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婴儿》是一部拍摄于2001年的电影,导演王超的第一部个人作品,并且凭借此片还拿到了第37届美国芝加哥影展国际影评人奖,不知道有多少人听说过这个电影节?
影片的故事结构很简单。
千年古都安阳市,一位下岗工人肖大全在夜市面摊处捡到一个弃婴,并且发现在襁褓中有张写有某个呼机号的字条,说收养该婴儿的人每月可以得到二百元的抚养费,肖大全便将婴儿抱回家中,并因此结识婴儿的母亲,一位从事性服务行业的职业女性。
慢慢的,在柴米油盐的日常交往中,点点滴滴之下,两人有了更进一步的亲密关系,并且决定最终生活在了一起。肖大全在家门口摆了个摊边修车边照顾婴儿,孩子的母亲则在他家中继续操起了旧营生。听上去似乎有点不是很容易理解?社会底层的生活有时候确实不是那么容易接受。很多时候,只是为了活着而已。
这时候另外一位关键人物出现了,当地的黑社会大佬。
和孩子母亲曾经有过另外一段亲密关系的大佬发现自己得了绝症后,身为孝子的他敬遵母上圣谕,开始向女主角索要婴儿来传种接代,以免绝后。
事情在这里发生了一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转折。孩子的母亲拒不承认两人曾经有染,自然也就顺理成章的拒绝归还孩子。这个时候,本来位置就很尴尬的肖大全出现了,一次争执中的措手不及,他干出了一件意想不到的大事。
生活的河流在经过几次急转弯之后,何去何从?影片的最后似乎并没有给出一个完美的答案,只是留给了观众自行揣摩。
灰色破败的城市,污水横流的街道,乱七八糟的天际线,面无表情的男男女女,以及那种一望可知的窘迫和贫困,让观众对于剧中人物的命运平添了几分怜悯。但是怜悯之后,似乎还有几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大概就是中国内陆三四线城市贫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吧。
作为中国独立电影的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有人把《安阳婴儿》摆到了和《盲井》,《小武》等同样高度的地位,大加赞誉,个人认为倒是有点言过其实了。
对于这样一个生活化气息浓郁的题材,其实在拍摄过程中是非常考验导演的功力。因为除了需要讲出一个好故事以外,还得把故事讲的好听才算数。就这一点而言,王超导演和其他佼佼者诸如李扬,贾樟柯的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
不过,这部电影后来还引发了另外一桩颇有争议的公案,从中也暴露出了中国电影届从业人员长久以来一直漠视,或者不以为然的短板,殊不知这样一种短视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话题要从片名开始,《安阳婴儿》,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发生在河南省安阳市的故事。不过如果对于中国风土人情有所了解的话,会发现导演在拍片时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
片中所有人物讲的全是一口开封话?!
安阳,古称相州,又名彰德府,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出于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处的盆地之中,西边是巍峨高耸的太行山,东边则是一望无垠的华北大平原。作为扼守四方的交通要道,历来就是一处兵家必争之地。
和拥有殷墟遗址的安阳相比,八朝古都开封无疑名气要更大一些。又名汴梁,东京,看过《水浒传》的朋友们相比对于这个地名不会陌生,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出于此地。开封位于河南省中部偏东,地处华北平原腹地,北靠黄河,处于一马平川的膏腴之地。
有道是十里不同音,更别说相距接近两百公里的安阳和开封了。
安阳的口音其实更偏重于山西,加之地处山区,口音很重,即使是河南其他地区的人听起来也会感觉吃力,而开封自古以来就是四通八达,九省通衢之地,当地人口音会更接近于日常的白话,也就是人们通常印象中的河南话。期间差别,并非小事一桩。
如果说在口音方面,对于屏幕前的普通观众来说,尚且可以忽略不计的话。那么在外景地画面上出现大相国寺,这个就近乎于搞笑了。什么时候开封的著名AAAA景点大相国寺搬到了几百公里以外的安阳?这个事儿,导演你问过开封人民的意见了嘛?
不要用诸如“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的理由来解释自己的业余和粗糙。诸如此类的细节瑕疵其实片中还有很多,此处限于文章篇幅就不一一列举了。这并不是这部独立电影独有的一种现象,应该可以说是普遍存在于中国电影界的一种顽疾。
缺乏对于追求电影制作精益求精的态度以及能力。
电影作为一门集合了声光电于一体的综合表现艺术,其实对于制作者的细节执行能力要求非常之高。比如人们常常追捧的英剧,日剧,在如实还原电影场景和道具,服饰,外景等相关元素的雕琢打磨上,无不是尽心尽力,这样一种近似问道的精神才保证了作品的高质量输出。
又比如国内影视剧的标杆作品之一,八三年版《红楼梦》,无论是选角,还是拍摄,又或者后期制作,忠于原著,忠于史实,忠于剧情是从头到尾贯彻执行的一根主线。只有这样虔诚的态度,用心的制作,不断的打磨,才使得这部拍摄于三十多年前的作品,直到今天依然被人们赞不绝口,最高的评价莫过于“这就是我心目中《红楼梦》的样子!”
此处借用几个例子,并非是对导演求全责备,而是实在无法对于如此明显的常识性错误视而不见,是可忍,孰不可忍。人们常常说匠心,匠心并不是仅仅指大投入,大制作,大场面,更不是动不动就为了梦想而窒息,而是心怀敬畏,简简单单的认真做事,仅此而已。虽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没有那么容易罢了。
此处在下有个小小的建议。
导演不妨就把片名改做《开封婴儿》吧?反正这样一个故事发生在安阳也好,开封也罢,对于剧情的推进,观众的感受,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延伸阅读
这是一部每一帧画面都可以拿来做手机屏幕的纪录片:《盛世里的工匠记忆》
中国的独立电影似乎都这样压抑。看到了2000年的北方的市井,楼房、穿着、街道、人们的生活条件,一切都这么的落后。作为土生土长在中国第一批改革开放的沿海城市里的人,我从未体验过这样的处境。爸妈都说片中的感觉像他们的80年代,现在看来,其实是因为河南黑龙江那一带城市的发展比南方沿海滞后了二三十年。 爸爸很反感我看这种电影,他说那是他最讨厌的年代。吵吵嚷嚷的街道,汽笛,单车的声音,集市里搭个棚卖唱的音响充满刺耳的杂音,穿棉袄,戴那种款式俗的不能再俗的围巾,打电话要呼号,宿舍里一地的垃圾......那确实是被嫌弃的年代,经历过的人都不堪回首的年代。没有去过北方,不知道现在那里是什么样呢。 艳丽去接客然后带到自己家里(准确说是大刚的家),嫖客上楼之后,对街修理单车的大刚就拿着螺丝刀走过去戳他的单车轮。一举两得,既解心头之恨,又能为自己揽生意。有点意思。 和大刚睡在一起的时候,艳丽说她想开春以后就不干了。孰知,大刚就把那个患了血癌的黑社会大哥给殴死了,坐了牢,艳丽失去了唯一能支撑她的人。她抱着孩子去清真面馆吃面,一个人沉默地吃着。她和大刚第一次见面也在那里,坐在同样的位置,两人相对无言。这里呼应得恰到好处。 最后艳丽因卖淫被捕,坐在黑漆漆的车厢里,她看见自己亲手把孩子抱给了大刚。那只不过是她美好的幻像——她多希望抱走她孩子的人能像大刚一样善良,可是现实是,大刚不会再回来了。 这是一部绝望的电影,从影片开始大刚好不容易才卖掉34张饭票去吃上一碗面,到末尾的悲剧。这样的故事被那个落魄的年代的气氛笼罩着,让人黯然神伤。作为一部现实主义作品,我不知道这样的电影算不算得上粗糙。
但凡讲述小人物的电影,街道永远脏兮兮,墙上印着水印,墙下堆着垃圾,一年四季没有一天是晴,永远的晦涩阴暗,好像小人物就没资格沐浴改革开放的春光似的。
Liar:王超的《安阳婴儿》你看过吗。贾樟柯:我看过。 Liar:觉得怎么样。 贾樟柯:我不喜欢,完全不喜欢。我觉得它是缺乏常识的一个电影。就是很多人的行为,语言,都不是那个人应该表现出来的,有一个我特别不理解,它里面有一个黑社会么,他去医院检查,知道自己得了脑瘤,快死了,你知道他从医院出来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吗,他对他手下说:走,让我们去看看黄河。 Liar: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操! 贾樟柯:我觉得他妈的……然后那个黑社会还穿着唐装你知道吧,你就会觉得这个人没生活过。
2227 社会与生活
很多无用的,随机的素材堆砌。我知道把摄像机放在大街上是对的,但是这么多固定远景长镜头我也是不懂了。比我们县电视台拍的新闻记录片还糟糕(我单指这部片的拍摄),糙死了。曾一度被第六代这种低成本制作方式洗脑,现在看不是谁都可以成为贾科长的。王超不受待见不冤枉。
开封婴儿,工人、妓女、黑社会,脏乱的中国小城。也是固定机位长镜头,百无聊赖的边缘人,僵直木讷,沉默寡言。结尾超现实,“转世”的工人抱走了孩子。作为长片处女作有代际意义,戛纳导演双周,芝加哥费比西奖,步入第六代地下岁月。有些地方尚显青涩,最不舒服的是领养纸条和汇款单两个长时间特写
影片风格上靠近贾樟柯的,叙事也有戏剧冲突,难看和无聊却是改不掉的,哎。
一部方励当制片人的禁片。长镜头格外冷峻,纪录片式的抓景,平铺的手法,折叠社会现实。最后的几个镜头颇具《小武》式,外加一种安徒生式的幻灭。 非常真实,一切都仍在,这么多年过去了好像也从未改变。8
冷峻的现实主义,固定长镜头留白,破旧杂乱的北方小镇,下岗工人抱着孩子和舞厅女在张信哲过火的背景音乐下逛街显得特别和谐。喜欢最后超现实般又抱回孩子的循环,和主题不特别吻合,但却充满希望。
不知道该怎么评论这部电影,手法业余剧本也烂,毫无美感的摆拍跟小电影差不多,前面缺乏力度结尾又黑得突兀,只能说独立精神可佳
侯孝贤与贾樟柯玩长镜头,能让镜头中持久伫立的现实景观发酵出意蕴悠长的独特味道。而王超这部手笔稚嫩青涩,过度依赖长镜头的诠释反而消耗了观者的耐性。开场与索菲亚的《在某处》异曲同工,这个良好的开局没有在影片下文得以延续甚是可惜,突兀的结尾也有狗尾续貂之嫌。
女人被投進了一個黑暗狹促的所在,只在頭頂上開了小小的一個洞窗,透著微弱的光。作為底層的邊緣角色,她是被整個主流社會以及上層建築所棄絕的,沒有使之“重獲新生”的努力,只是掩飾性地抹去,以粉飾出現實的虛假光明。嬰兒的再次複歸,或許是一次重生的機會,但更可能只是悲觀命運的宿命性輪回。
一副写卡尔维诺的样子,最后出来的是郭敬明
6/10。生命希望之火如那盏亮着的白炽灯般自生自灭。大刚下岗后在马路、厂房里瞎逛,天空被煤地挤压至边缘的不平衡构图有种不动声色的残酷。小弟往黑老大远眺的黄河撒泡尿解构了病危的权势者。女主跑出明亮的外面又跑进暗胡同,光影明暗寓意苦乐轮回中挣扎。闷罐车里把婴儿交付下岗工的疯狂幻想超神奇。
安阳婴儿挺好的:没有什么价值观的错误和漏洞啊……而且也不是那种有争议的题材…………我不知道到底什么方面能被攻击…………………………
没力量没深度,缺乏影像表达,还差的远呢。
【法国文化中心展映】35mm胶片版。影片真正的主角是围绕在“婴儿”身边的人。导演采用反类型反戏剧的方式,以带有一丝黑色幽默的冷峻凝视着下岗职工、妓女、黑老大等主要角色。沉默无言的长镜头、不用随身录音设备的现场收音,都制造出疏离且现实的映像,映射着光鲜社会下无数底层人的生活。虽然卑微,仍然心怀善良、挣扎求生,并相互扶持和依偎,令人倍感温暖。演绎并记录下20年前部分国人的状态,难得可贵。作为处女作有不少瑕疵,片中不乏各种穿帮镜头,比如男主一直在修同一辆红色自行车,但瑕不掩瑜。导演映后提到了一些有趣的幕后信息,如影片在开封拍摄,黑老大和马仔小弟都是真的,婴儿是黑老大一个马仔的孩子,路边商演歌手唱《过火》也是即时取景并非摆拍。四星半
他,抱着男婴,身边跟着她,比他多出半个头,充满违和感。穿梭闹市,背景音乐是张信哲。这莫使不是种幸福。
十年前的影片了,看后依然觉得震撼。社会底层的人民,就像上层社会的人民那样,实实在在的存在、生活着。这部影片给了我们察看的视角。
无论题材还是风格 都是典型的第六代作品 人物涉及妓女 下岗工人 黑道混混等底层人物 原本戏剧化的故事在长镜头下被施以平淡化的处理 确实揭露呈现了中国社会底层悲怆的一面 这种呈现颇具第六代的姿态 只是较之同时代的作品 本片整体上还要略逊一筹 概因其人物未能完全浸透于现实之中 比较僵硬不够生动
看了一半,沒看完,說實話,完全是帶著看完《盲井》之后的剩余熱情來看的,看著看著就失去了興趣,也許,這東西也像吃東西,老吃就反胃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