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中必须出现两个男人,这两个男人要进行交谈,谈论除了女人之外的话题。
我要为这部剧鼓掌,因为它根本没有通过反向贝克德尔测试。两个警察Vickery和Richard谈论案情时,话题总也离不开Camille;Vickery和Crellin出现在同一场景时,他们总在讨论Adora。其他的“两个男人交谈情境”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在我的印象中,能让人认为贝克德尔测试毫无意义(即明显没有性别偏向)的影视已经罕见,而能让我联想到反向测试行不行的几乎没有。懦弱保守的影视工业,在主流区能跨出的最大步子仅限于把男角色全员性转,或是弄出一部大女主电影(漫画式的人格塑造只为了娱乐性和那个人人都想贴的女权标签),而这是最懒惰最讨巧也最无诚意的路数。
《利器》是关于女性但面向全性别的电影。它讲述女性内在的仇恨、愤怒、抑郁、挣扎和黑暗面,它写病态的母爱、占有欲和控制欲、酗酒、自残、对性的随意和谋杀。它敢表现少女对着破烂小屋里的性虐黄图自慰,敢写女主和两个男人发生性关系仿佛始乱终弃的渣女(这当然不成立,但这个设定一定让包括Richard在内的很多人无法接受);它敢把三代女人的关系当做主线,让“母亲”这个形象崩塌,“母性”突然变得前所未有得可怕;最终真相揭晓,一个看似无害的小姑娘,完全可以在身为受害者被虐待的同时也担当操纵者和加害者。
你大概从未见过如此多的复杂女性出现在一块屏幕上。传统影视工业认为观众handle不了这种情况,观众只能习惯于母亲/情人/职场强人/蛇蝎/亦正亦邪的潜在性对象/打女,或者习惯于在一部剧里看到一个复杂女角色。而当一部作品里所有的女性都有自己的性格、动机、黑暗面,人人皆怀一个hidden agenda且它们和男性毫无关系——这就是《利器》最出色的地方,因为它把女性当人类塑造,心中有天使和恶魔。
AA在提到这部剧时强调了女性的“inner rage”。这种愤怒藏在女人们的内心,它们平常不会被发泄出来,因为女性被要求光鲜并面带微笑,所以女性藏起了利器。但它在此剧中一集集渗透出的方式就像Camille拿漱口水也无法掩盖的酒味,根深蒂固,挥散不去。
惊喜的是,从头到尾这些负面情绪都和男性毫不相关。女性不是因为受到了情伤或是被男性虐待而变成了黑暗生物(当然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看它总能和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角色扯上关系)。不管你信不信,女性可以在不受男性干扰的情况下衍生出自己的爱恨和挣扎。
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有两处,一是Camille对男同学的忏悔毫不在意。从“正常视角”来看,拉拉队长Camille遭到了轮奸,但是在Camille看来,meh那根本不是事儿,无论是因为有更痛苦的回忆打底,或是Camille厌弃“男人上了很多女人就值得一尊雕像,女人和很多男人性交就是荡妇”这个命题,或是她认为这恶行与她的其他遭遇相比太过渺小,这种冷淡的态度大概都让不少观众吃了一惊——一个女人竟然没有因为被轮奸而PTSD?对她来说,这不过是另一段闪回。
另外一处是Amma提到了控制男性的简单和控制女性的复杂。男人们以为自己占到了便宜,殊不知自己在被操纵,“而且他们喜欢我”;同样的手段无法用于女人。于是在Amma无法掌控女人时,她杀了她们。
我还喜欢Camille在本剧里和两个男人上床这件事。《利器》没有避讳女主的欲望,女主自己也没对此掩饰。如果是个传统走向,酗酒女主在遇到正义警察男主时,应该会被他拯救,和他发展出正常的关系。但这里不是。Camille遇到了真正能理解她的Keene,两人在坦白之后的赤裸相见水到渠成。而男主在看到她满身的自残伤痕时,愧疚同情的同时也意识到自己永远无法和她脑波共鸣,于是选择走人。剧本打破了“专情”、“被拯救”两个女性幻象,可能让人不适,但是让我舒适。
至于AA这个女记者形象,不可避免被一些媒体归类到了“贪婪又有野心”、“为了报道不惜代价和相关人物上床”的影视女记者刻板印象里。那又如何呢?你们喜欢的硬汉侦探动作担当和相关人发生性行为还少了?同样的评判标准为什么不用于judge大男主?况且,避开剧集的上下文和人物塑造不谈,光分析“她和警察上床她和嫌疑人也上床”这个缩句从而衍生出“抹黑女记者”的结论,真是教科书式的避重就轻,最终目的也仅仅是想批判一番显得自己关爱女性职场人士罢了。
《利器》有很多地方让我印象深刻,比如巧妙的剪接,比如对闪回的处理——它还原了真正的“闪回”,现实里人们的“触景生情”时刻往往都是无意中注意到某个细节后瞬间激发的2-3秒回忆,一个破碎的场景立刻闪现在脑中,又立马被现实画面取代。母女戏内敛表象下的核爆级真相,配以南方保守小镇的碎嘴吃瓜日常,穿插进女主的自毁和被动式自救,构成了不逊于真探的《True Reporter》。
回归标题。我最爱的是它对男性的“漠视”。几乎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这个故事看起来和男人的欲望、霸权没什么关系,女人的“复杂”也不是因男人而生。虽然和女性(被绑定的)特质(“母亲”、“无辜少女”、“受虐女孩”等)息息相关,但她们终究面对的是自己心里的黑暗。
感谢这部剧,它多层次深挖了不止一个女人的故事(有些还很邪恶)。我知道这是吉莉安·弗琳的一向作风。在今时今日,它们绝对不算矫枉过正。
2021.10.25
抱歉,因为一直被豆瓣禁言或删广播,我不得不放一下公众号:墨带(ink_ribbon)
XX出品,必属精品。
这个句式大家一定不会陌生。
这个句式放在不同的条件下,会有不一样的答案。
放在韩剧圈里,答案便是tvN。
放在美剧圈里,答案便是HBO。
手握《权力的游戏》和《西部世界》两大王牌,而且坚持走少而精的路线,早已成了区别于别家电视台的独特气质。
美剧夏季档是公认的淡季,新剧稀少,老剧疲软,可选择性不多。
在这种情况下,HBO仍然给我们送上一出年度大剧——
利 器
Sharp Objects
导演: 让-马克·瓦雷
编剧: 吉莉安·弗琳 / 马蒂·诺克森 / Scott Brown / Ariella Blejer / Vince C
主演: 艾米·亚当斯 / 派翠西娅·克拉克森 / 克里斯·梅西纳
最近几年,HBO总会将重点剧集放在相对冷门的档期播出。
去年的《大小谎言》就是如此。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错开新剧扎堆开播的时间,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
很显然,HBO想让《利器》复制《大小谎言》的路子。
HBO的自信并不是没有道理。
本剧改编自吉莉安·弗林的同名小说,那部大名鼎鼎的《消失的爱人》就是出自她之手。
导演则找来让-马克·瓦雷,他凭借《大小谎言》替HBO拿下了金球奖和艾美奖的最佳迷你剧。
最近经常被拿来和《药神》比较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也是出自他之手。
开播一集之后,收视看涨,口碑不俗。
IMDb8.5、烂番茄新鲜度95%、豆瓣评分8.6。
但吸引熊入坑的最大动力,还是因为她——
艾米·亚当斯
4次提名奥斯卡最佳女配,一次提名最佳女主。
当年一部《魔法奇缘》,她的迪士尼公主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之后她的选角愈发成熟,《降临》、《夜行动物》、《猫鼠游戏》等等都值得回味。
只是运气似乎还是差了一点,总是与奥斯卡擦身而过。
有网友看完第一集对她的评价是:
“AA再次证明了她是没有奥斯卡影后的最佳女演员。”
那么,这部剧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从海报上我们可以窥见一二。
海报远看,背景充满花花草草,一派小清新的气息。
近看发现,三位不同年龄的女性,神情各异。
再细看,脸上、手上都有裂痕。
让人忍不住想知道精致的妆容下是一副怎样的面目。
艾米·亚当斯在剧中饰演一位记者卡米尔。
一天,报社主编想让她去“风口镇”上搜集素材。
这个镇子前一段时间发生了两起案件,一个少女被杀,另外一个失踪。
派她去是因为她是风口镇土生土长的人,熟门熟路,搞不好可以挖到些独家消息,10W+爆文不是梦啊。
卡米尔百般推脱,但在主编的一再坚持下,只能服从。
为什么卡米尔对自己的家乡如此抗拒?
那还得从卡米尔的少年时期说起。
影片前30分钟一直用大量的闪回来展现卡米尔的过去。
通过零星的片段,我们可以大致拼凑出卡米尔的过去。
她有一个妹妹,两人感情要好,常常放学在空无一人的大马路上玩滑轮。
少年时期卡米尔的扮演者正是《小丑回魂》主角之一索菲娅·莉莉丝。
某天,姐妹俩躺在床上有说有笑,突然间妹妹一顿抽搐。
后来,我们看到卡米尔在妹妹的葬礼上哭得撕心裂肺。
那一年发生了什么?
妹妹为什么会死?
我们暂时还不得而知。
这一件事对卡米尔打击很大,一直无法从痛苦的回忆中走出来。
即便成年以后到大都市里打拼,仍然要靠烟酒和音乐来麻痹自己。
仿佛自己一旦安静下来,就会被那段回忆吞噬。
为了塑造卡米尔的疲惫和颓丧,艾米·亚当斯几乎全程素颜出镜。
恍惚间,自己已经开进了这个只有两千人左右的偏远小镇。
小镇人烟稀少,尽管街道干净整洁,但也难掩萧条的气氛。
卡米尔第一时间找到了当地的警察局,警长以“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为由拒绝透露案件信息。
相反,小镇上的人对她很热情。
但热情的背后总感觉哪里不对。
公园长凳上的几个年轻人,一眼就知道她卡米尔是记者。
你是那个圣路易斯过来的记者吧
这个地方,人心彻底“死”了
熟人见了卡米尔一顿嘘寒问暖,末了一句“真是美到没话说了”,耐人寻味。
更加不对劲的是她的母亲。
妹妹去世以后,母亲(派翠西娅·克拉克森 饰)再婚,跟现任丈夫、丈夫女儿生活在一起。
一般母亲看到许久未见的女儿回家,肯定是难掩心中的喜悦,赶紧将女儿迎进门,烧一桌丰盛的饭菜,好生招待才对。
而卡米尔的母亲反应则有点冷淡。
看见女儿不是第一时间迎进门,而是问你怎么在这。
进了屋之后还问卡米尔晚上住哪里。
三言两语,勾勒出母女二人并不和谐的关系。
而且,母亲对她调查镇上少女被杀案件感到愤怒。
按她的说法,既然人已经死了,伤痛已经造成,何必要再去揭这个伤疤。
这话初听合情合理,联想到卡米尔自己的妹妹当年去世也是遇害少女这般年纪。
可能母亲是怕勾起自己对妹妹的死的一些不好回忆。
但仅仅真是如此吗?
母亲改嫁后又生了一个女儿,这个同母异父的妹妹在镇上明明看见了卡米尔,却假装不认识。
而且一身非主流打扮,言行举止十足小太妹。
但一回到家立马开启乖乖女模式,说话音声细气,对母亲言听计从。
她在房间门口对卡米尔说的话也让人觉得不解:
我早就知道我们会很像
哪里像?像什么?
似乎母亲一家都想阻止卡米尔继续深入谜底。
之后,卡米尔去采访了一个受害女孩的家长。
这个家长也很反常,对于女儿遇害没有流露出悲痛的神情,他的回答也更是让人疑惑:
我宁愿女儿是被杀,也不要被强奸。
感觉又是全员都有所隐瞒的节奏,而且这个偏远小镇,就像海上的孤岛一样。
熟悉美剧的观众,很容易会联想到一系列同类型剧集:《冰血暴》《双峰》《真探》。
片名《利器》,表面上是凶手行凶用的凶器;
往深一步去想,利器象征着卡米尔要切开一切完美的假象,直击令人想逃避但又不得不面对的真实。
从之前的闪回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卡米尔的身上也是迷雾重重。
年轻时她在湖里游泳,岸上一个小男孩却用枪指着她;
之后卡米尔发现了一间林中小屋,木屋里到处挂着腐臭的生肉,和各种SM照片。
回到家后的她,辗转难眠,想起那些情欲喷张的照片,偷偷自慰。
凶杀案毫无头绪,反倒是被害人又增加了一名。谜团越来越大。
第一集最后一幕,一场卡米尔浴室戏。
本以为是标准的HBO小黄黄风格。
没想到却是一个爆炸性的信息。
卡米尔本应光滑的皮肤布满密密麻麻的刀疤,拉近看似乎是一个个单词。
镜头最终在卡米尔抬起的胳膊上定格,手臂上赫然刻着一个单词:消失(Vanish)。
刚好和第一集的副标题吻合。
看完第一集你才会明白,开头两个小女孩跑进卧室叫醒卡米尔,这两人正是小时候的卡米尔和她的妹妹。
回忆与现实交错,各种小细节都被导演有条不紊地安排好,一不留神很容易会错过。
从目前的信息量来看,你完全猜不透之后剧情的走向。
这是一部很慢热但很深入的悬疑剧。
谋杀案贯穿全剧,但其实是个相对次要的线索,故事主要还是探索卡米尔曾经的黑暗过往,以及现在所残存的心理创伤,渐渐引人入胜。
我们常常戏称HBO为黄暴污,但HBO真的只有黄暴污吗?
只有黄暴污成就不了《权力的游戏》;
只有黄暴污成就不了《西部世界》;
大尺度只是噱头,内核依然是展现人性的丑陋,那种求真、求实的态度。
才是我们喜欢HBO的原因。
文/五十公斤熊
微信公众号:巴塞电影
终于把利器的书和电视剧都看完了。 是因为看剧的时候,看不太懂Camile和Adora以及Amma的情感纠葛,对Marian的死也云里雾里,所以去看了书。搜的时候才发现作者是THE GONE GIRL的作者Gillian Flynn,对这本书的期待值瞬时翻番。 因为译版有删减,所以同时跟进剧和书更能拼凑出故事的清晰脉络。 1.Adora是代理孟乔森患者,为了塑造自己慈母的形象,调制禁药让本来健康的女儿Marian生病,这样就可以去照顾生病的女儿,还能达到和医生调情的目的。最终Marian死于生病( Adora的药),而不愿被照顾的Camile也因此逃过一劫。 2.Camile在高中时被四个男生在树林里lj过,这一幕在剧里出现以回忆的形式多次片段闪现 3.剧里的Richard除了接受不了Camile身体刻字自残外几乎完美,调情主动,因为关心她去查了Marian的死,最后调搜查令去家里救被Adora灌了药的她,看到最后他们没在一起还觉得有点可惜…但书里Richard接近Camile是因为怀疑Adora,Marian的死是Camile自己查的,幻灭了… 4.剧里多次特写别墅里的象牙地板,进房间前要脱鞋、被报纸采访、Adora它的喜爱…书中揭秘Amma的娃娃屋中的象牙地板是用被害的三个小女孩的56颗牙齿做的(书和剧一起看感觉就很妙) 5.Camile在剧中酗酒的形象犹为突出,点酒永远要强调double,但为啥她从来没喝醉过!! 6.看剧的时候很喜欢Camile和John 上床的片段,两个丧妹之人,John不会对Camile全身刻满的字感到诧异,会去亲吻她的伤痕,读她全身刻的字,而Camile是唯一一个看懂John漂亮外表下的脆弱相信他不是凶手的那个,书中把这一段删了… 7.剧中有Amma去养猪场的画面,书中写的是Camile看到猪在性交只觉令人作呕,Amma却看得津津有味。不管是看书还是看剧感觉都不能读懂Amma,她时而是不良少女中的大姐大,时而又会跟姐姐Camile撒娇要和她一起睡,时而央求Camile带她离开Windgap,时而又像孟乔斯患者一样任由Adora摆布换取妈妈的疼爱。看豆瓣上的影评有大佬认为Amma对Camile的感情还有性冲动…
大家还记得2014年大卫·芬奇的《消失的爱人》吗?那种细思极恐的中年危机年糕看完后久久不能平静,更有情侣看后转头分手的传闻。
时隔四年,改编自《消失的爱人》作者吉莉安·弗琳的同名小说处女作《利器》播出,由HBO出品,共8集,已完结。
该剧由艾米·亚当斯和老戏骨派翠西亚·克拉克森等大咖主演,看这海报还真的是满满的贵妇诡异风啊。
艾米·亚当斯自不必说,性感女神,演技和颜值一直在线,许多人心目中的影后,而派翠西亚·克拉克森奶奶也是不老女神的代表,将近60岁依然神采飞扬也是不容易。
当初看《消失的爱人》年糕就因引人入胜的故事入迷到不行,加上HBO出品(因《权利的游戏》入坑请举手),年糕赶忙找资源来看。
该剧导演让·马克瓦雷的名字也许稍有陌生,但是他的作品《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和《大小谎言》却是及其成功之作。
可能是年糕过于胆子小,一开始真的是被《利器》吓到了。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恐惧,片中凶手杀害少女的手段之残忍,女主脑中不断闪回的童年回忆还有自己死去的妹妹,给人一种惶恐和不安。
《利器》不同于传统的犯罪片叙事方式,而是从一个记者的角度来讲述。
卡蜜儿·卜蕾是一名因自残刚从精神病院出来的记者,她的主编兼养父派她去家乡风口镇报道两未成年少女残忍被杀事件。
艾米女神这次塑造的形象是一个酒瓶子不离身、自残、身体发福的女子形象,卡蜜儿家是当地有名的养猪大亨,妈妈艾多拉(真的是妥妥的“爱多了”呀)患有精神疾病,通过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孩子对她的需求来满足她给予的心理,塑造自己的完美形象。
艾多拉为了让孩子服软需要自己的照顾,竟不惜给自己的女儿下药,把参杂着微量鼠药的自制药物给女儿服用,就这样害死了自己的二女儿玛丽安。
大女儿卡蜜儿从小叛逆总不愿意按照妈妈的要求佯装成乖乖女,为了不让艾多拉摆弄她的头发直接把满头长发剪掉了。
卡蜜儿从小便得不到妈妈的爱,喜欢带着妹妹踩着轮滑游荡在外面,跟多名同龄男孩“鬼混”,卡蜜儿变成了镇上有名的“浪荡女”。艾多拉把妹妹玛丽安的死因归结在卡蜜儿身上,因为妹妹惨死在他们经常去玩的林中小屋里。
卡蜜儿这次突然回来当然没有受到艾多拉的欢迎。
面积不大的风口镇是一个更大的桎梏,镇上的人大都愚昧、自私,空虚到每天靠八卦度日,镇上的流言蜚语和人们的态度就像一把利器深深的刺伤女主角。
卡蜜儿只是喝醉了酒不能开车在车上睡了一觉,回来后就被艾多拉训斥。
卡蜜儿压抑到养成了自残的习惯,受到外界的刺激就用尖锐物件在身上划各种恶毒的字眼,以至于后来体无完肤,艾多拉弃她在精神康复中心,她还在精神康复中心亲眼目睹了同室女孩自杀死去的情景。
艾多拉认为家里的一切厄运都来自卡蜜儿的反叛,把卡蜜儿推的远远的,两人关系稍有缓和,卡蜜儿以为自己可以和妈妈促膝长谈时,艾多拉却异常平静的说出一番话,对亲生女儿说出这种话着实是让人怀疑人生。
这次回家卡蜜儿见到了自己同母异父的妹妹艾玛,也是一个从小受到艾多拉“无处安放的爱”的摧残,在家里是个乖乖女,却喜欢偷偷在夜晚和同伴玩轮滑逛大街。
三女儿艾玛从小在艾多拉的专制下长大,性格多变,行为出格极端,艾多拉“护女心切”,把这些出格的行为都抱怨在卡蜜儿的出现上。
犯罪片自然少不了警察,从城里调来了一个小警察理查德负责调查女童被杀案,却处处受内部排挤还有镇上的不友好,案件进展缓慢。卡蜜儿和理查德因案件调查互生情愫,卡蜜儿却因为自己的过去据他于千里之外。
卡蜜儿在养父的支持下坚持跟进案件的进度保持着仅有的理性,却也一度加重了她的自残行为。被杀的两个女孩一个被勒死,弃尸在野外的水边,一个牙齿全部拔光,扔在镇上的路边,她们生前与艾多拉和艾玛都有过亲密的接触,卡蜜儿觉得这些案件和妈妈艾多拉脱不了干系,并开始担心艾玛的安全。
从许多方面来说艾玛像是卡蜜儿和玛丽安的结合体,所以她能够偷偷在放纵自己的任性与艾多拉做对,而又在艾多拉生气时知道装作生病得到艾多拉畸形的母爱和近乎疯狂的照顾。
艾多拉畸形的母爱造就了艾玛疯狂的嫉妒心态,她看不得母亲对别人的关心,像艾多拉一样想要别人全部的关注,嫉妒让她走向疯狂。
有人诟病该剧剧情拖沓,对于追剧的人来说一周一集却如龟速般的进展着实让人着急,这也是豆瓣评分曾一度降低的原因之一吧。
但是年糕却觉得这也是导演的高明与特色之处,母女三人之间的近乎畸形矛盾激化,细节的描述和人物心理的矛盾才是该剧的重点,所以当结尾真相大白时才会震惊到哑口无言,而真正的犯罪过程只是以彩蛋的方式展现。
而该剧暖心的一点是还把焦点落在了现实问题上,放在每一集结尾处的温馨提示:
如果当你或你身边有人正在经历自残或有精神异常行为可以联系的求助热线。
有人说无视犯罪而不阻止等同于犯罪,童年的卡蜜儿和妹妹若是能够得到镇上人的帮助,也不至于造成之后的悲剧。
更多好片推荐请关注笔豆电影
到呀导演私人音乐品味太棒了~在 大小谎言 中就能看出来了,这部配乐用的更多了。
【根据外网资料以及个人整理】
WYY音乐 playlist:
《Sharp Objects Music Collection》
http://music.163.com/playlist/2322108641/11430888?userid=11430888
预告片
Ghost - The Acid
Tumbling Lights - The Acid
S01 - Vanish
The Dance (A Place In The Sun Soundtrack) - Franz Waxman 片头曲
What Is And What Should Never Be - Led Zeppelin
Small Town Heroes - Hurray For The Riff Raff
I Can't Quit You Baby - Led Zeppelin
Ring of Fire - Eric Burdon & the Animals
Dietro casa - Ludovico Einaudi
Motherless Children - Steve Miller Band
Come Down - Sylvan Esso
The Way It Used To Be - Engelbert Humperdinck
Chord Left - Agnes Obel
Tumbling Lights - The Acid 片尾曲
S02 - Dirt
Glance Backwards - Jeffrey Brodsky 片头曲
Les moulins de mon coeur - Michel Legrand
There's a Key - M. Ward
In The Evening - Led Zeppelin
black screen - LCD Soundsystem 片尾曲
Keeper of the Key - Carl Perkins
A Woman's hands - Joe Tex
I'd Rather Go Blind - John Verity
Pienso, luego existes - Mario Vinuela
S03 - Fix
Dance and Angela - Alexandra Stréliski (片头曲:这个人应该是本剧配乐,多首歌都是由她重新演奏)
Plus tôt - Alexandra Stréliski
Thank You - Led Zeppelin
There's a Key - M. Ward
Mama's Gonna Give You Love - Emily Wells
I Was Wrong - Chris Stapleton
Port De Bras - Michael Roberts
Concerto in D Minor, BWV 974 (Based on an Oboe Concerto by Alessandro Marcello): II. Adagio - Johann Sebastian Bach (由Alexandra Stréliski演奏) 片尾曲
E04 - Ripe
Cupcake Kitty Curls - Mark Batson 片头曲
In The Evening - Led Zeppelin
What Is and What Should Never Be - Led Zeppelin
You Made Me Love You (I Didn't Want To Do It) - Pasty Cline
Mama's Gonna Give You Love - Emily Wells
You Don't Know - Leon Bridges
Changing Winds - Alexandra Stréliski
Riders On the Storm - The Doors
Dear Mama - 2Pac
Texas Flood - Stevie Ray Vaughan
Les parapluies de Cherbourg - Nana Mouskouri 结尾至片尾曲
Tumbling Lights - The Acid
Basic Instinct - The Acid
Thinking of a Place - The War on Drugs (片尾曲:去年最爱的一首歌之一)
S05 - Closer
Dance and Angela - Franz Waxman 的人声哼唱版本 (片头曲)
I Got the Blues - Glen Morris & Duane Eddy
A Man Without Love - Engelbert Humperdinck
It's Impossible - Perry Como
It Ain't Me Babe - Bob Dylan
Pa'lante - Hurray For The Riff Raff 片尾曲
S06 - Cherry
Dance and Angela - Jean-Phi Goncalves演奏Franz Waxman 的改编曲版本 (片头曲)
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 - Frankie Valli
Don't You - Sage the Gemini
Ghost - The Acid (片尾曲)
You Belong to Me - Patsy Cline
Lowdown - Boz Scaggs
Snowfall / Snowfall Cha-Cha - George Shearing
Little Red Rooster - Willie Dixon
Jolene - Ray LaMontagne
Call Me Irresponsible - Robert Goulet
Trahison - Vitalic
Blow My Buzz - D12
Can't Take My Eyes Off of You - Engelbert Humperdinck
S07 - Falling
Dance and Angela - The Acid的改编版本 (片头曲)
You Belong to Me - Pasty Cline
There He Goes - Pasty Cline
Who Knows Where the Time Goes? - Judy Collins
Through the Morning, Through the Night - Robert Plant & Alison Krauss
Les parapluies de cherbourg - Nana Mouskouri
How Can You Mend a Broken Heart? - Bee Gees
Down In The Willow Garden - The Everly Brother 片尾曲
S08 - Milk
Dance and Angela - Franz Waxman 片头曲
Dietro casa - Ludovico Einaudi
The Long Black Veil - Johnny Cash
It's Impossible - Perry Como
High Heels - Ludovico Einaudi
Plus tôt - Alexandra Stréliski
A Change Is Going to Come - Baby Huey & The Baby Sitters
Casino Royale - The Soulmates
In the Evening - Led Zeppelin 结局
Come Down - Sylvan Esso 片尾曲
前面剧集的进展真的太拖沓了,各种面部特写各种闪回,真的是看得一头雾水,曾经猜测过卡密尔的养父是真凶,猜测过艾玛的某几个男同学们是真凶,总之挺云里雾照的。埋藏的各种细节稍不留意到结尾就傻掉,等到最后一集简直就突然来个飞速进展,十几分钟内包含整个内幕又发展新的命案,我的天,要不要那么神转折那么飞速推进啊!给人一种故弄玄虚的感觉,很不爽!!
1、真凶是谁?
杀死小镇两个姑娘的是Amma(艾玛),动机:因为Adora照顾她们,觉得分散了妈妈对自己的爱,分别在树林和John女朋友家杀了她们俩,用她妈妈整理花园的钳子拔掉她们的牙齿嵌入玩具屋的地板。(在第8集最后有凶杀回顾)前面剧情里埋藏的各种细节真是太隐秘了,都是一闪而过的镜头。整个镇子都人心惶惶,孩子们都不允许外出,唯独艾玛和其他两个女孩到处逛,这种情景其实早就暗示这三个人要不是知道谁是凶手要不就是她们自己就是凶手。艾玛最开始见到卡密尔那种带有恨意的表现方式本就挺让人觉得奇怪的,即时两人未有真正的姐妹之情,那么也不应该如此捉弄对方及各种小计谋,那种嫉恨之意太明显了。那场引卡密尔去猪场的情节其实一直没明白为何有此种情节,现在反推真是觉得影片没一个废话片段啊。那么艾玛在猪场练习拔掉牙齿是非常可能的,而且自行车也是在猪场湖里发现的,当时我还猜测如此的情节有没有可能是卡密尔养父艾伦是真凶。
艾玛被患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的母亲控制并下毒,但反过来形成反虐待虐杀的畸形心理,所以当看到黑人女孩在手上模仿卡密尔自虐在手侧刻字时担心姐姐会关注对方而把她杀掉,真的是太可怕了,畸形到极致,那冷血的模样、反转的剧情让人一身冷汗。
2、母亲Adora被冤枉?
虽然小镇两个姑娘都不是她直接杀死的,但是她的女儿玛丽安是真的被她毒死的,这种代理型孟乔森病症真是可怕,用小剂量毒药长期毒害亲生女儿直至被毒死掉。卡密尔因为性格叛逆不愿被控制而逃掉一劫,但母亲的冷暴力及妹妹的死亡导致了她的长期自虐(酗酒、自残)行为,幸而碰到上司两夫妻如父母般正常的关爱才勉强活下来。而最强大的就是艾玛,虽被母亲畸形的爱控制长期服用毒药,但罪恶之花也同时生长,不仅对母亲产生强烈的依恋心理,反而对靠近母亲分散母亲关注力的人直接虐杀!畸形的母爱从Adora母亲开始三代人受害,被虐待却依旧深爱对方顺从对方,这种叫斯德哥摩综合征的心理疾病,其实我们很多人身上都有。新闻报道很多自己虽然小时候不被父母喜爱甚至虐待,但是却比其他人更深爱他们!!
3、艾伦是什么角色?
这个养父其实是知道自己的妻子在干下毒的事的,甚至下毒的对象是自己的亲生女儿艾玛,可见这个男人是多么愚蠢而荒唐。为何如此放纵对方?或者是因为对妻子的感情又或者他也是妻子控制下的一个傀儡又或者屈从于妻子的权力。每天用大音量的音乐掩盖屋里的罪恶逃脱自己的责任,他其实是帮凶。
4、一些疑问及猜测。
卡密尔是如何对自己的后背自残的?和Jhon为何要打一炮?因为自己被人理解,从未在异性注视下展示伤痕而失控?Jhon的妹妹为何要咬别人这些攻击行为?哥哥为何如此强烈的反应?仅仅是因为兄妹感情?可能是,就如卡密尔一直未能从失去妹妹的痛苦中走出来一样,这或许是他们俩能共情到上床的原因。Jhon对艾玛的关注也是挺让人纳闷的?他是否怀疑过艾玛?艾玛喜欢得到别人的关注,那么Jhon对妹妹的关注是否也是导致艾玛下手杀死娜塔莉的原因之一?镇上的警长是否对Adora的精神病症及下毒行为知情?感觉这个警长其实是知道一点的,但对Adora的爱慕及对对方权力地位的惧怕有可能是他一直隐藏及把案件往错的方向引导和不让小镇凶杀案见报的原因。前面的剧集里小镇居民说卡密尔在当地非常有知名度是因为什么?因为她的漂亮及从妹妹死亡后被母亲一直关进精神病院?卡密尔在精神病院的室友自杀这条埋伏线其实暗示着家庭成员的虐待才是这部剧的主题!
剧情全都终结,会有第二季吗?不可能了吧,谜团都已经解开,再来第二季也应该不是围绕这个家庭了。
母爱一直是我们歌颂的主题,当这份母爱混杂畸形的心理,终将导致一场蔓延三代的悲剧。
结尾突然就高潮了,可以的
让马克瓦雷捕捉微小情绪的功力见长,比大小谎言用的更出神入化的插叙闪回配上aa的精彩表演构造出一层令人着迷又不寒而栗的氛围,hbo的选角永远都是如此完美无缺,大小角色都十分立体,各种熟脸也毫不令人出戏,期待后续
AA再次证明了她是没有奥斯卡影后的最佳女演员。
溽热湿透的衬衫,暗礁密布的小镇,谜一样粘稠的过往,记者和侦探,几乎完美。
其实是个非常病态的故事,并且越往后越暗黑,尤其结局一阵恶寒。看似在讲述一桩迷雾重重的连环少女凶杀案,实际上展现的是原生家庭的阴影与创伤及其对子女的深刻伤害,并且由此产生的邪恶无从消弭,只能看着它传递、扩散、染黑一切。并不认为剧集故弄玄虚或冗长拖沓,有很多痛苦情绪正是在文火慢炖之中得以细细感受,闪回镜头也很好地刻画了角色的心境状态。赞美Amy Adams,演得很棒。
真心建议豆瓣把 在播剧 改成播完才能评论 !一集弃完还不够 必须上来嫌弃演员演技或剧集节奏的小朋友们拜托你们去找于妈小四执笔或某幂某嫣某颖主演的影视巨著 把这种难看剧集留给我们吧 拜托!
压抑的氛围,老屋色调暗黑,仿佛藏着什么秘密。镜头一直猛闪回真是太big little lies了,赤裸裸的悬念。Amy切一次镜头就喝一瓶酒……值得一提的是帅侦探和优雅老阿姨的演员都演过HBO经典剧Six Feet Under,真是恍如隔世。
AA要拿艾美。
第一集结尾Vanish出现时,就觉得可以预定年度最佳限定剧集了!几乎对原著的完美改编,不寒而栗感也如同小说一样层层浮现,一度让我怀念起《真探》。最希望的就是结尾能处理好!
父母皆祸害小组金钻级荣誉会员。
AA再次证明一位优秀的女演员无论演电影还是电视剧都自带质感。
悬疑?惊悚?年度最佳?一个装神弄鬼跳大神的玩意儿也能被捧成大罗金仙了。得随便解读派怎么吹吧反正世界越来越是你们的了,但别拿这个和真探相提并论行么?!!
如今很多记者虚假报道,造谣传谣,却总是用“是老板叫我这么写的,我只是个打工的”“生活所迫”“服从命令”之类的话为借口。反观卡米尔,虽然老板命令她去蹭热度,但她没有身在千里之外就闭着眼睛瞎写,没有博眼球博关注,没有听信街坊的捕风捉影,而是专门去小镇调查了事件的经过,寻找线索,搜集证据,就算是蹭热点也力求真实报道,对自己负责,对读者负责。不得不说卡米尔才是真正的好记者,是所有媒体人的榜样。
看不下去,那么乱,两集弃
原著寫得最好的地方是卡蜜兒的內心獨白。充滿對周遭世界的否定與挑釁,但也沒棄絕渴望,願意下沉,又隨時揚升,註定「不可信」,但也教人目不轉晴。一身字,也在在說明文字在這作品裡是如何重要。所以我一直認為這是Gillian Flynn最難改編的一部作品。最後電視劇選擇以大量閃爍短促的蒙太奇,把卡蜜兒的內在,轉化成無聲的碎碎唸。效果不俗,有質感,但也只限於此了。大概不足以支撐整季。整部劇想傳遞情緒多於敘述懸疑。
神奇的HBO,一部本质上再简单不过的找凶手的剧集居然拍出了伍尔夫小说的味道,“重”意识流“轻”剧情,重点完全不是推理破案,全片基本上98%的时间用于铺垫以及描绘一个传统闭塞的小镇,一众虚伪、保守、八卦、瞎凑热闹、自以为是的居民,各种闪回晕晕乎乎的交叉剪辑,各种苦闷的内心、酗酒、自残,只用了最后的2%光速交代故事进展,在浅浅潺潺的钢琴声里,表面上轻描淡写地转折再转折;最大收获是学习了“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有关知识
观感:前六集:。。。。。。。。第七集到第八集:。最后十秒钟:?????????
不错不错,童年黑暗回忆+碎片闪回+烟酒不离已成为最爱之一
年度串戏第一名。家门外的小镇老宅自行车,没尽头的夏天里过于饱和的绿色,让人分分钟回到IT,然而一进家门就成了Get Out…
刚看第一集,是我的五星菜。其实特别羡慕那些给一星说不好看的人,因为他们应该从小到大过得都很幸福吧,能够专注于一件事 或推进自己的生命进程,才会觉得这剧的形式很装b。过的不太好的人,讲真,生活的每一刻,吃喝拉撒工作社交大事小情 真的就是这样的,那些记忆片段 闪回慢镜 生活的迂回 虚妄的放空,就无时不刻不受控制的出现在眼前。你们可能真的不理解 那些不太幸福的人 被自身经历和亲密关系所耽误的一生。就和女主一样,每一个动作满满都是大写的why 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