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部伟大戏剧是对人性的回归。跌宕起伏的剧情、气势恢宏的场景不见得是一部好的戏剧的唯一标准。一个简单的生活场景也能将戏剧演活。评价一部喜剧的好坏也不是以带来多少欢笑为最终标准,而是在欢声笑语过后能带来思考,能给心灵以促动。“只有快乐才能持久”奥利的这句话就是对他们最后的演出的最好诠释。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能被记住的往往只是少数人。我们大多数人只是芸芸众生中及其平凡的个体,我们在人生这部戏剧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有喜剧,也有悲剧,但我们努力生活着,并不因为自己的渺小而放弃所有的努力,这就是人性的力量和可爱。为了热爱的舞台,为了亲密的友谊,奥利不顾生命的危险完成最后的演出;斯坦在好友去世后选择退休并直到生命的尽头仍在为劳雷尔和哈迪组合撰写喜剧素材。
1953年,Stan Laurel和Oliver "Babe" Hardy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喜剧二人组,在英国综艺厅进行巡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他们作为好莱坞喜剧之王的黄金时代的结束,他们面临着不确定的未来。两人开始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观众人数少得令人失望,但是他们总是能够让彼此开怀大笑,他们表演的魅力和美丽也在观众的笑声中闪耀,他们与大批崇拜他们的粉丝重新建立了联系,不管是新的还是老的。
开心的时候就看《老友记》,不开心的时候更要看《老友记》。
除了永远看不腻的段子外,他们之间的友谊,就像那幅挂在钱德勒和乔伊公寓墙上的海报一样,带给了自己很多感动。
这张海报给自己的印象很深,因为上面的两个演员自己也非常喜欢,他们分别是“瘦子”斯坦·劳莱(Stan Laurel)和“胖子”奥列佛·哈台(Oliver Hardy)。
劳莱与哈台主要活跃在上世纪20-50年代,海报取自他们主演的电影《Leave ‘em Laughing》,讲的是瘦子晚上牙疼睡不着,闹得胖子跟着受罪的故事。
在近30年的组合生涯中,两个人出现在107部电影里,为观众带来了很多笑声。他们不仅是荧幕上的好朋友,也相互刻印在了对方的生命里。
而《老友记》之所以用这幅照片的原因,大抵也是因为它能代表“Friends”想要表达的主题,也能彰显钱德勒和乔伊之间的友谊。
最近,有一部以劳莱与哈台为原型的电影《斯坦和奥利》要上映了。电影主要聚焦于他们搭档生涯晚期的英国之行。这部讲述两人友谊的电影,在烂番茄网站上也得到很高的评分。
影片《斯坦和奥利》中,扮演“瘦子”劳莱的是史蒂夫·库根,扮演“胖子”哈台的是约翰·C·赖利。从曝出的镜头看,形态动作十分神似,尤其是其中的一些舞蹈片段。
“瘦子”劳莱还好,由于哈台本身又高又胖,所以扮演他的约翰·C·赖利要穿上笨重的特效衣,除了脸部三角区域和手掌心,其他都要靠特效化妆。
不过,相比复制劳莱与哈台早年的电影作品,大家还是对两人私下里的友谊更感兴趣。约翰·C·赖利在一次受访时也表示过,电影主要会拍一些荧幕背后的故事。
其实,劳莱与哈台跟荧幕上的自己,还挺不一样的。
劳莱是英国人,出生于一个热爱戏剧的家庭。16岁便开始登台表演,随后的几年里,跟随一个杂耍团到美国各地表演,模仿卓别林是其主要工作之一。
哈台则来自一个普通家庭。为了经营一家电影院,放弃了学业。不过他也很卖力,包办了电影院所有工作,从卖门票到打扫卫生。最终,还是追随了梦想,成为了一名演员。
1921年,劳莱和哈台第一次一起出现在一部电影里,名字叫《幸运狗》。不过当时两个人还没有在一起搭档,不能算作朋友。
直到1926年的《45 Minutes from Hollywood》,两人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并一直持续了几十年,直到他们最后一部《乌托邦》(1951)。
在这期间,两个人渐渐成为一对,离不开彼此的喜剧组合。劳莱蠢蠢的眼神,哈台摆弄他的领带……那些天真幼稚的桥段总能引人发笑。
其实,观众之所以非常喜欢他们,可能也正是因为他们生活中,也是如此亲密的朋友。就像每部影片一样,总会给我们上一堂关于友谊的必修课。即便争吵得再厉害,总会在最后和解。
当哈台说出那句名言“好吧,你又把我搞得一团糟”的时候,他已经打心底原谅了搞破坏的劳莱了。Friends is friends!
有趣的是,劳莱才是两个人中聪明的那一个,身兼编、导、演数职。而哈台总是那个坐享其成的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完成表演就已经很困难了,哪有精力管其他事情”。
在哈台去世后,劳莱情绪非常低落,再也没有出现在大荧幕上。而在他生命的最后八年里,劳莱则把精力全部给了喜欢自己的影迷,亲力亲为地回复每一封来信。
为了纪念他们给大家带来的欢乐,粉丝则用他们的作品名称,命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粉丝俱乐部。
想到《老友记》中有一个场景,莫妮卡问钱德勒想要什么样的生活,钱德勒说要买个房子、生几个孩子、养两个宠物等等。
最后,还不忘要在车库上盖个房子,乔伊可以养老。
真正的友情,大概就是这样吧。
安利一部电影给你啊『斯坦和奥利』 个人非常喜欢 一部有别于绿皮书的电影,但是也是差不多讲的是表演者的巡回演出,两个老友多年流下的心结,最终得到释放,让我觉得他们俩就像一对夫妻,矛盾并不能拆散他们内心深处的结。而两个人各自的妻子也是非常爱他们的,每个细节都很到位,图一的一小段就让我印象非常深刻。这也是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好莱坞的喜剧之王,但是时间流逝而科技思想快速发展,最后他们的演出难以生存,而影片里面也有一些带讽刺的,有些人并不会欣赏他们的作品,却只把他们当做笑话,但是也是有真的了解和喜欢他们的。 总的来说,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吧,抽了点时间看,还是要回到会计里面咯[皱眉]
关于默片时代巨星的传奇电影,之前也看过两部。
小罗伯特唐尼的《卓别林》,以高度概括式的剧情,展示了卓别林不为人知的荧幕私生活。
《 三个臭皮匠》,直接借用经典戏剧组合的IP,低配炮制的劣质作品。
然后就是这一部《Stan and Oliver》,这两位明星的默片确实看得比较少,也算是第一次认识他们。
电影中没有过多的铺垫,故事直接从他们中晚年,事业的低谷期开始,而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恰恰能让观众体味到,作为受观众爱戴的喜剧组合,他们在舞台下相互扶持,互相为对方付出的一面。
比起平铺直叙他们从认识到合作,再到破裂,最后互相谅解要好得多,因为观众从一开始,就看到他们两人友好亲切的关系。
令我最影响深刻的,反而是影片结尾处的一个小细节,Stan的妻子主动握住Oliver妻子的手,在观众席中,看完他们最后一场表演。
因为这是一个有铺垫的设计,影片中有多处镜头展示出Stan主动握住Oliver的手,这个握手虽然只是一个细节,但是起到了承接的作用, 丰富了人物内心的表达,或者说将人物内心的情感,外化成简单的一个动作。
演绎不可谓不用心,再现了早期好莱坞喜剧表演的简单粗糙,观众的笑点低得惊人,略显怪异的肢体和语言,能轻易赢得哄堂大笑。
三十年代,现代喜剧从萌芽步入成熟阶段,从艺术形式上说,斯坦和奥利的创意与表演仍停留在“滑稽”阶段,但凡需要,随时随地都可以滑稽,无所谓情境需要,离特定语境下依赖深度联想的幽默还很远,这是生活油滑的一面。
此片就是把“滑稽”搬上“电影”和“舞台”的过程。上海的滑稽戏曾经久不衰,存续至今,但那种逗笑手段只属于年代(尽管不断有创新)。
问题并不出在斯坦和奥利——两位仅属于年代的喜剧演员身上,而在于重现过时的趣味时抱着朝拜历史之心却匮乏创新。这种人物传记远不及对同一时代的卓别林的刻画,那种艺术人生与现实人生之间的观照。
好的剧本和表演,终究是传记电影的必胜法宝。即便你对这两位喜剧大亨不甚了解,也完全不会阻碍在这部电影中感受两人有笑有泪的深厚情谊。时间可以掠走台上的风光,也可以改变台下的人与事;但时间永远带不走的,是一位灵魂伴侣能为你带来的相知与相惜。
飞机上看的。稳健而没有槽点的传记片,不仅比波米好啊,比太多讲studio era人物的传记片也好
哭晕...两位演员太优秀了,导演也捕捉了很多动人温暖的瞬间。倒是觉得酷甘的表演更好噫
平順感人,演員是亮點,尤其兩位女配角是驚喜。如果導演在影像上多玩點實驗,這從默片穿越到劇場、表演穿越到現實的故事,可以有更貼近21世紀的犀利觀點,但這可能是我想太多了。
比波西米亚狂想曲好多了,真想从Stan Laurel嘴巴里听到you are not supposed to blow the bloody door off!!
终于可以开开心心说我喜欢Steve Coogan了!(以前真的很别扭对Alan Patridge) 他这里演的真好真用心啊 我能感觉到他有多喜欢喜剧这行想努力把这个传奇演出热情和真诚 而两位能不靠剧情堆砌就演出几十年搭档的沉重感真厉害 话说他严肃的造型看着有点像当年的约翰卡索维茨 真神奇 主要还是能看到喜剧演员们能平静地安度晚年并且在事业上收获深刻的友情实在太抚慰人心了 我也真心希望所有comedian们能收获这样的友谊和信任 他们为了让世界快乐让自己承受太多痛苦了
并不是喜剧,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悲哀
2个人一直说,无聊
令我最影响深刻的,反而是影片结尾处的一个小细节,Stan的妻子主动握住Oliver妻子的手,在观众席中,看完他们最后一场表演。因为这是一个有铺垫的设计,影片中有多处镜头展示出Stan主动握住Oliver的手,这个握手虽然只是一个细节,但是起到了承接的作用, 丰富了人物内心的表达,或者说将人物内心的情感,外化成简单的一个动作。
哪怕未系统看过 Laurel&Hardy系列也不妨碍通过这部电影爱上他们,男人之间革命的友谊才是他们魅力的所在
传记片如此,夫复何求。partnership很典型,有争吵,有默契,有love。连一方隐瞒另一方坏消息,再来个how can I knew you know的梗都不少。但就是执行得很好。一人去世,另一位再也不和任何人搭档,真的是非常看中这个伙伴关系了。John C. Reilly和Steve Coogan演得也很棒,吵架那块儿特别棒。
3.5。相比于台上,背后的故事更感人。
有一种简单质朴的好,多次出现的影子和镜面意象更指涉这对搭档的默契感(即“另一个我”)。最后的谢幕舞确实动人,迎着灯光背对镜头,在舞台上尽情挥洒荣光,你看不见他们的脸,更看不见他们脸上的汗水无奈和心底的悲凉。
导演视觉把控得太差了,辜负了这剧本和表演。运镜和打光没有一点设计感,根本没有为故事不同部分所需要的不同情绪进行定制。剪辑更是灾难性的,尤其是喜剧部分,节奏错的离谱,活活剪出了尴尬感,看着更像是在嘲讽old school的喜剧风…
想起了九号秘事中的一集 能够延续那么多年的合作 真的是把爱放在心底了 看见了所有的好也包容了所有的坏 Steve Coogan的演技太赞 从开场听到同伴说要结婚时候漫不经心的回答到每一次看着对方满含深情的眼神 没有什么太大的表情变化 偏偏一点一滴都是爱 在这两个人的关系里 Stan一直是付出更多承受更多的人 他以为Ollie不懂 却在最后发现 装作不懂可能是最好的回馈 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 从此以后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长情叫作Stan and Ollie
“我知道”、“你怎么不告诉我你知道”、“我以为你知道我知道”、“那我们为什么还一直排练”、“因为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干嘛呢?”
60/100 愿意砸钱拍这样的电影值得褒奖。
跳舞的时候最揪心。。深怕老爷子不行了
想起陈佩斯和朱时荗。
与搭档决裂在观众看来是场即兴表演,与妻子重逢在镜头之中成了滑稽短剧。赌输了球赛正沮丧,却对街角的孩子做鬼脸。被拒之门外正懊恼,却对前台的小姐耍帽戏。砸过去的苹果是愤怒而不是表演,停下的喘息是疲累而不是设计。被误解是表演者的宿命,缺了你的舞台就不成立。握着冰凉的手,这次我都是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