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蒙特卡洛与英俊的鳏夫马克西姆·德温特(阿米·哈默饰)经历了一段旋风式的浪漫之后,一位新婚的年轻女子(莉莉·詹姆斯饰)来到了曼德利,这是她丈夫在狂风肆虐的英国海岸上的宏伟家族庄园。天真、不谙世事的她开始适应她的新生活的束缚,但发现自己正在与马克西姆的第一任妻子——优雅而彬彬有礼的丽贝卡的阴影作斗争,她残存令人难以忘怀的生活痕迹是由曼德利邪恶的管家丹弗斯夫人(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饰)维护的。《蝴蝶梦》由本·韦特利导演(《摩天大楼》、《自由开火》)执导,由Working Title Films公司(《艾玛》、《至暗时刻》)制作,是一部根据达芙妮·杜·莫里埃(Daphne Du Maurier)1938年备受喜爱的哥特式小说改编的迷人而华丽的心理惊悚片。
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詹吉·达拉马钱罗杰和我闺蜜四人行 第四季换宿爱情僵尸先生粤语三袋米警视厅生物股长镜之孤城囧村逃亡沉默的心半岛行动叶问宗师觉醒爱作歹风骚女子 第一季歌舞青春3:毕业季609房间的睡前故事凶逃鼠谭秘奇浴血黑帮第一季一句顶一万句2016告白夫妇平行世界·爱情故事生命速递小宝贝和大宝贝我的少年时代2024散打首发于公众号“影探”
ID:ttyingtan
作者:大表妹
转载请注明出处
要知道,原著小说是百年畅销不衰的浪漫主义名著,是千万作者们的文学启蒙读物。
1940年,惊悚悬疑大师希区柯克根据原著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摘得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
豆瓣评分8.3,好于 93% 悬疑和92% 爱情片;烂番茄仍保持100%的新鲜,MTC均分86。
1979年和1997年的电视剧版,虽然没有大师导演光环加持,但凭借扎实的剧本和演员们精湛的演出,都拿下了8.5和8.0的高分。
就是这么一部经典佳作,被魔改成了年度烂片。
豆瓣5.6(不知道会不会继续降分),烂番茄45%的烂度,MTC均分46。
影评人骂完观众骂,就连主演都不愿意接受采访,对电影宣传毫不上心。
网飞重金出品,知名IP光环,俊男靓女+ 英国国民影后的阵容,都救不活这部片。
>>>>嫁入豪门,麻雀变凤凰
《蝴蝶梦》的剧情一句话就能概括:
飞上枝头做凤凰,一入豪门深似海。
莉莉·詹姆斯饰演的女仆单纯善良,不过她有个脾气古怪的女主人,常常不给她好脸色看。
有次她和主人一同外出旅游,在下榻的高档酒店餐厅中,偶然认识了富商大贾德温特先生(艾米·汉莫 饰演)。
德温特对女仆一见钟情。
每次见到她内心的活动就是:哇,她好单纯!好不做作!好可爱啊!
他邀请女仆去海边戏水,在公路上飙车,赏花赏月赏美景,乐在其中。
而女仆对这位富豪的态度则是:哇,他好帅!好绅士!好有男子气概啊!
她瞒着主人溜出去和德温特约会,借口说自己去学网球,其实是和人鸳鸯戏水。
于是电影开头半个小时,观众们欣赏了一出低配版的《五十度灰》。
好景不长,这日女主人告诉女仆,要提前纽约旅行计划。
女仆慌了:她舍不得德温特,放不下这段“来之不易”的真爱。
德温特得知此事后,直接向女仆求婚,让她搬进自己的“曼德利庄园”同住。
女仆的主人知道后,竟然同意了,还祝两人有情人终成眷属。
就这样,女仆和富豪结婚了,她也从“没名字小女仆”变成了“德温特太太”。
好一出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戏码啊!这也太玛丽苏了!
不过,豪门深似海这五个字可不是说说而已。
住进曼德利庄园的女主日子过的并不如意。
前有刻薄女管家的处处刁难,后有丈夫前妻的阴魂不散。
女管家咄咄逼人,凶神恶煞,皮笑肉不笑,嘴上说的跟心里想的完全是两码事。
德温特对女管家非常尊重,毕竟是庄园的老管家,她还是有一定的话语权,其他仆人都听从她的吩咐。
这女管家对女主的态度,活像一个恶毒婆婆看儿媳妇不顺眼,巴不得儿子早点休掉这个媳妇。
不过比起这个凶恶女管家,更让人毛骨悚然的还是亡灵的存在。
德温特的前妻在早些年前自杀身亡,无人知她死亡真相。
亡妻名为“丽贝卡”,也是电影的片名。
虽然丽贝卡去世了,但是庄园仍然保持着她生前的喜好来布置:装饰、摆设、餐盘、油画,无一不是根据她的品味来安排的。
而印有她名字首字母R的物品也是无处不在。
在这样的阴影下生活着,女主的心中也直打寒颤。
每当她问及有关丽贝卡的事情,得到的却是丈夫对话题的终结。
对前妻避而不谈的丈夫,他身上似乎藏了更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丽贝卡的死是否和他有关联?真相究竟是怎样?
是人面兽心的丈夫痛下杀手抛弃糟糠之妻,还是另有隐情?
>>>>烂,能有多烂?
有希区柯克导演的老版《蝴蝶梦》珠玉在前,新版《蝴蝶梦》自筹备以来就备受瞩目。
当人们都期待从新版中看到些许的惊喜时,现实却泼了一盆冷水。
阅烂片无数的表妹,在看完新版后,都忍不住打开了老版洗眼睛。
仰天长叹一句:怎么能烂成这样啊!
把8.3分的影史佳作,拍成5.6分的年度烂作,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了?
《蝴蝶梦》最让观众欲罢不能的,就是作品中悬疑元素的层层叠加。
通过深刻剖析人性嫉妒心理的转变,达到小高潮迭起的戏剧效果。
在老版《蝴蝶梦》中,德温特和女仆的初次见面是在悬崖处。
女仆以为德温特要跳海自尽,她大叫一声,破坏了德温特的自杀计划。
此处给观众设下了第一层悬念:为何德温特要自杀?
由此将观众带入到了德温特的故事当中。
但是新版《蝴蝶梦》中,两人的初次见面竟然是如《五十度灰》的狗血。
女仆慌忙之中将零钱掉落在地,餐厅里的贵族们纷纷投以鄙夷的眼光。
就在此时,德温特出现,蹲下帮女仆收拾零钱。
之后更是邀请身为仆人的女主和自己同桌吃饭。
两人的初识本应如谜般若即若离,在新版中却成了霸总的英雄救美。
而《蝴蝶梦》中最重要的反转戏码,在新版电影中变成了一出家庭伦理撕逼大戏。
毫无张力,只剩无奈。
老版中,这一幕重头戏拍出了人性的矛盾,拍出了丽贝卡这个从未现身过的角色是怎样如鬼影一样缠着众人。
可新版呢?
观众们只见女主对德温特的痴心一片,丝毫不见丽贝卡的死亡对众人产生的困扰。
要知道,《蝴蝶梦》真正的女主是 “不闻其声,不见其形”的丽贝卡,就连片名都是她的名字。
新版不仅没有拍出原著的灵魂,更是本末倒置,弱化了丽贝卡的存在。
不得不提另一个重要的点。
新版《蝴蝶梦》在剧情设定上和老版走了极端,一个往东一个往西。
许多观众也会觉得,新导演应该拍出自己的风格,不要试图模仿大师的作品。
超越前作很难,只能努力创造新的惊喜。
诚然,不被珠玉捆绑住,展现独立的创作性是一件好事。
可是新版《蝴蝶梦》的导演这般极端之举,和原作小说的走向都是相逆的。
原著小说的精髓也是在悬疑的设置和反转的运用,并不是因为希区柯克擅长制造悬疑感所以电影就要拍成悬疑片。
导演拼了命想要摆脱老版的桎梏,却没想自己又踏入了魔改的领域。
把悬疑片拍成爱情片,把令人不寒而栗的桥段改成令人惊掉下巴的狗血戏码。
这也导致了新版作品根本不像《蝴蝶梦》,更像是一部打着名著之名,实则夹杂导演私货的辣眼电影。
>>>>经典就是经典
80年过去了,老版《蝴蝶梦》仍然被观众们奉为影史经典。
而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也是有其原因的。
“忠于原著”是其成功的第一点。
希区柯克并没有大刀阔斧的改动作品的文学性,而是将既定的框架带入到自己的电影世界中。
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原著最精彩的开篇独白,甚至是情节走向的节奏感,都是以原著小说为核心来改编的。
在老版《蝴蝶梦》中,女仆是一个天真纯洁的年轻女子。
不谙世事的她和心事重重的德温特相识,如冰火的碰撞,带给了观众第一层的疑惑:
两个不同阶级的人,是否能够拥有一段完美的婚姻?
女仆的主人话语中藏着刺,提前预告了这段婚姻的走向,给女主敲了警钟。
如此简单的一个开头,不仅带给了观众悬疑感,也放大了角色内心的恐惧。
众所周知,导演对演员的掌控相当重要。
希区柯克在片场指导表演时,告诉女演员,她在剧组并不受人欢迎。
这可吓坏了初出茅庐的女演员,她在整个拍摄过程中都显得极为惶恐不安。
而这样的表演恰好就是希区柯克心中所期待的。
曼德利庄园上下对这位新来的女主人充满敌意,尤其是刻薄的女管家,处处刁难女主。
女演员发自内心的恐惧正是女主在曼德利庄园中产生的情绪。
旁敲侧击,画龙点睛,演员自然的表演给作品也加分不少。
反观新版《蝴蝶梦》,演员们尬出天际的表演,真·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蝴蝶梦》不仅助希区柯克捧得当年的奥斯卡小金人,更是将“哥特情节剧”带到了影坛大舞台上。
“哥特情节剧”是指一部作品集哥特式小说气质及迎合观众情感的情节剧于一身。
原著小说《蝴蝶梦》的整个情节带有“哥特式小说”的神秘气氛,给观众们抛出了诸多问题,需要观众们反复品读后才知真相。
电影在原著小说的基础上,扩充了人物之间的纠葛、爱恨纠纷,让作品更加的饱满生动,从而带动观众的观影情绪。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奥奖提名电影《魅影缝匠》就是深受老版《蝴蝶梦》的影响。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在影片中留下了许多致敬希区柯克的细节。
《魅影缝匠》中,男主姐姐的造型复刻了《蝴蝶梦》中管家的造型。
而她的名字阿尔玛,也正是希区柯克妻子的名字。
男主脆弱敏感的人设和英俊有型的发型,也和《蝴蝶梦》中德温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好莱坞的魔改,停一停!
新版《蝴蝶梦》的失败,某种程度上揭开了当下好莱坞的遮羞布。
电影公司将目标对准了上世纪的经典佳作,通过“翻拍”、“续集”等形式,卖情怀博眼球。
可成片质量呢?
一言难尽。
《东方快车谋杀案》、《小飞象》、《灰姑娘》······
对了,还有前段时间被观众们痛批的《花木兰》。
冠大IP之名,内核却变了味,魔改、乱改,改的四分五裂,改的面目全非。
观众们想看俊男靓女的养眼搭配,于是安排了当下炙手可热的小花配硬汉,却没曾考虑过两位演员是否合适电影角色。
观众们想看演技派飙演技,于是找来了影后级别的女演员做配,却没曾想乱改剧本后,根本没有让人演员发挥演技的空间。
导演和编剧自以为很懂观众的口味,把原本以悬疑为主的故事魔改成一出“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戏码,着实很新鲜很有创意,却毁了原著作品的灵魂。
没有金刚钻,不要揽瓷器活,不懂《蝴蝶梦》的精髓,就不要轻易接下翻拍的重担。
好莱坞的翻拍潮,或许该停一停了。
停下来好好思考,究竟有没有翻拍的必要?
是观众需要,还是商业的产物,目的是为了捞钱?
是致敬经典,还是夹带私货肆意魔改?
观众们愿意接受新意与心意并在的翻拍片,而那些毫无营养的翻拍片真的有必要存在吗?
与其浪费时间在一部烂片上,倒不如再将经典翻出来品味一番。
关掉网飞的播放页面后,表妹立即打开了老版《蝴蝶梦》,图一个心灵上的洗涤。
不禁说上一句:经典啊,就是越品越有味。
越品越让人感慨:有电影真好啊!
文/大表妹
2020美国爱情悬疑片《蝴蝶梦》,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豆瓣评分5.5,时光网评分6.7。
本片不是翻拍1940希区柯克的黑白片,而是改编于同一小说。但由于有经典的希区柯克作品在先,所以所有人都会将二者拿来比较,这是所有翻拍都不得不面临的厄运。
我没看过原著小说,无法评价1940版和2020版哪个更贴近小说,两部电影在故事内容上大同小异,在细节上略有不同。
1940版中男主女主初识是在悬崖边(女主以为男主要跳崖)。2020版男主女主初识是在餐厅里。
1940版女管家最终与庄园一起玉石俱焚,2020版女管家最终跳崖自杀。
2020版增加了女管家假意和女主冰释前嫌的情节,在1940版中没有。
从惊悚悬疑氛围设置上,希区柯克版远胜本片。本片犹如原著小说的流水账,虽然讲述清楚了故事内容,但是平铺直叙,节奏平缓,感受不到希区柯克版的那种压迫感和一波三折的惊悚感,全面始终没能形成有效的悬疑感,男主女主片中和片尾的床戏更显多余。
配乐不给力,没有有效衬托出惊悚感和悬疑感,有些配乐甚至显得轻松和浪漫。
两位主人公的选角,女主的饰演者莉莉·詹姆斯(《灰姑娘》)本就是纯情气质,和角色设定较为贴近,演得也不错。男主的饰演者艾米·汉莫(《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气质不如1940版,缺少了1940版男主的那种忧郁感,艾米·汉莫饰演的男主更像个浮于表面的花花公子公子哥,没有表现出经历过前妻精神折磨和怀揣着前妻死亡秘密的阴影感和忧郁感。
本片并不能说毁原著,因为只要别改编得太离谱,有精彩原著小说做衬底,电影版不会太惨,但与希区柯克的版本相比,导演手法确实是小巫见大巫。本片的豆瓣评分一路下滑,倒不至于差到5.5这么惨,主要原因还是让希区柯克的版本给比的,硬是给比下去了。
有剧透啊有剧透。
依我胡乱的猜测,新版Rebecca之所以是现在这样,也许是受到2017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的启发,也许是吸取了这部片子并不算成功翻拍的教训。创作团队在构思阶段即决定,一定要有创新!一定要跟紧时代潮流!于是,一部披着偶像剧外衣,夹杂着灵异片气息,拼凑了点“电影中的精神病院”元素,还不忘用女权来点缀的四不像就这么诞生了。可惜,不是所有四不像都能震惊四座,比如这部。我看完以后只得又去看了一遍1940版,才好更快的删除新版残留在脑海中的记忆。就好似一口气喝了一杯包装做得精美然而口味实在难以形容的咖啡,吐不出来,只好用再喝一杯老牌子的精品,冲掉嘴里的怪味,让心情也稍稍平复一些。
其实看到预告片的时候,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在能看出来这并不是翻拍的前提下,也还是对片子的品质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没想到,实际效果比预期还要低这么多。画面是美的,取景地是多样的,至少终于能看出来德温特先生多有钱。我能明白导演和编剧们很想创作出一部跟原著和40版有明显不同的作品。可是,有的创新是从地基开始盖一座新房子,有的创新是老房子翻新,仅仅内部重新装修,主体结构不做大的改动。这部新Rebecca就好像是把老房子某些不能拆除的地方拆了之后,又在内部新建了很多小房子,最终建成的就不知道是什么了。看片过程中很多时候我内心OS就是:您这样真没必要啊。
小说Rebecca是一部典型的“悲伤的故事”。三个主要人物,女主,德温特先生,丹福斯太太,从故事开始到结束都没有真正快乐过,尤其德温特先生。而这难以摆脱的不快乐,不是由苦难无边的天灾人祸造成,罪魁祸首恰恰是看上去完美无瑕的Rebecca。德温特先生的内心在识破Rebecca真面目的时候,就已经跟烧毁的曼德丽庄园一样,无法复原。Rebecca之后,他对人,尤其女人,特别是美丽的女人,没有办法再建立起正常的信任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在感情上受过骗、经历过大创伤的人十有八九都这样。走到哪里,遇到谁,内心都是残垣断壁。他不能自杀,也不能背负着Rebecca的阴影单独一人活下去,出于心灵上的求生欲,也渴望摆脱孤独,又怕遇到第二个Rebecca,所以他只会选择女主这样的人——相貌平平,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甚至没有亲近的家人),从气质到兴趣完全没有自带话题、单纯透顶又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女生——过于明显的安全牌。当他对女主表现出兴趣,与其说是新鲜感,更像是漂浮在汪洋中的人突然发现一根看上去能支撑他的浮木,只要这浮木能让他活下去,他就不大可能放手。当然,对女主,德温特先生应该是有一点真情实感的,但那不是爱慕,至少跟他刚爱上Rebecca时的情感完全不一样。我比较愿意相信的可能性是,他想爱,只是Rebecca之后,他没有能力再爱了。我相信女主自始至终都深爱着德温特先生,虽然这爱中也夹杂了其他成分。她之所以获得不了她应得的幸福感,就是因为“他到底爱不爱我”,“他到底更爱我还是更爱Rebecca”,“他究竟为什么要跟我在一起”这些问题,没有不可动摇的答案。恋爱中的人,抱有太多疑问的那个,总是不太幸福的。德温特先生跟女主在一起之后,疑问大概少了很多吧。可是笼罩在他身上的阴影一天不散去,任凭女主怎样爱他,他都不可能轻松享受新恋情的快乐。
那么影片开头用了十多分钟来展现德温特先生跟女主各种浪漫各种缠绵的意义何在?是想说明德温特先生确实!绝对!真的!对女主一片真心一片痴情吗?且不说德温特先生有多么难以忘记Rebecca以及她对自己的折磨和伤害,只说Rebecca的死因,电影中是失手,小说中是有主观上的企图,不论哪一种,如果一个男人跟自己死去的前妻之间有这样的“孽缘”,然后又如此热烈、全心全意、毫无思想包袱的投入一段新恋情中,这好像只会更加说明男人有问题?40版的德温特先生在跟女主约会过程中经常会有喜怒无常的表现,一方面让观众和女主好奇,他到底经历了什么?一方面也让观众和女主都不太确定他对女主的心意到底是怎样。而新版中的约会阶段,只要没有出现能够明确提醒德温特先生Rebecca曾经存在过的事物,他就跟任何没在爱情上受过伤害的高富帅角色没区别。不是说他不配再次获得快乐,而是他再怎么希望去爱女主、爱生活,去重新开始一段新的人生,都不大可能轻轻松松的将Rebecca和她代表的过去抛在九霄云外。
为德温特先生的“真情”正名之余,编剧们也不忘紧跟时代步伐,从女权主义出发,借丹福斯太太之口,向Rebecca表示“同情”——我只能希望他们不是想表达羡慕或崇拜——于是这句台词出现了:
Excuse. Me.
但凡一个女人在不坑蒙拐骗、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无论有没有美貌、财富、才华,她要恣情纵欲的生活,那都无可厚非。可Rebecca的所作所为真的配得上这句台词吗?她之所以要跟德温特先生结婚,无非是看准了他把家族荣誉看得比其他一切都重要,无论如何都不愿闹出丑闻,她婚后恣意妄为的生活,全部建立在要挟成功的基础上不是么。退一万步说,在自己有个正人君子做丈夫的同时,拥有很多男性友人,其中包括自家亲戚,这都不管吧,都不作为评价人品的标准了吧,但潇洒的前提不能是捏着别人的痛处/短处吧,不能抱着明知有人会付出真心,“我”偏要任意调戏的态度吧。Rebecca的设定意义就在于塑造一个虚伪到极致又极富诱惑力的人物,她可能没有对任何人付出过真心,包括丹福斯太太。真有必要搬出女权为这样一个人物的非正常死亡抱屈吗?即使这句台词跟女权一点关系都没有,仅仅是为了体现丹福斯太太对Rebecca的爱已经扭曲了她的逻辑,放在这里不但混淆是非,也显得画蛇添足了。
新版把丹福斯太太改编成话多表情多,表达欲特别强烈的角色,我也不明白编剧的用意是什么。丹福斯太太原本对女主冷冰冰的态度,让讨好型人格的女主一度纠结“我想跟她做朋友,可她是不是不喜欢我呢”,但新版中一颦一笑都明目张胆的告诉女主,“我就是不喜欢你哦,你可比不上Rebecca”,完全没有留给女主怀疑的余地。对一个特别渴望别人认可、特别希望自己能让别人感觉好一点的人来说,别人一出场就明确表示,她不喜欢自己,别费力气了;跟天真的去讨好别人,结果一番努力过后别人终于肯定自己的怀疑,“对,我不可能跟你做朋友了,因为你比不上Rebecca”,哪个来得更痛苦?反正如果是我的话,我肯定选后一种。
影片最后,丹福斯太太跳海前对女主说,Rebecca是她唯一爱过的人,也总算是在电影版本中挑明了她对Rebecca确实有同性之爱。至于跳海,而不是在曼德丽庄园中葬身火海,大概是编剧们想把她的结局做得跟Rebecca的有相似之处,好像是她至死也要追随Rebecca一样,这似乎是新版当中唯一一处还算说得过去的创新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导演对剧情上的创新还不满足,对Jack Favell的人选和角色设置也大胆了起来。正当我在纠结本片女主跟喜宝,哪一个的选角更不合适的时候,发现这位绝对胜出,其他人望尘莫及:
就算头发、皮肤不用贴合原著了吧,“高大、魁梧”也不要了么?这跟Armie Hammer是选反了吗?不是攻击演员本人啊,只是说他外型、气质特别不合适而已。
抱歉,没有办法尽量客观的评价这个人选,因为我对George Sanders先生滔滔不绝的热爱就是从看了40版的Jack开始。Sanders先生的Jack出场2分钟不到,从说话声音、语气到表情、举止,都说明这个人物非常清楚如何精准的在不同异性面前运用自己的魅力,同时保持必要的礼节,避免任何尴尬的场面。他并不英俊,但至少看上去风度翩翩,跟Rebecca一样,极富诱惑力。新版Jack的两撇小胡子着实加重了猥琐感,出场30秒就有不必要的轻浮举止(戳了一下女主肩膀),再到后面跟女主骑马(女主会答应一起骑马这点也很让人不解)时动手动脚,基本上就是段位较低的流氓无疑。这样的人能获得Rebecca的青睐,我理解不能啊。
真有点心疼Kristin Scott Thomas, Keeley Hawes和Ann Dowd这三位用演技“围剿”男女主的实力派中老年女演员。不过也亏得是她们三位,不然像这样把“无中生有”当作创新的导演和编剧弄出来的新版,我大概也没有十足的耐心坚持看完。这里要格外提一句Ann Dowd女士的表演。本来我是为了看Kristin Scott Thomas的丹福斯太太才看的这片子,没想到被她饰演的Van Hopper太太闪到了眼睛。新加出来这么一句粗俗的台词也被她说得有腔有调还不破坏人物设定,厉害。
先来看一组镜头:
宾馆,金发小妹一路小跑上楼,敲开一扇门。
小哥开门后,两人一番迷之对话:
男:“我知道了,你别哭,让我想一下。”
女:“我不能在这里待太久,她在楼下等我。”
猜猜看,这两人的对话场景是什么?
A、偷情被抓,小伙手足无措。
B、女孩早恋,老母亲捉J在床。
C、热恋情侣临别,互诉衷肠。
开动你的小脑瓜,条姐现在公布答案:
穿懒汉衫的小哥是富翁,右边的金发妹是他对象,楼下是金发妹的雇主,所以……
答案是C!
一段爱情戏,富翁如此不淡定,姑娘跟怀胎二月怕渣男跑路一般。
这……确定是爱情戏?
更猜不到的是,这部看起来讲述潘金莲与西门庆的电影,竟改编自希区柯克的经典悬疑片《蝴蝶梦》。
作为希区柯克进军好莱坞的首张答卷,《蝴蝶梦》让观众看到了希区柯克隐忍下的才华。
在第13届奥斯卡颁奖礼上,《蝴蝶梦》以11项提名领跑,最终斩获最佳影片、最佳摄影两项大奖。
虽说大制片厂对《蝴蝶梦》提出了许多意见,限制了希区柯克的发挥,致使希区柯克极为懊恼:
“故事老套,缺乏幽默感,这片根本不是我的风格。”
尽管如此,《蝴蝶梦》不仅让小成本电影登上最高领奖台,还开创了独属于悬疑电影的黄金时代。
新版《蝴蝶梦》除了根红苗正,几位主演也是强卡司级别。
饰演富家公子德温特先生的,是出演《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男演员艾米·汉莫。
扮演“灰姑娘”一角的则是莉莉·詹姆斯,之前她也曾出演过迪士尼真人版《灰姑娘》。
虽然阵容靠谱,但你既然翻拍,翻拍的还是大师的作品,这事儿本身就不可能靠谱。
PS:建议看过新老任一版本的读者继续观看,否则你将受到条姐迂回闪电式的剧透。
女主是个仙杜丽娜式的人物。
出身贫寒,跟在富婆身边当女伴,顺带赚点零花钱。
而且富婆对于小姑娘来说更像是驴友,还是很富很富的那种。
今天到法国蒙特卡罗吃牡蛎,明天又飞到纽约钓小开。
一个转身,她碰到了那个让她一见钟情的小哥哥——
拥有全英国最豪华大house曼德利的鳏夫,德温特先生。
于是,女主麻雀变凤凰。
在经历了一段开头“东窗事发”的闹剧后,两个人开开心心跑到曼德利庄园,没羞没臊地过生活。
说起两位主演,套用网友的话来说:
刚气十足,新时代好少年,唯独少了那份富翁和贵妇的高贵与典雅。
莉莉·詹姆斯真的只适合演灰姑娘,至于穿上水晶鞋后的公主扮相,还是透着一股伦敦二路汽车的村气。
虽说出生在英国,但莉莉在片中更像是一个美国移民,处处显露着她那副人往高处走的投机心理。
老版琼·芳登就不一样,身上有股与生俱来的典雅气质。
前期的她唯唯诺诺,没见过世面,胆小怯懦;
之后来到庄园,她也是林黛玉那种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生怕出了洋相。
尽管如此,人家还保留着贫寒女生的清纯,最起码不土。
艾米·汉莫绝佳的高冷范儿,并没有在片中显露出来。
1米96的大高个,让他看起来不像是一个英伦贵族,而是一个乳臭未干、不食人间烟火的二愣子。
女的精气有余,但贵气不足;男的呆气有余,但雅味不足。
好在唯一能让条姐感到安心的,是扮演管家丹福斯太太的演员,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
这一角色算是还原度最高的。
首先是演员克里斯汀高贵而不失阴森神秘的扮相。
镜头多为仰拍,打光上多呈现出她的颧骨以及面庞的棱角,展示其不易亲近的性格。
其次是咄咄逼人的行为。
自从女主进了庄园,丹福斯太太满脸写着“不欢迎”三个大字。
丹福斯太太是一座孤岛,一个鬼魅般的存在。
在她眼中,只认一个主子,那就是曼德利的前女主人,德温特先生的前妻——
丽贝卡
几年前,丽贝卡因海难而死,但是她还是衷心于那个亡魂,甚至比德温特先生更像是庄园的主人。
但是,克里斯汀的优点仅属于克里斯汀,至于影片,条姐还是觉得寡淡无味。
老版里的女管家,三番五次陷害女主,可就是不说明原因,这也为影片蒙上一层暧昧感。
到了新版,导演生怕观众看不明白,一个劲解释幕后黑手就是她。
这不是我心中美国电影协会“影史上TOP100坏蛋”第38位应有的样子!
而且,受到女权运动的影响,新版丹福斯太太与丽贝卡的关系也被魔改得面目全非。
老版丹福斯太太留守的,是贵族的高雅,哪怕丽贝卡是一个心肠歹毒的女人(涉及以阴谋结尾,此处点到为止)。
她捍卫的是英伦封建贵族制度,一段华丽丽的美梦。
新版中,虽说结尾那把火也放了,可丹福斯的死亡地点不在具有阶级象征的庄园,而是在象征丽贝卡之死的大海上。
所以丹福斯的死,就少了一层守护封建阶级的味道,而完全成为老佣人不忘主人后的“殉情”。
真不是条姐乱用词,看看丹福斯太太跳崖前的话:
如果老版是对于女主人的崇拜和迷恋,那么新版直接就是那啥——
“双姬恋”万岁!
除了演员选角上的失误,以及人物关系的魔改,关于老版的主要矛盾,新版《蝴蝶梦》也未能继承。
大矛盾方面,老版讲的还是前任阴影。
女主总觉得德温特先生忘不掉前妻,所以才对自己不亲近。
而德温特先生之所以不亲近女主,是因为自己被一桩凶杀往事牵绊着。
同时,大矛盾产生出两位主人公的小矛盾:
女主只要一去海边,德温特先生就大发雷霆。
女主受陷害,穿着前妻的衣服参加舞会,德温特先生又是一个二踢脚。
而新版只讲了一件事:
贫家女挤破头想进豪门的狗血玛丽苏桥段。
毕竟女主成天受欺负,还被富婆开了个酒会专门嘲笑她的出身。
想表现阶层矛盾,没问题。
老版中,富婆只要一个眼神,还有德温特姐姐在人前人后对女主的不同讨论,就足以看出女主身份的卑微。
需要大张旗鼓地搞一出牌局的戏来表述这一细节吗?条姐觉得这恰恰是导演功力不够的体现。
另外,老版展现的是德温特先生的焦虑,而新版里只要一遇到事,男女主就吵个没完。
这就在暗示观众:两个人不是被丽贝卡的阴影消磨得没了爱意,而是压根就没有爱。
出事儿了,更多是情感不和的抱怨,而不是你情我愿的迟疑。
对于结尾的改动,更是很多影迷最不能接受的事。
老版丽贝卡的死因是一不小心死在了男主的面前。
原著写的是德温特先生杀死了丽贝卡,但因当时拍摄时间是1940年,那时候正巧是“海斯法典”审查制度的高潮期。
迫于审查压力,希区柯克不得不把“杀妻”行为改成妻子误打误撞下的自我死亡。
但新版又回归了原著的设定,是丽贝卡逼迫德温特先生开枪打死自己的。
而且在一系列调查后,德温特先生洗脱了“杀妻”的罪名。
到底有没有给杀妻行为洗白的可能?这一点,条姐暂且不说。
暗示完丹福斯太太才是最懂丽贝卡的人,可结局又来一个大反转——男性在毁灭女性后依旧能逍遥法外。
不得不说新版《蝴蝶梦》有点又当又立的味道。
情节上再怎么变动都没事,但唯一不能忍的是,新版没了老版的立命之本——
悬疑性
老版《蝴蝶梦》主打的还是阴森的氛围,以及悬疑色彩。
德温特先生对丽贝卡的秘而不宣,埋藏杀人回忆的废弃小屋,以及女管家丹福斯太太的步步紧逼,都佐证了希区柯克在悬念设置上的用心。
比如片中经常出现的R,就是最早的麦高芬。
丽贝卡是个贯穿始终的人物,但没有露一次面。
反而是象征她姓名首写字母的R,如幽灵般频繁地出现在镜头前。
她就是要利用自己的死,设局陷害德温特先生。
新版的问题就在于,它把悬疑变成了纯粹地说故事。
所有的影像符号,全部变成由情节推动。
比如老版中关于丽贝卡表兄的出场,就用一扇窗来阻隔,暗示他与女主不在同一世界,而且这一外来人会对女主的幸福构成威胁。
至于新版,窗户的意象直接被拿掉,两个人就这么简简单单地碰面了。
时不时还来个旁白+MV式镜头,郭敬明都不这么拍……我估计。
80年前,是一曲关于往日幽灵的畏惧。
80年后,才成了一段贫困少女的蝴蝶梦。
技法都不缺,只是缺了一个原创的故事,和精妙的细节铺成。
早知如此,那个80年前的幽灵,还不如让它继续沉睡的好。
我理解为啥Rebecca(2020)会分低。比起改编电影,它更像同人文:《土妹雄起救夫记》。
新版把原著番位给换了,叙述者成真女主了!
原著最迷人的设定:女主•无名工具人&丽贝卡无处不在,都有点被抛弃的感觉。
镜头牢牢地对准我们女主,让我们观察她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内心感受,几乎要和她成为朋友了,甚至有跟女主同仇敌忾的阶级感,见到“永远幸福快乐地”结局露出姨母欣慰。
其次刻画丽贝卡也太不走心了…普通言情小说男主的绿茶白月光啥存在感这部就啥存在感。个塑料红裙背影幻象是什么啦!小说里描述丽贝卡作为女主人伏案回信我印象可太深了,以至于我在动森摇到古董书桌心想:噢丽贝卡的桌子!
其实这最可惜的一点是令丹福斯夫人对丽贝卡的obsession有一点…就是容嬷嬷对皇后的死心眼子地忠心耿耿。就好像她这么喜欢丽贝卡是因为她俩本来关系就好,而不是丽贝卡这个女人会下蛊。
(现在回想起来,对比书里男人们对丽贝卡的痴迷和丹福斯对于丽贝卡的痴迷,可以得到一种对女性价值的真正认可的反思。)
……总而言之新编在立意上就感觉…好像暑假快结束了百度出来的读书报告啊。
但是,坦诚地说,我还是挺喜欢这个电影的。可以打7/10。因为我真的喜欢看浪漫爱情小言片(噫。
主要还是我可能变得太俗了,已经完全可以和平凡而挣扎的女主共情。所以在一个霸总爱我的故事里,女主通过自己知识储备和死磕精神救了老公,实现了简·爱式灵魂平等,这还不喜闻乐见吗!
(顺便我其实很喜欢电影里每每暗示男女主好上是因为性生活和谐,显得非常现代凡人之爱,远胜封建贵族之爱)
如果从爱情片(而非惊悚片)的角度看这部电影,还是很美的。我也很喜欢女主坚持穿各种粗糙的毛衣/西装外套走在古堡里,有种“旧社会sucks,现代化 rules🎤”的自豪感。
总而言之就是:这部电影很俗,偏偏我就好这口!
我对拍摄手法也不挑的…不过它的确就是老老实实地照着剧本拍。有的时候能感觉到导演对技术组描述:我希望这个画面做出来是这样这样这样的。然后剧组赶了几个版本出来,导演说:行吧在Netflix上播够了…
表演有些地方的违和感不知道是Lily James演得比较糙,还是女主犯起蠢就该是这亚子…(开篇在电梯里撇嘴[白眼]那下令我昨晚直接退出)
当丹福斯出现时我:噢这是那个谁谁谁!葬礼上的死亡那位!
然后马克西姆的姐姐出现,我:哦对不起刚刚认错了她才是葬礼上的死亡那位。(分不清英国女演员😔)
哦对了丹福斯最后跳海而死的改动简直可以作为“多此一举”的例句。
以及,试问现在谁看见Armie Hammer老牛吃嫩草,不会一声长叹,怀念那个夏天呢。
不知道翻拍蝴蝶夢的意義究竟在哪裡。
本來就是部三流言情小說,要不是希區柯克的獨到眼光和神手,根本不可能傳世。希胖的充滿神秘感的光影鏡頭,反映的是女主視角而非現實,空曠幽暗的大宅子、舉止詭異Danvers夫人和魅影重重,包括神秘而無處不在的Rebecca,都是女主內心恐懼和孤獨的心魔。
但新版學了唐頓莊園帶起的壞風氣,但凡拍有錢人,就一定要事無巨細地展現貴族生活全景,上下樓的分別與互動,尤其是僕從的專業嚴謹。這就把希胖女主視角的那層紗給徹底撕下,不再是由內展現女主的主觀視角,而是從外關注女主言行,導演殘忍的鏡頭把女主的問題統統暴露:沒有能力當莊園女主人、夫妻溝通障礙以及對前一任的嫉妒心,於是沒有了恐怖,只剩下尷尬。Mrs. Danvers的挑撥離間竟然有了宮心計的味道,女主發現老公其實並不愛Rebecca,就突然一片晴朗改頭換面成了堅強後盾。
這不是把原著短板暴露在觀眾面前麼:不過是一部三流的言情小說。也只有希胖才能獨具慧眼從這麽一堆垃圾中,找到合理地放大小說中的恐怖氛圍,女主角心中的疑慮和驚恐,這種完全從女主個人感受的出發點,也淡化了情節中狗血和不合理的部分。
為了迎合時代,女主的人設在新版裡面也不能像希胖的版本中那樣,一個單純地等待拯救,還被當小女生對待的傻白甜,所以新版的女主也有了更多主動性,可是卻顯得更莽撞,本來這個故事的女主角就是看不見的Rebecca,從希胖版本中一個神秘的,但蛇蠍心腸的美人形象,變成一個獨立的,自由不羈的形象,不是更能體現女性角色的閃光點嗎?放著希胖已經指明的路不改,偏偏要在本身就定位很失敗的女主身上下功夫,真是捉錯用神,注定整部戲總結下來,就是看得讓人尷尬癌都犯了。
P.S.德語音樂劇《Rebecca》在忠於希胖的基礎上,透過音樂讓Rebecca的形象更stand out,算是我認為很不錯值得借鑑的改變。
服了 这是屌丝逆袭的电影 看前面一直以为是一部灰姑娘无法融入豪门最后被恶毒的女管家逼走的故事 结果一转就变成了灰姑娘强势逆转逼死恶毒女管家 成功将豪门变为屌丝的故事 牛逼
莉莉·詹姆斯和艾米·汉莫的组合实在太惨,这俩可怜的娃就像被琼·芳登和劳伦斯·奥利弗两尊昔日高耸的幽灵困扰着一样不知所措,一位好似头盖骨过薄、腿过细、一直不停打摆子、极易受惊的吉娃娃,另一位则像榆木疙瘩、没脑子、只会深邃大眼眶的电线杆,这版和希胖版对比起来,惟有“翻新”之下,依旧承受着过去奥斯卡BP的诅咒,才有点文本外处显露的“文本”内的意思。
没啥可说的,就是这个海报,amhm下一秒就能把背叛红军的莉莉詹脑袋拧下来
恐怖氛围营造的不如希区柯克,但感情的描写更细腻。
艾米不适合这个角色,他的外形就是受过良好教育,有运动习惯的中产阳光男,他不像是个来自阴郁庄园家族古老的情伤男子。他看上去不脆弱,不压抑,不需要被拯救,他傻呵呵的只需要被撸一把头毛。
Oliver你如果当初留在意大利,现在还跟Elio在一起,那你得多开心。但是当初你要回去做异性恋,这下你先后娶了两个好像也都没有多开心,所以还是听从自己的内心回意大利吧。
知道必扑无疑,但本着对Ben Wheatley的真情实感竟然直到点开前都还在期待什么。色调撑得太过饱满,男女主角动不动的怼脸怼身体拍突出“美艳动人”/“风流倜傥”等固化角色标签。有些时候只感觉两人仿佛双双落选《五十度X》试镜后,知耻而后勇洗心革面证明自己可以胜任,硬把情爱寓言拍成咸湿痴缠的小电影。恐惧和紧张被消失殆尽,填满的全是对性感、浪漫的浅薄想象…几个月后,面对《第一炉香》里的马思纯和彭于晏,会不会也是相同的感受啊。
上来就是玛丽苏,突然就搞惊悚,尴尬的台词,人物平的跟纸一样,2小时绝对是史诗级煎熬,要不是玩着游戏再加上跳场景,这个破电影绝对看不到结尾。一分给形式,好赖它是个影视语言成熟的电影。如此空洞的片子今年头一个,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怎么看都是美国贵族,也从没见过贵族会这么直白的对话,吴亦凡附体一般,烂到恶心。
我不管,男主太帅了我要为他加一星,哈哈哈哈哈哈😂
男主太年轻了,才发现lily走路的姿势怎么这么奇怪。keeley要是镜头多点就好了,她可真美
Rebecca本是希区柯克电影里我最喜欢的一部。Lily James毫无任何风情,被男人爱上的迷惑程度不输隔壁巴黎艾米丽。Armie Hammer的问题是像个扛沙包的劳工阶层,总感觉他的西装是G2000买的。Kristin Scott Thomas演管家夫人这个选角还不错。
没有看过胖导版,无从比较。感觉不错,摄影和音乐很棒。评论都在寒碜女主,我挺喜欢,有心机的小精灵,想看看她的其他电影
这版唯一的优点就是管家对Rebecca的爱不那么隐晦了
前半部分尚可称为温吞,后半部分则彻底滑向平庸与混乱的桎梏,全然不见Rebecca半点痕迹。Lily James还可以解释为表演被角色拖累,Armie Hammer则难以狡辩他的无趣(没有半点个人魅力的木头桩子),在角色塑造和表现都更有深度的KST面前,这二人组合简直一无是处。
❶老版已经“剧透”故事情节,这回看的是新版如何利用现代条件营造惊悚,如果有额外的呈现,那就更好。❷作为彩色片,没放过“玩弄”光色的机会;❸CGI最明显是用在了噩梦,我挺喜欢的;❹女主人前期笨拙得惹人厌,而老版则有让人共情的无力、无助;❺女管家的压迫感不如老版,最后跳海也不如葬身庄园火海来得震撼。(她替瑞贝卡找补纯属强词夺理,当着洁身自好的老公乱搞男女关系······是享乐的权利?明显自我审查过度,向舆论环境讨饶);❻案件审理过程拖沓。
lily james 的演技,怎么说呢,开头几分钟的戏让她愣是演成了富家大小姐被迫下基层体验大众生活的感觉,全片眼睛好像就没睁开过,建议可以和AB的瞪眼大法均衡一下;锤子,还是那个锤子,演的也是个锤子,体态表情整一美利坚油腻中年煤老板。全片就只剩Kristin,木得表情,只一个眼神就满脸是戏。。。这部片子成功让我第一次质疑究竟是演员木头还是导演无能。。。
男女演员虽然都是大户人家出身,但是全然没有了贵气和神秘气息。
导演,你不能因为自己胖,就认为自己是希区柯克转世啊;男主,你不能因为自己和Sir. Laurence Olivier差不多帅,就能当英国大庄园的老贵族;还有可怜的女主,不能因为你演过 灰姑娘,就认为自己是辛德瑞拉,你真的比较像琼·芳登的粗使女佣,和庄园里那个粗壮有力的水管工天造地和😂
女管家选她演太棒了
Lily James和汉莫锤都是满满的阳气十足、杂念勿近、我即是我的21世纪阳光新青年气质,实在不适合Rebecca这个阴郁诡秘的故事。看片的时候脑子里一直浮现Joan Fontaine小鹿一样忐忑的眼神,还有Laurence Olivier冷峻贵气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