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完闲着,整理了下观影心路给自己看。
一、关于真相
看到一半以为是作家杀妻、偷情男女杀夫的套路,但在作家故事里说到眼镜男回来时便出现了逻辑漏洞:如果眼镜男和玛雅杀了夫,一般在出命案后不会留她一人在家,且他根本没有离开房间的必要,在作家讲述里缺失了男情人离开房间并且折返的合理动机。而在男情人的描述中,因被发现偷情而尴尬离开、因手机打不通担心玛雅安危而折返的理由会更合理一点。
且因个人观影预期剧情走向是作家杀妻,偷情男女杀夫,发现男情人离开又折返的理由缺失时,就觉得我的预设是不合理的。如果作家都能主动杀妻,其人物形象和故事描述基本就很存疑,反而是玛雅的叙述可信度更高。
而且就像开头警探说的那样,一个杀妻的人,这么刚好跑到一个杀夫的人家里,未免太巧。作家连犯两案的可能性更大,不,是三案,包括自杀女孩,作家也难辞其咎。
二、关于剧本编排
1、妻子死因的编排:先给出法医关于凶手是高个子、站着敲的实验推理,让观众跟着侦探信任了法医的判断,再给出妻子死因的法医判断,就可以降低观众对妻子死因的怀疑,设计蛮合理。
2、审讯顺序安排:先审问作家,有先入为主感,大部分人会相信最开始的感觉,加上后面给了很多作家流泪伤心的镜头,误导观众跟着同情并信任作家。之后的顺序都是按着作家叙述、玛雅叙述、作家推反转或求同情的顺序编排,很容易带偏观众注意力,设计挺好。
三、最后作家死没死
最后镜头给了男主的茶特写,喝下去喉结也给了特写,是否为暗示作家会被毒杀?应该不是。第一、该特写穿插在警探紧张的奔跑镜头中,一个在急躁狂奔,一个在悠哉喝茶,一紧一慢对比可以调动观众紧张感。第二、递茶的是空姐,玛雅已被关押,再说她没有职业,混进空姐不太可能,刚好混进作家的航班可能性就更低了。不过我倒是希望有反转,比如用上自杀女孩的父亲这一角色。以为他会在最后复仇作家,我还专门在飞机画面暂停放慢找那个父亲可惜没有,但如果父亲出现也会存在他怎么知道作家在这个航班的漏洞。
四、遗憾
除了父亲角色未被充分利用上的遗憾,还有好多闲笔没用上,白白标记了。
鞋子线索暗示蛮明显,其他细节却都是烟雾弹或者说欠处理,比如作家妻子和律师手机聊天记录,虽然手机被作家扔进了下水道,但手机丢失的线索未去跟踪;比如眼镜男说到给玛雅打电话,通话记录也未跟进;比如提供情报的夫妇,住所附近到底在装修什么,夫妇两人有没有什么潜在故事之类。
或许是因为案件时间安排比较紧迫,只有三天,而且基层警察猪队友蛮拖的。基本线索都得靠警探想着推动,想靠证据逻辑链和他人助力比较困难。
胖警察真的很嘴碎,总感觉说的都是伏笔,又大部分没用上,毕竟是悬疑片,太期待能把伏笔在最后都用上、串联起来的爽感了。
不过也讽刺了基层警察的庸碌怠惰、性犯罪受害者保护不足、媒介伦理缺失之类的社会现象。英国压力那块还有一点点点点霸权殖民与司法公正较量的色彩,不过也只是浅浅地涉及。
总体来说,剧情还行,就是有些遗憾和套路。
很早就知道男主一定在说谎,第一他进门卫处狗有呜咽声却没叫,第二在他的故事中他把情夫砸他的凶器滚到椅子底下,如果这样地面必然有滚动的血迹。以及这里有个巨大的bug,验证一下台座上的血迹是谁的就可以知道真伪。男主杀妻子的理由和手法都比较牵强。以及结局我也觉得最后一个是自杀女孩的父亲我认为更加完美。但是这样让他逃脱也有一个好处,影片并没有交代被诬陷的律师老婆最后结局如何,但是按照前半部分的官僚作风,极有可能直接顶罪
回国的第一部电影,是在光哥家配黏糊版火鸡面看的《天作谜案》。
我可能是因为有时差,实在是很难看进去。而且加上前半段做饭,根本进入不了状态。
后来我看了一点,知道是一部情节多种反转的电影。光嫂在一边也有解说,结局正如她所料,作家是骗子凶手。
评价还不错的电影,但是因为我身体状况,没好好看。
结果后来看了看不见的客人,才发现。这部电影和看不见的客人也太像了。但是剧情相对单调。而且人物也没有那么饱满。
后来看解析,说两部电影的侧重点不一样。
这部是为了说明印度的治安和警力系统问题。《客人》是单纯的悬疑电影,没有太多深层暗讽。
推荐大家去看看《看不见的客人》
说实话,这部电影完全把我拉进了剧情,一点都没有溜号过,也没有尴尬脑残弱智的情节,虽然有些细节在最后没有交代清楚,反转的不是很合理,但至少是部完整让人欲罢不能的精彩电影!
我就想问国产的那些大导演大制作片子,包括最近被吹爆的某某动画片,人物塑造真的合理吗?看着好像没比几十年前的样板戏强多少,人物过于片面化脸谱化,情节更是毫无新意,就搞个炫目特技,就值8-9分?
大家能不能把评分标准拉到一个水平线上?别把国产电影当个儿童一样看待,有点好的就吹 外国电影就拿成人标准来评价,这样对国产电影有啥好处?
什么时候国产电影真的会讲故事了,能够塑造真实的人类了,我才能给一个“服”字!
看了《天作谜案》电影,一个小说家妻子死了,他报警了,然后逃跑了。后有剧透。 逃跑途中撞车受伤,不得已就近找了一户人家求救,而正巧就是玛雅家,也就是他的律师家。 进他家后,律师死亡,警察逮捕了他。小说家妻子是因为心脏病而死的,她真的是正常死亡吗?律师是小说家杀的,还是谁杀的? 剧情反转又反转,我是发现了: 一,时间紧急容易做仓促的决定,所以,想好之后不妨缓一缓。 有时候,视角有盲点,或者在那个鼓动人的氛围里,我们很容易做出错误决定,然后就陷入和电影中警察一样悲催的局面。 二,印度警局查案水得很,除了有个警察很认真。其他就是社畜心态。 有个警察睡着了,领导问他事情,问完说你继续睡。你说,多么和蔼可亲的领导啊。 还有个警察当着领导的面吐槽工资低、加班多,想要跳槽到银行。 三、信任是黄金。之前玛雅为了掩盖偷情的事实撒谎了,被警察发现。警察陷入小说家陷阱,误会情夫杀死律师。 如果玛雅当初就和情夫老老实实交代,也许警察不会那么信任小说家,事情说不定就是另外一个结果。 四,细节是魔鬼。片中警察没有好好琢磨手头上所有线索,只凭那么几条线索就急着结案。 其实,除了其中一位警察,大部分人在乎的是结案,而不是真相。 如果他们真的认真查看律师的鞋子、医药箱、杀人的道具、小说家妻子服用的药物,也许就能早点获得真相。
一个案件,两个证人,同时也是嫌疑人,故事以此开始!通过悬疑推理,层层解谜,以真相大白结尾!总体而言,摆脱掉歌舞的印度悬疑片还算及格!不过剧中的巴格有点多,且结局牵强,让观影效果大打折扣!
“有人利用真理获益,有人利用谎言,而我利用巧合” 罗生门格局,每个人讲述的都不一样,真相交给观众去猜。演员请就位、坏人逍遥法外系列。
又见高智商犯罪片,可惜无论从剧情逻辑还是细节推敲方面,不合理的漏洞都太多了,制作也相对粗糙,最关键的是整个片看起来非常无趣,讲故事的手法过于平淡,不知道啥时候能出现下一部《误杀瞒天记》啊
1、私心偏爱的反转片,《看不见的客人》式的层层谎言迷雾,两人各执一词的罗生门案件;2、“有人利用真理获益,有人利用谎言,而我则利用巧合”。
为什么最后最后居然不是凶手被抓!!应该再给一个反转啊我的妈!!!我不服!!我不服!!!
印版蓝光原盘
其实很多情节经不起推敲,和《误杀瞒天记》比起来还是差了不少。
除了印地语跟英语交杂装逼有点烦,整体的套路设置高过那些西班牙烧脑很多,而且比较合理。是的,主演说了,借助巧合
故事情节还是比较吸引人的,唯一遗憾的结局,最后一个乘客应该是自杀女生的父亲,然后毒杀作家。
《看不见的客人》+《误杀瞒天记》,依靠一次次叙述,混淆也寻找真相。把控很好。结尾没有被抓,更赞。
推理的过程有点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感觉
看完《催眠·裁决》再看这部,更觉一路都在不断加星。一出罗生门,无非看如何隐瞒与嫁接,这次天平上上下下间,真能越来越引人。分寸拿捏得好,就连喽啰都有戏感。猜得时对时错,很有兴味。院线电影里,也就只有外片能用这种结局了,虽说过于有恃无恐,差点就败了氛围。还好,顺利收尾。
一个故事用不同的口供反复演绎,看观众更愿意相信哪个版本,话说印度底层警察还在用竹棍抓人,经常在工作时间睡觉。#20180219
警察辦案靠臆想,兇手脫罪靠自信
终于看到一部没有歌舞的印度片了,结尾反转不错,只是有点急....
确实是小成本的悬疑推理烧脑片,但是后半程明显发力不足了,总有新的证据出来,刷新警察对于整个事件的认知,但结尾还是有bug。罪犯杀人的时候,死者的老婆特么在哪呢……但印度能拍成这样我已经满足了,至少没有歌舞,我很感激。
本片确实是一部非典型的印度电影。悬念、谜团、推理、反转才是本片的灵魂。杀人一定要偿命么?答案是逮不到就不用。剧情、对白、节奏推进都相当好。但结局一般。如果多年以后,德夫偶然读了老婆买的涉案作家的新书。然后发现新书里的谋杀情节才是当年凶杀案的真相。这比作家逃逸前自嗨自爆强多了吧……
挺好的,很悬疑,最后翻转,真凶逃跑了。
满眼《看不见的客人》的痕迹。明明有个最大漏洞,男主说他被偷情男砸了,那验一下那个钝物的指纹和血迹不就知道了。要是没有男主的血迹,那就是他说谎呀。。。
虽然也是建立在常规刑侦手段之外的真相翻转,但好在存在的环境是经渲染而成的印度无作为警方环境。电影是一个说服人的过程,主角亲身示范将不同意象组合利用巧合打败真相,是绝佳的心理战,也算是非常切题了。两个主角的的叙述感都不错,这个推理的演绎比被拿来比较的《看不见客人》要好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