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01
近一百年前的无声电影能拍的如此严谨和细腻难能可贵,结构紧凑,情节曲折,人物表演自然生动,绘声绘色,确实看出编导的功力深厚,尤其是主角格雷的肢体语言表演栩栩如生,其中被招兵的人踢出办公室和他扒窗往里窥探的造型让人忍俊不禁。如果是有声电影,配上风趣的对白就更加锦上添花了。男主角落入敌营,毫无惧色,足智多谋,斗智斗勇的勇气和毅力可喜可敬,可嘉可佩。主演是和查理·卓别林齐名的喜剧大师巴斯特·基顿(Buster Keaton),同时他也是编剧和导演,34年后巴斯特·基顿作为导演被授予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难能可贵的是剧中很多镜头都是真材实料的实景拍摄,演员的很多表演是在最高时速60英里/小时的速度下拍摄的,其中火车坠桥的镜头用实景实物拍摄,号称耗费42000美元(约27万人民币),是那个时代最昂贵的镜头。坠河的火车16年后才被打捞上来当废铁拍卖。
约翰尼·格雷是西大西洋铁路公司的一名火车司机,他聪明机智,这点从他报名参军那天的表现就可以看出,大家都争相踊跃去报名参军,走在后面的格雷灵机一动,抄近路来到报名点,排了个第一名,结果很快就被刷了下来,不甘心的格雷三番五次的耍小聪明,结果都被发现,最后被踢出了门。其实他当不了兵的原因是南方更需要火车司机,这不丢人。可是他妻子却不这样看,他妻子的父亲和哥哥都拿到了入伍通知书,这让妻子火大,她不相信格雷的任何解释“除非你穿上军装,否则我不会再跟你说话”,这又让格雷犯了难,机车和妻子是他生命中的两个至爱,缺一不可。
一年后,妻子搭乘格雷的火车去看望重伤的父亲,不想半路上停车吃饭时机车被北方军头号间谍安德森上尉带人给开跑了,格雷的妻子因为找东西滞留在车上也一起被掳走,格雷一路狂追终于追上了将军号。格雷一个人又开火车,又操炮,装火药,填弹丸,点火,忙的不亦乐乎,第一炮距离算短了,弹丸射到了自己的车头里,格雷急忙把滚烫的弹丸踢下火车,好在弹丸是延时爆炸,有惊无险。调整好距离,第二炮又出现连连失误,好在最终发射那一刹那间正好遇到转弯,炮弹歪打正着击中将军号的尾车,接下来匪徒往铁轨上扔枕木,扳道岔,洒机油,燃起大火等各种拦截,均被格雷机智化解而告失败。
在敌军阵营,格雷意外获知敌军进攻计划,他求出妻子,夺回自己的“将军号”火车,往南方军阵地开去,安德森上尉一路追赶,现在攻防易位,格雷这种设置障碍,迟缓敌军的追击,妻子的笨手笨脚和格雷的上串下跳,爬高摸低相映成趣,最终在石河大桥上点燃大火,阻止了敌军决一胜负。南方军在石河大桥南岸架设大炮抵近射击,打败北方军,南方军司令亲自批准格雷入伍,而且一上来就授予中尉军衔,并把被他俘获的北方军将军的佩刀送给他,格雷终于迎来了妻子的拥抱和热吻。
90多年了,它依然是“最危险”的电影、“最贵”的电影镜头。
提起电影里的“默片”,我们首先想起的多半是卓别林的电影:在黑白画面里卓别林动作夸张、滑稽搞笑。而在同一时期,还有一位出色的电影人,在影史上有着与卓别林相媲美的地位,他就是巴斯特·基顿。
他是好莱坞默片黄金时代的一位喜剧天才,与查理·卓别林、哈罗德·劳埃德鼎足而立,他主演的《航海者》、《将军号》等影片历来是美国影院的保留剧目。
今天为大家介绍基顿最杰出的作品《将军号》。有人认为:这部电影是影史上最优秀的喜剧默片之一,美国许多大学讲电影的时候都会研究这部影片。1977年,美国电影协会把它列入“影史五十部最佳影片”。
事实上,这部电影也是“最危险”的电影之一,在电影工业不发达的1920年代,没有特效,保护设施一般,很多危险镜头都是实拍,巴斯特·基顿为了拍摄这部电影多次身处险境,甚至以命相博。他比电影圈公认的拼命三郎成龙、汤姆·克鲁斯等,还要拼命。另一方面,为了拍好这部电影,巴斯特·基顿投入了自己的全部财产,在今天看来依然都是天价。
《将军号》:南北战争里的火车和爱情
《将军号》的故事取材自威廉·A·皮顿杰关于南北战争的著作《勇敢与苦难—铁道伟大冒险史》,这部著作出版于1863年,1893年后书名改为《伟大的火车头追逐战》。
基顿对这段历史颇感兴趣,他决定把这个故事拍出来。于是,他包揽了编写剧情、写分镜头剧本、导演、剪辑、写字幕和主演的全部工作,绝对是当之无愧的全才。
为了拍摄出他想要的场景,基顿带领摄制组到俄勒冈找过去用的窄轨铁道,还一比一真实还原了原著中写到的那辆旧火车,选了一处酷似田纳西景色的外景场地,从洛杉矶运去十七个车皮的设备,雇了五百人扮演南方军和北方军,动用了俄勒冈州的国民警卫队和一百多匹马。
影片故事从南北战争的爆发开始,主人公火车司机强尼居住的小镇被卷入战火之中。强尼的一生只爱两件事,一个是他的女友,另一个就是火车。可他刚向女友求婚,便接到入伍通知书。
女友希望他当军人,但长官们认为他更适合当火车司机。强尼向女友解释了他为何没能穿上军装,可女友以为他撒谎,骂他是胆小鬼并与他解除了婚约。直到一年后,因为一次北方军队的突袭,强尼的“将军号”和女友都被北方军队夺走了。
随后是极富对称美的叙事:强尼驾驶火车追逐“将军号”的情节,与后来他重获“将军号”与女友后逃亡的情节,形成了完美的对称。
真实的火车坠河,一个镜头拍摄费用420万美元
《将军号》这部电影,影片的高潮是反派约翰尼把追逐强尼的火车诱导到一架木桥上,在它即将追上强尼所乘的“将军号”之前,他放火烧桥。一名骄横的北军军官下令让火车从冒火的桥上开过去,最后桥塌车堕。
这是一辆真的火车掉进河里,灼人的蒸汽四溅,那名军官表情愕然——这是影片里最妙的镜头之一。单单这个镜头就花了四万二千美元(相当于现在的420万美金),这是当时成本最高的镜头了。
据说当时火车汽笛发出一声悲恸的长号,与这灾难性的奇观相呼应。车头控制室放了个假人,好制造出机车师殉职的假象。当毁损的假人头颅伴随蒸汽飘下时,旁观人群里有不止一位妇女当场晕厥。
而电影里联邦军的受惊表情也是如假包换,因为剧组事先并未告知演员将要发生的火车劫难。接下来的十五年里,这辆火车都静静地躺在了河床上。直到二战时,它才被打捞起来卖作废铁。
而且因为影片高昂的制作费用,电影净赔四十多万美元。虽然现在看来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可要知道,这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四十多万美元,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四千万美元,换算成人民币足有两亿多!
可以说,基顿直接赔空了一位亿万富翁的家产。即使基顿很特立独行,也因为这巨大的打击一蹶不振。
巴斯特·基顿:最拼命的冷面笑匠
巴斯特·基顿,他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冷面笑匠。和香港第一代喜剧之王许冠文的别称一模一样,他们都是对电影史有深刻影响力的喜剧大师。
基顿的表演很有风格:他的表演特点是体态轻盈,敏捷灵巧,动作优雅潇洒而准确,不管怎样磕绊摔打,面容永远保持平板而又透着狡黯的智慧。而且善于把严肃的题材演得妙趣横生,他认为生活是严峻的,幽默本身也是严肃的,他不喜欢胡闹。
他的这种表演风格,至今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喜剧表演者。包括周星驰、成龙,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演员们,他们都可以看作是基顿的继承者。
尤其是成龙,他不用替身,上蹿下跳的表演方式和基顿十分相像。有网友戏称:巴斯特·基顿是成龙的祖师爷。而且,基顿的“信仰之跃”,足足早了成龙72年。
比如在拍摄电影《三个时代》时,基顿跳跃楼顶失误,摄影师按照基顿“摄影机不能停”的要求记录下这一切。和基顿工作过的人都形容基顿“每次拍完电影他能活下来就是奇迹”。
而且他追求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拒绝过多剪辑。因为基顿认为,如果一个镜头无法在自然状态下完成,那么这个镜头的喜剧效果就得不到充分展现。所以我们看基顿的电影,常常不自觉的为他悬一口气,因为太真实,也太过危险。
就拿将军号中的一个片段来说。基顿站在铁轨上忙着清理障碍,而身后,火车正保持它正常的速度向前行驶。这完全是火车撵人,稍不留神,基顿完全可能被卷入火车轮下。
也许是因为这种不要命的精神,基顿的喜剧才完完全全做到超越一个时代,直至今天仍有很多影迷为之震撼。相比之下,想想我们现在的某些小鲜肉演员,就连手指划伤一道小口都要发微博求安慰,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他们红的快,过气的也快。而基顿,直到几十年后,依然有无数影迷为他喝彩。
领先时代,大器晚成的喜剧大师
虽然拍摄时很用心,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甚至承担生命危险,但《将军号》发行后,评论界普遍表示不满,十家主要报刊里就有八家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只有个别评论认为这是一部天才之作。有人认为:这部影片在票房和舆论上的失败可能是因为它的内容太丰富了,1927年的观众还不能理解它。
直到29年后,人们在导演的旧宅发现被遗忘的拷贝。影片重映,火遍欧洲。又过了5年,导演被授予奥斯卡终身成就奖。而在2000年的一天,AFI(美国电影学会American Film Institute)评选影史最伟大的100部电影,这部电影名列第18。
1965年的威尼斯电影节,年届七十的基顿受邀参加,成为全场最闪耀的明星。门外大堆影迷堵着要他的亲笔签名,摄影记者没日没夜守在码头为等他的船到,在利多岛的电影放映大厅里,一群由各国评论家组成、全世界最难伺候的观众拿着笔正襟危坐,静候他的到来。
而基顿,这位举世公认的喜剧大师,他在接受采访时,眼睛里含着泪水。他深爱着他为之奋斗一生的电影业,他说:“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受邀参加电影节,希望这不会是最后一次。”
可是,在1965年11月初,基顿在多伦多拍完《记者》后,医生诊断他得了肺癌,还可以再活三个月。于是,1966年2月1日,一代喜剧大师溘然而逝。
天妒英才!巴斯特·基顿年轻时候兢兢业业不顾一切去拍电影,为心爱的电影事业付出所有,但那个时候没人理解他,在他的晚年终于获得了世人的瞩目,被时代加冕,可惜已经时不我待。
好在,巴斯特·基顿对于电影纯粹的热爱,勇敢的献身精神流传了下来,激烈一代又一代电影人为了梦想而努力。今天,我们再看这些默片,应该深深铭记电影背后的那些艰辛。
领先时代100年是种怎样的体验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ID:ttyingtan
微博:影探探长
作者:探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有些电影,有时会领先观众几十年。
1926年的最后一天,一部万众瞩目的喜剧上映。
它其中一个镜头实景拍摄,号称耗费42000美元(约27万人民币),是那个时代最昂贵的镜头。
然而影片血本无归,导演搭进去自己的一生。
29年后,有人在导演旧豪宅发现被遗忘的拷贝。
影片重映,火遍欧洲。
又过了5年,导演被授予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74年后,2000年。
AFI(美国电影学会American Film Institute)评选影史最伟大的100部电影,这部电影名列第18。
直到今天,许多影迷看完之后都献上自己的膝盖。
如今92年过去,它依旧震撼人心,这部电影就是《将军号》。
The General
1926.12.31
豆瓣评分高达9.0,将近六成的人打了5星。
探长也对默片有偏见。
但自从看过一遍之后,每年的12月探长都会忍不住跟它过一晚。
影片中许多桥段都太超前,以至于90多年后的现在看才合适。
作为一部默片,它不仅不无聊,反而节奏紧张、扣人心弦。
其中的梗更是被后世抄了一遍又一遍。
在《将军号》中,你会找到许多电影的源头。
作为一部超越时代的片子,近百年来,它被致敬和模仿了无数遍。
影片改编自发生在1862年的真实事件(改编自William Pittenger的回忆录《火车大劫案》The Great Locomotive Chase)。
主演是和查理·卓别林齐名的喜剧大师巴斯特·基顿(Buster Keaton),同时他也是编剧和导演。
“将军号”The General,是一列火车的名字。
男主强尼是一名火车工程师,说白了他就是个火车司机。
他身材矮小,面无表情,但很机灵。
他一生有两个挚爱:一个是火车引擎,另一个是他女友。
他居住的小镇卷入南北战争。
女友的父亲和哥哥都参了军,他却因为“更适合开火车”而被拒绝。
女友以为他撒谎,撂下狠话:除非你穿上军装,否则我不会跟你在一起。
就这样,男主浑浑噩噩度过一年。
他郁郁寡欢、魂不守舍的坐在车轮上的镜头成为影史经典,而这个镜头可能随时要了他的命!
一年后,在火车停车,乘客就餐时,他驾驶的将军号被北方间谍劫走。
他女友也正好在火车上被绑架。
随后,影片开启了前后两段对仗叙事。
前半段是男主对将军号的追逐。
后半段是男主带着女友开着将军号的逃亡。
《将军号》故事简单,但笑料百出,被誉为默片时代最伟大的喜剧之一。
它的笑料跟当时喜剧演员跌跌撞撞卖惨不同,基顿卖的是命。
在那个没有电脑特效的年代,所有镜头都是实拍!
在高速行驶的火车上爬来爬去都是最不危险的镜头。
动不动就是火车追尾,火车追人。
一不留神,演员就可能被卷入车底。
基顿拒绝使用替身。
再危险镜头也都是他亲自上阵。
搞笑之余每一秒都惊险刺激,因为很多镜头都是临场发挥。
什么摔一跤,手滑没抓紧都是真实的突发状况。
让人惊叹的是,在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基顿还能制造出自然又真实的笑料。
每次遭遇危险,他都能化险为夷。
许多镜头都像欧·亨利的小说,既出乎意料,又合情合理。
许多影迷看完不禁感叹:半个世纪之前,基顿就已经把火车开出赛车的感觉。
全片看下来你会忍俊不禁,同时又手心冒汗。
没有绿幕,没有威亚,最高时速60英里/小时(约96.5km/h),这才是真正的速度与激情。
搞笑又惊险的《将军号》上映之初反响平平,直到几十年后人们才开始重新审视这部片子。
而它也被评价为巴斯特·基顿最好的电影。
2000之前后,它开始在各种榜单上频频上榜。
提到导演巴斯特·基顿,他的另一个名字更响亮——冷面笑匠(The Stone Face)。
你可能只是见过这张著名的照片,但他对电影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百年来的电影史中。
周星驰、成龙等人的表演中都不乏他的影子。
看了他的电影才知道,原来被星爷用成爆款的梗是基顿发明的。
也许你会觉得这些梗不足为奇。
但你要知道,即使接吻千万遍,初吻一定会被记一辈子。
而成龙模仿的更加明显,以至于网友戏称巴斯特·基顿是成龙的祖师爷。
不用替身,临场发挥,上蹿下跳的表演方式完全就是基顿的复刻。
网上流传着一个梗。
说外国人看成龙跳跃楼顶的镜头,问成龙:这个镜头到底是咋拍出来的?
成龙说:直接跳啊。
然而基顿的不要命的“断子绝孙跳”,早了成龙72年。
在拍摄《三个时代》时,基顿跳跃楼顶失误,摄影师按照基顿“摄影机不能停”的要求记录下这一切。
和基顿工作过的人都形容基顿“每次拍完电影他能活下来就是奇迹”。
基顿的艺名“巴斯特Buster”是他小时候的昵称,18个月的时候婴儿基顿从楼梯上摔下,他没有受伤,还自己站了起来,于是他被称为壮娃buster(捣蛋鬼,茁壮的孩子的意思)。
基顿能够影响到中国的演员,说明他在世界上都影响深远。
你看到的许多脑洞镜头,都是他半个世纪前的发明。
牛顿曾说过: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在电影界,巴斯特·基顿就是这么一个巨人。
如今再看《将军号》以及基顿的电影,你会发现他的喜剧仍然高级。
在他的电影中你看不到低俗的屎尿操,却能激发你内心的愉悦感。
基顿对制造笑料有自己的一套理论。
早期的时候他的笑料也是“卡通式的”(cartoon gag),夸张但不现实。
这种笑料能让孩子笑得前仰后合,但他发现成年人会觉得“假”和“幼稚”。
经过不断的摸索,基顿总结出,最好的笑料一定是自然的、真实的和可信可行的(natural gag)。
一切靠剪辑、特效特意做出来的“假”笑料,都不会激发观众发自内心的笑。
所以他的所有镜头都是拒绝剪辑的连贯实拍,一镜到底。
如果镜头无法在自然状态下完成,那就说明这个梗不合格。
看基顿的片子,你会感受到发自内心的欢乐。
因为他早已通过实验掌握了逗观众发笑的心理学原理:释放人内心紧张和焦虑的情绪。
每次基顿在大银幕上都能化险为夷,不仅给人带来“虚惊一场”的快感,还给观众带来逢凶化吉的锦鲤体验。
在《戏梦巴黎》中导演借角色之口说出了对卓别林和基顿的评价。
片中马修说:他们两个人无法相比较。
雷奥说:是因为卓别林无与伦比么?
马修说:不,是因为基顿无与伦比。
在默片时代,基顿也和其他喜剧演员一样无数次地摔倒,四脚朝天。
但基顿总会想出许多前不见古人的神来之笔。
他不仅在笑料上领先时代,还在故事结构上超越观众的欣赏水平。
《将军号》是以南北战争为背景的喜剧片,但片中展现战争的镜头非常少。
其中一幕是基顿为了给火车加速而奋力劈柴,他丝毫没有注意到身后浩浩荡荡行进的军队。
这一个镜头不仅呈现了战争场面,更制造出莫名的笑点。
同时,时代的洪流却成为一个小人物命运的背景板。
男主虽然改变不了历史的进程,但他还在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战争进行时,真正的将军骑在马上发号施令,基顿也拿个军剑指点江山。
基顿最后不仅拯救了美人,还拯救了南方的军队。
他成为英雄,而他本是个连军服都没有的无名之辈。
在今天,对于一个跟“英雄”两字搭不上边的小人物成为英雄的故事。
我们称之为“反英雄”或“反套路”。
在他的时代,喜剧片中几乎不会死人。
但在《将军号》里,虽然看不到血,但人真得死去。
这也是当时的观众无法接受《将军号》的原因之一。
如今,这种混杂了荒诞、悲剧、死亡和痛苦的幽默我们称之为“黑色幽默”。
然而,这部超越了观众和时代的电影成为基顿生涯的转折点。
1926年,成本75000美元的《将军号》票房惨败。
1928年,基顿的工作室已无力运转,他选择和米高梅公司签约。
后来基顿称“这是自己最错误的决定”。
从前,在工作室独立制作影片时,场务、道具、编剧、导演和演员他都一手抓,很多灵光乍现都是他临场发挥。
而且有朋友投资,成本不用管。
但大制片厂严格的管理制度让他无所适从,他由自由创作变成了被安排角色(后降为顾问,每周工资只有100美元)。
而他后来的形象也沦为和其他普通喜剧演员一样的货色。
饱受作品失意和婚姻的困扰,基顿开始酗酒,再没有20年代的风光。
直到几十年后,人们才开始渐渐理解并学习他的作品。
1965年的威尼斯电影节,基顿受邀参加,一些记者在他将要抵达的港口彻夜排队等候。
接受采访时,他眼睛里含着泪水,他说:“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受邀参加电影节,希望这不会是最后一次。”
3个月后,他在美国洛杉矶去世,享年71岁。
纵观基顿的作品,可以发现这个冷面笑匠脸上也有焦虑、有不安、有愤怒或者兴奋。
但唯一没有的表情,是微笑。
巴斯特·基顿的电影至今还在重映,他的作品对世界的影响仍在继续。
他不卖肉,不低俗,不玩屎尿,甚至不说话都能给观众带来最高级的笑料。
他被认为是对世界电影史影响最大、最深远的人之一。
如今互相抄袭,三观尽毁的喜剧作者应该回头看一看。
看一看巴斯特·基顿的作品和他留下的一句话:
一个喜剧演员做的是滑稽可笑的事,而一个好的喜剧演员是用有趣的方式来做事情。
文/探长
(更多原创影评,微信搜索ttyingtan,后台回复片名,一起来看片儿~)
1917年,家庭演出破裂。伯斯特来到纽约,在罗斯科(肥仔)·阿博科尔的考米奇电影制片厂工作。年末,又随阿博科尔和制片人约瑟夫·申克去加州。和阿博科尔一起工作数年,他像过去献身舞台一样地学习电影技艺。1921年,在申克的支持下,他决定单干。之后一直到1928年这段时间,申克始终是他的良师益友,也是他的制片人(同时也是连襟,他们分别娶了塔尔梅齐姐妹),他主演了二十多部短片,其中大部分是他自己导演的,他享受了充分的创作自由。(杰弗里·诺维尔-史密斯《世界电影史》)
本片被同期上映的葛丽泰·嘉宝的影片《灵与肉》(1926)击败,票房低迷。影评人也毫不买账,对火车司机的惊险表演蕴藏的幽默无动于衷,拍出了自己的巅峰之作的基顿因此大受打击。 (菲利普·肯普《电影通史》)
全程高能,场面宏大,风趣恶搞,一来一回的两次追逐,类型王中王。高潮段落的火车坠桥一掷千金,震撼感力压《桂河大桥》。Cohen Film Collection的4K修复华丽,有几段黑白瀑布光看呆了,还有伴随女主的theme有股浓浓的二十世纪乡愁。时代车轮滚滚,结尾忘情长吻,也算谐谑了那场荒诞可笑的战争。
虽不及[小福尔摩斯]那么惊艳,然则本片拥有默片史上最贵场景,火车追车甚为壮观。本片影史地位在于极大提升动作喜剧的地位,叙事对于基顿电影有点多,然则也是对动作喜剧类型的扩充。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南方立场([与魔鬼共骑]什么的)。
1傻的天真,笨的可爱,呆到深处自然萌,老虎老鼠,傻傻分不清楚,默片越笨越有趣。2一小时十八分,精致的无可挑剔,爱情动作战争喜剧,所有元素融合十分完美。 3 平行对照叙事,火车上小格局也有超强张力。4 他的生命中有两个最爱,一个是他的引擎,一个是他爱人 5 一个火车抵上三千士兵
好棒,太牛逼了。动作喜剧战争爱情,拥有一堆被后世炒了一边又一遍的老梗。默片能做到这么流畅自然又有趣真是牛逼大发了。
影片场面宏大,布局精巧合理,该片将爱情、战争、冒险和喜剧等因素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最重要的是讽刺了人们狭隘的英雄观,是一部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一部
带着对20年代默片的偏见去看,震撼到合不拢嘴。火车追逐怎么拍的!上串下跳动作戏怎么拍的!前后对称结构怎么那么完美!怎么天衣无缝的融入战争与爱情!豆瓣的5星根本不够用。
#SIFF#2017年6月25日重看,4.5;经典的追逐戏,销魂的眼线破坏王,忧郁冷面乃无辜表情包集合,想象和天赋领先百年足足有余,永远最爱的喜剧之王;无特效的大片实拍,充分体现基顿的创造力,为电影的献身精神也是令人敬佩;女主也甚是可爱。
挺乐的剧情和表演,巴斯特·基顿是一个很伟大很强大的喜剧演员,看到成龙等一些演员都是他的“学生”,一些人物动作和一些高难度的镜头在1926年便呈现在世人眼前实在是值得赞赏。
看嗨了!完成度之高简直无法相信这是部上世纪20年代的默片,人的身体与机械的运动以及镜头剪辑、故事叙述的流畅平滑,战争场面的驾驭,烟火效果、演员表演的精准生动,喜剧元素的运用自如…即使时代发展技术进步到21世纪的今天,用电脑CGI拍出的《丁丁历险记》,在运动镜头方面的表现也未必比它卓越。
我愛他勝過卓別林。
笑匠基顿的巅峰之作,默片时代的无上瑰宝。永不过时的笑点,炉火纯青的视听语言,大规模的场面调度,对爱情的不懈追求。两场火车追逐戏刺激紧张,丝毫不显冗长。男主角善良、憨厚、诚恳,专注于眼前事,对危险无所察觉。而观众总是喜爱和同情阿甘式的人物,为他所获得的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拍手叫好。
将军号的失与得,前后对仗工整,追逐片形式承载内战图景;类型大熔炉,解构英雄主义。交火场面够阔气,据说火车坠桥一个镜头就花了四万二,于是亏得很惨,口碑一塌糊涂,首届奥斯卡亦鼠目。幽默是件严肃的事情,“只要我一笑,观众就不会笑了。”
《虹膜》问答讨论比较巴顿和卓别林:卓别林的气质就像小狗,想要亲近观众的意图都明明白白地写在脸上。基顿的气质则更像猫,他并不在乎你是否喜欢他,因为他总是陷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可自拔。于是我陷入了到底是喜欢猫还是狗的思维大战。
我勒个去,1927,太厉害了,又追又逃的真过瘾,电影过了一百来年还是这套路啊!巴斯特基顿那个眼线。。。
为什么这部就是莫名觉得 不那么好笑… 比福尔摩斯二世还是要差上一截。
20170623@影城1厅 #SIFF20 4K重看。 // 20140324:你能相信这是1926年的制作吗?编导演一身+零替身的基顿Buster Keaton先生,您可真神!七分之六片长的火车追逐戏,那调度!最爱喜剧桥段不费言语也不消低俗的肢体卖弄,可我差点笑出了眼泪…… 而且这还是一部动作爱情战争片,这样好吗xDDD
看了这个就觉得如今的电影拍那么长都拍什么呢。
精彩的铁路追逐,基顿灵巧的在火车上下跳跃,巧妙化解每一次危机。将军号是他的杂技舞台,仿佛所有物体都太过沉重跟不上他的脚步。
卓别林无非是多了点底层关怀和讽刺权贵的调调,论喜剧效果绝对被巴特斯基顿完爆。那个火车从断桥上稳稳落地的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不可思议。
火车的一百万种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