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你还记得那一次的高潮么
120分钟的《踏血寻梅》看下来,好像没有谁是真正恶人。
我实在能理解王佳梅对于死亡的向往。大多数的人都想过死,死有时候是一种求之不得的解脱。
我曾跟王佳梅做过一样的事:拼命地爱一个人,也不说,只是一厢情愿地觉得他是自己的,理由是我那么爱他,他也说过爱我,于是一切付出都是心甘情愿,好像恨不能把一切都给了他,结果换来一句冷冰冰的“我们分手吧”。然后为自己掉几颗眼泪,遭到背叛后想到的第一种解决办法不是醉酒,不是觉得天塌下来,不是马不停蹄地再次谈恋爱,不是甘于独身生活,而是默默地打开手机,给一个之前追自己很久而不得的人发消息,问他:你不是想要我么?就今晚吧。
如今想想第一反应是婊,仔细想想,便觉得疼。
男人才不会懂女人为什么用这种办法作践自己,甚至女人自己也不懂。自己在爱的人身上受到的伤,却要靠一个爱自己的人来补偿。
说真的,看到王佳梅在失恋后拨通嫖客的号码打过去然后掩着泪水故作娇嗲地说“我们今晚就见面吧”的时候,我觉得我看到了自己当年的滑稽。
镜头一转,她在男人身上卖力地起伏,她的呻吟是假的,她的绝望是真的,她的享受是假的,她的想死是真的。
是啊,女人真的会这样蠢,觉得没有爱情就没有自己。爱人走了,自己活着并没有意义。性爱中的那种窒息感会让一个人仅有的最后一丝矜持也彻底放纵,声嘶力竭地被人看了个清楚。于是女人会想:不如死了吧,死了这一切就都没有了。
也许高潮的时候窒息而死是体面的,起码你是快乐着死亡的,那不是屠杀,更像是一次放飞。
与不爱的人上床是会加大女人的耻辱感以及寂寞的。我听过的一个说法是,女人跟不爱的人上床可能有性高潮,但也是真的会恶心自己的,这是真的。男人是天生就难以控制自己交配欲的动物,但女人却总是把性与爱混淆不清。如果是爱,那么与他的性是理所应当,若是没有爱,那么性之于女人,起因就像是一次迫不得已的复仇,而结束时又像是置身于一个被人玩的窘境。
男人不傻,他又何尝不知道你不爱他,他何尝不是一样的不爱你。就像电影里的卡车司机丁子聪始终有个不爱他却让他魂牵梦绕的女人一样,最终只能在她在别处受伤的一个月经期才能在卡车上狼狈地得到他的身体。这不是一次认可,而是更深一层的挫败。好像是一次嘲笑:看吧,我就是要玩儿你,你却乐此不疲。
我记得那种感受。发出第一条约对方见面的微信时,你心里是带着恨的。心想:你看,他不爱我,没关系啊,我倒要让你看看,多少人想得我而不能。没有你,我还是可以轻易就有性有爱。后来,对方欣然赴约,你走在去酒店开房的路上,开始有点冷静下来,后悔油然而生:不然不去了吧……其实也不用这样,算了,回家吧,可是不做爱我又该怎么度过这个失恋的夜晚呢?
你咬着嘴唇上路,去赴一个你并不期待的约会。
直奔主题的做爱像是一次漫长的仪式。一个陌生的身体进入你的时候,你的手触碰到一个并不熟悉的躯体的时候,一个没听过的呻吟声如今就在你身边的时候,你只能刻意避开他的吻,因为你不能享受那个气息。你总是希望他快一点儿,躺在床上看到一个身躯在自己身上拼命耸动的时候,你觉得自己前所未有的恶心,并希望这一切尽快结束,自己在这个时候死不足惜。
某个时间你甚至会有点儿抽离,你甚至不知道自己这是在哪儿,是活着或者已经死了。最终,高潮还是无法控制地来了,那个时候你是真的想死,一半是因为纯粹的生理快感,一半是因为自己没有办法在事后去面对那个肮脏的自己。
王佳梅面对这个初次谋面的陌生人说出了自己的一切。她说,我想死。巧的是,她的客人也帮她做到了。与她一起欣然赴死的不是她爱的人,只是一个无辜的婴儿。
如果她没有死呢,活下来也许也就这么活下来了。
高潮之后也许女人才会发现,自己想靠寂寞排解的初衷一点都没有改善。没有通过一次性爱来给失恋止痛,自己也没有重新得到爱情。委屈仍然是委屈,寂寞也既然随性如影。身边的男人也许会在事后抱住你,然后喘着粗气说“跟你上床真好”,这对你来说更像是个巨大的侮辱,你恨不能马上床上衣服离开,与这个人再无任何联系。你这么做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你不爱他,真的,完全不爱。
你看你看,女人多么奇怪。性对女人来说又是软肋又是武器,我们要么用这样的东西杀人,要么用这样的东西自尽。
我又何尝不知道男人的心上也有个始终无法替代的人呢?无论枕边人是好是坏,是亲是疏,终于还是有那么个人挂在心上,未必因为爱,也许只是因为未得到。电影里面有个很细节的小镜头:卡车司机丁子聪因为曾经与爱慕的女人车震,他局促地要去找安全套的时候,女人却告诉他自己月经期。那次的性爱对他而言也是一次凌辱,却被他如获至宝,久久回味。以至于在没有这个女人的日子里,他割破手掌蘸着鲜血打飞机,只是为了模仿当时那一夜在车上闯红灯的气息,这是不是一种变态的爱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那个女人在这个男人心上一定会有不同寻常的地位。
从这一点上来看,卡车司机丁子聪其实就是援交小姐王佳梅,于是他杀了她,也就是他杀了自己。想解脱的不是王佳梅,也是他自己。
若是王佳梅没有死,她没有在高潮的时候不能控制地说出那句心里话,如果她身下的客人只是把她的那些喘息着的叹求当作床上情话,那么整个故事也就不会发生。这位援交少女还会像平常一样,在事后起身,穿衣,收钱,出门,嫌弃自己几天,继续在失恋的情绪里惆怅,然后继续做生意,偶尔开张,在攒够了一点点钱的时候,像她的母亲一样,把婚姻寄托于利益。隐姓埋名地嫁给一个喜欢年轻肉体的中年富豪,或是与一个对她之前经历毫不知情的少年喜结连理。相比于死,这并不算是皆大欢喜。
也许某一天,她会想起当年她的这样一次经历。你说,女人会不会在某一天知道,那一次的她竟然距离死亡这么近?
所以你说,杀死女孩王佳梅的到底是那个卡车司机,还是爱情?
2 ) 过誉之作
香港有很多描述社会底层人生活的电影,许鞍华的天水围,陈果的三部曲;也有很多改编真实案件的cult片,李修贤还专门开了个公司拍人肉叉烧包,羔羊医生。《踏血寻梅》野心不小,想把这两种电影结合起来,用血腥案件说人性说绝望。
先来看看真实王嘉梅案:08年时年仅16岁的“新移民”少女王嘉梅在援交过程中被24岁的客货车司机丁启泰掐死,尸体被起肉拆骨,一部分冲进马桶,一部分混入街市当猪肉贩卖,人头则扔进大海。丁启泰在之后的采访中被问及为什么要杀死王嘉梅,他回答忘记了。
导演翁子光说他很想知道为什么,于是拍了这么一个电影:援交少女王佳梅在经历梦想破灭,感情被骗后和被众人歧视的丁子聪在看似心心相惜,在性交过程中,她说我想死,丁子聪说好,我帮你,然后掐死了王佳梅,接而冷静分尸,最后去警局自首。
在电影中,翁子光把真实案件中广泛的“为什么杀人”转换成臧Sir具体问出的“为什么第一次见面王就和丁说想死,而丁真的杀了王”。
第一个问题,这部片里引用了同样血腥的hello kitty藏尸案作对比,臧S回忆时提到罪犯在法庭上听着案情陈述甚至还在谈笑风生来说明人性本恶,杀人是后天约束没法战胜原始欲望的体现。但导演觉得“人性本恶”不能完全回答这个问题,于是以臧S为自己的投射开始“寻梅”,尝试找到人性中少得可怜的善意。
第二个问题,导演用“孤独“来概括王佳梅和丁子聪过去的生活,企图给这个问题找合理的答案,但太过刻意,效果并不好。
先是用梦想破灭,感情受骗来为王佳梅找理由说出“我想死”,用了耳环这一物件贯穿整个故事。
王佳梅还在念书时候,她妈妈收到了耳环这个生日礼物,给了王佳梅戴。但有一天那个送礼物的朋友想用A货耳环换回送出去的4千多的真货耳环,王佳梅妈妈答应了,王佳梅得知此事发脾气地把A货耳环扔了,妈妈打了她一巴掌,并说:“你要什么我都买给你,你以为我有几百万身家吗?"
王佳梅下海后第一次接待客人拿着嫖资去店里买了一模一样的真货耳环。在付账前接到瘦弱嫖客请求做他女朋友的电话,王佳梅怒气冲冲拒绝后,去收银台倒出一大堆零钱结账。
王佳梅以为遇到了真爱嫖客,谁知道却被嫖客叫出来,指着她对女朋友说:“你看,我有可能和这样的人有一腿吗?”
王佳梅脱下了耳环和凶手丁子聪性交,说:“我很想死啊。”
翁子光很努力想用王佳梅的经历来说明她的寻死是多么“正常”,但在这一部分,我只看到了文艺版的《囡囡》,与《榴莲飘飘》相比,手法实在太差,生活的残酷在于人都是像榴莲一样不知香臭地活着,而不是赤裸的腐化堕落,“做援交少女”还是“是援交少女”这个度,导演把握得不好,导致情感的处理让人无法感同身受。在《洪兴十三妹》的舒淇,同样是妓女被辜负,却选择杀死对方后自杀,这种戏剧化的感情反而顺理成章,盖过杨恭如的美貌熠熠生辉。
同时,为了说丁子聪为什么杀人,电影先是排除一系列原因:不是因为吸K粉错手杀人,不是因为被歧视的感情经历对女性仇视而杀人,描写丁子聪对过世母亲如何尊敬,和邻居婆婆如何和谐相处,还试图用“猫”来加深电影中“讨厌人而杀人”的立意。
丁子聪邻居婆婆养了一只猫,非常粘丁子聪,没事就往他那里跑,邻居婆婆还说:“猫很有灵性,知道谁对它好。”
丁子聪和所谓的前女友在房子里聊天时,这只猫总会躺在脚边。
后来丁子聪分尸时,这只猫从邻居婆婆怀里跳下来想走去那个全是血的房子。
一个对猫那么好的人在回答臧Sir问题时说:“我讨厌的不是女人,是人。”
臧Sir又问:“所以你把王佳梅脸皮撕下来,是不想她看起来像人吗?”
丁子聪没正面回答,他说:“我杀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接着画面切换到他分尸时发现王佳梅的子宫里已经有一个成型的胚胎。
臧Sir继续问:“王佳梅知道自己怀孕了吗?”丁子聪开始用头撞玻璃。
可以看到,导演的立意是矛盾的,如果真的是因为“讨厌人而杀人”,在提及王佳梅怀孕后,丁子聪不可能情绪崩溃大吼大叫,他始终觉得自己杀了一个无辜的人;但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原因,之前着力铺垫的丁子聪的“善”又成了笑话。
叙事的牵强,感情的无力,大概是导演忘了很重要的一点:
在“正能量”世界看来要问为什么的事情,实际上是边缘世界的常态,根本没有为什么,当你尝试找理由时就失去了该有的真实和冲击。
而在演员方面,金燕玲的最佳女配角实至名归;春夏只能说合格演出,比现在内地的女演员好,但不能说“出彩”,拿最佳女主角,也看出香港实在没人了;郭富城的角色非常有取代性,香港那一批同样年龄段的男演员挑谁来演都行,拿到影帝,只能说对手拍的电影不行,而不是对手本身实力不行;白只长相和真实案件中的罪犯太像了,演话剧的演技自然是不错的,但还是略微担心因为长相限制,并不能有太长远的演艺之路,希望他能用好作品打我的脸。
最后安利一部电影《僵尸》,是踏血的导演翁子光做编剧,麦浚龙导演,同样是底层人的生活,比《踏血寻梅》好看很多,但在前年的金像奖上颗粒无收。如果说横扫金像奖的电影是代表那年的电影水平,也只能说,今年的电影水平也实在太不行了。不过,《踏血寻梅》再不行,也比明年今日粤语版好。
注:
我是直接杀去HK看的120分钟导演剪辑版,和98分钟云盘版本比,剧情顺序以及细节交代更为清楚,所以我真的没有冤枉这部片。
我看的那场有五分之三都是上了年纪的公公婆婆,而且买的都是好位置,开场前一个小时我买票只剩前四排了,实在有趣啊。
3 ) 无病呻吟 莫名其妙
本来就是一个毒瘾青年失手杀死援交少女的案件,硬想探究出个所以然,也可以啊,起码编得像点样啊。
这片子简直莫名其妙,又来一套"不是我是这个社会的错"的言论,导演你告诉我这个社会又怎么女主了?她有什么理由就需要社会关注引发思考了?按照剧里的设计,女主是很幸福了好吗?自己生得漂亮可人聪明伶俐;有父亲长久的挂念,自己在家乡努力谋生,会因为女主一点点的问候而心花怒放;有母亲竭力的关爱,女主想要电脑,咬咬牙就买了,因为要还朋友误送的礼物耳环,而对女主小心翼翼充满歉意;有姐姐安静的陪伴,与女主依偎着看电视睡觉,在女主深夜不归时默默担心,却从不干涉女主对女主指手画脚;有宽敞明亮的学校,有老师义工尽心尽责,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我就问问,女主有什么理由去怪这个社会,是不是人人都一定要投胎成一掷千金的大小姐,即使有再多的爱,只要满足不了你的物质欲就是社会的错?还有关于女主的爱情,我就哔了狗了,你自己不尊重你自己,做援交认识的恩主帅哥,就希望人家死心塌地爱上你,否则就厌世?
还有杀人凶手,导演一定要把他塑造一个母爱缺失孤独长大,与世界格格不入参透生死,认为死亡是救赎的太宰治一样的悲剧哲学家,有意思吗有意思吗??这个社会哪里就错了,哪里就必须造就了这些可怕的杀人哲学家?
整部片子就是无病呻吟惺惺作态,伪文艺伪深度,看着我就一头火,横扫金像奖是不是因为金像奖是垃圾随便一个破扫帚就能打扫干净了?
4 ) 港人还在缅怀着大陆妹来港做鸡的时代。。。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带着另一种偏见。其实我只是单纯不喜欢这部电影本身而已。无关其他。当年的论述,反映的是彼时的认知和心态。留着自我警醒吧。——2020年4月。
———————————————————
《踏血寻梅》不是很喜欢。警察妓女黑社会,基本上就是第六代的视野。故事的拧巴感,跟第六代导演也不相上下。
我感觉大陆去港女性成为妓女这样的题材很讨好香港,说明香港人的骨子里依然自大。
据说不少香港人喜欢这个调调。毕竟导演设定的角色都是失败者这一点,多少影射了香港的现实和香港人的心态。这个故事发生在2009年,导演完成这部电影是在2015年。2015年的大陆人连购物都去日本了,香港还在缅怀着大陆妹来港做鸡的时代,是多么的不合时宜和自怜自伤。
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种香港人视角的一厢情愿的共死的假想。而这种假想在我看来,是虚妄的,是好笑的,是不爽的。当然,这部电影的编导本来就不在乎大陆人怎么想,因为这部电影不可能在大陆上映的。
除此之外,有的地方趣味很糟糕,比如故意卖弄色情这一点,基本上保持了当年香港咸湿片的品味。不谈春夏的援交,就说开头胖子拉货遇到的老板在行房。第一个镜头是正常的,是胖子的视角。下面接了一个全知视角,近景拍摄苟且二人,我想完全是为了挑逗观众吧,对故事本身没有意义。
被人称道的故事嘛,打乱了顺序而已,斧凿痕迹过重,不够自然舒展,简单直接就更谈不上了。因为故事的顺序乱了,这个故事的力量也就没有了。力量是需要积聚的,但是这里没有积聚的过程。杀人那段只有恐怖,没有心灵的震撼,因为观众不知道为什么而杀。虽然后面交代,但是已经晚了,观众的情绪被提前消耗了。看到最后,不知道导演到底要说什么,仅仅把这个悲剧归结为家庭的破碎、贫穷和儿童时期的心理阴影,意义不大,不需要这么虚张声势。
又,郭富城基本没有什么演技啊,都是背影侧脸什么的,看不到正脸,也看不见所谓的表演。那段跟前妻在一起的哭戏,反而无助于表现他沉迷案情的性格,因为他想到了现实。
公众号:电影拉片室。
5 ) 踏血尋梅(導演版)
當年,我十分留意案情發展,一來近年本地已很少殘忍碎屍案,二來我不明白社會迴響怎麼這樣少,是因為大家對死亡已很麻木?三來兇手將人頭棄於九龍城碼頭的大海,我好幾天乘船上班,都看到海警船在搜索。自然,一無所獲。此後已很少人談這起案件。我偶爾會想起,不知她的頭到哪去了?無主孤魂,魂歸何處?沒想到,原來有人像我一樣念念不忘,還拍了電影。
這位被指認為援交的少女,肉身被切碎沖進馬桶,有的丟棄在路邊肉檔,頭部漂流在大海,就此湮滅在人世。案情血腥,疑點重重,電影本來可以很奇情,但拍得很憐憫。看電影時,不其然想起“兩顆絕望的心(Leaving Las Vegas)。絕望源於寂寞,寂寞皆因無人了解自己,或者無法得到特定的一個人的關心。像佳梅,她的寂寞去到盡頭,便不得不如此。
6 ) 好久没有这样一部电影,让我看过以后感觉如此复杂。
作为一名住在香港的伪电影爱好者,自然不能错过香港国际电影节了。25港币一张的学生门票,在寸土寸金的香港真的是平的有点过分了。如果开幕影片《念念》是冲着卡斯和对绿岛的情怀去看的小清新,那这部闭幕影片则是冲着剧情介绍去看的重口味。
看的是导演剪辑版,只就这个版本而言。非专业,不喜勿喷。
必须先说这不太像是一部在大陆能上的电影,画面真的很血腥,很残忍。
我想我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我喜欢这种叙事方式吧。
不断的闪回,不断的交叉叙事,把这样一个16岁的援交少女的形象与故事娓娓道来。
从来就不快乐的少女,为何不快乐,为何要求第一次见面的嫖客杀了自己;嫖客的生活是怎样的,嫖客为什么这样简单的杀了少女;又为什么以那样的方式处理了少女的尸体;嫖客旁边住的婆婆摘掉假发代表什么;那只一直跟着嫖客后来又跟着臧sir的猫又代表了什么;影片中谈到了好多次臧sir的前妻和女儿又是为了什么;少女的家庭的线索交代了是为了什么;那个频繁出现的女警察的意义是什么;臧sir旁边那个频繁抽烟的同事代表了什么;为什么臧sir会被列为嫖客的list一员,这些都没有交代。我觉得导演剪辑版是导演偏意识化的一种呈现,很难在大众市场上引起太积极的反馈,应该不太可能是最后的版本。
我想,这部片子留给我最多的就是问题,看完了这部电影我脑子里一直在回旋,它让我想起了之前看过的另一部片子《白日焰火》,平静的叙事里总是藏着许多复杂的隐喻与无限种可能性,引人遐想。
写于4月7日1:31分,如果没有其他人写的话,可能是出现的第一个长评吧。还是推荐,个人觉得是近些年看过的比较好看的港片。
#HKIFF# 新晋导演用大牌演员拍作者电影,恐怕是近来港片的新潮流。全片分四章,反高潮(安排凶手片头就自首),而以心理状态切入人物,探讨罪案背后的起因,塑造人物形象很成功。郭富城、谭耀文和白只都演得很好。
“我不恨女人,恨的是人。所以我杀了她。”两个边缘人的自白,一个找不到认同感的他,和一个心冷致死的她。在这个血腥的案件中,他帮她完成了解脱,她帮他找到了认同。这是一间寂寞的看不见风景的房屋
王佳梅和小胖的交集太苍白了,QQ聊天就互相信任了,初见面就把命就交给对方了,王佳梅的可悲几乎变成了傻。窥探出很多社会问题但都不深入,人与社会环境看不出什么关系,着实差口气。新晋导演为赋新词强说愁。看的90分钟的版本,难道导演版超神了?
半夜一个人看完《踏血寻梅》。看着片中那些血腥的镜头,不知道为什么竟然一点都不怕。看着片中那些裸露的镜头,一点性唤起的感觉都没有。我喜欢这部电影的氛围,看完后沉浸其中久久无法自拔……
片子是好片子,演员是好演员,但是仅从90分钟版本的故事来看,王佳梅的绝望显得有点浅薄,仅仅是因为恋爱失败,就自我放弃了吗?毕竟家里的亲人都还算不错。ps:春夏这个女演员,真的感觉很适合王家卫不知为何。
为什么看完之后空落落的.....
请告诉我一个正确打开的方法:吃饭时看,会反胃。睡觉之前看,心神无法安寝。假期看,抑郁到厌世。就连以前听到烂熟的《娃娃看天下》,从此也染上心理阴影。但好电影大概就应如此,它不是施予,而是攫取;它不解决问题,只制造问题。它是卡夫卡所说的那种“应该阅读的伤害我们和捅我们一刀的作品”。
相当沉稳细致充满耐心的一部探案片,错乱交叉比照的时序有效拼贴出了角色丰富的人生以及多义的人际关系。有涉中港角色,但绝对只是个体化的经验,没有掉入大而无当的概念化陷阱。
带劲,结构和立意都挺喜欢,哪怕许多地方与“孤独的人”这一章名字一样,太直白。碰上导演谢票,导演呼吁着观众要支持这部纯正“香港人”拍的“香港电影”,似乎要洗脑观众让我们忘记它的主角只是一位新移民,以及该片对香港的悲观态度。可悲的王佳梅。
講真,寂寞比死亡更痛苦。
「我常常想,为何有人会跟首次见面的人说自己想死,对方又为何真的相信?」——因为他们彼此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里。
片头一小段哼唱《娃娃看天下》之后整个电影淹没进绝望的配乐之中,“这人生可轻易吗,这些你到底明白吗”。剥除电影惹人注目的社会话题和奇情血腥,《踏血寻梅》的内核其实很文艺,你如何面对捂住口鼻令人窒息的寂寞,在黑暗的世界里人有可能活得光明吗?
喜欢,我们云南姑娘春夏灵气逼人,演素人像素人,本色背后韧性的涟漪荡开,眉目之间有隐形波澜涌起,这个身条,细看简直是另一个满岛光,希望继续有好片发挥。
喜欢这样的群像戏,交叉登场、互相制约又不失平衡,每个人都有故事。从豆瓣走红的春夏、豆瓣大福唱片发行的电影原声带……千丝万缕的联系让这部电影更加真切,也是真切才让人如此代入,表演、配乐、摄影大赞。今晚田原也来看了唉,曾经的金像奖最佳新演员(《蝴蝶》)。120min DC版
80年代那场女童目睹的碎尸案是臧探长(同时也是位父亲)孜孜不倦“踏血寻梅”的初衷。男二号自白灭尸过程的表演甚好,探监戏码令人想起《一级恐惧》里的爱德华诺顿。片尾打出纪念佳梅,由影片回想佳梅身世,令人唏嘘。剪辑漂亮,配乐佳。
原来一个这么瘦的人,也有这么多脂肪。有形无神,有魄无魂。
3.5。120分鐘版。雖然處理得有些零碎,但仍是值得肯定的新銳作品。兩個寂寞的邊緣人,一個太入戲的警察。重點不在追兇,而是從心理狀態去細細描繪。犯人被害者有塑造起來,反而郭富城角色不夠立體。血腥程度超乎我的想像,不只畫面,連犯人陳述都讓人發毛,難怪白只演完吃素.....
改编自轰动一时的王嘉梅命案,案情简单且明了,于是导演选择了一开始就把案情讲掉,然后以臧Sir的视角来探讨案件发生的心理原因,分段,分层,分述,最终完成对凶手与死者的心理建构,兼反映社会现实。导演版的手法带有很重的作者意识和个性,而且很黄很血腥,想必不会是最终公映版。【香港文化中心】
整个片子就是一个特稿。郭富城作为特稿记者(误)推动故事进展,多重角度,受害者、嫌疑人、受害者家属、嫌疑人的原生家庭、各自的前女友前男友……信源丰富!王佳梅买耳环,贴上陌生女子的肖像照等等,细节完整!郭富城说我不是想知道你为什么杀人,就想知道事情怎么发生的。完完全全就是一篇特稿!
电影不算差,但拿这么多金像奖,实属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