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裏對他們說,我走在我的路上,快慢與你無關。從來都是那樣的。——題記
[1]胡拉
我是我,像別的女人一樣,九歲開始戴黑頭巾。這片土地的女人,這塊天空,這碧海銀沙都和從前沒什麼兩樣。一直沉默又永恆。
很小的時候,他們叫我哈瓦。哈瓦一點也不哭,哈瓦是有耐心的人。哈瓦有奶奶給與的智慧,那是婦女代代相傳下來的生活哲學。是神的旨意與牽引。哈瓦很平靜,如奶奶所希望。哈瓦努力爭取成為女人前最後的一點時間。離成年的中午的最後一個小時,糖果在我和海森之間傳遞一次又一次,那是我生命裏最甜美的一個小時。後來的我總會記得,生命的甜美就是那樣還沒有來得及明白就開始一點點消逝。從我成為他們規定的女人的那一天,生命的一切都不可避免的只是減損,越來越單薄。
我結婚以後,他們叫我阿河。我所能記得阿河的故事,只是那一次自行車比賽。那場比賽後,阿河失去了所有親人。那一天,阿河咬著牙說,好,我同意。於是她就被他們的世界放棄了也因此成為獨立的人。我被捨棄,然後我也捨棄了他們,我做得到一個人面對神靈。我成為了一個徹底無牽絆的女人。
當一個人選擇了孤獨,語言是多餘的東西。我已經很久沒有和人說話過。我已經很久都不在意別人說什麼,無論是嘲笑還是褒獎。最後的一天,我把一生所有的願望用五色的布條系在手指間。我信任時間的積累早已經讓我銘刻於心。我突然記得我缺了一件東西,可是我記不得到底是什麼。童年時,我丟失了自由。青年時,我丟失了家庭。老年時,我沒有什麼可以丟了,因為我被世界丟了。我只能用金錢將“自己”一點點買回來。我買冰箱微波爐,買回家庭主婦的那個我。我買婚紗花束,買回新娘的那個我。那一天我,也就是胡拉,說,把我的東西搬到船上來吧。我的船緩緩駛向大海深處。那是我生命最後的一天。最終的一天,我走向了海,帶著整個人生的重量與收穫去做最後的旅行。生活辛苦的印痕不再深刻。此生遇見的不同臉孔都已經消失,記憶的圖景都輾軋成虛幻的灰燼,聽過的音樂都如耳邊風吹過又散。當海水漸沉,生命之火搖晃它最後一點微弱光芒。我的笑容仿佛是遲來的燕子,帶來過期的消息。望穿人間風景後,內心充滿感謝。而且,在最後的時間,為內心的純潔,覺得驕傲,覺得勝利。這是我智慧的方式。這是一個女人真正的勝利,我終於離開了他們,我將與天神在一起。
這就是我簡潔的一生。我的人生在一開始,便被各種力量免費預支了。這裏女人的命運,沒有什麼是不同的。男人的世界與女人的世界是割裂的。男人是神的最高意志執行者。女人信神,卻只能是神和男人們的女僕。女人是沉默的。沉默如空曠的海灘。黑頭巾賦予我們黃金一樣的性格,隱忍,執著,順從,還有隱藏的生命的智慧。
[2]哈瓦
那一天,我9歲,我見到了我的未來。
[3]阿河
那一天,我被丈夫拋棄了。我在那一天見到我的過去和我的未來。
[4]我
當我看完這個影片,還是有很多疑惑。導演到底是傳達了什麼資訊呢?
整個影片畫面清爽,情節也很簡單。也許這些不足夠去詮釋一個或者一類女人的一生。但是我還是認為它起碼能說明一件事。那就是女性的智慧是深藏的,女性更靠近神靈,更有和神靈溝通的能力。影片緊緊抓住了成為女人的一瞬間。第一次是一個小女孩正式通往女性世界。第二次是一個有主見的女性擺脫他人主宰的生活。第三次是一個老年女士總結並且回饋自己的一生。我以為一個小孩子變成一個真正的女人必定要有這樣三步,首先學會尊重他人的世界,被大的世界接納,然後找到自由,最後找到快樂。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裏,生命的樣式總是那麼單調。一個女子想要自己的人生,必然是永久的順從,或者是永久地反叛下去。至於順從還是反叛都不該被品評高下,只是天生的性情。女子的人生可以在灶台前沉默演繹,也可以是在高檔貨櫃前流連。女子可以是被親族寵愛,也可以是倔強地孤獨。女子只要她有她獨立的思考能力和靈魂,那麼她的人生就像男性一樣,是勝利。
哈瓦插下小小的樹枝,小心地規劃時間,她以這樣的平靜來面對接下來漫長的人生。可是我不能簡單說,她的內心是不自由的。成年是走向未來的大門。阿河失去了親眾,失去了生活的保障。同樣我們不可以簡單判斷她的人生將是蒼白的,將是飄搖的,不幸福的。胡拉用畢生的心血買了一大堆她根本不需要的東西。難道她的行為只是無意義的瘋狂麼?這是她回應他們的世界的一種方式。她用了一生去準備這個回答。儘管,我們可以為她們每個行為都找出一個解釋,可是說起來,這一切還是悲涼。一個小女孩失去了和小夥伴玩耍的純真童年,一個青春妙齡女郎失去了家庭,一個老人孤苦伶仃,連街上的大孩子也不喜歡她。她們的人生是如此狹小,她們的生活是這樣缺乏顏色。抗爭的結果就是終生存在各種無法彌補的缺憾。不抗爭的結果就是終生只有不是自己選擇的生活。
這片土地盛產淚水麼?
我們女人只可以靜靜佇立在海邊。亭亭的姿態是自己的孤歡。悲喜的滋味早已經辨不出。
人生只是秘密。無解答的秘密。天空知道,海鳥知道,你我卻永不知道。 但是我珍惜這仰望天空的方式。這是我對生命的方式。我說好,童年的夥伴,再見了;我說好,丈夫如果你想那麼就請放掉我吧。我說好,謝謝你,人間,我已經滿意了。 我也只是天地間匆匆的過客。我也一樣走向永恆的彼岸。 我是我的音樂。我是我的畫卷。我是我的全部。
只要頭頂的天空,腳下的路。 只要簡單的生活,簡單的原則。 不要問我為什麼一個人,不要問我為什麼這樣疲憊。 請你只是經過。 請不要打擾。 你好。 謝謝。
再見。 *06年写的影评。
小女孩哈瓦用手比划着小树棍投下的影子,着急地说:“等到影子没有的时候,我就要回家了。”她的小伙伴却并不明白这树影的含义。也许她自己也不明白,什么叫作,“今天开始你是个女人了……”。对于9岁的哈瓦来说,如果好好利用这央求来的“最后一个小时”才是问题。导演的镜头却有些残忍,这一个小时竟然就这样无所事事的虚度了过去,当她和小男孩你一口我一口吃着棒棒糖而高兴起来的时候,妈妈准时来到她身边,为她戴上面纱。“已经中午了。”只是一个小时的时间,如此清晰地标示出她生命的节点,从这里开始,一段人生结束,而另一段开始了……
三个不同人生阶段的女人,一个女人三个不同的人生阶段,怎样理解都可以。童年、青年、老年,每个阶段所处不同的角色让女人陷入不同的内心与外界撕扯之中。童年时期是环境与外界的启蒙,长者要求你干什么,你在不解或不愿意的前提下依旧会遵守与顺从,因为人格还没有健全与完善,更谈不上独立。
即将9岁的小女孩哈瓦被长辈禁止与男孩接触,要开始戴上黑色面纱,她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但她知道她得听话。她得在中午12点之前回家,因为12点她刚好9岁,12点之前是她仅剩的自由时光。她在朋友屋外插入一根木棍,当木棍的影子消失便是正午12点。她在屋外,朋友在屋内,她买了棒棒糖与朋友你一口我一口的分享,这一对青梅竹马眼里满是纯真与浪漫,以及无奈。对哈瓦来说,她即将被自己的国家与文化禁锢,在还没有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阶段被教化。
青年时期的女人阿和与一群带着黑色头巾的年轻女人们一起进行自行车比赛,她的家人们一个个骑马赶来阻止她的骑车行为,这在家人眼中是大逆不道,丈夫甚至会为此而离婚。但阿和依旧一言不发的坚定的向前骑行,不断加快速度试图摆脱家人们的纠缠。这是一个独立人格成型,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女人进行反抗与坚守的人生阶段,态度明确,但她最终还是被家人们拦了下来,一切似乎都在向更糟的境遇发展。
年迈的老太胡拉购买了大量商品对方在海滩等待运走,海边的小孩子们面对琳琅满目的货品新奇不已,这些东西对于他们来说太过奢侈,而疯狂购物的老太似乎在弥补曾经失去的自我和时光。如今年迈的她可以买任何自己想买的东西,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但她也没有精力来享受这一切,享受独立的自我与生活,疯狂的报复性消费更显悲凉。
很先锋的电影。在这个敏感的国度,三个年龄段的女生,三个阶段,进入束缚,挣脱束缚。自在。很意识形态,看过难以忘怀。
中文“女人三部曲”,英语The Day I Became a Woman,都道尽了女人的一生。黑色的纱,远航的帆。看过就很难再忘记海边那犹如超现实的自行车赛。“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三部曲巧妙联系,结尾很棒;
连续尿血三次,直接挤入年度TOP5……马克马巴夫的妻简直就是个神啊,这节奏,这剧情,这联系,这音乐,这诗意,这转变,这狂想,最后那个红结,卧槽,卧槽,卧槽……
戴着面纱的哈瓦在海边目送着老妇人,她和她的家当们浩浩荡荡地渐渐远去。却有如老妇人在回视自己的过去。正是曾经那个9岁的自己,那个现实中的女人,成就了今天这个空荡荡的自己,一个只剩下虚无的真正女人。然而这一切,哈瓦依然是不能明白的。
束缚女人的黑头纱却是男人扬帆远航的帆
如果说韩片有九命,那么伊朗电影就有千面,它的强大不是出几个厉害的导演来做做代表,而是底下有一群有才华、有创意、有能力的导演在拍好电影。本部讲了同一天,同一个地方,三个女人的三段故事。第一段走写实路线,头巾作风帆;第二段完成一个出色的影像暗喻;第三段颇有魔幻味道。最喜第二段。
女人三部曲 Roozi ke zan shodam
此片观影心情的三个细节:发呆;沉默;突然发笑……
评分有这么高?女性主题表现的太刻意了!第一段的小姑娘很可爱,但担心别人看不懂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大师的全家都去拍电影……本来没啥,但拍的太勉强就觉得~~挺龌龊(姑且用这个词吧)。
1、本片是伊朗著名电影导演莫森·马克马尔巴夫的妻子玛兹嫣·马克马尔巴夫的处女作,拍摄于波斯湾上的基什岛。2、通过展示一天中三个不同年龄女人的故事而汇聚成一个伊朗女人的一生。3、片尾小女孩在海边目送老奶奶的同时就如同老奶奶在回视自己的过去,她到底缺少了什么?谁也不知道。
1.在影子消失前回家,还是小孩子的他们,不知道那一声“再见”意味着什么。男生通过黑纱扬帆出海,奔向自由。黑纱却是钳制女人一生的噩梦;2.眼前的公路犹如伊朗女人反抗的道路一样绵延不绝,望不到尽头;3.迟暮之年,用尽一生的积蓄去购买青春时候的一个梦。
三段仪式,简单粗暴。
m21163:孤苦伶仃顺从的老妇胡拉还缺什么呢?阿河算是新时代的抗争,小小的哈瓦会成长为什么样?
最可悲但也无处遁形的是自己身处黑暗,否定这种黑暗成了唯一可做的,最终在畏的前提下亦步亦趋。
四星半//由浅及深 由外而内 是女性对女性的关切 是女性对自我命运他人遭遇的细致观察和精准展现 这种关照有且几乎只可能来自被环境与他人塑造过并且清楚认知塑造的形式和过程的女性//或许尤其在伊朗的社会人文环境里 女孩首先要被揉捏成被认为的女人形象 再细微的反抗动作也容易因为形只影单而被重新揉捏回被认为的女人形象 而终于丧失了生育价值的女性也终于拥有了一点点重新做回自己的可能//如果争取平等权利的女性真的做过头了 可能早也不是现在这副样子了
通过童年、壮年与老年三段时期三个不同女性身上发生的故事,平静地控诉女性的遭遇。童年期是最好的。
小时候,知道小木棍的阴影短促,不知道黑头巾的阴影漫长,初吻酸甜的棒棒糖赶紧多舔两口。长大了,黑头巾鼓荡成帆,像戈壁滩上一团疾驰的黑云,最快的黑骏马也追赶不上。等老了,自由的购买一切包括自由,裏紧头巾满载一切乘桴于海,却是去殉葬死亡。第一次看这种风格的伊朗片,最喜欢第二段,黑头巾鼓荡成帆,像戈壁滩上一团团疾驰的黑云,要让最快的黑骏马也追赶不上
娜拉们,或者是一个女人,一生,在夹缝中艰难的求生,最后,她还是缺失了某件东西,跌进深深的空虚和无奈里。
先锋意识。但三段式结构还是表达的厚重程度都显得简单了些。整个还是女性的诉求意识:第一段女童是伊朗儿童电影一贯的优势,纯真美好,价值观上无可挑剔;第二段的反抗借由公路场景中镜头的优势,把那种挣脱束缚过程中的漫漫长路表现的很好;第四段是一种虚无、平静的宣泄,老妇用物质补偿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