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三大战役里,拍得最经典的就是淮海战役,虽然在一些问题上存在瑕疵,比如过于突出邓公在战役中的影响力减轻了粟裕的描写,其实这是有历史原因的。据当时的主创人员回忆,本来是想以尊重历史已粟裕大将为主线,但后来因为当时的政治背景的原因,拍了一部分无法进行下去了,只好以第二野战军和刘邓为主,主要突出邓公的影响。但瑕不掩瑜,无论陈邓还是粟裕刘伯承元帅,他们都为整个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当然历史不能埋没粟裕大将的卓越战略谋划和战役指挥才能。如果不是当初第三野战军对济南战役的胜利,也不会有后来淮海战役的构想,这一切的一切,都体现了粟裕大将卓越的战争艺术造诣。
电影对战争的宏达场景的描绘,对战士,对国共高级指挥员以至于领袖人物的刻画,简约不简单,恰到好处,精辟到位,没啰烂。战争进程也是真实还原,此后的战争电影,再无超越的了。
豆瓣评分7.4,不中肯,缺乏客观性。在中国战争电影史上,至少9分,再无比他高的了。
“过去的回忆比将来的希望更加甜蜜。” 有宏大战斗场面,有决策层的机谋暗战,也有对战场各方面细节的呈现,还有对情感的烘托。 陈老总说淮海战役是独轮车推出来的胜利,其实就是说民心所向对战争的决定性作用,蒋介石对北伐的回忆正与淮海的中野华野处境相同,而与国民党军现境则疏异。仅仅二十年的执政时光,国民党统治将民心所向变成了众叛亲离,其警示不可谓不深,希望作为胜利者继承人的现政权能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始终以民为本,时刻警惕自身,莫再重蹈覆辙。
刘伯承的破纸伞、邓小平鞋陷泥中、解放战士爱美不愿剃头、邓小平陪剃、战士死前照镜子、小平留镜子下葬、奖励战士勋章的理由、为战死者撕白布裹尸、被强占女学生逃亡……细节多多。没有那么多说教,没有那么多口号,一个个实实在在的行动在告诉我们,胜利者因何胜利,失败者因何失败。
战略部署上,解放军上下级是互相理解的,中央绝不干涉具体指挥,只定大的策略,友军之间也是关心的;反观国民党军,战略变动不定,上下级互相猜忌试探,蒋介石甚至直接干预指挥部署,友军之间互不援助。杜聿明因蒋为其母办寿便放弃坚持,最后允许士兵投降对方以获衣食,他其实早已预知失败之后果。
陈布雷先生最后之进言已经是如履薄冰,可蒋是不愿承认、宋氏完全不当回事,最大的腐败也许就是不自知或者明知而不予承认吧。
从前总是不理解为何国共要内战,总是不希望自己同胞相残,于己何益?最近几年,看了《好家伙》、《人间正道是沧桑》、《圣天门口》、《大决战》(电视剧版)、《大转折》等作品之后,对国共两党两种政权的斗争有了更多了解。非为争夺执政之权,而是必要之国家政治革命所必需经历的苦难。它既不是反抗侵略,也不是帮助他国免受侵略,似乎是不义之战。但不战,则人民无民主自由之未来,说实际点,没有地权生存之基,人民看不到可欲的未来。
国民党:表面繁华,辞藻丰富,实际上却内外空虚,军心不稳,指挥混乱;由于政治上的震慑,权力收缩,战争指挥策略一言堂。 共产党:管理朴素,言语朴实,实际东北连成一片,兵备通畅,指令通畅;高层指挥头脑风暴,敢于放权,新星策略一套又一套。 后勤: 战争进入第三年了,仗越打越大,支援前线的路一天天的伸向远方。乡亲父老们发出了“倾家荡产为了前线”的呼喊。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共有543万男女民工扑向淮海战场。凭着88万多辆太平车和独轮车,76万头黄牛、毛驴,29万副担架,30多万根扁担,送上去了多少米面、大饼,多少棉衣、军鞋,多少棺木和裹尸布,很难有准确的计算。 陈毅元帅有一句名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独轮小车推出来的” 披麻戴孝送物资属实动人。 夜间偷袭yyds,一排大炮打前线工事战壕,然后总攻遇河人搭桥,一鼓作气。火攻威力猛烈居然能射如此之远。 夜晚被大炮打得灯火通明。 战场上成片成片的尸体。战场上可以拍个人特写,但是千万别拍士兵的个人英雄主义,因为战争本身是集体性的,不是个人性质的。 剃头细节: 剃发刀是梳子与剪刀的结合。 为什么要剃头?因为头部受伤了,有头发不好处理伤口。
内部政治混乱。 淮海战役进行时,副总统还在游园,冷眼旁观,暗中期待局势变化,盘剥利益。 孔家,宋氏的贪污只手遮天,奈何总统视之无物,油米不进。 粟裕:
第一大将,以少胜多,越打越多,太牛叉了。但是影视展示比较少,后面单独找其他作品补一补这些战略的谋划吧~ 杜聿明:撤退就不能恋战,恋战就不能撤退。 但是总统先要求撤退,撤退时刻又要求援战。 《孙子兵法·谋攻篇》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因此领导者主要做的应当是制定战略,选对可以信任的有能力的下属,具体的战术目标要放权给下游实地指挥人员。
小学三年级思想品德课,老师问成败的原因,我的回答是简单一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老师很高兴。
现在又过了遍那段历史,我觉得国军失败的原因,其一是指挥协调。老头子远程随意瞎指挥(杜聿明同学请你坐下,别着急吐槽...),而且他本人也不够果断、战略眼光不行,比同样越级指挥的小胡子还差得远。各兵团相互根本不能协同,出工不出力,只求自保,政治派系斗争在战场和南京都一直发生。(每次军事部署优先考虑的甚至不是军事,而是政治影响,派系立场)
其二是情报上。国防部作战厅长郭汝瑰就是个内鬼啊,太多要害部门都是中共地下党,关键时刻战场上反戈(比如淮海一开始整个军团的叛变,直接切断黄百韬和徐州,战役开局就不利;黄维军团突围的四个主力师,第一个师就战场叛变...),任何军事部署一出来就被共党截获,甚至电话都能无延迟直播,这大概就是我军委所谓的“运筹帷幄抵百万兵”吧。感觉从二十年前开始就是这样,情报卧底姿势水平上,共党远远吊打国府。30年代初一个共党叛逃过去的特务顾顺章(本来上海中共就要因此完了,结果又被中共地下党、北医校友钱壮飞给破局了),随便露两手就让国府特务同行惊为天人。共党的特务水平可能是源于苏联,国府二十年如一日在这上面吃大亏,咋就不知道改进改进呢??
不过话说回来,为什么那么多神通广大、身居的高位的人情愿以身涉险、默默无闻地当中共敌后潜伏人员(下场大部分都谈不上好),或许正是对共产党的理念和主张深信不疑吧,那样就还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再总结一下,原因一体现了中共的组织、管理、整合力量资源能力远远优胜。
原因二体现了中共的思想、文化、宣传能力非常强大,让无数人坚信不已。
而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就重点在文化、宣传上,不断的肃反和清理,也使组织机构非常严密,“党指挥枪”。(时至今日,我相信中共的组织能力依然是世界上的奇迹般的存在,不然新冠疫情不可能得到这么好的控制)相比之下,国民党长期以来重点都在军事、外交上。建政多年,蒋中正最终还是未能完全做到统一整合全国各势力。到了后期党组织的严密性更是大打折扣,党成了藏污纳垢之地,十分松散。
所以说,软实力(文化 组织 宣传)是可以胜过所谓的硬实力的(军事 科技 外交)。
气势磅礴,小平叔略抢戏,刘帅发布命令的时候相当霸气,粟大将神走位,陈老总一看就是镇得住场子的,不怪乎能封帅
黄百韬将军也是个难得的将才了,
后来救火队长背锅侠杜聿明将军被围时候的惨状,看的五味杂陈,
国军被自己人玩死了,派系林立,各自为政,大难来临各自飞
最后还有个土工头号卧底微操大师常凯申,
淮海是打得最爽的,却是拍得最差的,老蒋不配滑铁卢,李讷江青,14陈老总背后的书架,26刘邓陈相遇30把机密告诉记者36白毛女42假柿子45岸英夫妇,鸡鸣,镜头真好,沈安娜61邱清泉妈个逼66长镜头72特写邓,支前太差,95小哥99邓抢戏107,150大别山苦了113镜子126镜子,张冬凉摄影。
除了部分zz镜头,这就是中国电影的巅峰啊~一点点不爽的是因为当年的zz环境,此片极大的突出了邓,但大家都知道淮海战役真正的核心是粟,另外碾庄和双堆集都是极其惨烈的换人头,华野1纵4纵6纵的一些故事没拍出来有点可惜,包括十人桥。看着黄维兵团的行军长镜头,你一想到这里面没有一个人是CG出来的,还是会震撼的
比辽沈战役更引人入胜。黄百韬一死报君恩、陈布雷忧国死谏、杜聿明坐困愁城,都令人叹息。败笔之一是故意吹捧邓,甚至还有邓的裸背洗澡戏,简直偶像剧套路了。
三部中最烂,某人硬说是自己指挥的,导致电影里指挥权都分不清,按照谭震林的讲法:「贪天之功,无耻之尤」
大概是被笑贫的粉举报删评了,但这一部的的确确就是坏在他身上,而且即便如此刻意地加戏,他的台词仍大多是些意义不明的废话。
成就:在电影里指挥淮海战役
杜聿明放弃徐州向西南撤退,途中收到蒋亲笔信命令杜务必向东南方向进攻,解救黄维兵团。杜聿明说道:不知三军之权而统三军之任,完了,完了。随后邱清泉,李弥调转向东南,不出意外的被东野牢牢包围。
邓二代的形象被刻意拔高了,对粟裕的表现还是不够
所谓战略决战,简单说就是赌国家的命运、赌军队的命运。这个“赌”字啊,很不好听,可又找不出一个更恰当的字来代替它。就是这么一回事,啪的一下押上去了。
豆瓣上竟然没有一个人夸这个场景~当年国军要是能走成这样也就不会转进台湾了
蒋介石刚愎自用杜聿明无处施才粟裕勇猛无敌小平果敢无畏还没有辽沈战役好玩
长镜头波澜壮阔 前后落日奔马十分精彩 除去主题不说 视听语言无可挑剔
淮海战役是粟裕打的。
片头:“献给中国共产党诞生七十周年”。对比九十周年的献礼片《建党伟业》,当真是,承平岁月,消磨壮志。
自从邓大人说淮海是他指挥的之后,刘和粟几乎终生不谈这次战役。拍这部剧的时候,党政军参与过解放战争的几乎都参与了这部剧的审核,这也是这部剧质量很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七十多年过去了,攻守易势也是令人唏嘘不已。
邓在八一电影制片厂指挥了淮海战役
如果真正全权由杜聿明指挥,绝不至于输成那样
邓
“不要说你们一个纵队,就是中原野战军拼光了,其它各部队照样过长江解放全中国(gue)”,根据党指挥枪的原则,二代目作为总前委书记中原局书记,指挥淮海也说的过去。本片相比辽沈战役很多小情节有些过于做作,比如刘帅数台阶、二代目冷水澡、战士剃头,同时对粟裕表现不够,饶漱石就更是没有姓名。也有不少情节刻画的非常出彩,如小推车、雪地劝降,总体而言瑕不掩瑜。另外五人合影还原度太高,经典的长镜头为后世无数影视剧所借用。
谁指挥的淮海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