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观众的视角一开始就被导演悬在了高高位置上,仿佛我们如上帝一般全知全能,但其实我们的内心在受到不断的质问:当社会道德分崩离析,人人自危,谁应该为此负责?谁又应该肩负起重建的责任?
所有人都有可能同时处在指责别人和被指责的位置上,警察和黑帮都只为自己的人利益考虑,弗里茨朗夸张的德国表现主义风格,放大并外化了人心中的原始欲望,包括对恶的报复惩罚也是一种原始冲动。
凶手贝克特是一个饱受精神病折磨的杀人犯,但这也不会让观众产生对其的怜悯心理,因为在这座幽暗冷漠、烟雾缭绕的病态城市,所有人随时都可能作恶。
#BFI# #Bigscreenclassics# #111mins# 重看。之前看影片感觉到剧本的优秀,再刷后才发现1931年导演那惊人的镜头语言和剪辑能力。
镜头上,各种前推到特写镜头带来的紧张感,情绪消散后拉所营造的抽离感,还有几幕大远景对于男主所处状态的表达,都很恰当地传递了情绪。中间的追逐戏还有一段儿手持摄影… 真的太强了!更强的是长镜头,印象较深是两场,乞讨者的大本营那段儿长镜头,用来阐述乞讨者组织的纪律性,并且最后的上移借墙面转场也非常惊艳,随后又是利用窗框的构图,前推直接越过玻璃达到画面上的无缝衔接顺联剧情,最喜欢的一组镜头!后面还有对“众生”的审判时仰拍的长镜头,当然大量的脸部特写镜头下德国表现主义所影响的人物带来的夸张的表情被更加夸张的放大,带来的张力也是很强的。审判时俯拍镜头滑过那一排排人物的脸,搭配上头顶灯的效果让整个安静的环境带有极强的压迫感。还有几次空镜也都契合对白的从画面上或回顾或填补了细节。
光影上,印象最深的就是开场那段“M“未露脸的黑影犯罪了,也在结尾处男主的自述中有呼应。其次是最后有黑帮老大们(各司其职非常有趣)代表的“权力”起立对于“M”的审判,黑影也是有很强的指代性。
剪辑上,最精彩的莫过于警察和黑帮讨论时的交叉剪辑,带有极强的讽刺性,
人物上,实际上各个人物是被弱化了,更多的是一种指代性。片中对人物也提前做了铺垫,然最后审判来的时候观众可以“更好的”参与到事件中,以字体推断的病态心理和借由镜子反射到小女孩时压抑不住的情绪为最后的审判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而警察,黑帮(尤其是黑帮老大背后那“芸芸众生“)就更加直白了。M被“烙上”印记后的几次被拍肩非常逗趣,从被标记,到被指认,到被辩护,到被法律带走。
第19届法罗岛电影节第8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M就是凶手》,下面请看前线在程序结果中快速有力的黑帮和警方的评价了!
果树:
快速而有力。全程能将观众牢牢抓住。
Pincent:
出彩的镜头设计太多了,哪怕只是一个仰角机位、一个拍摄阴影的镜头、一场黑帮开会烟雾缭绕的环境布置、一个凶手出现时橱窗的大型符号..种种细节都令人印象深刻。还有那些声音设计!何时静音以及何时出声,一曲洗脑的哨声和一位看不见只用听的瞎子,似乎都能给本片在声音上的精彩设计进行注解。一双看上去快瞪爆了的眼球,由社会所造,也直勾勾地盯向此时欧洲畸形的社会。
Morning:
弗里茨朗的第一部有声片,他讲这有声作为了主角被表现,庭审的台词戏很有意义,不仅如此,每一次讨论都变成主角,第一次圆桌议案,那个拍法后来被多兰在《双面劳伦斯》里完全的学了去,但他滥用,显得略微无聊。彼得洛的表演相当精彩,他其实做了一个惊悚表演应当更为镇定的震慑力表演,变态的儿童杀手,他用他呈现在黑白影像里的如孩童般的大眼睛令人心生不适。现在看来,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街道场景显得失真,但只是条件所致。
一桶猫:
德国后表现主义电影 弗里茨·朗的第一部有声片 叙事、构图都展现无比的张力 风格突出演技绝佳 运用的艺术手法甚至胜过现在很多作品 对人性的复杂展开了诸多思考
松野空松:
最喜欢两处,一是黑帮和警方的交叉剪辑的讨论会,彼此之间的斗争轻而易举建立起来,但是这种斗争的结果不是由双方直接竞争体现,而是影片第二处高光时刻,非法人员(黑帮)审判罪犯,并由罪犯反过来质问黑帮,因此警方的审判过程已经没有必要,最终的责任还是丢给了受害者们,真的是莫大的讽刺
折射入网:
寻找、追捕过程环环相扣,异常精彩。警察查案时以安全为理由侵犯民众自由和隐私。杀人犯触犯利益才惹得黑道众怒,黑白两道就是强权与利益的代表,电影对比两方开会的场景非常有趣。最后的落点又在私刑与人权上,把电影提上了一个新高度。
Her Majesty:
弗里茨•朗在从表现主义向黑色电影的转变中,电影理念和美学系统的不成熟导致了这部怪胎电影的诞生。观众所感受到的cult感和怪异感其实皆来自于导演对技法掌控不成熟和剧本写作的不完善,而非导演真的有完整的黑色电影美学系统。布列松说:有声电影发明了寂静。在有声电影兴起的初期,导演们皆泛滥地使用寂静和噪音。正如这部电影里,我们能感受到导演对于无声的滥用,让惊悚感大打折扣。最后一段法庭辩护戏或许在那个年代有启发意义,但如今看来其中的“法律能否判不能对自己行为负责之人死刑”和“人民是否对恶人有审判权”两个议题早已有明确答案,没有多加讨论的必要(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看这两个问题其实并不需要讨论太久)。其中黑白两道同时开会和角色说话但是观众听不见两个桥段都被刁亦男抄在了《南方车站的聚会》里,而M一人对抗黑白两道的大概念很可能也被刁亦男挪用做了《南》故事的主要框架。
子夜无人:
整个追凶过程槽点很多,但一头一尾拍得实在漂亮。开场铺垫案件发生的前奏,是从一群小孩把凶杀编成童谣玩耍、然后到皮球拍打的布告上呈现的案件报道、以及凶手登场后映在报纸上的阴影,一气呵成就把凶案链条上所有的环节都刻画了出来,犯罪者的有恃无恐和待宰羔羊般没有危机意识的孩童世界之间构成极强张力的二元对立;而结尾的私人法庭上,真正审判的不是罪犯,而是信任度已然跌破谷底的公权力,当手无寸铁的群众集体举起双手的那一刻,谁才是真正被混淆了面目、也失去了面目的受害者?
苍山古井空对月:
有张力的情节都是无配乐的,用安静的气氛制造张力,用口哨声反映凶手的内心波动。凶手欲行凶失败,站在商店前,后景是店里的上下摆动的箭头和旋转的圆盘,很有意思的隐喻。一些剪辑的手法用得不错,比如警察和帮派分别讨论如何抓住凶手的平行剪辑,以及帮派头子和警察头子说话时的动作匹配剪辑。 最后是帮派抓住了凶手,并且由帮派进行审判,也许是反映了那个时候大众对于警察的不信任。这场审判戏也探讨了程序正义和结果正义该如何选择。除此之外本片也算是比较早的表现心理犯罪的影片。
#FIFF19#第8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看到底下那么多装逼的评论,心情就像M突然发现身后被标记了白字时那样,好惊悚好害怕!!!!!瞪!!!!!
M逃进阁楼那一段特别精彩!彼得·洛长得果然猥琐!演个绑架小姑娘的变态杀手太合适了!1931年的这部电影现在看来还是有些琐碎冗长!翻拍的话应该不错!
观感很奇怪的一部电影,就像无声和有声的结合,无配乐仅有图像来烘托情节,前段闷的要死,中段的剪辑很棒,结尾升华主题的对峙是点睛之笔,全片的悬疑点布置出众(说的就是那个口哨!), 对杀手的人物刻画很深刻(选角!)。(问题:那封信是谁写的?)
【B+】第一次看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不负盛名。在许多方面的想法都远远领先于同时代其他影片(尤其是对声音和光的运用),只是毕竟是先行者,已如今眼光再看有些地方还是显得生涩,比如那个平行剪辑,很生硬。
黑社会对杀人犯的人道和法律审判是很有意思的。真正的执法机构是无能的,但是一个罪犯又有什么权利来说另外一个罪犯是不可饶恕的?尤其是,这个杀人犯在倾述自己的心理病态时,听众席上的若干观众还默默的点着头。终究,这个社会的罪恶似乎是没有出路的,因此才有最后一幕的,父母们应该看好自己的孩子。虽然这最后一句台词真的出现得很突兀和莫名其妙,像是匆忙之间添上去用来过关的。如果没有执法机构的审判和最后母亲的画面,我想这部片子要好得多。
弗里茨·朗十分大胆地让一位罪恶滔天的凶犯在大银幕前为自己辩解,凶犯与群众的关系变得十分微妙;朗用一个社会新闻进行了一次政治反思,这是1931年的魏玛德国;按照克拉考尔的观点,M同样预示了纳粹德国的崛起。马克·费罗更认为结局中女人的警告表明朗和他当时的女友Thea von Harbou(后加入纳粹)对魏玛共和国民主的不信任,流露出两人的意识形态(cf.Cinéma et Histoire, 1977)。从以微观的社会事件对社会制度进行宏观的分析角度来看,朗无疑是影史的先驱。
开场利用影子铺设惊悚氛围、人人自危的紧张空气,与明暗双线并行的抓捕过程构成高反差对比,制造出不少萌点;空无一人的街道,M惊恐的表情,口哨的运用,堪称经典;对连环杀手的心理描摹,以及对法律制度的揶揄,都具有前瞻性。
原来,他只是个卖萌大师。中间有一段很惊艳的平行硬切剪辑,瞬间明朗了两个势力、一个目标的局势;想不到在全民哄笑那一刻燃了;最后的辩论虽然升华了高度,但也同时削弱了快感;那支口哨的旋律,忘不得。配乐贫乏、完全依靠影像推进的原味悬疑片,这是黑色艺术品。
黑白构图的张力,无声与画面的急速运作的对比,轻快口哨和极端反人性行径的并行不悖,空镜头与人物戏剧性夸张表演的穿插。电影在那个有声片刚诞生不久的年代,可以承载太多的艺术手法和社会诘问。如同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个体背负社会病是流行于每一个年代的瘟疫。
解读一部经典电影就要联系当时的环境,读过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癫狂与文明》可能对电影中欧洲的法律体系有所了解。其实就剧情来说这部电影很是粗糙,不过最后的审判意味伸长。人权,自由,权利,精神病一系列中世纪的产物柔和起来,这才是这部戏的精髓。
传说中的德国表现主义力作。这种片子放在现在的天朝完胜那些大片。最后的辩论进入了人权、制度和法律的思辨,而他们的概念完全是基于人性的角度,这是人权的思考。前半部的悬疑解惑,后面的基层社会的私设法庭,凶手的经典口哨还有夸张的表情和肢体。经典!8.6
每次看德国电影都忍不住往政治隐喻上想,德国真是一个牛逼的国家啊。影史上第一部讲连环杀人的电影,却比后来的那些要高明得多。黑社会审犯人那一段是我觉得电影最好看的一段,“难道把你交给警察送进监狱,让国家养你一辈子?”,警察搜寻许久无果最后由盲人找到了线索,这真是个无比讽刺的故事。
除对白和口哨声外其他声音基本无,更别提扣人心魄的配乐了,但作为一部1931的有声片,如此足矣。有趣的地方在民众对警察(政府威权)的不信任(妓女朝警察啐口水),以及黑道擒获凶手的设定,加上最后私设法庭和真正的法庭审判对比,如此种种真是大胆的讽刺。口哨声很瘆人。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向美国黑色电影转变时期的牛逼片子,而且就我目前的阅历来说,它好过所有的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以及八成的(另两成我没看而已)美国黑色电影,这当中的差距,是巨大的
8论底层人民群众社会活动的重要性人民法庭所代表的民声与法庭所代表的正义 情感与理智的对决 谁才是真正的正义30年代就拍出如此前卫的社会题材作品 完爆如今各种院线商业流水线粗制滥造品结尾人民法庭的大法官与激起的群众又或是集体主义兴起的预言与写照
印象最深的是 他说“你们要是杀了我 你们就是冷血谋杀!” 群众听到后笑了起来;他说“我要求把自己交给警察!” 群众也笑了起来;他说“我要求把自己交给民主陪审团!” 群众还是笑了起来。群众没有兴趣也觉得没有必要听他说些什么 这不重要 “让他死”就是大家坐在这里的目的。M是凶手 而乱审判的群众也是凶手——从个人观点来看 某些罪犯——就如M 单单交给法律来处理是难解自己的心头恨 就应该让他受折磨——但民主审判又不能当主流 如何让法律和民主完美结合这才是国家最最重要的治国之道 最后在法律和人情里留了一个做选择的悬念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近乎完美,扣一星最后的伪庭审,当民粹已然发展到人人相疑,社会不安时,是无法产生如此模式化的场景的。东方快车式也许更加契合
淘到DVD了哈哈
群众大会真牛啊
B+/ 大半部散点透视无主角剧本,结尾审判似黑化生之欲;超低仰角俯角,移魂般长镜空镜,阴影与光的博弈; 心理音效恐惧感仿佛真空。无论文本还是影像都有新的尝试,昭示着尼伯龙根大都会的默片时代之后似乎稚嫩却更有生命力的弗里茨 · 朗。万万没想到喜剧效果这么出众。可作最近网络话题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