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na》作为一部电影,它的类型很难定位。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也不是简单的歌舞片。柏林电影节主席科斯里克说这是一部舞蹈电影。或许是个贴切的描述。因为它旨在纪录和表现德国现代舞“第一夫人”皮娜鲍什的舞蹈精髓。虽说是纪录、再现皮娜的经典舞蹈曲目,却有着精致的分镜和运镜;通过穿插对乌珀塔尔舞蹈剧场成员的采访,侧面刻画出皮娜的肖像。最后利用一些陌生化的镜头,还原观众的观影感受,间离观众与荧幕上那个皮娜的关系。
应该说,这部片子的技术层面是非常完善的。精致流畅的画面,色彩丰富的服饰和布景,幽默的空间和调度,都无可挑剔。3D拍摄的舞蹈和舞台,比二维平面电影更能真实的还原舞台,让观众产生心灵接近演员的感觉。摄影机内外的调动与互动也更能放大舞蹈的情感和张力。文德斯认为3D非常适合用来表达舞蹈,而皮娜的舞蹈强调通过肢体传达心灵的愿望,于是文德斯选择了3D技术作为媒介,试图用影像替皮娜来传达她要表达的爱和坚强。事实上,文德斯应该甚至为此而放弃了更多元化的视听语言,而是尽量保持在还原舞台的层面上,连视角也非常常规。除了一些特地间离观众的段落,如出现舞台观众席的画面或是有人对着剧场模型交谈,他都尽可能地尊重了舞台,以及台上的舞者们。
影片中出现的舞蹈段落包括《穆勒咖啡馆》、《春之祭》和《月圆》等非常有名的剧目。可惜,在影片开拍前夕皮娜患癌症去世。然而,尽管影片中使用的有关她的影像资料并不多,仍然不失为一部非常精致的人物传记电影。
优势同时也是遗憾的是,皮娜的舞蹈气场过于强大。由于文德斯非常谦逊地尊重了这个气场,导致电影的力量被削弱,以致观众除了舞蹈,较难欣赏到电影的魅力。黑泽明说过,尽管电影像这像那,终究还是最像它自己。这部《Pina》,欠缺了些许电影的特点。不过或许对文德斯来说,拍摄的意义本身就是为好友最强势地传达精神。
而我相信,所有看过影片的人,不论之前认不认识Pina,看没看过乌珀塔尔舞蹈剧场的演出,都会从心底里对这位舞蹈演员产生敬意,并深切地渴望去看一次表演。从这个意义上说,《Pina》不但没有因为复制而削弱剧场的表现力,反而成就了美好的宣传。也算是一次意义深远的致敬吧!
看完电影的晚上,我下了巴士用了全身力气奔跑,应该是狂奔吧,从车站奔到楼下——从来没有在这样的高速运动中看过熟悉得起腻的回家的路,陡然间它好像向我投来了放射的眼神儿,把我吓了一跳;然后又厶足了劲儿一口气冲上了八楼。到家的时候喘着粗气,那是久违了很多年的空虚了,美妙的空虚。
小孩子为什么要奔跑?我猜,新鲜的灵魂无时无刻不在蓄谋出逃。后来人慢慢长大了,身体拖着的东西越来越多,什么食物,衣服,ipad之类,越来越沉重,灵魂在和身体的搏斗也就越激烈,其中有一段落是一个舞者被绳子拉着,她想要冲破绳子而去,却只能被绳子牵着,在空房子里划着一个又一个圆弧,最后筋疲力竭地蜷缩在房间的一角。
人真是可怜的小动物,可当身体苏醒了,在追逐灵魂的过程里,化作了最感动,最美好的事物,甚至根本可以闭着眼睛,直接跟着呼吸就可以欣赏了——舞 舞 不然我们便迷失。对呀,Pina何必多说一句话呢?
文德斯,在有生之年能透过你的眼睛观看,是我的荣幸。
你喜不喜欢3D《皮娜》,取决于你爱不爱现代舞。
这部电影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皮娜编排的舞蹈片段,夹杂有片段中出现的舞者来谈心得。这电影拍成3D,就是造福人类的事情,因为你可以想象自己在现场看皮娜剧团的舞蹈场面,而且摄影效果和角度,还有剪辑,会加重舞蹈的戏剧性。看之前,我很好奇一部纪录片如何展现“皮娜其人”,看完明白,如果你想了解一位艺术家,还是去看他的作品吧,尤其是女艺术家——她们更容易保持纯粹,艺品人品合一。
如片中所言,皮娜的作品讲的都是爱,痛苦,孤独这些,我还感觉到抗拒“麻木”、“濒死状态”的生命力,即使在她呈现的爱之场景中,还分相恋的痛苦、单恋的互相折磨、初恋的新鲜、两性的关系、恋物的痴迷……是的,对于爱的各方面,皮娜都很有激情和耐心去表达。皮娜本人的片段很少,当她舞蹈时,她闭上双眼,整个人沉浸在一种完满的状态中,她的心装着舞台设计中的整个世界;当她停下时,她那双大眼睛左顾右盼,敏感,多情,充满智慧和理性:这样一个人,她的生命是多么丰富。她瘦瘦的身体,让我感觉她就会那样速速燃尽生命,不会久活。但她的灵魂不仅燃尽了自己的身体,还借用其他舞者的身体和精神,创造出意蕴无限的美。她用洞察力挖掘到其他舞者灵魂里的东西,又因材施教地让它们经由肢体语言释放出来。我想,在皮娜身边工作过的舞者,生命都会被改变——因为你的本我已经完全呈向外在的世界。而他们的生命,又成为皮娜个体生命的拓展和延续。
看到皮娜那些超现实的舞台场景——在荒野中,在岩石边,在半封闭的房间,在行于高架轨道的翻转电车下……我又想起伊莎多拉•邓肯,她当年的梦想,是复活希腊时代的美,无论是场景设计还是舞蹈编排,她多半靠着自己或少数朋友的力量,相比较,皮娜幸运很多,她有个庞大的舞蹈团体公司,有投资场景的资金,有拍舞蹈纪录片的电影新技术,舞者们也能领会她的各种想象,各种要求,她还能从他们身上获取灵感,哪怕对方只是做了几个表达快乐的动作。对于邓肯,我们却只能在文字记录及照片、图画中想象她的舞蹈,她的思想。如今的观众是幸福的。
舞蹈本身就是一种语言。看到他们的舞蹈,比如《穆勒咖啡屋》里,在爱中孤独纠缠、相遇又擦身而过的人们;《满月》里的纯然生命力;穿职业套装的芸芸众生同一的生命轨迹以及平衡破坏后的不确定状态……我能感受到一些东西,但是我无法用文字清楚表达,或者大脑无法全然领会,心灵却能接收更多的信息。我被感动,我流泪却不知为何流泪。皮娜的舞蹈直接与我们的心灵交流,她要说的,都编进了舞蹈,不用多加一个文字。
所以我明白皮娜的生命里一定有许多关于爱情的遗憾,还有一些压抑、阴影、向往,甚至还有对身体之欠然的嗟叹。所以她要不停地工作,工作,工作,那样她才不会迷茫,才能活着。或者,那些难以忍受的痛苦才能消解掉,不再是痛苦。
Dance, dance, dance, otherwise we are lost.
http://www.xiami.com/album/440689原声试听
花了8.5欧看的 实在是看不懂
世界不是身外的无物之阵,世界是在我们贪玩中腾出的轮廓。起舞在森林,草地,荒山,浅滩,同每一堵无形的墙角力,在伸手可及的小小半径里,空间只是她的道具。皮娜的舞像黑夜里颤抖的光柱,明灭无声,但你听到灵魂在敲打,心在跳。
大气都不敢喘。能打六星么?
看个人欣赏的角度吧,我个人觉得有几幕实在是太美了,此外很多电影和舞蹈艺术的融合,当然考虑到时间的流徙,很多技术层面的东西已经不能在强加考究,可电影依然凸显出强烈的个性,特别喜欢第一场以及换脸的那场,简单,却新奇震撼。此外乌帕塔尔的倒掉地铁,在杜塞尔多夫也看到了呢!
震颤灵魂的精神洗礼,洞穿心灵的身体与视听诗章。1.不同寻常的传记片,以皮娜舞蹈团成员的回忆与【凝视转场】串联全篇,并以学生们各自的舞蹈作品搭建脉络。2.文德斯的纪录片无一例外均是高质量的思考媒介之作,本片探索出了将现代舞与电影完美融合的方式,藉由电影媒介独有的蒙太奇、多景别与视角切换、镜头运动(灵动的摄影机契如舞者之姿)将聚焦于人体力与美、男与女的爱与恨的现代舞表现得无与伦比。3.3D技术带来的纵深感,结合别出心裁又美丽如画的各式自然/舞台/社会背景,予人难以言喻的沉浸感。4.至爱泼水、浇土及身搭木枝的平衡之舞(纱幔飘飞、树影婆娑)。5.群椅阵[穆勒咖啡馆]亦在阿莫多瓦[对她说]的片头段落现身,背景中的德国乌伯塔的单轨悬挂式电车(Wuppertaler Schwebebahn)则恍若重回35年前的[爱丽丝城市漫游记]。(9.5/10)
2011.11.19 @ Home每一段都那么美 但是一下子看那么多还真是有点审美疲劳
文德斯一直希望拍皮娜,互相诸多交流沟通,但时间拖得太久,好不容易宣布开拍,皮娜却突然被诊断出肺癌晚期,仅五天之后就戏剧性地离开了人世。文德斯用别样立体的三维拍摄方式,鲜活了皮娜所编排的舞蹈,完成了一次最盛大的缅怀,并在表现手法上有所突破,以3d表现现代舞剧的手段,亦具启发意义。
远不止是通过复刻的方式来致敬或重建,这是关于舞蹈的舞蹈,一种元舞蹈,在感受皮娜的种种方式中,传统的访谈显得多么多余(文德斯干脆让受访者的叙述和展示他们脸部的画面分开了)。我们理应如此,用相同的语言评价一种艺术:用文字评价文字,用影像评价影像,用身体评价身体。@资料馆
不认识这个什么皮娜。但是她的舞蹈确实很有感染力。几段舞蹈故事性和情感都非常的好。虽然本人非常讨厌 德语和法语 难听的要死 但是动作没有国界。这就是艺术。
【5】#2022文德斯回顾展# Re3Dver. 舞团成员的言语令皮娜重生,身体动作又作为言语的延宕,这是本片的基本组成。而3D带来的视觉层次,又令其本身所具备的元结构(摄影机-剧场)更为丰富,形象先于空间,并预先为我们设置了视觉的焦点,舞台空间藏匿其后,我们观看。在舞台之外的部分,舞蹈动作则尽情呼吸在景致与建筑中,那些景观的摄制无疑是文德斯的拿手好戏,也让Pina的意志显得无处不在,非凡的电影。
用生命在跳舞。
不需要理解她,她不是意义。她是深思熟虑的梦境。她代表了我所失去的一切。
叙事、故事和对白都显得那样苍白无力,一切都靠肢体和舞蹈来表达,影片要说的就靠观众自己去解读了。配乐和剪辑带入感十足,舞蹈美的充满了爆发力和想象力,众人往那块舞台中央的石头泼水,某一瞬间感觉那石头就像搁浅的鲸鱼,舞者和鲸鱼一样都有着崇尚自由的灵魂。舞舞舞,否则生命就会迷失!★★★☆
没有主角的纪录片。开场反复出现的舞蹈很喜欢。现代舞很难懂。形式很新颖。文德斯空灵晃动的镜头,有些部分很迷人。
在影院里看3D和在家里看完全是两部电影。舞蹈作为行为表演艺术存在;电影既是纪录,也是再次改写;3D既是空间上的还原,也是再度增加一层维度。算是少有的真正必须使用3D的作品之一。
小银幕对舞蹈艺术形式的呈现而言还是冲击太小,而对于我这种对现代舞与皮娜都了解不多且压根没机会进影院欣赏3D的人而言,这部“影片”实在是一场消耗时间的灾难。★★★
「人要跳舞,不然便會迷失。」但片子中的舞者都仿佛在舞蹈中失去了自我,身體成為了優雅的符號,指向靈魂最純粹的實現,世界頓時幻作充滿意義的舞台。這應該是蘇格拉底也會喜歡的電影。
3D效果淋漓尽致;在震慑灵魂的痛与美中寻找上帝
最美。。。
3D算是用上该用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