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怎么做到的?!电影传递出一种非常复杂的情感。整部电影从一开始就说是根据保存下来的庭审记录。场景之简单,却有极复杂的信息。当同情她的神职人员劝她时想到了信仰的坚定。即使是神职人员也可能是将你导向背叛你的信仰……她恐惧火刑,她拒绝女装。布列松在电影里描绘的不是贞德这个人而是一种更普遍的人类共有的情感和思想。
电影不是讲述故事,而是一张地图。指引到复杂情感门口的地图。他清晰的指导怎样到达那里……这就是为什么老塔崇拜他。
主持人 千橡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2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8天第2场,我是主持人千橡,第2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布列松导演的《圣女贞德的审判》,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橙黄
2星。在布列松的《圣女贞德的审判》里圣女贞德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性,画外音和几个视角的选择很有意思。然而,这种极自然原始的表演方式显得一个个角色仿佛念台词的机器,最后的落点依旧为对人性的拷问却少了铿锵有力。
场刊嘉宾 风临
我给的1星,这也是本届最后一部看的。我最明显的感受是有别于《扒手》与《驴子巴萨特》的那种在画框里跟着一起走一起欣赏和期待的感觉,而是一种画框外的凝视或者说像一双双手在抚摸一幅画一样,由此进一步更加极简了。不过,碍于我对圣女贞德这段历史的浅薄理解实在难看出什么内容。
场刊嘉宾 donnie
《圣女贞德的审判》2星。实在没啥触动谢谢。
主持人 千橡
历史上描绘圣女贞德的电影很多。其中1928年德莱叶的《圣女贞德蒙难记》大概是最有名的一个。大家更喜欢哪一个版本的贞德?其他比较有名版本的还有维克多·弗莱明导演、英格丽褒曼主演的1948年的美国版《圣女贞德》、雅克·里维特1999年导演的《圣女贞德:战争篇》和《圣女贞德:监狱篇》、吕克·贝松1999年导演的法国版《圣女贞德》、克里斯丁·杜瓦1999年导演的加拿大版《圣女贞德》,布鲁诺·杜蒙在2017年导演的《童女贞德》和在2019年导演的续集《贞德》。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杜蒙的《童女贞德》,因为好玩,其他的都太苦大仇深了。里维特那版《圣女贞德》还没看。
场刊嘉宾 donnie
在圣女贞德这个题材上,德莱叶拍法真的使人触动。首先贞德的故事是关于关于“信”的故事,德莱叶选择的女主角让我信了贞德的信念。
场刊嘉宾 风临
我正想说来着,我就是这次看才发现德莱叶那部我已经忘了,我对贞德这个形象还有这段历史太真空了。这一版的贞德好像更机械,布列松与其在拍贞德更像是在临摹“历史”本身。这和我印象里德莱叶的那部不太一样。
主持人 千橡
嗯,德莱叶用大量的仰拍贞德,那一版她的眼睛真是迷人。这一版的贞德会更像人,德莱叶版的贞德会更接近神。
场刊嘉宾 橙黄
我感觉这版贞德还是挺感性的,甚至脱离了布列松的人模化理想。
场刊嘉宾 donnie
德莱叶让我相信,布列松让我觉得贞德纯洁。这个选角和景别带来的观感差异很大。
主持人 千橡
电影最独特的地方在于文本撑起了整部电影的结构。 简单的正反打,几乎没有的剪辑技巧都在为文本服务。布列松拒绝用声音和文本来服务视觉,他在用文本之间的交流创造新的主题。文本在电影中可以成为最重要的因素吗?
场刊嘉宾 donnie
布列松通过文本把圣女贞德的故事变成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故事。
主持人 千橡
镜头语言布列松可以说几乎为0,简单的正反打就只能给观众一个她在和他交谈的概念,但是德莱叶的镜头就华丽很多。简单来说我认为,布列松:文本,德莱叶:画面。
场刊嘉宾 风临
我倒觉得这一部的剪辑和声音反而最出挑,尤其剪辑,看似是最简单的正反打,但是我发现每一次贞德被审判时的背景都有些细微变化。你一句我一句来回剪的时候有一种触摸历史的刺激感。
场刊嘉宾 橙黄
画外音是精髓。
场刊嘉宾 风临
声音上出现了很多刑具的碰撞声,走路和写字翻纸的声音。最后的大火给我印象最深的也是火焰嘶嘶的声音。
主持人 千橡
抱歉,我把声音算作文本的一部分了,其实应该是文本算作声音的一部分。那我的问题可以paraphrase成电影导论都说电影是视觉的艺术,你觉得一部作品可以让声音为最重要的因素吗?
场刊嘉宾 风临
尽管我对各种方法论都持开放态度,但是我似乎没见过声音成了最重要因素的电影,不知道贾曼的《蓝》是不是。
场刊嘉宾 橙黄
阿巴斯的《希林公主》也算是吧,如果《蓝》算是的话。
主持人 千橡
《圣女贞德的审判》几近冰冷,将感情minimize的对话会增强这种欲加之罪的无理和不近人情。
场刊嘉宾 donnie
我很能理解你的这个问题,布列松的电影好像纯粹的文本,让你感受文本本身的力量。去除任何煽情的可能,去除视觉上的任何奇观。布列松就好像贞德,而观众就是从钥匙里偷窥贞德的人,总想猎奇却在布列松这里遭遇滑铁卢。你的声音包括音乐吗
主持人 千橡
声音从广义来说应该可以包括所有有声音的,但是我其实最想指出的还是文本在声音以及整个电影的重要性。
场刊嘉宾 donnie
不用care书怎么说的按自己理解的来就行。
场刊嘉宾 风临
如果这样理解那就和我前面说的对上了,布列松这里给出的文本我觉得带着一种历史隔阂性,我们处在之后的眼光去窥探时必然带上了一种受到感染的凝视,而明明他给出的影像是极其简单的。就在这样一种回望里发生了一种反应。
说句实话,不是太明白导演想讨论什么。几乎没有情节,一场又一场的审判对话,却一点不枯燥,需要细心聆听。画面节奏感和细节都控制的非常好。
细查了一下贞德的故事,神迹,着男装,被判火刑,二次审判平反,直到封圣…这部电影是根据第一次宗教审判留下的真实记录拍摄而成,想想,这个题材对于欧洲人来说确实挺值得探讨吧,一个17岁乡村文盲女孩勇敢作战,在英法百年战争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助查理七世登基,这一切确如她自己宣称的只是神启吗?留下的真实记录中,并肩战斗的战友们都证明了她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不是神启又来自何方?审判中,她的智慧语录比比皆是,常常令审判的主教们们无言以对…
然而,依然触不到导演的思路,他最关心什么呢?他想探讨什么呢?他的困惑在哪里呢?也许是文化上有太多隔膜了,尽管对欧洲历史和天主教的历史有了一定了解,还是如隔靴搔痒,盲人摸象…决定近期把圣女贞德的电影都找来看看,不知道会不会有所帮助
庄子曾在《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好像后来的寓言里还谈了俩个得道的高人,见面论道的时候从不说一句话,而只用眼神交流,说得真是神乎其乎,不过好像偶还没达到那种境界,而且按照偶现在对于庄子的一种可能肤浅的看法来看这样故事,也是不怎么相信的,因为我一直有个很奇怪的观念,认为庄子之学该是孔子之学属于差异的注解。
好了,就谈谈那个《圣女贞德的审判》,这部电影虽然不长,但还是震撼了我,我还是一年多前看的,里面就是讲着贞德被审判最后对她判了火刑。我记得鲁迅在《野草.复仇二》中对于耶稣基督的死,他最终说道:
上帝离弃了他,他终于还是一个“人之子”;然而以色列人连“人之子”都钉杀了。钉杀了“人之子”的人们身上,比钉杀了“神之子”的尤其血污,血腥。
鲁迅短短的几句话也可以说是我看了贞德的审判的感受,贞德的这部电影一贯还是布列松那种制作严谨,画面肃穆,凝练,整体风格庄严又透着许悲悯。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布列松是想通过贞德的审判来找到基督精神或者罗马天主教精神最起源的本真到底是何??我个人一直认为基督是当时罗马走向衰落中,道德崩溃与黑暗中人人都有罪的这个最大的现实中所走出现的一个完全纯洁的真真正正的人,而不是神,他能成为神的原因就是他在当下以一种最高意义的复仇:将自己的肉体钉在了十字架上而能够使得精神保存和复活!能够在大地上最大程度的挽留住属于西方的天道------希腊诸神和旧约圣经的精神。(这个好像施特牢斯也有这么看,不过我是最近才看到的在一篇文章中)真是因为如此,基督被钉死在了十字架上,然后他终于还是鲁迅所所的是一个“人之子”;只是钉杀了“人之子”的人们身上,比钉杀了“神之子”的尤其血污,血腥。贞德也是如此,她就那样是自身把自己判了火刑而燃烧了自己的肉体,这是一种平乏时代的基督精神何为!就象是老塔在《乡愁》中多米尼克一方面把自身点燃燃烧自身的肉体,而他所象征的精神则在诗人在一幽蓝的腐败的池澡中艰难的手持蜡烛经过几次的努力才将蜡烛这象征着唯一精神的延续,并最终瘫倒在了一边,而蜡烛那微小的神圣的烛火却保存并继续燃烧了下来!当然塔后来在电影的最后一部《牺牲》中那多米尼克的疯子将那房子全部燃烧了...这就是我所想说的是一种哈姆雷特式的复仇,也是最高意义的复仇,好比海子最后把自己的头颅断在了诸神的山海关,荷尔德林生命的最后阶段借他的剧本《恩陪多克勒之死》和《俄狄甫斯》通过哲人的平静的跳进火山口和戳瞎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肉体的复仇,而使得精神在平乏的时代能够继续。当然这也是鲁迅在野草中所复仇的意义!
当然布列松的电影是整体的,我觉得很难将一个大师的作品随便支解开来分析,他每部作品都是作为生命全部的不能缺更不能随意支解的一部分,之于为什么我会这么看,那可能还得更多的联系他前面对于当时法国天主教所面临的现实,并最后走向了困境与这本身所造成的历史起初的原因。好了,我不很方便上网,随便说了些,不知道有没有说到那电影的一点点,可能还是外行人总隔靴搔痒。
附:《审判贞德》难道不理性?当然,极度理性后面一定是绝对炽热。
---------------------------------------------------------
是这样的,《审判贞德》如果不理性,布列松的电影不理性,那这世界也没有电影够得上理性了!
不过这个好象也还要看各人性情,当年中世纪的一拨子神学家都纷纷争论过对于上帝的信仰与理性的关系。在不同时期不同人的身上也各人也都有不同的看法,主要还是分为两种,一种是作为阿维洛伊主义最高标志理的性与信仰的蹦紧张力,另一种就是托马斯式的理性与信仰的最高结合。之于法国天主教可以说是当时或者整个欧洲所留下的最高贵也最神圣的神学之精神。而且天主教里有个很玄的宗教神权的耶酥会团,这里曾培养和出了近代许多的大哲。只是因为后来路德式的平民精神的宗教改革和下层人所发起的大革命风暴才彻底颠覆了法国天主教的贵族血脉,使得天主教的贵族精神在欧洲走向了衰落,并为后来欧洲走向民主平等的平庸现代社会而扫清了道路
我觉得布列松在《圣女贞德的审判》这电影里或许某个程度上是在寻找着很多导致近代这个平庸社会现状的天主教自身原因,那就是起初天主教自身精神最原初起源为何?基督的真精神为何,而希望找到为天主教在欧洲的未来寻求某种出路。当然这也是他所面临的最大困境...又来絮叨了这么些。好象你不喜欢宗教的讨论,这个我以前也是这样认为的,几年前都是自身一个人迷恋基督神学,后来还是拜做了孔门下虔敬倾听和学习东方圣贤的话语。
坚强到将个人的[重负]全盘剥离,磊落如初生婴儿般去接受[神恩]。我反感讨论宗教的电影,除了瞬间神性,甜美如卡比莉亚的一滴眼泪。-------------看了你这些语句,让我想起了薇依《重负与神恩》的里的一些话,很是欣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33ce99010009ce.html要想看得懂电影《圣女贞德的最后审判》就要明白其中的宗教因素和历史背景。日本一位电影评论家,为了评论布列森电影中的宗教背景,精心研究了几年的天主教,当然这种行为有待商榷,毕竟人生不过几十年,如果是皈依天主教那就有另当别论了。不过要想真正明白电影的背景和宗教问题,还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圣女贞德的故事发生再英法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期,这场战争在历史上被称为“百年战争”,经历了大约一百一十年的时间,贞德就出生在这场战争快要结束的时候。当时法国节节败退,法国的最后一壁垒奥尔良,被英军团团围困,马上要失守。贞德受到上帝的启示,该女装为男装,觐见了当时的王储。经过贞德的努力,最终获得了王储的支持。贞德身佩收藏在图尔城圣·卡特林·德·菲尔布瓦教堂里的宝剑,高举着绘有胜任画像的旗帜,冲刺在么一场战争的最前面,鼓舞了当时的法国士兵,大家同仇敌忾,保卫了奥尔良,王储在贞德的拥护下加冕为帝,这就是历史上的查理七世。
当时的法国不但受到了外地的侵略,还有内战的困扰,最后贞德在查理七世的背信弃义下,在公比爱城下被叛军捕获,并以以一万金镑的代价把这位童女卖给了英国人。由于战俘不能判刑,所以英国人将真德交付于亲英的巴黎大学(中文翻译,有疑义?),并由红衣主教皮埃尔·科雄(Pierre Cauchon)率领主教组成四十四位法国神甫审判团,对贞德进行审判。
“你们可以审问她,但是不能判她火刑,这不是一场公平的审判”
由于审判中政治因素明显大于宗教因素,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认为贞德使用巫术,是极端异教徒。当时在政治的利益下,审判团是在维护英国和法国叛军的角色。
科雄带领的审判团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诬陷贞德。
一,贞德坚持是受到了上帝的指引来领导法国军队,她看见了圣米逛勒,能够聆听圣女卡特林娜和圣女马格丽特的教导。贞德坚持所作的一切一切都是在上帝的旨意下进行的,是上帝的声音指导了法国反抗英国的战争。她坚持自己受到了默启。
科雄认为贞德是个女巫,是极端异教徒。他们审问贞德是从什么地方认定她听见的声音来自于圣女卡特林娜和圣女马格丽特,他们甚至于问贞德在看见圣米逛勒时,他是否赤身裸体。贞德回答他们说:“你以为上帝没有衣服着给他穿吗?”
审判者还在宗教问题上设陷。
质问:“你是否觉得自己受到上帝的恩典?”而贞德回答:“如果没有的话,希望上帝能赐与我;如果我已得到,希望上帝仍给予我。”
这个问题是一个学术上的陷阱。当时教会的教条是没有人可以肯定他自己受到上帝的恩典,如果她做出肯定答覆,那她就证明了自己是异端邪说。而如果她的答覆是否定的,那她就承认了自己是有罪的。贞德用没有读过书的智慧回击了学识丰富的教甫;学富五车的教主们用这样一个明显违背基督教义的问题来诱惑贞德,本身已经叛逆了基督“博爱”的教义,其为了政治利益不择手段的做法令人汗颜。
二,《圣经》中规定“男人不允许扮成女人,女人不允许扮成男人”。贞德是以女扮男装的装扮出现在法国的历史上,引导了法国的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
审判利用歪曲《圣经》上的规定,因为《圣经》规定有例外的情况。科雄全然不顾法国的历史背景和贞德肩负的历史使命,教条地引用《圣经》上的规定来审判贞德的“莫须有”的罪状。
贞德在签署“忏悔书”后被主教勒令穿上了女裙,但是却引来了男人的窥视和不良行为。贞德重新换上女装,并向科雄控诉,但是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反而被陪审团恼羞成怒,将贞德判了火刑。
电影中的审判者在狱室外通过墙上的小孔偷窥贞德,用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来找到一切有利的时机来构陷,这完全是在政治上想谋利的急功近利的手段。
三,贞德能够聆听圣人的声音,是因为本身还有圣洁的身体,基督教认为只有圣洁的身体才会有圣洁的灵魂,具有圣洁身体的人才能够侍奉上帝的事业。贞德能够收到默启,是因为她还保持着圣洁的身体。科雄指示一群妇女对于贞德的身体进行了检查,得出的结果并不有利于教会的审判。
签署“忏悔书”的贞德换回女装后,反而引来了教会委派的看护贞德的男人的袭击。电影中并没有在这方面给出更深的揭示。贞德因为保持着圣洁的身体,这是构陷贞德是异教徒的最大的障碍。在英国的授意下,有人想要破坏贞德的圣洁,这样的话,贞德就不能够聆听圣人的声音,法国神甫要为英国达成了心愿。
审判是不公平的,由于受到了外界人民的高呼和反抗,科雄将后期的审判地点改在了贞德的狱室里面进行,由光明的大厅转到阴暗牢狱,导演暗示出了,这场审判背离了人民的心声,是黑暗的,不见光明的审判。
审判团里面的成员由于无法忍受这种不公平的,有着政治利益的宗教审判,纷纷离席。其中的神甫告诉贞德审判团有一半的人的持有相反的意见,不同意将贞德判火刑。贞德在审判过程中提出这个问题时,科雄大为光火,严声厉问是谁偷漏消息给贞德。在他的授意下,记录员没有记录贞德提出的问题,这场打着宗教幌子的审判已经完全没有了宗教的教义在里面。
贞德要求教宗出面,由教皇来审问贞德,却被科雄拒绝,因为这样一个明显违背基督教义的审判,肯定是不会被教皇批准的,审判将会被停止。。事实证明,在贞德被烧死23年之后,在母亲和兄弟的努力下,教会重新审判,认为贞德没有违背教义,非议异教徒。
“逃跑是一个囚犯的自由”
对于这样一个有着自由理想的圣人,简单的监狱并不能阻挡她对于自由的向往和对于所谓的教诲审判的默然。贞德试图逃跑过几次,又一次甚至是从高塔上纵身跳下,但是没有死只是受了伤。在审判中科雄问到了贞德的逃跑,贞德用这样的一句话来回绝科雄的蔑视。
演贞德的这个女演员的确没选好,“布列松的贞德是优美的机器人。”(桑塔格语)内心的戏剧冲突在她这里显得很苍白。在线: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0pPh4rfMPw8/
看不明白,对这种片子没有能力。如果那个组织有解读的能力,我倒是可以考虑加入。
Proto-Straubian.最好的布列松之一,不同声音少见地得到了微妙的对立处理.纸笔/锁链/皮靴制造的环境音乃是邪恶刺耳的,而贞德(恰恰不穿鞋)几乎仅有的发声方式即作为引述的言说:十五世纪的文本,天使的话语;纯化了的抽象声音,它许诺,它赠予,呈示神的消息.这话迫切地呼求着本真的听――删减一问一答的间歇,让"正反打"获得了甚至比在西部片中更高的强度(注意贞德与主教从未共享同一画面):抬起目光犹如拔剑出鞘,一个剪辑就是一次交锋.桑塔格认为片中演员无意间受情境感染而偏离了布列松的人模理想,但这实是其最动人之处――"朗读者"再不能在绝对客观之物(历史)面前无动于衷,文本和天候定要在面容上附加它们的印记,正如结尾修士们汗涔涔而泪潸潸,我们却已无法分清那是缘自火焰,烟雾,抑或悲伤.
依然是只通过声音展现外界(公共空间内民众的“烧死她”),没有逼近人物去展现贞德的情感和让观众共鸣,最多就是中近景了,开头她一瞬间的哭,甚至是背侧远拍的。就这几个场景,开庭、牢房,开门关门人来了人走了,问的永远都是那些企图在细节里找茬的话。看起来是这么简单机械,但是就是和学生作业完全不同,到底是为什么最后带去执行火刑,是一路拍的脚的特写,还被恶意的人绊了一跤。宗教里支持她的人,为她在烟雾里高高竖起十字架,十字架在烟雾里迷迷胧胧,乡村牧师日记的结尾也是一个十字架看导演说,就想看现在的女性说出贞德说的话是什么感觉。这就是关键点了吧,也能够明白为什么电影是选择这样的方式来呈现的。就这样,这个电影没有局限在那个时代 这个人物 这件事上,也就是超越了时代 人物 事情的特殊性,观众直接在场
其实说起来我更喜欢德莱叶的版本,当然布列松的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格。整个片子都干净有力,没有一点点多余。
结构主义你妹
相较于德莱叶《圣女贞德蒙难记》中大量面部情感堆积以制造强大到夸张的表现力,布列松运用冷峻的镜头语言和毫无感情的问答剥离了贞德的神话色彩,以人的视角审视其引出的宗教问题,这是极简主义的魅力,也是结构主义的文本典范。如果说德莱叶突出了"圣"的部分,那么布列松则聚焦"女"的部分。在其演员特有的木偶化表演中,贞德与其他所有人一样只是一个普通人,没有悲天悯人的壮烈,只有对自己信仰的坚持,在强权面前发出微弱却坚定的声音。开头与结尾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都是由脚步特写入场,开头似圣母神圣的背影与伟大的博爱,结尾似耶稣蒙难的步伐与自我牺牲的无私,然而都在振聋发聩的鼓点中化为灰烬。与电影中透过墙眼窥视贞德的眼睛一样,布列松要我们透过宗教虚伪的外衣,看穿信仰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反思我们的过错,坚定我们的信念。
机智的对答和激动人心的庭辩支撑起了整部电影。如果把结尾的意义看成一个宗教仪式的完成,之前的一切都只是盛大的准备工作。
对于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圣女贞德的故事是一个“传奇”,而布列松摈弃了一切让“传奇”的花哨技巧,那么,这部电影对于我们,真是对牛弹琴了
完全严格基于法庭证词,还原出对贞德的不公正审判。全片几乎都是在一问一答的宗教法庭审问对话里,中景微侧方向的固定机位,演员较少表现出激烈情绪,极简风格做到极致。焚我残躯,熊熊烈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惟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燃烧过后,浓烟遮蔽十字架,屋角飞过两只白鸽,火刑柱上空空荡荡。
今晚微醺,影评照例是胡言乱语,小酌着看这部电影,镜头都似乎是虚的了。布导的中上水平,一小时的片长略短,纵使我爱简练。德莱叶也拍过同一题材。这次的女主角不够讨人喜欢,题材也难把握,布列松够有大师风范。电影还是朴素些好,我厌恶那些浮华的片子。底下评论特别喜感,建议参考。
1.相比德莱叶版的夸张强调,更爱布列松的冷静凝练。2.演员的机械表情在这一题材下特别和谐,紧的取镜和封闭式构图契合囚禁主题;3.布列松的女主总是很美,这回又被惊艳到,或是影史最美贞德?4.挚爱监狱墙洞里的窥视与结尾浓烟中的大十字场景;5.贞德奔赴刑场由脚步特写跟移镜头展现,大妙。(9.0/10)
最为布列松的影像,冷酷严峻,压抑绝望,见不得丝毫同情。丧失神性的人类在罪恶下的无助嘴脸最为恐怖,贞德临刑前泪水涌出那一刻,印证了天父存在的意义。
C+ / 结尾的脚步镜头太令人震惊了......
(20180801上一刷五星:不知第几次看了,确定要给五星。)加一刷:不仅确定五星,还确定布列松比德莱叶更现代,观念高一筹,技术高一筹。贞德的话语,已经不能用“智慧”来赞美了,必须用,“神圣”。 小狗的出现成为了声音环境转变(transform)的契机,如此隐性(subtle)的技巧,膜拜。
他们不敢动穿男装的贞德,仿佛那是一层神圣的盔甲。蔑视规则的女人令他们兴起又害怕。一旦贞德换上女装,他们便觉得有了玷污她的可能,又可以对她为所欲为了。贞德孤身面对审判者,他们比她更恐慌。失去对上帝箴言的解释权、被一个女人抢走“应得的”名誉、圣光不再垂怜自己而偏偏选择她——男性恐惧大全,厌女源远流长。(这个贞德太美了吧!她的眼睛她的唇awsl😂中世纪直筒罩袍让她不得不碎步小跑去刑场,看得很心疼,还有“我只是怕火不想变成灰”那里,基本上是唯一体现19岁少女心态的地方,其他时候都坚如磐石。影片没有前因后果,时长特别短,但审判故事拍得简洁到位,朴实又至纯。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0pPh4rfMPw8/
在我学位答辩时 ,当众羞辱我,不公的审判我,多年恐吓我,人面兽心的导师,你记得,你犯下得罪,会有你不纯血统的儿子女儿所遭受天谴。
2019-6-20重看。人类无法进行的审判;群众的画外音令人惊心。
大量冷静的客观镜头中,审判中双方的唇枪舌战所归结的核心问题——「上帝感召/恶魔」在当下已经蜕化成另一种一般意义——在面临社会性迫害时,个人究竟是选择抗争还是负罪。正如王小波所言「当所有人指责你是破鞋时,最重要的不去证明自己不是」,无论在任何时代,以「宗教」(或者其他一切伟光正的借口)来逝世审判与找替罪羊都是一种潮流,一种人性黑暗的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