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偶然在BT上发现有人发《最贫穷的哈佛女孩》,又名《风雨哈佛路》,这片子找了很久,还找来原著小说来看,今天终于看到电影版了。
这是一个很好的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利兹的父母都是瘾君子,母亲患了精神分裂症,双眼失明、后来死于AIDS。利兹的生活颠沛流离:住过收容所,睡过地铁站,捡拾垃圾......从来没有一个像样的家的她,青少年的岁月多半是在慌乱的流浪中度过的。偶尔,她还要扮演大人的角色,回去照顾她的爸妈和姊姊,多少次,她流泪坐在妈妈的病床前面。她身便的人,多半是遭遇不幸的人。同儕暴力、性虐待和精神疾病。一日复一日,她活在一个沒有希望和梦想的世界裡。母亲去世时,她跑到大厦的楼顶,在天空飘下的雨中无助地抽泣。母亲下葬,没有牧师没有仪式,待寥寥数人散去,她静静地躺在母亲的棺木上,低声诉说过往的点点滴滴……
利兹真的凭借着这份自己的毅力和坚持考上了哈佛大学。为了支付哈佛昂贵的学费,她找遍了所有的奖学金资讯。面試的那天,她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沒有,穿着一件破烂衣服,罩上一件向姊姊借來的大衣勉強充场面。果然,她得到了那笔奖学金,进了哈佛。
领奖致辞的那天,她说,她的生命就在那一刻,永远的改变。Liz Murray,一个最贫穷,也最勇敢的哈佛女孩。在哈佛金色的秋天里,女孩仰起脸,眼睛里是坚毅的光。
利兹1980年生人,这部电影拍摄于2003年,后来利兹发现哈佛不适合她,转到哥伦比亚大学去了。
这一切的取得,除了利兹自己的努力之外,跟她的伯乐戴维老师也很有关系,一个最小的例子就是刚才那个场景下课以后利兹有点不满意只得A-的作业,因此去找戴维老师,下面的细节体现了戴维的良苦用心,很感动。
戴维老师:嘿,新来的同学
利兹:(有点抱怨)你批准我入校的,却不记得我的名字
戴维老师:我记得你的名字,我只是想让其他人站到你一边。
利兹:你很聪明
戴维:你也是
利兹:(鼓起勇气)你给我一个A-
戴维老师:是的,我认为写的不错
利兹:我怎么办才能得到A?
戴维老师:利兹,A-是个非常高的分数,在怎么说这也是你第一次学校作业
利兹:(顿了顿)如果我写的话管用的话,我希望你能帮我改正它。(把作业递给戴维)
戴维:(赞许的咧咧嘴)好吧......
(戴维开始给利兹指点作业)
其实这里利兹的表现也很值得学习。我总是很愿意留心细节,留心这个如此不幸(母亲吸毒死于爱滋,父亲在收容所)的一无所有的无家可归的流浪女孩究竟做了哪些努力,让她只上过两三年学就可以考入人人艳羡的哈佛大学,也许又好多小事,都只是坚持,坚持一个信念,坚持一个梦想。
电影中很多细节都很让人感动,有些台词真的棒,也许这是真的发生过。比方说,利兹在课堂上关于教材问题的讨论就很吸引人。
背景:课堂讨论,同学们抱怨总发活页容易弄丢,质疑为什么不发教科书
戴维老师:嗯,教科书,为什么不发教科书?谁知道
女孩A:太重了?
戴维老师:(否定的象声词 )卟兹~~,是的,但是不能给雪茄糖(雪茄糖是对好的课堂发言的奖励)
女孩B:它们太贵了,学校负担不了。
戴维老师:(否定的象声词)卟兹~~,我今天要自己留着雪茄糖了。
(指向利兹)你,新来的同学
女孩C:(打抱不平的)她叫利兹
男孩D:(补充)噢,天哪,戴维,她都来一周了,你还记不住她的名字
戴维老师:(耍赖的)利兹,到法院告我吧。
(丢给利兹一本厚厚的教科书,利兹翻开封面)教科书,教科...书,
(利兹从头开始翻)打开,里面说什么?
利兹:单词
(大家笑)
戴维老师:(开始引导)什么样的词?
利兹:(刚翻到前言)作者的话
(大家又笑)
戴维老师:不,不,这很重要,我手上拿的是什么?(指发给同学们的活页)
利兹:(开始反应过来)许多其他人的话
戴维老师:为什么我要发给你们?
利兹:(明白了)因为一种观点给你一方面的见解,(合上教科书,往前推了推)
戴维老师:(很开心,但未表现出来,给利兹丢雪茄糖,丢了一个又一个)雪茄糖,雪茄糖,“商业记号”(刚才课堂讨论的话题),卖给我泡泡糖的人,雪茄糖!为什么我们只能看他一个人的故事?(在同学边巡视,走到利兹身边,看着大家,用手指指着教科书,放慢语速强调)
男孩B:(质疑)但是那不是记载着官方历史么?
戴维老师:不,(对利兹说)孩子,告诉他什么是历史?
利兹:历史是,(停顿),我们全体,我们全体都算
戴维老师:(看着利兹,颔首)
下课铃声响。
我们都是普通人,但可以让自己的生活不普通。
很多人很喜欢励志影片,因为看到别人的故事,看到曾经的自己,只不过通常的结果没有别人那么辉煌。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有Liz那么了不起。她几乎不去学校上课,一个月去3次都不到,但就像那场戏一样,不让老师拿走试卷,仍坚持要做那份语文题,她说:“不,我要做,看起来没有那么难”。人,总要追求一些东西,而这些追求真的没有你以为的那么难,最难的是怎么让自己不要以为它难、以及迈出第一步。
很多成功人士总结自己的过去都爱说:
“我并不是一个天资聪颖的人.....”,没错,我们都是普通人;
“我只不过一直在……”,嗯,再小的事情坚持下来也不小;
“爱因斯坦也要付出很多努力”,嗯,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但我们确实可以让自己不普通。
Liz那份试卷答了满分,老师问她怎么做到的。
Liz:“我读了很多书。”
老师:“你读了些什么?”
Liz:百科全书。我楼上的伊瓦女士,她找到了一些书,但是没有R-S部分,如果你问R-S部分的话我肯定什么都答不上来,我只不过是比较运气罢了。
嗯,他们确实都很爱说只是运气好而已,其实也不是那么简单,很多人,其实运气好的人看过利兹说的那本书,也未必能答上正确的答案。
如果你了解那些成功的人士,和他们交谈过,或者听过看过他们交谈,你会发现,他们习惯把这些所谓的成功看的理所当然。也是,这真的只是坚持不懈地付出一些努力而已,只要目标正确,水滴石穿,只是时间问题而已,任何有着正常智力的人都可以做到。那些成功人士,只是把那些不容易达到的小事坚持做了下来,集腋成裘,就是了不起。
我记得去年有一阵子到处都在热评北师大在读本科生吴盈盈做了某跨国公司的CEO,其实她个人素质确实很强,参加过那么多比赛、去斯坦福作访问学生,口才、外语不用说,从小到大搞了那么多年竞赛,领导建模大赛,专业能力不用说。虽然这件事确实有炒作和树典型的因素,但那个公司在北京只能算作是办事处而已,两个人的公司做CEO,有这些能力也够了。关键是众人习惯诟病她的能力、资历、包括以前的证书和专利,并没有那么强。没错,她确实没有你以为的那么强,她是个普通人。就拿那个专利字典来说,我们现在看能把字典剪出条带状作标记不觉得稀奇,是因为我们现在有看到市场上都在卖这种字典,但让你自己拿起剪刀,独立剪出一本实用的速查字典有那么容易么?条带不能太多,太多等于没有,也不能太少,太少就不能起到检索的作用,标签的写法也有说道,写太多了放不下。或者换个角度,如果想想:这个专利是十年前、一个小学生、在没人帮助和指导下、凭借兴趣、坚持、做出来的成果、还申请了专利,这就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分解来看,确实哪个也不稀奇,但合起来,没有几个人做到。那些已经成功的人觉得自己的成功理所当然也是这个道理。或者说,他们最成功之处,在于一直坚持大家都不愿坚持的小事。
古人云:“万事开头难。”
古人又云:“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一件事情,坚持三次,到第三次,一定成功。这话很有道理。
感谢Inurice和子非鱼
这本书叫《Breaking night》,中文版也已经出版了,是中信出版社的,名字叫《风雨哈佛路》
豆瓣地址在这里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408860/英文原版在这里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046288/ 这个电影最让我震惊的地方在于进度条快要拉满了我还没有看到高潮。全片基本上都在讲女主角悲惨的童年,想看崛起的请把进度条拉到最后15分钟看。
有很多人推荐这部电影,说因为给自己带来了力量。可是我真的不知道这部电影能带来什么力量,女主角为什么逆袭?首先她非常幸运,她说自己真的很想上学,真的很需要改变人生的机会,于是学校就随随便便的录取她了,即便地址和电话都是错的也没人发现。然后最重要的是,她是一个天才,没怎么上过学,但是一口气学10门课完全不是问题,两年学完四年的课程一笔带过,轻轻松松拿了奖学金上了哈佛走向人生巅峰。恕我直言说带来了力量的都是天才吧,才能对这种故事深有感触。
对普通人,不是天才的人来说这种电影怎么感到共鸣,怎么让人感动?即使她真的是个天才,多拍拍她努力奋斗的时候好不好?让普通人知道,天才也是需要勤奋才能变成真的天才的。导演不知道为什么拍的都是她凄凄惨惨的童年,原来励志电影已经等同于卖惨了吗?
我还记得我看的第一部励志电影是《当幸福来敲门》,为什么能用伟大来形容一个凡人?因为凡人知道自己是凡人,却依旧选择追求哪怕一点点的不同。不论是悲伤还是喜悦,都让人想起自己生命的某一刻,都让人感到战栗和感同身受。这才是这类影片带来的最深的意义,它让你知道你平凡又不平凡,只要你愿意做,一定会有更好的在等你。可是《风雨哈佛路》的虚构让人一眼就能看穿,这绝对不是生活,这是一本格林童话。我甚至怀疑之所以描写这么多篇幅的女主角的悲惨,就是为了让她影片后半段的崛起显得不怎么突兀,让观众觉得“她都那么惨了终于苦尽甘来”,而不去深究这个女主角到底有没有开挂。
这个哈佛路上一点风雨都没有,没有愚笨的脑子,没有笨拙的口才,没有差劲的能力,甚至没有学费的困扰。女主角哪里都很优秀,甚至遇到的都是贵人,被她感动的校长,被她感动的纽约时报一行人。风雨跟哈佛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哈佛的路上顺风顺水。片名应该是割裂开的《风雨/哈佛路》,前百分之80时间写风雨,风雨写完了写哈佛。槽点太多,纯属吐槽之作,意见不合请点叉退出。
如果这样一个孩子,站在人们面前,很多人可能会选择“警”而远之;如果这样一个孩子来到心理咨询室,我相信大多数心理咨询师,无论是什么流派的,也都会觉得这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生活在纽约的贫民窟。生活、环境里充斥着毒品,死亡,殴打,酗酒,虐待……
父母都是酗酒者兼瘾君子, 父亲、母亲、姐姐都患上艾滋病。
母亲是间歇性精神分裂,最后死于艾滋病。
父亲在收容所度过余生。
外公曾强奸了自己母亲。后来又把自己的外孙女赶出家门。
8岁被送到女童收容所。
15岁开始与一个同样是问题家庭出身(幼年被自己的父亲强奸)的朋友一起流浪
17岁以前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
面对这样一个孩子:精神动力学派的心理咨询师,或者会担心她的早期经历对她人格的影响;家庭治疗流派的心理咨询师兴许会为她支离破碎的家庭结构和失衡的家庭动力而担忧;行为疗法取向的心理咨询师则可能关注恶劣的环境对她行为举止的影响……
而正是这样一个孩子,17岁开始用2年的时光学完中学4年课程。19岁时获得1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进入哈佛大学学习。这样的结局可能让许多报有“早年经历(先天)决定论”的人们大吃一惊。然而,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叫做Liz Muray的女孩,出生在纽约布朗克斯区的贫民窟。2000年秋季被哈佛大学录取。2003年她为了照顾生病的父亲离开哈佛,在离父亲较近的哥伦比亚大学继续学业,学习电影专业。2006年她父亲死于艾滋病。最终她于2008重返哈佛并于2009年6月毕业,获得心理学学士学位。2009年8月她参加哈佛大学暑期学校的研究生课程,她想攻读临床心理学的博士学位,以便能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咨询建议。影片《风雨哈佛路》(Homeless to Harvard)就是根据她的亲身经历拍摄的。
Liz Muray的故事,大大动摇了人们传统观念中的先天决定论与环境决定论。它告诉我们,即使生活在一个令人绝望的环境里,即使童年生活支离破碎,颠沛流离,一个人还是可以有所梦想,有所选择,也因而有所希望。
回顾 Liz的成长,尽管她的成长环境里存在着那么多灰暗的、令人绝望的因素,但是即使在那样的黑暗里,依然存在着某些温暖明亮的微光——正是这些微光,让Liz看到了自己的梦想和希望。
一、来自外部的力量与支持
1、幼年的客体关系和依恋关系
“客体”(object)这个词,最初是由弗洛依德所引用的一个技术性字眼,单纯指可以去满足某种需求(的东西)。在客体关系理论中,客体指的是人。所谓的客体关系指的是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在客体关系中,特别关注的是当事人与重要他人之间的关系(多数为母—子关系)。 客体关系理论的重要假定是,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型态一旦建立,就会影响其日後的人际关系。进而言之,人们会去寻找符合过去已建立过关系型态的关系。
Liz的父母虽然酗酒、吸毒,并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和艾滋病,但是从影片里的一些细节看出来,六岁以前,她的母亲还很健康,母女关系也很好。电影里曾有个细节,就是Liz和妈妈一起回忆Liz小时候(6岁),母女俩用硬纸板在雪坡上玩的情景。Liz与妈妈滑雪的情景在影片中被反复提及。她在旁白中说,“我记得和妈妈在山上滑坡的情景,那是冬天,可她抱着我的手很暖。那时我很小,她很健康。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也许这种情景只发生过一次,也许她背叛过我一千次,这并不重要。”影片里还有一个细节:毒瘾发作的妈妈与女儿们发生争执,要拿走家里仅存的100美元。Liz在母亲的哀求下把钱给了她。母亲接过钱露出了一个煦暖、柔和、甜美的笑容,这种笑容曾经是Liz熟悉的,也是她后来渴望的,可见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也曾给过她一个孩子应该得到的母爱。所以,Liz会反复提到与妈妈之间的爱,“有妈妈的地方就是我的家”,“妈妈住在我的心里”。正是这种Liz在幼年时期体会到的母爱,发展出Liz对妈妈稳固的爱,发展出对家的依恋和比较完整的人格。
相比母亲,在影片中Liz较少提到父亲。但是有几个细节也能看出父女之间的感情:Liz情愿在家里吃自来水泡的方便食品,也不愿意被社工带离父亲的身边,百般为父亲辩护;父亲在Liz被带走以后,那种伤痛的、无奈的、愧疚的眼神;Liz申请高中入学时,父亲从收容所里出来,为她撒谎,在申请表上签字;在学校门口告别的时候,父女俩那个深情的拥抱和彼此那声“我爱你”……
值得一提的是,Liz的父母都是生活在美国最底层的人,也有着彼此童年的伤痛,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虽然他们自身存在各种问题,但是他们对Liz和姐姐的爱是朴素的、本能的。而且在Liz童年,一家四口一直在一起。即使后来一家四口分散四地,但是Liz与父亲重逢时还是愿意回到自己“大学路的家”,那个破败的幽暗的公寓。可见,一个功能不全的客体,也比完全没有客体好。Liz的故事在提醒我们,在孩子的幼年和童年期(6岁以前),父母与孩子呆在一起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在幼年能建立起较稳定、良好的客体关系,这种关系就能内化成他/她较稳定与健全的自我。
2、青春期的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四岁以后,同伴对儿童的吸引力已经赶上成人,在青春期,同伴关系变得尤其重要。在这一时期,一个人的独立性与自主意识会日益彰显,他/她会渐渐脱离父母的视线和控制,建立自己的“社会”,形成与社会主流文化有距离的潜文化,并在这种文化中找到归属感和自我认同。其中,同伴关系是重要的元素,它与一个青春期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紧密相连。可以说,一个人的同伴关系就是他的社会化历程。
Liz在童年时,由于家庭缘故,在小朋友中间并不受欢迎。但在她的青春期(15岁时),她结识了一个与自己同病相怜的同学Chris, 并和她成为最好的朋友。她们互说心事,结伴去流浪。另外还有几个男性的同伴,也在她们无家可归的时候给过她们无私的帮助和温暖的记忆。在高中的时候,由于老师David的周全考虑,她与同学们也相处甚佳。良好的同伴关系,让Liz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找到了归属感,完成了对自我的认同。
3、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系统”,也称为“社会关系网”,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心理学专业词汇,即个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援。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身心健康,并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尽管Liz家境贫困,家庭破裂,但是在她的成长中,她获得了必要的社会支持。这一点为她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从物质上说,美国相对健全的社会福利与保障制度,保证了Liz一家基本的生存权与Liz本人的受教育权:妈妈精神病发作,有机构出面将她收治入院;Liz不去上学,老师会报告相关机构敦促她上学;当父母无力抚养她时,她至少还有收容所可去;即使没有社会关系,不走后门,她也可以凭自己的能力进入高中,并获得《纽约时报》的奖金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可见,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健康的环境,是能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的。
提到社会支持系统,不得不提到Liz在曼哈顿切尔西的人文学科预备学院时的老师David。是他,凭着Liz的一篇作文和简单的会话录取了她;也是他,在细微之处指点着、支持着她。一个最小的例子就是David在课堂上故意装作不记得Liz的名字,连周围的同学都替Liz打抱不平。后来Liz下课后有点不满意自己作业成绩只得A-, 去找老师指点自己。她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是你批准我入学的,却不记得我的名字”。这个睿智的老师笑一笑,说,“我记得你的名字,我只想其他人站在你一边”。当她去哈佛参观,看见哈佛里的莘莘学子而心生自卑的时候,他告诉她,“我们是普通人,上哈佛的也是普通人”……一个好的老师对学生的教化,就象春风化雨,润物于无声。
二、内在的力量与驱动
外在的支持与力量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在于Liz内心的力量。一如我一再强调的:重要的不是一个人拥有什么,身处何地;而是在于他/她想成为什么人,又要去往何方。
1、内化的良好客体
在客体关系那一节我们提到,Liz父母在她早年与她建立的客体关系,在她内心深处得到了较好的内化。影片是在Liz的旁白中开始的。“我爱我的妈妈,非常爱。她是个瘾君子,是的。而且是个酒鬼、经常不醒人事、患有精神分裂症。可是我从没忘记过她。她是爱我的,就算她已经忘记。自始至终、是的。自始至终、自始至终。”在申请纽约时报奖学金的答辩中,当评委问她,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她说的也是这一番话。因为妈妈爱她,所以她爱妈妈,爱自己,并将这种爱转化成持续向上的力量。
2、选择的力量
存在主义强调人的存在价值,主张人有自行选择其生活目标及生活意义的自由,重视现实世界中个人的主观经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所过的生活,是我们内心所选择的生活。在妈妈的葬礼上,Liz躺在妈妈的棺木上,前所未有的孤独与无助。正是这种无助,让她得以警醒:“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了,我得作出选择。我可以为自己寻找各种借口对生活低头,也可以迫使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 ”于是,她开始自己打工养活自己,开始拼命地学习,通过这一切来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我真的很聪明,我会成功的,我只是需要机会而已,是的,是这样的,我需要机会脱离我出生的环境,我认识的人全都充满了怨气,他们活着只是为了生存,但是我相信有比那更好的地方,那里更发达,我要活在那种地方,就是这样。 ”
能说明“正确的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力量”的最好例子,莫过于Liz与好朋友Chris之间对自己人生设计的对比。Liz在地铁站与Chris重逢,彼时她已经在学校接受教育,而Chris还在地铁里流浪。Liz把Chris带到学校见自己的老师,引荐她入学。而Chris却自暴自弃,认为自己只配在收容所里呆着,或者去做妓女。当几个月后Liz去申请奖学金的时候,临走前遇到被收容所赶出来的Chris.——多么鲜明的对比!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出生,我们无法改变现实,但是我们永远都可以做的一件事就是,选择自己的主观感受,选择自己的梦想与对人生的设计。
3、希望与梦想
因为有所选择,Liz选择了自己的希望与梦想。“我觉得有些人只对生活的艰苦灰心丧气,因此把时间都浪费在灰心丧气里。还把这称之为愤怒,拒绝用全面的眼光去看到这种困境。”参观哈佛校园的时候,有了老师的鼓励,看着身边来来往往的哈佛学子,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自己的梦想。“为什么不能是我这种人,他们有什么特别之处,是因为他们的出生?我尽力拼搏,不让自己沦落到社会底层,如果、如果我更加努力呢?我现在离那层膜很近,触手可及。 ”她一步步地努力,让自己的梦想变得越来越清晰,并让这日益清晰的梦想将自己牵引。
4、行动力
光是有主观的选择,光是有梦想而不去行动,一切都只能是画饼充饥。Liz的成长和成功,最终应该归结于她卓越的行动力。童年时肚子饿,她就自己拿面包吃,哪怕是拿凉水泡方便食品;小时候没有正规上过几天学,但是凭着垃圾堆里捡来的百科全书,她在考试中得了一百分;外公不能容纳她和她的朋友,就主动带着朋友离家出走,靠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到学校参加申请面试时错过了预约的时间,她没有坐以待毙,而是抽空写下入学考试时需要写的作文;打工洗盘子的时候,她把要学的东西贴在靠自己最近的地方,边洗边看;申请纽约时报的奖学金时,一向敏于行动的她却等到最后的期限才提交申请,因为那天她刚满18岁,不需要任何监护人,也不需要再对别人隐瞒自己居无定所,无家可归的事实……“没有人可以和生活讨价还价 所以只要活着就一定要努力”。Liz没有把时间花在抱怨,花在与生活讨价还价上,她只是把时间花在不停的行动上。
Liz持续的行动力,促使她生命中无数细微的改变,当这种细微的改变的数量足够多的时候,她经在不知不觉中转换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所以,在记者会上,当记者问她,“你怎么能做到的”时候,她淡定地回答“为什么不?”是啊,为什么不呢?因为她一直在行动。正如她说的,”请不要闭眼,机会就在下一秒出现”。
总结:
Liz的故事提示我们:一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环境,但是可以选择自己的主观意愿与行为。即使生于绝望,但是只要有梦想,只要有行动,一个人也能活出希望与光彩。做为个体,我们可以不断地去看向自己的内心,去寻找那根本的力量;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可以帮助满怀绝望的来访者,不断地去寻找那内在的和外在的资源,不管那种光亮是多么的微弱——然后,不断将它放大。
最后,我想用一位在哈佛就读的一个中国女孩博客里的话来结束本文:
“我常常自问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最近我悟出了半个答案:活着就是为了梦想。
不能因为世界烂就什么都不做。不能因为半个地球已经被污染了就加倍去污染另一半。现在的孩子常有这种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我自己包括在内。
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人活着就是梦着,为了做些什么。
我不会举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例子。我懒得举,也不想陈词滥调。但我觉得,这个世界既然是个圆球,我们就要把它往前推。
秀出你的梦想,活出你的梦想。"
(最后引号里的一段话摘自作者“过时的流行”的博客
http://hi.baidu.com/seashellstarz/blog/item/2fff8c02261cb0024bfb51ab.html)
一部典型的励志电影,片子的前半部分把重心冗长得放在了Liz的家庭冲突上,她呆在一个怎样恶劣的环境里,多么地不利于学习,但是我很不喜欢这样的结构,后面她的成就给人一种唾手可得的感觉,并不是说不真实,而是不动人,没有典型事件和细节突出她的奋斗,无法感到那种积极向上的能量,题材不错,但是导演故事讲得很粗糙,还不如我不喜欢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所以给2星。
为这么多人在异口同声地打4-5星啊?莫非真的是我狗的眼瞎了不成???不解。
她让人唤她作LIZ,因为她妈妈只有发狂的时候才会唤她全名——ELIZABATH。她的背景令人苦恼。那是一个如垃圾般的地方。过期的食物,过期的浴室,过期的针头,过期的宁静,过期的童年,过期的母亲,过期的家庭……也许只有一样不会过期——她说:”I love you, mum.”"I love you, dad."
生活在最底层的悲哀中,已不是忧愁可以解决的,那是自我了断的绝望。如同人,抛弃一切,剩下的只是求生的本能。当生命被剥的如此赤裸裸,索性,无畏面对一切。
那些让我们每天费劲唇舌,绞尽脑汁的烦恼,在生命这个大课题里,什么也不是。除了爱和死亡,没有什么是深刻的。
LIZ一头蓬发,有成人般深省镇定的表情。生活把她逼的太紧,她的成长不由自己。她说"She is my baby.” 这样的成长往往异常疼痛也异常牢固。她抱着一种"Nothing is worse.”的信念,在混沌中勇往直前。因为她知道上帝给她的,从来只有向前这一条路。
没有退路的人生。
久违的感动。她对生活的不放弃,她总说"I just need a chance.” 这样决心和信心,来自于一个随时可以绝望到谷底的灵魂。
人性如此相通。我总不明白世上何来坏人,他们不懂切肤之痛和感同身么?对于这个一个伟大的灵魂,我只能说:You deserve Harvard.
没把励志片应该有的感觉拍出来,故事也太散了,没起伏
"只要一个人还在朴实而饶有兴趣地生活着,他终究会发现,造物主对世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CACxmxLpltE/
片子不应该这么拍
非常励志,燃。
哈佛是拿命才能拼出来的
看完这部电影,让我学会不再为自己的过去和我的环境害怕。从来没有什么会掣肘我们寻梦的步伐,除了我们自己。
生活给了你现实,最好利用它,它逼迫你向前,因为你无路可退。你要看到事物的根本,你不必再问为什么,因为你知道。
记忆最深刻的励志电影,时常在想如果我们能有这么努力可能就会不同了吧,也或者我们太幸福安逸,所以没有斗志?女主也很惨,总记得那场雨
故事是好故事,但电影不够好。她缺的可能是机会,而我们缺的却是天赋。
好艰辛,而且她好冷
一个天才说:”我不想上学“,所有人都逼她上学,最后她去上学,轻松来到哈佛,说来说去还是天才的原因。她还不停喊:”谁比我更惨,我这么惨都成功了你们为什么不能成功”。整部电影矫揉造作故意煽情,狗血得一逼。失望透顶。
励志片,看着看着就想起了《当幸福来敲门》。但凡早熟的小孩子都冷静的要命,丽兹跳下去睡在母亲棺木上,然后决心改变生活,又不避讳过去,一点都不恨她的家人,这点真是神化,我始终不太相信。
全世界都需要励志。
强烈啊这强烈啊。
我好废柴啊
好坚强,感人。
很不好意思的说,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哭了
作为一部励志片根本没讲女主是怎么努力的,只说了她儿时多么苦逼。
“那个”社会对贫穷和吸毒者以及艾滋病人的包容是让人刮目的,“这个”社会又是什么样子!
它诚恳。不花招。