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犬八公》中国版上映,一时间口碑两极化。叫好的人怀抱着对狗狗的一腔爱意,什么剧透、方言都不是问题,看着忠犬的温柔眼神就被融化。
质疑的人则从情节平淡,台词俗套、方言难懂、强行煽情等技术层面来评判。当然有的还怀有对日本原故事和冯小刚、陈冲等主演的私愤,连带着电影口碑一同遭殃。
先说说忠犬八公最初的故事。
1923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授上野英三郎收养了一只流浪的秋田犬,把他带回了首都东京,取名为八公。
教授与秋田犬建立了温暖深厚的情谊,每天搭乘轻轨去上下班,八公都会在涩谷车站等着教授。人与狗在夕阳下守望依偎,每个经过的人都被这个画面所打动。
1925年5月,上野英三郎突发脑溢血,猝死在课堂之上,再也无法从涩谷车站走出来。
忠诚的八公便开始在车站前面等待,每天固定在一个地方,等了整整九年。八公自己也成为涩谷车站的风景线。
忠犬八公的故事不断被传诵和演绎,经历了二战,这个温暖的故事更是抚慰人心。
1987年,《忠犬八公物语》在日本拍摄完成,这部电影有着非常典型的日本物哀生活风格,就是浅浅地讲述故事,让情感自然生发。
2009年,美国好莱坞翻拍了《忠犬八公的故事》,生活背景完全移植到美国社区,其中又追溯到日本禅寺的渊源。比起日本原版,显得生动和现代许多,也收获了更广泛的观众。
然后就是我们这部中国版的《忠犬八公》。
全片看下来,基本没有突破日本原版的故事框架,也是教授收留流浪狗,轻轨车站换成长江缆车,其他的情谊表达,忠犬坚守,除了重庆话和城市背景,基本没有任何突破。
前半部分尚可,场景的本土化还算合格,几位熟悉的本土演员,市井生活气息随着重庆话自然舒展,还有对川渝男人怕老婆的夸张戏谑,让观者暂时忘记了狗狗进入家庭逻辑线的一些漏洞。
故事框架的保守,自然就比不上美国版的生动有趣,美国版是在社区生活上植入了日本禅寺和忠犬故事,更贴合现代生活。
除此之外,中国版中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更是连日本原版都比不上,这也难怪让人觉得平淡无趣,像流水账一般。情感逻辑也不少漏洞,冯小刚在家里养个狗都战战兢兢,儿子出门创业,还需要听取他的意见,两人生一肚子气。
其实忠犬八公的故事之所以好看,狗狗的守望只是一个点,要让情感饱满,更重要的是要把家庭情感线索书写好。
在日本原版里,隐藏在平和表象下的,是家庭的强烈冲突,包括未婚先孕,女儿出嫁;教授去世后,小狗的命运也非常悲惨。真实展现了人性自私和世间冷暖。
美国版就讨巧得多,一个日本被嫌弃的狗,在美国社区却得到无微不至的关爱,到处都充满着欢歌笑语,这也是好莱坞典型的输出套路。
我们这版在扎根本土生活方面,做得算是不错。但是家庭情感线索却显得薄弱,一开始的家庭冲突就不强烈,女儿出嫁、儿子赴京创业,本可以制造更强烈的冲突,但是也没有爆发,而是都在隐忍的情绪中完成转换。
情感铺垫不到位,狗狗的忠义举动就失去了支撑。所以在影片的后半段,慢镜头、钢琴曲已经重复得令人生厌,因为要强撑着讲到最后,还要给予一个结局。
这就让影片陷入了尴尬的状态。
如果有细节支撑,演员再表现得充分一点,或许还可以救救场。但是并没有。
冯小刚和陈冲的表演基本合格,白举纲就是来玩票的音乐人,台词基本上是读出来,全片也没有任何情绪波动和表情变化。
所以,后半段情感就完全泄下来了。特别是到了废墟之中,狗狗每天衔的报纸堆成小山,也没能将情感烘托到催泪的份上。
翻拍没有问题,故事框架也大可以借鉴。狗狗的表演控制较为专业,本土化改造也算得上合格,但是就是在剧本和情节推进上,总感觉差了一口气。
后半段没能把故事再往前推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误会、谅解和缅怀,本可以做得更足一些。
忠犬的故事,本质上还是需要感动人,是要引发人对自身生命、情感和关系的反思。狗狗对人的忠诚,如果能建立起与人类彼此的背叛和伤害,才能展现出更打动人心的力量。
哭的老火,那是没办法狗狗就是戳我泪点,但是骂是真的想骂,因为主创真的就是不真心。日版美版我都看过,都能非常直观的感受到狗狗才是主角,而我们这边倒好,强调本土化,就把狗当工具了,全片重点都是他们一家人,狗狗故事就是按照八公的故事节点去放就是,真的太差劲,这就暴露出巨大的问题,这一家人夫妻不像夫妻,子女不像子女,不知道多这个儿子意义是什么。导演又想去描写人文情感的东西,加这么多戏,殊不知狗狗才是主角啊!!真的无力吐槽了,看他们宣发就知道,狗就是他们营销的工具罢了
同时,这部电影的本土化改编非常成功,不仅一点也没生硬的痕迹,甚至还具有野心的加入了原创元素。关于重庆的发展和变迁,以及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过程中,一家人的聚散离合,都是电影的主线。
电影院,《忠犬八公》正在上演。
本土化很成功,北方人对重庆倒没什么乡土情节的共情,在成都上学听重庆话还是蛮亲切,共情了冯小刚不懂重庆话不会打麻将,本土化改编增加了沧海桑田的感觉,江岸被侵蚀老房子被拆迁,这种本土化中国人看确实很容易破防😭 亲情部分感觉冯小刚演的爹和我爹太像了,说过的话都差不多,他和儿子的相处模式也很像我和我爹,以后如果真要嫁女儿了应该也差不多吧(.) 最重要的小狗!在抖音上看了不少宣发,小狗真的超级可爱,大家对小狗都很好,不过感觉电影弱化了原版里的人狗情,还好最后半个小时拉回来了,看到小狗十年的报纸堆真的完全破防直接哭出来了,小狗死在老家里比美版死在雪中好像更有冲击力,最后有家人陪在身边死在自己的老房子里,教授还是来接他了 关于为什么没被狗贩子偷走,影片中也表现出很多人对小狗都很好吧,街坊领居都认识了小狗自然也会留心去保护小狗 后来得知了动物组导演就是《流浪33天》的导演,才知道里面的大黄和老去的八筒居然是同一只狗,这种命运感让我在看完电影之后又破防了一次
明知道会哭,昨晚还是去看了首映,果然在后半段哭得稀里哗啦。倒不是我想找虐,而是,但凡你养过狗,或者喜欢狗,你就会忍不住想去看看这样的故事。
有时候想,我们要的从来不是全新的故事,而是,一个被认真而巧妙地讲述的已有母题——我们所有的顶重要的母题,实际上都是已有的,比如寻找,复仇,爱情,人和动物之间的感情,等等。重要的是如何去讲述它。
忠犬八公,不是什么新鲜剧情。甚至在忠犬八公之前,就有无数义犬的故事在流传,比如19世纪英国爱丁堡的小狗波比的故事——至今那里还有波比的雕像。
讲述狗对主人的忠诚的故事会一再出现,是因为这个母题总会打动人心。于是必然地,它会一遍又一遍地出现,去打动一代又一代的人。
这种故事,难的地方在于本土化,即如何把母题妥帖地放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这,大概才是我想要去看这部电影的真正理由。
所以,我去看的第一个原因很简单,就是想看看以主角面目出现的中华田园犬。
因为,在好多年里,中华田园犬这个神州大地最常见的犬种,被普遍认为又土气又难看,城里绝没有人会去养,只有农村里会养一些癞不拉叽的“土狗”看菜地。
而看了这部电影,我深切感受到,当“土狗”营养好、被善待、过得健康又开心,它就会非常神气,也非常好看!当电影里的土狗八筒自由奔跑和游泳的时候,它是多么有生命力啊!只有当它营养不良、瘦骨嶙峋、毛皮上都是脏污和癞痢,它才会变得难看。
再说个题外话。前些年我看了纪录片《人类消失后的世界》,动物学家说,倘若失去人类照料,大部分宠物狗是活不下来的,尤其是人类特别培育的品种——体型过小、腿过短、脑袋过大、毛过长,等等。专家认为,更容易活下来的是“平均的狗”(average dog),也就是样子更像狗的狗。这些狗终将经过自然的残酷洗礼而成为野外猎食者,它们或许会和狼再次交配,形成新的品种。“当然,它们不会再变得漂亮。”他笑笑说。
从那以后,我就对“平均的狗”抱有更大的好感甚至敬意,因为它们有更强的生存能力和韧性,保留着自然进化的可能。我们的中华田园犬正是这一类型的狗。我们应该多养这样的狗而不是去选择那些过于精致漂亮的!在影片结束时,银幕上出现“请领养代替购买,救助流浪动物”的讯息,我不由暗暗下决心,如果这辈子我有可能再养一次狗,我就养一条“像狗的狗”,而且尽量去领养。
看电影结束后的字幕,土狗八筒的幼年、成年、老年,一共有五条狗参加拍摄。向这五条狗狗的真实又生动的表演致敬!尤其是幼年八筒,那圆乎乎的身材和嘴角上扬的样子实在太可爱了!谁能不喜欢绒呼呼的小狗崽子啊!简直把人的心都萌化掉了。也怪不得陈教授从一见到它就抱在怀里不肯撒手。
成年的八筒还是很会撒娇。那么大一个狗,还像小狗娃一样趴在教授怀里,真的是很好笑!八筒不肯听话地好好在家待着,非要送教授去索道站,可是它一撒娇,教授就没法子了,结果它就养成了每天去索道站接送他上下班的习惯,家里也只得随它。
有一个细节,八筒不愿意离开故乡,跳车的时候前腿受伤了,用三条腿走路,还发出“呜呜呜”的声音,真的很招人疼。
第二个吸引我的点,是电影的背景放在了21世纪初的重庆。
我自己去过两次重庆。第一次去的那年,《疯狂的石头》火遍全国,索道还是重庆人日常的交通工具。从缆车往下看,这座奇妙的城市,它是逼仄的,陂陀的,却又拥有奇美的壮阔的江景。
电影里陈教授的家就住在江边的山上,走台阶一层一层地上下。我在第二次去重庆时候去过这个地方。走到半山腰,那一片略微平坦的地方,便是陈教授一家的住所。陈冲演的教授老婆李佳珍,开着一家我们童年很熟悉的那种小卖部,成日阶坐在小卖部外面打麻将。她纹了眉毛,染了红头发并且烫成细碎的小卷,穿着花的涤纶衣服,那个年代的漂亮阿姨正是那样打扮的。
——一切的一切,如果你经历过,就会说,这电影的场景设计师是懂生活的。
正因为有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地点,八筒被遗弃的原因也讲得很合逻辑。
那时候重庆的城建非常火热,江边老房子大多不保,比如著名的重庆十八梯,当时也都在拆除中。所以电影中陈教授去世后,李佳珍因房子被拆迁,只得去北京投靠儿子,依依不舍地把八筒留给住在重庆的公寓楼的女儿女婿。
可是八筒住不惯憋屈的公寓,而且小夫妻俩上班,它单独一个被留在家里很抑郁。所以除了动不动跑出去,害他们俩一顿好找,它还会在家里大搞破坏。因此两人只得托人把它送去女婿老家乡下,心想到了乡下它就有地方撒欢了。
但是车到索道站附近,八筒挣脱绳子,跳车逃跑了。
从那时起,八筒过上了每天在索道站等陈教授的生活。
你可以说八筒是因为忠义,但何尝不是因为,这里是它的家、是它自在快乐的地方?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出于八筒的自由意志。
它后来的十年过得很苦,但它又何尝不是开心的呢?
何况,它能这样生活是因为它很聪明。它不但能找到栖身之处,能养成新的生活习惯,还靠着它自己的“社交”,被报摊老板和棒棒大哥罩着,有吃有喝。
写到这里又是很想哭。
电影里的重庆味儿好浓郁:小麻将、夫妻肺片、索道、嘉陵江,好听的重庆话。虽然我并不知道正宗重庆话是不是那样的,但是听陈冲讲重庆话真觉得又新鲜又有趣。
陈教授会和李佳珍讲些肉麻话,夸她好看啊,夸她会做菜啊,她就憋着笑意皱着眉头说,“烦死人”。从没想到冯小刚和陈冲会演这样一对中老年夫妻。
——这是我想去看电影的第三个理由,想看看这个不常见的老戏骨搭配。陈冲嘛,大美女,一生拍电影搭配的都是顶级帅哥,尊龙啦,梁朝伟啦!没想到她会和冯小刚搭档,演一对满是市井烟火气息的老夫妻!讲真,岁月确实会拉近人在相貌方面的差距。冯小刚老了以后五官模糊了,像个“重庆老汉”了,就和重庆花样妇女陈冲在一起还挺有火花的。
冯小刚演的主角陈教授,八筒的主人,是一个中式的好丈夫、好父亲。
作为丈夫,他是一个“耙耳朵”,听老婆的话,非常顾家。大概养八筒是这个好丈夫一生唯一一次忤逆老婆吧?他说:“李佳珍,你喜欢打麻将,我说你什么了吗?因为你喜欢。”又指指儿子,“你一天到晚在电脑前,我说你什么了吗?因为你喜欢。”又指指女儿,“你喜欢上那个黄毛男的,我说什么了吗?因为你喜欢。”然后指指自己:“人,活在自己的喜欢里,才叫活着。我喜欢这条狗,我要养下来。”
李佳珍看起来强势,其实到底是尊重丈夫的。她取出丈夫背包上掉了的带子,缝成一个帅气的狗环,套在八筒的脖子上。
他们夫妻之间的爱大多是藏在朴素的家常里。比如陈教授出差前,和李佳珍说:“我们家原来四个人,现在就咱们两个人了,你做这么多菜,怎么吃得下?这菜你就留在冰箱里吧,等我回来下面吃。”
可是他在三峡考察船上,心脏病发作去世了。接下来的镜头,李佳珍煮面,煮了三碗,两碗放辣椒,一碗犹豫了一下,没有放(教授虽在重庆多年还是不太会吃辣),然后把冰箱剩的咸菜扣肉做浇头放上去。她吃起面来,眼泪簌簌而下。
作为父亲,陈教授就是个高语境文化中的含蓄长辈,不怎么会表达。
女儿出嫁的时候,他会在酒席中途独自跑上天台抽烟,问陪在他身边的八筒:“你知道人为什么喜欢放炮仗吗?因为心里头难受,就想弄出响声来。”
但他不会直接去和女儿说:“我爱你,我好舍不得你。”
儿子去北京的时候,晚上他一言不发地牵狗出门,却是冒雨跑去相熟的摊头,买了大份大份重庆人爱吃的卤味给儿子带走。早上他带着八筒去火车站送儿子,因为心脏问题,他停下休息好久,没能出现在站台。
他也不会直接去和儿子说:“我爱你,我舍不得你。我去送你了,可是生病没有赶上。”——对于心理学家所说的“高语境”下长大的人,直抒胸臆太难了,简直算是有沟通障碍,但他的爱是真实的,润物细无声的。
但是,对“小儿子”,也就是小狗八筒,他的爱是直接而浓烈的。八筒对他的爱也是。大概这是因为小动物的单纯天真吧?你没有办法去含蓄地爱一个小动物……你要直接地夸奖它,抱它,抚摸它,给它明确的指令,和它之间的交流要像学龄前儿童那么直接。于是,八筒天天陪着他上下班;他带着八筒出去游泳;八筒找到一块大骨头要埋起来,他帮八筒一起刨坑……这些时光仿佛是驻留在童年一般,把他从社会角色里解脱了,带给他纯粹的爱和陪伴。他这么喜欢八筒,他说过“人要活在自己的喜欢里”,所以你会觉得,他的喜欢是得到了百分百的回报啊,真好。
电影的前半段是八筒和教授一家人的相处,后半段是八筒独自生活在废墟中,每天等待教授回家。
看到后半段,电影院里不再有嘈嘈切切的议论、笑声和嗑瓜子声,只有吸鼻子的声音,和窸窸窣窣的抽出纸巾的声音。
讨厌,即使明知道情节,看到这里,大家还是都受不了……
狗的感情太单纯,太深,太容易被辜负了。让你身而为人,感动之余,也感到惭愧。
看完出了影院,还用掉一张纸巾我才算是停住心里的余波。余话也无需多说,类型片不会吸引所有的观众,但假如你是喜欢这类讲动物的电影,或是,想看看中华田园犬、重庆、冯小刚和陈冲的搭档,我会推荐去看一看,认真的。
因为有日版和美版的珠玉在前,我一开始对国产版期待不高。但昨晚看完原片后,发现国产版意外的好看。
国产版《忠犬八公》本土化改编的很成功,并没有照搬日版美版,很多细节都考虑到了我国社会的特有情况,可以看出制作的很真诚,抓住了原作通过狗这一很多人类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反映出了人类家庭情感美好内核陪伴。 当看到八筒回到老宅,躺在成山的报纸前,闭上眼睛,通过最后的狗生梦境跟它的主人陈敬修团圆时,我也潸然泪下。虽然是一部催泪电影,但制作方创作的比较克制,不少感动之处体现在生活细节中,并没有过多的煽情。
但缺点也有不少,例如后面明显被剪掉了不少剧情,导致后面的剧情推进并不连贯,有些突兀。
我对国产电影好感度不高。不过这部电影整体来说制作方制作的很用心,不失为一部好电影。不得不说现在网上例如知乎这类论坛的讨论环境十分恶劣,充斥着大量极端民族主义者和魔怔人,居然对着一部以狗为主角的电影上纲上线。甚至对着一部以狗为主角的电影还扯出了很多民族主义叙事。。。
知乎某些人抨击电影里为什么不给狗拴绳子,至于为什么不给电影中的狗拴绳子,影视业内部人士都知道这很正常,国外关于狗的优秀电影里很多也不给电影里的狗拴绳子,因为一旦给电影里的狗拴绳子,拍摄难度就会倍增,拍出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我从未看到国外有对狗相关电影里的狗不拴绳子这点进行抨击的,也没见国外认为这会误导民众,这也丝毫不妨碍国外现实生活中要求养狗家庭遵守养狗的相关规定。仅仅只在国内某些魔怔人身上看到这种奇葩论调。
还有人因为演员攻击电影的,这是完全不成熟的体现。我也不喜欢冯小刚,觉得他不适合演好人,但实事求是的说冯小刚在国产版《忠犬八公》里演技确实很出彩,对电影中陈敬修的人设诠释的很到位。因此我虽然厌恶冯小刚这个人,但在观看电影时我把冯小刚这个人和陈敬修这个角色分开看待。
国内近些年舆论环境比较恶劣,制作方可能也是考虑到了这种情况,所以国产版不管是从犬种,狗的名字、还是剧情里的很多细节都充分考虑到了国产的本土化,甚至可以说相对于美版来说,国产版的本土化程度非常高。只不过制作方明显低估了某些极端民族主义者的魔怔程度。
还有人拿翻拍说事,抨击制作方为什么不拍本土的狗故事。这纯粹就是没事找事,翻拍其他国家优秀的影视作品,在各国影视业都是非常普遍且正常的情况,这有什么可指责的?美国本土难道就没有关于狗的好故事吗?当然有,但这不妨碍美国影视业翻拍了日本的忠犬八公,并将美国的翻拍版打造成受到美国观众欢迎的经典作品。所以这究竟是制作方的错,还是某些人自己内心不自信导致的?
虽然某些人拼命唱衰这部电影,预言这部电影会票房惨败。但我敢说这部电影的票房肯定不会低,收回成本并盈利绝对没问题。
美版忠犬八公的故事是影史中的经典,中国版“八筒”的故事依旧让人感动,讲好了中国故事。影片的本土化处理很优秀,展现了重庆的风土人情以及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
“爸给你们拍了好多照片。”“就是没有人给他照。”自你走后,我四处寻找你留下的踪影,并用余生的等待回报你最初的善意。
冯小刚+陈冲的组合很靠谱,没让我失望,很喜欢属于我们的忠犬!
骚凹瑞,不知道怎么选的演员,冯小刚看起来像会吃狗肉的~
还算比较接地气的翻拍吧,演员演技都挺好的,狗狗也很可爱,但愣是没看哭。影片节奏有点成问题,花了太多篇幅去铺家庭关系,但呈现出来的效果又很有限。比较好的地方其实是在讲一个时代的逝去,借狗的忠心专情来对比人情的淡漠,儿女离家,老屋拆迁,物非人也非,但最后这一点又没太深入,还是浮于比较表面的煽情上,有点可惜。
前半段是翻拍欧美,教授去世以后才是国人养狗实录吧,房东不让养就不管了?不会换个房子租吗? 拆家就送人不要了,最后当了十年流浪狗……所以这电影真不催泪,作为真正养🐶的人,越看越觉得讽刺……
虽然看过原版,但这版依旧感动了我!
0326点映看完。卧槽最后堆积如山的报纸这一下差点要哭死,小狗能有几个十年啊卧槽!
如果大卖,狗记首功,请善待参演的这些狗狗们。
本地化做的很好的改编片,土狗好可爱哦🥺没想到狗狗演员有十来只!有一只狗狗最后拍完退休了,祝它生活幸福。
我之前太小瞧这片子了,看过之后,完全超出预期。原作就是个哭成狗的电影,这一版导演把人和狗的关系,放置进了人与时代的关系之中。它讲的是三峡移民,也是时代弃民,是投身三峡工程最终客死他乡的老炮儿教授,是生计无着的棒棒儿,是迅速破败的报亭,是成了观光景点的过江索道,也是被不断上涨的水位吞没的房子、街道…这个片子把一件小事拍大了,把一条小狗的等待拍成了时间本身。它就一直等在过江索道的门口,等着一种永远逝去的生活方式的归来。当然,它不可能等到了。堆积如山的报纸就是最好的证明。那些日子已无人再愿拾起,再肯阅读,遗忘就是一切苦难的归宿。
翻拍自日本同名电影《忠犬八公》,把故事的背景放在了山城重庆,配合着重庆特有的地形地貌,改编的很本土化,很生活化,想坐一次长江索道缆车看江景。一条狗,十余年,从收养它开始,到回归它曾经幸福的生长地结束,剧情简单,但感人至深。八筒虽不会说话,但对陈教授的忠义,让人泪目。重庆人自然的生活状态舒适安逸也贯穿始终,有着温馨的人间烟火。一人一狗的双向奔赴,你养我长大,我用一生来等待你的归来。短短两年的快乐,狗狗用一生去怀念。想起那句话,“我们的世界可以有很多人,可狗狗的世界只有我们”。善待动物,善待生命
为什么要超越原版,而不是与原版并立于世界电影之林?我觉得中国版做到了。
三个版本中,中国版的时长最长,情绪最多层;但难得地不因此而感到臃肿,或是泛滥,值得肯定。感觉在地化的改编后,强调了这个故事中的“陪伴”意义而非对“宿命”的讨论,尽管直接找一个中华田园犬的真实故事来做材料效果会更好(相信这个事情并不难吧)。女主人的着墨相对多了不少,还有一对儿女各自与这个家的断掉与联系或是“《背影》戏”,都算值得肯定的点缀;算上库区移民背景以及长江索道写尽的沧海桑田,更可能是对川渝观众极为实用的情绪大杀器。一个很温暖也绝不出错的故事,尽管它可以去到更独特的位置。
他终于如愿以偿登上了那座近在咫尺的缆车。
这个世界没有小狗就是不行!!狗狗就是最棒的!!
两星都是给狗狗的,整个片子非常矫揉造作,看到冯裤子那故作文雅的样儿真想踹他
报上日期每日更换,索道运作日复一日。树下骨头早已淹没,凉虾沁脾炎炎夏日。麻将赢了,球也进了。风铃落地,家却没了。时代洪流促使城市变迁,怀旧情脉回望故人归来。
这样的煽情题材,又有珠玉在先,放在平庸的导演手里,一定会极尽所能处理地声泪俱下、情绪激涌,但导演拍的很克制,反而更加感人。
别的评价先不做,就本土化这块真的没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