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抛弃,不放弃。《昂首挺胸》讲述法国问题少年的成长历程,影片中拯救一个问题少年,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几对一的因材施教,主流影片也做的这么罗曼蒂克。然而想想从小到大身边的那些问题少年,现在又是怎样的处境,得不到应有的关怀,混迹在社会的边缘。
整部影片看下来显得枯燥乏味,没有太大的起伏,本片可以作为问题少年心理成长历程的教程。表面上看起开粗狂的少年,内心是极度脆弱的。
或许一步步经历了磨难成长的问题少年,看此片会有更多感触吧!
“昂首挺胸” 写了一个问题少年的改变过程,思想教育工作自始至终贯穿了全过程,但是一次次的教育一次次的失败,问题少年蛮横无理,放荡不羁,从少教所出逃升级进监狱,唯我独尊,看不起所有人,仇恨管教所,仇恨法官,动不动拳脚相加,真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孩子。
在一次性冲动的行为中,使女孩怀孕了,女孩妈妈送女孩去人流,问题少年冲进医院把女孩抢了出来,小孩生下来了,他抱着婴儿温柔体贴,他的眼光充满了从未有过的安定爱抚,终于显露了人性的光辉。
思想教育从未做到点子上,或者火候不够,或者老套教条,我们对此有所熟悉。
人人都有自尊,思想教育的实质是不尊重受教育者的自尊,高高在上的对待被教育者,认为自己是个牧羊人,羊应该随着羊鞭转,然而,人的思想不是羊群。
一个孩子的出生给予问题少年的应有尊严,一个父亲的尊严,从而完成了教育工作无法替代的任务。
教育工作必须低下头来。
《昂首挺胸》并没有太多新意,也缺少一定生机,平铺直叙的线性叙述展现了少年在成长中的磕磕绊绊,让人看到中后段会产生收看狗血连续剧的观感,但影片的闪光之处在于导演的镜头温情而细腻地触碰到了少年隐藏的脆弱与对爱的渴望。
《昂首挺胸》虽然很接近事实,却没有给观众像一部纪录片的感觉。影片的剧本很完整,在对话及场景的调度方面都控制得很好,情节不断有高潮起伏,即使主题并不吸引人,但绝无冷场。
当代法国电影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那就是它们的摄影机几乎都不约而同的聚焦于法国当下的社会困境:当权政府的低效,经济体制的僵化,种族之间的隔阂,以及《昂首挺胸》中不加掩饰地揭示的青少年问题。
孩子似乎永远都是社会的受害者和替罪羊。电影主要讲述了Malony十六岁之后的故事,这个令成年人最为头疼,令未成年人最为迷惑的年纪。
起初镜头下的Malony 充满了愤怒和不安,他的乖张和无礼似乎是对待生活唯一的方式。但当我们对他如此糟糕的状态迷惑不解时,导演艾玛纽尔·贝克特(Emmanuelle Bercot)通过对人物细致入微的刻画,让我们逐渐明白了暴力只不过是症结繁多的社会教会这个孩子为数不多的生存手段而已。
也许身为女性,艾玛纽尔·贝克特对于女人的温情有着更深刻和贴切的理解。在《昂首挺胸》中,染指恶习的神经质母亲,不苟言笑但却充满体贴的女法官,外表叛逆却充满柔情的少女Tess,这三位女性都在马隆尼的成长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女性的温情给予了Malony平静与呵护,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孩子在暴力的盔甲之下的迷茫和脆弱。
而教导员Yann似乎是对Malony缺席的父亲的一种弥补。只是这种存在并没有成年人俯视未成年人的高高在上,更多的是一种伙伴之间的相惜和理解。Malony 的种种行为和遭遇让Yann看到了曾经的自己,而Yann抑制不住的泪水也让刚满成年的Malony 终于鼓起勇气承担起了一个成年男人应该担当的责任。
艾玛纽尔·贝克特的镜头语言原始但却真实,高反差比的取景和灯光强调了Malony 内心的冲突和矛盾,《昂首挺胸》以一种丝毫无意介入和干涉的姿态记录和观察了年轻的Malony的生活。极近的视线和连贯的长镜头做到了最大的客观和圆融,层层递进和冲突不断的矛盾紧锣密鼓的推动着故事的发展。
在最后一个镜头中,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兰西三色旗在空中随风飘扬,对此艾玛纽尔·贝克特自然有她的解释,但这却不免令电影陷入了落入主旋律的窠臼。这也许正是可圈可点的《昂首挺胸》唯一令人惋惜的地方。
<图片1>
还挺惊喜的,比预期好多了。
故事除了转折没讲好,其他都很好。但是对于这个故事来说,转折太重要了!
问题少年 略赶
跟「妈咪」类似的主角设定。以旁观的角色接核心角色,似乎不站立场,却在求学面试,啪啪啪还有他对法官的暧昧中温柔。人物塑造真实准确。角色互动细致可信。情节铺排合理。剪辑利落。可惜结局这种「世界充满爱和希望」的画风瞬间让前面的剧情都成了童话。PS:观完此片我森森觉得「繁殖」绝不是天赋人权
跟装逼的妈咪完全没有可比性好么!还是舒伯特好听~ 我也想被扔到她办公室,也想被她关心,也想有她给我庆祝生日,也想偷偷拿走她的丝巾,也要给她寄”轻轻一吻“的明信片... 嗯~Gérard Depardieu was considered for the role of the judge finally played by ... Catherine Deneuve. 哈哈哈哈哈哈哈
不如《妈咪》···
可以加入#社会学专业必看#和#法兰西精神#影单了
在最后一个镜头中,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兰西三色旗在空中随风飘扬,对此艾玛纽尔·贝克特自然有她的解释,但这却不免令电影陷入了落入主旋律的窠臼。这也许正是可圈可点的《昂首挺胸》唯一令人惋惜的地方。
#戛纳电影节#大约真是肯洛奇大量珠玉在前,看啥问题少年片都觉得有问题了。女性导演的女性角色应该更有说服力才对啊… 不过本土电影做开幕,还是当代社会题材,倒也比大片合适的。
人少得可怜。可以说在电影院看的时候超级想离场吗?吵到不行,而且越看越会觉得能够成为一个有理性的人类真是万幸。也总是会想到《妈咪》,但是又在形式上差的太远。先前看到导演在首映礼上大笑被吓了一跳,电影又将其风格一并继承。看完低气压。
有一些小问题。片中大篇幅展示Malony的艰难成长和暴力问题,而缺少了些关于惩教系统的反思(比如,它们真的花了大家不少钱...而一味的感化和支持的有效性令人存疑)。但还是注入了温暖的元素:用一个新生命的出现去帮助他融入这个世界。(观影过程一边想怎么不把这小子揍死,一会儿又想要抱抱他..)
开头好烧脑,想不明白为啥要这么拍。
导演调教表演有一手,剧作结构虽然时间跨度大但非常紧凑。医院堕胎那一段的视听语言很出彩,许多小细节的铺设也很好的维持角色间的情感纽带。
不好不壞,看過也就過了。
艾玛纽尔·贝克特直接同时不乏柔软的笔触,罗德·帕拉多特太有潜力了。
小男主的长相 以后能有出息
一开始不好的对待,就会有一个过不好的人生
对待问题青少年的方式似乎只有教育和感化才是政治正确的。这种政治正确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尊重人权,很好,代价却很大。并不是所有地区都付得起这昂贵的代价。片中两次提到进青少年感化院的青少年一人一天花了纳税人几百欧。这种政治正确昂贵到在负担不起的人们看来只是资本主义价值观的矫情和虚伪。
平实,感人
生动地展现不讨喜人物和行为,贝克特其实就是在阐述人性本善。[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