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格雷是警局探长,巴黎已经有5名女士被杀害,案件却毫无头绪,5个受害人也缺少共同点,除了都是深色头发。在一次聚会时,医生告诉他很多病人喜欢炫耀自己的犯罪行为,这点启发了探长。探长故意制造了一个案件,报道超越了犯罪者的行为,以此激发犯罪者继续行动,同时探长招募了一些女警志愿者来吸引犯罪者并在城市投放了200多个便衣警察,果然获得了一些线索,被袭击女警抓到的纽扣和布料证明犯罪者是个有品位的人,很年轻三十岁左右,并且通过纽扣和布料找到了买布料的年轻男子默塞。默塞说他一周前由于衣服烧了个洞送给流浪汉了,梅格雷坚定认定默塞集是凶手,但缺乏直接证据和作案动机。西装被找到后发现洞是24小时内烧的,证明默塞撒谎了。就在确认默塞凶手时,又一名女性被杀了,案件重新来过。在梅格雷的逼问下,默塞承认杀了5个人。
默塞从小被妈妈的爱控制,满满的窒息感,结婚后母亲希望控制夫妻俩,夫妻俩偷偷搬走,搬走后默塞却被妻子的爱控制,母亲和妻子互相仇恨,都想用爱控制默塞,甚至愿意为了默塞去做任何事情。默塞在母亲和妻子控制下一无是处,他恨母亲和妻子,因此去杀人证明自己。
看来母亲与老婆争丈夫的爱在全世界都一样。女人用爱控制男人,让对方充满愤怒和内疚,却无法释放,容易让男人通过不正当手段去释放。
憨豆先生去做探长有点怪怪的。
去问询口供是个技术活。
这部电影我有一个点没有看懂,就是关于西装的问题。凶手如此谨慎,杀人都没有留下作案痕迹,但是为什么在西装上的问题上犯了一个如此低级的错误?如果说是给了流浪汉,那么当然警察找到西装会发现那个烫的洞是新躺上去的。为什么凶手不直接把西装烧掉或者以别的方式毁掉而要留给警察找到呢?这不就给了他们证据吗…
前几天看Mindhunter,剧中说每一个连环杀手的背后都有一个不称职的母亲,和一个缺位的父亲。
此案也不例外。幼年时做屠夫的冷酷父亲,强势母亲,好不容易结了婚,没想到妻子是另一个妈。
绝望。梅格雷的创作者乔治-西默农也是一生都在抱怨母亲。
警长的表演可圈可点,一点看不到憨豆的影子,确是难得。整个破案的过程靠心理战。
首先设下局,让外界误以为凶手已经归案,激怒真正的凶手。
以女警员为诱饵,诱使凶手再次出手。对凶手体型基本了解,并得到衣服碎片。
锁定嫌疑人后是漫长的审问、对峙,最后让妻子和母亲同时出现在凶手面前。凶手崩溃。
没有走访亲友同事,没有犯罪现场痕迹调查,仅凭心理分析和察言观色破案,在今天看来简单。
但是,想想原创乔治-西默农出生于1903年的上世纪,梅格雷系列小说大多写于1930年左右。在当时这种心理背景分析已经是非常超前了。
村上春树先生曾在他的短篇集《大萝卜与难挑的鳄梨》一书中提到乔治-西默尔,那个短篇的题目就叫《交流大有必要》,风趣幽默。看完对乔治-西默尔的秉性经历一叹。
附1 乔治-西默农传
比利时作家乔治·西默农的名作《黄狗》于1981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外国惊险小说选》第二集作为书名出版,使西默农的名在中国得以传播。金志平在《外国名作家大词典》写了一篇饶有趣味谈论他著作的小传,至今脍炙人口。1993年美国出版了派特列克·马汉姆的《这个不是梅格雷的人》是至今写得较好的西默农传记。
西默农是个多产作家,一生写了76部梅格雷探长系列故事(按:金志平说是82部),170部其他“严肃”小说,还有用18个笔名写的200部其他作品(维基百科说总数超过450部)。
西默农1903年生于比利时列日,家庭比较贫困,15岁时父亲患重病,他便不得不辍学。当年他就在一家书店里当店员,这是他的第一个职业。次年进《列日日报》做小职员,从跑刑事案件的记者一直提升到专栏小说撰稿,到了1921年出版第一部通俗小说《在阿什桥上》。翌年在法国巴黎小居。一旦到了巴黎,这位野心勃勃的外来人在作记者工作中认识了法国作家安德莱-纪德,安德莱劝他减少作品中的华丽辞藻;听从这个劝告以后,他用乔治-西姆的笔名出版作品,成为通俗小说家,声名鹊起,加上他的勤奋,一年之间写了44部小说。1928年,他离开巴黎,沿着运河漫游了法国的外省和北欧水乡;在旅途中,他创造了儒勒-梅格雷这个人物,回到巴黎后他放弃了乔治·西姆这个笔名和通俗小说的写作,出版了梅格雷系列小说,单是在1931年就出版了11部。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德国占领了巴黎,但由于他的声望,得以继续写作,也经常和女演员阿尔莱蒂及导演德柯阿在街头露面。他们在战时与通敌分子来往,声名狼藉,巴黎解放后使西默农不得不去美国避居十年之久。1955年回到巴黎,不久后去瑞士定居,有一时期就住在洛桑英籍华裔作家韩素音家的附近。他住在那儿深居简出,晚景凄凉。直到1989年86岁时去世。
根据传记作者的观察,西默农从来不是个快活的人,虽然他热衷于醇酒妇人。他曾经夸下海口,说同他上过床的女人至少有一万人之多。他之不快活是由女人引起的,至少是由于一个女人,那就是他的母亲。西默农一直都在抱怨他的母亲恩利爱特-西默农,幼时母亲不喜欢他,从来不表达对他的慈爱。他在所写的自传体小说与回忆录中,对他的母亲不少攻击。他一生愤恨他的母亲,在她去世后的一年(1970年),他突然停止了写作生涯,不再出版新作。
与其他女人的交往,也并不成功,他结婚两次,但两次婚姻都不符合他的需求。
但是他的艺术生活却是一丝不苟的。他在作品中不断在他穷苦的青年时期打圈圈,如怀恨他的母亲、诽谤他的父亲。这一切可能是西默农写作的动力,但同时也是他灰心丧志的源泉。作为一个比利时人把法国写得那么有魅力和精确,不是易事,何况他写的是公众关注的法国:旅馆、车站、乡间市镇、停尸室、水路、酒吧及警察局等等。唯一的室内描写都是在梅格雷系列小说中。不同于西默农,梅格雷有理想的家庭,完美的女主人,这种平静的家庭生活都是西默农要追求的。
西默农显然没有忘记安德莱-纪德对他的劝告。他常用的词汇不超过2000个。他讥嘲那些“非叙述性”的小说,同样的人物,特别是女人,不断在不相同的书中出现,他也不以为意。
他以巴尔扎克为他的楷模。这位《人间喜剧》的作者也是一位快手而又草率拿出成品的人,同样也是以写通俗小说起家而获得了盛名。特别引人注意的则是巴尔扎克也是和他母亲龃龉了一辈子。西默农非常适合于用这一则墓志铭:“一位小说家也是个不喜欢他母亲的人”。
附2 交流大有必要/村上春树
法国有一位叫乔治-西默农的作家,精准的文体、敏锐的观察力和作品中营造出的感人气氛是他的拿手好戏。他写的梅格雷探长系列小说,赢得了世界性的追捧。但他著称于世,并非仅仅因为数量超过两百种的著作,还因为他是一个活跃的womanizer(花花公子)。
据作家晚年的自白,他“从十三岁开始到现在,曾与大约一万名女子有过性关系”。这一类自白难免有些夸大其词,我们不该照单全收。他太太在他死后就曾经说过,一万这个数字绝无可能,“最多也就是一千二百人吧”。可就算如此,也足够凶猛了,您说是不是?
根据他太太的证言,西默农跟身边的女人挨个儿睡了个遍。他身边那些有求必应的女人似乎也有问题,可明知如此,却还在那里统计人数的太太也真厉害。这到底是怎样一对夫妻啊?
西默农声称:“我不把性交视为不道德。我只是需要寻求交流罢了。”然而我觉得一般情况下,世上的人哪怕没有性关系,也有办法向周围的人(即便始终说不上充分)寻求交流,生活下去。为了彼此沟通就非得一一发生性关系的话,只怕身体也吃不消吧。
西默农先生本打算摘取诺贝尔文学奖,最终却未能如愿。不过时至今日,这种事情早就无所谓了。请试着想一想,三年前的诺贝尔文学奖是被谁摘走的,已经没人记得了吧。但西默农是个性爱狂这件事,却作为传说在文学史上灿烂地(也许未必?)大放光芒。
不用说,在性爱方面,重要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如果质量令人满意,对手哪怕只有一个也无所谓。然而就算跟一万个异性睡过,心里却没有着落,一切都无非是浪费时间和精神而已。
说个跟性无关的事——本人在收藏LP①唱片。纯属偶然,我也是从十三岁开始收集的,如今数量已经相当可观。几乎全是往年的爵士乐。要是人家问我有多少张,我也不甚清楚。我收进来很多,也扔掉很多,没有时间去统计数字。我猜大概不会超过一万张,不过不能保证。
要问我究竟想说什么,那就是对收藏(倾注心血的对象)来说,问题不在于数量,重要的是你对它们理解和热爱到什么程度,有关它们的记忆在你心中鲜明到什么程度。我觉得,这才是交流这个词本来的含义。
日复一日地去逛二手唱片行,用指头翻弄散发着霉味的唱片套,心里揣摩他的苦楚:西默农先生一定也很不容易吧。世间有各色各样的人生啊。
说实话,这部电影纯粹冲着憨豆先生看的,向伟大的慈善家罗温艾金森博士致敬!剧情本身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传统的侦探悬疑片,简而言之,这是一场婆媳矛盾引发的堪比伦敦开膛手杰克的连环杀人惨案,憨豆扮演的督察梅格雷顶着社会舆论重重压力最终破案的故事。不过,憨豆演这么严肃的片子总感觉他一下秒是不是有什么搞笑的事发生,因为他的一举手一投足还是那个熟悉的憨豆先生,但实际上整部电影几乎看不到他怎么笑过,因为,这不是喜剧片!
憨豆正经起来真的很有气场
剧情非常弱,但胜在简单直接,憨豆先生竟然未让我出戏,厉害。
法国女人都好有味道,巴黎不愧是引领时尚的潮流之都!整部电影的色彩是我中意的^_^憨豆终于开口说话了,演得很传神啊!就是片子结尾要是再长点那就更好了!
憨豆先生好评,剧情有点简单啊,猜到了的说。不过画面感真的很美,色调也很喜欢,腐国小帅哥讲英文真的好好听啊。
这是英国电视剧吧,剧情一般,转折都不算意外,算比较中规中矩甚至有点无聊的侦探剧。豆豆居然是男主角,虽然演技挺不错的,但一看到他那张脸就想笑啊~~~
推理故事不算太厉害。难得的是扮演憨豆的罗温艾金森自始至终都没有让人觉得影片和他个人有一丝的搞笑成分。
憨豆先生演技无可挑剔。对白极度精简。老欧洲是现代戏剧祖宗。男人只是从母亲手中由妻子接手(何况还有众多母亲不放手妻子争夺的),他对社会认知尚浅,或者即使有认知但是无能处理……自己的事做不好,家事处理不好,工作中也多是一团糟或偶尔灵光一现但长期发展困难重重。不信你观察……
憨豆,非要严肃地演一个让我不笑的角色……好吧,我确实也没笑,这个电影甚至连一般电影里偶尔的幽默都剔除了……
唯一亮点就是憨豆先生。他的造型给我一种很奇怪的感觉,一方面很有些苍凉,一方面却又毛茸茸的。他还是像英国人,而且是典型的那种,一点也不像巴黎人。至于剧情,前面的所有铺垫都很平淡,关键证据都不是靠推理而是靠技术检验确定的,因此尤其乏味。结尾的转折我很早就猜到了。
拍得好美,演员都好棒!
全五星,无懈可击的翻拍佳作,so much decent。憨豆先生少见的非特型出演,才发现他的台词和声音也是如此的出众。
气氛不错 憨豆先生很适合这种严肃片儿啊
4.5,四舍五入只因比一般4星作品要好。虽然相比第二部趣味性弱一些,仍然不失为佳作。老故事现在看必然没有多少新鲜的案情,所以要尽量以白纸的心态去欣赏,本片描绘出旧式罪案调查故事的韵味,突出的方式是“挖掘人心”得以结案。电影拍摄地是匈牙利,同时是参与制片国家
平淡的故事,但是节奏非常舒服,其实是罗温念台词的声音非常舒服
四五十年代的侦探故事,在简陋刑侦手段之下对分析犯罪细节人物反应和纯逻辑的追求,总是有一种特殊的韵味。看了两遍才明白最后嫌疑人的母亲和老婆一起来到监狱他为什么狂吼后认罪,因为如果他顽抗到底,即使脱罪仍然摆脱不了母亲和老婆的精神控制,所以干脆放弃抵抗。
令人窒息的爱……色彩复古漂亮,推理过程虽简单,但也非常缜密,细节很厚实。
两个神经病如何接力塑造出另一个神经病。全片风格很英国,一点儿也不巴黎。BGM和锅匠裁缝风格很似,片头桌边的麦格雷出现后,音乐一个滑溜的小转弯奏出主题曲前奏,紧跟着女声响起,靡靡之音,真好听。
憨豆先生冷静地一如所有事都在自己掌控之中的样子简直帅哭!
可能是那个年代的办案手段还是太简陋了吧,剧情感觉略单薄。憨豆难得演正剧也是一样非常有演技。
Rowan喜剧脸啊,但是真心是好演员,推理剧的这条线其实有点太弱了,角色的设定很有趣,但是感觉多少不够突出人物的个性,细节的线索给得太少了。发生在法国,可是整个故事和人物完全就是英伦色调,巴黎的背景设定实在是有点失败。整个故事也太过依赖开膛手杰克,何况开膛手已经是一个被玩得快烂掉的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