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俩人是男同,选择男同是一个很好的话题,毕竟李安因为断背山直接封神,然后呢!再选个亚裔,好骗取中国人(华人)的流量。
毕竟妇联都因为中国内地的票房不得不拍个烂尚气……
为了黑人正确,就让白人先死,最后再黑人伟大的牺牲。
恐怖,悬疑,科幻,爱情,是样样都站全了,呵呵,就是故事有点跟二笔一样。
天启四骑士到你家说你们全家三口牺牲一个,就会拯救全世界七十多亿人。
如果是我,我他妈肯定不愿意,现在全球资源匮乏,人口过剩,严重威胁地球,这不是好事儿吗?灭霸毕生奋斗的事业在我这儿直接就实现了多好。
还有就算是有灾难,最好先他妈死小日本,最好日本岛沉了才好。
还一个一个自杀来让我相信,你他妈还不如直接进来说我牺牲了自己,就可以实现共产主义更靠谱一点,说不定我还真他妈选择牺牲。
毕竟这都是各位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要实现的目标。
我必然会在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但你让我寂寂无名的牺牲自己或者是家人,你就是把自己给油炸了我在一边儿也只能是拍手称赞,对你的表演感到由衷的赞叹。
从一开始男人和小女孩的对话我就感觉这一定是个水剧,果然,导演水的真厉害,二十分钟就能讲明白的流水线剧情,硬是穿插一些无关痛痒的回忆,足足水了一小时三十三分二十七秒,其实我感觉最后你可以来个翻转。
比如邪教蛊惑这四个人利用现在就有的灾难来骗男主。
或者是男主的母亲和父亲是他妈什么教的,最痛恨同性恋,宁愿自己的儿子死了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同性恋。
又或者这都是男主的幻想,其实他只是做了一个长长的梦,结果梦醒以后,问自己的同性伴侣如果世界末日了,我们牺牲一个会拯救末日,你会选自己还是我?然后俩人因为答案而分手,来证明同性恋只存在肉体的联系。
又或者男主其实已经死了,只有脑袋存活,他被军方研究,然后男主一遍一遍的要拯救世界,但是爱情和拯救世界他最后都选择了爱情。
又或者……
反正无数种可能,导演非要选择一个平平无奇的叙述方法,平平无奇的过程,平平无奇的结束方法,以至于我看到第一个人死去就感觉他们一会儿会一个接着一个的死去。
对于他们用的武器我感觉有些敷衍,正经圣经里面的天启四骑士用的家伙可不是农具胡乱改造一番就成的。
可怜巴基斯塔一脸横肉,海马沟都长头顶了还要扮演深情。
对了,最后结尾车里的音乐不错!我很喜欢!
每次沙马兰出新片都会得到人们极端的反应,观众要么讨厌他的电影,要么为他怪异却雄心勃勃的标志性风格吸引。
对该片来说,我属于后者。
这部电影改编自一部名为《世界尽头的小屋》的小说,大多数人都没看过原著,这很好,保留悬念的同时也会避免做没必要的比较。
电影的开头是一个谜,观众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一切似乎都很奇怪,这很好地抓住了我的注意。
两个角色——可爱的东方女孩和温柔的巨人——之间微妙的互动(我喜欢他们的台词),很好地将不安传递给观众。
接着很快,它告诉我们正在发生的事:这家人必须做出牺牲,以阻止世界末日。故事如此离奇有趣,以至于很难不期待结局会如何收场。
我对结局的处理没有意见,甚至觉得最后一幕略有趣,问题在进程中:
气氛从一开始就很紧张,可惜越到后面没有变得越好,因为它没有转折,没有什么情节是关键的。
它从一开始就告诉你会发生什么,然后流水似的讲下去,当你期待会出现什么转折的时候,它没有发生。你只要相信角色所说的,仅此而已,这有些扫兴。
过程中穿插回忆部分,来描述这一家人的羁绊,但对主要故事来说没有任何帮助,反而有些拖延时长。
好在于我看来这些问题不是致命的,跟随简单、紧凑、可预测的情节也可以很享受,而一些优点也可以弥补这些不足:
演员们出色的表演是一大可取之处, 他们会让你去感受这场无情的灾难。特别是戴夫·巴蒂斯塔,他很好地扮演了一个心地善良的巨人,你真的可以看到他眼中的哀伤,去相信他被迫所作的一切。
导演挖掘了一个WWE猛男脆弱的部分,好过让观众看几百次巨石强森。
此外电影的制作精良,摄影很清晰,有着梦幻版的森林场景,某些场景使用的CGI看起来很真实,而且不便宜。
总的来说我觉得它值得四星,5.3分太夸张了,五星代表我的抗议。
沙马兰的最新电影《拜访小屋》讲的是同性夫夫安德鲁和艾瑞克,以及他们收养的女儿温正在湖边小屋度假,突然遭遇四人闯入小屋。四人说:你们一家必须决定牺牲掉某位家庭成员,否则世界末日就要来临。
结局剧透:四人没有撒谎,相继结束自己生命以证明给夫夫一家看世界末日真的已经到来,最后安德鲁也相信了四人说的话并选择了牺牲自己。末日停止了。
个人见解:
1,这个电影的设定很有新意,因为很快就设定好了一个框架,然后充分展现戏剧冲突。观众非常想知道到底四人到底是邪教成员,还是天启骑士,世界末日真的掌握在这一家手中?爱能拯救世界吗?几个月前,我从预告片开始就对此片十分期待。
2,为什么是夫夫家庭?电影里已经说了,说他们的爱最纯洁……NO NO NO,我有话要说:虽然我家跟电影里夫夫的家庭结构很相似,是两个爸爸和两个女儿。但我依然认为异性口中说的只有同性是真爱这句话是一厢情愿。爱,只有质量之分;爱一个人,只有能力高低。爱跟性别无关这句话是需要双向理解的:恐同者无法否定同性之爱,反过来,我们也无法证明异性之爱就要逊于同性之爱。至于很多人说异性之爱有繁殖的约束而同性之爱没有。抱歉,我又要说一句:缺乏一男一女生理搭配结构的同性爱人想要孩子往往还非常被动,只能选择代孕或者形婚等在如今社会并不那么光明正大的方式。怎么反而把繁殖权的缺陷变成了同性的优势了?重要的话说三遍:爱只分质量,爱人的能力才分高低。从来都跟性别无关。
3,很多人可能会被最后安德鲁的牺牲感动,这么好的一个家庭破灭了,放弃幸福而拯救70亿人,太了不起了。
拉倒吧! 别掉进宗教的陷阱!
注意,世界的毁灭不是灭霸打响指,而是天父要给考验。这天父也太滥用神权了吧?如果真的要证明夫夫是否有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素质,凭什么你就可以随意发动海啸、操纵700多架飞机从天上掉下来?这些人的命怎么算?你们难道没有爱吗?为什么这么狭隘的要证明3减1等于无限大?为什么不把安德鲁和所有死去的人复活,然后大肆宣扬爱的宝贵?为什么总要苦难、牺牲、死亡?搞不懂,搞不懂。
4,我的性格和安德鲁很像,很容易相信人。安德鲁也是夫夫家庭里最先相信四人的。而我家那个的性格和艾瑞克很像,一直在抗拒、逃跑,一直在否定4人的言论。有那么一刻,我也想跟安德鲁一样选择牺牲自我,让我的爱人和女儿在人世间快乐的生活下去。但我随即否定了这种想法。因为如果我先妥协,我家那个肯定会立马相信我的决定,就跟我们在一起后同居、定居成都、出柜、买房、买车、投资、要孩子一样,每一次做重大决定,都是我引导他倾听、学习然后支持。我牺牲自己,就会跟电影一样的结局,会给他和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另外,如果我们是片中的夫夫一家,我肯定不会牺牲任何一个人,我宁愿世界毁灭。因为如果天父都可以那么轻易的推翻现存人类的所有贡献和大爱,那他以后又发神经病怎么办?我又能再组织他吗?我拿什么再牺牲?说不定下次他就直接让我杀掉我爱人或者孩子了。圣经里这样故事还少吗?
5,所以还是《林中小屋》的结局我喜欢:要我死不如全世界一起死,我拒绝被道德绑架!所以还是《天山童姥》里虚竹在破玲珑棋局里骂得好:你们(这些神)小心小眼,不顾大道大义,跟魔有什么区别?既然神魔不分,我就见神杀神,遇魔降魔!
非常新颖的同性恋主题片,4分的同性恋片,2.5分的科幻/神学片。作为同性恋家庭为主角的片子,将夫夫二人放在了决定全人类生死的决定性地位,插叙闪回手法讲述二人经历,不落窠臼,两人的表演张力十足,悬念营造基本到位,但不得不说用pure love这个(猜想)条件来选择这个家庭倒不如最简单的随机选中来得精妙和有力(当然,这又是导演的基督信仰在作怪吧)。
用电视表现世界毁灭真的很廉价(low- budget)和老套,就算这样,仅仅那几个画面也真的很难把人带入到世界毁灭的紧张语境里,小屋周边的环境完全可以利用,但可惜到后面连爬到窗上的蚱蜢都消失了。导演已经很克制地没有直接往宗教神学上面扯(除了很明显的“天启”),但恰恰是他不舍得完全丢弃的那一点点神学暗示成了(在我这儿的)最大败笔:让Eric看到“幻像”,一直暗示Eric是基督徒,就差明说他看到“上帝”显现了,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死的是他,因为信上帝者也将如耶稣一样为人类献身,which is another church propaganda and full of shit. 直接消除了片子最大的悬念之一。以宗教意味冲淡了人物本身的爱与关怀的特质,结果就是Eric活脱脱成了又一个基督圣徒(说难听点是圣母白莲花). Andrew说的一点没错:人类不值得,但无奈导演极力将其塑造成受歧视创伤而愤怒、非理性的人物,仿佛他作为丈夫、作为父亲、作为(好)人的价值和爱一定需要这些创伤激发才能显现,极大地削弱了他作为同性恋者本身的意义。
前面挺好的,结尾垮掉。我的理想结局很简单:全都毁灭吧最好带上我。导演那基督教底色的理想主义说实话有点低劣了,给我们说人类多么美好,人类真的有救,轻轻地将Eric抹去,结尾做作的“醒悟”好像又把人类的罪恶一笔勾销,仿佛从今以后人类悔改向善,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天堂,哈哈。
突然想到,那么活生生一个爸说没就没,而且很明白是被另一个爸杀了,小女孩居然没啥意见,这父女俩以后还怎么爱呀。
空间的“内”与“外”
门——作为空间隐喻上的“开关”,严格区隔了两个相对的物质空间,且时刻结构着“内”与“外”两种感觉面向。安全的、秩序的空间,通常被感受为是“内面的”;而在相对意义上,危险的、未知的空间,则被体验为“外面的”。
在影片大部分时间里,两位成年人被捆绑在凳子上,由于四位陌生人的闯入与潜在威胁,他们迫切地想实现“逃离屋内”的愿望,却被迫置于原地,无法动弹;在此,“内”与“外”的感受面向发生了微妙的倒置,空间上的小屋内变得充满焦虑和危机,相较之下,“外面”则显得安全得多。
在理性层面上,在故事层面上,《拜访小屋》显然是“电车难题”的一次极端变异,但它并非传统伦理学意义上的那个问题——“是牺牲一人,拯救苍生”——而是关于选择居于“内面”,还是走到“外面”的问题,而这不仅是一个抽象问题,还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在此,物质空间展开想象的维度,在想象空间中——空间之于“我”的分裂从想象中划开了“内”“外”之别,在“内面的”粗朴现实性与“外面的”想象维度之间拉开了距离。“我”被迫置于原地重新观测“门”之外的情况,“外面”究竟在发生什么?我们在此遭遇了这个问题:“我”之“外”是如何形成的?
屏幕、小屋:“我”之“外”
首先,当然是无法观测到的虚构。影片展示了一张张特写的面孔,四位陌生人向主角讲述“世界即将毁灭”的妄想狂式故事,继而是关于自己生活与焦虑的自白;但这些显然都还不够“真实”,之于观众,他们的讲述难道不是一种加倍的虚构?——虚构电影之中的虚构,屏幕之“外”的屏幕——并且它确实以这样的形式呈现着“屏幕”:电视机里,播音员播报着“海啸吞噬城市,世界罹患瘟疫”的新闻。尽管电影将镜头从电视机屏幕之“外”,收束至屏幕之“内”,形成拟似“真实”的画面形态,仍难以说服主角与观众,小屋之外(或:“我”之“外”)“真实”发生着他们口中听起来像极虚构/妄想的故事。
但等等,我们在此产生的难道不是这样一种“分裂”?:“我知道世界每天确实都在发生各种灾难,海啸、瘟疫、地震,但…这些灾难对我来说都像是虚构的。” 无论是主角还是观众,无论是虚构电影还是现实生活,都不得不承认我们正处于同一种“分裂症”之中,“我清楚是事实这样的,但……”,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肯定着那些“虚构的事实”,那些“真实的故事”,不如说,世界对于“我”而言本身就是一场巨大的妄想,人类本身就深陷“分裂症”之中,却凭靠“屏幕”来判断着真实和虚假。屏幕既可报道真实,也可播报虚假,那么屏幕之意义,媒介之意义,讲述之意义,就被自身所彻底瓦解了。门之“外”,屏幕之“外”,小屋之“外”,“我”之“外”,显然成为了同一个问题。“内”与“外”之别,真的只是空间之别吗?又或是说是想象之别,幻象之别,观念之别?在此,移情、共情、同理心是否也被等量瓦解了?即使有人自戮眼前,事实仍可以被我们理所当然地排除在“外”(“这是他们自取灭亡”)。
欲望的孔洞,看得见的想象
小女孩作为“自由人”,未被“捆绑”之人,拥有着“出入”小屋的能力。她在影片中充当了一个联结小屋内外的人物,要么是凭借小巧的身材,逃逸在管道之中,要么是扮演“天真”,为父藏匿锯绳脱身的餐刀。总之,她总是在逃亡或协助逃亡的行动之中。
但不能忽视的是,“逃离小屋”其实并不是属于她的愿望,她显然还不具备从状况中识别当下生死攸关危机的能力,她也时刻结构着自己的“内”与“外”,所以她选择与父亲们在一起,形成更“小”意义上的空间。“逃离小屋”,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被辩证为“逃进小屋”。可以说,女孩在大多数情境中只是充当着“残疾”父亲们欲望的工具,中介着成年之“我”与外部世界的一切事宜,而当这些行动指涉进入性别议题时,无疑更加重了“内”与“外”的对立关系。“我”透过孩子观测“外面”,而一以贯之的是“分裂症”延续:我是如此地欲望着到“外面”去,所以我可以安然地住在“内面”了。
“外”被“内”所结构着,如若将“门”看作可以被迫关上的“外面的”欲望开关,那么“洞”则是欲望结成想象的创伤性伤口。
在那场极其精彩的室内追逃戏中,出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诡异悖论,那就是由大块头巴蒂斯塔(Dave Bautista)饰演的莱昂纳德竟幽灵般地从浴室“消隐”了。
更细致地说是,手持枪械的主角在紧锁的浴室门外听见了莱昂纳德敲碎玻璃窗的声响,由于担心他会逃到屋外并再次“闯入”屋内对自己再次造成威胁,主角打开浴室门企图观测莱昂纳德是否还在浴室之内。可我们与主角共同遭遇了惊异的事实:窗之小,岂能容大块头通过?
他去哪了?或者更严谨地说,他的肉身去哪了?我们跟着主角的表情第一时间疑惑着,难道他真有超现实的能力(信仰的能力),以致于他能在危机关头化身幽灵通过小窗遁影而出?当然还不够,还得再进一步,主角连同我们一同向旁边的浴帘射击,白色印花浴帘上“显现”出一个白色的孔洞,没有惨叫、没有声响、甚至连证实浴帘之“外”存有东西的“异色斑点”都没有。浴帘之后空无一物。
可以说,在那一瞬间,转瞬即逝的刹那,电影向观众揭示了何为“表象的表象”——观众希望浴帘之后有“物”,但浴帘之后只有观众的“欲望”,我们既想象着表象背后存在的物,又想象着威胁化作幽灵消隐而去。那个属于观众的诡异悖论就此产生了,观众既希望电影之表象是真的(这样威胁者就消失了,前一秒产生的疑惑、惊骇,被孔洞吸引的欲望都可以被暂时否认掉,化作纯粹电影之虚构而被认同),又希望电影之表象是假的(这样威胁者就能被击中,幽灵、神灵、虚构、末日,就连同幽灵化的不可能而通通不“存在”了)。
也可以说,在《拜访小屋》中,存在论问题被“现实化”了,它不再是对一场隔岸观火式的思维眺望,而是“确实地”影响着“我”当下的存在危机,“我”不是在“他者”与“他者”之间做出拣选(哪一条选择更符合“我”的立场、利益、伦理),而是必须在“自我”与“自我”之间做出抉择——绝对的对立抉择:“牺牲自我,苍生仍在;保存自我,万物俱灭”。
事实上,当一个人想走到“外面”,而发现自己走不出去时,某种意义上,他就走到了“外面”。正如我们生命中无法被忽视、被否定的创伤与抉择,我们透过欲望的孔洞(门、窗、屏幕),看见了表象之“外”想象的维度,看见了叠影,既是备受迫害的世界末日,亦是安然美好的生命景象。我可以不关心人类,但不可能永远回避作为人类的“我”。
在影片的结尾,安德鲁神性的伴侣埃里克,作为另一个“我”赶赴牺牲,世界得以“拯救”,但也许更值得庆幸的是,“我”得以走出了小屋,“内”与“外”的界限在某一刻溶解了,化成了某种柔软的中间物,缓冲着“我”与世界深刻的矛盾。
首发平台:微信公众号“陀螺电影”://mp.weixin.qq.com/s/sxe4QtF0Tfe94Qbb-9_Zlg
现代性与导演意志
作为一部“沙马兰标准”的类型片,类型元素方面还是可以及格,而整体的高概念就有些无厘头。当然从电影中的火山爆发、地震、海啸,到瘟疫爆发延宕肆虐,与坠机事故惨烈伤亡等等世界末日即将到来的前兆,与现实中的汤加火山爆发引起海啸遗祸,土耳其、叙利亚正在遭受的地震灾害,新冠至今仍在肆虐,不知道原因的马航与知道原因就不告诉你的X航相比起来,沙马兰的剪报式虚构与现实对比,显然是借由电影在传递某种情绪。如果这种情绪可以理解为故事高概念的叙事结果,那么其无厘头,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那些真实的灾难与事件,其实也都是偶然发生的,不受控制的,甚至突如其来的。
但{寓言体惊悚爱情故事},除了惊悚那部分是不得不有的“突发”类型元素外,其他方面则很难说是无厘头的。从结尾Eric概括出这四位现代“天启四骑士”带来的死亡启示,才明白必须要有牺牲才能真正获得天启的感悟中,相信观者可以看到从深思熟虑中诞生的“原来如此”到“必须如此”。这可以说是爱的部分。那么爱,在一对互相深爱的情侣的基础上,首先是德性的原因,既是说,人需要在外部的框架(世界即将毁灭却无人来拯救的羞耻感)下去做好的和对的事;在并非故弄玄虚真实毁灭的基础上,爱和勇气相关,并且带来了一种爱能带来的最大的德性-自我牺牲(真实的、确信的消亡),从而让人克服死亡,按照电影里Eric临终畅想的愿景,Eric心甘情愿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一个爱人和女儿在幸福美好世界中生活的未来。
而从两个人的、有切实真切对象的爱上讲,这其中存在着一个无法解除的悖论,那就是一个人是怎么知道另一个人爱他,那就需要对他好,为他牺牲,反过来,另一个人也就需要他对他好,并且为他牺牲,这两个标准综合起来就是,爱中的两个对象都希望对方为自己牺牲?!但如果你爱对方,那你当然是希望对方不要为自己牺牲,而如果对方不为自己牺牲,你又觉得对方对你没有爱......所以从德性升华到牺牲甚至最后超越死亡的功利之爱,会在真切的人与人之间消失。
不过,当把真切的人与人中的一方,替换成“人类”这种大而无具体的概念时,功利之爱的悖论看似就破解了,取而代之的新问题就是,从“原来如此”到“必须如此”的背后,必然会生出一个“我就区区一个普通人,为什么非要是我来牺牲”的“为何如此”的合理性问题。这大抵就是寓言的部分,而对于寓言来说,其中一切的本体和喻体,对应到现实的规则和制度,是否可以直接把普通人导向善与美好,在世俗、去魅、人人都有权利和理由定义什么是自己的幸福的现今,是一个从“原来如此”到“必须如此”转向“为何如此”最后到“原来如此”的问题。这里面的悖论是,如果你都知道了善和美好的生活原来是如此这般,那你真的很难再回去过那种为何必须不能这样的生活,这其中并不是以认识为目标,而是以实践为先导,恰似闯入四人组的审判式自我牺牲。所以,人人都能定义自己的幸福,其实不一定需要善和美好的加持,但道德与崇高的谈论与伸张,则必须是一个说服的过程,而绝不能是一个因为掌握权力与合法暴力、或自以为认识了历史发展必然规律的某种浅薄“真理”、或一心为了人民和民族等高到没边的理由等等,就可以来到屋子里,让小部分人牺牲,换取大部分人安逸的施行惩罚与“为你好”的强制。
归根结底,如果人奉行“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的狗屁,坚信规则与制度可以大踏步地直接通达善和美好,不会造成巨大的、深重的、难以挽回的恶,而不愿相信规则与制度的目标是安宁与和平,人在安宁与和平下可以自然地向善与美好,那么,在世界末日即将到来之时,或许就是有人可以恬不知耻地说出:世界都是错的,只有我是对的!
目测沙马兰再拍个两三部就可以彻底完成回气了
又名《敲敲头(豆友)》
5/10. 集体主义洗脑这回事,总喜欢搞一些虚张声势的大词儿,不论乌托邦还是世界末日。罗恩从魔法学校毕业后是不好混,这龙套跑的,一共拍了几天呐……
美国男同伴侣,一个是人权律师,一个是爱哭鬼,收养了一个亚裔小女孩……沙马兰灵感来源《摩登家庭》是吧!
全程airbnb小木屋拍的,闪回全是特写,礼貌神棍和理智夫夫大眼瞪小眼,我忍了100分钟等一个沙马兰反转,结果没有反转。rnm退钱!!!为什么最纯净的爱要牺牲小我拯救世界!别再给同性恋戴高帽了!只想平凡地跟你们直人一起毁灭可以吗!!!
久违的娱乐反思并存,泪点惊惧共在的标准三星电影,巴蒂斯塔利用外形反差却超越外形限制的表演更是令人惊叹。映射女性独处集体恐惧的野蛮人变身恐同意志披上人皮的假先知,末世正是经历围剿的少数社群忧怖具象。沙马兰玩转类型的野心和精巧调度的水准依旧,林中小屋密室入侵,宗教狂热和仇恨阴谋煽惑的假上帝之名的牺牲处决,启示录再临的灾难等恐怖片经典流派都被紧凑剧本的榫卯收拢。以抗拒反转的坚定姿态升华,宿命悲剧开枝散叶为后新冠世代如何在广义创伤和裂隙中寻找坐标,超越族群偏见人心阻隔的普世寓言。电视灾情播报是外界唯一透进的操纵之音,导演演出广告的荒诞植入分外刺眼地揭开信息泛滥真相丧失的媒介空前井喷而价值加速崩盘的天启前夜世界的漆黑绝望。同性夫夫和亚裔女儿取代基督教异性恋家庭被构图在这部新圣经中心,浩劫之后希望仍在。
ZZ正确的登峰造极之作。遗弃女童,同婚,少数族裔一锅端,虽然长年饱受主流群体的迫害和歧视,但为了拯救你们这些人的狗命,主角们心怀大爱,在这玄学的末日预言下,仍愿意牺牲自己的幸福和生命!自我感动的极致,臆想中救世界,人造圣母光环直接亮瞎了我的狗眼。建议续集,可拍非裔一家人拔枪互射,拯救人类。可信度加倍,感动加倍。
我一直以为有反转呢,结果看到最后也没有,这就太无厘头了。
最低只能一星,那这一星就算是给小女孩的演员的吧。这剧情和逻辑要是放在科幻片里可能没啥问题,因为那样的话重点就不完全是逻辑,欣赏视效的时候也不会有太多心思纠结逻辑。但放在几乎是单场景剧情片里,观众除了琢磨故事几乎没别的可以做,那你还用这样一个背景和世界观不完整的十分荒谬的故事,就显得像是在骗三岁小孩了。很莫名其妙。
由小景别浅焦镜头驱动的影像,跟《母亲!》相似又相反的《父亲!》,很吊诡的是看完只想知道希区柯克的在天之灵怎么评价该片(如果不是沙马兰拍的应该能给四星,但是……)
这一次实在没有什么好说的,It’s just so mundane .
沙马兰真是万年不变的神秘主义者,这辈子就打算和看不见的未知死磕到底了,这是叙事格局更小的《灭顶之灾》,是明牌开局的《天兆》,也是没有反转的《第六感》,末日景象,未知入侵,信任危机,集合众多沙马兰偏爱的主题元素,就连电视播放各种灾难的手法也是《不死劫》里玩剩下的,但是即便如此,想象中的惊天大包袱并没有出现,哑火了。反类型的创作姿态一如既往,暴力景观一律冷处理,惊悚奇观全部藏起来,最多最多也就是在四大恶人旁边的镜子里给你加一束光柱,或者闪电劈几棵树冒充神迹,也就这样了,基本上算是类型片观众的一生之敌。就照这个德行拍下去,沙马兰未来要么被外星人抓走,要么去做牧师,他的神秘学未知论太适合搞一些学术研究什么的,或者带带货卖卖书忽悠忽悠粉丝。别再拍这种一眼望到底的所谓反类型片荒野小故事了,浪费时间感情。
沙马兰最勇敢的一次。不再是事先介绍各个角色的“职能”来让人理解和进入故事(与此相对的是,《水中女妖》会事先给出这些特定的角色:守卫者、治疗者、引导者;《老去》则用孩子询问职业的方式代替了这一步骤),而是毫无保留地直面所有的面孔和诉说。镜头的视线总是以微妙的偏差与人重合或脱离,并反复游戏着这种偏差,维持一种保持距离的道德感,正是这种距离让我们能够认同电影的视点,因为也正是这种距离允许我们选择去怀疑电影。浅焦面部大特写如同布道、忏悔、坦白,但这些镜头不是拍向角色的,而是拍向我们的。总是有如此多的“证据”去让我们不相信,但相信总是如此简单:我相信是因为你相信。
片中角色身份具有鲜明到爆的左营特征:黑人壮汉和女人、拉丁厨子,同性家庭,华人小孩。可面临的处境和付诸的行动却又明显宗教保守倾向?显然导演在借此强调:天谴灭世重大危机,哪怕一贯强调选择反对暴力得左派人士也可能义无反顾自我牺牲拯救世界!所以本片其实就是那种典型的大选年前夕为拉拢中间选民的造势电影。因为只有让他们看到“左人也可以行右事且做得如此之好之决绝”才能让他们把选票……回到影片本身。尽管演员普遍情绪饱满表演到位,若干桥段孤立来看也的确够煽情,可还是那个长期困扰沙马兰电影的老问题,借本片一句台词予以概括:你这骗局(影片)的前提存在重大缺陷!是,我们能接受世界末日的概念,也能接受暴力反为牺牲。可你让天上航班下饺子似的往下掉?这叫恐怖?这叫搞笑!一旦前提让人严重出戏,细节精到也很难挽回……两星半。
Dave Bautista是演技最好的前摔跤运动员,不接受任何反驳。啊以及完全没认出罗恩!!这电影真的就是,我很欣赏你的存在但观影体验并没有很好。末日四骑士竟然是:海啸/小儿传染病/飞机坠落/雷劈起火+更多的飞机坠落起火………… 而且我好羡慕这对gay couple啊,能从波士顿开车到宾州小木屋度假,人权律师那么挣钱吗,手枪一买就买2000多刀的,然后还不上膛就散在箱子里。护士也好可怜,从加州到宾州花掉了所有的积蓄。
故事设定很有意思,在一个与世隔绝的林中小屋如何说服对方外面将要发生世界末日。本来我是相当期待天启四骑士和同性一家的室内戏,往软科幻方向可以做成《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之类神侃飙戏的,往悬疑方向可以做成《彗星来的那一夜》这种惊悚的,结果就这?选角上就不吐槽了,嗯,不欠沙马兰任何电影票了。
4.5,换个导演拍三星顶天的逆天剧本,给调度大王沙马兰来拍,就是一堆真诚的人物与真情实感,其实就是灭顶之灾的壳套神秘村嘛,贼沉浸,看得很感动
【C】相较于美丽的浅焦镜头,那些变焦所带来的呼吸质感反倒更加迷人。确实有着惊艳的视觉段落(比如最后一镜倒映在车窗上的云彩),但更多时候还是太过信任角色和特写所构成的心理空间,导致两场逃脱戏的调度显得乏善可陈(不免自主地将其与Us进行比较)。而新闻媒体的几次介入明显更为有趣,注意电视占满画幅的时机,和角色肢体入画打破沉浸的设计,当然也可通过劣质特效看清其低成本制作的本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与其说是《天气之子》或《灭顶之灾》的反面,倒不如说更像是《天兆》的凝练重演。只是这一次,奇迹由爱与牺牲引发,让寡淡的情节遏止一切反转的可能,只剩诚挚与朴拙的态度,永恒贯彻于沙马兰的作者风格之中。
看哭了,沙马兰居然拍出了最好的同志爱情片。因为爱得最纯粹,所以被选做祭品,末日未来、闪回记忆和紧迫现在交替绞杀心灵,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心理惊悚和宗教隐喻。至于恐怖在哪里?——人类毁灭在即,要靠同性爱来创世纪,对某些人来说可能这才是最恐怖的地方吧…
冤枉流浪地球了,美国人这也是要你出列你就得出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