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看过两次,第二次看到一半才发现之前看过,相隔太久,第一次已经忘记了。
第三次再看的时候,才发现,制片方是德国和波兰,两个同样曾被轮暴的国家。德国因二战战败使全城的柏林女人都被苏联军人轮暴多次,德国被分割成好几块分别统治。而波兰更惨,被其他国家拱手送人,灭国轮暴。
这种国家层面的被轮暴,不直观,于是讲了柏林女人这种活生生的视角。
的确,就像很多古代有智慧的女性曾经说过的,妻子与妓女并无本质区别,都是需要依附男人,因为经济不独立。国家如果不独立,也跟妓女的命运一样悲哀,一样被多国轮暴,一样任人宰割。
东方曾经出过很多才智色艺俱佳的名妓,她们早已不是妓,而是姬,可入朝为仕的女臣。赛金花,小凤仙,柳如是,朝鲜还有黄真伊。黄真伊的诗歌甚至入选韩国中学课本,赛金花甚至可以在八国联军进北京这种外交大事上为之斡旋。
柏林的女人的求生欲,让她们可以熬过苦难,没有像被国难和屈辱摧毁意志的男人们一样疯魔或自杀,而是封闭创伤,顽强的活了下来。
柏林女人为了求生,主动与一位苏联军官结成了稳定的性关系,柏林女人可以因此降低被凌辱的次数和轮暴对身体的伤害,以及稀缺的食物。军官可以获得一个稳定的情人,甚至可以聊音乐与书籍等精神交流。战争对苏联人的创伤也是巨大的,很明显这位有格调的苏联军官并没有那么残暴,但底层苏联士兵有今天没明天的命运,仇恨,更容易失去所有的禁忌与人性,疯狂凌辱战败国。
当年苏军打退东北的日军,占领东北,蒋介石和宋美龄亲自飞到长-春进行劳军,有送财物又许利益,好不容易才把老大哥送走,根据地方志和史书记载,苏军接管长&春市,也对城内百姓抢掠,对市民女性进行轮暴。但这段历史是禁忌,没人敢提,知道这段历史的人,都觉得立在公园的苏军英雄纪念碑是耻辱,几次想拆,都不行。
电影《柳如是》当年拍摄制作动静很大,评分不高,但是部好作品。秦汉饰演的钱益谦这种有风骨有才学的大儒,政治上不得志被排挤,与柳如是相恋,本来国破家亡之时约好一起投江,但钱临阵退缩,领头剃头并跪在城门外迎接清兵入关。这种投降的行为成为千古骂名。但是柳如是在民间发现百姓根本不在乎谁夺取政权,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捱食不易。所谓士大夫们最在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气节,在生存面前,都是无法希翼的奢求。
柏林的女人也一样。她们像战俘的军人,投降是无奈,保存生命还有机会来日方长,手无寸铁又无组织的百姓拼死抵抗,是送死,是绞肉机,是徒劳无益的。
女性容易被寓意大地母亲,孕育万物,极大的包容性,顽强的生命力。《柏林的女人》在这段历史中,表层是屈辱,但深层是敬畏,对生命的敬畏。她们被像最底层的牲畜一样踩在脚下任人蹂躏,都没有被摧毁,而是顽强的活了下去。国家有这种信心,才能熬的过漫长的屈辱岁月,等待春天复苏,等待复国统一之日的到来。
德国是个神奇的国家,二战时期分裂成三块被不同势力统治,居然多年以后还能合并。朝鲜半岛作为一个国家至今仍是分裂成两个国家,同一个民族却相互对立和仇恨。欧洲其他地区就没有这么幸运,波赛地区自前南斯拉夫分裂后,至今战火不断,叙利亚更是无尽的难民,分太久未必合,可能形成永久性的改变。都德的《最后一课》,讲的就是这种尴尬与矛盾。
这部《柏林的女人》拍的极好,当年非常有争议,但观众们应该能从屈辱中看到尊严,无论再苦再难再屈辱,都咬着牙活下去,生存下去才有希望,这种精神永远值得尊敬。
之前对这段历史知之甚少,苏联在遭受战争屠戮后,他们每经过的土地(东欧、巴尔干半岛、德国、中国东北)都留下了他们抢劫强奸的暴行。 这部电影基于真实一名女记者在柏林失守时期的日记,导演并没有非黑即白地去露骨刻画苏联士兵的丑陋,同时也写出了他们战争中遭受的苦难,更将曾经法西斯主义德国士兵战败后逃避的行为,更加凸显出女人们所承受的苦难和坚韧。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女主在得知丈夫战死没有任何收入时为了生存无奈委身他人最后沦为妓女,但她的丈夫却最后选择和她在一起。而柏林的女人在饱受强奸折磨后,选择依附士兵让自己活下去,被苏联士兵称作柏林妓女,可是女主在依附上校后两人却互相产生了爱意,但是为了丈夫也只能在分别时刻道谢。即使最后丈夫厌恶她下贱离开后,虽饱受蹂躏,却仍然选择顽强的生活。影片最后一幕中,她并没有感觉到很伤痛,因为她太忙了,要找到火石,打扫公寓地板,还要找一些花……
近期看了些二战的电影和书, 让我对战争中人性的扭曲有了深刻的体会和认识。柏林的女人,反映战争中女性做为弱者所遭受到的肉体和精神摧残,看后久久不能平静。
- 女主作为当时的精英知识女性,在苏军入驻柏林后,经历苏军集体性暴力事件,刻画从最初的恐惧,愤恨,屈辱,到精神上自愈,寻求解脱的过程。 在经历许多非人的暴力事件后,她明白肉体可以被征服,但精神上只要足够强大是无法被征服的。所以,她主动找到上校,既然肉体被占有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至少可以自己决定被谁占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持她从完全被动到至少有一些主动权。
- 性,美貌和知识在任何时候都是资源,是可以用来交换其他的资源。资源的稀缺性决定能够交换的资源价值,也许是生命,也许是久违的美酒和美食,也许是对方的爱。
- 女主的丈夫回来后,看了女主的笔记,愤恨的说,你让我恶心。 女主淡淡的说,是吗。和她在战后的经历相比,丈夫的这句话已经毫无意义。
在战争中的经历苦难和战后的创伤是那代人无法忘记的,这也是战争片的意义。轻易挑起战争的人,千百万人将要遭受的苦难和他们玩于掌股之间的权力相比,可能根本不值一提。
愿世间永远和平
无名女人日记或者上校的女人,这不是在讲苦难和强暴,这是在战火掩盖下含蓄地讲述一个爱情故事.人物们因为日记的真实而真实,但影片中的上校没有毛子味,完全表现成一个德国军官了.最后在全苏联官兵眼前牵所爱人的手,回去以后必然死在斯大林的凝视下呐.估计是糟糕的德语字幕害了片子的豆瓣评价吧
颠覆三观的电影。这是我看过最震撼的战争影片,已经提前预订了我的年度最佳。觉得豆瓣评分不太高的原因可能是糟糕的字幕翻译,去人人下载外挂字幕观影体验会更好。1、战争、人性从来就不是非黑即白。2、幸存下来的柏林女人,都展示了超人的坚强。他们甚至可以在一起大笑着谈论被轮奸的经历,见面打招呼都变成:几次了?你可以说这是不要脸,不知羞耻。可在我眼里,这就是生存力,令人敬畏。男人更难放下仇恨和自尊,找到宽恕与和解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其实更脆弱。对于他们来说,只有以暴易暴,破碎,断裂,没有愈合,重生!女人真的比男人更善于容忍、变通。展示了一种“活下去”的信念,一种生命本身的尊严。让我有种感觉,“宁为瓦全,不为玉碎”,同样是一种高贵。3,比强奸她们更让她们接受不了的是强迫她们庆祝德国战败。
战争实现男人的梦想和野心,而女人们却在承受屈辱和伤害。不管是战败国还是战胜国,女人都是牺牲最大的。佩服那个年代里坚强活过来的女性,她们的经历让人动容,耻辱的不该是她们,而是那些带给她们伤害的人。
”Der Krieg verwandelt die Wörter. Liebe ist nicht mehr das, was es war. Und trotzdem wünsche ich dass mein Mann die Frau wiederfindet.“
和《南京,南京》类似,但明显更透彻
每个情节都值得深入探讨。二战片常常表现的人性,片中都有涉及。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没有[钢琴家]那种诗意的惨烈,怎么分这么低呢?
切入点很好,不像一涉及慰安妇的电影就卖惨,但是主题过于分散。
11分钟段,一位苏军士官扭身对身后出现的德军扫射,而这位德军身后其实还站着一位苏军士兵,这士兵没被流弹击中,还走向前来给倒下的德军补了机枪!!其实这种电影看多了会萌生“还不如德军胜利了好呢,至少德军军纪要好一点点……”,但也许那时也就换看《莫斯科的女人》了
战争,把罪孽的报应转嫁到了女人身上。很悲哀的一部电影,让人看得心酸。唉……女人,为了世界,你牺牲太多了。
我想同情你,可你不值得同情。因为这是战争,因为你是侵略的一方。
电影音乐非常的棒,仿佛倾诉着战争的痛苦。影片的镜头干净精致,一如以往的德国电影。战争中没有胜利者,俄军令人发指的强奸,女人们为了生命的顺从,自己丈夫的不理解,一切的一切都是战争的悲剧。但影片节奏缓慢再加上云里雾里的字幕,让影片的观赏性大减,不过影片所展示的真实的历史算到位了。
所有的丑陋,源自战争。所谓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大义不过是暴力和奴役的借口。而女人,无可避免的成为注定要失败的男人们的最后的暴力对象,一遍又一遍
“不管是疯狂的苏联士兵,还是女主人公的丈夫,自杀的家庭男,都反映了男性的毁灭力。相比于女人,他们更难放下仇恨和自尊,找到宽恕与和解的力量……对于他们来说,只有以暴易暴,破碎,断裂,没有愈合,重生!”这篇写得真不错~不管德国还是俄国,男人还是女人,“都是战争的孤儿”。
该高潮时就高潮,很有力度
果然不能随便挑个非CC出品dvd就拿回来看。。。 片子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拍战争背景的片子不带一面打着人性牌一面扮演受害者的,这本来就是没人是真正意义上的好人,每一个人又都是相对无辜的事。
当你国家被敌国杀了三千万人口的时候,你没资格要求他们保持道德和人性。
试图揭露苏联红军强奸妇女的丑恶罪行,其实只能说明一个道理,就是翻身农民比财主都恶毒。能把这题材拍得这么难看,这导演算是有点道行。
“阳光法国”版字幕翻译很烂!最好看“威信”版的,切记!本片在网上被宣传为“揭露苏军在柏林暴行”,但我看过后却发现实际上并不是如此,片中的苏军在西方电影中已经算够正面了,“暴行”只是他们个性鲜明的一部分,苏军也是人,也爱好音乐、跳舞、喝酒……作品改编自一个柏林女人的日记
“纳粹臭名昭著,纳粹一旦撤离,被占领区人们对待所谓的“奸细”的手段,也并不比纳粹温和。”
战争是野心家挑起来的,受伤害的却是无辜的普通人,珍惜我们和平的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