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抛开历史不谈,因为一部电影并不应该以是否符合历史作为评价好坏的标准。 电影中,角色、剧情和逻辑都不出彩,是为烂片。坐在电影院中央,当你发现看的是个烂片,你左顾右盼留心一下周围人的表情,都是标准的生无可恋。 好电影,给人新奇的感觉,心灵的震动,感官的刺激,坏电影就像花钱买无聊,毫无感觉。 二十多年前,在春节联欢晚会上,一个外国人说中国话扮妻管严,引得全国上下捧腹大笑。时至2017年,把戚继光的恐妻症拿出来说事那已经是一点新鲜的感觉都没有了,敢不敢拍晚年戚继光休妻纳妾的故事? 人物出场,自带气场,隐藏气场,扭曲气场,都是很好的表演,可民族英雄没有气场一脸面瘫也是醉了。反倒是演倭寇的几位演员,把反面角色演的爱恨交加,是唯一亮点。 我们的大脑喜欢新鲜事物,大脑爱惊奇,是我们从祖先那继承的特性,你我皆不能幸免。好的电影是对零度的偏离。什么是零度,普通观众的剧情预判。结局难改,但是过程的精彩与否却是可以操作的,将军赢得莫名其妙,配角让的顺理成章,大官家里满是金银....俗不可耐,low到爆表。 好电影是应该有因果链条的,战争也不是一个人打架,全篇几个英雄在割草,你以为是在玩荡寇无双吗?
有好的故事题材和优秀的导演,《荡寇风云》却拍不成一部热血优秀的英雄传记电影,实在好可惜。
不是说这部电影烂,而是觉得它本来应该更好的。
陈嘉上大家肯定不陌生,《逃学威龙》《精武英雄》都是耳熟能详的影片。近些年的《画皮》《画壁》《四大名捕》虽然口碑一般但也取得不错的票房。我感觉到一点,陈导在电影艺术上都颇具功力,但就是拍不出一个很棒的电影。
《荡寇风云》也是如此。
电影中的场景、混音、画面和动作其实都挺不错的,比我预期的要好很多,鸳鸯阵、虎尊炮、盾牌冷兵器、巷战、打斗……至少能够感觉的到那时候战争的残酷和血腥。
但即使制作如此精良却无法获得观众能够的好评,不单单只是故事讲的不好那么简单。
我想很多人都会想起前两年很火的《鸣梁海战》,这部韩国电影同样是抗击倭寇,但它却很好的展现出了韩军英勇神武、运筹帷幄的气魄。故事虽然简单,却让人记住了李舜臣这个民族英雄。
包括前些年国产《大明劫》《绣春刀》,虽然没有庞大的战争场面,但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都让观影者有一种震撼的历史感。
而《荡寇风云》缺的是什么?缺的就是历史电影、英雄传记该有的豪气。
纵观整部电影,导演想讲的东西太多了,这样不但让剧情过于拖沓,也因为人物太多以至于不够塑造个性鲜明的形象。我们算算吧:导演想突出胡宗宪的清正廉洁;也想塑造戚夫人的巾帼英雄;戚继光的左右手,兵器专家戚继美的豪气鲁莽和楼楠的冷静沉着;义乌矿工首领陈大成的义气奋勇等等,甚至还要去顾及倭寇副将熊泽的日本武士精神和他的军事才能。
如此多形象导演都想去塑造好,结果导致的是没有一个英雄形象是让人印象深刻的,包括戚继光自己。
历史中的戚继光不但英勇善战,而且足智多谋,对排兵布阵、战事谋略都非常了得。但影片除了看到戚继光的义和仁,还有一腔热血之外,始终没有让人感觉他的谋略。好像就是冲啊杀啊,倭寇就被打败了。我都还不知道两千人怎么打败两万人的,全靠一腔热血说赢就赢了。
其实观众允许电影稍微的夸张,也允许主角和英雄能够做出超乎常人的行为。在影片中赵文卓的演技是可圈可点的,导演却始终没有给他安排一些力挽狂澜足智多谋的桥段,这也让观众感觉不到他的英雄到底英雄在哪里,和其他角色相比并没有任何突出的光环。
很多电影都过于塑造个人英雄主义,但《荡寇风云》过于淡化了影片的观赏性,优秀的制作却让观众看得如此平淡,这也是我对这部片子惋惜的地方。
就像我开始说的,它本来应该可以是一部很优秀的抗战英雄作品。
狼筅、藤编盾牌、泥马,戚家军三大法宝。至于剑,只让继美去研究就没后话了……至于戚继光的近代战术,最大的发挥是杀了近三百流寇。
戚夫人后来的深明大义让我怎么也想不通之前她咋能在众目睽睽之下给了戚继光那么多小粉拳以及一巴掌,嗯,想不通,可能被宠坏的女人就是这么任性吧~
戚继光想拿剑吓唬夫人时,戚夫人用现代感十足的睡衣成功感化老公。
大成召集众将士想给戚夫人个下马威那段,我笑了,期待了,然而没有出乎意料的白瞎了。
还有,守卫新河一战,妇孺在城墙上扔石头,看得我尴尬癌又加重了,捂脸。
得知倭寇进犯新河,戚继光丝毫不担心老婆的表现和此前的恩爱差距太大,你老婆再天下无敌,该担心还得担心不是么?就因为导演说没事你就连眉头都不皱一下这样真的好么?
戚继光请大成参军,大成躺在梯子上,以及再明显不过地想要打一架的剧情需要,导演还非要戚继光来一句,大成熊,到底要我讲什么道理,你才肯跟我呢?
小少主那张正义的脸,还有那心疼妇孺的眼神,让我一度以为他会大反转……
最厉害的是日本将军,他让小少主逃走说了一句学到了就好。接着留下来给戚继光上了堂实战课,最后心满意足的剖腹了。真是学生无国界,到哪都是桃李满天下,哈哈!
洪金宝不知道是来干啥的,嗯。
每个倭寇角色都有鲜明的性格,有自己的看法。对比之下,戚继光带领的军队背负腐败朝廷的诬陷还要冲锋陷阵,并且是一群之前为了守矿大打出手的村民,前后矛盾,角色的刻画严重缺失。
日本演员我给十分。
服装美,美,美,明朝的服装好看是真的。
非常精彩,人物个性鲜明,盔甲做得非常出色。武打动作、攻防设计,都导演得很好。很好看的一部电影。
字数不够 为了发得出来再凑几个字。电影名字叫《荡寇风云》,点到为止的讲了一下当时的政治,将军选人用人,改良军备、创新阵法。背景音乐不错,特别是训练时呼喊的号令,既能唱又深入人心。戚将军很强,他不仅自己强也给身边的人带来力量跟着一起强起来。与官兵同训练,行军时自己背行囊。
电影里也有生活,这是很不错的一点。戚将军很宠爱自己的妻子。
更多的美好与精彩之处得各位自己去发现了。
缺点蛮多的,剪辑有些生硬了甚至是莫名其妙,以至于太让人出戏了;前期赵文卓的角色-戚继光,可能是由于演技的原因吧,看着是有点尴尬的;好好的片子硬是给拍成了武打片的样子,有时候气氛没跟上(铺垫没弄好)一言不合就强行开打也很让人尴尬;还有这个电影的结局也挺差强人意的,整体电影勉勉强强。
三星,一星献给服装造型设计师,众角色衣冠服饰是我看过的影视作品里比较考究的了,加上武器以及枪械也算是考究,好评;一星献给日本演员们,没有脸谱化反派们,好评;一星献给吴樾、角色胡宗宪等人,虽然吴樾出场不多,领盒饭也是非常的快,但演技在线。只是不知道前期万茜是不是没进入状态?还是因为角色不讨喜,前期表演有些不到位,但后期感觉还可以。
(PS:感觉万茜不是很适合演这类有英气的女子,看到万茜总跳戏到柳如是……还有就是导演换成路阳可能会好很多,毕竟个人对绣春刀还是比较满意的)
比想象中的好,叙事方面有些脱节,主题分散,动作场面也比较常规。但很热血惨烈,尤其是冷兵器巷战,鸳鸯阵、虎尊炮都有展现,服化道加分,没突出戚家刀有些可惜。另外对反派的塑造很成功,终于不再脸谱化。赵文卓跟洪金宝首次合作,总算开打了,“振夫纲”那段挺有意思,都是民间典故,万茜大赞
打造戚家军抗倭、戚和夫人情感、明末官场生态,三线掺杂,想说的多了,剧本反而颇凌乱。如果集中在第一条的话,戏做足,配上动作和场面应该观看效果更好。最后大战居然不是赢在戚的谋略上,让敌方主将一句话就破了阵法,前面的打造戚家军和抗倭特殊装备不就全破功了么,有点莫名…
戚继光带着老婆去阅兵打仗?Are u Kidding me?
近来看《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明史分析比较多,赶上《荡寇风云》上映就颠颠的看了,戚继光抗倭的故事,拍得很好丰富而真实,文官腐败党派斗争武将受迫,发动底层百姓组建抗倭统一战线。这么好的片儿没人看,一个是宣传不行一个是被抗日神剧拖累的吧。
赵文卓是个可造之材,仓田保昭每一个眼神和脸上每一个褶子都是戏,但巷战和城墙保卫战拍的太窝囊,更像是古装版八路军游击战抗击日本正规军,简直怀疑导演到底研究过历史没,还是就拿几个戚继光名声上的元素贴个标签,好好的本子拍成英雄人物差点被全部围剿的样子,哎~还战神,日,丢人~
女主选的真好
1.攻寨、巷战、攻城,棍、枪、刀、火枪,各种类型的战役和兵器,应有尽有,看得下去;2.没想到戚夫人承包了笑点;3.比想象中的好很多,鼓励一下。
三条线同时并行,导演想讲的东西太多,不懂取舍,导致哪条线都没讲清楚。戚继光多场大战都是侥幸,并没有体现他的军事才能,又给了他过多的个人打斗戏份,显得有些不伦不类。没有电影质感,更像是电视剧,结尾过于仓促。最后,赵文卓老了。
看完明白为啥从《战神戚继光》改叫《荡寇风云》,分明把戚将军请下神坛啊,没有连连大捷只有险胜,正面角色没有伟光正,反面角色没有脸谱化,服化道细节用心程度能联想到《大明劫》,问题也有:节奏垮,中段拖沓,战争段落缺乏点紧张感,像电视剧,结局太突然…不过在同类片里算诚意之作了。6.7/10
看完这部对《蛟珠传》的预期放到了0。筹备和拍摄花了两年多,名字也从《战神戚继光》改了好几遍,但这些都是苦劳。从公映版来看,这更像是一个普通学生交给差生帮他完成的家庭作业,一切都透漏着应付的感觉。都说陈嘉上擅长奇幻片,那都多少年前的事了,画壁质量怎么样我又不是没看过。🙄
宜将剩勇追穷寇,痛打他个落水狗,犯你大明虽远必诛。最近看了一圈国产雷片这个真的还行,难得没有把倭寇符号化处理,几位日本演员都真不错。
服装道具都很用心了,觉得如果长一点拍成电视剧之类的将故事讲述完整,更有层次的话会更好一点。选择看这个大概是有一种爱国之意在此。
这个题材本来就不好拍,要不是有政府资助估计很难有人下手。看得出后期下了不少功夫,要让这部历史片变得“要商业”“要好看”,但整体还是平淡收场。
大约是本世纪最好的陈嘉上?细节好,无论文戏武戏,比如最后的单挑戏打到二楼镜头一挪远就表现部下都冲上来;比如吴樾打中炸药一转头城墙就被突破的节奏张弛;比如戚与俞、胡交接中三言两语对明官场和人物性格的描画,这些做的都很舒服了。剧情上没有神话初出茅庐的戚继光,人尽人事赢靠天命
导演说最想体现戚继光的能文能武,谋略过人每次战术都不一样,然而最重要的一场,包括戚夫人的对战,更多都只是侥幸而已。没用的戏份太多,导致了电视电影感。而且就像一句话里面不能出现两次相同的形容词一样,一部电影里怎么能有两次相同的手握刀刃流着血割断对方脖子呢。多一星给映后导演哭了。
为什么评分这么低,好片啊,剧情也是合乎历史的,没有胡编乱造
完全没有叙事的一部电影,各方面都很电视剧,感觉像看了两小时的电视剧片花,反而日本人的部分更有电影感,尤其是表演层面。
堪比《大明劫》和《绣春刀》
一群不了解历史就说雷到不行打一星的和跟风黑的,你看过《纪效新书》吗?你了解本片的顾问郦波老师吗?你见过哪一部“雷”的电影会仔细说作战战术?还有说历史电影不应当看重历史细节的所谓“影评人”,试问诸公一部历史题材电影不看是否反应历史看什么?观于华谊兄弟影院。
电视剧质感,甚至还不如某些优质古装剧,不过回顾陈嘉上近几年的作品,四大名捕系列,以及画皮、画壁云云,我想这应该也是他的正常发挥了吧,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