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主题的时候,脑子里面就想到,大概率又是背景音乐声音突然放大,吓一下,营造紧张的气氛。果不其然,看电影过程中背景音乐一惊一乍,完全没有道理的惊吓靠着使用背景音乐的声音大小来衬托,剧情什么的可以忽略了。
就挺烦毫无内容的一些电影,好像关于恐龙的题材,除了惊吓,吃人,就没有其他的方向了。跟侏罗纪公园比这个片子是真的菜。全片下来只记住了飞船烂了,有恐龙,就这样
简单概括:依托答辩
这是一部出乎意料的反常规“恐龙电影”。
首先,这片子的主角,商业宇航员米尔斯和小女孩寇娅,事实上不是“人类”,至少不是我们这个文明宇宙里的人类,他们意外迫降的星球正是地球,只不过是6500万年前的地球。所以,这是一个外星人来地球“探险”的故事,这也是为什么米尔斯一开始会说他看到的恐龙是“外星生物”。或许在他们的星球上,进化链里并没有恐龙文明。这个基础背景比以往的“恐龙电影”纠缠于人类和恐龙谁征服谁要更加有趣。
但电影还是友好地考虑了观众的理解,告知我们“外星人类”和未来及当下的人类无限相似:他们也组建家庭、繁衍后代、发展科技,所以,故事启幕,米尔斯需要远离他的母星,进行商业太空探险,以赚钱为他的女儿治病。
说到这部电影的父女情,其实也是它“反常规”的一个重要因素。这部电影的绝命逃亡、极限求生等戏份固然具备高水准的精彩程度,但它没有多数“爽片”那样“爽完就算”的空虚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用扎实深厚的情感主线托住了主角们的行为动机。简而言之,如果说这个电影是一份“剧本杀”,当你以为它只有一层“密室逃脱本”或“惊悚恐怖本”的时候,其实它还有一层“情感本”。而一份高质量的“剧本杀”,其实必须要有一部分,甚至很重的一部分戏给到情感基底。
绝妙的是,电影给的“父女情”,就是情感的部分,也是双重的。电影刚开始的时候,展现的是米尔斯和他的女儿,那份简单纯粹,自然深厚的血缘关系,但电影主体里,和米尔斯一起冒险的,却是一个陌生的,甚至有族群和语言隔阂的九岁女孩寇娅,当观众以为他们在陌生星球携手同行,作为外貌一致的同类,一定能够很快亲如父女时,剧情偏偏告诉你,没有那么简单,一个人要全身心地信任另一个人,需要无数的真诚沟通,成年男子居高临下的命令是无用甚至可笑的,只有当米尔斯一次次剖白自己的内心,才有可能和这个小姑娘获得确定的共情。
米尔斯和寇娅的交流里,有很多细节让我震颤。
其一是语言,电影设定里,米尔斯使用的是他们星球更“官方”的语言,可以直接理解为英语,而寇娅的母语是一种相对弱势的语言,她要通过学习一些简单英语来跟米尔斯交流。但影片并没有表达成,寇娅迅速且努力地掌握了足以沟通的英语。直到影片最后,寇娅碎碎念及情绪爆发时,还在使用母语,而米尔斯要争取她的谅解时,反而要反过来学习她的语言来安抚她。两人之间那种羁绊的翻转,其实也是电影特别动人的重要因素。
其二,是去超级英雄化。这类电影一旦有一个装备优良的男主,一般都会把他设定为比较无所不能的人,没有软肋刀枪不入,这样的英雄当然很强悍,可总会让观众觉得没有“人味儿”,距离感太强。这部电影只用男主腹部的一个小伤口,就轻易“切开”了观众的防线,让人觉得他是具体的,而不是特殊的,是有血有肉的,不是飞天遁地的。这个伤口出现在故事一开始飞船坠毁的时刻,其实那个时刻男主就多次流露出“软弱”,包括有瞬间想自尽的念头。但软弱的主角才真实可感不是吗。逃亡过程中,他腹部受创的那个伤口也时有戏份,不断提醒着我们他受到的物理伤害是会累积的,他捂住伤口奔命,休息时查看伤口愈合情况(甚至愈合得不是太好,似乎随时有化脓感染风险),是跌跌撞撞的人而非超人,在不顾一切地想重回家园。
其三,承接着米尔斯的“非英雄”。影片也没有只让他一个人出彩,女孩寇娅这个角色,主创们也安排了许多环节来让她成长。从初涉险境,懵懂到什么东西是有毒的,能不能吃都不知道,到遇到困难懂得灵活闪避,逐渐向米尔斯学习善用工具,到最后你会看到,这个女孩已经可以发散思维,化弊为利,多次反向拯救米尔斯。寇娅的层层蜕变,推动着整个逃亡旅程的一波三折与一次次化险为夷。当成年的男性不必非要成为英雄,有英雄潜质的女孩开始有了长大与变强的空间。我甚至隐隐期待续集,这个女孩回到母星后,也不会再是一个小可怜,而会成为那种能够在风中的山顶行走的人,像“你当飞向你的山”那般。
最后想聊聊这部电影里那些特质各异的恐龙们。按说,一部标准的恐龙电影,只要在制作恐龙上特效精湛,让它们意外但合理地攻击主角,就完成了百分之八十的使命。但我还是为那段米尔斯和寇娅拯救小恐龙的戏份所感动。虽然片中设定的是弱肉强食丛林法则的白垩纪,却还是不放弃让一丝善良的光照入这个纪元。当寇娅飞身去拯救另一个生命时,米尔斯也不禁奋力加入,尽管后续的剧情始终意外不断,可那一刻他们的携手,或许就是两人最初的破冰。
我真的非常喜欢影片整体那种跨越无数阻碍依旧要在两代人之间携手传递希望和力量的感觉。这样的故事或许在平行宇宙里就真实地发生着,或许其他版本里更加无情和惨烈,但只要我们对家园这个概念有共同的渴望,就依旧会有什么,值得我们拼命奔向。
奔着看大片的心理来看这部片多少会失落,因为也就宣传片里那些镜头了,整体吃特效的片子,连开场那个泥潭恐龙都没出来显摆一下你说得有多缺钱啊,不宏大就可以想象到,然后那种历险的部分太少了,设计太单薄了,除了山洞,星球的环境展示的太少,自建的体系不充分,还没了解地球就要逃跑了,太快,一句话点评大电影做小了
真的,我已经很久很久没走进电影院了。
泽西岛的电影院在后疫情时代,几次三番濒临破产边缘,都是政府慷慨解囊,纳税人觉得怎么说,十几万的岛上得有个电影院,因此得以保留。本周六晚,偶得一个清闲的周末,老公说,咱要不去趟电影院,摇摆摇摆?
两个未作功课临时冲到电影院的中年人的最好选择,就是选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Adam Driver,我老公和我那真是熟啊,老公特别爱他的一部旧作《Silence》,而我们俩恰好又都很喜欢去年的那部《最后的决斗》,所以看到这部叫做《65》的片子,不仅好奇心大起,嗯,那就看这个吧,而且才93分钟,可以轻松赶回家在午夜之前上床睡觉。
电影里,Adam扮演的飞行员父亲Mills,住在未知星球上,在一次执行飞行任务时,Mills的宇宙飞船驶入了一条神秘的小行星带,就此和地球有了“亲密接触“。造化弄人的是,宇宙飞船上只剩下Mills和小女孩Koa成了唯二幸存者.
两人并没有得到机会拥抱地球人类的先进文明,而是回到了六百五十万年前的史前时代,白垩纪!你没看错,就是恐龙们活动频繁的时代!导演和主创的脑洞开得可真够大的。
当大恐龙们如此逼真的出现在超大荧幕前,着实吓得我抓住了老公的手。想想两人要在这么“极端”的环境下,来一场生死大冒险,确实让人倒吸一口气。
Adam这次在电影里演绎了一个父亲角色,想象一下,一个父亲拿着酷炫的先进武器和史前生物大决斗,流沙,毒草,大恐龙,嗯,总之,难题克服一个,紧接着来了下一个;危险难度不断升级,好在有大主角光环在,捏把汗,都能挺过去;科幻的元素是有的,画面塑造能嗅到主创们费尽心力在原创,但是槽点也相对明显,故事的丰满度不够,可能是为了90多分钟里每一分钟都能抓住关注,笔墨就不免在边缘角色上一笔带过了,原创们也的确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氛围营造和科幻感了,所以这部电影在如今动不动就2个小时,三个小时的电影鸿篇巨制里,实属清流——90分钟体验了史前文明和未来感的画面融合,它符合我的预期——爆米花电影里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周末用来放松,可以了。
想想看,要在93分钟里要拿捏好科幻元素,又要重塑史前时代,让大恐龙们不仅仅是个摆设(说实话这个最难,毕竟那是一个确实存在过却谁也没见过的时代),还要彰显Adam Driver几乎在每一部电影里都很轻松自如地把观众迷倒的魅力——“他如此之丑,但我能如此爱他,他有多丑我就有多爱他的”,说实话,他和小女孩Koa互动还是很有看点的,不剧透,他俩能一路克服各种困难,过五关、斩六将,温情满分。
我老公作为《侏罗纪公园》电影系列的铁粉,说实话他对这部《65》的评价是:略超预期——他十分很佩服导演们挑战“恐龙”电影的勇气,毕竟大荧幕里能想到的以恐龙为切入点的电影还真是不多,《侏罗纪公园》朱玉在前,后辈们总怕东施效颦出岔子,但在这部《65》电影里,90分钟里过足“恐龙”瘾,让他着实欢欣鼓舞,所以花钱去看电影院看恐龙,真不亏。
总体而言,这是一部完成度还可以的惊悚类型片,周末看看,不仅可以短暂从繁忙焦虑的生活里抽离,还能看看Adam Driver和恐龙们,何乐而不为?
为了Adam Driver和恐龙,我给了四星,留言区交给你。
老外真的太爱恐龙了,即便错开了时代,也能通过克隆的方式精神胜利一把,如今,更是让外星种族亲临白垩纪,深度体验怪兽的凶猛…… 这种执念,莫名有种受虐的倾向呢,哈哈…… 言归正传,表面上的逃离大作战,实际在培养父女感情,至于背景板,不用多说了吧,相当可怜…… 热血沸腾的观众,就是想看闯入者被侵略的表现,又有多少能被这种明显的故事导向性所煽动呢…… 最后,个人评价:看起来主旨、特效一把抓,归根结底还是预算有限加剧本无力加动机浅显加难以升华……
既然都知道《逃出白垩纪》是在恐龙时代了,那么你还会指望什么恐怖的剧情吗? ——虽然这可说是片名的问题,要怪到电影本身也有点说不过去——我们就先撇开这不谈。
《逃出白垩纪》确实是一部惊悚电影,但整体剧情架构相当简单,打着《噤界》制作团队的口号,《逃出白垩纪》还真有点像《噤界》的那种单纯,在角色配置上也同样是大人与小孩组合,只不过相较于《噤界》那种一声都不可发的紧张感,《逃出白垩纪》自然是略逊一筹,毕竟要那么大只的恐龙扮演暗地吓人的角色,好像也强人所难。 从片中洞穴的段落可以看出来,恐龙已经尽力了,如果连这段都吓不到你,那么恐龙可能都要哭晕在厕所了⋯⋯这已是恐龙整片最努力吓人的桥段,还是得给他一个鼓励。
恐龙既然吓不到观众,还是得正大光明露脸跟主角来一场对决才是王道,因此理论上《逃出白垩纪》应该要有很多动作环节,不过恐龙很可能是太过于害羞,常常都只闻其声不闻其身,仔细回想一下真正的厮杀场面大概只有两幕而已,其中一幕似乎还致敬了《逃出白垩纪》⋯⋯
这两场厮杀要说无聊倒也不会,尤其是最后陨石坠落时,可以感受到恐龙或主角谁会先被砸到的未知的紧张(吊诡的是,最后没有任何一方被砸到),更有趣的是,除了那只大恐龙外,《逃出白垩纪》导演可能是怕观众忘记这是恐龙时代,电影其余时间也不乏其他种类的恐龙,但几乎都是走马看花,那些恐龙在《逃出白垩纪》完全没有任何加分的效果,仿佛就像在看山寨版《 侏罗纪公园》。
或许该来谈谈亚当崔佛的表现了。 如果单看本文前三段叙述,你应该会闻到某些 B 片甚至接近烂片的味道,但可别忘了主角是亚当崔佛这个有影帝级实力的演员,很可惜的是,在《逃出白垩纪》当中他也没有什么发挥演技的空间,和小女孩的互动已经是本片中最大的发挥之处了。
可以感觉得出来导演并不想让《逃出白垩纪》整片都处于紧绷的氛围中,因此在两人的互动中加了点幽默,我认为这个小女孩表现还不差,至少在人设上并不是那种雷队友。
《逃出白垩纪》无疑是一部没什么特色,且没有任何剧情可言的恐龙惊悚片,不过它也称不上真正的烂片,至少在扣除片尾后不到一个半小时的短短时间内,还是能体验到短暂的娱乐刺激,就是一部还可以的 B 片。
亚当崔佛这次应该就是来玩玩放轻松的,我想本来就不会有人对这部《逃出白垩纪》放太高的期望,想看恐龙的也很可能会失望,不过对我而言,《逃出白垩纪》其实比《侏罗纪世界:统霸天下》还好看就是了⋯⋯
Adam Driver无效拍片再+1,也很像是对《最后生还者》某种拙劣的模仿。在各路电影动辄两小时起的当下,能够看到一个仅用九十分钟讲述的故事是种欣慰;但无论是并不明快的节奏或者是整个无从让人被说服的荒谬前提,都在开始后数度想要离场。恐龙并非这里的主要元素,“于无声处”的恐惧倒是做得很足;但是这之外很难看到电影再有更多花招,吸引注意力。角色逃得疲惫,观众困得想睡。
又名《大萝莉与怪蜀黍》
这些恐龙好像是敢死队,今天你不把我杀了还想走?
片区教堂前的公交站亮着这片子的大海报,好奇一看,飞船坠落+荒野求生+打恐龙的伪科幻,这片子不值得进电影院吧。。。
男主是氪星来的吧 感觉就算陨石不来他也能给恐龙杀到灭绝 真是可惜了演员 我宁愿他去演点gv演点av 我也不会这样哈欠连连
英语果然是宇宙通用语,并且早在6500万年以前就已经是宇宙通用语了。
亚当·德赖弗为什么要接这部电影?
宿务电影院观看。开始以为流浪地球的即视感,结果发现什么高潮都没有。一路问号到最后,这是在干什么呢,2023了还在打恐龙怪???
他说他来自外星球,来到了白垩纪的地球,然后他说的是英文。。。
冲着司机去的,以为会有什么特别之处,结果发现荒野求生这种题材依旧是怎么样都拍不出花来。
没什么意思
不难看也不算惊艳,消遣一下还行。中段有点无聊,老是没完没了重复的jump scare,没什么结构剧情潦草。恐龙爱好者们应该会觉得恐龙戏太少荒野求生戏太多吧。搞什么外星文明,直接写成穿越不行吗。优点是短,这年头能看到个100分钟以内的电影不容易,无论好坏至少它不折磨你的屁股和腰(以及膀胱)…
全宇宙都在流行带娃,但被司机carry真的安全感爆棚。司机的体格让人感觉他可以单抗恐龙,只手劈陨石,就地原力飞行回母星。
一星半。看完排队给《重返地球》道歉,是怎么做到通篇没有任何实质性危机事件的?所谓“高概念”只是偷懒的遮羞布,用黑科技解决荒野求生,用黑夜给特效遮丑,完全作弊呀,Metacritic40分已经说明一切了,有这时间还不如再去看两遍《侏罗纪公园》。(恐龙迷看完绝对大呼上当)
脏成这样都不脱衣服差评
我不知道我為什麼要來看這個戲⋯
如果想看星际旅行穿越虫洞、彗星撞地球、恐龙追人、KT大灭绝... 都有更好的电影选择。duck不必揉在一起凑成这部电影。
adam driver肉也沒露一下 那我看這玩意幹嘛???明明兩次都到水邊了我心想該洗澡了吧 沒有!他沒有!!!
粗制滥造的电影制作,恐龙电影本来应该要非常高的电影工业支撑的,寂静之地这个团队只能说目前还不太配,拍个科幻片还要用jump scare吓人真是醉了,剧情也是基本没有。
90分钟的电影,7分钟就遇上危机了,然后就是流水账狗血家庭戏了,蹭完最后生还者蹭侏罗纪,到了都没几场恐龙互动戏,就一破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