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10月5日,当这五个英国佬和一个美国佬第一次胡言乱语恬不知耻地出现在BBC电视台上时,整个英伦三岛都傻了眼。从这天开始,在之后短短的四年间,“巨蟒剧团”及其六位成员的名字通过《飞翔的马戏团》这套空前成功的电视喜剧节目,很快成为了英国现代文化的一个标志。也正是从《飞向的马戏团》开始,“巨蟒”逐渐为世界所熟知,并以自己独特的幽默方式开创了一种至今仍被全世界(尤其是好莱坞)广泛效仿和套用的喜剧类型。
《飞翔的马戏团》从形式上看类似于今天的电视小品,但它绝不受任何一种规范或模式的约束,我们从头至尾也看不到一个惯用的伎俩或模式化的重复。6个高智商活宝的创作灵感永远天马行空随兴所至,每一集的内容或破碎或连贯,可能是几个独立的故事,可能是几条相互交叉的线索,也可能是一堆毫无瓜葛的碎片。只要是他们灵机一动想到的东西,全都大胆地用摄影机拍摄了下来。除了极个别偶尔客串的朋友(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们必须需要的“性感美女”角色,都是由“真正的”女演员卡萝尔-克力夫兰扮演的),整套剧中几乎所有有台词的角色都是活宝们亲自上阵,你所能像想到的各式奇装异服的打扮几乎全被他们尝试过了。
《飞翔的马戏团》嘲弄取笑,有时甚至是恶意羞辱的对象包括历史人物、哲学理论、政治立场、宗教教义、社会现象、公众意识等等。从维多利亚女王到普通的英国家庭妇女,从电视媒体制造的泡沫到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细枝末节都是他们信手拈来的素材。而“巨蟒”对暴力或性等争议话题的处理也非常巧妙,既不会显得遮遮掩掩,也让审查机构无可奈何,这其中当然少不了泰里-基廉巧思妙想穿插剧中的卡通制作的功劳。
事实上,初看《飞翔的马戏团》或任何一部“巨蟒制造”的观众很可能会感到难以适应。乡土气极重的杜撰英国口音和有时显得十分白痴的行为和聒噪的对白会让人不知所云,而且节目中很大一部分内容也的确是纯属白痴的胡闹和小丑式的插科打诨。而这节目妙就妙在,这些貌似毫无价值的胡话连篇中经常会迸发出让人惊叹的绝妙创意,从极粗俗的角度彻底揭露人类文明中所有道貌岸然的嘴脸。大概所谓“大智若愚”的最高境界就在于此了。
巨蟒剧团对欧美喜剧界的影响就像披头士之于摇滚。
人们常说,巨蟒剧团对于欧美喜剧界的影响就像披头士之于摇滚。我们今天喜闻乐见的许多喜剧形式都多少有着当年巨蟒的影子:《南方公园》、《周六夜现场》、《辛普森一家》……
巨蟒剧团对当代文化的影响是现象级的,至于影响力有多深远,我们可以随便抓一只码农来问问,有没有听过Python这种伟大的编程语言?
Python的得名就是因为Python之父吉多·范罗苏姆(Guido van Rossum)本人是巨蟒的粉丝,所以干脆把自创的编程语言称为蟒(Python)。
《巨蟒剧团之飞翔的马戏团》是由英国喜剧团体巨蟒(Monty Python)编剧创作、制作、导演、演出完成的超现实小品喜剧作品系列。成员包括Graham Chapman、John Cleese、 Eric Idle、 Terry Jones、 Michael Palin 和Terry Gilliam。节目在1969年BBC电视台首次播出并播放了四季。
六个人中除了Terry Gilliam是美国人(Terry主要负责剧中衔接的剪贴动画创作),另外五名都是地地道道的英国人,而且还是通过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喜剧俱乐部认识的。几个人组成剧团,决定创作一种英国电视上从没见过的喜剧模式,荒诞、超现实、讽刺、哲学化,把英国生活中的僵化形象和概念以喜剧的形式解构、嘲讽。后来,人们把巨蟒的这种喜剧形式形容为Pythonesque(蟒化)。
巨蟒的喜剧效果不同于常见的屎尿屁、有时会夹杂一些隐喻、哲学思考、文学梗、历史梗……所以对观看者的要求门槛比较高,观众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量和对英式生活的理解才能看懂某些巨蟒的梗。而巨蟒也从不试图慢下节奏去解释一些十分荒诞的笑话,他们认为这是对观众智商的一种尊重。
所以,对巨蟒不感冒的人会直接选择不看,而喜欢巨蟒的人基本都是狂热粉。下面分享几个有关巨蟒小品片段的背景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里面的梗。
The funniestJoke in the world 世界上最好笑的笑话
背景知识:德国人在欧洲普遍被认为没有幽默感。
今天如果我们把这个德语版的笑话放到谷歌翻译去翻,英文会显示“FATAL ERROR” (致命错误)!
The Spanish Inquisition 西班牙宗教法庭
背景知识:1948年,西班牙天主教为维护自己的宗教正统性,对任何不信仰自己的人采取极端残酷的审判和酷刑。许多民众遭到反复的盘问。而到了现代,当某个人为一点无关紧要的事反复追问别人时,如果回复“Jeez, I didn't expect the Spanish Inquisition!”(我的天,我没想到这也需要受到西班牙宗教审判……),追问的人就会很快闭嘴。
即使你get不到这个梗,记住这句话还是很有用的,因为它已经成为流行用语的一部分了。
TheMinistry of Silly Walks 蠢步子部门
背景知识:许多英国所设的部门被认为很不务实 据说,在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期间,在英国很多人心情焦虑,为了让大家快乐起来,有个人主动在家门口摆上牌子“蠢步子部门”,鼓励焦虑的人们走到这里时走出愚蠢的步子,放松一下沉重的心情。
Spam 斯帕姆牌午餐肉
背景知识:英国在二战后的一段时间,由于农业生产没有完全恢复,政府要求对食材进行“定量供应”(rationing),高度依赖于进口的罐装食品,其中一个典型产品就是从美国进口的斯帕姆牌午餐肉(Spam)。现在,我们打开电子邮箱,都会有一个“垃圾邮件”箱,英文就叫做“Spam",这正是来源于《巨蟒剧团之飞翔的马戏团》!
The Hungarian Phrasebook 匈牙利旅行短语手册
背景知识:据说匈牙利语是一种非常奇葩的语言,有很多奇怪的表达方式,如果把随便一句匈牙利话放入谷歌翻译,大概率会出现非常奇怪的句子。
The Dead Parrot 死鹦鹉
这可能是巨蟒最出名的小品了,用来讽刺英国商贩喜欢以各种理由拒绝接受客户的投诉。就连前英国首相铁娘子撒切尔都模仿过这段。
更多环球文化内容,请关注公众号:环球派
打三星不是因为不好,它的精华值得五星,但精华也许只占其中的三分之一。
资源异常难找,看《巨蟒剧团:几乎都是事实(律师剪辑版)》看到一半,里面关于《飞翔的马戏团》的reference实在太多了,还是决定先看一下。看纪录片的时候就觉得,喜剧是一件多么难得而又美好的事啊。上大学的时候一直想去做喜剧,去逗乐别人,但可惜找不到什么志同道合的人,加上没有经验,尝试过一个浮夸的舞台剧之后就被打败了,而喜剧是天性+天赋+品格+环境,缺一不可。所以说这六个人凑到一起真的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奇迹,这种极端自由散漫的创作环境更是天方夜谭,倒不是说审查严厉,而是巨蟒当时所做的喜剧完全不入流,让人看不懂,作为资本方的BBC完全没有理由支持他们这样瞎胡闹。查普曼是那种绅士喜剧派,艾瑞克和佩林就是那种长在观众笑点上的人,克立斯是那种越严肃越搞笑的冷面笑匠,吉列姆是想象力爆炸的动画奇才,琼斯的特点不明显,但毫无疑问他是最放的开的那一个。反传统反期待,粗糙甚至低俗的制作,似是而非的讽刺,虚无主义的战后甜点,在高级喜剧和滑稽戏之间徘徊的表演风格,飞翔的马戏团更像是巨蟒剧团的素材库,大部分时间你根本get不到他们的点,如果想看到巨蟒的喜剧精华,只需要看《巨蟒与圣杯》和《万世魔星》就可以了。荒诞到完全没有意义的动画或者毫无动机的人物行为对观众来说是个挑战,但当他们回归世俗喜剧时(与其说是世俗喜剧不如说是一种高级幽默,比如第3集和第12集的大部分内容),你不仅可以看到这六个人的强大喜剧天赋,更能找到很多当代喜剧的灵感来源(像金凯瑞周星驰甚至武林外传也有,当然这未必是一种直接的承继,但这种文化影响是审美意识的突变要素)。巨蟒的喜剧反对模式和重复,但他们对自己作品中的一些元素却不厌其烦地反复使用,比如很多个小品里都会出现的拿火鸡砸人头的古代士兵还有那两句最为经典的“Get on with it!” 和“And now for something completely different.”就这点而言,Michael McIntyre应该是受到了巨蟒的很大影响,这位如今最火的脱口秀演员最拿手的就是将生活化的喜剧元素先一一呈现然后通过反复的手法在短时间内将这些喜剧要素集中碰撞以达到喜剧高潮。
这部剧出在1969年,有人说恰好在披头士热度下降之后,巨蟒剧团等于是接过流行文化的棒;巧合的是披头士的成员都非常喜欢巨蟒们的演出,林戈斯塔尔客串过,哈里森和列侬都是铁杆粉丝。60年代的“反文化”在这个只有45集的系列里得到了绝佳的展现,除了大量的解构戏仿夸张以外,还有那些神奇的剪切动画过场,把世界名画和历史老照片加上一些插画重新打乱重组成谁也搞不懂但很有趣的新画面,也是我最喜欢的部分。至于剧情,天马行空肯定是不足以形容它的唬烂的——就是把所有喜剧的要素榨成汁,然后添油加醋拿给你看。这个剧情对观众是有选择的,因为各种梗多到数不清,有些是60年代英国人才会熟悉的著名人士,有些是古代名人,还有胡编乱造的;有好几集的片尾署名都是在人名上乱搞,比如重新排列变成新的名字。
观看指南呢,其实就是记住这是没有任何既有规则的作品,耐心看下去,也许你能够体会到其中的妙处,也许不能体会而只看到了spam和spam——有很多种观看方式和欣赏方式,随你选择。不过它的演员(主创)阵容绝对不能错过——六个高学历的帅气神经病,够意思了吧,再加一个常驻美女。开头音乐是美国作曲家苏萨的作品,现在几乎已经成为“巨蟒进行曲”了;至于片中的其他音乐,有心之人应该能认出不少经典片段。Albatross!!
#MontyPython# 英式冷嘲小品剧开山作(sketch comedy) 经典毋庸置疑。Terry Gilliam 动画部分也好彩。特别嗲的几集:E02 恐同治疗梗#homophobia# E03 司法程序+反超人梗 The Larch, Palin的waiter酷肖Manuel~ E08耶路撒冷自嘲反战梗#anti-war# + Polly the Parrot &老太帮 E12 Wording Play+法西斯梗
只能说神奇 因为正常情况我完全找不到笑点 但是飞高了喝醉了再看...就是one of the best....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很多时候都get不到笑点。很多时候就算get到了也觉得不好笑。但是就是想看下去,各种会心一笑。十个段子里能get到一个就值了。
month python就是英国喜剧的holy grail嘛!
之前最喜欢的python是Eric Idle,现在越来越喜欢Michael Palin!经常被John Cleese欺负啊可怜的It's Man... 暂时最喜欢Killer Joke这个段子~ 还有修车侠,当众脱衣等笑屎我了!
跪看,泪流满面,神作,始祖,才华横溢的同时还那么好笑,一集一集完整看才知道真的看单独视频是没办法完全了解monty python的brilliantness,真的瞬间超越任何之前看过的喜剧。
没看过monty python 你的人生不完整 甚至可以说白活了 你看过的一切好笑的剧和影 都多多少少受了mp的影响 BTW 你do知道python语言就是以这部剧命名的吧??
扯淡耍宝锋利尖刻,至今无见出其右者。
无法用言语表达有多喜欢。。。巨蟒通过sketch show展示出来的天才与成就比起那两部声名大噪的电影高出的不是一星半点,先看了电影再看这个才发现电影用的都是sketch里玩剩下的。巨蟒应该是恶搞古典艺术的第一人了吧,想想在60年代,微软尚未出生的时代人家已经可以把照片动画玩到这个地步,即使是今天古典meme乱飞的年代来看也根本不陈旧,反倒衬出如今在各种技术加成下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多匮乏。没有对艺术政治文化剔肤见骨的认识和理解是写不出这样优秀的sketch的,剧中无数的社会讽刺今天看依然是一针见血,让人在鼓掌大笑的同时又无比感同身受。后面三季真舍不得看完。(Terry Jones长得好像Robert de Niro;Eric Idle是个大活宝;Michael Palin够痴够狂;Graham Chapman老实的面相果然适合演Arthur和Brian;以及我真的好爱John Cleese!
我爱英国男神天团巨蟒!夏末秋的字幕大力点赞👍👍👍
虽然整体看下来水平参差不齐,不过还是有好多超经典的段子!
看这剧我的表情就是那个一脸蒙逼的黑人???(本科期间)然而现在看,超有趣啊,几乎每个sketch都能get,并且发现生活中处处是python。扪心自问这些年我经历了什么。(2018)
390分钟,分分钟都在刺激我的笑神经以及颠覆我心中喜剧的概念。六个高智商神经病(确切地说是五个,因为吉列姆在该剧中亮相甚少),以其多次元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和表演能力为人类奉上了一场喜剧盛宴。多样化的模式、天马行空的剧情,五花八门、奇招尽出。以至于我手抖才给了五星没给十星。
sketch show始祖,终极段子手。那个笑死人的笑话真的很好笑。
很好玩但是真的不怎么好笑,有精华版就好了。
世界上仅有的几个好笑话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就被这帮英国佬讲光了.
好奇怪,能把人逗笑的次数其实并不多,但是太有毒了,真的是欲罢不能,应该是无比cult的魔性动画占了很大的功劳。(题外话,每次女性角色出场大部分都是胸大无脑的形象,总是与性和身体相关,正常或者有趣的女性角色通常由男性扮演,虽然有恶搞成分在里头,但也不是总把女性当成消费对象理由。年代久远可以理解,连披头士早期的歌也有性别不平等的倾向。)
1969年,Monty Python成立。1970年,Beatles解散,他们的才华转移到了Monty Python身上。
It's quite simple to defend yourself against the banana fiend!First of all, you force him to drop the banana!Next you eat the banana!
他们玩的哏、使用的手法,后世的效仿致敬者挺多,可灵感和才情这种东西,还是历久弥新。一群神(精病)人天马行空的表演,特别没下限特别三俗,想不被其中纷至沓来的笑点击中太难啦!特别俗特别没品的笑闹,竟然还很耐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