丽叶仇恨的对象。可是显然,在朱丽叶的潜意识里她是对舞女有莫名好感的,所以舞女幻化成苏西来影响她的现实生活。而本应该亲近的母亲倒成了朱丽叶恐惧和束缚的对象,最后朱丽叶把童年的自己从火刑架上解救出来,其实也预示着她把自己从各种恐惧中解脱出来。
结尾处,看到朱丽叶目送着爷爷和苏西还有所有在她梦里出现过的奇怪的人们,坐着马戏团马车离开的时候,甚至有一点感动。观众仿佛进入了这个中年女性朱丽叶的精神世界,陪伴她一起挣扎、战胜、继而成长。
重温完这部电影,不得不说,费里尼不仅是电影大师,也是人性大师。我始终坚信好的艺术作品是要将人导向光明的。
费里尼的百年诞辰,有机会能把他的经典影片再过一遍。初识费里尼,是在大学的某一节课堂上,老师播放#八步半#。现在还记得人在空中飞翔,一只脚被绳子缠住的镜头。
朱丽叶的核心故事,是一个有钱的家庭主妇得知丈夫出轨后,失去了爱,一个人恍惚暗自伤神中出现很多幻象。
没想到开篇就是朱丽叶和朋友们请灵媒,想到了碟仙。朱丽叶在听到丈夫半夜喊另一个女性的名字,让姐姐陪同下找私家侦探打听消息,反馈的照片、录音、影像证实了丈夫与一个年轻模特在一起,还为他们的家置办家具,模特家保姆都说两人很般配。
几个片段,和现实何其相似。正宫发现出轨,都会去找三,对自己的丈夫却还在小心翼翼地试探。也许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朱丽叶为了结婚精心打扮和准备,丈夫不禁忘的一干二净,还带了一群朋友,朱丽叶却还要装出不生气的样子。
周围的朋友都知道了,朱丽叶还得装作很坚强。在女邻居的引诱下,差点通过和小鲜肉sc报复丈夫。最后看到幻象-小时候记忆中被火烧的女孩-逃离了。
当然,片中不乏直男癌的内容,朱丽叶去看一个能算命的人,给到的建议竟然是让自己取悦男人。
关于结尾,我的理解是,在回忆外祖父的某些片段中能够直面朋友们知道自己被出轨的事实,虽然最后孑然一身,但释然了接受了。
55年前的电影,不得不说很多地方都处理的很超前。
费里尼第一步彩色电影还是玛西娜主演。自传性很强。妻子怀疑丈夫外遇整日心神不宁猜忌幻觉。就像夫妻俩的现实生活。和8又1/2类似但在梦境的处理配角等都逊色些。也有点没看懂。
费里尼认识到,一个男人说他很了解女人是件愚蠢的事情
在现实与梦境之间自由进出,于过去和当下两端穿行无碍。色彩大胆,艳而不俗。光影虚实,变幻莫测。超现实玩好了,就叫费里尼。超现实玩不好,都叫废了你。
装修大师费里尼(看了这部,张艺谋那装修算神马……)和服装设计师费里尼第一部彩色片,进入表现主义时代开始铺陈色彩。交给美国人拍就是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故事,但是费老师拍出了如梦似幻的特质。当然这部电影最重要的还是看服装和布景……
信仰、相术、艺术、礼数与自我,都在对一见钟情进行瓦解,对一生一世进行嘲弄,对一往无前进行勾引。不得已的觉醒总因出轨,等到被封禁的灵与肉开始启悟,才是这场心理大戏的佳境。没有什么海阔天高,只待世间容得下独一个自己,才见生机。spiriti译成魔鬼,实在是窄了,明明一切灵性之象,都在悉数招摇。三星半。@资料馆
看起来像男性视角对主妇妻子自婚姻中不安的解读,结尾与其说是Giulietta的自愈不如说是丈夫过分殷切的期望以给自己的出轨找一些自我谅解的法子。这也让我想到了Guido在他的那个King of the house的梦里对妻子的期许是“任劳任怨”。更多多少少唤醒了我的女性愤怒。诚然,我无法代替他人愤怒,也无法代替他人质疑。但这接连着几部用着过多自我投射的影片,让我开始对于Fellini和Masina现实中的关系有了一些好奇,我也并不买账那个著名的恩爱影坛伉俪的形象。按理说这种彩色电影还带着点cult片的画风,该是我喜欢的电影风格,然而这部片的内核并不能打动我。至此,我大概明确知道了我确实是欣赏不来Fellini,尤其是远离neo-realism的Fellini。3.5/5
令人失望且颇为厌烦。厌烦在费里尼调动了这么大的梦境·色彩·服饰阵仗居然只是去诠释一个本该心思细腻娓娓道来的题材?而且让其妻舍弃面部表情丰富的戏剧表演特长转攻视觉符号代言人其实很不明智,茱丽叶塔马西纳到底不是安东电影的维蒂,颜值身材远远撑不起本片为她特别编织的神秘忧郁氛围。两星半。
很老的题,只不过用费里尼的手法去表现了
@影城;四星半,最后半小时值五星;华丽纷繁,酣畅想象,内心欲望的具体化,内心戏不再靠独白,梦境和意识可以这样拍!一一击败心魔,挣脱婚姻枷锁、家庭阴影、儿时梦魇,解救童年的自己,不用闪回和其他技巧,光怪陆离、层层渲染中,一个流俗故事如此动人;写给玛西娜最美好的情书。
玛西娜,费里尼的正室和御用女主角,费氏电影中最不缺千娇百媚明艳动人的女人们,只有她长相奇特、身材矮小、着装怪异,对丈夫的不忠无能为力,对荡妇的痛恨和暗自歆羡永不止息,这部电影献给她。通灵与童年被焚基督徒。吊篮树屋。鹰头女身雕像。费里尼和克林姆,繁华情欲,且都一度自认足够了解女人。
别听那些人胡扯,费里尼最大特点不是梦境blah,那玩意儿留给林老师吧。他的特点在这部片体现得反而全,就是服装场景的大胆鲜艳荒诞,很fashion很gay,费里尼绝对是gay icon来的。还有就是完全不打招呼没有任何暗示的幻想插入。其实这电影也表明他并不了解女人。
和《八部半》一体两面,前者探讨男性的事业困境,后者探讨女性的婚姻本质,一黑白一彩色,很有意味。结构技巧和意识流意象过于复杂,观影过程比较费脑疲惫。最后的收尾非常精彩舒展,看完这片子甚至让人想到《卡比利亚之夜》,当女性获得苦苦追求的婚姻,人生下半程又如何?电影资料馆4K 修复版
#费里尼百年诞辰放映##资料馆留影#修复版,大块色调的运用令人印象深刻。Fellini“背叛三部曲”之最终章(其余《甜蜜的生活》&《八部半》),可当做一出特别的心理剧看待。不断闪回的童年场景(参考伯格曼《野草莓》),众人沉迷通灵法术以及与宗教有关的幻想,现实生活与内心世界互相侵扰,那些离奇古怪富有视觉冲击的超现实画面……较之前作,风格绮丽甚至魔怔,Fellini大胆采用实验影像和近乎意识流的心理分析,去诠释一个精神濒于崩溃的妻子那纷繁莫测的内心世界,并且决绝地与之前的影像风格彻底一刀两断。用多变影像真实而冷静表现人类复杂的内心,仅此一点Fellini已经将自己与同时代诸多仅仅关注外在表象世界的导演区别开来。
费里尼首部彩色片,伪女性版[八部半]。1.外化灵肉冲突的内心世界,魔幻而自恋,色彩与布景艳丽,所谓女性视角则仅是男性滤镜下的一厢情愿。2.火刑解救与献祭,妓女与修女(契如[八部半]回忆中的神父)。3.浮空花朵与树屋电梯柳条篮是费费钟情的悬吊意象。4.降神会同[甜蜜生活]。5.走进绿色。(8.0/10)
It's not about the story, it's about how to tell the story. 我深愛的費里尼。
超现实主义部分挺有趣的~~~
资产阶级女人受到丈夫欺骗,精神迷惘陷于幻觉最后终于清醒。充斥通灵术、鬼魂等神秘现象,也有大量费式幻觉、梦境、回忆等手法的运用,带有神秘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对上流社会中年女性自我压抑和惶恐不安的描写一如八部半对影人内心的探索。费里尼的第一部彩色片。
费里尼的《八部半》貌似成功地化解了他的个人危机,然而试图用同种套路来破除女人的“诅咒”怕是多少显示出一厢情愿的乐观。他为朱丽叶塔量身打造的“八步半”没能复制《卡比利亚之夜》那样的成功,最大的不足在于他赋予《朱丽叶与魔鬼》太多男性化的色彩和特征。冲动(感性)是魔鬼,然而影片却令朱丽叶从始至终一直保持着理性。费里尼不是受限于自己的想象而不懂女人,而是完全受限于自己身处的时代。宗教的道德枷锁和幽深的少女情怀就像朱丽叶头顶上肥大而突出的帽子时时笼罩着整个六十年代女性的真实面容,这是一味沉浸在幻想世界中的费里尼未能感知和预料到的历史问题。作为女人和妻子,朱丽叶塔显然对这种过于理想化的结局颇为不满。打上超现实标签的本片其实一点也不神秘主义,这是一部费里尼式的新现实主义作品。它的特点就是领先时代太过超前。
男性導演一般要拍以女性視角為第一敘述人的電影總是很作孽
原來神游朱麗葉才是最早的《盜夢空間》,費裡尼的第一部彩色電影,色彩大膽而鮮艷。主題是中產階級女人的黃粱一夢,與其說是拍給他老婆的,不如說是拍給他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