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伯朋克画风,电影级别质感,美国记者在日本调查烧脑罪案,这几个元素一组装,完全就是我的菜。前不久上线HBOMax的《东京罪恶》更新完毕,带来了一个好故事,也留下不少待填的坑。
本剧改编自美国记者杰克·阿德尔斯坦记录的东京警视厅辖区内各事件第一手资料的同名纪实文学。90年代末,杰克每天都会进入东京霓虹灯下的阴暗世界,这里一切都并非表面呈现那样。东京扫黑组的警探Hiroto对于杰克来说有着父亲般的地位,他帮助杰克在警察和犯罪世界之间那条纤细且不稳定的界线上前进。
真人真事改编本身就已经是最大的看点,主角杰克,在东京学习生活,梦想成为明调新闻的一名记者。他不仅要突破语言难关,更要面对一种全然不同的文化制度环境。
为了工作,杰克需要特殊的信息渠道,不得不在日本警视厅、黑帮组织成员、陪酒女等各方势力之间频繁交涉,通过他的视角,全剧也揭开了东京,这座繁华大都会底下,暗潮汹涌、物语横流、黑白混沌的真实面貌。
日本有相当多合法的黑社会组织,因为利益纠葛,不断爆发纷争。几起案件中,都有黑帮的影子,警方却漠视无为,新闻界也全然不提,这让杰克的新闻理想也遭到冲击。
对罪恶的无视和容忍背后,是来自全社会对于公平正义的漠视。相当多日本人,放弃对社会、对公共议题的关心与参与,佛系回归自己的小世界,无人倡议,无人改变,这里成了罪恶的温床与包庇场。
警探Hiroto对杰克照顾有加,他看到杰克与黑帮的接触,一直提醒他近墨者黑,不要陷入太深。杰克与黑帮小弟佐藤成了朋友,被黑帮大佬当成座上宾,游走于黑白之间,杰克还能坚守公正报道的初心么?
《东京罪恶》中也时时体现美日文化的交织碰撞,能给观众一些程度的科普,也使得全剧的氛围不至于太过沉闷慢热,观众在一松一紧的剧情中跟进,观感更佳。文化碰撞在人物塑造层面也能更真实,更立体。
《东京罪恶》作为一部犯罪题材的美剧,它层层叠叠的剧情之中,呈现出的是一个近乎畸形的社会景观。东京超级大都市,现代化程度高,骨子里又无比传统。看似开放,又极度保守,在这种压抑的文化背景中,每一个人都可能沦为罪恶的帮凶。
合拍片,不是新鲜产物,我们自己也有过不少合拍作品,文化交融的水土不服是个大问题,常常使得成品沦为炫技却空洞的大片。把合拍片从单纯的视觉奇观转变为有内核有韵味有深度的好故事,《东京罪恶》应该说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一个可供后来者参考的成功案例。
相关文章:HBO高分必看的4部经典老剧,剧荒请收藏
看完了第6-8集,最后3集开始紧凑起来。但是几重翻转后,还是没想到故事居然是大阪的黑帮占据上风。既把伊藤英明扮演的黑警察老老掌控,也把渡边谦扮演的好警察威胁到位。回顾起来,男主女主两个西方人都不令人讨喜,前者幼稚可笑,多次被黑帮和黑警玩弄;后者高级绿茶,自以为可以在黑帮和记者间游刃有余,到头来栽在了山下智久扮演的烂牛郎手里。倒是几个日本配角演员表演到位,渡边谦扮演的正直警察,丑帅的黑帮混混佐藤,还有双方的黑帮大佬,角色定位都比较在线。即使是山下智久演的黑心牛郎,至少也是黑得彻底。
看完了第4-5集,第4集,主角终于见到了黑帮老大,距离他解开进一步黑帮的关系又向前了一部。他的女编辑上司也协助他进一步探索了逼人自杀拿保险金的高利贷公司。第5集,剧情终于开始加快,千原会的一个干部因为背叛被逼跳楼,一个和黑帮勾结的银行经理也自杀。但看到这里,感觉主角还是太嫩了,一方面挺自私,只为自己的报道着想,另一方面,对于黑帮、普通人却有着比较幼稚的想法。和黑帮交换情报,和高级夜店女郎撩骚,看来吃得教训还不够。
看完了第2-3集,男主角终于和名叫片桐的高级警官搭上了线,获得了些内部资料,开始和黑帮有了进一步的接触。但所谓黑帮的故事无外乎就是关西来的黑帮要抢关东派的地盘,也是老生常谈了。
《东京罪恶》,Ansel Elgort和渡边谦主演,HBO出品。根据一位在《读卖新闻》担任过罪案记者的美国记者纪实文学改编。故事的第一集节奏过于缓慢,讲述名为Jack的记者如何通过考试进入新闻社,成为该新闻社的第一位外国记者。他在东京跟随警察见到了2起死亡案件,原因应该都是高利贷引起。但警察都不肯承认是杀人事件,因为承认凶杀但又破不了案会降低破案率。但是1小时过去,对于案件揭露基本推进不大。本集里还出现了一个混混警察,扮演者是伊藤英明。
这个烂俗的名字,看第一眼99%会觉得是个虚张声势的烂俗故事。
先贬后夸,不在意缺点的直接跳过。
【缺点】
1. 前期铺垫太长。前五集虽然偶有乐趣,但基本都在丰富世界观,铺垫各角色的性格和身份。导致本剧早期口碑落差大,看剧喜欢设定和细节的观众表示满意,而只在乎剧情进度的观众看不下去。但如果你撑到了第六集,节奏马上高歌猛进,每集都高密度地把前面的包袱和冲突抖出来,让你充分体会到剧本的优势。
2. 男主尴尬。很多人吐槽“北美刘浩存”的男主演技,确实不咋地,其他的配角都比他出彩。而且当剧情中的主角光环出现在这样的形象和演技中,多少有点出戏,比如他多次接触女性的武器都是靠脸而非专业能力,这些设计都像是为了美化演员而非角色本身。但好在还是适可而止了,没有恶心他妈给恶心开门的程度,这点下文会详述。
3. 时代还原偏刻意。剧的时间在千禧年前后,能看到很多处导演对年代还原的设计,比如walkman随身听,比如老式的超薄塑料耳机,街机厅里的《VR战警2》,当红的后街男孩,以及当时全民讨论的《黑客帝国》。这些东西如果给00后看,也许觉得还原的很好,但80/90后这些最熟悉99年的观众,会觉得插入的很硬,过于符号化,为了还原而还原。但这个确实比较模糊,不是这个年纪的流行青年估计不觉得这是个问题,所以只算作半个缺点。
【优点】
1. 后期爆发力强。第六集开始节奏大步突进,各种角色冲突频繁爆发,现在看一集想下一集,幸亏我耐心好没有弃剧。俄国剧作家契科夫曾说:“如果你在第一幕写过墙上挂着一把枪,那它在第三幕就必须要响。” 现在,不仅你看过的枪响了,你没注意到的枪也在响!
2. 剧情合理沉浸度好。它不是套个黑道皮肤的主角爽剧,而是真的处处在点题,各种铺垫和细节告诉你东京到底怎么罪恶,且这种罪恶牢固地绝望地压着男一男二这些普通青年,白道黑道都在随时把他们吃干抹净。他们并不能做些什么就能改变这种现状,主角并不是龙傲天,不是吃了尼卡果实的锁血路飞,不光能力不强还经常犯错,很符合他的年龄和性格设定,这也是我说虽然有捧男主演的做法,但问题不大的原因。
3. 尊重题材。美国主角参与日本扫黑,90年代的亚库扎,这些很容易让人想到雷导当年电影《黑雨》。我曾很担心他就是第二个《黑雨》,因为那部电影的剧情让我感到恶心。完全的米国龙傲天自嗨片,日本的内部问题不能靠日本人自己解决,只有白人干探有脑子,日本警视厅都是吃干饭的,甚至硬汉高仓健在里面只能演一个瞻前顾后甚至有点小男人的角色,简直是把美国殖民地这层窗户纸摆到了明面上来羞辱日本。导演对自己拍的题材不尊重,能看到的只有傲慢和私货,日本人讨厌《黑雨》,就如同我们讨厌真人版《花木兰》和《尚气》。
但好在《东京罪恶》没有这么做,你不看导演团队,甚至以为这就是一部日剧。故事里真正的英雄不是男主而是渡边,男二也不是男主的陪衬,他有着足够的戏份和塑造。剧情着力反映的是日本当时的问题,而不是男主自身的问题,所以男主再怎么作妖也坏不了这锅粥。(搞笑的是,尚气就是本剧导演拍的,这水准差距有点大。)
4. 男二足够好。男主败掉的观众缘,都能靠男二捡回来。虽然是玩笑话,但男二着实令人惊喜。简单来说,故事分为黑白两条线推进,男主跟白线警察打交道,男二的剧情展现黑道世界的暗流涌动,所以他才是故事直接表达东京罪恶的视角,并且男二的设定是个半路出家的黑道,身上还有对安稳生活的追求,对地下产业无道德底线的不认同。他总是通过相信自家的生意是可以接受的,一切罪恶的源头是敌对的户泽组,来让自己的价值观与黑道身份能和谐共存,但他注定走上的是一条血海无涯的路。男二这个角色的意义,就是作为观众自己在黑暗时间的视角,演出观众面对这些罪恶时的愤怒、畏惧和对人性的失望。难得的是,他都很自然地做到了。
男二这个演员之前不知道他的名字,但认得他的脸,刚看的时候我就说这不是《全裸导演》第二季那个对老大忠诚的王牌打手么?他演黑道还真是演出手感了。顺带一提,女主也挺败观众缘,不是演技问题,是她的角色太不讨喜,一个对男人极尽利用的物质女,让男二对她数次失望。观众越喜欢男二,也就越讨厌女主。有时候,男二不光帮男主捡好感,还要帮女主捡。
5. 演员为角色服务。这看似很本分的事情,但现在却越来越变得稀有,主流变成了只要抬出几个有咖位的主演,一部戏就无需再努力了。哪怕角色是如此空洞,反正作品卖的主演们的名气,即使本作的菊地凛子和山下智久也有过这样的黑历史(还有比《环太平洋》还空洞的女主角吗?)
但这次,这两位的表演对得起他们的名气。这次的角色只是角色,没有什么偶像包袱,不去刻意强调正面形象,山下智久直接演一个烂人。他们接住了角色在这部戏里的使命,描绘了这座城市黑白面的里罪恶,堪称敬业。(山下智久把一个逼良为娼的牛郎产业在自己身上演活了,也可能因此败掉了一部分路人缘)。
目前剧集已经播到70%,月底即将迎来第一季结局。这部看似HBO搞噱头的作品,实际素质却给了我扎实和严肃的印象。这群美国人不只是光给东京扣个帽子,而是真的了解它曾犯下的罪。
(挖个坑,有机会可以再写一期现实中的日本地下世界,来告诉你为什么这些东西需要被揭露。)
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达到了最巅峰,1995年日本GDP5.45万亿美元,美国GDP7.64万亿美元,日本GDP达到了美国的71.34%,占全球总GDP的17.64%。当时日本的工资也比美国高得多,这正是这部影片的背景环境,也是杰克、萨曼莎这些来自美国中部的青年奔赴东京的动力。当然90年代末,这种局面很快急转直下,新崛起的世界老二被老大痛扁,从此一蹶不振。最初被剧集吸引因其是同名纪实文学改编,且以美国人视角观察日本社会,最后坚持看完是因为喜欢日本演员的群戏,对感兴趣的知识点翻了些资料,考据的乐趣盖过了刷剧。谈三点: 一、日本黑社会 日本是世界上为数不多HEI社会合法化的国家,这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渊源,也是二战后日本国家暴力机器无法全面有力地对社会进行管理,所以HEI社会才有生存的空间。历时多年,这些暴力团也在逐渐演变,逐步从事合法经营,还做些迎合民众的公益事业,形成了与警察共生的社会生态模式。日本HEI社会历史非常悠久,比如山口组就有数百年历史。也沉淀出了一套独特的黑社会文化,这是异于社会主流文化的一种文化形态,包括外在的一些组织规则、活动仪式,也包括特别的着装和纹身等符号。内在的是一些心理层面的东西,包括崇尚暴力,对组织的忠诚和兄弟之间的道义,特别是成员对组织的心理依附感,因为大部分成员是不被主流社会所认同的非主流人群,他们从同类中寻求归属感和认同感。看一些资料说现在日本HEI社会已经走向没落,我估计随着社会的进步,HEI社会的未来可能会去暴力化,转化成一种普通的社团组织。 我翻的一篇文章里说,山口组的最高行为准则是维护传统价值和日本民族利益。国际贩DU集团曾以几十亿的利益诱惑其接受海LUO因和可KA因,来代替日本本国DU品安非他命。但是他们拒绝了,而且发现有偷运海LUO因入境的情况,还会报告警察。这个当然有他们保护自己DU品市场的用心,但也体现了其维护民族利益的准则。 还有个事挺有意思,说日本的福冈县黑帮组织很多,政府为了劝导年轻人不要误入歧途,曾在2006年耗资制作了多部反黑帮电视剧。遭到黑帮的集体抗议,他们在请愿书里抗议ZHENG府,说这样批判黑帮的剧,过于抹黑HEI社会人士,这对于有家庭的部下是一件难受的事情。对于毫无罪恶,目前接受正当教育的黑帮子女来说不公平,恐怕会因此在学校受到欺负。 《东京罪恶》对90年代日本黑道生活做了挺生动的描摹,包括各种大哥纹身大赏,也能看到组内成员同吃同住,一起打麻将的场景,还有怎么收小弟,怎么调教小弟之类的,最基层的小弟就是给老大擦鞋,切葱煮味增汤,“连老大的味增汤都煮不好,怎么派你去收账啊?”还有切小指谢罪这种戏码。横向比较的话,北野武的《全员恶人》对黑道生活的描摹更为血腥直接。 二、人人都爱佐藤 这部剧片头和第一集是很惊艳的,可惜剧情有些匠气,前面几集节奏太慢,有太多没用的枝杈,包括波丽娜跟牛郎,采访户泽的毒瘾记者这些故事线都意思不大。两位老外男女主太不讨喜,通观下来,是日本演员的精彩演技支撑我追完,几位叔爷大佬举手投足抬眉侧目都是戏,一个对镜凝视的赤裸背影都是戏戏戏。大部分观众喜欢佐藤这个角色,长相有辨识度,有点“丑帅”的意思,演员演技也好,张弛有度。人物刻画立体,能够清晰地看到他的自卑、挣扎,对出人头地的渴望,对亲情、友情、爱情的呵护。加上从床上爬起来给女友做饭的桥段,简直就是给女性观众喂糖,不得不爱。但所有这些情节,就像吃“吉野家”,放几朵菜花、几块胡萝卜都有标准,不难吃,能吃饱,没惊喜。 三、昔日东京少女 报社女主编居然是菊地凛子,我看了几集才认出,之前看过她的《巴别塔》《挪威的森林》,挺喜欢,看似柔弱的外型但倔强坚定的眼神,对于观众来讲,演员彷佛也在跟着她的角色成长,我恍惚有种错觉,就是看着她从倔强寡言的东京少女长成了忧郁悲伤的直子,步入中年后又变成了干练沉稳的女强人。剧中她对后辈杰克说的那段话,“需要有人去纪录真相,一砖一瓦的搭建真实的咨询墙,当这墙够高的时候,改变就势在必行。”不再像年轻人那样非黑即白,铮铮铁骨的硬来,而是如流水般随形就势,润物无声地去改变,真好。 大概就是这些吧,这剧我应该不会追第二季。
虽然不是花美男,但是很男人,又有点儒雅,打人像是疯子,对女主像是舔狗。男主不要横插中间。佐藤还给女主做饭,还帮女主打人(前一秒低头认错,后一秒bangbang两锤)。忠犬人设,小狼狗,编剧不要给写死好不好。男主反而显得有点弱,运气好,一直不被混混搞?干事非常危险,现实中的记者和警察应该发现背后水深离得十万米远吧,毕竟一不小心就被威胁了。
朋友推荐看的这部剧!从零感到好感拉满~
作为一部日美合拍剧开始是没有任何期待的,看过第一集后就开始喜欢上了,不仅日式风格在线,故事情节拍的精彩且有质感。布景、摄影、滤镜、服化道灯、选角都很上心,我心目中的 Best Ensemble Cast 之一!
剧集中对于描述日美文化差异的部分,我挺喜欢的!
第一男主角在这部剧里更像是花瓶男主角,主要作用是为了推动整个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网的铺垫和发展,一众日本演员在剧中的形象倒是更出彩。
最大的惊喜就是笠松将 Show Kasamatsu 演的佐藤这个角色,随着故事的不断发展,这个人物变得越加饱满立体,越加吸引观众的目光。笠松将的表演蛮有杀伤力的,角色亦正亦邪,深情,迷人性感又有魅力的特点呈现的非常好,很多场的眼神戏和静默时的神态内心戏真的非常性感和有层次感,和美籍女主角 Rachel Keller 演对手戏竟然没有违和感,越到后面越是抢镜,我越看越期待他的戏份,感觉越来越像男主角了。笠松将真的是Shining Star and best part of the show! Very layered and breakout performance!
目前该剧第二季已经续订!🎉🎉🎉
原来是 极盗车神!看这部的同时 在看 弹子球,相较于东京大坂憋屈的朝鲜移民,jack明显更加从容,职业的身份和外国人的视角让他收获了另一种平等,个体对抗群体的故事可以凸显存在感,其叙事是一步到位的,但群体对抗群体,其叙事是无限循环,因为敌手靶子都没有,如果把jack换成中国人,可能就是 《新宿事件》了;其他参考角度,警察斡旋于黑帮,可参看 《孤狼之血》,黑帮的没落史,可参看《黑道与家族》
摄影加分
一个美国人莫名其妙非要到日本去做记者还喜欢调查黑帮,东京黑帮成员各个操一口流利英语,无数个对话场景是日本人说英语,美国人说日语,so international。以及男演员全员家暴,剧中全员恶人,男女互相利用,看不下去。
警视厅说日本没有谋杀案,但并不意味着你不会被帮派刺倒在繁忙的涉谷全向交叉路口,或遭黑暗侵蚀殆尽的歌舞伎町背街后巷。一部西方深度探究和莫名崇拜日本社会、文化特性之作,亦是一部现代犯罪影视大师迈克尔·曼的真正复出之作。罪案记者碳素粉末飞溅的笔记本和报社的铅印油墨散发着《惊曝内幕》的味道;冷郁雨夜的霓虹东京散发着《迈阿密风云》的味道;警察与有组织犯罪团伙间无刀枪的非美式对峙散发着《盗火线》和《借刀杀人》的味道。曼镜头中的女人总像《东京罪恶》一样,只是爵士乐酒吧里淡雅红裙和淡抹红唇般的点缀,他只关注手工纹身下暴起的道道青筋、防弹衣下血汗混杂的革履西装和正邪交界处的惺惺相惜等工业都市男人们的极致、野性浪漫。Netflix受众是锈带碟片忠粉蓝领,TV+是硅谷新兴左翼小资,HBO是比弗利和上东区老中产。
幸好没有错过这部优秀的剧集,直至最后一秒前都是屏住呼吸的状态!一边看一边惊叹扎实的叙事风格,以完全不同于普通美剧流水的故事节奏,使众多配角和支线融入剧情发展浑然一体。更不消说浓墨重彩的摄影与配乐风格完全击中我的喜好。无论是黑道生活的挣扎彷徨,还是行走在黑白之间警察的抉择,都让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个体,而不只是剧情的工具。这才是我理想中电视剧的状态,比电影更长叙事时间里才能容纳更加丰满的细节,在电影里只能三言两语带过的内容可以得到时间尽情阐述,最终描绘出广阔且复杂的黑道世界。ps.佐藤的演出太有魅力了,复杂的脆弱感不时从冷峻的面具下流出,在众多出色的演员里依旧是全剧最佳
看点就在车神不远万里去霓虹当刑事记者,文化差异让我这种烦透了日剧打鸡血拼搏的人看到了希望,不用反类型就美国人直男思维就能干翻小日本磨叽。
东城会大战近江联盟
迈克尔·曼粉和极道片迷双厨狂喜!开场安塞尔·艾尔高特和渡边谦的潜入行动瞬间穿越到84版《迈阿密风云》中执行任务的Don Johnson与Philip Michael Thomas,实际上这两部“Vice”在老曼作品谱系中的位置也极其类似,拍摄电视罪案剧集出道的他,时隔十一年后重回小荧屏,一种历经风云更迭后的“返乡”,从电视到电影,从胶片到数字,从电影院到流媒体,不变的是那忧郁而险恶的都市丛林,浓稠夜幕下的刺眼光源与深邃阴影,承受着宿命拷问的独行者之间彼此沉默中的友情,以及飞驰的追赶速度和更快的子弹与死亡。作为领航导演,第一集在老曼的自身水准与为接棒导演提供参照范例间取得了恰到好处的缓和与平衡,三集下来风格高度统一,酷范儿拿捏得准准的!
迈克尔·曼指导的第一集非常惊艳,之后略有逊色但仍在水准之上。它最主要的问题是浮光掠影,不过不光是HBO,好莱坞跨文化故事都有这个通病。日本作为东方文化奇观,必然会被标签化和表面化。因为这是一个美剧,目标观众没兴趣深入了解日本文化,他们只需要文化奇观背景。
质量在线。
白人视角能拍出这样的东京已经诚意加满了,整个上演迷幻东京。菊地凛子can i be your dog
网飞有外来者,HBO有东京罪恶,作为极道文化爱好者可以说非常心水了,又加上主角异邦人的身份,这种民族文化的冲击交融,让我着迷。迈克尔曼可是导出过盗火线的男人啊,相信他吧诸君!
笠松将出彩,比男主不要强太多。日本丑男又来蛊惑我!
首播3集不错,外国人视角中的日本味挺正。送礼物选高档网纹瓜,所有人围坐着每人一片的分享,很懂行了
你永远可以相信HBO。配乐、气氛、剧本功底拉满,而且几乎没有出现文化挪用的愚蠢错误,难得,年度神剧预订。
开头还挺有感觉的,到第五六集开始各种水,剧情变得超级慢,人物性格也变得杂乱了很多。。前期男主一副蜘蛛侠拯救世界的气质让我觉得很烦,后期这种气质又转移到了女主身上。还有把女主写的太渣了,无力吐槽,吸冰那段就感觉非常没必要。后面两集就真的看不下去了。最后,since when电视剧都开始有一季讲不完一个故事的臭毛病了?
所以男主为什么要去日本报社工作?新闻梦想??利落的镜头和顺耳的日语也在曼导的第一集pilot过后瞬间消失。。西方世界的fetishized Japan已经懂得回避新世纪的日本社会,即便如此令和的今天看到这剧还是满满的时代错误感
【B-】如我所料,迈克尔·曼的名字在后七集里仅仅只是幌子。第一集所定下的惊艳影调却被全面抛弃,短焦手持怼脸的劝退镜头下,隐藏着在叙事中凝聚强劲节奏的非凡能力。魔力影像的开端之后就彻底沦落为“美剧”水准,极尽庸俗的工业化产品,几乎毫无深入的必要。当然,作为剧集仍然以编剧为核心主导,而《东京罪恶》在这方面更是孱弱,暂且不提令人不适的英语霸权,哪怕是最开始抛出的关键线索到后期也只是想到哪哪出拍哪出,于是自然一切交给下一季处理,留有余地,也敷衍至极。同为电影咖主导的电视剧,几乎是《继承之战》的反面(前后割裂的影像基调,以及平庸的故事走向),看看人家是怎么保证视听风格的一致性的(当然也可能是曼的风格太难学了)....
伊藤英明,你竟然有点可爱
属于本剧很尴尬的两个障碍:一个来源于让Ansel Elgort仍然处于争论中的指控(事实上这大概也掩盖他每天练习四个小时,接触外语的努力),会有种“这角色之外的视角、其它人的出场更有趣”的感觉;另个,是看《好莱坞报道者》某篇内幕爆料向的文章,对Jake Adelstein本身的信息源和资料真实性以及他之于这个剧集的角色提出了疑问,这让最终的触及更接近于一种基于各类影视作品的想象,似乎也没完全突出他的研究与文字所拥有的独特价值。当然这之外的建构还是足够有趣的,灯红酒绿之下暗流涌动的地下世界,新手理解新闻与知晓传媒生态;菊地凛子和“Tin Tin”牵起的职场线作为主导的前半部分更为出彩,后面进入到各方交战的帮派故事本身则显得有点疲弱。第一季的整体走势是“高开低走”,但还算是个不错的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