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高中趴在桌上看了一部短篇科幻小說「時尼的肖像」久久不會忘記。2011年2月,「本傑明巴頓奇事」將小說的內容展現在眼前。2022年2月,「珍妮的肖像」這部1949年的奇幻電影讓我覺察出這大概是那部科幻小說的靈感來源。1920年,莫迪里阿尼在與珍妮結婚的前夕死於車禍。這一段瞭解的經歷有點時空錯亂的意味,正應了故事的元素。細看49年片中的女主角,真的很像莫迪里阿尼筆下的珍妮—一種永恆♾憂鬱的美
系列之前的文章可以点击:奥斯卡最佳视效影片系列
8.0/10
《珍妮的画像》是一部带有奇幻色彩的爱情片,虽然其获得了第二十一届奥斯卡的最佳黑白片摄影与最佳视效奖,本片却因为其对于时间与执念过于晦涩的展现而未能取得足够理想的票房成绩。
在我看来,本片讲述了一个挺美丽的爱情故事,用当下的类型来框定,大致是穿越时空的恋爱题材,但抛去这些不连贯时空所带来的阻塞后,你能看到的就是一对彼此追寻,又若即若离的恋人,他们耗尽终身去追逐或是等待,只为留下最美丽时刻的一张画像。
剧透预警
埃本·亚当斯是一位落魄的画家,他的画作并不受人欣赏,1934年的一天,他在曼哈顿中央公园遇到了一位名叫珍妮的小女生,他有些古怪地发现珍妮自认为所处的年代要更早一些。这之后,亚当斯时不时会撞见珍妮,每一次见面,珍妮仿佛就成长了一些,而他也慢慢迷恋上珍妮,并开始创作珍妮的画像。
随着珍妮的长大,她也经历了很多事情,她在某一次作别亚当斯后迟迟不再出现,亚当斯便前往珍妮上次说要造访的灯塔,两个不同时间流速的恋人,终将在此交汇。
与其说本片描述了一场时间线有所错差的爱恋,不如说本片聚焦的是这种求之不得爱情所诞生的迷恋情怀,影片以男主的自述开始,并时时穿插着他的内心活动用以推进剧情,这便是在漫长的等待中所酝酿的期待与爱恋,而这种令人纠结的惆怅最终变成了那张著名的“珍妮的画像”。
而如果我们关注珍妮的时间线,她亦在等待着每一次与亚当斯的会面,她想着要赶紧长大,因为只有时间能消弭每一次分隔的寂寞,而在最后那一次短暂的交会后,她继续快马加鞭地向前,最后停在了某个时间点,等待着年轻亚当斯的造访。
本片如果细抠时间的逻辑或许还有些许漏洞,但这并不妨碍它讲述了一个很美丽的故事,时间并不是连续而自洽的,影片开头就用男主的口吻告诉我们,时间并不单纯向前,时间可以被弯曲,而过去现在与未来亦能同时伴我们左右。
关于电影剧情我们就先谈这么多,接下来进入视效时间。
首先来说一下本片最有特色的绘景部分。
本片的特效理念并不是大开大合的场面,而是在很多场景上运用了绘景等手段,营造出更为美丽的观感。
影片的开场就是两组大气的纽约市绘景,这两组绘景都是在城市绘景前加入云雾特效,第一幅的效果还有所欠缺。
但第二幅的呈现效果便非常棒,优秀的绘景中甚至描摹了云层透射下的光芒,我们仿佛真的看到了云雾之下清晨的纽约一般。
本片在背景上大量运用了绘景的手法,珍妮和亚当斯聊天时远景里的修道院以及亚当斯阁楼的窗户外的城市风景显然都是绘景。
另一个绘景的重要场景便是珍妮第二次出现的场景,她这次出现在了曼哈顿广场,并与亚当斯滑冰,我们可以从现存的绘景图片中得知这个场景绘景的部分何在,同样,这组镜头中的光影也非常美丽动人。
本片其实有在纽约等城市实拍,但我猜测实景拍摄受到不少限制,天气条件亦很难达到如影片展现出的那种“明媚清晨”的质感,于是不少场景都有了绘景的参与。
片中还有一处绘景是灯塔桥段中,螺旋楼梯只有有人的一部分是真实的,背景自然也都由绘景替代,这段就不多说了。
相比于绘景部分的精致,本片在不多的微缩模型的布设上就没有那么惊艳了。
微缩模型主要集中在灯塔海浪的高潮部分,这段场景由绘景+微缩模型+部分实拍完成,微缩模型主要是是灯塔,小船等场景,配合慢放的海浪营造出风暴的景象,但是这段执行得并不完美,暗色的场景让分辨率很差,就更彰显出微缩模型的粗糙了。
实拍的部分也有,比如下面这个图,看来当时还是搭建了比较大的场景用来造浪呢。
本片总体而言是一部黑白电影,但是在灯塔风暴的高潮阶段和片尾呈现珍妮肖像的部分,都引入了色彩,尤其是珍妮画像采用了彩色(风暴镜头是绿色单色的),大概是想要强调本片这幅最为重要的画作。(虽然,这幅画并没有我们预期的那么神奇)
本片在画面呈现的另一个巧思就是在场景切换时向镜头中增加纹理感,让观众有一种观看画作的感觉。
本片还有一点略花心思的地方,那就是展现女主的成长。毕竟按照电影设定,珍妮出场也就是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但等灯塔相会之时,珍妮怎么说也有30岁左右了。
这种情况或许本应找小演员来扮演童年珍妮,但不知出于何种原因,片中从小到大的珍妮形象都是由詹妮弗·琼斯扮演的。
在1948年这个时代,显然没有如今的特效减龄,于是影片便通过服饰,行为与(尽可能的)化妆来展现年龄的更迭,只可惜,效果并不能让人满意。
当然,这也不能苛责什么,我突然想到《瞬息全宇宙》里杨紫琼也直接扮演少女时期的自己,刘晓庆的《武则天》也从小扮到老,一个演员扮演各个年龄段的自己在电影史中也不是一件稀罕事。
尽管如此,在影片中珍妮小的时候,剧组还是通过借位的方法让珍妮变得“袖珍”了一些。下面这个图中,亚当斯应该比观众以为的更靠近镜头,近大远小之下,亚当斯显得更大,珍妮就显得更娇小。
这般手法之后在《指环王》,《霍比特人》中被发扬光大,甘道夫坐前景,霍比特人坐背景,以视觉欺骗的手段营造了大小错差。如果你细心对比一下,会发现《珍妮的画像》中的这一幕同《指环王》的这个镜头连角度都有异曲同工之处。
两人并肩行走时,身高差也比之后珍妮长大时要大,我估计是亚当斯穿了垫高的鞋或是他与珍妮行走的平面有高度差,但电影并没有拍脚,两个人身高的参差便只能留作猜想了。
这个奥斯卡最佳视效系列,与其说是一系列影评,不如说是我的观影笔记,这些曾经闪耀在电影特效史的作品,很多因为年代久远而变得无人问津。我写这些观影笔记,主要出于对古早视效史的兴趣,若是有对于特效史感兴趣的人们,不妨一起讨论一下。
参考资料:
//nzpetesmatteshot.blogspot.com/2011/05/portrait-of-jennie-clarence-slifer.html
//en.m.wikipedia.org/wiki/Portrait_of_Jennie
有的人会说,它充其量只是一个波西米亚人和一个悲惨小女孩的故事。但就像那幅画一样,它是一个伟大的爱情故事,是我们和自己的才能相爱的故事。
明天和山海,风云做朋友,拍了很多神秘的自然风光。好像他们就是永恒的化身。所以开头和结尾那么像创世纪。
The old lady in the gallery,就是他的先知。
我喜欢导演和他的团队传递出来的概念,就是我们其实一无所知。不知道这是不是爱尔兰人信仰的东西?
总之你看一次,就会赚你一次眼泪。
ps原著在70年代末就由周煦良翻译过,真的很期望读到。
作者:Gem Wheeler (Little White Lies)
译者:csh
译文首发于《虹膜》
《珍妮的画像》应当是一部悲伤的电影,从许多层面来说,它也确实如此。这部影片的故事,围绕着一个女人的悲惨命运,她注定要在一场猛烈的海上风暴中消逝。影片的主角是一对恋人,在大多数时间里,他们都与彼此分离,但偶尔会有一些奇特的时刻,让他们聚集到一起,度过短暂的幸福。在那些更为平静的时间中,这部影片传达着失落与悲伤的情愫,以及孤独带来的阵痛,上述的所有元素,都要归功于那些杰出的演员贡献的精妙表演。
这部影片改编自1940年罗伯特·内森所写的同名小说,它也是威廉·迪亚特尔的导演处女作,于1948年的圣诞节在纽约市举行了首映。第二年的四月,这部影片在美国进行了公映。在第一轮放映时,这部影片在票房上失败了,但是,它在评论界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这部影片在1950年重映时,采用了一个更为愤世嫉俗的片名《海啸》,但这一次的票房也没有很理想。
这部作品的制片过程充满了艰难险阻,影片原先的作曲家伯纳德·赫尔曼在与制片人大卫·O·塞尔兹尼克产生大量争论之后,被新的作曲家迪米特里·蒂姆金所取代。摄影师约瑟夫·H·奥古斯特在1947年的死,对于这部影片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的工作被一位未署名的摄影师李·加尔姆斯完成了)。最终,《珍妮的画像》的制作成本和拍摄时间大幅超过了原先的计划,这也导致了塞尔兹尼克职业生涯的终结。
不难理解,这部诡异而忧郁的影片,在最初上映的时候并没有找到自己的观众。任何一位期待那种直截了当的情节剧的观众,都会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感到失望。在浪漫的表象之下,《珍妮的画像》是一场深入的冥想,涉及了激情、成就以及艺术中蕴含的改变事物的力量。
在1934年一个寒冷的冬天,风景画家艾本·亚当斯(约瑟夫·科顿饰)通过贩卖他那些平凡的画作来谋生,而他也引起了艺术品经销商斯宾尼小姐(埃塞尔·巴里摩尔饰)的注意。她与其说是被这个年轻人所打动,不如说是被他那些死气沉沉的作品所触动。她认为,如果艾本能够找到正确的灵感,他的名字一定能够载入史册。
一天,艾本与珍妮·阿普尔顿(珍妮弗·琼斯饰)偶然相遇,这彻底地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这个迷人的年轻女孩,喋喋不休地谈论着她的父母和朋友,她提及一些早已消失的纽约地标,这令艾本感到有些困惑。她很快便消失了,留他一人迷惑地呆在原地——不过他们之后还会见面的。每一次他们在路上相遇的时候,她就会长大几岁,并最终成为了一位光芒四射的女人
珍妮与艾本第一次见面时,她唱了一首令人难以忘怀的歌曲(这部影片的配乐基本由德彪西的作品构成,这首歌可以算是赫尔曼留下的唯一贡献),这首歌宣示了这一角色的神秘性:「没有人知道我来自哪里,但一切事物都要去往我的归宿。」艾本探索着她背后的秘密,但最终令他震惊的是,他爱上的这个女人,早在几年以前就丧生于一场可怕的海上风暴之中了。当她走向自己的终结时,艾本不顾一切地想要拯救她,但命运似乎注定要让他们遗忘彼此。
珍妮弗·琼斯——这位总是被低估的演员,在这部影片里奉献了最为精彩的表演——与不幸的珍妮同样耀眼。在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少女的那种可爱的笨拙,以及成年女性的那种困惑感,可以说,珍妮和她那位艺术家情郎一样复杂。珍妮不是一种理想化的投射,而是一个充满活力、有血有肉的女人。这种对于失落之物,以及漫长过去的渴望,似乎困扰着所有艾本身边的人,他那位爱尔兰出租车司机朋友古斯(大卫·韦恩饰)就是一个最为突出的例子。在艾本身上,我们可以同时看到敏感性以及被压抑的激情,这种特点被约瑟夫·科顿诠释得淋漓尽致,这让他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欲望对象,就像他那位不幸的爱人那样。
然而,这个故事的关键,在于它真正的「主角」,我所说的这个角色,并不是那两个显而易见的男女主角。正是在艾本与斯宾尼小姐会面之后不久,他见到了珍妮。当这两个人在中央公园相遇的时候,他回头发现斯宾尼就在他的身后。在故事的关键时刻,也是他这位年长的朋友、这位赞助人,找到了珍妮的围巾。这条围巾被艾本当作是护身符,也被他用来证明这段不可思议的故事。巴里摩尔的精湛表演支撑了整个故事,同时还推动着它向前发展。她对艾本无言的爱是最让人心酸的,因为他们之间那些诙谐而充满激情的对话,证明了他们之间其实是有可能性的。
在寒冷的冬天,纽约城里覆盖着大雪,游走着许多失落的灵魂,这为整部影片提供了一个难忘的背景。怪诞的绿色与棕褐色渗入了黑白影像,在关键时刻使人感到晕眩而迷茫。在影片的最后,从黑白到彩色的切换,可以说是神来之笔。艾本跻身于名流之中,我们在影片闭幕时已经看不到他了。而斯宾尼小姐则是一种不同类型的天才,是她最终定义了艺术真正的意义。她的听众们——有趣的是,她们全都是女孩——都露出了惊奇的神情。在《珍妮的画像》最后的时刻中,痛苦和失落都消失了。剩下的只有爱,那是一种被画布所捕获、趋于永恒的东西。
有些镜头用了叠加的画布,营造了一种既唯美又不真实的氛围感受,仅存在浪漫幻想中的美好爱情还是疯了般的危险幻觉,到底孰真是本片的一个悬念。最后接近12分钟的色调与之前黑白胶片的巨大反差,但最后围绕灯塔戏大段大段冗长的铺陈着实效率低下,过于讲究场面的震撼力,好在本片大部分时间都停留在浪漫制胜。最后彩色的使用目的明确直接。
原来是各种“人鬼情未了”或者“穿越时空爱上你”的鼻祖(不知道还有没有更早的),男女主角非常美颜,一定程度缓和了某些台词的别扭。。片子的摄影真是太美了,在大多数场景都是夜晚或室内的情况下,发挥出了长处,约瑟夫科顿坐在月色下吐烟圈的侧影实在令人难忘
色彩运用有点意思。全片基本都黑白。但高潮与结尾各用了一种单色滤镜。最后一镜展示完成后的肖像用了全彩。拍得还行。就是片首Selznick假模假式的旁白令人作呕。
时间犯了个错,让他俩相遇。不受时间和空间束缚,不知何处缘起,也不知终于何处的一段爱情,摄影营造的暧昧氛围很动人,但许多桥段浪漫到几乎矫情和假...Jennifer Jones很不错,不过比起美丽而悲伤的珍妮,我更爱这位把爱情存在视作生命的画家
纯真时代的纯真爱情,黑白片的怀旧质感让这个纯美的故事更加动人。落魄的画家在纽约邂逅神秘的少女,从此思如泉涌佳作不断,纵然少女只是昙花一现的鬼魅,不禁让人想起《倩女幽魂》《人鬼情未了》的某个片断,能穿过时空限制打破阴阳相隔的,大概也只有童话故事里那般纯真的真爱了吧,真如女主珍妮所说,“只有真正爱过一个人,才算真正活过。”
3.5 这女人看上去起码40岁了,还TM little girl
全片弥漫着一股令人不安的气氛,更接近想象中Gloomy Sunday的模样。摄影风格的追求加上到今天的影像失真,女主的容貌、身高、歌声,以及无处不在的配乐,都比谜底本身更神秘。情绪敏感的人很容易受到牵引,跌进黑暗的漩涡。
影评人黄国兆说,“小津大部份影片的片头工作人员字幕,都是以方方正正的字体,打在同样的一幅麻质布料上,由默片至有声片,由黑白至彩色,在这三十多年的时间更递里,竟然没有丝毫改变。 ”……而威廉迪亚特尔则在布努埃尔十部最爱之一的珍妮的肖像中将小津两大招牌元素片头麻布与转场空境合二为一。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2669952706/
穿越时间,与君相逢。生于笔尖,存留画布。海啸的高潮场面是黑白片里少见的绿色滤镜染色,最后镜头的画像则完全用彩色画面展现。更罕见的是演职人员字幕完全放在片尾,片头仅仅出制片厂和片末。PS.修道院修女是由丽莲·吉许饰演。
摄影和视效很让人惊叹,黑白画面中的色彩有种默片既视感~
珍妮弗前段太显老,看着有点尴尬,后边倒是慢慢越来越和角色相契合了。受限于年代海浪片段略显搞笑,收尾不如期待中的好,不如前边那么浪漫缥缈。感觉Miss Spinney是个不同寻常的角色,但是结尾又没有揭示谜底,好纠结。
看的第一部约瑟夫.科顿的影片,还是在很小的时候电视里看的,记得那时候在一本环球银幕上见到过一张科顿的照片就一直对他念念不忘,看完此片之后是彻底的被他的魅力所迷了。PS:时光倒流70年一定是受了本片的启发。。。
3.5 Jones明明把角色的每个阶段和层次都表现得不错,却依旧全程弥漫着一种微妙的尬感,太奇怪了...视听足够浪漫,摄影slay, 真·彩色电影。
因为三毛的《惑》而对这部电影产生了兴趣,今晚一看果然名不虚传。上世纪四十年代好莱坞难得的黑白文艺佳作,探讨了艺术的想象之美与惨淡现实融合的可能性。诗一般的意境,陷落其中。久久回味。PS:其实就是画家版的《倩女幽魂》啦
我从哪里来,没有人知道,我去的地方,人人都要去,风呼呼的吹,海哗哗的流,我去的地方,人人都要去。《雨季不再来》还有《温柔的夜》里面,三毛一遍一遍说这个电影,我们都还是太孤单。
超越时空的爱恋,时光倒转几十年,衣袖飘飘,人影渺渺,是幻是真已不重要,他找到了属于永恒的缪斯;摄影一流,表演略夸张,结尾一刻钟画风突变,从黑白变成绿、红滤镜直至彩色画像的上色,感觉回到默片年代了。
这部片放到今天来看也是独一无二的。完美的表演,恰到好处的光影还有德彪西的音乐...Jennifer Jones从女孩到女人嗓音的变化还是很惊人的。
Portrait.of.Jennie.1948.720p.BluRay.X264-AMIABLE“我从哪里来,没有人知道,我去的地方,人人都要去.”夏天过去了, 秋天无声无息地来了, 珍妮没有回来
和小說略有出入,倒是在理念架構和情節敘述上更類似于之後很多年的那部時光倒流七十年,當然,這是一個更甚一籌的故事:一個女孩,愛上一個畫家,於是快速地長大以期配得上他。結局是悲望的,就像這個故事的夢幻和過於美好。影片的態度略微曖昧,遊走于真實與虛妄之間,指涉藝術家創作時的靈感與幻想。
三毛曾经在《雨季不再来》中提到过这部电影,因为少年时被电影里的一支歌蛊惑因此大病一场。电影渲染了较强的悲剧性与宿命感。落魄画家和身世飘零的鬼魂相爱,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纵使不舍终究还是要舍得。看过后不太感动的原因大抵是男女主角表演好莱坞腔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