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法西斯迫害下的犹太人有了更直观的印象
人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犹太人,德国人,波兰人
人要被客观的看待,人是灰色的
还有关于苦难,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歌颂苦难,仿佛经历苦难让人变得高尚,变得坚强
现在感觉不是的,苦难就是苦难,它不具有让人变得高尚的作用,不排除有人因为苦难而开悟,而大部分人只是在苦难中挣扎,变得卑鄙(并非所有人),直至被摧毁。
正在历经苦难的波兰人也会抛弃妻子,偷窃同伴的物品,试图杀死拯救过自己的恩人,毫无感恩之心。苦难没有必定使人变得高尚,反而是高尚的人成就苦难。
或许不应该歌颂苦难,遭受苦难的人也不一定因为苦难而变得高尚。人创造了神的概念,创造了魔的概念,以此作为方向标和道德尺度的两个极端,到头来只是在中间徘徊。
另外,自然规律不存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件事,这是人们心中的美好想象,幻想在受到不公正对待时会有某种不可知的力量主持正义,到头来只是幻想。
万幸的是,我们现在可以依靠法律和道德去不断地靠近这一境界,法律,道德和制度是伟大的发明,他们有时候成为作恶者的工具(法西斯),但总体上还是帮助人类向美好和自由迈进
P. s.
平时我们拥有的,未曾留意的美好和幸福,在苦难中反而显得难能可贵,因为在黑暗潮湿充满腐臭味道的下水道里,一丁点的烛光也使人温暖。
真心不错的一部片子,惊险、引人入胜,情节感人肺腑拷问人类良心,虽然反映二战题材的影片已经不少,但本片在这些电影里绝对是有脱颖而出的实力,演员们的表演都非常平实而又到位,尤其是男主角,其表演很让人感动,最好那几场戏立刻就能触动到人的内心深处去。。。
据说本片在波兰上映时,很多观众在影片结束后都哑口无言,的确,那个令人难堪的真实结局,可以让大家都陷入思考中去。。。
同为申奥片,不由自主的将本片和我们的“十三钗”比较一下,真是不比不知道差距在哪,对方的由小见大,用平实故事讲述曲折人生道理的手法确实比我们的张艺谋导演技高一筹,这就是差距啊。。。
(芷宁写于2012年7月2日)
影片《黑暗弥漫》的简介就足以引起一些严肃型影迷的兴趣:代表波兰入围过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再现了纳粹占领期间一名波兰管道工在下水道里藏匿帮助犹太人的故事……
如果因这段简介,就断定该片是一部类似于《辛德勒名单》、《钢琴师》那样的影片,就属于片面误读了,本片的重点不在于助人,而在于对人性暗处的描摹,在黑暗弥漫的极端困境中,悬疑、恐惧以及人性的背面,都被不断展现剖视,仿佛打开了一口无底的黑洞,让观众凝视了去。
就表现风格而言,该片似乎也更为尖锐,更为写实。女导演阿格涅丝卡·霍兰一贯走犀利写实主义风格,此番她似乎想如实地再现一个比纳粹集中营更为可怖的密闭绝境,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于是,她掌控下的画面客观而真切,令观众仿佛置身其中,一些恶臭腐败、鼠类横行的画面,都能令观众产生不良的视听,甚至嗅觉。
令人窒息的恶劣环境,让身处其中的人们仿佛被打入地狱的无辜者,内心塞满了压抑、恐惧、忧戚与绝望,一些人性中隐藏的东西便蠢蠢欲动,并伺机作乱。如,因无法再忍受这种非人的折磨而偷取了苦难同胞的财产自私开溜的行径,并不是对困境中人类心性的诽谤。而在关键时刻,选了小三,抛弃妻女的行为,也并非物质丰盛社会安定时代的特有产物。
约瑟夫·康拉德说过:“将邪恶的产生归结于超自然的因素是没有必要的,人类自身就足以实施每一种恶行。”人类的恶行往往每隔一段时间就大规模爆发一次,其间的惨绝人寰往往令回思反省的人类自己都瞠目结舌。更令人遗憾的是,能做出相应反省的,并不是绝大多数,于是人类一再犯着邪恶又惨烈的错误。显然,这部影片渗透着主创人员的深思,他们似乎想要藉此片表明战争的不可理喻,就像导演自己所说的:“或许它们的存在是为了揭露我们本性中更加深层且黑暗的真相?”
不似其他二战影片,以战争来烘托人类的美好品格,以残酷来反衬人类之善,从而放大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在这部影片里,人性的好与坏交织并行,人性中的各个侧面相互作用,往往很难做出绝对的判定,从而显得更为可信。尤其是水管工的心路历程,起先这个拖家带口生活拮据的男人,帮助藏匿犹太人,只是为了赚取点蝇头小利以补贴家用,让他从有偿协助转为无偿救助的诱因是天真无邪却遭此横祸的孩子,渐渐地,他的帮助从物质安危到内心精神,当他为了援救因突发大水而在下水道里有生命之忧的犹太人,匆匆从妻女身边跑走时,他已经将这些犹太人当做他生命的一部分。
影片时长不短,或许因为太过铺展剖视的缘故,该片常常给人节奏缓慢、略显凌乱的感觉,加之剧情沉重,氛围阴郁,总给观众一种透不过气来的压迫感。不过,片中演员的表演和影片的艺术风格都有可圈点之处,镜头画面更是凸显了其朴素直白的特质,其中对暗景中光的处理颇具章法。该片绝大部分的戏都发生在黑黢黢的下水道里,水管工手里的手电筒时常在黑暗的如迷宫般的窄道里或明或暗的闪动着,仿佛带着一线生机,有时,这一丝微弱的光明几近幻灭,但一个转弯后,光亮再次出现,并带着一圈圈的晕。
该片也多次表现了禁足于黑暗中的犹太人对于光明的渴望,最为打动人心的一幕是藉由一个犹太小女孩来再现的。当虚弱的小女孩用她那久违光明的浮肿双眼看着地面上多彩而模糊的一切时,抱着她在井盖下探出头的管道工只简单地说了句:“吸气。用力吸气。”
“吸气。用力吸气。”最终当管道工终于可以将他的犹太朋友们请出下水道重见光明时,他依旧说着这句最朴实最有用的话。影片并没有终结于这看见光明、自如呼吸的美好一幕,它决意将沉重进行到底,字幕宣告了现实中管道工的结局,让命运的拷问与现实的残酷以一种难言的方式猝不及防的展现,让部分渴望美满的观众一路纠结,却始终找不到出口。
(杂志约稿)
http://nicolew.blog.hexun.com/78692616_d.html 二战期间纳粹入侵波兰并开始屠虐犹太人。水管工波德克将一批犹太人藏到下水道里,这些可怜的犹太人,在如同地狱的肮脏的下水道里生活 了长达14个月。《黑暗弥漫》由真实故事改编,出于恻隐之心,出于妻子对耶稣也是犹太人的言辞,波德克冒风险在德国人手下拯救一批可怜犹太平民,为此他只得欺骗朋友,最好的工友被吊死,一家人整日受到惊吓。直至最后纳粹战败投降,地狱中的犹太人重获新生,逃往世界各地。
影片中波德克的真实人物原型最后结局是因救女儿死在了被认为救世主的失控的俄国人的坦克车下。被救者中的一位女性于2008年出版《穿绿毛衣的女孩》一书。有人说他是因为救了犹太人而受到了上帝的惩罚,因为耶稣正是被犹太人所害。但毕竟他得到犹太人的感恩,他的妻子旺达等几千名波兰人被称为国际义者。在感动和鼓励的同时,不仅想到影片之外想到的一个小插曲:中国多少抗美援朝志愿者在朝鲜牺牲,朝鲜却一直不承认不感恩?
影片最后波德克面对围观的人群非常开心激动的说:看,这些是我救的犹太人!在这一刻他已得到永生。
非常不错,下水道里绵延无尽长达14个月的黑暗。都是由人最本源的欲望驱使,慢慢地,拧成同一股企盼自由的力量。这个刻画的过程,是逐渐深入的,在此继续吐槽十三钗。战争主题的电影为何一定要拍得那么宏大壮观,滴水腐臭的管道一样可以如此震撼。当然作为一个学管道专业的,一开始就知道肯定要下雨。。
地面之上是令人窒息的黑暗弥漫,地面之下才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你能看到的,远远没有现实残酷。这个世界,从来不缺乏作恶者,虽然他们出现的方式不尽相同。
好片
大部分人物都较为扁平
小市民的善良,救人救到底。兩個多小時不長,比讀書快多了。
这是这些年里看过的二战关于犹太人片里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从观赏性上来说没那么好看,没有的太多泪点梦幻点感情宣泄点也没有按照常规的把“十二门徒”的挑选说出必然原因,甚至还有一些残酷真实得令人反胃的镜头。这也许也是刻意的要把历史讲述得贴切真实而不让观者有一些总期待出现的意淫幻想吧
一个国家不能只有一种声音。
这种电影每每得知是真实故事改编就会更难受。电影拍得非常客观,导演极力避免个人感情的流露。下水道这个载体让这段黑暗的历史更加肮脏,而人性的发扬以及求生的欲望都刻画得十分出彩。
下水道的犹太人们,当外面传来“都结束了”的时候,他们重新从井盖中钻出来,重见光明。战争真是太可怕了。片子唯独就是时长太长,且大部分场景都是在地下,太黑暗了。
看了結尾字幕才知道男主角最後還是挂了…
他的故事是那类在最黑暗之中仍旧能够让人类看见光明的鼓舞人心的故事。
《下水道里的辛德勒》,故事没有逾越凡人所能,看上去真实、饱满、细腻,虽然压抑,却不失闪亮与杰出!
这部电影常会拿去合辛德勒作比较,一样的犹太人救世主,一样的先是唯利是图,而后舍己为人,但该片做的要比辛德勒更加真实,真实的地下水通道,黑暗,恶臭和同样恶心的性爱与人性的欲望,这便导致了两种结果,要么喜欢,要么嫉妒排斥
《下水道里的辛德勒》,故事没有逾越凡人所能,看上去真实、饱满、细腻,虽然压抑,却不失闪亮与杰出!
关于二战人们的反思似乎已经很多了甚至有点让人不耐烦了本片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影片的叙事稍显简单但也让人觉得朴实就像主人公的性格从开始的为了钱为了生计到最后舍命救人人性就这样慢慢的被发掘但最让我感触的还是结尾的那段文字故事的原型 意外的死于俄国人失控的汽车下这
「难道我们总是以上帝的名义相互惩罚?」
英雄也要接地气
深刻,沉闷,画质很好。
光明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