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站在25000英尺的高空,向下跳了106次。
汤姆·克鲁斯是个不要命的演员。
站在两万五千英尺高空,向下跳了106次。
有些演员笑了。这都什么年代了,是好莱坞的特效做得不够逼真,还是绿幕抠的背景不够骗人?
不找文替,也不用武替,怕是脑子瓦塔掉了吧!
通常来讲,电影里展现跳伞的镜头不过几秒,[碟中谍6]中也只有2分钟。演员们无需为如此短暂的镜头卖命。
不要说演员,替身的专业特技跳伞员亦是时时刻刻在拿生命表演。
2013年,曾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扮演007的跳伞高手马克·萨顿,在阿尔卑斯山跳伞时遇强风,直坠山崖身亡。
没有人知道在千米高空中会发生什么,每一次坠落都是命悬一线的冒险。
而汤姆·克鲁斯拿自己的命赌了106次。
有传言,跳伞的诞生源于一个囚犯的逃跑。
1628年,囚犯拉文被关于意大利的一座监狱中,像[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安迪一样,总想着怎么越狱。
不过他没有安迪那么完美的计划,他为自己设计的逃跑路线始终只有一个:翻墙。
监狱墙高数丈(如今监狱墙高是男5.5米、女4.5米),跳下墙非死即伤。
一天亲友探视他时,为他带来一把雨伞,使其灵机一动,打着伞翻下了监狱的高墙,毫发无损。
其实早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也有类似于打伞平安落地的传说。至明朝,还出现了跳伞的杂技表演。
但就实际看来,拉文与《史记》的事例更近似于传说或是侥幸的偶然事件,因为普通的雨伞根本担不起救人一命的重任。
曾有专家分析:
60公斤的假人从12米高的试验台坠落,超大太阳伞起到的减缓效果最好,说明伞面大确实能起到减缓坠落速度的作用,但同样不能当救命伞。 真正的降落伞伞面是测试用的太阳伞的十多倍,从而能够产生足够大的空气阻力。
也就是说,正常人打伞从高处跳下,不死也摔个半残,下半生无法自理。
那么有据可考,从高空跳下安全落地的第一人当属法国的加勒林。
1797年,加勒林在巴黎100高空处割断热气球的绳索,在人们的惊恐中安稳落地。
同时,也开启了人类一项接近死亡的冒险运动。
据统计,1970年代的美国平均每年有42.5人死于跳伞,80年代降至34.1……
近年随着跳伞装备与技术的成熟,这个数字下降到了22.4,但这并不意味着100%的安全。
死亡之外,是数千万跳伞爱好者重伤的噩耗。
[触不可及]中的白人富翁菲利便是其中之一,他在一次跳伞事故中全身瘫痪,颈部以下都不能活动。
然而他们中却没有人因畏惧死伤而停止对高空的挑战。在影片[触不可及]的最后,坐着轮椅的菲利还带着德希斯又跳了一把。
这一点倒是与百年前拉德文一样,生死由命,为得是那分秒钟的自由感与挑战极限的满足感。
所以说,跳伞从诞生之初就是一项与死亡打擦边球的运动,上帝许你生便不会死。
如果说总体意义上的跳伞,汤姆·克鲁斯并非唯一接受跳伞训练,并完成这个项目的演员。
2015年,韩国女演员郑仁雅曾为即将接拍的电影进行跳伞训练,期间突遇天气变化,不幸身亡。
不过她当时接受的是高度在700m-3000m之间的普通跳伞训练。
在跳伞的类型中,还有一种高度在7000m以上的高空跳伞,分为HALO(High Altitude Low Opening)和HAHO(High Altitude High Opening)两种。
汤姆·克鲁斯是第一个在镜头前完成HALO跳伞的演员。
HALO是高跳低开,HAHO是高跳高开,两者的区别在于开伞的高度不同。
HALO要求跳伞者根据情况,在低至3000英尺的低空开伞,HAHO则是从飞机跳下后10-15秒(27000英尺左右高度)开伞。
开伞高度不同,所以相比HALO,HAHO的跳伞高度更高,甚至允许超过20多万英尺。
但对于跳伞来说,跳得越高并不意味着越危险,而是对开伞时机的把握更惊险。
它就像是一个关于度量的游戏,不能多一分也不能少一毫。
在高空开伞过早可能遇到乱流导致降速不足,在空中一直飘着,找不准着陆点,或是由于空气的冲力不够,伞撑不开,还有可能与身体或是飞机绞在一起。
开伞过晚,低于安全高度开伞,空气阻力所形成的缓冲不够,就和打伞跳楼没什么两样,不摔死也残了。
虽说现代的跳伞装备中都会配有高度计,但几秒的误差也足以差出百米,致人于死地。
所以在众多跳伞类型中,汤姆·克鲁斯选择挑战的HALO是世界上最难、最危险的跳伞技术。
那么他为何要选择HALO跳伞?这种跳伞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HALO跳伞技术出现于上世纪60年代左右,它源于美国军方对高空飞行员生还实验的研究。
1955年的越南战争是HALO的首秀。当时一支由六人成的美国特种小组从18,000英尺(5500米)的飞机上降落到老挝。
高跳低开的跳伞技术,一方面加快了伞兵下降的速度,以最短时间到达战场,另一方面又减少开伞的噪音,悄无声息地来到敌人身边。
尤其是在敌方设有防空炮的区域,这项技术可最大限度地减少跳伞者暴露于高射炮面前的危险。
于是HALO被广泛地应用于军事战争中。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军方曾用它绕过敌方预警系统。2009年、2012年又用于营救索马里海盗劫持的人质。
对于汤姆·克鲁斯来说,在[碟中谍]系列中扮演一名特工,就要接受特工职业的挑战。
他能做到徒手攀岩、潜水、开飞机……跳伞自然也要跳HALO。
否则被敌方发现,[碟中谍6]便是此系列的完结篇了。
为拍出[碟中谍6]的HALO镜头,汤姆·克鲁斯站在25000英尺的高空(7000多米),向下跳了106次。
他需要在跳出飞机舱前吸纯氧30-45分钟,整个跳伞过程中也要背着氧气瓶不断吸氧,以防止HALO跳伞所带来的特殊风险:减压病。
减压病的定义是:
由于高压环境作业后减压不当,体内原已溶解的气体超过了过饱和界限,在血管内外及组织中形成气泡所致的全身性疾病。
7000m以上的大气层氧气稀薄,不足以供人类呼吸,同时在下跳的过程中,肺部的氮气的膨胀极易引起减压病,一方面肺部不适,另一方面还会患上关节炎。
只有不断地吸纯氧冲洗氮气,才能有效避免高空中减压病的发生。
所以说,在HALO跳伞的过程中,一口氧气吸不好,汤姆·克鲁斯就会因缺氧失去意识打不开伞,或是氮气作祟,突发减压病。
无论是哪种情况发生,对他的生命都是一种威胁。
比起专业跳伞者更难的是,电影镜头的拍摄可不是跳一次就好了,而是跳出效果为止。为此他让自己的生命被持续威胁了106次。
汤姆·克鲁斯在每小时200英里下降的过程中,要记得何时开伞,也要避免与摄影团队纠缠、碰撞在一起。
重要的是,准确降落到距离摄像机3英尺的地方,否则这一次跳伞将失去拍摄的意义。
剧组可以在室内或是室外的一定范围内进行场景布光,却没有办法给7000多米的整片高空打光,所以他只能在日落时跳。
符合拍摄要求的自然光每天仅出现3分钟,只够拍一次。
于是[碟中谍6]搭建了世界最大的风力机,以供他们每天提前排练5次。同时准备了一台C17运输机,在拍摄前让汤姆·克鲁斯练跳3次。
1960年8月16日,美国空军飞行员约瑟夫·基廷纳在31公里(31000米)的高空中说:「上帝啊!请你现在保佑我吧!」
拍摄成功前的汤姆·克鲁斯大概也是这种心境吧,他们都站在一个常人难以想象的高度上,纵身跃下的一刻唯有求神庇佑。
终于,约瑟夫成为突破音障的第一人,克鲁斯拿到了3个想要的镜头,是第一个成功在镜头前完成HALO的演员。
当然,他们也同是不要命的人。
-
作者/小两岁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要不是一堆人的hype,我原本是不会去看碟中谍6的,因为我已经对好莱坞动作片审美疲劳。结果看到评价这样高,我抱着去看一部有突破的动作片的期待走进电影院,结果是……浪费70块钱。我近期看的最差好莱坞电影,没有之一。比蚁人2还差。
碟中谍6的最大问题,在于动作戏毫无风格。你完全看不出他和其他任何一部好莱坞动作片有什么区别,一言以蔽之,行活,还是一个水平不怎么样的行活。什么叫动作片的风格?比方说谍影重重的伪纪录片,全程手持,高速剪辑,极近和极远来回切,时不时还暴力拧焦距。还比方说卖拷贝式环绕运镜+爆炸慢镜头,这一套的比较高级版本就是乔治米勒在疯狂麦克斯里的那种全实景调度。或者就是我最喜欢的John Wick,中景全长不切,考验演员和调度。结果在这个片子里,全!没!有!所有的机位都非常平庸而且毫无想象力。中间倒是有个跑酷长镜头,结果到了汤爷跳过去挂在楼边上就完了。一看就知道是行活导演想玩点花的结果玩不下去了。你对比一下谍影重重3里摄像师跟着马特达蒙一起跳窗户,高下立判。就连《伦敦陷落》这种典型好莱坞爆米花动作片都有一段长镜头巷战展现能力,这片子里是真心没有……我印象最深刻的也就是汤爷脑补劫车段落,那段没有音效,古典配乐,摄影师手持跟着汤爷背后镜头往前推,这段还挺有腔调,其他的呢?没有了。
再回到风格,这一部你看汤爷这段HALO(高跳低开)的段落,影评纷纷吹爆,说汤爷跳了106次才完成,结果呢?真的是毫无style。什么叫真的风格?你去看《哥斯拉》里那段HALO,那真是单方面吊打。(虽然哥斯拉这个片子除了这段HALO之外其他的都挺一般的)顺便一提:我认为最好的HALO段落实际上是《战地3》里那段,全程主视角HALO,当然那是游戏的特权。
文戏则是……我的天啊…… 我原本觉得Atomic Blonde的文戏已经很差了,结果生活中果然还是要靠对比……人文戏节奏差,但是有腔调啊! 碟6这个台词是美式样板戏吗?尬度直逼死前交党费啊!而且除了Exposition之外真的什么都没有!我从没见过一部电影的台词真的只有Exposition的!而且这摄影……打光很差就不说了,你这谁说话就切谁特写的大学生毕设作品级别的摄影是怎么回事?你能不能除了正反打之外换个机位?几个人说好几分钟话,真的是除了正反打之外毛线都没有啊!我的个人感觉是这片子里有超出必要的多的汤爷脸的大特写,这跟汤爷是本片制片人显然是有关系的……
总之,说它是近期最佳动作片那是算了。就是一部平庸的没什么意思的爆米花电影。我还是专心等我的John Wick 3吧。
最近,整个网络都在传“《碟中谍6》系列最佳”。单看数据的话也的确如此,截止7月31日MTC 86分,烂番茄新鲜度98%,均分8.4,IMDb 8.5分,均是系列最高分。
《碟中谍6》确实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动作片,甚至是今年最佳动作片之一,但我不太喜欢“系列最佳”这种通过贬低前作来捧高新作的宣传手段。我喜欢除了《碟中谍2》以外的每一部《碟中谍》,没有必要因为最新的一部《碟中谍》好看就否定以前的《碟中谍》。
参考资料:
HALO幕后花絮:http://video.mtime.com/70761/?mid=226992
阿汤哥亲自驾驶直升机幕后花絮:http://video.mtime.com/69574/?mid=226992
我都不记得阿汤哥还有什么体能技巧尚未展示过,但这次你会看到他依然在跳楼、跳伞、扒飞机、爬绳子、在直升机上表演体操、攀岩、飚车,还在屋顶上狂奔了好几里。如果你没有搜索,真的不会相信他已经56岁了!
当然他不是完美的,就算体能超强,他差点在厕所里被打垮,好在不是孤身一人,而是有一个团队,而且这个团队里这次居然有四个了不得的女性。没有听错,四个!这也是本片另外一个优势:与时俱进、男女平衡。虽然碟中谍已经拍了六集,故事套路都很像(执行一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但最终都成功完成),男主角也没换,但它却一直在根据时代的需求变化。如果你觉得本片的卖点是大超加阿汤,你就错了。整个片子看完,大家一定会发现,几个配角的戏份相当,亮点平均,就算是再小的配角都有闪光的地方,各自都留下深刻印象。且最终给人的感受是:阿汤哥的角色伊森在这一次终于有了最满意的团队。
影片的宣传片剪得很好,既给观众看到了几个精彩画面,又没有把所有亮点拿出。如果你喜欢那场在巴黎的追车戏,正片要比预告里更长;如果你喜欢强人锁男的洗手间打斗戏,正片这个段落也依然有未曝光的内容。
此前,阿汤哥在cinemacon 重点展示了他与亨利从飞机上跳下那场戏,甚至一个一个动作讲述如何拍摄的。而今从正片看来这个片段确实拍摄得非常真实,为捕捉那落日时的余辉,随着镜头都能感受到他们的用心。
不过这居然不是最精彩的一场戏。本片最新亮点是直升机追逐加攀岩,片尾的15分钟让你感受到争分夺秒的紧张和刺激,能听到影院内的观众随着每个惊险镜头惊呼。
对我来说,以上这些虽然优秀,但令人拍手叫绝的还是剧本中设置的几个转折和惊喜。前面说过,这类片子的故事都很套路化,你知道会有什么结局,但居然过程中还是能玩出花样,估计大部分的观众都会在本片中至少被骗两次,而且还会心甘情愿地为其鼓掌。
开头十分钟相当精彩,不要错过。
从目前来看,这个系列是好莱坞少有越拍越好的,不仅创意尚未枯竭,阿汤哥看上去一点不显老,再拍个两、三部都是没问题的。另一方面,本片与去年的《木乃伊》对比也能得出一个结果:阿汤哥并没有过气,他也没有不努力,他的电影是否受欢迎还是剧本最重要。
首发于@“影探”ttyingtan
二刷了《碟中谍6》,又熬夜重刷了系列的前5部。
“《碟中谍6》是系列最佳”的评价毋庸置疑。
系列电影越拍越烂是常态,但碟6却逆着来。
烂番茄一开局就高达93%,本以为又是北美媒体自嗨,没想到新鲜率不降反升,而且观众评价也挺高(89%)。
从93%升到97%(331新鲜10烂),也是头一次见。
开头“梦中的婚礼”虽然有点让人跳戏。
但却正是这个片段以及伊森和茱莉亚的戏份拍出了整个系列的灵魂。
跳到《异形:契约》:
取景地和雷老爷子(雷德利·斯科特)的《异形:契约》一样(都怕异形和大卫来搅局)
跳到《复仇者联盟3》:
核弹爆炸阿汤哥灰飞烟灭的那一刻,还以为是灭霸打了个响指:
特工界有三大金刚:詹姆斯·邦德(007系列)、伊森·亨特(碟中谍系列)、杰森·伯恩(谍影重重系列)。
杰森·伯恩虽是后辈,探长却最喜欢,因为它是第一个把人物拍出灵魂的电影。
至于《碟中谍6》到底拍出了怎样的灵魂,秋裤慢慢给你道来。
《碟中谍6》对粉丝和普通观众都不友好。
因为它不是一部单纯的动作爆米花,而是需要你思考。
它不仅有新人物的出现,还有第三部和第五部中的旧人物突然冒出来,脸盲的最惨,总是不停的问:“他/她是谁?”
美国的碟中谍IMF(Mission Impossible Force)小组核心成员有3个:
伊森·亨特(Ethan Hunt,汤姆·克鲁斯饰)
他是世界女人都想嫁的特工。
路瑟·史提奇尔(Luther Stickell,文·瑞姆斯饰)
他是世界最顶级的黑客。
班吉·邓恩(Banji Dunn,西蒙·佩吉饰)
他是话痨+影帝+技术支持。
旧人物出现了4位:
1. 所罗门·连恩(Solomon Lane)
大反派,《碟中谍5》中建立辛迪加恐怖组织被IMF抓获
他本是前英国特工,后怪体制无能而成为辛迪加组织幕后老大。
他冷酷无情,心狠手辣,所有智谋都用在了制造恐怖事件上,试图摧毁世界建立新的体系。
辛迪加(syndicate,本意为垄断组织形式之一):英国军情六处前处长未经首相同意,招募各地流落或假死特工构建的组织,后来失控。
2. 伊尔莎·浮士德(ILsa Faust)
英国军情六处特工
她是英国军情六处的特工,在所罗门身边潜伏两年,罪行累累。
她身手不凡,坚强独立,但一直被迫无奈上演“无间道”,她只想脱身情报组织,洗清罪名,远走高飞。
《碟中谍5》中她惊艳亮相,对伊森充满好感,也屡次救下伊森(估计内心已经爱上了伊森)。
在探长看来,她就是个准IMF成员,甚至是伊森的准妻子。
3. 茱莉亚(Julia)
伊森最爱的前妻(和伊尔莎真的好像,脸盲党很无语吧)
茱莉亚是伊森心中最重要的人,她在《碟中谍3》中出现,是个医生。
她和伊森曾一度的结婚,给伊森带来短暂的幸福。
但她也是伊森的软肋,坏人总抓她来威胁伊森。
于是,伊森和她离婚,并帮助她从世界上消失。
《碟中谍4》中,鹰眼杰瑞米·雷纳饰演的特工威廉曾被派去保护她,但伊森设计了她的假死。
4. 艾伦·汉利(Alan Hunley)
美国中情局CIA主管,IMF小组后援老大
他在《碟中谍5》中首次出现,本是个戾气很重的CIA主管,质疑IMF小组独立的存在和破格的行动方式。
但在辛迪加组织事件中,他对IMF小组黑转粉。
《碟中谍6》中重要的新人有3个:
1. 艾丽卡·史隆(Erica Sloan)
美国中情局CIA新老大,精明强势,还有点贱
左为史隆
2. 安格斯·沃克Angust Walker)
史隆得力干将,人狠话不多,执行任务能杀的绝不放过,他被硬塞进IMF小组
(总觉得他是被封印的超人,身边的伊森是个行走的氪星石)
3.白寡妇(White Widow)
就是个假、大、空,表面上是慈善家,背地里倒腾情报和洗钱,在政府和黑道间牟利
出场的独白中,她说自己的母亲叫麦克斯Max,是个喜欢矛盾的人。
大概,她母亲就是《碟中谍1》中的反派麦克斯。
还有个新人是他哥哥,基本就是个智障(这一家子日子过得真是丰富多彩)。
还有个新人叫尼尔斯博士,是造核弹的,出场就被IMF黑了,你懂,不多说了。
《碟中谍6》人物有点复杂,但故事能用一句话概括:
一群人抢3个蛋蛋。
俄罗斯的便携式核武器“钚蛋”(探长喜欢这么叫,bu,四声,放射性元素)被盗,利用它,恐怖组织能分分钟造出3个核弹。
而它的爆炸量相当于二战爆炸量的总和,世界再次危在旦夕。
钚蛋落入辛迪加组织手中,IMF小组要找回钚蛋,但CIA新老大新官上任三把火,硬加给IMF小组一个眼线——沃克。
于是,沃克加入了IMF的寻蛋之旅。
CIA女老大:给老娘盯好他们
这时情报显示,白寡妇要在巴黎的酒店跟一个神秘人会面,来交易钚蛋。
这个人叫约翰·拉克John Lark(英语中John Doe是男无名氏的意思,暗示John Lark是个……)。
IMF小组在酒店的厕所抓住了这个约翰·拉克。
厕所里两个硬汉和拉克的肉搏大战很是精彩:
三个男人打得正纠缠不清,一个美女忽然走错厕所。
她就是英国的军情六处安插在所罗门·连恩身边两年的卧底特工伊尔莎。
她的目的是干掉索罗么·连恩,因为这个男人知道太多关于英国的黑料。
伊尔莎一边搅局,一边保护伊森(暗恋伊森这么明显)。
封印了真的约翰·拉克,伊森假扮他勾搭上了白寡妇。
白寡妇却要他解救出辛迪加的老大所罗门·连恩才能交出钚蛋……
《碟中谍6》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紧张,这来源于系列一贯的写实风格(不用替身)。
而在碟6中,你能看到多款阿汤哥:
>>>跳伞的阿汤哥
影片开头的“HALO”跳伞就把探长惊到了,这竟然是个一镜到底的长镜头!
HALO的全程是High altitude low open,高跳低开,是个军事专业术语。
即在25000英尺高空(约7620米)跳下,2000英尺(约609米)打开降落伞,雷达不会探测到。
而且,这个从机舱到酒店楼顶长达2分30秒的长镜头全程实景拍摄。
为了捕捉3分钟的最佳日落画面,阿汤哥亲自跳伞106次。
>>>开摩托的阿汤哥
英国伦敦的公路追逐探长觉得比《速度与激情》系列都要刺激!
凯旋门的摩托追逐让人看的惊心动魄:
这种刺激的感觉源自街头紧贴地面的低拍镜头,路面以及车辆的冲击感更加强烈。
导演说这是受到1976年短片《约会》的启发。
这技术,阿汤哥确定不入伙速度与激情系列?
>>>奔跑的阿汤哥
《谍影重重》中伯恩曾说过:我能全速跑上800米手都不会抖。
这是一个特工的自我修养。
戏里的伊森亦是如此,然而,看阿汤哥奔跑的速度,又怎么能相信今年他已经56岁了。
楼顶的一跃,阿汤哥依旧不用替身,谁料脚踝受伤。
医生说这要修养10个月才可以复拍,但4个月后,阿汤哥就回到了片场。
片中能能看到伊森跳过去之后一瘸一拐的站起来,那是因为,现实中阿汤哥真的受了伤。
56岁,对常人来说本是个在家上网看电视的年纪,他却在伦敦的屋顶跳来跳去。
这样的实拍,这样的受伤,大银幕上看着真实刺激,银幕之下却让人心疼。
下个水就喊冷,破个皮就上微博热搜的小鲜肉,这就是你们和国际巨星的距离,也是国产电影和好莱坞大片的距离。
>>>打架的阿汤哥
这种日常,探长就不多说了,只是希望能少受点伤。
>>>攀岩的阿汤哥
片尾的攀岩戏故事里发生在克什米尔,实际上是在挪威的一个悬崖上拍的。
依旧是实拍,看的人不敢大喘气。
有观众质疑伊森怎么什么都会,那么陡的悬崖都能爬上去。
作为世界最著名的特工,攀岩对他来说不过是小儿科。
>>>开直升机的阿汤哥(不是开飞机的舒克)
片尾伊森说自己搞到一架直升机时,就连IMF小组的人都惊叹:
你tm的还会开直升机???
阿汤哥真的会,为了拍好这段戏,阿汤哥学了一年半。
最后的戏是在新西兰拍摄,依旧全程实拍。
人就挂直升机边上开着拍,危险系数9.99999。
连饰演沃克的大超亨利·卡维尔都说,每次拍摄前,都想跟阿汤哥告个别。
《碟中谍6》为什么能这么惊险刺激,答案就在最后的直升机戏里。
实打实的跳抓直升机,随便一个脱手就会坠地。
比起特效做出来的效果,实景拍摄带来的震撼是无法比拟的。
在真实的环境中,人物脸上的每一个表情和动作都是真实而紧张的。
哪一下没抓好,真的就往下掉,就算有保险,还是非常危险。
这也是为什么,坐在电影院,隔着屏幕都能手心看出汗。
作为男主,伊森不是开挂,而是真的用生命作为赌注。
说实话,007之类谍战特工片看了那么多,能记住剧情的寥寥无几。
一般的影片只是炫技,真正好的电影能记住剧情,不是因为主角有什么样的技能,而是我们记住了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影片开头,伊森为了救队友,而丢掉了钚蛋。
CIA主管说,这就是你骨子里最大的缺陷,但也正因如此,我才更相信你,愿跟你工作,因为我知道,在任何时候你都不会放弃我。
世界上就是有这么一种人,他们拥有普世的大爱,又有着细腻的小爱。
伊森就是这样,他不仅顾忌着千万人的性命,更顾忌着他身边每一个人的性命。
片中IMF刚刚摆脱众多警察的追捕,街头遭遇一女警。
女警中枪,他们本应该逃跑,伊森却帮女警按住伤口,呼叫救援,还安慰她说你会没事的。
最后进行拆弹,基本等于自杀,有去无回。
路瑟告诉伊尔莎,你应该离开,因为伊森在乎她。
路瑟说,伊森曾深爱过两个女人。
第二部中的伊森和西部世界中的“梅芙”相爱。
第三部里就没再出现,这部是系列bug,估计被无视了。
路瑟暗示其实在暗示伊森也爱上了伊尔莎。
而另一个女人,就是茱莉亚。
伊森曾经远离喧嚣,和茱莉亚结婚,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但路瑟告诉他,我们这种人不可能拥有爱情。
伊森不信,还说茱莉亚让他找回美好生活的感觉。
结果坏人用茱莉亚威胁他,在他面前打死了假的茱莉亚。
不知情的伊森留下眼泪,这也是整个系列中,伊森唯一一次流下眼泪。
伊森曾向往过普通、美好的生活。
他说:如果茱莉亚被杀,我也不想活了。
他身份暴露,还曾对茱莉亚说:
“我只希望你能留在我身边”。
可后来,茱莉亚突然就消失了。
那是他忽然明白,自己真的无法拥有最普通的爱情,所以他只能离开,并在不远的地方默默守护着心爱的人。
看着她幸福的样子,自己只能远远看着,而永远都无法和她分享。
《碟中谍6》片尾,茱莉亚和伊森重逢,她说“因为知道有你的存在,我才能睡得安稳。”
“你守护着世界,但是,谁来守护你?”
这就是伊森的灵魂,一个同时爱着千万人,又爱着每一个人,更深爱着一个女人的孤独的灵魂。
他就像《黑暗骑士》中的蝙蝠侠,黑暗的高谭市和世界永远都需要正义,他也就永远都无法摘下面具成为普通人。
所以瑞秋(蝙蝠侠的女友)没有选择他。
他也像极了《谍影重重》中的杰森·伯恩,身上扛着和平与正义,却失去了拥有宁静和爱情的权利。
在《碟中谍6》中,探长不仅看到了伊森的外表,看到伊森的技能,更能看到他的灵魂。
而他的灵魂,可能就是英雄的定义。
▼撩一撩
微信群“电影情报局”持续呼唤你,最新电影资讯、资源、猜图游戏,畅撩电影和人森,组团看电影,一起来。
继总局、阿斯加德分局、霍格沃兹分局、妈惹法克局、哥谭市分局,阿尔法宇宙分局之后,京海市分局成立了!
速速扫码入群,群二维码持续更新(2023年5月10日前有效)!
因为人数多无法扫码,请加秋裤微信moviekit拉你入群。
务必记住进群暗号:“我总是带着伞”
热门精选
和老婆一起看了IMAX版的碟6,观影过程中,两人自始至终一直在吐槽,然而还是能听到周围观众的惊叹。我在各类网站上评分,结果都不会被看到,想想以后也不评了,没啥意思,私底下有个定位就行了。这部片子我最多给5分,算不及格(可能我严格了一点),唯一可圈可点的就是阿汤哥的拼劲。
剧情简介(我都不确定我理解的是否真确,如有错误,望指正):某教授造了三个引爆核弹的机器,给了辛迪加组织,然后上峰让亨特去找核弹,结果核弹被辛迪加使徒抢走了。听说拉克(连CIA都不知道真面目的某恐怖分子)要买核弹,上峰让亨特假冒拉克去要回核弹。卖家(使徒)其实要拉克救了辛迪加领袖莱恩才把核弹卖给他,然后冒充拉克的亨特就把莱恩给救了,结果亨特就被怀疑是拉克(狗血的不行)。这时候女主(前MI6)也来掺和,要得到莱恩,不管死活,后来得知是跟MI6进行交易,为了自由(狗血的不行)。亨特在被怀疑的情况下,找出拉克,最后把拉克&莱恩都搞定了。
故事还是那些老梗,一开始就能猜到结尾,剧本给3分,主要是编剧还是想讲故事,不然就给1分了。
老梗1. 一上来就是个千年老梗,疑犯要让在电视上播宣言,特工很生气,但要获得情报就妥协了,结果疑犯给了情报后发现电视直播都是假的,自己被骗了。疑犯好歹是一个搞核武器的教授,智商能不能在线一点。
老梗2. 设定了一个只有个代号的反派,特工也不知道他是谁,结果怀疑来怀疑去又怀疑到亨特身上去了。然后一开始不遗余力说服高层怀疑亨特的大超肯定就是那个反派了。编剧你能不能上点心,来点不一样的吧!
老梗3. 套路换脸,亨特带着佩吉假扮莱恩去谈条件,让大超看着真的莱恩。结果亨特一行走后,大超就在莱恩面前聊起过往来了。结果大超面前的莱恩是佩吉假扮的,大超直接暴露。好歹你是个特工,而且都换脸来着,也不试探一下,我党地下工作者还要报暗号呢。编剧如果想让大超暴露,能不能用一些其他的方法,比如无间道里的签名,多自然啊!!
老梗4. 女友纠缠不清。一开始妨碍任务,后来发现她也有自己的隐情。为了体现亨特重情的一面,亨特带着女友去拯救世界。琼瑶式的剧情,让人无力吐槽,结果最后前妻也来了,好一个三角关系。你是特工啊,美国特工要都这样,估计古巴都能把美国灭了。亨特一旦重感情了,这片子基本就没法看了,2,3都这样。
老梗5. 尼玛21世纪都快过去1/5了,拆炸弹还在读秒剪电线,能不能有点新意啊!最后定时设为15分钟,结果亨特和大超要对打,女友&班吉跟莱恩要对打,luther和前妻还要拆炸弹,尼玛,三条线让这15分钟无比漫长,我一直在想怎么还没打完啊!
老梗6. 拉克(大超)明明可以之前就把亨特干掉,结果说莱恩想毁了他,就没杀,结果最后被GG了,太俗套了吧。这种桥段以前还是少一点的好。
槽点:
1. 上述老梗,无力吐槽。
2. 女友说她想获得自由,但她以前一直卧底在莱恩身边,知道很多事,必须要把莱恩交给MI6,MI6才会同意给她自由。我去,这是在过家家吗?说给自由就给自由。如果真知道太多,为什么把莱恩交给MI6就能给自由呢?有相关性吗?
3. 亨特和白寡妇在酒会上一起杀人,好不痛快,说是其他买家为了买核弹而杀拉克(因为使徒只想卖给拉克,要让拉克救莱恩,都说要救莱恩了,咋又冒出说如果拉克死了,就卖给价高者,有没有想过莱恩的感受啊!),感觉就是为了打而打,剧情发展很不流畅。杀手就专业一点嘛,明明有枪,还要拿刀比划,直接一把狙不就结了。
4. 剧情很不流畅,网上一堆好评,但是找不到梳理剧情的影评。首先,拉克和莱恩的关系,我一直不是很清楚,貌似是使徒要救莱恩,拉克要毁灭世界,然后使徒让拉克救了莱恩再把核弹给拉克,既然使徒都能搞到核弹,为什么救个莱恩还要拉克帮忙呢。看剧情要拉克帮忙就是为了引出亨特冒充拉克,导致总部怀疑,很牵强。还有就是到底是拉克想核爆炸还是莱恩想,好不容易救了莱恩出来,结果莱恩要同归于尽,一口老血。总觉得这剧情特别拧巴。其实,拉克这个角色很多余,就是为了制造悬念,和剧情反转用的,逻辑上根本讲不通。
其实吧,看部爆米花电影不必这么较真,但谁叫我有强迫症,看着不合理就不自在。
两个最满意的点都有友邻说了:一个是充分关照并释放取景地的地域甚至场景气质,这年头甭想在其他满世界跑的系列电影里找到这么有生命力的“背景板”了;一个是前所未有地强调下降乖讹,而这些乖讹的出现几乎都要归因于Ethan Hunt的愈发老态或愈发善感,籍此形成的是化情怀为信念、由方法论信任到价值观认可的主题递进链条,非常精彩。文本和视听上虽然没做出新意,但不妨碍野心和诚意却是空前大,能清晰看到在以“拍出最有人情味、最值回票价、最集大成的碟中谍”为设计脉络,完成度也确实无限逼近初衷,奈何麦奎里导演确实文戏水平有限,收尾要能有第四部一半漂亮就是我的独尊系列最佳了,现在只能并列。一言蔽之:之于工业是比诺兰更直观的实拍之光,之于观众能代表电影的生理体验之光。祝这个系列长青,隔三差五出来教其他商业片做人。
阿汤跑酷,身材依旧不走型(且看小李子和德普。)// 荧幕特工战力排名: 杰森伯恩 < Kingsman =< 邦德 < Ethan Hunt <<<< 没有狗的John Wick ... //PS: 摸摸亨超的胸。。
只想简单说,在其他谍战动作系列越来越简单粗暴蠢时,碟中谍系列却越战越勇,更加成熟严肃。
一度為Simon Pegg操碎了心
最近的特工片都在用“消灭人口”做恐怖分子求世界和平做文章(劫难越大越和平),碟6与其他特工片的区别是,一直强调也越来越讲求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比前几部更严肃、写实,伊森的人物性格也更深入—关注每个人。剧作上,用一起事件推动另一起新事件,带来新发展,虽然片长近两个半钟,但节奏感良好,布光尤其值得称道。片中有很多双数的东西——双雄对峙,两个心爱的女人,伊森做了两场梦,两次换脸计,两场空中戏(跳伞和直升机),两场飞车戏,两场卡缝戏(汽车卡墙缝和直升机卡山缝),同时拆两个鋅核等等。
故事情节老腔老调玩不出什么花头。但不用CG特效、绿幕抠图、替身假演的阿汤哥真的是太拼了:HALO跳伞是真的,厕所格斗是真的,房顶摔断腿是真的,摩托车撞上人甩出去是真的,直升机吊绳上摔下去是真的,克什米尔悬崖徒手攀岩是真的 #职业精神真心服气#
3.5 铁人三十八项冠军阿汤哥,部部电影跑下来确实会有种“连汤姆克鲁斯都跑不过汤姆克鲁斯”的感觉。说实话连看几部,每次他们要执行什么mission 是不是impossible已经完全记不清了,其实只要总结一下好人坏人和时好时坏的人就行,然后看看肉搏场面。而这部的动作戏确实是挺有想象力的,雪山直升机追逐战不错,相比之下是否砍掉一些前面的,缩短一些不是更紧凑吗。如果这个城市风光跑酷系列一定要继续拍下去,我希望丽贝卡弗格森可以当主角!她真的有魅力
四点五分没问题,比上周的摩天大楼好看也就五倍吧。
阿汤哥演的伊森太完美了,以至于白寡妇这个角色被衬托的特别好,她第一眼望过去眼神里就充满了想上伊森的情欲🤣。不得不说IMF的任务一次比一次变态,阿汤哥快60的身体不知道下一步还扛不扛得住(另外按照往常惯例这部里他居然不是长发真的惊了),朱莉亚回归太煽情。
年度最佳动作电影及最值得看IMAX的电影,高空跳伞和直升机段落在IMAX实拍下观感好到炸,虽说节奏不如《谍4》般行云流水,但胜在延续《谍5》故事品质基础上,把主角们置身更危险的困境,更疯狂的玩命,已然使影片迈向系列新的巅峰,但也由于系列目前过于依赖这些疯狂壮举,如果哪天阿汤哥拼不动了,系列就彻底完了。btw最后的15分钟炸弹倒数整整有25分钟长真的不是穿帮?预告片提前剧透反转也是很不爽。8.5/10
阿汤哥凭借《碟中谍6》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在镜头下真正做到HALO跳伞(超高空跳伞,超低空开伞)的演员。 HALO是从25000英尺(7620米)的高空跳伞,在2000英尺(609.6米)以下的低空开伞。这是一种用于躲过侦查、秘密潜入外国境内的空军跳伞技术,常被军方的特种部队使用,在阿汤哥之前从未有人在摄像机镜头前演绎过。由于这段戏份在电影中是发生在晚上,剧组必须尽可能在接近日落时分拍摄,因此每天只有1次拍摄机会,每次只有3分钟的拍摄时间,阿汤哥一共拍了106次才完成HALO戏份。阿汤哥固然牛逼,摄影师同样也很牛逼,一边跳伞还要一边摄像。【片尾无彩蛋】
7,阿汤哥也是拼了老命了。有意思的是,惊险的场面总伴随着搞笑的段落,这倒是很不错的观感。中间那段搏命狂奔,也成为全片最有趣的部分了。超人的角色也不错,尤其是前面,一边凶狠,一边又有些呆萌。丽贝卡·弗格森相比上一部,发挥空间还是有限,略嫌遗憾。作为一部动作大片,碟6也是努力做到更满足观众了,真是高潮一波接一波,尤其还,那么拼命!
CIA和MI6都不知道中国有个网站,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那个法国女警察在一分钟之内就会爱上阿汤哥吧,太撩了。
这一集,几位女性真是太棒了,包括巴黎的那位小女警。班治和路德的老梗玩得很遛,笑到牙疼。有这样的team,阿汤哥就算七十岁都nothing impossible。阿汤哥的跑跳爬,还有无死角的驾驶技术,是越来越牛逼了。这第6集,不是全面瓦解,是全面巩固。
老子当反派,一定弄个遥控炸弹一按就炸,才不搞什么倒计时让你们拆!
第四部的噱头是迪拜塔,第五部是徒手扒飞机,这一部则是HALO跳伞和雪山里的直升飞机。有阿汤哥在,动作场景一定拼到没毛病,大超加盟算是对了,打斗戏份排得很妙,拳拳到肉质感很好。这一部女性角色非常抢眼,一众女主女配气场惊人各有千秋,Julia的出现倒是还真对得起她这个角色,并没敷衍。
5>1>4=6>3>>>>>>>>>>>>>>>>>>>>>>>>>>>>>>>>>>>>>>>>>>>>>>>>>>>>>>>>2
大超亨利·卡维尔雕塑一般的容颜和身材让我在影院里原地发情,当场想被Fxxk成烟花Boom Shakalaka在天上飞...#不看IMAX,都不叫看过#
阿汤哥已经很拼了!瞎猜都能猜对的剧情已经毫无新意,唯一的看点大概就是阿汤哥怎么折磨自己了。一秒变跑酷小能手,一秒又开飞机撞飞机,还要发挥圣母光环,危急下英雄救美。后来那个上司说Hunt连一条人命都要救的时候我就翻白眼,那几个歹徒不是人么=。=间谍智商掉线已是常识,还好亨利的颜还能打......咦,等等,为啥你两这回把自己包裹的这么严实?@festival grand cine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