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对恶的象征的还原
对恶的象征的还原
《老无所依》可以算是去年最好的惊悚片——一个人看完这张碟,看到巴维尔扮演的拖把头杀手以一个背影作为姿势走向远方时,我发现自己冷得要命,赶紧去加了件外套。
这个凶手没有服诛的电影,特别地让人惴惴不安。世界的秩序被打乱了,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是一种完全隔绝了道德感的“恶”占了上风。它是一种纯粹的恶,有很自足的审美形式(“拖把头”真是神来之笔),还有很强的技术程序,流畅,优美,几近抽象。这样的恶能有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人惊恐,让人臣服?甚至还让人欣赏,让人神往?
柯恩兄弟把这种恶表现得很洁净。汽车旅馆杀人事件中,巴维尔在杀那个瑟缩在浴缸一角的胆小鬼时,甚至先拉过浴帘,免得血溅在身上;后来他又杀了一个同行,在尸体一侧打电话,血从地毯上流过来,他小心地把脚抬起搁在沙发上;最后,他杀了一个女人,一个无辜善良的女人,没有正面的血腥描写,只有一个大全景,构图非常地完整均衡——蓝天下一座小房子,他从屋里走出,站在门廊前,抬起一只脚,看看鞋底,又抬起一只脚,看看鞋底。
如果仅仅如此,那这个黑色电影就黑色得太绝望了,个人(比如作为观众的我)面对这样的恶的时候,油然要生起一种甘败下风的恶劣情绪,不只是“老无所依”式的感伤,还有一种生存的危机与道德的犹疑——如果“恶”可以强大到这个程度:对于全体来说,成为一种状况,对于个体来说,逃脱与不能逃脱,成为命运的偶然。
这事实上还是一种世界观,是对这个世界的体认与面对这个世界的方式。在电影中,老警察是个饶舌的人,他的形象是个硬汉,但内心已经虚无了。拿走了两百万的小混混倒还有行动力,打算在这个黑吃黑的社会里干一把大的,他倒是不怯懦,就是斗不过。——有没有人能斗得过这个杀手呢?当看完这个电影,在惊吓之后再度回想时,我的勇气值慢慢又回升了。最后,还是女人拯救了世界。
这个拖把头的杀手有一种遗世独立,高高在上的气质。当他让杂货店的老头猜硬币时,他几乎就是命运的化身,一个黑魔王的使者。他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恩人与仇人——唯其如此,他才是抽象的,不可战胜的。但是当小混混的老婆,一个无辜的,无力的,一个受害者,拒绝了猜硬币时,她成了一个坚定的,勇敢的,以个体的肉身向“恶”抗辩的人。她说:“决定我死还是活的,不是命运,是你。”
这个女人比老警察了不起。她把抽象的恶还原成了个体的恶,让巴维尔必须为自己的恶负责。于是转机产生了:第一,他不再不可战胜,第二,一种更复杂,更丰富的善与恶的辩证法产生(看那两个小男孩),取代了恶的一统律,这大体,还可以算是件好事?
2 ) 当恶变成一种纯粹的恶
影片最后以老警长的无力的醒悟为结束,走到这个醒悟,相信大部分观众都会觉得仓促和无所适从,历经数次意外的刺激的情节转换后,竟然以一个老人絮叨自己关于父辈的梦而结束,没有英雄,没有胜利,没有结局,也没有对未来的预测,只觉得震撼而无望。
导演用了大半的时间讲述猎人和杀人魔的周旋,猎人一如传统西部片里有勇有谋有性格的牛仔,杀人魔则冷酷精明而无处不在,如果在数次交锋后,道高一尺磨高一丈,在最后一分钟牛仔险中求胜,半死不活浑身染血的回到妻子身边,这会是一个经典的西部片。仅仅凭导演对镜头和叙事的掌控:拘留室内杀人魔勒死警察时的面部特写,警察死后对地板上挣扎痕迹的特写;西部荒漠在明晃晃的日光下静的让人发慌,无边的暗夜中突然危光微闪;不管是阳光下还是黑夜中,枪声总是突然爆发随之又陷入寂静,谁不知道下一声枪响是不是冲着自己而来,生命在这个荒漠中,脆弱而又源源不断,活着的人应当见怪不怪;牛仔和杀手数次斗志斗勇化险为夷……这仍然是一部值得一看的西部片。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关于个人英雄的故事,我们的牛仔在枪战中轻易的死掉了,这个世界没有不败不死的英雄,如老警察给牛仔老婆讲的那个故事,再厉害的人,也可能在任何环境下被打败。这里要赞一下汤米.李.琼斯的演技,之前那个对年轻下属徐徐叨叨卖弄经验的老警长,在牛仔死后,也就是影片最后四十分钟,转变为主要角色,如果没有抓人的力量,观众不太可能从牛仔的故事中走出来而去关注他所要表达的东西。这时我希望,老警长用他的正义感或者丰富的经验、哪怕仅仅凭他的毅力能最后抓到杀人魔,这样我们能如释重负,道德上得到满足和安慰,也可警告一下自以为是的年轻人,年老者仍然蕴涵着爆发性的力量,他们更了解这个世界,这样变成了一部充满人性关怀的主流道德片。
可是老警长几乎动用了他所有的经验和智慧,杀人魔仍风影无踪不可琢磨,报纸上报道的那么多不可思议毫无人性的恶性事件,作为警察的他也只能像听听天方夜谈一样,无从追踪。老警长先于观众感到无力和绝望,看不倒未来的时候,他回忆过去,梦见了父亲和祖父,他们在他们的时代破案无数英勇无比,这份荣耀在他身上本应该继续。不是他不够优秀不够努力,是因为这个世界变得无从以以往的逻辑和方式来理解,杀人魔作恶,虽然以两千万美金为追踪线索,但如那个私家侦探所说,其实与美金和毒品无关。大概老警长的父辈祖辈的时代,所谓恶人,无非不是因为色就是因为利,而这人类的弱点迟早让他们败在别人手下。如果牛仔与杀人魔想实打实的交锋的话,两人实力半斤八两,但是牛仔其实输在人性上,他要钱,要保护妻子,所以杀人魔能威胁控制他。反观杀人魔,他没有人性,连“恶”的人性也没有,不贪财不好色,甚至没有万能的弗洛伊德式的童年创伤性经验,没感情有原则,原则就是杀人,有着上帝一样天然的不可抗拒不可捉摸的力量。
当恶变成一种纯粹的恶,无从理解也无从破解,而他又充斥着这个社会的时候,年老者的经验:他们相信人性、道德、个人奋斗,相信勇气智慧和力量能战胜邪恶,他们所重视的个人和荣誉和坚守的信条,似乎都靠不住了,这大概是片名的意思,这是一个与过去断裂的社会,它的内在逻辑,在过去社会成长并成功的人怎么能把握得了呢。
3 ) 杀手的脑子一根筋
晚上跑到附近Mall看了No Country for Old Men(《老无所依》)这部电影,出来已经是凌晨一点多,空荡荡的停车场,横七竖八地摆着几辆车子。我捏紧钥匙,匆匆上去,还不忘朝后座看一看,看杀手杀手有没有藏在后头,拎着那个氧气瓶…
这部电影的对白,尤其是老警长的部分,十分俗俚,听来似懂非懂,而杀手的话慢条斯理,却让人不寒而栗。这部电影有点像品特(Harold Pinter) 的胁迫剧(theater of menace)。品特的胁迫剧营造氛围的办法很简单,一个房间,两个人,一段对话,对话有时候甚至显得无厘头。其实仔细去听,却又是心理战一场,比如杀手在小店,让店主抛硬币的那场对白(来自wikiquotes):
杀手: What's the most you've ever lost on a coin toss?
店主: Sir?
杀手: The most. You ever lost. On a coin toss.
店主: I don't know. I couldn't say.
杀手: Call it.
店主: Call it?
杀手: Just call it.
店主: Well - we need to know what it is we're callin for here.
杀手: You need to call it. I can't call it for you. It wouldn't be fair. It wouldn't even be right
店主: I didn't put nothin up.
杀手: Yes you did. You been putting it up your whole life. You just didn't know it. You know what date is on this coin?
店主: No.
杀手: Nineteen fifty-eight. It's been traveling twenty-two years to get here. And now it's here. And it's either heads or tails, and you have to say. Call it.
店主: Look... I got to know what I stand to win.
杀手: Everything.
店主: How's that?
杀手: You stand to win everything. Call it.
店主: All right. Heads then.
杀手: Well done. Don't put it in your pocket.
店主: Sir?
杀手: Don't put it in your pocket. It's your lucky quarter.
店主: Where you want me to put it?
杀手: Anywhere not in your pocket. Or it'll get mixed in with the others and become just a coin. Which it is.
这个杀手很有怪癖。他让店主玩一个游戏,店主甚至无法去质疑他为什么要去玩这个游戏,甚至无法选择自己和谁玩,怎么玩,下什么赌注,这就是这个杀手恐怖的地方。他就如同一只抓住了老鼠之后忽擒忽纵的猫。
再比如下头这一段:
女房东: Yessir?
杀手: I'm looking for Llewelyn Moss.
女房东: Did you go up to his trailer?
杀手: Yes I did.
女房东: Well I'd say he's at work. Do you want to leave a message?
杀手: Where does he work?
女房东: I can't say.
杀手: Where does he work?
女房东: Sir, I ain't at liberty to give out no information about our residents.
杀手: Where does he work?
女房东: Did you not hear me? We can't give out no information.
杀手不管里头的女子怎么说,都充耳不闻,只是一个劲地问:Where does he work? 不管对方怎么说,不达目的不罢休。重复三遍,其实言外之意已经很清楚:我不管你说什么,你是在玩我的游戏。电影Z (Costa-Gavras, 1969)里也曾有过一些似曾相识的场面。在一个个高官被绳之以法的时候,他们一个个摆出千姿百态的骄横,而将他们拉下马的审判者始终只是一句话:姓名,年龄。就这么一句话,把他们一个个全部放倒。因为这样一句话,背后是一句更猛的话:现在不是我听你说,是你听我说了。就是这话外之话,突破了一道道心理防线。电影的语言其实不应该至于达意,而还有传情(emotive)的功能,甚至能成为一种戏剧行动。
这个片子里的杀手,就如同警长所言的那样,甚至有自己的原则。比如他的原则之一是有时候靠抛硬币来决定对方生死,输了他决不食言,虽然这会把对方吓个半死。片子前面的店主就这么活下来了。后来的牛仔老婆就挑战了他这个规则,说决定生死的不是硬币,而是他自己,可这也无济于事。用抛硬币来决定生死,杀手说这是一种公平,你不玩就不公平: “You need to call it. I can't call it for you. It wouldn't be fair. It wouldn't even be right.”这种游戏当然是个反讽,因为双方根本就不是平等参与,势均力敌,说到底还是一种滥杀,就如同《冰雪暴》里因为碍事杀掉停车场管理员里的那个杀手一样。一些无辜者之所以被杀,就是因为倒霉,在不恰当的时候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碍了一个杀手的手脚。
这种几乎一边倒的游戏,如何能造成一部戏的张力呢?冲突又从何而来呢?这戏剧冲突的另一方,其实是一群人在一起,牛仔、牛仔的一家、警长、副警长、商人、Wendell, 都想挡住这个杀手,但是我们却看看所有人都没有斗过这个家伙。
说这部戏是一部胁迫戏,就是因为从头到尾,总感觉到那种威胁和恐惧的存在,特别是在收缩的空间里,比如在关起门来的室内,洗手间…
另外这种恐惧感来自于表里的矛盾。片中的凶器,居然是一只平素只有老弱病残去用的氧气瓶,这和杀手表面的冷静、斯文倒是很合拍,这道具的致命,却又和斯文下的冷血一致。
《冰血暴》中的大肚子女警长最终战胜了杀人狂,而这个片子里,却以杀手在一次车祸后逃走,警长无奈中退休,絮絮叨叨地说起怀旧的梦境来。这是一个很开放的结局,把观众扔到了无边的未知和无奈之中。我觉得这个片子并没有《冰血暴》好看,不过在制造气氛上,一点不输《冰血暴》。
4 ) 科恩兄弟最黑色的一部
老警察一开始就说,他们那个时候,有些警察出勤都是不配枪的。可惜时代变了,没多久之前,他就亲自把一个杀人犯送上电椅,这个杀人犯不为别的,就为杀一个人。“他是个变态杀手。那又怎样,外面多得是。”这便是现在的情况。老警察够经验,够老道,但形势比人强,面对日新月异的像藤蔓一样铺展的暴力地图,他败下阵来。
这部片子在IMDB得分奇高,这不奇怪,毕竟我们不可能忘记07年或者前几年美国的那些骇人的校园枪击案。片子本身与它们没有关系,无论意指还是喻指,都搭不上界。但一个美国人看到这些无理性的暴力场面,又看到一个优秀的警察对此无能为力,特别是美国的知识份子,不可能不会有联想。这也是它在影评人奖中所向披靡的原因。这种很美国的因素外国人可能就很难理解。但有些东西我认为是共通的,暴力的升级以及非理性化,全世界都是这个趋势。反过来说,科恩兄弟的野心其实也隐约可见。在保持风格化的暴力场面的同时,他们力图展现的是一个更黑色更无望的世界。魔盒被打开,世界陷入混乱,但曾经的英雄已经老去,尚能饭否?
片子中的老警察,老让我想起科恩兄弟另一部片子Fargo里的女探员。有很多相像的地方,都很善良、智慧、细心而且温和,不怒自威,可以说老探员就是那位女探员的老年版。但最终的结局却不一样,女探员最终擒得凶手,老探员却只能黯然离场。个中滋味,惹人唏嘘。
其实在片中,老警察的戏份不多,更多的是Moss与Suger的对垒,他们两个人的戏占了大部分。但这都是很常规的猫捉老鼠的游戏,即使披上科恩的风格化暴力的外衣,虽然很精彩,但还是没有突破。但老警察的出现给这个游戏抹上另一种色彩,他未曾与他们俩中的任何一个正面交锋,但一张沙发,确是三个人都坐过的。他一直在chase他们俩,他的温和与慈眉善目显然与另外两个人形成鲜明对比,而且他从不轻易拿枪(使用暴力),他的疲倦也与另外两人的活力相对。总之,多了这个人物,可回味的东西就多了许多。
或者说一些技术上的成就能让人走出它的压抑。这不是一种明摆着的压抑,甚至看到那些暴力场面也会很爽很过瘾,有些场景也很荒诞(比如Moss两次过边境所受待遇的对比),但骨子里的黑暗确实是感觉得到的。科恩的叙事向来令人称道,总是有于无声初听惊雷的感觉。这次由于原著的诸多细节,使得在片中略去了很多副线的发展以求风格的内敛。比如开越野车追杀Moss的那帮人的来龙去脉,在138房间的那三个人,以及后来在机场出现的那一帮人,第一次看都会有突兀之感,但第二次看就会明了。另外对Wells的处理——他出现没多久就死掉,似乎也有争议。但我认为这是很妙的一个处理,相应于本片所要传达的关于暴力的面目——无理智的、轻易的,他这样死掉,不仅突破了电影叙事上的俗套,其实也是符合它的内在逻辑的。
同样的,Moss的死与最后Suger的车祸都在这样的框架之内。一种更强大的力量裹挟着他们,某种倒向躁动不安的必然性使人的生命都草草结束,电影里也有人说这时因为金钱与毒品,人们不再彬彬有礼,但这是表面的现象,内在的黑洞是什么,它没说,但可以感觉到,这种黑暗的力量。
http://www.mtime.com/my/Lyeast/ 5 ) 人无所依
在2007年,《老无所依》可谓横空出世,被众多媒体,尤其是学院派极力推崇,几乎已成2007第一片,最近总算一睹真荣。常常的,媒体和学院们热捧的片子不一定受大众的待见,《老无所依》很可能也会受到如此对待,首先,一个“懂”还是“不懂”的问题就足以让本片看后让人不舒畅了。其实,我们大可不必拘泥于懂不懂之类的层面,又不是每个人都要当巴赞,也不是每个人都要靠讲解电影写专栏赚钱,大家看出自己的体会足以。
对我来说,《老无所依》首先看的是一种“调调”,或者说氛围,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电影的调子,本片就是我喜欢的一种。西部片般的苍凉、现代社会背景下的牛仔、充满哲理(或者说看似充满哲理)的对白、模糊但是低沉的嗓音、简洁血腥的暴力、黑色电影般的沉重等等组合在一起很容易让我沉下心来看这部并不那么欢快的电影。科恩兄弟往往被贴上“黑色幽默”的标签,本片不能说不幽默,但是却是彻骨的冷幽默,而却又黑的彻底、黑的深沉、黑的苍凉,显得突然的结束突然把已经沉入片中的我“甩”了出来,而这种被“甩”出的感觉也就是一种所谓“不懂”的感觉,怎么就这样结束了?但是这又是部耐人寻味的电影,不是看了笑笑就洗洗睡,或者看了痛哭还是洗洗睡的电影,它内敛,它后劲很足,让我在心中咀嚼再三。
科恩兄弟的片子少不了暴力,本片的暴力类型属于当下比较流行的,过去儿时看007电影时,我的心情跟看机器猫等待看叮当从兜里又逃出什么稀奇玩意儿一样,看的是007又摆弄什么高科技玩意儿。那时的暴力讲的是花样,讲的是场面,而《老无所依》走的就是“短平快”的路线了,没那么多花花,直截了当的干脆而又血腥。而这一切又主要浓缩于片中那位丧心病狂,又酷毕了的杀手身上,杀手的扮演者Javier Bardem在《深海长眠》中费了老大劲儿才在他人的帮助下了结自己的生命,本片中他一个人送他人归西倒是干脆顺畅的多。和伯恩不爱用枪,喜欢徒手加些“小工具”夺人性命不同,片中的杀手则以一把重型武器凶悍无比同时不饰张扬的干掉一个又一个人。在电影史上留下大名的恶人无不是凶残但是又有着标志性个性的人物,《老无所依》的这个杀手非常冷,他的低沉嗓音有着阿尔帕西诺般的酷劲儿,而空洞但是又深邃的眼睛显得阴冷又深不可测,杀起人来毫不眨眼,一言一行又带着些文艺气息,这个恶人足以载入影史。
本片的一大看点便是演员,除了前面提到的Javier Bardem外,老汤米自然不必说,他的眼神显得更加空洞,一种无力感已经深深附和于他饰演的警察身上。Josh Brolin则将一个倔强、顽强的现代牛仔演绎的有了一丝令人尊敬的悲情色彩。最有意思的角色莫过于Woody Harrelson饰演的卡森了,开始显得也是酷劲儿十足,但是碰上一个真正十足的天生杀人狂立马歇菜,前后表现的对比反差强烈,也是Woody在这个出场时间不多的角色上出色发挥的反映。本片表演的一大特色就是很有“内力”,这很本片的基调一致,人物大多不是很张扬的角色,确将人物的特点由内向外的自然流露,慢慢的就感染了观众。
本片给我最值得回味的还是那种“无依”的感觉,不光是“老无所依”,是“人无所依”,故事发生的地方往往人烟稀少,一种苍凉感迎面袭来。更不用说片中人物的命运,牛仔意外的得到了200万后便使得自己的命运彻底无从依靠,只能不停的跑,不停的躲,牛仔很忙,当他稍事停歇便死于非命;卡森试图在这起意外中赚些小钱,他刚刚向牛仔讲述冷血杀手的原则性很强,便撞上了杀手的枪口,最后他的那种绝望与不甘令人产生同情之感;牛仔的妻子更是如此,丈夫惨死,母亲去世,孤独的无从依靠之时,又碰上杀手来“料理后事”。当然,最让人唏嘘的还是老汤米饰演的警察,他和杀手一直在无声的斗争,但是他总是一次次错过,眼睁睁看着想要保护的人被杀害。他最后惟有呆滞得讲述着自己的梦境,那种无力的感觉显得很是苍凉。即使是杀手这样的人物也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稍一“打盹”就碰上场车祸,看到了吧,连如此NB的人物也找不到稳当的依靠。
看完本片的感觉和我看完《赎罪》后的感觉很相似,虽然两者有很大差别,但是都是故事中带着遗憾与无力感的片子,说不上是悲剧,但是命运的沉浮、人面对命运的努力和无力都让人感到一丝忧伤。无疑,这不是部很娱乐的片子,但是却是部很值得重看和咀嚼的片子。或许我们要做的不是因为这是部2007年好评一片的片子就带着完成功课的心情去“完成”它,而是静下心来,感受科恩兄弟带给我们的人生无依的苍凉,这不是一种会让你感到绝望的苍凉,而是一种让人内省的力量。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d606bd8fa0b1d7eaf11f36a5.html 6 ) 随看随说:《老无所依》
http://prepare.blogbus.com/logs/13547973.html我必须承认,我第一遍没有看懂《老无所依》。我的英文水平有限,听不懂这部片子的美国南方口音,而且中文字幕又翻译得相当蹩脚。在这样的情况下看完之后,我很不明白它为什么能在IMDb上有那么高的排名,Top 20!OMG!但在我仔细拖看完第二遍之后,我可以明确地说: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杰作!而且我建议:如果你的英语听力不够好的话,千万别急着看,免得浪费了这么一部出色的片子。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老无所依》的超凡之处,正在于它细致拿捏了一种内敛的张力,这是科恩兄弟大师级的手笔。普通导演通常会把一个故事讲得酣畅淋漓,恨不得把所有的细节暗示都挂出来让你看得一清二楚,让你一次爽翻!但《老无所依》却没有,相反它做得很克制,很隐忍,只是点到为止,再不多说。其实“放”谁都会,“收”才是大境界。所以,你会发现科恩兄弟在这部片子里运用了大量的隐喻,甚至是直接的大段省略,而这些内在的联系,隐藏着的剧情,非得你自己悟出来,挖出来,才能体味到其间的妙处。
比如,用同样的对着电视机喝牛奶的镜头,隐喻杀手与老警察之间的微妙联系,其实正像是硬币的正反两个面,你中有我年轻时的影子,以此更能表现出,老警察感慨后生可畏,老无所依的那种苍凉感。再比如,牛仔的突然毙命并非杀手所为,而是被一伙墨西哥人所杀,除了死在泳池中的女人、以及牛仔之外,倒在门口的家伙正是给老妇人提过箱子的那个墨西哥人。而这样也能解释为什么杀手会重新出现在案发现场,因为他要取走那箱钱,而且也只有他知道牛仔的藏钱方式,所以才发生了与老警察几乎撞见,而又从通风口逃走的场面。
科恩兄弟的这份锋芒内敛,在影片的结尾处发挥到了极致,适可而止,甚至可以说是嘎然而止,突然,话停了!The End!这点其实更为可贵,更为难得。科恩兄弟通常更倾向于讲述一个完满的故事,把故事说圆了,比如处女作《血迷宫》就是个中代表,尽管结局是彻头彻尾的黑色幽默,但它确有一个结局。但《老无可依》没有任何结局可言,而且,它比《冰血暴》、《谋杀绿脚趾》走得更远的是,它以一种无限怅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绪收场,这点比《冰血暴》的讲述一个道理,《谋杀绿脚趾》的宣扬一种态度,不知道要高明多少倍!
除了上述两点,《老无所依》在气氛营造、节奏把握上做得极为精湛。尽管这种本事,我们已经在他们的《巴顿·芬克》中见识过一次了。但相比于《巴顿·芬克》的生涩与独立气质,《老无所依》显得要圆熟多了。而且,科恩兄弟也证明了,他们不仅可以做到大卫·林奇般的诡异惊悚,也可以像文德斯般的含蓄深情。
可以肯定的是,这部片子的内敛气质、匠心独运,会让它收获学院派的赞誉,同时它在叙事节奏上的疏密有致、跌宕起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讨得普通影迷的欢心。尤其它还成功塑造了一个酷毙了的阴戾杀手。但因为《老无所依》留给观众自己去发现、发挥的空间太大,它极有可能受到两极化的评论。恕我直言,尤其会发生在国内。对于杰作,它很有可能经历这样的礼遇:1.将被观看;2.将遭到大多数人的不解,主要是因为没看懂。但,随后,3.还会被再次欣赏、讨论、模仿,并最终成为殿堂级的作品。
PS:《老无所依》最让我出乎意料的是,伍迪·哈里森竟然出场几分钟就被做掉了,原以为这个“天生杀人狂”怎么说也是个狠角色啊!此次竟然如此之逊!心理上难以接受!此外,08年的奥斯卡看起来必将是一场男人的聚会,男人的较量啊!《美国黑帮》、《老无所依》、《未血绸缪》,一个比一个彪悍。我心理很不情愿的说,雷德利·斯科特,你完全可以哭了,今年的奥斯卡还是没有你的份儿!等着过几年拿终身成就吧!
http://prepare.blogbus.com/logs/13547973.html
类型混搭、氛围营造、镜头语言……好一出科恩兄弟集以往所有导演技巧于一体又浑然天成之大作。
小长假早上起来在盘里挑了部待补的老片子陪爸妈一起看没想到如此温吞和闷骚,因为早有耳闻此片是07年的奥斯卡最佳所以即便是影片过半依然沉闷还是耐心看了下去期待后程发力,直到看完仍觉吃了一闷棍郁闷无比。把豆瓣上的5星影评一一翻阅也无济于事,摄影不至惊艳剧情线性叙事毫不费脑,好看在哪儿……
赵忠祥凭借着非职业客串的本色出演,凭借变态杀手一角夺得当年奥斯卡最佳男配角。
导演用了大半的时间讲述猎人和杀人魔的周旋,猎人一如传统西部片里有勇有谋有性格的牛仔,杀人魔则冷酷精明而无处不在,如果在数次交锋后,道高一尺磨高一丈,在最后一分钟牛仔险中求胜,半死不活浑身染血的回到妻子身边,这会是一个经典的西部片。仅仅凭导演对镜头和叙事的掌控:拘留室内杀人魔勒死警察时的面部特写,警察死后对地板上挣扎痕迹的特写;西部荒漠在明晃晃的日光下静的让人发慌,无边的暗夜中突然危光微闪;不管是阳光下还是黑夜中,枪声总是突然爆发随之又陷入寂静,谁不知道下一声枪响是不是冲着自己而来,生命在这个荒漠中,脆弱而
情节很棒,这是我看过的配乐最少的电影了
科恩片最爱这一部
科恩兄弟的大多数片子背后都隐藏了一句“这就是生活,还能怎么样呢”,反高潮,关键留白,以及人物塑造。而前面玩尽了酷劲和悬念之后,片子所有的情绪和喟叹其实都被压在了最后的几分钟里,生活就是一种浑浊的身心俱疲感,四星半。
你花了如此多的时间想要把被剥夺的东西夺回来,却发现失去了更多。
冷血杀手就是诸般恶的化身。是个非人的概念角色,真阴啊
迷影以来看过氛围最佳的追杀戏。大反老西部片模板,老警两叹串联始末,科恩兄弟意味深长。杀手和小丑是隔空手足,路经大桥随手毙只乌鸦,乃恶而不携私欲,恶为消遣无缘故,实为现代恶行恶之可怖所在。这不是无依孤寡的暮年挽歌,这是老一辈难谙今人而智勇无施的迷茫悲吟。
如果你找到一箱两百万刀的钞票,请先到一个公共厕所,关上门,检查一下里面是否有转发器。此外,别回现场。即使要救死扶伤,也请在公用电话亭匿名报警。
奥斯卡竟会把最佳影片颁给如此黑暗的作品,哈维尔巴登饰演的系簧枪杀手如同死神般冷血恐怖。叙事冷静节制,但大半时间都让人心惊胆战,空旷寂寥的德州荒原映衬出个人在神秘莫测的邪恶面前的无力与脆弱。当情绪绷紧到极限时,科恩兄弟却直接将高潮省略,只留干瞪眼的观众默默品味绝望与虚无。(9.5/10)
人为财死。就这还奥斯卡最佳影片呢,不知道是评委口味怪还是我口味怪。 “这个世界,生活,人本身,都是荒诞的。不要白费心智去猜,去理论,因为无可猜,无可理论。事情并不一定要因为一个理由而发生,发生之后并不一定要达到什么目的。”
【A+】这要放在两年前看,我肯定会说这是一部故弄玄虚的垃圾电影并打个三星愤愤离开。可现在,随着心态的变化,阅历的丰富和阅片量的增加,我反而更能理解、接受并折服于本片所要传达的思想内核。这是一部非常黑暗、残忍且反好莱坞的电影,这个世界下的恶人不再是单纯的利益纠纷,他们复杂,狡诈而不可揣测。这个世界也是一样,没有因果和报应,以一种混乱而有序的方式默默运行,它很让人迷惑、使人困顿,甚至不可理喻,但也许这就是世界的一部分。另外,在没有背景音乐的烘托下如何用单纯的视听语音去塑造气氛?如果你想知道答案,本片就是这个问题的最佳范本。
原来“老无所依”是一种无力感。。。
为什么哈维尔·巴登让我想到了发条橙里那个疯子
如果牛仔与杀人魔想实打实的交锋的话,两人实力半斤八两,但是牛仔其实输在人性上,他要钱,要保护妻子,所以杀人魔能威胁控制他。反观杀人魔,他没有人性,连“恶”的人性也没有,不贪财不好色,甚至没有万能的弗洛伊德式的童年创伤性经验,没感情有原则,原则就是杀人,有着上帝一样天然的不可抗拒不
剧情张力十足、震慑力极强,跟《冰血暴》很像,不过都是精看不精捉摸……简单的追杀故事还能明白看一点,导演的意图硬是云里雾里……特别是最后一段汤米独白,看来俺需要把字幕单独copy下来反复咀嚼几下——彻底败到在“映像的魔术师”科恩兄弟手下!“当你试图拿回失去的东西时,你会失去更多。Well, all the time you spend trying to get back what's been took from you, more is going out the door.”
我喜欢。结局Cool。。。
与《喋血双雄》有种隔空的呼应,当然质素比后者高很多....中途的牛仔和结尾的杀手分别跟一些男孩买衫的桥段未免矫情,但正如老警察所言,若抱怨年轻的一代纯真不再,我们又曾为他们做过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