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今天忽然在VeryCD上看到这部片子原声的下载。回想起来这是我在北大第一个学期看的一部片子,当时不知道“独立制片”为何物,现在想来其实是个很牛逼的事情,这部片子据说是大陆第一部通过审查,不挂厂标的独立制片,彩色胶片标准长度,好像花了50万(?)。如今只记得十几个场景了,印象里跟《向日葵》的感觉有点像,应该还是可以包含在第六代的脉络里的。
梁晓声那篇原著,一直想找来看却总是忙忙就忘了。那是2002年的冬天嗯,当时我对电影P都不懂。如今终于算是略懂了。想起这部片子不由的一阵“令人愉悦的忧伤”。
好吧我又在说胡话了……
——————————————————————
观众如是说:
——观众的感觉是不同的,但这部影片确实能打动人,因为它表现了人世间的爱。最感人的是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平淡的爱情。还有他们之间的默契。
——这类片子可能票房价值不大,但它是一种看过之后能留在记忆中的东西,能反映百姓的真实生活,引起观众心灵的感动。
——这部片子作为第一部独立电影的价值远远大于它的艺术价值。
——你们一定要相信观众的鉴赏能力。在浮躁、矫饰的今天,人们所追求的依然是真实的,美的东西。万事开头难,希望你们能够坚持。
——受感动的电影不一定是好电影。
——独立制片人一般有3种心态,1)玩味。2)时尚。3)个性的抒写。你们是哪种情况?
(答:把电影当作事业干。而不仅仅是玩味或是抒写个性。)
——其实结局的处理不够真实,给人一种虚幻的希望。这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态其实起不到什么积极作用。
——那也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我们不能说让这个父亲和母亲一起创办一个企业白手起家,这样就能鼓励中国成千上万的下岗职工都去做企业家呀!
——我只想说两点:1)我的父亲是一个厂办主任。2)在我到北京上学前,我的父母在上车前真的拿出了一张存折,就是10万块钱。(全场热烈鼓掌)我希望有机会带着我女朋友来看,我想让她知道也许将来我们的爱情也会象这一样平平淡淡,我想与她一起分享我对父辈的那种爱。第二,我要和父母一起来看。我要让他们明白儿子是懂得他们的。
——在宣传的定位上应当是“百姓生活题材”而不是“首部独立电影”。这样无形中会疏远观众。很多人不会主动花钱看什么所谓的“独立电影”。
——这部电影如果看的浅,他会告诉你知足常乐,告诉你幸福的含义。看的深了就会看到国民性,人的追求等等。如果说雅俗共赏是一部好片子的标准,那这部《我最中意的雪天》就做到了。
导演、编剧如是说:
——(选择这个题材是因为)这部小说很能打动人,小说本身的朴实造就了电影的朴实。我们喜欢这种有根基的东西。虽然影片的商业价值可能不会很大,包括在宣传上的待遇比一般商业片差很多。但我们还要坚持做一种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东西。
——独立制片不能和边缘题材画等号。它仅仅是一个运作形式。我们希望观众的注意力更多的放在片子上,而不是它的形式上。这种形式在国外很正常,在国内就尤其显眼,很困难。坦率的说,除了拍摄的40天之外,所有的时候都是困难的。
——每一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作为电影我们不应当去教大家怎么做,而是通过我们的镜头把我们喜欢的小说,喜欢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至于每个人应当怎样去生活,他自己都应该明白。影视作品其实不应该起到什么说教的作用。
——关于特点的问题,我觉得为什么年轻人拍一部电影观众们影评家们都关心他“有什么突破”,“对经典的手法有什么颠覆”。其实我觉得你的创新你的特点都要适合你所讲述的东西。如果这部片子不适合用新颖的手法而你硬要用的话只会毁掉作品。总之合适的手法要用在合适的地方。
(胤祥 录音并整理)
天气预报的原本昨天就该下的雪,今天飘来了,辛好不是那种雨夹雪,是场纯正的雪,算来也有七年之久没见过这样的雪天了。整整七年,我在南方漂泊了七年,只是每年春节的时候回家过年,但每次回家短暂行程都没有赶上雪天。我们这儿是个不南不北的地儿,一年也只能下几场雪,随着全球的气候的极端变化,我相信以后这样的雪天也是越来越少了,所以2008年元月13日这天的雪是值得记录一下,一点也不矫情,我毕竟多少年没有看到这样的雪天,兴许2008就这一场雪了。
下雪的空气好极了,感觉比一场雨洗刷后的空气还要干净,我走在街上动用最大的肺活量呼吸,一种沁人心脾的感觉,让香烟钙化的肺都能尝到一丝丝的甜。我在小巷里面穿越,不时的看到一两个在雪中的兴奋的孩子们,说实话,雪下得很小,还不够堆雪人,打雪仗,但足以勾起孩子们对自然的原始的审美,感受着季节的标志。
在雪中,我不由想到一部电影《我最中意的雪天》,这部电影是一部低成本的独立电影,一部非常朴实的电影,叙说一个黑色温馨的普通家庭故事,让我最为欣赏的还是电影原声音乐,我认为这是中国唯一的一部背景音乐与画面咬的最紧的电影,说起这部电影,还真有点意思,竟然是在出差湖南衡阳的时候在一家宾馆里面看的,并且是在CCTV6看的,没有看全,4秒钟的时间就让我定格在CCTV6套,4秒的时间我就听出了这个音乐出自窦唯,一开始只是想为了验证自己的判断而看这部电影的,但看完之后觉得这真是一部很棒的电影。看到电影结束,字幕显示 音乐(作曲/编曲): 窦唯。
故事围绕着一位46岁的国有厂副厂长王君生展开,人到这个岁数,职位和社会层级已经到达了天花板,普通人置于此境遇下,任何年代,除非一笔满足刚需外还大有盈余的巨款,不然生活不会再有任何起色。为孩子上学担忧、为和老婆的精神与情事互动危机担忧、为比不上楼上时不时购入高档家具的年轻副局长担忧,担忧外化人生活具象便是力不从心,便是处处时时疲惫。60几页的小说,写不完一个人的生死,但也足以将无奈刻画的淋漓尽致——搬床的那一幕,“在过道儿,两口子隔于床的两边。王君生没法儿挪地方,被床挡在墙角了。妻子既进不成小屋,被床挡在了家里面了。而最糟糕的是,分明的,那竖起着的大床,并不能进一步被推入小屋。两只腿卡于门外,不是卡着一点点,而是齐床裙那儿卡住了。即使将四条床腿统统锯掉,床也还是没办法推入小屋”,这种盘旋在日常的夫妻生活中的烦恼实在是太真切了,而那处“他想伪装出点悔意,实际上他心里也确实有点悔意。但那些许悔意并不情愿地从他心里爬到他脸上。他希望它明智又成功地浮现在他脸上,所以暗中和它较劲儿。这么一来,就使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古怪。不但显得毫无悔意,看去反而似乎有无赖相”则是把夫妻之间最后浮于表面却得保持体面的相处模式和情绪表达描写得十分滑稽。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想起了刘震云那本《一句顶万句》,都是边缘的人奔走在生活中,事事不顺意。结尾梁晓声的“圈层核心论”里有一点发人深省——“在中国,作家是可以站在离”核心“较劲的某一环的某一段弧上的。如果此时作家的眼还向内圈看,那么他一定是短视的,因为这由事业的本经所决定着……我站在一段并不容纳我的弧上。尽管如此,以我的眼向社会最边缘的几环看,仍能较清楚地看到一群群疲惫的人们。他们的疲惫,我认为绝非我的夸张。我相信我的眼的可靠,因为,我不禁地同情疲惫的人们……疲惫的人们不是不想潇洒,不是不愿潇洒,而是没起码的前提潇洒。便只有疲惫下去。”
配乐脱俗 结尾真好
做个好人,跳出酱缸,跳进幸福
中国人的日常,日常的中国人,顺逆和抉择,还有那股“老土”劲,让人想起黄建新。但随着某些品质的隐没,这类电影也消亡了。
疲惫的人。
终于因为窦唯《我最中意的雪天》电影原声带而观看这部电影了。—— 时光网 - 幕后揭秘:《我最中意的雪天》作为我国第一部取得国家电影局放映许可证的独立电影,其放映作为一个电影事件的意义或许大于电影文本自身的成就。(所谓独立电影是指由个人独立出资制作,并经国家广电总局审查、通过后在全国正式发行的电影。)该片导演孟奇和制片人丁宏战来自河南郑州,都是非职业电影人,该片是他们自筹资金完成的处女作。
很实在
首部过审独立电影,感觉很好。回头建个窦唯配乐的电影豆列
抱朴守拙,幸福又疲惫的人
那一年复旦的冬天。梁晓声《疲惫的人》
1.冲着窦唯的原声看的。 2.特别喜欢天朝小成本电影,又写实又讽刺,看着一点儿也不假。 3.我最中意的雪天是看得见前方春暖花开的雪天。
这是什么呢?劝人为善,让人学会知足,接受?这种幸福观我挺难理解,大雪是不错,但是压垮房子也用不了太久
“…小林脑袋已经发懵,这天夜里睡得很死。半夜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睡觉,上边盖着一堆鸡毛,下边铺着许多人掉下来的皮屑,柔软舒服,度年如日。”——知足幸福里,一地鸡毛雪
憋屈!
一个特别善良、宽厚的人。
喜欢
缓慢又平实的电影加窦唯的音乐
今天突然想起了《我最中意的雪天》。这部电影的关键词是:梁晓声 独立制片 自筹资金 窦唯……记得当时参加了北大的导演主创见面会,印象很深刻的是提问环节有位老师特澎湃的站起来:“希望这么棒独立电影能够多一些,推到张艺谋陈凯歌这两座压在中国电影之上的大山……”孟导也特澎湃的留下了手机号码
人艰不拆
窦唯配乐
房地产和学校的各种黑。各种无奈。成了安慰人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